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9 20:2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植树的牧羊人》
让 ·乔诺
一位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执着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让·乔诺的绘本故事《植树的牧羊人》,认识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牧羊人。
1.继续学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2.学习文中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3.感悟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
境的感情。
咏雪更是咏家风
护绿没有旁观者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获奖作品很多,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多数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代表作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等。
1.概念: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常识
2.小说分类:长篇、中篇、短篇(按篇幅长短)
3.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5.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6.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坍 塌

废 墟
琢 磨
慷 慨
酬 劳
读准字音
流 淌
干 涸
浇 灌
tān


tǎng
zuó
kāng kǎi

chóu
guàn
读准字音
硬 朗

刨 根 问 底
山 毛 榉
光 秃 秃
薰 衣 草
帐 篷
lǎng
chuō

páo
tū tū
xūn
péng
干涸:干枯,没有水。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沉默寡言:深沉而少言语。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
溜达:散步,闲走。
理解词语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琢磨:思索,考虑。
慷慨:大方,不吝啬。
硬朗:(老人)身体健壮。
刨根问底:盘问事情的根源底细。
理解词语
默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1913年,“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__________的景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我”又踏上“去往那片高原的路”,牧羊人不再“牧羊”转而“_______”,除了橡树外还种了______、________,“我”还看到了“溪水”;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荒地变得“_________”。
荒凉
养蜂
山毛榉
白桦树
充满生机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1)开门见山,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精神的评价。
第二层:(2--20)以时间为顺序,写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层:(21)赞美老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文中写了作者几次遇到牧羊人?每次的情形是怎样的?默读课文,找一找。
初遇牧羊人
再遇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的数量,开始养蜂;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不语。
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木已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八十七岁;住在凭自己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
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散发出健康与富裕的光芒;人们搬了回来,处处呈现着幸福与安适的景貌。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课文找到相应的语句证明观点。
牧羊人
沉默寡言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
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
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不计名利毫无私心
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橡子种了下去。
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
积极乐观
他说,他五十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自己的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
牧羊人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量的表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这是作者的信念,通过老人这个形象表现出来。
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牧羊人象征了现实生活中有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①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运用比喻,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
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
②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牧羊人给“我”的美好初印象
及其起到的巨大作用,预示着牧羊人将给此处带来生机和活力,
为下文埋下伏笔。
1.修辞
语言赏析
①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2.环境描写
②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①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句子中画横线的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盖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3.用词
②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画横线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
精读课文,圈点、批注并赏析课文最后四段的精妙之处,
用“第 段很精妙,妙在 ”的格式说话。
第18段很精妙,妙在用词准确,“几乎”说明看望次数
之多,充分表现了“我”对这位植树的老人的敬佩之情,
“从没”充分体现了老人的顽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只有”强调困难之大,间接赞美了老人的伟大壮举。
第19段很精妙,妙在恰当地运用对比,“飘着香气的微
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与第2段中的“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
的野兽发出吼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老人植树
的巨大作用。
第20段很精妙,妙在景物描写和对比,作者细致地描绘了
荒地“如今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安适、幸福、优美的感
觉,与上文此地的荒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这
位默默无闻的牧羊人几十年的坚持的价值,突出其无私奉献的
精神。
第21段很精妙,妙在议论,这一段通过精要的议论,揭示
了主题,表达了“我”对牧羊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照应开头,
总结全文。
这篇短篇小说原题目为《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原是
1935年作者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最非凡、难忘
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事后作者发表声明说,写的
是故事,艾力泽·布菲是虚构的。
你觉得作者虚构这个人物和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想借助艾力泽·布菲种树的故事,让人相信,人类
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
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同样可以创造奇迹。
本文通过对牧羊人把荒漠变成绿洲这件事情的记叙,表现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高贵品质和顽强毅力,同时也告诫人们:只有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拥有美好的家园。
感悟①:
我们应该如何设计自已的人生?是要出人头地轰轰烈烈,还是埋头苦干、踏踏实实?本文中的“植树的牧羊人”给出了答案。他埋头苦干三十年,为大地创造出一片绿洲。
感悟②:
在这篇文章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伟大。仅仅凭这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森林。它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都能减少一点污染环境的行为,合起来就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无法想象的贡献。
学后感悟
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内蒙古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2018年4月,中宣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
钟扬: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
2014年,王继才夫妇被评为全国“时代楷模”。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因病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王继才、王仕花 :守岛卫国32年的夫妇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一条全程往返1208公里、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雪线邮路,来自党中央的声音、四面八方的邮件通过这条邮路送往雪域的各个角落,其美多吉在雪线邮路上工作了29年,行驶里程相当于绕赤道35圈。29年来,他驾驶的邮车从未发生一次责任事故,圆满完成了每一次邮运任务。
其美多吉: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
写作特色
1.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作者善于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如从牧羊人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橡子中,可以看出他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从“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中,可以看出牧羊人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恰当的细节描写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写作特色
2.采用第一人称,更加真实可信。
这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的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表达了对牧羊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纪实笔法来写,曾一度让人误以为写的是真实的人物,甚至有人去普罗旺斯地区寻访这位牧羊人。这就是第一人称行文的妙处,让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写作特色
3.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主题。
作者初到普罗旺斯地区的阿尔卑斯山地,见到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经过艾力泽·布菲的不懈努力,荒原最后变成了绿洲。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就可以创造奇迹”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