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同步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2021浙江精诚联盟适应性联考改编)1933年4月,美国大平原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黑风暴”。下图为“黑风暴”发生地及发生天数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黑风暴”本质上是一种( )
A.土壤侵蚀 B.土壤盐碱化
C.土地污染 D.土壤酸化
2.引起“黑风暴”的主要原因是( )
A.砍伐森林
B.过度垦殖
C.温室效应
D.不合理灌溉
3.对于美国“黑风暴”,我国农业发展可以借鉴的是( )
A.合理灌溉,减轻土壤盐碱化
B.合理施肥,提高土地生产力
C.种植苜蓿,增加土壤有机质
D.退耕还牧,防治土地沙化
(2021山东日照期中改编)都江堰利用地形与水势,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解决了泄洪和排沙两大难题。该工程为无坝引水,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上,鱼嘴把岷江分为内江与外江,分水堤构筑在岷江的弧形弯道上。在洪水期,内外江水量分配比例是4∶6,同时如果水量超过宝瓶口可容纳水量,水就会自动从飞沙堰排出。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前,岷江使成都平原成为一片汪洋的主要原因是( )
A.岷江从多雨的山区流向平原,落差大
B.岷江下游河道宽阔,水面广
C.缺少入海河道,洪水无法下泄
D.岷江流经成都平原东侧,地势低
5.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鱼嘴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岷江来水
②飞沙堰有枯水期大量排沙的功能
③内江和外江分别用于灌溉和排洪
④宝瓶口有丰水期加大排泄的功能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说明( )
A.人类可以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任意改造自然
B.人类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C.任何水利工程都不能解决泥沙淤积问题
D.都江堰工程方案可在全国推广
(2022河南新乡期末)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是个神秘的雪域高原,也是世人向往的“净土”。下图为青藏高原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图示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 )
A.河源地区 B.河谷地区
C.矿产丰富区 D.草原地区
8.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对其起制约作用的主要环境条件是( )
A.人口稀少,资源贫乏
B.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C.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D.地处偏远,气候高寒
题组二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2022黑龙江鹤岗一中期末)荷兰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通过世代努力,以围海造田的方式扩大了1/5的国土面积。20世纪60年代,格罗宁根气田的发现令荷兰人欣喜若狂。已是工业制成品主要出口国的荷兰,通过大规模的天然气生产和出口,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国民的福利水平大幅提高,但是制造业等其他产业受到了严重打击。十余年后,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接踵而至。国际上把这种资源产业短期繁荣留下的后遗症,称为“荷兰病”。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荷兰制造业受到严重打击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
A.劳动力成本上升
B.廉价进口商品的涌入
C.荷兰货币的升值
D.国际消费市场的萎缩
10.下列“荷兰病”的“药方”,最为“对症”的是( )
A.降低社会福利水平,增加税收
B.发展新兴产业和集约化农业
C.开发清洁能源,治理环境污染
D.加强地质勘探,增产天然气
(2023河南濮阳期末)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资源诅咒”理论: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非祝福。即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不是有利条件,反而会成为一种限制。下图为1990—2010年云南省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图。完成下面三题。
11.下列年份中云南省“资源诅咒”现象表现得较明显的是( )
A.1990年 B.1996年 C.2001年 D.2009年
12.云南省为摆脱“资源诅咒”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A.加强勘探工作,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B.提高资源价格,促进经济发展
C.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D.全面关停高污染、高耗能企业
13.下列省级行政区中,“资源诅咒”最不明显的是 ( )
A.山西省 B.四川省 C.辽宁省 D.上海市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2023山东日照期末)塞舌尔共和国(下图)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当地人保护意识很强,旅游业为塞舌尔的第一大经济支柱,创造了70%的国内生产总值。马埃岛是塞舌尔最大的岛屿。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马埃岛的自然地理特点是( )
A.地处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
B.中间低山为东北—西南走向
C.沿海形成上升流,渔业资源丰富
D.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2.塞舌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多山地丘陵,地形崎岖
B.地处海洋,水陆交通不便
C.远离大陆,陆地国土面积小
D.游客众多,环境破坏严重
题组二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3.(2022安徽A10联盟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我国风电行业中海上风电仅占3%。近年来,风电的发展已逐渐由陆地转移到海上,海上风电是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项目中最具规模开发和商业发展前景的项目之一。江苏南通是我国最主要的风电设备制造基地,目前正着力打造风电产业之都,形成风电产业集群。截至2020年,南通规划建设的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约600万千瓦,已建成投产145万千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下图为我国风能分布图(港、澳、台资料暂缺)。
(1)与陆地风电相比,说明我国海上风电开发的优势条件。
(2)有学者从人类社会经济和海洋环境不同角度,研究南通风电开发对当地产生的不同影响。请从下列两个方面中选择一个方面,说明南通风电开发对当地的影响。
方面①:对人类社会经济产生的有利影响。
方面②:对海洋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A 2.B 3.D 4.A 5.A 6.B 7.B 8.D
9.D 10.B 11.D 12.C 13.D
1.A “黑风暴”实际上是指沙尘暴,是当地地表的疏松土壤被风力侵蚀的结果。故选A。
2.B “黑风暴”的发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大面积开垦大平原,破坏了草原植被,使土壤极易遭受风蚀,是“黑风暴”发生的主要原因。故选B。
3.D “黑风暴”现象主要是人类大面积开垦平原,破坏草原植被,使土壤遭受风蚀形成的,与土壤盐碱化、土地生产力下降和土壤有机质减少关系不大,A、B、C错。美国的“黑风暴”启示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保护好自然植被,禁止滥垦、滥牧,要及时地退耕还林还牧,防治土地沙化,D对。
4.A 岷江从四川盆地西侧山区流向成都平原,落差较大,雨季时,受夏季风和地形影响,降水较多,岷江水迅猛流下,使成都平原成为一片汪洋,A对。成都平原位于岷江中游,岷江下游河道特征对成都平原影响极小,B错;岷江是长江的支流,洪水可以通过长江下泄,C错;岷江流经成都平原西侧,D错。
5.A 岷江东岸地势较高,筑鱼嘴分水堤,将江水分为外江(西边)和内江(东边)两部分,以调节岷江来水,①对;飞沙堰主要排泄丰水期大量泥沙,当内江水位超过飞沙堰堰顶时,洪水中挟带的泥沙流入外江,不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②错;据材料“在洪水期,内外江水量分配比例是4∶6,同时如果水量超过宝瓶口可容纳水量,水就会自动从飞沙堰排出”,以及图中内江水流向灌渠可知,内江和外江分别用于灌溉和排洪,③对;宝瓶口为成都平原进水口,在丰水期可以减少流入成都平原的水流,有防洪功能,没有加大排泄的功能,④错。故选A。
6.B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不可以任意改造,A错、B对;材料显示,都江堰水利工程解决了泄洪和排沙两大难题,说明水利工程能够解决泥沙淤积问题,C错;我国各地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存在差异,各地兴修水利工程的方案不同,都江堰工程方案不能在全国推广,D错。
知识拓展 影响我国古代农业水利工程兴修的自然因素
(1)地形因素:古人所谓的“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指的是我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向海洋倾斜,因此我国古代在兴修水利工程时,充分利用地势的高低,自流引水。
(2)气候因素:北方降水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多修建沟渠,以引水灌溉为主;南方降水较多且气温较高,水田纵横,多修建陂塘堤堰,蓄、泄结合与灌溉农田并举。
7.B 图示地区为青藏高原,气候高寒,河谷地区地势相对较低,气温较高,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宜城市的形成和发展,B正确;青藏高原的河源地区多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多湿地、沼泽,不适宜人类居住,A错误;青藏高原上的矿产丰富区多位于干旱的柴达木盆地,不适宜人类居住,C错误;青藏高原上的草原地区位于偏东部的高原面上,由于海拔高,寒冷缺氧,不适宜人类居住,D错误。故选B。
8.D 青藏高原上有许多资源是非常丰富的,A错误;青藏高原冰川广布,雪山连绵,山间高原面起伏和缓,相对平坦,地形并不崎岖,B错误;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降水多,气候湿润,C错误。青藏高原地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随“高”而来的另一个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寒”,青藏高原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雪山连绵。青藏高原地区高寒缺氧,不适宜人类居住,恶劣的自然环境限制了经济的发展,D正确。故选D。
9.D 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荷兰制造业受到严重打击主要是由于天然气的生产和出口使得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福利水平大幅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本国制造业产品价格上涨,外国廉价制造业产品大量涌入;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很快,荷兰货币升值,也会使得制造业受到打击,A、B、C不符合题意。国际制造业消费市场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故选D。
10.B 材料“国际上把这种资源产业短期繁荣留下的后遗症,称为‘荷兰病’”说明,“荷兰病”主要是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导致的。降低社会福利水平,会扰乱社会秩序,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A错。发展新兴产业和集约化农业,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有利于“治疗”“荷兰病”,B对。“荷兰病”的产生与环境污染关系较小,C错。加强地质勘探,增产天然气,没有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不能“治疗”“荷兰病”,D错。
11.D 读图可知,2009年云南省能源开发增长率超过1990年、1996年和2001年,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却低于这三个年份。由此可知,2009年云南省“资源诅咒”现象较其他三个年份表现得更明显。故选D。
12.C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可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有利于摆脱“资源诅咒”,C正确;加大资源开采力度和提高资源价格,都不能摆脱“资源诅咒”,A、B错误;全面关停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只能改善环境质量,且会对经济发展不利,也不现实,D错误。
13.D 四个选项中,上海市能源、矿产等资源贫乏,其“资源诅咒”最不明显。故选D。
名师点睛 “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多指与矿产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资源稀缺的国家经济增长得更慢,这主要是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的。
能力提升练
1.D 由图中经纬度可知,马埃岛位于赤道以南,A错误;根据岛屿河流的分水岭为岛屿山脉,从图中可以看出,中间低山为西北—东南走向,B错误;该海域受东南信风影响,应为向岸风,形成下沉流,C错误;该岛位于赤道附近,且四面环海,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D正确。故选D。
2.C 多山地丘陵,地形崎岖,有利于形成多样的生物资源,能促进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不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A错误;地处海洋,海运便利,B错误;远离大陆,陆地国土面积小,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小,C正确;游客众多,环境破坏严重,是旅游业带来的压力,不是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且当地人环境保护意识很强,环境破坏严重不符合实际情况,D错误。故选C。
3.答案 (1)不占用土地,能够大规模开发;距东部能源消费市场近,输电距离短,前景广阔;海运有利于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的运输;等等。
(2)方面①:增加能源供给,缓解能源紧张状况;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等等。
或方面②: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威胁海洋生物和鸟类生存;改变洋流运动方向,影响海—气相互作用;等等。
解析 (1)对比陆地和海洋的风能开发条件,可以从占地面积、风能开发规模、与能源消费市场的距离、风电设备的运输等方面分析,结合我国风能开发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作答即可。(2)根据题目要求,任选一个方面作答即可。若选方面①,则要突出缓解能源紧张、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等。若选方面②,则可以从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水体环境、海洋环境对大气环境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