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诣、禽”2 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谜语导入。高爷爷的头,李爷爷的脚,郑爷爷的耳。打一字迷。(郭)让学生换句话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和“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我们很高兴”。进而引出古文,引出文言文。然后导入课题《杨氏之子》。
2.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杨氏之子)
3. 理解课文题目。出示“陈氏面馆”“彭氏大虾”理解杨氏之子中的氏和之两个字。(1)理解“氏”和“之”的意思。(2)杨氏之子的意思是什么?(杨家的儿子)(3)这样说,我该是“刘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4.回顾学过的文言文。(1)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作文言文。(2)回顾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自相矛盾》)
5.教师小结:读文言文、学文言文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君不见古人读书摇头晃脑,读得有滋有味吗?
二、初步感知,读出韵味
1.学生试读文言文。(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的字做上记号。(2)学生自由试读文言文。(3)指名学生读文言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相机指导多音字“为”和“应”的正确读法。
2.教师范读文言文。(1)好多人认为文言文难学,其实学好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下面,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课件出示: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2)教师按划分的节奏范读文言文。(3)怎么样,读文言文也蛮有味道的吧?你们觉得朗读文言文特别要注意什么?(停顿)对,文言文节奏明快,舒缓有度,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4)那你们仔细听老师读第一句。(老师带读第一句,学生跟读第一句)(5)只注意停顿还不行,还要注意读出古文的韵味,再仔细听老师读。(老师带读第一句,学生跟读第一句)这一遍是不是读得更有古文的味道了呢?
(6)教师小结:我们读古文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3.指名学生读第一句,进行朗读指导。
4.学生看着课件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自由练读。
5.指名学生读全文。教师相机指导文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所以要分开读,不能连起来读。
6.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文言文。
7.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造诣、禽兽)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8.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梁”“诣”和“禽”字。(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三、熟读课文,读懂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课件出示:你对杨氏之子了解了多少?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谈了些什么?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指导学生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学生能感知多少,就感知多少,先不强求正确,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主要是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2.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还记得我们学习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方法吗?(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3.学生自学,理解课文的意思。多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要想深入、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子的意思,还得借助于注释。现在请大家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学生自学,理解课文的意思。)4.引导学生讲述杨氏之子的故事。
谁能把课文的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指名学生讲故事)
5.再读课文,读出感情。现在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有滋味。(全班有感情地读课文)
四、课时作业
课下翻译这篇文言文,并搜集语言幽默的短语句子。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氏子 杨 杨梅
孔君平 孔 孔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