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1-5A B B B C
6-10A D B A A
11-15D B A D D
16-18B C C
二材料题
1.论题:解决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冲突是国家治理的关键。(2分)
阐述:在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关键是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体制,导致王国问题的出现,给中央政权带来威胁。汉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汉武帝时,颁布了推恩令,使王国数量增多,领地缩小,无力对抗中央。唐中叶以后,藩镇势力增大,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唐亡后,割据势力继续深入,演变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中央集权制度再次遭到破坏。如果地方势力过于强盛,中央控制力削弱,藩镇之乱则为祸深远。若中央过度集权,强干弱枝,则地方积极性受挫,宋之积贫积弱殷鉴不远。(6分)
综上所述,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要兼顾地方利益,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发展。(2分)
2.第(1)问,可以从“租税赋役制度”“劝课农桑”“内徙新民耕牛,计口受田”来概括。第(2)问,可从生产关系的变化、民族融合的角度回答。
答案:(1)改革措施:改革租税赋役制度,劝课农桑,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授田。
意义:在代北地区初步确立起封建生产关系;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
3.(1)进步性:确立三级考试制度;减少考生资格的限制;严格考试程序的规范管理;注重考试内容的实用性。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官更来源;追求公平公正;搜高官员素质。
(2)原因:西方原有选官方式存在弊端;科举制具有优越性;科举制选技机制好合启蒙思想;西方人士的推崇和赞誉。
(3)积极意义:促进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推动了东西方政治文明的交流和相互借鉴(积极方面即可)川绵中学高二年级2023 年秋季学期 历史 学科第一次月考考试试题 考试范围:前五课 考试时间:90 分数:100
西周建立后,为稳固和扩大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史称“封邦建国”。当时周王分封诸侯主要是基于()
A.血缘亲疏 B.军功大小 C. 财产多寡 D.才能高低
2.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它颁布于()
A.1949年 B.1954年 C.1982年 D.1999年
3.对于西藏地区,设立直属中央政府的机构宣政院进行管辖是在()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4.有学者指出,西周是以一个“小邦周”的身份灭了“大邦殷”的,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日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由此可见,周初分封制()
A.深受儒家“仁政”理念的影响
B.是收揽民心的安抚怀柔政策
C.借鉴了商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
D. 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6.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发生旱灾。朝廷官员李彪建议:从州郡税收中抽出九分之二,将京城全年开支剩余的费用全部拿出来,分别建立管理机构,在丰收时买进粮食,全部储存在仓库里;遇上歉收年月,就可以加两分利卖给百姓。这一建议说明了当时北魏()
A.增强社会整体运行的平稳性 B. 灾情救助主要依靠市场因素
C.通过多元参与提升治理效能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7.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稍后,独立各省代表也通过决议,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达成以五族共和为建国之本的共识。这
A. 表明“驱除跶虏”任务的结束 B.是资产阶级践行民主的起点
C.萌生了中华民族华夏认同观念 D.表明了政府的民族团结政策
8.1791年的美国宪法修正案,具体列举了1787年宪法正文中没有明确的权利,其主要原则是“政府对个体来说并不是一条只能在人们家门口看家的恶狗,而是人们追求自身自由与幸福生活的好管家。政府不能事先告诉媒体应该说什么,也不能在媒体和公众发表言论后把其打入牢房,更不能强迫某人发表他不相信的言论”。由此可见,该修正案()
A.主张建立绝对强大的联邦政府 B.体现出保护个体权利的合理性
C.凸显分权与制衡原则的可行性 D.注重维护少数精英阶层的利益
9.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 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乃不生。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任天而不参以人,所以求定而息争也。这说明嫡长子继承制()
A.有利于社会统治秩序的稳定 B.解决了贵族间在继承上的矛盾
C.保证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D.是维系殷周世道人心重要手段
10.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废除分封制,创立郡县制。郡县两级的长官分别由中央任免,他们直接对中央政权负责。具自秦以后一直作为基本的行政区划,历代没有什么变化。秦朝这些举措()
A.为中国中央集权体制确立奠定基础 B.在世界地理行政史上有划时代意义
C.郡县二级的地方管理机制得以固化 D. 官僚政治已经完全取代了贵族政治
11.明朝中期,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这说明了()
A.内阁逐步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B.有效规避了文官集团的斗争
C.内阁与六部共同协作制约皇权 D.阁部制衡下君主专制的加强
12.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不断完善名号制度,将华美的词语加在自身及其亲属头上,如追尊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母亲为“皇太后”,姐妹为“长公主”,其子为“皇太子”“皇子”等。名号制度的不断完善旨在()
A.证明皇权来源的合法性 B. 维护皇权的至高地位
C.论证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D.推动权力向中央集中
13.中唐以后,除了有翰林“内相”,还有退任宰相之职改做节度使仍享有幸相荣誉之衔或者更多由地方权势强大的节度使出任宰相的“使相”。安史之乱后,平定战乱的功臣继续被分封到地方出任节度使,同时在朝内依然持有权力。这一现象反映了唐中期以后()
A.中央集权制走向衰落 B.相权不断分化君权得到强化
C.中央决策机制的完善 D.地方行政体制不断得到优化
14.明代在各省设置三司,分管军、民、司法监察事务,但是“三司官僚,意见各殊,苟谋非己出,辄多方泪格”,遇到特殊情况中央派京官“巡行天下,安抚军民”。英宗之后,选派高级官员长期·巡抚”一省遂成常态。这说明()
A.地方制约机制复杂 B.京官地位更加重要
C.官僚队伍高效行政 D. 中央集权逐渐完善
15.维新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提倡女子教育,把它视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并创办了第一所国人自办女学 经正女学。随后,社会上兴起了办女学运动。这表明维新变法()
A.动摇了孔子思想地位 B.使女子享有更多权利
C.使新式学堂广泛建立 D.冲击了封建传统思想
1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二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自古迄今,如何处理统与治的关系,特别是如何解决统与治之间的冲突,是郡县制国家治理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家治理”,其实包含两个层面:一为“统”,即国家对其疆域和人民的统治;一为“治”,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各项公共事务的治理。对于中国国家治理研究有三种视角,一是“统”的视角,一是“治”的视角,一是“统与治的关系”的视角。统与治的冲突有三种类型,分别为中央统治与地方治理的冲突、国家统治与社会治理的冲突以及中央政府内部的政权与治权的冲突。
—摘编自曹正汉《论郡县制国家的统与治》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2.材料根据中原和代北的不同特点,拓跋理规定了相应的租税赋役制度。天兴元年正月,他重中维持旧燕旧土的租赋制度。在平城及其周围设置八部帅,其职责是对分土定居的氏族成员“功课农桑,量授收入,以为殿最。”同年,拓跋硅从中原地区迁徙大量被征服的人口到京城,“诏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受田。”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在代北地区有了发展,国家按比例对定居从事农业劳动的国人和徙民考课,为北魏政权力存在提供了物质保障。
——叫商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归纳北魏汉武帝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指出北魏汉武帝改革措施的意义。
材料3。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现代各国政体中的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科举制度在宋代有了重大的发展,宋太祖确立殿试制度,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使科举及第者直接成为“天子门生”,进一步摧毁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座主、门生关系。针对唐科举门资取土的弊病,逐步取消资格限制,贯彻“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设置考试新章法,如考生搜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誊录制。科场文体从侧重“诗赋”代之以“经义”、“策论”。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赞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发展的表现,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于政治文明交流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