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苏科版物理重点知识练 物态变化(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苏科版物理重点知识练 物态变化(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0-19 20:1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态变化
1.第24届冬奥会于2022年2月4日在北京开幕,下列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中,有可能是开幕式期间北京的气温的是( )
A. B. C. D.
2.下列关于温度计的使用正确的是( )
A.①④ B.②⑤ C.③⑥ D.都正确
3.将盛水的烧瓶加热,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并迅速塞上瓶塞,再把烧瓶倒置后向瓶底浇上冷水,如图所示。关于烧瓶内的水,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一直沸腾,浇上冷水时,水面气压增大,水会停止沸腾
B.先停止沸腾,浇上冷水时,水面气压增大,水会再次沸腾
C.因没有继续加热,浇上冷水时,水的内能减小,不会沸腾
D.先停止沸腾,浇上冷水时,水面气压减小,水会再次沸腾
4.某兴趣小组用相同的小烧杯盛等量的水,用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烧杯为隔水加热,乙烧杯为隔油加热,丙烧杯为隔沙加热。在标准大气压下,加热较长一段时间后。测得小烧杯外物质的温度分别为水温100 ℃,油温287 ℃,沙温600 ℃,观察到除甲烧杯外,乙、丙两烧杯中的水呈沸腾状态,则三个小烧杯中水的温度大小关系是( )
A. B. C. D.
5.图中的知识网络结构,为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呈现甲、乙、丙三种状态间的变化,根据知识网络结构所提供的信息。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在甲状态时是晶体
B.由乙状态到丙状态变化时,有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两种方式
C.雾凇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对外放热,是凝固现象
D.晨露的形成过程与该物质由甲到乙的变化过程相同
6.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所示),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下列关于简易冰箱制冷原理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①纱布有较好的吸水性,可以增大水的蒸发面积;
②放在通风的地方,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③水蒸发时吸热,可以使食物的温度较低;
④提高水的温度,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小叶同学用酒精灯对冰块加热,研究冰的熔化现象.如图所示,图中甲、乙两条图线中的一条,是他依据实验数据绘制而成的.已知.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小叶绘制的是乙图线
B.0~1 min内冰块吸收的热量为
C.1~3 min内温度不变,说明冰块没有吸收热量
D.如果酒精完全燃烧,酒精灯的加热效率可以达到100%
8.图中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为了能较快地观察到碘的升华现象又要防止碘熔化,下列加热方式合适的是(碘的熔点为113.7℃,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800℃)( )
A.浸入开水中 B.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C.放入冰水混合物中 D.置于常温下的空气中
9.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则甲、乙、丙物态依次为( )
A.固、液、气 B.气、液、固 C.气、固、液 D.液、固、气
10.某市欲兴建现代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它是改善城市水资源的一项绿色环保工程.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水污染防治的关键是控制“污染源头”,你认为引起水污染的直接原因是( )
①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
②滥用农药化肥
③水中有动植物生存
④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任意排放
⑤滥用含磷洗衣粉
⑥乱砍伐树木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 D.③⑤⑥
11.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
(1)实验小组组装的器材如图甲所示,存在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此时应适当将________(选填“A处向上”或“B处向下”)调整。
(2)实验前,向烧杯中倒入80 ℃左右的热水,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
(3)当水的温度升高到9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及观察到的现象,如表。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现象 出现小量气泡 大量气泡不断上升、_________
(4)分析数据和图像可获得以下信息:
①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
②水沸腾前、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
(5)4~8 min的过程中,观察的现象是大量气泡不断上升、__________(填大小变化情况),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水蒸气引起的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和开水的温度差不多时,水蒸气__________,所以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12.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小华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快慢、液体表面与空气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验证以上猜想,小华在相同的四块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1中A、B、C、D所示的实验探究。
(1)为了比较蒸发快慢,小华将质量相同的水滴在玻璃板上,测出水蒸发完所用的时间,时间越短表示蒸发越________(选填“快”或“慢”)。
(2)通过A、C两图的对比,可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________的关系。
(3)通过A、D两图的对比,可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是否有关,实验中如果利用电吹风来改变空气流速,________(选填“应该”或“不应该”)使用热风。
(4)某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2甲、乙所示,结果发现图2甲中的水先蒸发完,于是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多少有关,水越少蒸发越快”。他的结论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5)小华实验时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13.小明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装置。
(1)已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500 ℃,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113.5 ℃。更合理的方案是________(选填“甲”或“乙”),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________现象。
(2)接着小明利用干冰做了相关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气”。气泡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选填“白气”“二氧化碳气体”或“水蒸气”),水面上的大量“白气”是________(选填“水蒸气”“液态水”或“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2022年2月4日,北京的气温较低,A、C中温度计示数分别为72 ℃、28 ℃,明显不符合实际;B、D中温度计示数分别为-33 ℃、-4 ℃,我国东北地区冬季的温度可能达到-33 ℃,比较而言-4 ℃可能是2月4日北京的温度。
2.答案:B
解析:由题图可知,①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了被测液体,操作错误;②符合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操作正确;③玻璃泡碰到容器底,操作错误;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故⑤正确,④⑥错误;所以操作正确的是②和⑤,故选B。
3.答案:D
解析: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并迅速塞上瓶塞,再把烧瓶倒置后向瓶底浇上冷水,由于水不能继续吸热,故水先停止沸腾,浇上冷水后,烧瓶内的水蒸气液化为小水滴,导致烧瓶内的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所以水会再次沸腾。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答案:A
解析:甲烧杯中的水温等于100 ℃,因为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乙和丙烧杯中的水沸腾,说明此时水的温度已经达到沸点100 ℃,能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故选A。
5.答案:A
解析:由雾凇形成的过程可知甲、丙是固态或气态,而由甲到丙变化的过程中,需要吸热,可知甲是固态,乙是液态,丙是气态,该物质从甲状态到乙状态为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则该物质在甲状态时是晶体,故A正确;乙到丙为液态到气态,是汽化,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是液化的两种方式,故B错误;雾凇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枝条上形成的,凝华放热,故C错误;甲到乙是固态到液态,是熔化过程,晨露的形成是液化,故D错误。
6.答案:C
解析:①纱布吸水,可以增大水的蒸发面积;②加快水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可以加快水的蒸发;③蒸发吸热,可以使食物的温度降低,①②③正确。④提高水的温度虽然可以加快水的蒸发,但也提高了饭菜的温度,饭菜容易变质,④错误。故选C。
7.答案:A
解析:AB.0~1 min内冰块温度由-5 ℃升高至0 ℃时,吸收的热量为
3 min后冰全部变成水,当温度由0 ℃升高至5 ℃时,根据
由于,

即加热时间应为2 min,小叶绘制的是乙图线;故A正确、B错误;
C.冰属于晶体,1~3 min处于熔化阶段,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C错误;
D.即使酒精完全燃烧,酒精燃烧产生的热量必然有一部分消耗在空气中,加热效率不可能达到100%,故D错误。
故选A。
8.答案:A
解析:酒精灯外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这样容易使碘发生熔化,不利于研究碘的升华现象;浸在开水中即用水浴法加热,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但是可以发生升华现象,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将该装置放入冰水混合物或在常温下观察碘升华,升华速度太慢,效果不明显,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9.答案:A
解析:由题图可知,甲物态→乙物态需要吸热,甲物态→丙物态也需要吸热,则甲物态为固态;甲物态→丙物态需要吸热,同时乙物态→丙物态也需要吸热,则丙物态是气态,乙物态为液态。
10.答案:B
解析:抓住字眼“直接原因”,联系水污染来源解答.
11.答案:(1)温度计玻璃泡接触烧杯底;A处向上
(2)缩短加热时间
(3)如图所示
(4)①98;②沸腾前温度上升,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5)变大;液化放热
解析:(1)使用温度计时玻璃泡不能碰到烧杯底,当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应适当将A处向上调节;
(2)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样水的初温高,可以缩短加热时间;
(4)由实验数据和图像可知,水在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上升;当上升到98 ℃时,吸热而温度保持不变,故水的沸点是98 ℃;
(5)水沸腾时,可观察到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水蒸气烫伤比较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放热。
12.答案:(1)快
(2)温度
(3)不应该
(4)不正确
(5)控制变量法
解析:(2)水的表面积和水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相同,只有水的温度不同,所以探究的是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是否有关;
(3)实验中不能使用热风,因为热风会改变水的温度,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
(4)在探究过程中没有控制水与空气接触的面积相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结论不正确。
13.答案:(1)乙;熔化
(2)二氧化碳气体;液态水
解析:(1)方案乙中热水的温度不会超过碘的熔点,可以防止碘发生熔化现象。
(2)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干冰发生升华现象,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水中大量的气泡是干冰升华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