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哦,香雪》教学设计及反思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2《哦,香雪》教学设计及反思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9 23:0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纯净似诗,真挚如海——《哦,香雪》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解读
《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是当代作家铁凝的代表作,曾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的40部小说之一。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小说通过对香雪等乡村少女的生动描摹,表现了山里姑娘淳朴、善良和美好的心灵,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小说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借台儿沟这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设计理念
本文不以情节取胜,而相对较多的是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抒彩,作家特有的女性的细腻、敏感也突出了作品的抒情风格。同时本单元学习任务三要求“阅读是要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作品的内涵,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欣赏小说的描写艺术。从小说中选择一两个感人的片段,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并作简要的点评。”所以按照“初读-品读-悟读”的流程,以分析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主环节,结合时代背景,体悟小说主旨。
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的情节。通过语言、心理描写等品析香雪的形象,理解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铅笔盒”的象征意义,体悟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皱褶里的贫穷小山村被挟带着山外陌生、新鲜清风的呼啸而过的火车扰乱,一群淳朴善良、充满好奇心的山村女孩在停靠一分钟的小站上演绎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岁月。今天让我们欣赏当代作家铁凝的优秀短篇小说——《哦,香雪》
二、朗读文本1-4段,了解写作背景
学生与作品间存在隔膜,通过介绍背景让学生能理解文本、贴近文本。
小说发表于1982年6月,时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在此之前的小山村传统、闭塞、落后,很多人一辈子不曾走出山村。而带着山外陌生清风的绿皮火车给小山村打开了一扇看山外世界的窗口。铁凝的小说反映了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铁凝曾下乡四年,与一群十八九岁的年轻姑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女孩成为铁凝小说中人物的原型。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任务一:文本的故事情节略显散乱,快速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任务二:理顺故事
序幕——火车开进台儿沟
开端——姑娘们欢喜迎火车
发展——香雪渴望拥有铅笔盒
高潮——香雪换回铅笔盒
结局——香雪深夜归来
四、品读文本,赏析香雪
任务一,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任务二、独立思考,圈点勾画,简要点评
细读72——79段
当香雪拿着那个用四十个鸡蛋换来的自动铅笔盒从陌生的西山口车站独自夜归时,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结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尝试分析。
明确:她经历了:怕——不怕——犹豫——坚定。
小结:
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经历了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自强。
五、悟读文本,把握主旨
任务一、香雪为什么如此渴望自动铅笔盒?“自动铅笔盒”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57-62段
她们故意一遍又一遍地问她:“你们那儿一天吃几顿饭?”她不明白她们的用意,每次都认真地回答:“两顿。”然后又友好地瞧着她们反问道:“你们呢?”
“三顿!”她们每次都理直气壮地回答。之后,又对香雪在这方面的迟钝感到说不出的怜悯和气恼。
……
其实,她们早知道桌角那只小木盒就是香雪的铅笔盒,但她们还是做出吃惊的样子。……和同桌的铅笔盒一比,为什么显得那样笨拙、陈旧?它在一阵哒哒声中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明确:受到同学奚落和嘲弄,明白贫穷不光彩,内心不在平静,决定用实际行动改变现状。为了换“铅笔盒”,不惜用掉了40个鸡蛋,走了30里的夜路。 “自动铅笔盒”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学习用品,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先进的文化知识、现代文明。香雪的行为,体现了她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
任务二、本文主旨
小说通过对香雪等乡村少女的生动描摹,表现了山里姑娘淳朴、善良和美好的心灵,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和追求。
铁凝曾说“我还是怀着一点希望,希望读者从这个平凡的故事里,不仅看到古老山村的姑娘们质朴、纯真的美好心灵,还能看到她们对新生活强烈、真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为了这种追求,不顾一切所付出的代价。”
六、课堂小结:
作家孙犁在《谈铁凝新作〈哦,香雪〉》一文中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的确如此,文如其人,铁凝就是这样一位纯净的作家。只有心灵纯净的作家才能写出如此纯净的好作品。
七、拓展延伸
《平凡世界》中的孙少平和本文中的香雪都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地方,两者在精神追求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生活在闭塞,落后、贫穷的小山村,却没有被大山所掩埋,向往外面的世界,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进步的迫切需要、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主动向外探求,积极向上,实现人生价值。这便是属于孙少平和“香雪”的自我心灵觉醒。
教学反思
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距离现在的学生有些遥远。学生们可能无法理解“香雪们”对绿皮火车的新奇,以及香雪对“自动铅笔盒”的渴望,甚至不惜用四十个鸡蛋,走三十里夜路去获得的做法。所以如何缩短文本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快速走进小说文本,体会“此时”“此地”“此情”是解读小说、理解人物的关键。可惜本节课在此方面引导得不够充分,可以继续思考提升。在以后的授课中也可以考虑采用补充图片、短视频的方式,拉进小说文本和读者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