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二单元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二单元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以人力或畜力为特征的舟楫和马车。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逐步加深,以蒸汽、电力为动力的轮船、火车、电报电话先后传入中国,使中国交通、邮政为之一变,在艰难曲折中发展。新式交通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近代中国的交通与通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有哪些?
回答以上问题和学好本课,你需要完成以下探究目标:
1.列举近代中国铁路、水运、航空、邮政、电讯发展的概况。
2.分析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本课第一目“铁路,更多的铁路”,介绍了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状况。第二目“水运与航空”,介绍了中国近代水运的变化和航空业的发展。第三目“从驿传到邮政”,介绍了中国近代邮政事业、电报电话事业等通讯事业的发展状况。本课与前课一样,也围绕一个“变”字展开,弄清楚变化,分析清楚变化的原因和变化造成的影响,本课的学习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本课主干内容体现了并列关系。一、铁路
1.1881年,清政府自建中国第一条铁路——________铁路。
2.1888年,建成宫廷专用铁路。
3._________以后,列强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
4.1909年,_________设计的_______铁路建成。
5.民国时期,商路修筑权收归_______,但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唐胥甲午战争詹天佑京张国有
思考1:20世纪以来中国铁路发展缓慢,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1)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
(2)政局动荡,军阀混乱,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无法走上正轨等。
(3)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________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________________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航空:中国的航空事业起步于________年,福建马尾造船厂开始研制水上飞机。1872上海轮船招商局1918
思考2:近代水运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提示:(1)始终在列强联手压价、竞争排挤中艰难求生。
(2)发展极不平衡。三、通讯的变化
1.邮政
(1)____________以后,外国人在___________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业务。
(2)1896年,“_______________”宣告成立;此后清政府又设立_________,邮传正式脱离海关。
(3)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4)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__________________。
2.电讯:________年,福建巡抚在_______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鸦片战争通商口岸大清邮政局邮传部万国邮联大会1877台湾
四、近代交通与通讯变化的影响
1.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增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近代化。
思考3:影响我国通讯事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1)西方列强侵略的需要。
(2)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3)中国是封建落后国家,科学技术落后,经济实力薄弱。
(4)政府政策的支持。
(5)人们思想不断解放,加深对通讯业作用的认识。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为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但更多的人“群相哗骇”,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维艰可以体味。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修筑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货款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公里,占总比率的14%。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的进程。请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在铁路兴建之初遇到了什么情况。
(2)依据材料二,指出甲午战争后到1911年前中国铁路的修建出现了什么新特点。这种投资状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3)据材料三,归纳近代铁路的修建对推动近代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提示】 (1)刘铭传与李鸿章兴建铁路的主张遭到落后势力的强烈反对。
(2)近代铁路以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和贷款投资修建为主,中国人自筹自建铁路所占比例很小;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铁路的建筑权。说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强,中国铁路修筑权大量丧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传播了知识、信息;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及从业人员的生活。拓展 中国近代交通变化的特点
(1)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发展缓慢,受到顽固势力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排挤。
(3)先个别试办,然后政府推广。
(4)分布不均,沿海、沿江尤其是通商口岸发达地区发展较快。
(5)交通、通讯表现出日益先进,逐步与国际接轨的趋势。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在于找出核心,材料中因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而弃用……蒸汽机车……改用太监牵拉,反映出慈禧反对有人在她前面坐着,这充分体现了封建等级对慈禧的影响,而这又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故本题选B项。
【答案】 B1.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里要注意题目中在1884年时,强调福建和上海价格的同步变动,当时最为迅捷的交通通讯工具应该是电报,其它B、C、D三项传播或传送的速度相对要慢,故答案为A项。2.“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 B
【解析】 由“沿河流”到沿“铁道线”再到“沿电车道”,看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3.徐志摩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
A.公共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信息“是车轮还是光阴”可供选择的是汽车和火车,但依据材料信息“匆匆匆!催催催!”,可以判断这是对火车的描述。4.19世纪60年代,有人写道:“火轮船自入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以是知火轮船为中国必不能废之物。”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已有新式交通工具 B.组建了近代海军
C.商民反对轮船运输 D.禁绝外来事物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信息“轮船入中国”“商民称便”等可知A项符合。
5.1877年,中国架设第一条电报线,这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它架设于( )
A.上海 B.香港
C.台湾 D.广州
【答案】 C
【解析】 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6.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 )
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
B.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C.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
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了广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A、B、D三项材料中未体现,所以选C项。
7.1878年,上海《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德律风……系泰西新创之器……诸般讲话,远近皆可传声,其极远者可至数千里之外。”这反映了( )
A.报纸成为商业广告的主要媒体
B.上海的社会生活方式开始西化
C.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
D.《申报》以宣传西方文化为主
【答案】 C
【解析】 “诸般讲话,远近皆可传声”,这体现了电话的特点,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故选C项;单个的材料不能体现A项中的主要媒体、B项中的开始、D项中的以宣传西方文化为主,故排除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