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三单元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三单元人们有时问:不能稍微放慢速度,延缓进展吗?不,不能……恰恰相反,必须竭力和尽可能加快速度……
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别的办法是没有的。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为消灭落后状况,斯大林如何领导苏联人民加速前进的?效果如何?
回答以上问题和学好本课,你需要完成以下探究目标:
1.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简述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新”的含义、影响。
3.简述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确立时间、表现、影响、教训。
本课共分三个子目,第一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着重交待了这一政策实行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作用。第二目“新经济政策”分析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第三目“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则叙述了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及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本课核心内容是以苏联为例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历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历史背景
(1)______、____、____、____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
(2)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主要内容
(1)实行______________,余粮交售国家。
(2)实行____________,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英法美日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3)取消___________,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4)强制劳动,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3.评价
(1)是在特殊的____________下实行的,保障了____________的胜利。
(2)许多措施超出了__________的限度。战争基本结束后,进一步加强,引发了农民的不满,频繁发生暴动。商品贸易不劳动者不得食历史条件军事斗争战时需要思考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特点?
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两大特点是“战时”和“共产主义”。具体表现为:
①适应战时需要,这是“一切为了前线”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②具备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如余粮收归国有,实行配给制等措施。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____________结束后,亟须恢复经济。
(2)农民对_______________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
(3)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_________的________。
2.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时间:__________年3月开始实行。国内战争战时共产主义企业生产经济困难政治危机19214.主要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___________代替____________。
(2)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由国家经营;__________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恢复_____________。
(3)流通:由____________转为允许__________。
5.评价
(1)是过渡到_____________的正确途径。
(2)受到广大_________和________的支持。
(3)使________得到恢复和发展,__________得到巩固。粮食税余粮征集制中小私人小企业产品交换自由贸易社会主义工人农民苏维埃政权国民经济
点拨 新经济政策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由资本家经营,其目的并不是恢复资本主义,而是在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恢复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思考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提示: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
1.确立背景:经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实施国民经济发展__________,逐步取消了____________。
2.确立时间:_____世纪_____年代______期。
3.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___________;实行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______;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___________手段管理经济。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五年计划新经济政策2030中公有制经济管理体制行政
4.评价
(1)积极: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_____________,基本上实现了__________。为日后战胜____________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导致了一些弊端,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二战后诞生的____________国家产生了不良影响。工业体系工业化德国法西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布)八大党纲(1919年)材料二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三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
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请思考:
(1)结合材料一分析,当时苏俄采取了什么政策。材料一中涉及此政策的哪些内容?从材料一看出此政策实行的目的有哪些?
(2)材料二表明苏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新政策“新”在哪里?此政策的实施会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吗?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4)综合上述政策调整,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提示】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余粮征集制;流通:取消贸易;分配:实行配给制。目的:赢得战争胜利;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2)实行新经济政策。“新”在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会。因为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最终目的还是过渡到社会主义。(3)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从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平衡发展;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满足人民需要;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知识迁移的能力,依据材料中“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再结合1921年苏联的相关史实可知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所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合苏俄当时经济的发展需要,故选B项。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允许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可由外国资本家经营。本题中的“另一个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的这一规定相符,故选D项。
【答案】 D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措施实行于( )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国家的粮食垄断,禁止……粮食贸易”等信息可推断这是苏维埃政权在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进而根据其内容可知出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B项。2.苏俄国内战争胜利后不久,农民提出“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为改变这一局面,苏俄政府实行了( )
A.余粮征集制 B.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消费品配给制
【答案】 B
【解析】 国内战争胜利后不久,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3.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 )
A.采取余粮征集制 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答案】 C
【解析】 本题要求根据十月革命后经济政策的变化及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来判断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苏维埃政权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是新经济政策,而且新经济政策的特征就是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商品经济。4.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他( )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B.允许自由贸易
C.实施计划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不受……轻视商业……情绪的支配”“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知,他主张把商业控制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即允许自由贸易而不是取消商品贸易,排除A项选B项;C项是斯大林时期政策,D项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所以选B项。5.斯大林曾经说:“能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就是说,建立在最巨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和最分散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上呢?不,不能。”为此苏联实行了( )
A.新经济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农业集体化 D.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答案】 C
【解析】 分析材料可知,斯大林反对“最分散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为此,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故选C项。6.(2014·潍坊)布哈林1928年写道:“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他认为苏联( )
A.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工业化建设要遵循规律
C.经济建设应强化资本积累
D.商品供求关系已经失衡
【答案】 B
【解析】 苏联工业化建设起步于1928年,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符合史实。C项仅仅是材料反映的一部分内容,D项与材料无关,所以排除A、C、D三项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