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同步
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环境问题的产生
下图为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字母F、G、H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
A.资源开发、废弃物排放、产品消费
B.产业活动、产品消费、废弃物排放
C.产品消费、产业活动、废弃物排放
D.资源开发、产业活动、产品消费
2.E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A.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B.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C.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D.产品高消费导致资源日益枯竭
(2022陕西商洛期末)木里矿区聚乎更四号采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3 900~4 200米,属于祁连山高寒山地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很难自然恢复。2003年,聚乎更四号采区形成了一个露天的西北—东南走向的采坑,采坑长3.73千米,宽1.05千米,坑内积水深42.63米,积水803.3万立方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木里矿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主要表现为( )
A.抗干扰能力弱 B.气候干旱,降水少
C.地表岩石裸露 D.植被种类稀少
4.木里矿区聚乎更四号采区由矿产开采带来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水土流失加剧 B.石漠化突出
C.湿地面积减小 D.冰土层被破坏
(2022山东临沂期末)区域调查是地理研究的重要方法。调查发现,美国某城镇主要产业活动包括农牧生产、矿产开发、林木轮伐等,毗邻的湖泊是其主要水源地,近年来湖泊中氮、磷等元素逐年增加。下图为该城镇所在区域简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城镇东侧湖泊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 )
A.农牧业生产 B.矿山开采
C.林区生产 D.高尔夫球场运营
6.到河口自然保护区调查时,能直接观察到生态环境质量变差的现象是( )
A.生物种类减少
B.大量繁殖的藻类
C.树木生长缓慢
D.土壤富含重金属
(2023河南创新发展联盟期中)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的关系遵循库兹涅茨曲线规律。当人均收入到达7 000~8 000美元这一临界点之后,随人均收入增加,环境污染由高趋低,污染程度趋缓。下图示意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经济发展阶段与污染程度的关系是( )
A.在拐点出现前污染水平一直上升
B.在拐点出现后污染水平下降明显
C.拐点的出现时间明确
D.在拐点出现后经济增速快
8.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污染水平反而降低,其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 )
A.人口、城市减少 B.治污能力提升
C.工厂、企业减少 D.环境自净能力增强
题组二 环境问题的危害
下图为全球海洋pH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9.根据材料推测,全球海洋pH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
B.火山喷发产生的CO2溶于海水
C.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分解
D.人类排放的CO2溶于海水
10.若全球海洋酸化持续加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珊瑚礁的保护形势将更加严峻
B.海堤保护能力将减弱
C.全球酸雨危害将减轻
D.海水物理侵蚀将增强
(2022河南南阳阶段性测试)根据澳大利亚官方统计,始于2019年7月并一直延续到2020年的森林大火,其过火面积已超6.3万平方千米,造成超过2 500间房屋被大火烧毁,30亿只野生动物死亡。澳大利亚官方对森林大火放任的防控态度,引发了新西兰居民的不满和国际环保专家的担忧。下图为澳大利亚森林火灾分布图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理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新西兰居民不满主要是因为澳大利亚森林大火造成新西兰( )
A.人员伤亡 B.空气质量下降
C.野生动物死亡 D.房屋被毁
12.国际环保专家担忧的原因最可能是森林大火使大气中( )
A.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加剧
B.杂质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洪涝多发
C.氧气含量减少,导致人类呼吸困难
D.臭氧含量减少,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
能力提升练
题组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2023湖北孝感期中)来自生产、生活污水以及泥沙等的总氮(TN)是反映河流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TN越大,水质越差。流域的土地利用对河流TN有重要影响。某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7月和12月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与河流TN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系数P值如下表所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时期 林地 耕地 建设用地 灌草地
7月 -0.800 0.373 0.786 0.540
12月 -0.539 0.104 0.848 0.241
1.P值季节变化最小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贡献的TN主要源自( )
A.施用化肥 B.排放污水
C.枯枝落叶 D.大气降水
2.该流域灌草地的P值大于耕地,其原因之一是灌草地的( )
A.面积小 B.土层厚 C.坡度大 D.植株密
(2022湖南十校期中联考)2011年3月日本发生9级地震,由此引发的海啸,直接冲击了福岛第一核电站,导致多处核设施停止运转,核反应堆无法正常冷却,只能向核反应堆里注入新的冷却水,受到核反应堆的污染,形成大量核污染水无处可排,于是日本在核电站周围建造大量的储水罐储存核污染水,目前核污染水储存设施已达到极限。2021年4月9日,日本政府决定将福岛核污染水排入海洋,此决定当时引起世界范围内民众的强烈反对。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下列关于日本将福岛核污染水排入海洋可能带来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射性元素会在排放点附近海域的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富集
B.放射性元素不会迁移、扩散到其他海域
C.不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
D.我国舟山渔场不会受到影响
4.日本政府不顾世界范围内民众的强烈反对,选择将核污染水排入海洋的原因是( )
A.认为只会污染日本周边海域,与其他国家无关
B.认为海洋的自我净化能力是无限的,污染会很快消失
C.便于今后回收再利用
D.相对于其他处理方案,排入海洋处理成本最低
(2023福建厦门二中月考)洞庭湖是长江出三峡进入中下游平原后,唯一与长江干流并连的吞吐型大湖。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如水域面积萎缩、洪涝和鼠灾等灾害加剧、水体富营养化等。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建设对洞庭湖湿地的影响巨大。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东方田鼠在洞庭湖中的洲滩栖息时,种群数量增长迅速。每年洲滩淹没后,东方田鼠迁入垸内农田,啃食农作物。研究发现,鼠灾程度与降水的年际变化密切相关。下图示意洞庭湖区连续4个年份的降水月分配,其中鼠灾最严重的年份是( )
A.a年 B.b年 C.c年 D.d年
6.三峡工程对洞庭湖的有利影响是( )
A.加快淤积,湖泊面积扩大
B.水位上涨,鼠灾频率降低
C.减缓淤积,蓄洪能力增强
D.水量增大,自净能力增强
7.三峡工程运行导致洞庭湖水华加剧,其原因主要有( )
①入湖污水增加 ②入湖泥沙减少
③水中光照增强 ④河湖联系加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2山西临汾期中)巴巴多斯(如图)位于东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最东端,为珊瑚石灰岩海岛国家,国土面积较小,四周被海洋环绕,生物物种较稳定。一场热带风暴将原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的蓑鲉(一种有毒鱼种,主要以甲壳动物为食,食量较大)带到加勒比海,并在当地大肆繁衍。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该国现今最担心的环境问题是( )
A.淡水枯竭 B.全球气候变暖
C.酸雨危害 D.臭氧层破坏
9.蓑鲉大肆繁衍的主要危害是( )
A.容易引发水土流失
B.可能造成土地荒漠化
C.使当地生物多样性减少
D.容易破坏珊瑚结构
10.(2023山东鄄城一中月考改编)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临汾市位于汾河谷地南部,四面环山,全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多静稳甚至逆温等特殊天气。临汾市一直是山西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及煤化工是其支柱产业,以煤、焦、铁等粗放型产业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临汾市就被列为世界十大环境污染城市之一。该市雾霾天气多发。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μm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下图示意2019年3月—2020年2月临汾市PM2.5污染等级占比。
(1)判断临汾市PM2.5污染严重的季节,并说明依据。
(2)分析临汾市PM2.5污染严重的原因。
(3)说明临汾市雾霾天气造成的危害。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基础过关练
1.B 2.C 3.A 4.D 5.C 6.B 7.B 8.B
9.D 10.A 11.B 12.A
1.B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从环境到资源到人口再到环境,经历了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产业活动消耗资源生产产品、人类生活对产品的消费,以及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最终排放到环境中的过程。按照图中字母的先后顺序以及箭头示意可知,E代表资源开发,F代表产业活动,G代表产品消费,H代表废弃物排放,故B项正确。
2.C 由上题分析可知,E代表资源开发,过度开发资源可能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
3.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木里矿区气候高寒,其生态环境在受到外界的干扰时易被破坏,且自我恢复能力弱,被破坏后很难自然恢复,即抗干扰能力弱是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表现。故选A。
4.D 结合材料可知,木里矿区聚乎更四号采区位于祁连山高寒山地生态脆弱区,该地降水较少,水土流失相对较弱,采矿对该地水土流失影响不大,排除A;石漠化是喀斯特地貌区植被破坏导致的荒漠化现象,材料中该地石漠化问题不突出,排除B;材料表明,木里矿区聚乎更四号采区形成的采坑积水成湖,因此湿地面积有可能增加,排除C;该地地处高寒山区,多冻土和冰土层发育,该矿区采坑较深,对冰土层破坏严重,D符合题意。故选D。
5.C 读图可知,图中城镇东侧湖泊的水系特征表明湖泊水源主要来自林地,水体中污染物很难跨流域转移,因此城镇东侧湖泊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林区生产;农场、矿场、高尔夫球场均不在图中城镇东侧湖泊的流域内,因此该湖泊污染物来自这些地区的可能性小。
图形解读
6.B 由图可知,河口自然保护区上游为农场,农场中各种化肥及农药残留物会导致水中藻类生物大量繁殖;生物种类减少、树木生长缓慢、土壤富含重金属等问题无法通过直接观察得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知识拓展 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图所示:
7.B 读图可知,在拐点出现前污染水平并不是一直上升的,A错误。拐点出现之后,污染水平下降明显,B正确。拐点出现时间在工业化中后期之前、工业化初期之后,但时间并不明确,C错误。与拐点出现前相比,拐点出现后GDP曲线走势变缓,经济增速变慢,D错误。故选B。
8.B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人口、城市、工厂、企业一般会增多,A、C错误。随着经济的发展,治理污染技术提升,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完善,污染水平降低,B正确。环境自净能力不会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明显增强,D错误。
9.D 全球海洋pH的变化主要与海洋中溶解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关,而海洋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排放。
10.A 海洋酸化持续加重,海水的化学溶蚀能力增强,珊瑚礁的保护形势将更加严峻,全球酸雨危害将加重,海水化学侵蚀将增强,而全球海洋持续酸化对海堤保护能力没有大的影响。
11.B 在南半球盛行西风(西北风)影响下,澳大利亚森林大火产生的烟尘会随风飘到新西兰上空,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从而引起新西兰居民的不满,故选B。
12.A 森林大火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加剧,A正确;大气中杂质含量会增加,但是杂质不可能传到较远的地区,故对全球降水没有明显影响,B错误;不会导致氧气含量明显减少,不会影响人类呼吸,C错误;臭氧含量减少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氯氟碳化物等物质消耗臭氧所致,与森林大火无关,D错误。故选A。
能力提升练
1.B 2.C 3.A 4.D 5.D 6.C 7.B 8.B
9.C
1.B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P值季节变化最小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建设用地,其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对河流贡献的TN主要源自排放污水,故选B。
2.C 由材料可知,该流域灌草地的P值大于耕地,表示灌草地与河流TN相关性更大。而灌草地面积小,与河流TN相关性就小,A错误;灌草地主要分布在坡地上,物质迁移速度更快,土层应该更薄,B错误;灌草地坡度大,夏季我国西南地区降水集中,多暴雨,水土流失较严重,导致河流TN较大,冬季降水较少,水土流失较少,导致河流TN较小,C正确;植株密,不易发生水土流失,河流TN应较小,P值应较小,D错误。故选C。
3.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核污染水一旦排入海洋,其中的放射性元素会在排放点附近海域的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富集,故A正确;放射性元素会随洋流迁移,进而扩散到其他海域,故B错误;通过食物链,核污染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故C错误;受到海水运动的影响,我国舟山渔场附近海域也会受到污染,故D错误。
4.D 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日本政府知道污染会扩散,也会影响到其他国家,故A错误;日本政府知道核污染物短时间内不可能被海洋完全净化,核污染水一旦排入大海,绝不可能回收再利用,故B、C错误;由材料可知,核污染水储存量太大,因此相对于其他处理方案,排入海洋成本是最低的,故D正确。
5.D 据题干可知,洞庭湖洲滩淹没之后会出现鼠灾,因此降水量与鼠灾呈正相关,鼠灾最严重的年份即降水最多的年份,图中降水最多的是d年,故选D。
6.C 丰水期长江补给洞庭湖,三峡工程建成后,丰水期拦截长江上游来水,避免下游出现洪灾。长江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和泥沙量减少,洞庭湖淤积减弱,A错误;洞庭湖水位下降、水量减小,B错误;淤积减弱,湖泊容量变大,蓄洪能力增强,C正确;长江下游水位下降,补给湖泊的水量减少,D错误。故选C。
7.B 入湖污水增加和湖边人类不合理活动有关,与三峡工程无关,①错误;三峡工程运行导致入湖泥沙量减少,入湖泥沙减少,水体变得清澈,水中光照增强,使得藻类繁殖加快,②③正确;河湖交换的水量减少,联系减弱,④错误。故选B。
8.B 该岛所在地区降水丰富,虽然国土面积有限,淡水资源不足,但更新快,不会枯竭,A错;该岛面积较小,全球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使得生存空间进一步减小,B对;岛屿四周环海,工业化水平低,海风吹拂强,无酸雨危害,C错;臭氧层破坏虽然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但最严重的区域在南极上空,尚不足以威胁该岛的安全,D错。故选B。
9.C 蓑鲉是鱼类,大肆繁衍对地面影响小,不会引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A、B错;蓑鲉主要以甲壳动物为食,食量较大,会破坏当地原有的生物结构,使生物多样性减少,C对;蓑鲉不吃珊瑚虫,不会破坏珊瑚结构,D错。故选C。
10.答案 (1)冬季。依据:3—11月PM2.5污染等级多为优或良,空气质量较好;12月至次年1月PM2.5污染等级中度、重度、严重污染占比较高。
(2)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耗量大;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粉尘排放量大;冬季燃煤取暖,污染物排放量大;冬季降水少,空气干燥,扬尘多;地处盆地,风力弱,且多逆温,大气稳定,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扩散;偏北风将汾河谷地北部地区的污染物向南输送,污染物浓度增加。
(3)使呼吸道疾病多发,影响人体健康;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出行,导致交通事故增加;影响临汾市城市形象。
解析 (1)从图中临汾市PM2.5污染等级占比情况可以判断PM2.5污染严重的季节应为冬季。
(2)本题应结合材料从地形、大气运动状况、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天气状况等角度进行分析。
(3)雾霾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人的身体健康、日常出行及城市形象等方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