(共32张PPT)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梁启超
七年级下册
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
学习目标
领悟作者的智慧
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严谨的论证思路
把握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和修辞的运用
01
了解作者感知课文
了解作者相关事迹,理解文章的观点
03
02
常识积累
Common Sense
课文浅析
Analysis of the text
深层理解
Deep understanding
拓展延伸
Knowledge Development
课文浅析
02
课文朗读、文章结构等
深层理解
03
重点语段分析,课文主旨把握
拓展延伸
04
写作特色探究、考点延伸
常识积累
01
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字词识记
梁启超(1873.2——1929.1)
男 56岁 广东人
政治家
教育家
“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文学家
思想家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
史学家
监督
dū
督
循环
xún
循
恩惠
huì
惠
卸却
xiè
卸
悲天悯人
mǐn
悯
如释重负
shì
释
达观
dá
guān
释义: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例句: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
dú
shì
释义:唯独是,只是。
例句: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契约
qì
yuē
释义: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例句: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如释重负
rú
shì
释义: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
例句: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zhòng
fù
zì
dé
无入而不自得
wú
rù
释义:语出《礼记.中庸》。意思是,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例句: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ér
bù
yōu
shēn
zhī
君子有终身之忧
jūn
zǐ
释义:语出《孟子.离娄下》。意思是,君子有终身的忧虑。
例句: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yǒu
zhōng
悲天悯人
bēi
tiān
释义: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例句: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
mǐn
rén
卸却
xiè
què
释义:推卸。
例句: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深层理解
03
重点语段分析,课文主旨把握
拓展延伸
04
写作特色探究、考点延伸
常识积累
01
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字词识记
课文浅析
02
课文朗读、文章结构等
10:25
4月17日 周六 上午
最苦与最乐
听课文朗读,体会作者的辩证思维,说说为什么“君子有终身之忧”?
—梁启超
只要“尽责任”就会有痛苦
最苦与最乐
最苦的事
最乐的事
勇于负责任
事未办
钱未还
恩未报
礼未赔
处处尽责
时时尽责
处处快乐
时时快乐
背负未了责任
责任尽完了
尽大责任
尽小责任
得大快乐
得小快乐
不逃避责任
负责痛苦
尽责快乐
拓展延伸
04
写作特色探究、考点延伸
常识积累
01
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字词识记
课文浅析
02
课文朗读、文章结构等
深层理解
03
重点语段分析,课文主旨把握
请在文章第1自然段中找出作者的观点?
人生最痛苦的事,
是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读文章第1、2自然段,说说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先否定其他答案?
因为把贫穷、失意、老、病、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
否定了这些想法,引起读者兴趣,再提出自己的观点更加新奇,也不会很突兀。
文章第3自然段,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有什么作用?
运用举例论证,采用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论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知识要点
什么是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对论点加以论证,从而使说理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的一种论证方法。
运用举例论证法应注意:
举例要简单概括
举例要紧扣论点
举例要分析透辟
文章第3自然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首先论述什么是责任;
其次推而广之,界定了责任的范围,明确人生有各种责任;
最后告诉我们未尽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请在文章第4自然段中找出作者的观点,并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将尽责任的快乐与负责任的痛苦相对照
运用道理论据,引用古语、名言,论证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常识积累
01
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字词识记
课文浅析
02
课文朗读、文章结构等
深层理解
03
重点语段分析,课文主旨把握
拓展延伸
04
写作特色探究、考点延伸
论证严谨,思路清晰
文章开篇首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最苦的事的许多答案,并且逐一否定,指出人生最苦的是背负未了的责任;
然后再进一步论述负责任的痛苦与尽责任的快乐;最后得出结论: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排比能增强文章气势,使文章表达流畅。文章多次用到排比。例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排比的运用,增强了行文的气势,有力地支撑了论证,证明了论点。
议论文揭秘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件事、某个问题进行分析,进而阐明自己的见解或者反驳别人主张的一种文体。
定义:
运用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形式来阐明事物的本质或作者对事物的理解。
特点:
议论文五步阅读法
通读全文,掌握议论类型
理清思路,把握中心论点
剖析结构,分出文章层次
分析论据如何论证论点
赏析论证方法,借鉴写作手法(共30张PPT)
根据自己的认知,结合这些外国人的评论,说说李子柒对待生活有哪些可贵之处?
陋室铭
可以调素清,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
七年级下册
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
学习目标
壹
贰
叁
了解作者,识记字词,理解文章主旨
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来表达高洁志趣
感悟高洁的人生志趣,做品德高尚的人
陋室铭目
目録
01.
常识积累
02.
文章浅析
03.
深层理解
04.
拓展延伸
01.
常识积累
文题解读、作者介绍、写作背景
文言基础知识
文题解读
陋室铭
“陋室”指的是简陋的屋子,“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陋室铭”就是写陋室的文章,点明写作的内容。
作者简介
大臣
诗人
文学家
“诗豪”
哲学家
刘禹锡(772年~842年)
刘禹锡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基础知识
一词多义
何陋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言之有理
助词,的
基础知识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惟吾德馨
名词用作形容词能散布很远的香气,指德行美好。
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02.
文章浅析
文言文朗读,文言文翻译
文章结构梳理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文朗读
18:03
2月24日 周三下午
陋室铭
——刘禹锡
课文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出名,有名
神异
这
只
能散布到很远的香气,这里指美好的德行
蔓延到
映入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变得神异了。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品德高尚(不觉得简陋)。苔痕蔓延到台阶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博学的人
偏义复词,偏重“来”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不加装饰的琴
谈笑的是有学问的人,交往的人没有平民。可以弹琴,浏览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调弄
看
佛经
指奏乐的声音
助词,不译
官府文书
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今四川
扬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社。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孔子云:何陋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结构梳理
陋室铭
点名主旨:
具体描述:
总结全文:
山水喻陋室
仙龙比喻人
自然环境
交往人群
何陋之有
告诫孤傲
安贫乐道
日常生活
惟吾德馨
陋室不陋
03.
深层理解
文章具体文段句子分析,
内容主旨概括
详细解读
简单分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开篇以两个类比起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伏笔
【涉及考点:重点句的作用】
详细解读
从用词的角度该如何赏析下面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入”二字对仗工整,化静为动,生动传神,突出了陋室环境的生机盎然;一“绿”一“青”,色彩清丽,衬托出陋室环境的清新、幽雅,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突出“陋室”不陋。
下面句子怎么能看出“陋室不陋”?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句话写室中之人。和主人来往的都是“鸿儒”,以交往之雅表现“惟吾德馨”,再次说明“陋室”不陋。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两句写室中的日常生活。有对比的意味,突出主人超凡脱俗的胸襟,以此表现“陋室”不陋。
文章最后用孔子的话结尾,用意是什么?
引用孔子的话,以反问作结,更具雄辩的力量。
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 。
另一方面又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
整体把握
内容主旨
《陋室铭》通过对自己的简陋居室的描写,说明了“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04.
拓展延伸
文体知识拓展,写作特色
相关考点延伸
常识拓展
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一般用韵。根据载体和用途的不同,又分为座右铭、器物铭、墓志铭、居室铭、山川铭等。《陋室铭》即属于居室铭。
写作特色
托物言志,彰显主题
文章借“陋室”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和志趣。先是以“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比喻陋室,突出“惟吾德馨”的主旨;然后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群和日常生活展示精神生活的高雅,说明“陋室”不陋;最后类比诸葛亮扬雄,颂扬高洁的志趣。
写作特色
反向立意,不落俗套
文章用了反向立意的手法,重点笔墨在于写“陋室”不陋,把没有直接关系的“陋室”与“德馨”联系起来,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到“何陋之有”做了全面的否定。
考点拓展
文言文翻译
考点集中在以下几点:
文中有深层意义、表现力强、反映主旨的句子;
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的句子;
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的句子。
考点拓展
文言文翻译要点(一)
对。逐字逐句对照翻译。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节词替换双音节词。
留。保留国号、年号、人名等专有名词或者古今通用的词。
删。删除一些无实际意义的文言虚词。
待续
课后作业
熟读并背诵全文;
结合本节学习的文言文翻译前四个原则,找出文中哪些句子分别用了哪些原则。
后会有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刘禹锡(共35张PPT)
“语文”
学了这么多年“语文”
你知道这个词的首创者是谁吗?
七年级下册
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
About
作者:张中行
Ye Shengtao
学习目标
宽以待人的品德
学习待人宽、律己严的高尚品德
以小见大写作方法
体会文章平易朴素,内涵深厚的特点
01
了解作者感知课文
理解叶圣陶的过人品性和语文主张
03
02
目录
CONTENTS
常识积累
文章浅析
拓展延伸
深层理解
常识积累
PART 01
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字词识记
常识积累
关于叶圣陶
关于叶圣陶
人物简介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
作品风格
叶圣陶(1894.10—1988.2)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
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
被称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
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
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童话故事:《稻草人》、《小白船》等
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长篇小说:《倪焕之》
短篇小说:《春宴琐谭》、《线下》等
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
同情与讽刺兼备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张中行(1909.1——2006.2)
男 98岁 河北 香河
哲学家
散文家
“燕园三老”之一
“未名四老”之一
学者
从事语文、古典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被季羡林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
识记字词
识记字词
修润
rùn
润
商酌
zhuó
酌
不妥
tuǒ
妥
打拱
gǒng
拱
譬如
pì
譬
诲人不倦
juàn
倦
不耻下问
chǐ
耻
颠沛流离
pèi
沛
拖沓无理
tà
沓
累赘
zhuì
赘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gōng
xíng
释义: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例句: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孺,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出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jūn
zǐ
zéi
wú
wèi
yǒu
dé
zhī
诲人不倦
huì
rén
释义:教育人很有耐心,从不厌倦。
例句: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bù
juàn
南腔北调
nán
qiāng
释义:形容人口音不纯,也指说各地方言的人都有。
例句: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běi
diào
商酌
shāng
zhuó
释义:商量斟酌
例句: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颠沛流离
diān
pèi
释义: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例句: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liú
lí
鞠躬尽瘁
jū
gōng
释义: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例句: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追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jìn
cuì
PART 02
课文朗读、结构梳理及内容主旨
文章浅析
文章浅析
课文朗读
课文朗读
17:25
3月29日 周一· 下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听课文朗读,把握文章情节,感受叶圣陶先生做人做事的不同魅力。
为人“宽”
律己“严”
结构脉络
结构脉络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回忆
立德
待人厚
律己严
思考
叶圣陶先生逝世
单一的孺,品德过人
修改文章、送客、回信
作文、做人以身作则
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品德
品德高尚
关心朋友生活
待客热情有礼
尊重别人意见
内容主旨
内容主旨
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叙,赞美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高贵品德,同时也阐明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待人厚
不做完全妥帖不放松
标点、格式、用字规范
写文章简明如话
律己严
PART 03
课文重点句段详细解读人物形象探究
深层理解
深层理解
详细解读
详细解读
文章第1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突出“我”对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悲痛心情,说明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
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考点:开头段作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详细解读
详细解读
文中吕叔湘先生的经历,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
借吕叔湘先生的经历,说明叶圣陶先生的认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故事说服性。
插叙
插叙
概念:
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
对中心内容起到补充、解释或者衬托作用,也能充实文章内容,便于深入挖掘文章的主题思想。
详细解读
详细解读
文章第三段记叙了叶圣陶先生哪些事例?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让“我”帮忙修润文章
描文章标点
谦逊诚恳
严谨认真
不耻下问
事例
特点
详细解读
详细解读
读文章第6段,说说叶圣陶先生的写作主张是什么?他是如何践行的?
主张:
简而言之,就是“写话”;行文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着顺口、听着悦耳。
如何践行:
一旦写得不像“话”就坚决改!
详细解读
详细解读
读完文章说说叶圣陶先生语文主张的核心是什么?对我们而言有什么影响?
既要平易自然,又要简明扼要,同学们在平常作文中要学习这一点,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写话
简洁
PART 04
写作特色、中考考点及答题要点拓展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以小见大,叙议结合
本文主要是记人,但文章中没有精细的人物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是以叙述为主,通过一件件具体的生活小事来再现叶圣陶先生的品格风采,并结合适当的议论,使得叶圣陶先生的形象生动感人。
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语言朴素,内涵深厚
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其态度诚恳,行文平易,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里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内涵深厚。
考点拓展
考点拓展
理解文章标题常见考察方式:
联系全文理解标题《……》的含义。
标题是否能用《……》替换?(或:哪个标题更好?)
赏析文章标题的妙处。
答题要点:
理解标题的双关义
把握标题的象征义
有些标题语义双关,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
有些标题具有象征义,要找出本体和象征体之间共同点分析
寻找文章的文眼
有些标题透露文章的情感主旨,要围绕文章主题分析
标题常见的作用:
点明写作对象,如《邓稼先》
点明故事发生的环境或者背景,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中心,如《孙权劝学》
充当全文的线索,如《散步》
语带双关,如《再塑生命的人》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如《窃读记》
答题模式:
理解标题运用了……(修辞手法),表面意义是……,深层含义是……
文章标题能用(不能用)《……》替换,因为替换后的标题(原标题)有……好处,替换后更能(不能)体现这一点。
文章标题运用了……手法,直接(含蓄或形象)表达了……的主题(情感、内容等)
See you
作者:张中行(共39张PPT)
引入《留一盏灯温暖他人》
这两则央视的公益广告诠释了一个道理:
“善良是人间至美”
七年级下册
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
作者:彭荆风
学习目标
感受人物高尚品德
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学习文章写作方法
设置悬念,运用插叙,间接描写
01
略读课文感知内容
理解“梨花”的含义及文章的立意。
03
02
目录
常识积累
课文浅析
深层理解
拓展延伸
第一部分
常识积累
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字词识记
写作背景:
文章写于1977年,是时正值党中央重新发出学习雷锋的号召。
作者曾随军在云南生活多年,有感于淳朴民风和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精神,所以写下与此相关的人和事。
《驿路梨花》是“文革”作者平反之后的第一部作品。
作者介绍:
彭荆风(1929.11——2018.7)
男 89岁 江西 鄱阳县
军人
中国作协成员
中共党员
文革期间被批斗
作家
彭荆风是当代文坛成就突出、令人敬重的军旅作家。
作品介绍:
短篇小说集:
《边塞亲人》、《当芦笙响起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驿路梨花》、《红指甲》、《巫山一段云》。
作品介绍:
中篇小说:
《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秋雨》、《云里雾里》。
蛮帅部落的后代
爱与恨的边界
雾茫茫
秋雨
云里雾里
作品介绍:
长篇小说:
《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孤城日落》、《太阳升起》。
断肠草
师长在向士兵敬礼
绿月亮
孤城日落
太阳升起
识词释义:
竹篾
miè
篾
驿路
yì
驿
恍惚
huǎng
恍
菌子
jùn
菌
麂子
jǐ
麂
撵走
niǎn
撵
花丛
cóng
丛
修葺
qì
葺
延伸
yán
shēn
释义:延长;伸展。
例句: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竹篾
zhú
miè
释义:劈成薄片的竹条。
例句: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简陋
jiǎn
lòu
释义:(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例句: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恍惚
huǎng
hū
释义:(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例句:这天夜里,我睡的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丛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修葺
xiū
qì
释义: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例句: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
折损
zhé
sǔn
释义:损失。文中指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例句:瑶族老人立即走到他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第二部分
课文浅析
课文朗读、结构梳理及内容主旨
课文朗读:
02:23
4月2日 周一 上午
驿路梨花
听课文朗读,思考一下文中的“梨花”是不是花?
——彭荆风
“梨花”是花,
“梨花”是人,
更是一种精神!
结构梳理:
驿路梨花
发现小茅屋
猜测小茅屋的主人
感动、赞美
瑶族老人
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
助人为乐
雷锋精神
内容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云南边疆哀牢山地区一间小茅屋的建造和受到照料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此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第三部分
深层理解
课文重点语段详细解读,考点揭秘
课文探究:
读课文1-2自然段,说说这两段描写山景有什么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写山的高、多、大、险峻,暗示翻山的困难;衬托出“我们”天晚了找不到住处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及“我们”的惊喜做铺垫。
课文4-6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主要描写了梨花盛开和飘落的美丽景象,表现出梨花林优美、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创设出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烘托出“我”和老余在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情。同时为下文小屋的出现做铺垫,以自然环境之美烘托屋主人的美好心灵。
【知识贴士: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背景。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寄托、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
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深化文章的主题。
课文9-11自然段对小茅屋内部环境、陈设做了详细的介绍,作用是什么?
详细描写小屋内部的环境,陈设,同时也是虚写人物,从侧面间接表现了茅屋主人的热情、细心、周到,以及乐于助人的品质。
尝试概括课文中写了关于瑶族老人哪些事?想一个词来形容瑶族老人。
打猎迷路在茅屋里歇息,用了茅屋里的柴、米等;
在门上插羽毛红布,表示不会白用;
扛着一袋米来补足茅屋里的粮食;
和“我们”一起修葺茅屋;
向哈尼小姑娘行大礼;
知恩图报
文章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结尾,有何作用?
引用诗句点题,使“梨花”语义双关。不仅指梨花处处盛开,又以花喻人,喻雷锋精神,赞美雷锋精神相互传递,发扬光大。内容上深化了中心,结构上照应了题目。
“梨花”姑娘在文中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但是形象却鲜明突出,试分析本文是如何刻画“梨花”姑娘的?
通过景物描写突出梨花的洁白美丽,以此衬托人物的心灵美。
通过茅屋及其物品的描写侧面表现出“梨花”姑娘的热情细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通过其他人物的侧面烘托,突出“梨花”姑娘对雷锋精神的传承。
第四部分
拓展延伸
课文写作特色探究,中考考点拓展
写作特色:
巧设悬念
作者在行文构思上巧设悬念,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悬念,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同时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写作特色:
运用插叙
文章以“我”和老余所见所闻为线索,运用两次插叙追溯往事:其一是借瑶族老人之口讲述“梨花”姑娘帮助路人;其二是借梨花的妹妹之口讲解放军造茅屋和“梨花”照顾茅屋。突出了人物的形象,使结构紧凑。
写作特色:
间接描写
文中的人物“梨花姑娘”和“解放军战士”并没有出场,但其形象却突出鲜明,作者巧妙地通过写景、写物、写其他人,间接突出其美好的形象。
考点拓展:
插叙手法的常见考察方式:
选文第……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插叙的方法,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插叙的作用。
插叙的作用
补充情节,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完整
为下文内容做铺垫。
推动情节的发展。
衬托、刻画、突出人物形象特征。
突出、深化文章主题。
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呆板的平铺直叙。
使文章结构更紧凑。
考点拓展:
解题思路:
找到插叙内容(插叙的片段前后会有语句衔接);
分析作用,按照插叙的作用,联系具体的语段进行分析。(共35张PPT)
梅花
孤傲高洁
菊花
隐逸脱俗
牡丹
雍容华贵
桃花
淡雅纯洁
玫瑰
热情真爱
莲花
爱莲说
AI LIAN SHUO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七年级下册
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
梅花花语:高洁
壹
了解作者,识记字词,理解文章主旨
贰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叁
感悟高洁的人生志趣,做品德高尚的人
常识积累
文题解读、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文言基础知识
文章浅析
文言文朗读,文言文翻译,文章结构梳理
深层理解
文章具体文段句子分析,内容主旨概括
拓展延伸
文体知识拓展,写作特色,相关考点延伸
常识积累
文题解读、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文言基础知识
文题解读
【爱莲说】
本文是周敦颐在南康郡(今属江西)任职时所写。曾在任职期间率领属下在府署建成“爱莲池”。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高洁,感官场之污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作者简介
理学家
哲学家
文学家
北宋五子之一
宋朝理学鼻祖
周敦颐(1017年—1073年)
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者也”表判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濯”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省略句
文章浅析
文言文朗读,文言文翻译,文章结构梳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课文朗读
13:03
2月28日 周日 下午
爱莲说
——周敦颐
课文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助词,的
很
多
指唐朝
水中、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河沟池塘的污泥
我则唯独喜欢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污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艳丽,(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节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洁净的挺立在那里,
污染
洗
水波
艳丽
不横生枝蔓,蔓,枝名词用作动词
香气远闻更加清芬
洁净的耸立着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靠近赏玩,亵,亲近不庄重
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近前赏玩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语气词
隐居避世,不与百花争艳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品德高尚的人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哎!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应当人很多了。
叹词,表示感受
对于菊花的喜爱
少
应当
结构梳理
爱莲说
花的可爱:
人的感叹:
陶渊明爱菊
世人爱牡丹
予独爱莲
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菊花:隐逸者
牡丹:富贵者
莲花:花之君子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深层理解
文章具体文段句子分析,内容主旨概括
详细解读
简单分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作者从泛论入手,为下文将要说的“牡丹之爱”“菊之爱”“莲之爱”埋下伏笔,也是入题的准备。
详细解读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入题,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做烘托,引出后面的“予独爱莲”一语道出自己的心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从生长环境角度写出莲的高洁、庄重:不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不炫耀浮夸。
详细解读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从体态、香气角度写出莲的通达正直、行为端正,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从风度、气质角度写出莲的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可轻慢亵渎。
详细解读
作者强调“予独爱莲”这里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遗世独立
孑然一身
不随波逐流
详细解读
找出最后一段的排比句,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借花喻人,点明三种花各自的象征人群。同时用菊和牡丹做衬托,突出了莲“君子”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详细解读
从下面这段话中,能看出来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既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名利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拓展延伸
文体知识拓展,写作特色,相关考点延伸
常识拓展
【说】
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相似。
写作特色
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作者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立本的道德信念。
写作特色
巧用衬托手法
本文先后用菊、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爱好的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了莲的品格高于百花;第三次衬托,以牡丹反衬,以菊陪衬,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考点延伸
文言文翻译要点(二)
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全。
调。把文言文中特殊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
贯。融会贯通,有些需要意译,根据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
猜。遇到疑难时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测判断。
课后作业
熟读并背诵全文;
小组讨论,试着比较一下《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的异同。
下节再见
XIA JIE ZAI JIAN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周敦颐《题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