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必修II岳麓版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必修II岳麓版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10 15:3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三单元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德、意、日三个战败国的经济几近崩溃;西欧各国由于战争的蹂躏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面临着严峻的战后重建任务。特别是德国,有人悲观地估计,仅仅清除柏林市区的瓦砾,就需要20年的时间。然而令人惊叹的是,战后仅仅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水平就远远超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黄金时期”的原因有哪些?
回答以上问题和学好本课,你需要完成以下探究目标:
1.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表现、实质和影响。
2.分析二战后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的背景、方式、影响。
3.分析“人民资本主义”的原因、含义、影响。
4.分析“经营者革命”的原因、含义、影响。
5.分析“福利国家”出现的前提条件、资金来源、特点、实质、影响。本课第一目“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讲国家干预经济的原因、方式和影响。第二目“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讲了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经济方面的变化,股份公司成为私人企业的主要形式,股票分散化导致了人民资本主义的出现,以及“经营者革命”的原因与影响。第三目“福利国家的出现”主要讲了西方社会福利的完善、社会福利的特点、实质和影响,以及“黄金时代”与消除“滞胀”的措施,贯穿于本课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但内容之间又相对独立。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背景:二战后,发达国家吸取__________________的教训,普遍放弃___________的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
2.方式
(1)实行国有化,建立________是国家干预的重要方式。
(2)制定_________________,指导经济发展,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
(3)此外,还有扩大____________、政府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等手段。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自由放任国营企业指导性经济计划政府开支直接采购利用税收
3.评价
(1)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证了__________________。
(2)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弊端。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生产的社会性经营不善效益低下
点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其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1.“人民资本主义”
(1)背景:_________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企业普通职工与资本家一样拥有股票(股票分散化)。
(3)评价:起到了缓和___________和大量吸收________的作用,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的趋向;但企业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_________手中。股份社会矛盾资金资本社会化大股东
2.“经营者革命”
(1)原因:企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生产过程日益复杂。
(2)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从事经营。
(3)影响: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经营管理人员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的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三、福利国家的出现
1.背景
(1)吸取了_____________的教训。
(2)发达国家___________提高,建立起较完善的__________________。
2.福利制度
(1)资金的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部分。
(2)概念变化:从单纯的救济发展为公民的__________。
(3)特点:覆盖面广,___________受惠多。经济大危机生产力社会福利制度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社会权利低收入阶层
3.评价
(1)积极:反映了__________社会化的趋势;使______________生活得到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
(2)消极:使国家___________扩大; __________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分配领域低收入阶层财政支出降低
四、调整的影响
1.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2.___________年,“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经济出现“___________”现象。为了走出困境,这些国家纷纷减少_________________,出售部分___________,削减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失去了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1973滞胀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有企业社会福利开支凯恩斯主义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福利活动的范围在20世纪中期取得了标志性的重大扩展,而这一增长的主成分,至少在开支方面,是前几十年社会保险工作苦心经营的结果。简言之,这些计划一开始,收入保障之基本计划——退休、失业和工伤的范围和覆盖率就逐步持续上升,为越来越多的人口提供保护,同时也占用了越来越多的预算。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些原先设计为解决狭隘条件下和特定人群的计划被放宽限制、修订并拓展到覆盖全民。与此同时,最初设定为接近最低生存标准线的援助水平也被放宽到符合主流社会之合理标准的水平。
——《社会福利政策导论》材料二 早在1990年,欧共体12国在养老金和医疗保健方面的亏空就达7.5万亿欧洲货币单位,相当于同年欧共体国内生产总值的145%。1995年,法国社会保障总赤字达1200亿法郎。瑞典政府1994年的财政赤字为1900亿克朗。社会保障状况一直较好的德国从1995年起也出现了医疗保障赤字。欧洲各国向人们提供的高标准的福利是通过向企业和个人征税维持的,因此也就给企业造成了沉重负担,导致其竞争力下降,使欧洲难以和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竞争。福利国家开始违背其本来目标,一些人看到,多工作并不能使生活改善多少,甚至还不如领取补助和失业金合算。近些年来,欧洲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许多国家的失业率都在两位数以上。……由于生活稳定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欧盟成员国人均寿命从二战结束后的66岁上升到50年后的76岁,这就意味着个人平均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增加了10年,平均享受医疗照顾的时间也相应多出十年。
——钱宁《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请思考: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方福利国家建设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方福利国家面临的主要危机。
(3)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福利国家”制度的认识。【提示】 (1)大规模失业现象受到遏制,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社会福利项目覆盖到人生的各种风险;社会福利覆盖的人群从一部分扩展到全民;社会福利的水平逐步提高。
(2)福利国家庞大的社会保障支出导致严重的财政危机;沉重的福利开支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欧洲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失业危机严重;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了福利国家的危机。
(3)积极作用:保持政局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劳资合作;改善人类福利。消极影响:增加政府负担;滋生惰性。拓展 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原因、实质和影响
(1)原因
①资本主义的长期发展积累了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各国重视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
③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等。
④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
⑤国际贸易迅速发展。(2)实质:国家干预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从而使发达国家在二战后进入了经济调整增长的“黄金时代”。
②国家干预经济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图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结合图中文字信息“高福利”可以联系到二战后福利制度的影响,福利制度的实施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引发了债务危机。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1.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三者的相似之处是(  )
A.集中全国的财力发展经济
B.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干预经济
C.采用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D.尽力保持自由企业制度
【答案】 B
【解析】 新经济政策利用了市场,后二者利用了计划,但本质上都是国家政权发挥作用。2.1957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凯斯·芬斯登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上说:“自然,以前有过一个时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拥有一个不太富足和比较简单的国家的生产资源。然而,自那时以后我们就逐步倾向于实行一种真正的‘人民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的含义是(  )
A.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B.资本家丧失了企业的全部所有权
C.国有经济的比重日益上升
D.股票分散化,企业职工也拥有股票
【答案】 D
【解析】 A、C两项明显不是人民资本主义的含义,B项不符合史实。3.二战后“英国扩大了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法国按家庭津贴原则,国家为有子女的工人和雇员提供补助,还制定了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保障,使福利开支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6%;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也是如此。”这种做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B.增加了政府收入
C.造成国家财政困难
D.扩大了社会消费
【答案】 B
【解析】 政府的福利支出造成了财政赤字,不能增加政府收入。4.(2014·苏锡常镇)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林德贝克批评说,“这种经济患上了‘动脉硬化症’,对劳动缺乏刺激作用,带来了社会发展的放慢或停滞”。他所批评的是(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自由资本主义经济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高度发达的福利经济
【答案】 D
【解析】 “对劳动缺乏刺激作用,带来了社会发展的放慢或停滞”表明福利政策的实施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D项符合题意。5.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答案】 D
【解析】 本题属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解读材料和结合相关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某西方大国采取了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等政策。这些措施是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时,为了走出困境而采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