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9 19:2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点评二
(第三、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 在西欧古代历史上,有一位统治者最初被视为“蛮族”,后来他又被史学家赞为“圣徒”国王。这位统治者是( )
A. 屋大维 B. 查士丁尼
C. 克洛维 D. 亚历山大
2.8世纪前半期,某国实行改革: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农民,作为采邑分封给中小贵族,接受采邑者必须宣誓效忠,并承担自备马匹、武器,应召出征的义务,否则采邑即行收回。这一改革发生在( )
A. 拜占庭帝国 B. 法兰克王国
C. 阿拉伯帝国 D. 西罗马帝国
3. 从查理曼的祖父起,帝国的统治者就开始实行分封制和采邑制,将疆域内的土地分封给公爵、伯爵等军事集团的领导者,以换取受封者的支持。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近乎绝对的权力,而且其权力和地位是世袭的。这反映出( )
A. 法兰克王国实行中央集权
B. 查理曼帝国走向分裂
C. 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确立
D. 西欧庄园经济的自给自足性
4. 13世纪的西欧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土地,被罚款6便士”。假设穿越历史,重回庭审现场,你可以看到( )
A. 主持庭审的是专职法官 B. 开庭地点设在教堂
C. 佃户有权拒绝出席庭审 D. 罚金都归教会所有
5. 西欧城市兴起后,农奴大量逃入城市。他们按规定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后就可以成为( )
A. 市民 B. 领主
C. 佃户 D. 法老
6. 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
A. 城市的兴起 B. 庄园的兴起
C. 市镇的兴起 D. 大学的兴起
7. 由于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典,因此它不仅成为拜占庭帝国此后历代皇帝编纂法典的依据和蓝本,而且成为欧洲各国的法律范本。这部法典是( )
A. 《十二铜表法》 B. 《汉谟拉比法典》
C. 《拿破仑法典》 D.《罗马民法大全》
8. 示意图能够展现史实之间的关系。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可填( )
A. 儒家文化 B. 拜占庭文化
C. 印度文化 D. 阿拉伯文化
9.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 )
A. 教会 B. 城市
C. 庄园 D. 幕府
10. 这个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拥有能在逆风中航行的商船,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这个帝国应是( )
A. 拜占庭帝国 B. 阿拉伯帝国
C. 西罗马帝国 D. 亚历山大帝国
11. 日本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
A. 都曾经建立过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B. 都曾创立了世界性的宗教
C. 都善于吸收外来民族的先进文化
D. 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
12. 阿拉伯人将古印度人的数字改造为阿拉伯数字,并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反映出阿拉伯人致力于( )
A. 创新与交流 B. 冒险与挑战
C. 征服与重建 D. 统一与扩张
二、材料解析题 (24分)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中世纪大学兴起于12世纪,它不是由哪一个君主有意建立的,而是由有意学习的人们自己组织的。后来,教会主管各大学的事务,发特许证给已经建立的大学,又与倡导办学的王公贵族合作。近代大学的基本模式如研究院、学位制,都是从中世纪创建的大学模式中继承来的。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大学兴起的背景。(4分)
(2) 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当时欧洲有代表性的两所大学名称。(2分)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大学兴起的意义。(4分)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6世纪末7世纪初, 日本迫切需要进行一场社会变革。在东亚大陆,隋、唐帝国的先后建立既给日本提供了学习样板,也使大和朝廷倍感国际压力;而新罗灭任那日本府并交好大唐王朝,进一步加深了其民族危机感。在日本国内,落后的氏姓贵族制度和部民奴隶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部民与奴隶主之间、豪族与豪族之间、豪族与王室之间的矛盾渐趋激化。于是,646年1月1日,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一场向大唐帝国全面学习的社会变革运动——大化改新,全面展开。
材料二 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 即从收授。 《田令》关于租税, 效法唐朝租庸调制,受田农民须向国家交谷(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 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废除世袭贵族的特权和称号。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大化改新的背景。(4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大化改新的内容。(6分)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化改新的特点和性质。(4分)
三、综合探究题(12分)
15.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阿拉伯学者把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体,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文化在中世纪欧洲文化史上居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阿拉伯学者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些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到欧洲, 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从此,欧洲重新发现了希腊学术著作,为欧洲新文化——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阿拉伯人还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阿拉伯学者把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体”的含义 (2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学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阿拉伯文化”。(4分)
(3) 根据材料,指出阿拉伯学者对欧洲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 (2分)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阿拉伯人……不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4分)
参 考 答 案
一、 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B C B A D D B C B C A
二、材料解析题
13.(1) 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市民阶层的壮大;古希腊罗马书籍的传播,阿拉伯文化的不断传入;私人学校和新的教会学校的兴起。
(2) 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
(3) 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影响到近代大学创办的基本模式。
14. (1)中国先进文化的巨大影响;民族危机感的加剧;日本国内矛盾的激化。
(2)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所授之田不能终身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3) 特点:向唐朝全面学习。性质:大化改新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三、综合探究题
15. (1) 阿拉伯人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消化了希腊、波斯、印度的文化。
(2)文学以《天方夜谭》为代表;数学以创造完整的代数学,改造了阿拉伯数字为代表;医学以《医学集成》《医典》为代表。
(3) 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些著作传回到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为欧洲新文化——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4)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度的“阿拉伯数字”、棉花和食糖等传入欧洲。这些对促进欧洲社会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