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读准字音,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以读促悟,进而理解诗意,最终达到熟能成诵
2.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3.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和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爱国情,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过这样一句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句诗写了唐代两个伟大诗人,李是——
生答:李白他被称为诗仙,杜是——
生答:杜甫,他被称为诗圣。这句诗的意思是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于世,放射出万丈光芒。一起读一读。
二、知作者,解诗题。
1、师: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的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学生分享课下搜集的杜甫资料,了解作者。
师:还记得我们学过杜甫哪些诗吗?能不能吟诵两句?
生回答。
师:这些都是他的经典之作,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名作,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师:闻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官军是指?
生答。
师:(这和陆游诗中的哪个词是一个意思)
生答。
师:收是——
生答(收复)。
师:这里的河南河北是指黄河两岸一些地区。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诗题的意思吗?
生答。
师:诗人听说唐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他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欣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你们知道吗?这里的河南河北曾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叫“安史之乱”(出示安史之乱背景资料,请学生出声读)
师:“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诗人携家带子随逃难的人群流落到四川,途中曾被乱军所俘虏,历经艰难与生离死别。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你们说诗人心情的如何?
指生回答:(预设: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再读课题。
三、初读,明诗意。
1.师:诗人是如何激动喜悦的呢?请同学们翻到课本45页,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开始吧。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生读,相机评价。
请同学们把这几个标红的词再读两遍,我们也像他一样来正确流利地读读这首诗吧。
师:同学们,古诗最讲究节奏和韵律美,显然,你们刚才的朗读还不够韵味,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还不完全理解诗句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借助注释自己先来理解诗意。
注意老师的要求:
①、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②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做上记号。
2、师:谁来说说古诗中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或词。
(预设:涕泪是鼻涕和眼泪吗?)
这个问题提的好,这里的涕泪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鼻涕和眼泪,在古代涕就是泪、
(预设:衣裳为什么读衣裳)
在古代,上衣为衣,下衣为裳,是男女都穿的一种裙子,合起来叫衣裳。这首诗还有哪些古今异义的词语呢?
生答,在理解古诗时,要特别注意这些古今意思不同的词语。再看这些标红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生答)好了解决了这些拦路虎,现在能不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的意思。
指生说古诗大意,相机评价。
师:现在诗意明了了,让我们再读古诗,把这胜利的喜讯告诉前来听课的老师们吧!试着读出节奏和韵味!齐读古诗。
四、品读,悟诗情。
1.品读前两句师:同学们,一首好诗,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总是蕴含着一种心情!杜甫的诗大多都比较悲怆,但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你们认为诗中哪个字能表现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生答:喜)
师:喜到什么程度了,
生答:欲狂。解释喜欲狂。
师:诗人初闻收复失地这一喜讯时怎么样了,
生答:哭了,
师:泪洒衣襟,读前两句,
师:同学们杜甫并不是爱哭的人,但在这首诗之前,他还曾流过一次泪,你看!播放杜甫《春望》配乐范读。
师:《春望》是作者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杜甫在逃亡的路上被叛军所虏,囚禁在长安,诗人看到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可是却只能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此时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
(生:痛苦的泪
师:是“国破山河在”的痛苦的泪。
生:是悲伤的泪
师:是“烽火连三月”中悲伤的泪;深受战乱之苦仇恨的泪......)师: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读前两句),“初闻涕泪满衣裳”这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感慨的泪、这是一种喜极而泣的泪.........)请学生带着感情读。
2、品读三四句
师:哭过之后,诗人回头看到了妻子儿女,读三四句。
师:他们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愁何在。
师:哪里还有一丝忧愁呢?曾经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愁云不再,喜气洋洋的情绪让诗人更加喜悦,诗人此时居然漫卷诗书,漫卷是——(生答胡乱卷起)
师:这对一个爱书如命,读书破万卷的文人来说,举动有点反常,这足可见他——?(喜欲狂)谁来读读这句诗?指生读。诗人此时此刻会想到什么呢?
预设1、从此以后
(生:不用再逃难了)
师:总算可以给妻子一份幸福安详的生活了,(想到这些,能不涕泪满衣裳吗?读前两句从此以后,
生:不用在外漂泊了,
师:是啊终于不用再远走他乡,可以和亲人团聚了(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三四句。
3、品读五六句。
师:泪满衣襟,欣喜若狂,还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
读4句(生:放歌纵酒)
师:可他现在已是疾病缠身的年过半百的老人了,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听到了:生读剑外忽传收蓟北,是因为他看到了:
生读却看妻子愁何在。这真是?喜欲狂啊。请同学带着欣喜若狂的心情读这两句。
师:他之所以喜欲狂,还因为诗人想到了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要——还乡(读还乡一句)。
师:想到妻子儿女作伴一起回家乡,他的心就激动万分,向东遥望故乡洛阳,似乎亲人已在翘首期盼,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想回家的这种心情,
(预设:归心似箭,你积累的词语真不少)
师:让我们看看从剑外到洛阳是怎样的千里迢迢吧?(出示地图)
师:他将从四川剑外出发放舟从巴峡南下,穿越那巫峡的重峦叠嶂。顺流而下抵达襄阳;然后再由陆路向洛阳。这将跨越四川湖北河南三个省份,一千多里路,你能说说诗人回乡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吗?
(生:遥远)
是啊千里迢迢,山高路远,
生:艰难,巴蜀之地地势险峻、山高水深)可在作者看来却是这样的,读最后两句。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轻松
师:你是从哪些字看出来的?
(生答)
师:在诗人的笔下好像瞬间就能到家。诗人为什么会觉得如此轻松呢?
(生:因为诗人归心似箭)是啊他的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洛阳了。在归心似箭的杜甫看来,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他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女生读),洛阳就在眼前——(男生读)。亲人就在眼前——读(齐读)。
五、情感升华
师:大家想一想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故乡,历尽千辛万苦。现在胜利了,想回故乡的只有杜甫一家吗?这份喜悦,只是诗人一家人的喜悦吗?还有谁的喜悦?
(生:人民),
师:正因为他与人民同悲、同喜,爱国忧民,所以他还被称为人民诗人,他和所有的老百姓一样,再也不要过这种滇沛流离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他能不高兴吗?他能不涕泪满衣裳吗?他能不喜欲狂吗?让我们再次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同学们让我们全体起立,带着对这位爱国忧民的诗人的无比崇敬背诵此诗。
六、资料拓展
师:杜甫最终有没有回到故乡呢?请看一段视频。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人生经历也与朝代轨迹相似。少年时意气风发,游历山水,中年时自己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郁郁不得志,老年风雨飘摇,他一生坎坷,却始终心怀家国百姓,一生以天下为己任。他的爱国不是一句口号,他的爱国是自己被囚禁时,仍不忘自己的政治理想:辅佐君王成为像尧舜一样的明君,让老百姓过上民风淳朴的生活,齐读杜甫诗句。他的爱国是当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时,却还惦记着能为天下苍生挡风遮雨。齐读杜甫诗句。杜甫许多诗句都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爱国力量。
七、作业布置
课下推荐大家阅读杜甫的《归雁》和《月夜》两首诗,进一步感悟他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