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2.5《木兰诗》部编版语文课件【课件研究所】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2.5《木兰诗》部编版语文课件【课件研究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6 14:22:47

内容文字预览

(共35张PPT)
作者 | 鲁迅
A CHANG YU SHAN HAI JING
七年级下册
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
HUAI NIAN CHANG MA MA
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
学习刻画人物特征的方法,掌握“欲扬先抑”的写法
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感情
学习目标
MU
LU
常识积累
文章浅析
深层理解
拓展延伸
01
常识积累
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字词识记
阿长,也就是鲁迅作品多次提到的“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山海经》是一部民间传说中记录地理知识的古书;
二者结合,既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寄托了对长妈妈的怀念。
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因支持学生被通缉
被通缉期间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
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于此时,本文是其第二篇
阿长是一位普通劳动妇女,也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写此用以缅怀
鲁迅(1881年9月——1936年10月)
男 55岁 浙江 绍兴
文学家
思想家
民主战士
现代文学奠基人
革命家
设计师
新文化运动主要参与者,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散文:
《野草》、《朝花夕拾》
野草
散文诗集
朝花夕拾
散文集
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杂文集:
《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

热风
华盖集
而已集
准风月谈
集外集
花边文学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憎恶
zēng wù
憎恶
疮疤
chuāng bā
疮疤
霹雳
pī lì
霹雳
震悚
sǒng

粗拙
zhuō

孤孀
shuāng

菩萨
pú sà
菩萨



胸脯


茉莉
mò lì
茉莉
书斋
zhāi

守寡
guǎ

切切察察:
细碎的说话声
絮说:
絮絮叨叨地说
惶急:
惊慌急迫
辟头:
开头
繁琐:
繁杂琐碎
面如土色:
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度恐慌。
掳:
把人抢走
疮疤:
疮好了之后留下来的疤
深不可测:
深的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比喻不易捉摸。
诘问:
追问,责问
惧惮:
害怕,畏惧
渴慕:
形容非常羡慕
疏懒:
懒散而不习惯受约束
霹雳:
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文中指作者受到极大的震撼。
震悚:
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02
文章浅析
视频背景、结构梳理及内容主旨
14:23
3月19日 周五 下午
阿长与山海经
听课文朗读,与鲁迅先生一起怀念“长妈妈”。
结合背景,说说文章为什么不叫“长妈妈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的由来
无名无姓,地位低下
讨厌阿长
感激阿长
切切察察
饶舌多事
“大”字睡
睡相管理为零
元旦塞橘
封建迷信
长毛故事
愚昧无知
买“三哼经”给我
感激
怀念
敬佩
愚昧
粗俗
真诚
善良
渴望平安
关心孩子
主要通过回忆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一些生活片段刻画其的性格:
迷信
01
02
03
04
05
06
07
抒发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怀念和敬佩之情。
03
深层理解
课文重点句段详细解读人物形象探究
文章第1段介绍了对阿长的三种称呼,想一想题目为什么选用“阿长”?
“阿妈”是儿童口吻,不适用于中年的作者;
“长妈妈”不切合作者将其视为亲人的独一无二的感情;
“阿长”符合中年作者身份和前半部分略带调侃的意味;
文章第2段主要写了阿长的哪几件事?表现其怎样的性格特点?
喜欢切切察察
饶舌多事
事情
性格
对“我”管束很严
有些粗俗
“大”字形睡相
不拘小节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的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之间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这两段刻画阿长时主要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结合相关词语分析表达作用。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惶急地看着我
摇着我的肩
将我按住
伸出臂膊
这两段刻画阿长时主要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结合相关词语分析表达作用。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惶急地看着我
摇着我的肩
将我按住
伸出臂膊
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阿长期待得到祝福的急切心情。
文章第6-11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主要写正月初一早上阿长让“我”说“恭喜”并吃福橘这件事。
从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位关爱孩子、期待祝福、渴望平安幸福的底层劳动妇女。
文章第19段大量文字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是否离题?
不离题。
因为“我”对《山海经》的渴慕正是由远房叔祖而起的,详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也就交代了“我”对绘图的《山海经》产生兴趣的原因,为后文写“我”渴慕《山海经》以及阿长为“我”买《山海经》做了铺垫。
在“我”渴慕《山海经》一事上,周围人是怎样的态度?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首先是远房叔祖,虽是一个和蔼的老人,但我不好意思让他找
其次是周围别人又不肯真实的回答我
最后是阿长主动问山海经的事。
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阿长的热心、善良和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
文中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和转折,出现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
不大佩服她
喜欢切切察察,“大”字形睡觉
空前的敬意
脱下裤子站城墙上,外面的大炮放不出来
敬意消失
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
新的敬意
为我买来《山海经》
04
拓展延伸
写作特色、中考考点及答题要点拓展
欲扬先抑
从整篇文章来看,“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感激,怀念和敬佩的。而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却以大量的笔墨写“我”如何讨厌阿长,到后面产生新的敬意也只是因为《山海经》。总体来看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这样更有利于表达“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
详略得当
文章围绕阿长这一中心人物,叙事详略得当。略写了阿长称呼的来历、一些毛病,详写“大”字的睡相、元旦的仪式、“长毛”的故事和为“我”买《山海经》四件事。这样有详有略,既表明了“我”讨厌阿长的原因,又突出了“我”对阿长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过程,同时,又使得阿长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抓住特征刻画人物
作者对阿长的描写,抓住了她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极具个性化的特征,进行了简练传神的刻画,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通过写阿长说话时的情态和习惯性的动作,便把阿长饶舌多事的性格特征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常见考察方式:
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梳理或概括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词语。
答题方式:
分析文章标题,有些文章标题直接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分析文中带有感彩的语句,重点关注议论和抒情的句子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抓住主要内容就能提炼出作者的感情重心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或写作背景,更方便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后作业
课后翻阅绘图版《山海经》,试着查找关于“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一脚的牛”等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时大致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

——泰戈尔《仿佛》(共34张PPT)
初中语文
教学课件
老 王
作者:杨绛
Lǎo wáng
七年级下册
作者简介
杨绛(杨季康)
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祖籍江苏无锡,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年留学英法,后任教于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
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常识拓展
杨绛主要作品:
译著《堂·吉诃德》
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
长篇小说《洗澡》
杨绛与钱钟书是什么关系?
思考一下
写作背景
文章背景:
文章作于1984年,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讲述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
作者境遇:
钱学森、杨绛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属于被批判的对象
字词正音



荒僻
骷髅
塌 败
取缔
滞笨
愧 怍

zuàn
huáng



kū lóu
zhì

kuì zuò
惶恐
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老王的情况:
老王的职业:
老王的身体状况:
老王的居住环境:
由此看来,老王是个( )的人
三轮车夫
一只眼健康,另一只是“田螺眼”
住在破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
不 幸/凄 苦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老王生活的“苦”
第1~4自然段
老王待人的“善”
第5-16自然段
对社会的思考
第17-22自然段
扫码关注课件研究所公众号
获取更多中小学教学资源、课件制作教程
初中语文资料分享群
群满加小北:PPTstudio1
作者同老王关系融洽
老王职业——单轮车单干户
身体缺陷——“田螺眼”
居住条件——塌败的小屋

老王生活的“苦”
“我”与“老王”关系融洽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照顾老王的生意:常坐老王的三轮
具体体现
关系很融洽: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课文原句
回答问题
问题一:
第三段中最能体现作者一家对老王关心爱护的一件事是:
老王得了夜盲症,有一次撞在电杆上,“我女儿”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答案: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老王生活的“苦”
第1~4自然段
老王待人的“善”
第5-16自然段
对社会的思考
第17-22自然段
同样的钱,送的冰却比别人大一倍
送钱先生看病,不愿意收钱
不顾重病送来香油和鸡蛋

老王待人的“善”
回答问题
问题二:
比较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好在哪里?
01/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02/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第1句更好,“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答案:
回答问题
问题三:
比较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好在哪里?
01/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02/幸亏有一位老先生仍愿意坐他的三轮。
第1句更好,幽默风趣,又意味深长,表现了老王境况的凄凉惨淡。还可以体会作者对极“左”政策的深恶痛绝。
答案:
回答问题
问题四:
比较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好在哪里?
01/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02/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第1句更好,“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答案:
回答问题
问题五:
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为什么要“哑着嗓子悄悄问”呢?
文革中,作者与钱钟书夫妇被指为“反动学术权威”,属于“敌人”,是被“专政”的对象。
从“你还有钱吗”推测,可能还被停发工资,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
答案: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老王生活的“苦”
第1~4自然段
老王待人的“善”
第5-16自然段
对社会的思考
第17-22自然段
“老王”因病离开人世
作者对“老王”的“愧怍”之情
“老王”的情况引发对社会的反思

对社会的反思:
回答问题
问题六:
最后一段“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给钱,本来是一种感谢和关心,可作者为什么说是拿钱“侮辱”他?
老王送香油和鸡蛋本来是一种真心实意的感谢,“我”给他钱,在老王看来就成一种买卖了。
答案:
回答问题
问题七: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答案:
总结
作者眼中的老王是什么样的?
老王“苦”在哪里
载客三轮车被取缔
生计窘迫
打了一辈子光棍
孤苦伶仃
住在荒僻的小胡同
塌败的小屋
瞎了一只眼
身体残疾
作者一家“善”在哪里
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时刻不忘,付给老王应得的报酬
她的女儿,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关心老王的生计:询问是否能维持生活
中心思想
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以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去对待老王,审视社会,对老王的不幸深表同情,为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和自己无力改善老王的境遇而感到“愧怍”。
拓展延伸
想一想,我们周围的“老王”该被如何对待?

农名工、工资条
冒雨送外卖
不一样的童年
医护工作者
为了活下去
想一想,谈一谈:
任选一张照片准备两分钟发言,角度自选。
课后作业:
品读杨绛的《我们仨》,体会其语言魅力
回见!(共33张PPT)
这是女儿眼中平凡伟大的父亲
很多人闻歌泪下
今天我们来看看,儿子眼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


TAI
JIE
作者:李森祥
七年级下册
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
学习目标
艰苦创业坚忍不拔
体会父亲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学习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01
把握父亲形象特点
理清脉络,整体感知小说内容
03
02
目录
01
常识积累
深层理解
03
02
文章浅析
拓展延伸
04
contents
PART 01
常识积累
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字词识记
“台阶”,点明了小说的叙事线索;
作者围绕“台阶”命题立意,赋予“台阶”象征意义;
既象征着父亲的不懈追求,也象征中国农民在困境中崛起的精神
李森祥 (1956年生)
男 65岁 浙江 衢州
编剧
少校军衔
小说家
兵哥哥
作家
当代作家,浙江省作协的专业作家,现主要从事电视剧编剧工作。
长篇小说:
《传世之鼓》、
《送瘟神》
传世之鼓
送瘟神
短篇小说:
《台阶》、
《半个月亮爬上来》、
《小学老师》、
《新兵排长》等
台阶
半个月亮
爬上来
小学老师
新兵排长
电视剧本:
《王中王》、
《丰子恺》、
《卧薪尝胆》、
《武则天》等
王中
丰子恺
卧薪尝胆
武则天
凹凼
āo dàng
凹凼
涎水
xián

唿嗒
hū da
唿嗒
烟瘾
yǐn

黏性
nián

尴尬
gān gà
尴尬
庄稼茬
chá


qiào

尴尬
gān

释义:(神色、态度)不自然。
例句: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言外之意
yán
wài
释义: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
例句: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zhī

低眉顺眼

méi
释义:形容驯良、顺从的样子。文中指老实、本分。
例句: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shùn
yǎn
大庭广众

tíng
释义: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例句: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guǎng
zhòng
若有所失
ruo
you
释义: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惆怅。
例句: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样子。
suo
shi
PART 02
文章浅析
课文朗读、结构梳理及内容主旨
20:23
3月26日 周五 下午
台阶
听课文朗读,从情节入手,深入细节,欣赏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要建立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
——李森祥
台阶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梦想造台阶
准备造台阶
建造新台阶
台阶好了,父亲老了
渴盼
积极
喜悦
失落
崇敬之情
PART 03
深层理解
课文重点句段详细解读人物形象探究
读文章第4段,说说这一段写“我”跳台阶有何用意?
说明三级台阶是“我”嬉戏的乐园,体现三级台阶给“我”的童年带来的乐趣。
通过“我”连跳三级,形象的说明了台阶之低,侧面烘托出父亲对高台阶的向往。
第8段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段插叙是对父亲的感叹进行补充解释,揭示了高台阶所蕴含的意义以及父亲辛苦一辈子造高台阶的直接原因,凸显小说的主题。
插叙
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的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李森祥《台阶》
这一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细致描写父亲头发上的水珠和额头上的露珠,既体现了父亲的艰辛劳苦,又突出了父亲充满干劲的形象;既渲染了一种神奇的意境,又蕴含了“我”对父亲的关爱之情。
细节描写
父亲艰辛劳苦造成高台阶之后,为什么要从最高的一级台阶上一级级地往下挪?
父亲虽然渴望自己有地位,渴望被人尊重,但是长年累月的被忽视又使他形成谦卑的心理,即使造好了九级台阶,坐在上面也感觉不自在,所以才一级级地往下挪。
PART 04
拓展延伸
写作特色、中考考点及答题要点拓展
线索清晰,结构井然
小说以“台阶”为线索,叙述了父亲与台阶的故事。由“我”小时候台阶上的平凡生活写到父亲砌高台阶的强烈愿望,以及父亲为盖新屋,造台阶进行的积极准备,最后写台阶造好后父亲生活、心理状态的变化等,层次结构井井有条。
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细节描写的内容虽细小,却小中见大,反映出深刻的主题。例如写父亲冬天砍柴卖柴,“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里就是巧用父亲穿破的草鞋堆的高度这个细节,说明了父亲为准备建造新屋所付出的辛劳。
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肖像描写
对人物的身材、容貌、姿态、仪表、服饰生理特征等的描写
动作描写
通过描写人物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身份、心理、状态等
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语言描写
通过对人物独白或者对话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
对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进行描写
选择一个自己熟悉或者遇到的人物,运用至少一种人物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突出人物的特点(200字左右)
课后作业


ZAI
HUI
——塞万提斯(共33张PPT)
七年级下册
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无他, 但手熟尔。
学习目标
识记文言字词意义和用法,感知人物的形象
学习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正确看待他人的优缺点
目録

常识积累

文章浅析

深层理解

拓展延伸
常识积累
文题解读、作者介绍、相关写作背景、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题解读】
卖油翁
“卖油翁”指卖油的老汉。文章主要写卖油翁的技艺,突出熟能生巧的道理。题目点明了文中的主要人物。
【作者简介】
北宋官员
诗人
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政治家
欧阳修(1007年-1072年)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导者。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指中国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
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
北宋初,社会矛盾加剧,中下层士大夫提出文学要反映社会现实的使命。
于是推崇韩愈、白居易,反西昆成为政治改革派们在文学上的反映
【一词多义】
陈康肃公善射
动词,射箭
吾射不亦精乎
名词,射箭的本领
但手熟尔
同“耳”,相当于“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
人称代词,你
公亦以此自矜
介词,凭借
以钱覆其口
介词,用
【一词多义】
睨之久而不去
代词,指陈尧咨射箭
以我酌油知之
代词,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康肃笑而遣之
代词,指卖油翁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连词,表顺承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连词,表转折
康肃笑而遣之
连词,表修饰
【词类活用】
陈康肃公善射
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
尔安敢轻吾射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但微颔之
名词用作动词,点头
汝亦知射乎
动词用作名词,射箭的技术
【特殊句式】
倒装句
状语后置,应为“尝于家圃射”
尝射于家圃
省略句
“自”前省略主语“油”
自钱孔入
文章浅析
文言文朗读、文言文诗词虚词解释,文言文翻译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
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徐以杓酌油沥之,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3:43
3月1日 周一 下午
卖油翁
——欧阳修
【课文朗读】
【课文翻译】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
北宋官员陈尧咨,字嘉谟
擅长射箭

凭借
自夸
曾经
园子
放下担子
斜眼看,形容不在意
离开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能与他匹敌的,陈尧咨也凭借射箭的本事自夸。他曾在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扁担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了很久没有离开。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代词,他,指陈尧咨
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是很精湛吗?”

只对他微微点头。颔,点头

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没有别的(奥妙)
卖油的老头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卖油老头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葫芦口上,
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
怎么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

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慢慢地
慢慢地用勺子把油滴入葫芦中,油从铜钱孔中穿过去,但铜钱没有沾湿。卖油老头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只好笑着让他走了。”
同“勺”

于是,就
让他走。遣,打发
【结构梳理】
卖油翁
陈尧咨:
卖油翁:
自矜
忿然
笑而遣之
微颔
手熟尔
酌油
熟能生巧
深层理解
文章具体文段句子分析,内容主旨概括,文章详细解读
简单分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
简明扼要地介绍陈尧咨的出众才能和狂傲个性。“自矜”表现出陈尧咨骄傲自大的性格特点
【详细解读】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睨之”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善射”不以为意的神态,为下文两人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连续两问,语气盛气凌人,既显示出对卖油翁态度的不满,又含有轻视质问之意,“自矜”的形象跃然纸上。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简单分析上面句子中几个动词的作用:
“取”“置”“覆”“酌”“沥”这几个动词准确生动地展现出卖油翁的动作娴熟、技艺高超,描绘形象。
【涉及考点:动词(动作描写)的作用】
文章最后“康肃笑而遣之”其中“笑”和“遣” 有什么含义?
陈尧咨的“笑”中有会意,有尴尬,也有解嘲,“笑”和“遣”也表现出陈尧咨通达,爽快的一面。
【涉及考点:动词(动作描写)的作用】
【人物形象】
气定神闲
技艺高超
骄矜暴躁
身手不凡
心高气傲
不卑不亢
通达爽快
泰然自若
咄咄逼人
心境平和
技艺高超
陈康肃
卖油翁
【人物形象】
气定神闲
技艺高超
骄矜暴躁
身手不凡
心高气傲
不卑不亢
通达爽快
泰然自若
咄咄逼人
心境平和
技艺高超
身手不凡
陈康肃
卖油翁
【内容主旨】
本文通过写卖油翁以娴熟高超的酌油技艺告诫因“善射”而自矜的陈尧咨的故事,阐明了技艺专长全在于熟能生巧、精益求精,而不应恃技而骄的道理。
拓展延伸
文章写作特色,相关考点拓展延伸
【写作特色】
详略得当,主题突出
文章篇幅不长但情节完整、重点突出。开头虽然赞扬陈尧咨的射技,却仅用“十中八九”带过,大量笔墨在于讲述卖油翁酌油的过程,一些列动词运用,展示了他的精湛技艺,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突出了主题。
【写作特色】
运用对比,形象鲜明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突出。陈尧咨善射但骄傲自矜,不可一世;卖油翁虽然技高一筹,但沉着、冷静、自信,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智者风范。
【考点拓展】
文言文词语理解常见考查方法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选择加点词解释正确(或有误)的一项。
【考点拓展】
文言文词语理解常见解题方法
联系课堂学过的知识来套入新问题中看能否解释的通。
结合语境,联系实词特殊用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成语保留了大量文言词语,可以根据一些成语意义来判断。
选择题可以将选项带入语句中进行检验。(共33张PPT)
“老王”与“王老”有什么区别?
首先思考一个问题:
老王
LAO WANG
作者:杨绛
七年级下册
教学课件
作者简介
杨绛,原名杨季康,1911年生,祖籍江苏无锡
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
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常识拓展
杨绛与钱钟书
杨绛的主要作品包括:
译著《堂·吉诃德》
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
长篇小说《洗澡》
写作背景
写作时间:
文章性质:
文章背景:
1984年
回忆性散文
文革时期
杨绛、钱学森夫妇被控为:
“反动学术权威”
老王与钱、杨夫妇:
仍互相尊重
字词正音
伛( ) 攥( ) 惶恐( )
荒僻( ) 塌败( ) 取缔( )
骷髅( ) 翳( ) 滞笨( )
愧怍( )

zuàn
huáng



kū lóu

zhì
kuì zuò
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老王的身体状况:
老王的居住环境:
由此看来,老王是个 的人。
老王的职业:
三 轮 车 夫
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
住在破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
不 幸/凄 苦
课文结构
第1-4自然段
第5-16自然段
第17-22自然段



第一部分:
老王的“苦”
作者同老王关系融洽
老王职业——单轮车单干户
身体缺陷——“田螺眼”
居住条件——塌败的小屋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关系很融洽: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职业:蹬三轮的
照顾老王的生意:常坐老王的三轮
“我”与老王关系融洽:
第三段中最能体现作者一家对老王关心爱护的一件事是:
老王得了夜盲症,有一次撞在电杆上,“我女儿”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回答问题
第二部分:
老王的“善”
送冰,比“前任”大一倍
送钱先生看病不愿收钱
老王抱病送香油鸡蛋
比较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好在哪里?
第1句更好,“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回答问题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比较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好在哪里?
第1句更好,幽默风趣,又意味深长,表现了老王境况的凄凉惨淡。还可以体会作者对极“左”政策的深恶痛绝。
回答问题
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幸亏有一位老先生仍愿意坐他的三轮。
比较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好在哪里?
第1句更好,“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回答问题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为什么要“哑着嗓子悄悄问”呢?
回答问题
文革中,作者与钱钟书夫妇被指为“反动学术权威”, 属于“敌人”,是被“专政”的对象。
从“你还有钱吗”推测,可能还被停发工资。
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
第三部分:
衍生出的社会问题
老王因病去世
作者对老王满是“愧怍”
引发对社会的深思
最后一段“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给钱,本来是一种感谢和关心,可作者为什么说是拿钱“侮辱”他?
回答问题
老王送香油和鸡蛋本来是一种真心实意的感谢,“我”给他钱,在老王看来就成一种买卖了。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愧怍”
回答问题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总结归纳:
作者眼中的老王
老王“苦”在哪里?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文革”期间载客三轮车被取缔,生计就更加窘迫
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老王“善”在哪里?
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愿意免费送钱先生看病,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不忘受了人家的好处,去世前一天还上门答谢
心地善良、知恩必报的品质
作者一家“善”在哪里?
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关心老王的生计:询问是否能维持生活
时刻不忘,付给老王应得的报酬
她的女儿,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中心思想
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以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去对待老王,审视社会,对老王的不幸深表同情,为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和自己无力改善老王的境遇而感到“愧怍”。
拓展延伸
想一想,我们周围的“老王”该如何对待?
墙角的哭泣
只能冷暖相依
他还是个孩子
同样为了生活
不一样的童年
任选一张照片准备两分钟发言,角度自选。
想一想,谈一谈:
课后阅读:《我们仨》
THE END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