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复习回顾
1、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还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2、汉武帝时,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它包括“五经”;在中央兴办太学,还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3、近代以来,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
4、19C末戊戌变法中,资产阶级维新派设立京师大学堂,各地设中小学堂。1、拉开序幕
(1)人民政府接管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并进行初步改革;
(2)从列强手中收回教育事业的自主权,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手中;
(3)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1949—1966)2、制定方针
(1)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提出:(1949—1966)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泽东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人才3、两种教育制度(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个时期内主要发展全日制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只是发展这种单一类型的学校有不少问题,如:由于国家经济条件的限制,这种学校难于迅速发展,不能尽快普及教育;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脱节,不能升学的大批中小学毕业生,缺乏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很难安排工作,同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还有许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文化水平不高,需要学习知识,等等。针对这些问题,1957年11月 8日,刘少奇建议试办半工半读学校。3、两种教育制度(1949—1966)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
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3、两种教育制度(1949—1966)4、文革前的教育成就(1949—1966)4、文革前的教育成就(1949—1966)(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北京大学红卫兵在批斗北大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文化大革命”的冲击1、文革开始后,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
2、大中小学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组织,批“走资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3、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除;
4、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5、70年代初,高校开始招收不需要文化考试的“工农兵学员”;文革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人才缺乏,整个民族素质大大下降,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 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恢复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 2、教育优先,科教兴国; 我们国家、国历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3、三个面向,教育改革; 3、三个面向,教育改革;
(1)义务教育
(2)中等教育
(3)高等教育4、211工程,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5、推行多种教育模式,扩大教育投资方式;
(1)国家办学为主,鼓励社会办学;
(2)启动“希望工程”;6、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18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进一步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1、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如期完成向世界的庄严承诺,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2、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
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劳动增长和资本增长共同促进经济的增长。今天经济的增长已经不是主要依靠劳动和资本的增长,而是主要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增长。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科技的进步则是依赖教育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建设已经转为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的高素质,而这些都要依赖教育的不断发展。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与综合国力的竞争。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存亡,所以国运兴衰,系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