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10 15:4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阶
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
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1、生平简介: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对他的思想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2、孔子学说:
(1)哲学思想—— “仁”(核心)子曰:“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2、孔子学说:
(1)哲学思想—— “仁”(核心)
(2)政治思想——“德”治、恢复周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八佾舞全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2、孔子学说:
(1)哲学思想—— “仁”(核心)
(2)政治思想——“德”治、恢复周礼
(3)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其他贡献:(1)创办私学: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3、其他贡献:(1)创办私学:
(2)文化成就: 编订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其言论被辑成《论语》一书。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政治思想:
——仁政学说、民贵君轻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1、政治思想:
——仁政学说、民贵君轻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1、政治思想:
——仁政学说、民贵君轻 虽然孟子的封建“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但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1、政治思想:
2、伦理思想:——性善说 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1、政治思想:
2、伦理思想:——性善说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擢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1、“仁义”和“王道”
2、“君舟民水”说
3、伦理观:性恶论——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从道不从君。1、“仁义”和“王道”
2、“君舟民水”说
3、伦理观:性恶论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仁义”和“王道”
2、“君舟民水”说
3、伦理观:性恶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1、“仁义”和“王道”
2、“君舟民水”说
3、伦理观: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1、生平介绍老子,又称老聃、姓李名耳,我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作思想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1)哲学思想
A、世界本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1)哲学思想
A、世界本源 “道”是凌驾于天的世间万物的本原,是一个高度抽象、概括的、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1)哲学思想
A、世界本源
B、辩 证 法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1)哲学思想
A、世界本源
B、辩 证 法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的运动,事物具有相反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不断转化。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1)哲学思想
(2)政治思想
A、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道化生的,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都遵循道的规律 ,对待事物应该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规律,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要无为而治,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1)哲学思想
(2)政治思想
A、无为而治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1)哲学思想
(2)政治思想
A、无为而治
B、小国寡民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1)哲学思想
(2)政治思想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1、万物的本源是“道”;
2、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3、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4、社会批判精神;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毛蔷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反对儒家“以古非今”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法家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儒道法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