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同步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生态脆弱区
(2022浙江宁波期末改编)下图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青藏高原农牧交错带和川滇黔鄂湘农牧交错带空间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青藏高原农牧交错带、川滇黔鄂湘农牧交错带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
A.降水 热量 地形
B.水源 降水 地形
C.地形 热量 水源
D.降水 水源 地形
2.下列有关三个农牧交错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三个农牧交错带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B.三个农牧交错带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
C.青藏高原农牧交错带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红漠化
D.北方农牧交错带空间分布不太稳定
3.有关川滇黔鄂湘农牧交错带出现石漠化景观的自然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季风气候,降水强度大
B.地形崎岖,物质迁移速度快
C.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D.石灰岩抗风化能力较强,成土过程缓慢
题组二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4.(2023宁夏银川宁夏大学附中月考)农牧交错带是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生态脆弱,土地极易退化。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图中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根本自然原因是( )
A.年降水量接近200毫米,降水季节及年际变率小
B.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对降水变率极为敏感
C.地处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
D.地处草原与荒漠的过渡地带,植被破坏严重
(2023江苏常州联考)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后来却变成了荒漠化严重的沙地。从1997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固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下图为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5.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
①不合理的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不合理的道路建设
⑤过度灌溉
A.①⑤ B.②③
C.③⑤ D.④⑤
(2023河南大联考期末)北方农牧交错带指我国北方传统农业区和畜牧业区的过渡地带,地处35°N—47°N、101°E—126°E之间,地形类型复杂多样,生态环境脆弱。2000—2010年,该地区耕地面积受政策等影响减少了4 743平方千米。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6.北方农牧交错带大致位于我国( )
A.春小麦主产区与冬小麦主产区交界处
B.秦岭—淮河一线
C.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交界处
D.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处
7.2000—2010年,该地区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变成了 ( )
A.湖泊与湿地 B.草地与林地
C.交通与建筑用地 D.城镇与工业用地
8.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的最突出表现为( )
A.水资源短缺 B.红色荒漠面积大
C.土地退化明显 D.石漠化面积广
题组三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9.(2021山东枣庄期末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的农牧交错带是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生态过渡地带,在空间上农牧并存,在时间上农牧交替,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沙化严重。
(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宜( )
A.退耕还牧,扩大载畜量
B.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退耕还林,大量植树造林
D.发展草、粮轮作,提高土壤肥力
(2)关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的方向,叙述正确的是( )
A.建立大型牧场,增加载畜量
B.发展集约、高效、特色农牧业
C.退耕还草,种植业完全退出
D.建立自然保护区,遏制生态恶化
(3)请为农牧交错带治理风沙提出合理化建议。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生态脆弱区的形成原因
(2023天津和平模拟)岷江上游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处四川盆地丘陵山地向川西北高原的过渡地带。该区域的理县、茂县、汶川县是我国十分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下图为岷江上游水系示意图,下表为理县、茂县、汶川县气候要素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地区 海拔 (米) 平均气温(℃) 年降水 量(毫米) 年蒸发 量(毫米)
全年 1月 7月
理县 1 887.5 11.4 0.6 20.8 590.6 1 585.6
茂县 1 590.1 11.2 0.4 20.8 493.3 1 332.4
汶川县 1 448.5 12.7 2.4 21.9 553.8 1 858.1
1.该生态脆弱区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地表崎岖,蒸发旺盛
B.河流结冰期长,灌溉取水不便
C.岩溶地貌,土层浅薄
D.丛林密布,蚊虫滋生、野兽众多
2.岷江上游河谷山麓地带的植被主要是( )
A.山地针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荒漠和灌丛
题组二 我国土地退化的地区分布及类型
(2023山西吕梁期中)读我国生态脆弱区分布图,完成下面三题。
3.我国生态脆弱区类型多,分布广,其主要原因有 ( )
①地形复杂多样
②气候类型多样
③自然灾害分布广
④人口和发展的压力大
⑤海陆兼备,区域面积大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
4.④⑤⑥三个区域共同的生态问题表现为( )
A.土壤盐碱化 B.石漠化
C.红漠化 D.水土流失
5.①②两个区域的治理可采取的生物措施是( )
A.发展节水农业 B.调整牲畜结构
C.灌草结合 D.合理分配水资源
题组三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2023广东东莞北辰中学月考)我国生态脆弱区类型多,分布广。为治理生态脆弱区,人们在坡地上大量修筑鱼鳞坑(如下图),在坑内栽种植被,生态环境问题明显改善。鱼鳞坑是在山坡上挖掘的有一定蓄水容量的土坑,多呈半月形沿等高线排列,且上下鱼鳞坑呈“品”字形交错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鱼鳞坑呈“品”字形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分散地表径流 B.减少径流下渗
C.增加地表粗糙度 D.利于植被生长
7.鱼鳞坑的主要功能是( )
A.美化环境 B.防风固土
C.调节气候 D.储水护坡
8.(2023湖南名校联合体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表面覆盖着由古代黄河形成的深厚冲积物。在3 000年前,库布齐地区森林葱郁、水草肥美、牛羊遍地,到了明清时期,竟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它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向黄河输送泥沙1.6亿吨。经过多年治理,库布齐地区已修复、绿化沙漠6 253平方千米,10万农牧民脱贫。近年来,库布齐地区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建设光伏产业园区,实施“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的立体化新型产业模式,光伏发电、农牧业与荒漠治理有效结合,综合效益显著。下左图示意库布齐沙漠位置,下右图为光伏产业园区景观。
(1)分析库布齐地区演变成“死亡之海”的主要自然原因。
(2)分析库布齐沙漠推进过程中给黄河水文特征带来的不利影响。
(3)说明该地立体化新型产业模式在荒漠化防治中的作用。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A 2.D 3.C 4.B 5.B 6.D 7.B 8.C
1.A 读图可知,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400 mm年等降水量线附近,降水是其形成的主导因素;青藏高原农牧交错带地处高海拔的青藏高原,热量是其形成的主导因素;川滇黔鄂湘农牧交错带地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地形是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故选A。
2.D 青藏高原农牧交错带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内,川滇黔鄂湘农牧交错带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内,北方农牧交错带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A错;川滇黔鄂湘农牧交错带完全位于季风区,B错;红漠化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的生态环境问题,C错。受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导致形成主导因素为降水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空间分布不太稳定,D对。故选D。
3.C 川滇黔鄂湘农牧交错带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因人类过度开垦、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并非自然状态下植被覆盖率低,C表述是人为原因,不是自然原因,故选C。
4.B 图中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生态脆弱,对降水变率极为敏感,土地极易受风蚀和沙化,这是该带土地退化的根本自然原因,B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北方农牧交错带年降水量接近400毫米,不是200毫米,排除A;该带地处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还有一部分地区荒漠化严重,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都是土地退化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C;该带并不地处草原与荒漠的过渡地带,主要处于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地带,排除D。故选B。
5.B 据材料“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后来却变成了荒漠化严重的沙地”可知,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破坏草地,加剧沙漠化,②③正确;该地植被主要是草地,森林较少,不合理的樵采较少,①错误;不合理的道路建设会造成土地荒漠化,但不会造成“沙进人退”,④错误;该地以畜牧业为主,对灌溉需求较小,且过度灌溉一般造成土壤盐碱化,而不是荒漠化,⑤错误。故选B。
6.D 北方农牧交错带指我国北方传统农业区和畜牧业区的过渡地带,大致位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或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处,西侧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不适合发展耕作业,以畜牧业为主;东侧降水较为丰富,以种植业为主,D正确。春小麦主产区与冬小麦主产区交界处以种植业为主,A错误;秦岭—淮河一线是旱地和水田的分界线,南北两侧以种植业为主,B错误;地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为界,北方农牧交错带不位于此处,C错误。故选D。
7.B 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形类型复杂多样,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为整治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家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B正确;该区域湖泊和湿地面积小,不适合恢复为湖泊和湿地,A错误;耕地转变为交通与建筑用地、城镇与工业用地会加重生态环境破坏,C、D错误。故选B。
8.C 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的最突出表现是土地荒漠化导致的土地退化明显,C正确;生态脆弱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难以恢复,水资源短缺不是最突出的表现,A错误;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B错误;石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D错误。故选C。
9.答案 (1)D
(2)B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解析 (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扩大载畜量、开垦荒地都容易破坏植被,A、B错;当地水分条件较差,大量植树造林会使水资源更加紧缺,树木也会因为水分不足而成活率较低,C错;发展草、粮轮作,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D对。(2)增加载畜量,易造成草场退化,A错;种植业完全退出,既不现实,也不能很好地利用土地资源,C错;建立自然保护区不是农业发展方向,D错。故选B。(3)治理风沙的建议即治理风沙的措施,包括生物、工程、农业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措施,如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能力提升练
1.A 2.D 3.C 4.D 5.C 6.A 7.D
1.A 由表格可知,该生态脆弱区年蒸发量远远大于年降水量,是该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脆弱的气候原因;该生态脆弱区地处四川盆地丘陵山地向川西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是该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地貌原因,故A正确。水文、土壤影响生态环境,但不是造成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B、C错误;蚊虫滋生、野兽众多不会导致生态环境脆弱,D错误。故选A。
2.D 由表格可知,岷江上游河谷地区年降水量远远小于年蒸发量,土壤中水分含量少,不足以形成森林,可能形成荒漠和灌丛。故选D。
3.C 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主要位于两种生态系统的过渡区。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气候类型多样,形成了多种生态系统交界地带,导致生态脆弱区多样、分布广,①②对;自然灾害对生态造成的破坏很多是可以恢复的,和生态脆弱区类型多、分布广关系不大,③错;我国人口过多,发展压力大,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导致部分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出现生态脆弱区,④对;海陆兼备,区域面积大和生态脆弱区的出现无关,⑤错。故选C。
4.D ④⑤⑥三个区域降水较多,淋盐现象明显,土壤盐碱化不严重,A错误。⑤⑥两个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岩溶山地与地势阶梯过渡区域,区域降水量大,表层土壤浅薄,人类过度砍伐林木,大面积陡坡开荒,降低了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后基岩裸露,形成石漠化;④区域主要位于我国东南丘陵,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低,红土裸露,形成红漠化,故B、C错误,D正确。故选D。
5.C 结合材料可知,本题需要选出可采取的生物措施,发展节水农业、调整牲畜结构、合理分配水资源均不属于生物措施,A、B、D错误;灌草结合可以有效减弱风沙的威胁,减缓①②两个区域的荒漠化速度,C正确。故选C。
6.A 结合材料“鱼鳞坑是在山坡上挖掘的有一定蓄水容量的土坑”可知,鱼鳞坑呈“品”字形分布可以分散地表径流,减慢水流速度,利于增加径流下渗,A对、B错;鱼鳞坑能增加地表粗糙度,减缓地表径流,降低地表径流对地表的侵蚀,但这与鱼鳞坑呈“品”字形分布无关,C错;鱼鳞坑有一定的蓄水容量,因此利于坑内植被生长,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增强了植被对坡面的保护,但这也与鱼鳞坑呈“品”字形分布无关,D错。故选A。
7.D 鱼鳞坑可以截留地表径流,通过在坑内植树种草实现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即储水护坡;美化环境、防风固土和调节气候不是鱼鳞坑的主要功能。故选D。
8.答案 (1)该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强烈;植被稀少,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靠近冬季风的源地,风力强劲。
(2)大量流沙进入黄河,使黄河含沙量剧增;荒漠化面积扩大,植被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且气候变得更加干旱,黄河的径流量会减少。
(3)板上发电:遮光,减少水分蒸发(或挡风,减小风蚀;缓解能源紧张,减少过度樵采);板下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抑制风沙;板间养殖:牲畜排泄物提高土壤肥力。
解析 (1)库布齐地区演变成“死亡之海”,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围绕当地的地理位置及降水条件、物质条件、动力条件等去分析。(2)库布齐沙漠推进过程中给黄河水文特征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从“沙与水的融合”角度考虑,这种融合会直接导致水质变差、径流量减少等。由材料“它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向黄河输送泥沙1.6亿吨”可知,库布齐沙漠大量流沙进入黄河,使黄河含沙量剧增,水质变差;荒漠化面积扩大,植被减少,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气候会变得更加干旱,补给黄河的水量减少,使黄河径流量减少。(3)当地发展光伏发电,形成了立体化新型产业模式。板上发电:可直接获取清洁能源,缓解能源紧张,减少樵采;同时可遮挡阳光,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土壤的水分条件;削弱风速,减小风力侵蚀。板下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抑制风沙,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板间养殖:可直接提高农牧民收入;牲畜的排泄物又促进了土壤肥力的改善,利于植被生长,遏制荒漠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