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春秋:产生战国:发展秦朝:打击西汉:正统孔 子孟 子秦始皇董仲舒宋明以前儒家思想是怎样演变的?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逐渐出现危机,面临严重的挑战;江 南 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 ①佛教的盛行。社会动荡不安造成人民对宗教信仰的渴求,佛教中因果轮回等观念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生幸福上,使人感到一种满足和安慰;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他们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教思想,为许多厌倦世俗权力角逐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祸的普通民众所信奉;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系统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孔子: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孟子:从“四端”说出发,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
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阴阳家的世界观上,对儒学作了神学式的论证。孔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孟子之性善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性善论”为“仁政”的理论依据。
董仲舒之“天人感应”:“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 天的内涵为“仁”;董仲舒以天道之“阴从于阳”为基础提出,“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要回答关于宇宙、自然的思考,同时要论证儒家思想儒家伦理道德的正当性和必然性。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逐渐出现危机,面临严重的挑战;
2、儒道佛相互影响和发展,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宋代高僧智园曾经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正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政恶多门久矣……三教(儒、佛、道)于是乎可一矣。
——隋·王通《中说·问易篇》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逐渐出现危机,面临严重的挑战;
2、儒道佛相互影响和发展,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吸收佛、道理论,提出复兴儒学;
4、时代背景
(1)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
(2)宋代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自由活跃。 理学是一种吸取佛教某些思维方法,贯通道家对宇宙自然的思考,继承儒家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本朝(宋朝)之治……以理学为之根底也。义理之学独盛本朝,以程先生(二程)为之宗师也。
——黄震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
——钱穆1、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二程遗书》1、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天下只有一个理。天者,理也。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二程遗书》1、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性即是理。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 ——《二程遗书》1、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2、认识论: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1、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2、认识论: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1、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2、认识论: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3、个人修养:存天理、灭人欲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欲 。
—— 《朱子语类》1、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2、认识论: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3、个人修养: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1、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2、认识论: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3、个人修养:存天理、灭人欲 又问:“人或有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后饿死事极小,失节事大。”
——《二程遗书》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程朱理学重新梳理了儒家学说,并将“理”的存在和社会伦理秩序挂钩,满足了统治阶级对于整顿社会秩序、宣扬正统道德和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理学家个人的推动也有关系,如元朝大儒许衡的门下弟子权贵居多,因而对推动程朱理学在元代的地位进一步上升起到一定作用……1、陆九渊心学:
提出“心即理”,求理的方法是“发明本心”;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象山先生全集·杂说》1、陆九渊心学:
2、王阳明心学:(1)背景:
程朱理学成为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了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认为学术的流弊导致了道德沦丧,引发阶级矛盾的尖锐,社会的动荡。1、陆九渊心学:
2、王阳明心学:(1)背景: 王问:“读书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塾师说:“考中举人进士吧!”???王说:“中举做官恐怕算不得头等 大事,头等大事得数学做圣人吧?”1、陆九渊心学:
2、王阳明心学:(1)背景:
(2)观点: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即天理…… —— 王阳明1、陆九渊心学:
2、王阳明心学:(1)背景:
(2)观点: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世界观)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只困苦荼毒,孰非疾通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只疾通,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1、陆九渊心学:
2、王阳明心学:(1)背景:
(2)观点: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世界观)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满街人都是圣人。”
——王守仁1、陆九渊心学:
2、王阳明心学:(1)背景:
(2)观点: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世界观)
“致良知”、知行合一(认识论)1、明中期以后心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2、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心学的崛起,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1、消极:
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等,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