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A【详解】地球自转线速度总体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图示四地的纬度由低到高排序为甲乙丙丁,因此,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序为甲>乙>丙>丁。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读图A可知,中心极点为南极点,地球自转方向应是顺时针方向,而图中箭头表示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A错误;读图B可知,中心极点为北极点,地球自转方向应是逆时针方向,而图中箭头表示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经度向东递减,即顺着自转方向递减,CD图中,图中标注的西经度呈顺时针方向递减,图C中箭头表示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C正确;图D中箭头表示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D错误;故选C。
3.B【详解】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其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其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沿赤道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不发生偏转。图中横线是0°纬线,A图中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位置位于0°纬线以北,即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应向右偏转,越过赤道后应向左偏转,而图中物体越过赤道前后均向左偏转,A错误;B图中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位置位于赤道上,运动后进入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应右偏转,与图中运动方向一致,B正确;C图中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位置位于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向左偏转,越过赤道后,处于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向右偏转,而图中越过赤道后运动方向仍然向左偏,C错误;D图中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位置位于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应先向右偏转,越过赤道后应向左偏转,而图中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始终向右偏转,D错误。故选B。
4.B【详解】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因此乙地位于南半球,甲、丙、丁地位于北半球。故选B。
5.B【详解】12月2日接近北半球的冬至日,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A、C两图中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为北半球,昼夜分布不符合题意;B、D两图中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为南半球,其中B图中南极地区大部分为极昼,符合题意,D图中南极地区大部分为极夜,不符合题意。故选B。
6.A【详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约在每年6月22日(夏至)到达北回归线、9月23日(春分)到达赤道、12月22日(冬至)到达南回归线、次年3月21日(春分)回到赤道、6月22日(夏至)再回到北回归线。 读图分析可知,图中a→b→c→d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顺序是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到次年春分,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7.B【详解】河流中流水速度越快,侵蚀作用越活跃。由于流水的惯性作用,一般弯曲河道凸岸流速较慢,凹岸流速较快,图中①、③、④处于凸岸,②处凹岸,因此图中四处中②处流速较快,侵蚀作用最活跃,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8.A 9.B
【分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相关知识。
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地貌,沙坝和海滩是海浪堆积地貌,故雅丹地貌和新月形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相同,都为风力地貌,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读图可知,图示西南部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图示东北部地区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故该地的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10.A 11.A
【解析】10.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南向北递减,地球自转线速度应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表明该地纬度向北递增,即图中区域位于北半球,排除CD;30°、60°纬线上各地的自转线速度分别为1447km/h、837km/h,图示大部分区域线速度介于837km/h~1447km/h之间,表明该区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A符合题意,排除B。故选A。
11.同一纬度地区,海拔越高,地面某点距自转中心越远,运动半径越大,则自转线速度越大。读图可知,图中a处的线速度介于870—900之间,比同纬度b地(介于840—870之间)地区大,a点自转线速度大于b点,故a点的海拔高于b点,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主要因素:一是纬度,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即自赤道向两极自转线速度递减,赤道各地的自转线速度约为1667千米/小时,南北纬60°的自转线速度约为833千米/小时;二是海拔高度,在同一纬度,海拔高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
12.B 13.D
【解析】12.地球自转线速度取决于纬度和海拔。一般来说,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主导因素是纬度,其次是海拔。a点线速度明显小于c点,可知a点纬度较高,A错误;图中可直接看出b点的海拔比c点高,B正确;c点海拔高于d点,但线速度小于d点,可知c点纬度更高,C错误;图中可直接看出d点地势高于a点,D错误。故选B。
13.地球自转线速度取决于纬度和海拔。同纬度地区,海拔不同,线速度不同,A错误;同一经线地区,纬度较高地区可能由于海拔高导致线速度大于纬度较低地区,B错误;海拔相同,低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高纬度地区,C错误;在纬度相同的情况下,海拔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D正确。故选D。
【点睛】地球自转线速度受纬度和海拔共同影响,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海拔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主导因素是纬度,其次是海拔。
14.D 15.C 16.C
【解析】14.图中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太阳直射赤道。晨线与赤道交点时刻是6点,结合图中等份和本初子午线位置,此时,正午12点的经线是30°E。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0°、30°E,D对。A、B、C错。
15.结合上题,30°E经线是12点,时刻0点的经线是150°W,该经线两侧日期不同。另一日期分界是180°经线,此时有两条经线两侧日期不同,这两条经线是150°W,180°,C对。A、B、D错。
16.结合上题,30°E经线是12点,经度每15°,时间相差1小时,此时北京时间是18时。此日是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相等,北极圈上日落的时间是18时。C对,A、B、D错。
【点睛】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相等,6点日出,18点日落。晨线与赤道交点时刻是6点。两条日期分界线,分别是时刻0点的经线和180°经线。
17.A 18.B 19.C
【解析】17.读图可知,②、③、④三个岩层具有明显层理构造,为沉积岩,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因此这三层中形成最晚的是②层,①岩层为岩浆岩,图中岩浆岩穿透②岩层并覆盖其上,表明①岩层形成比②岩层晚,因此图中四个岩层中最晚形成的是①,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18.读图可知,①岩层的岩体在地表形成火山锥,应为喷出型岩浆岩,喷出冷凝速度较快,岩浆中气体排出过程形成较多气孔构造,质地相对比较疏松,B符合题意,排除C;化石分布在沉积岩层中,①为岩浆岩,排除A;层理结构一般是沉积岩特征,岩浆岩大多不具有这一特征,排除D,故选B。
19.根据所学知识大理岩为石灰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属于变质岩,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层层序律三定律:一是叠层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上新下老;二是原始连续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横向连续延伸;三是原始水平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水平状。
20.B 21.C
【解析】20.据图示可知该地貌的岩石为石灰岩,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定该地貌为地上喀斯特地貌,由于流水与岩石之间的喀斯特作用导致地表崎岖的地貌形态,即流水侵蚀导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1.根据所学知识,峰林多为高耸林立的碳酸盐石峰,而石林是由密集林立的锥柱状、锥状和塔状石灰岩体组合成的壮丽景观。根据图示的地貌形态,可以看出该地貌的名称是石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区分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觉察。侵蚀是指运动的事物对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一般在运动中进行,侵蚀必然伴随着搬运过程。
22.C 23.B
【解析】22.由图可知,中间岩层与两侧岩层发生断裂并错位,判断为断层,中间岩层抬升而形成断块山,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3.庐山、华山、泰山是由于断层而形成的断块山,成因与图示相同;喜马拉雅山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成因与图示不同,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质构造示意图的判断: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的万佛顶;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有时有泉、湖泊形成。
24.D 25.B
【解析】24.新月形沙丘的主要成因是风力堆积作用,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形成,海南岛南天一柱是由海浪侵蚀形成,三角洲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与流水作用无关的是①③,ABC错误,D正确。故选D。
25.新月形沙丘地貌是由风力沉积形成,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不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高山高纬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滨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26.(1) 南 23°26′S
(2) A>D>E 东
(3) 12 18
(4) 12 6
(5) 昼短夜长 66°34′
【分析】本大题以南极点俯视图和光照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直射点、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地转偏向力、光照图与晨昏线的判断、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由图中45°E经线和90°经线可知,东经度顺时针方向增大,说明地球顺时针自转,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此时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23°26′S)。
(2)地球自转线速度与纬度呈负相关,与海拔呈正相关,图中没有海拔信息,因此本小题通过比较纬度信息进行判断,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A点位于赤道上,纬度最低,自转线速度最大;D点位于南回归线,线速度小于位于赤道的A点;E点位于南极圈,纬度最高,自转线速度最小。故A、D、E三点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关系是A>D>E。D点射向乙点方向,即自北向南发射;炮弹在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左侧偏转,将落在D、乙所在经线的东侧。
(3)E点位于昼半球中央,是12时。该半球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地球顺时针自转,结合图中昼夜半球分布可知,弧BC是昏线,C点位于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是18时。
(4)A位于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昼长是12小时。乙地夜弧与昼弧之比为2:6,即夜长:昼长为2:6,可计算得知夜长是6小时。
(5)由第(1)问分析,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23°26′S),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A点位于赤道(0°),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等于90°减去当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同一半球,度数相减;不同半球,度数相加)可计算得知,位于赤道的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66°34′。
27.(1)乙。向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和甲丙两地的石灰岩层相比)砂砾岩层储水条件好,且位于表层(地下水埋藏浅)。
(2)②岩层后形成(或③岩层先形成)。②、③岩层均为沉积岩层,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
【分析】本大题以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为材料,涉及背斜、向斜和断层的判断应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详解】(1)读图可知,乙地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由材料可知,该区域的沉积岩层中富含地下水,特别是砂砾岩层储水条件最好,而且埋藏深度较浅,接近表层,易于开采钻探。
(2)②是石灰岩,③是砂砾岩,两者都是沉积岩,沉积岩地层为典型的层理结构,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因此②形成晚于③;可判断出先形成的是③,后形成的是②。
答案第1页,共2页武强中学 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测试
高二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 3 分,25 小题,共 75 分。)
1.图中四地的自转线速度( )
A.甲>乙>丙>丁 B.乙>丙>甲>丁 C.甲=乙=丙=丁 D.丁>丙>乙>甲
2.下图四幅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 B.
第 1页,共 8页
{#{QQABbYiQogiIAAJAAAgCQwGwCEMQkAAAAAoGQBAIoAAAwAFABAA=}#}
C. D.
3.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 )
A. B.
C. D.
4.下表中所列的是 12月 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四地中位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5.2019年 12月 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开幕。判断与该日昼夜分布最
接近的图示(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是( )
A. B.
B.C. D.
6.下图中太阳直射点移动顺序正确的是( )
第 2页,共 8页
{#{QQABbYiQogiIAAJAAAgCQwGwCEMQkAAAAAoGQBAIoAAAwAFABAA=}#}
A.a→b→c→d B.b→a→c→d C.c→a→b→d D.d→c→b→a
7.图中流水侵蚀作用最活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新月形沙丘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8.和新月形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相同的是( )
A.雅丹地貌 B.喀斯特地貌 C.沙坝 D.海滩
9.读图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第 3页,共 8页
{#{QQABbYiQogiIAAJAAAgCQwGwCEMQkAAAAAoGQBAIoAAAwAFABAA=}#}
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高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11.图中 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及海拔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根据图中 a、b、c、d各点判断,正确的是( )
A.a点纬度比 c点低 B.b点海拔比 c点高
C.c点纬度比 d点低 D.d点地势比 a点低
13.关于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一样
B.同一经线地区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C.海拔相同,低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小于高纬度地区
D.纬度位置相同,海拔高的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海拔低的地区
读下图判断下列问题(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第 4页,共 8页
{#{QQABbYiQogiIAAJAAAgCQwGwCEMQkAAAAAoGQBAIoAAAwAFABAA=}#}
14.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A.0°,60°E B.30°E,30°W C.0°,120°E D.0°,30°E
15.此时有两条经线两侧日期不同,这两条经线是
A.0°,180° B.0°,150°W C.150°W,180° D.日界线,本初子午线
16.此时北京时间和北极圈上日落的时间分别是
A.12时,16时 B.14时,16时 C.18时,18时 D.10时,12时
下图为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7.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8.①岩石在地表的部分常具有的特征是( )
A.富含生物化石 B.有较多的气孔 C.质地坚硬致密 D.有明显的层理
19.人们经常使用的装修材料之一的大理岩属于( )
A.岩浆岩 B.岩浆 C.变质岩 D.沉积岩
地貌类型多样,千姿百态,特点各异。下图为我国某地的地貌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
面小题。
第 5页,共 8页
{#{QQABbYiQogiIAAJAAAgCQwGwCEMQkAAAAAoGQBAIoAAAwAFABAA=}#}
20.该地貌属于( )
A.流水堆积地貌 B.流水侵蚀地貌 C.风力侵蚀地貌 D.海岸堆积地貌
21.该地貌的名称是( )
A.峰丛 B.峰林 C.石林 D.溶洞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2.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23.下列山地中,成因和上图所示不同的是( )
A.庐山 B.喜马拉雅山 C.华山 D.泰山
图为不同的地貌图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图中地貌的形成与河流的流水作用无关的是( )
第 6页,共 8页
{#{QQABbYiQogiIAAJAAAgCQwGwCEMQkAAAAAoGQBAIoAAAwAFABAA=}#}
A.①② B.2④ C.③④ D.①③
25.形成新月形沙丘地貌的主要作用( )
A.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 C.流水沉积 D.海浪侵蚀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2 题,共 25 分。)
26.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此图以 极点为中心,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2分)
(2)A、D、E三点比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关系是 ,有一发炮弹从 D点射向乙点方向,
炮弹将落在 D、乙所在经线的 (东或西)侧。(2分)
(3)E点的地方时为 时,C点的地方时为 时。(4分)
(4)A点的昼长为 小时,乙点的夜长为 小时。(4分)
(5)此日,北华中学(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 。
(4分)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其中①指断层。该区域的沉积岩层中富含地下水。
第 7页,共 8页
{#{QQABbYiQogiIAAJAAAgCQwGwCEMQkAAAAAoGQBAIoAAAwAFABAA=}#}
(1)指出甲乙丙中最有利于地下水资源钻探的部位,阐述该地的优势。(4分)
(2)判断图中②、③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并简述依据。(5分)
第 8页,共 8页
{#{QQABbYiQogiIAAJAAAgCQwGwCEMQkAAAAAoGQBAIoAAAwA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