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9 21:1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回忆性故事《呼兰河传》,课文着重叙写了童年小萧红在园子里自由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本文孩子气十足,语言清新质朴,诗意浪漫,而本课的借物抒情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童年生活。祖父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让爱放飞了孩子天性,在这爱里,才有了孩子自由、高兴和幸福童年。学习这篇课文,重要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高兴,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并积累语言。并对学生学习作者留意观察生活,专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的
1、结识 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一动不动”等词语
2、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我”在祖父园子里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高兴无忧心情,感受童年生活情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句子。
4、学习作者留意观测生活,专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感受。
三、学习者特性分析
通过一段时间接触,发现本班学生基本知识掌握较好,大某些学生喜欢以小组形式合伙学习,并且效果较好。因此针对这点我在设计教学时,采用小组合伙方式交流学习。
四、教学方略选取与设计
1、抓住文眼,形散神聚。本文节选自故事却没有曲折起伏故事情节,倒更像一篇散文。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依照文本特点和学生阅读规律,以课文第十五自然段为切入点,找出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句子“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抓住文眼“自由”两字来展开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欣赏园中景物自由生长,品味作者童年生活高兴自由,寻找自由根源——祖父爱,是祖父爱给了“我”一颗自由心,看什么都是自由,再跳出文本,抒发自己渴望自由心灵,最后引导学生读一读自由背后故事,把学生视角引向典型原作-《呼兰河传》。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自由”理解逐渐深刻与丰满,做到形散神聚,重点突破。“一切自由”是文中所表达的中心。写出了我对祖父的爱和眷恋,描写的各种美好事物,也蕴含着“我”的伤感之意和怀念之情。
2、品味细节,感受情境。文中“我”和祖父在园中劳动情景作者采用论述话语,其中某些细节值得推敲,往往一种简朴动作却蕴含着丰富内容。例如文中祖父“笑”既能拨动学生情感心弦,又能引起言语表达生长点,从这个“笑”字中咱们可以读出祖父爱、和蔼、慈祥、宽容、童心、对孙女教诲,把这个“笑”字读活了,祖父形象就会跃然纸上,咱们就会自然进入课文论述情境。
3、关注表达,学习运用。语文课程原则指出:“高年段阅读教学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办法”,这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更是有它独特魅力。因而,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但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如何情感,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写。对于特别语句重复品读,并且运用文中句式练习说话,进行文本语言内化迁移,运用“愿意。。。。就。。。”说句子。
4、联系原著,适度拓展。语文学习不但仅是学习课本,要将学生视角引向更辽阔天地。引导学生理解《呼兰河传》,理解萧红人生经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眷恋,对祖父怀念和对自由生活向往,加深情感体验,增长文本厚度,同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兴趣。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体现“我”在园子里自由、高兴、幸福。学习作者留意观测生活,专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感情。
2、领悟作者如何体现“我”在园子里心情表达办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揭题,读题。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第十九课,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学习咱们懂得这篇课文节选自知名作家萧红作品《呼兰河传》。。
2、园子里的景物有什么
3、这个园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1、学生看图说植物、动物
2、重要写了我童年时代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
3.园子景象以及和祖父在园子里发生趣事。 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赏读园 中 景物自由。 1.我、祖父、园子构成了多彩生活,给萧红留下了童年美好记忆,令她难以忘怀。让咱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这个园子。
2、引读第 15自然段。园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我想,读着这些文字,漫步在这个大园子中,你就会产生一种感觉,你脑海中会浮现一两个词——(板书:无拘无束,悠闲,自由,随心所欲)
3.你感觉和文中“我”感觉相通了。读着读着,我觉得园子里一切——,要做什么,——,要怎么样,——,都是——。
4、仔细读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是怎么来写园中自由?注意那些有趣、特别词句,可以划下来。交流,相机指引朗读。
5、教师读这一段时发现了一种问题,文中一连用了十个“就”,读起来是不是觉得啰嗦?
6.(萧红文字很朴素,但读起来觉得很灵动,很清新,字里行间扑腾着两个字——自由。)
7、为什么在萧红眼里,园中花鸟、蔬菜、昆虫这一切都是自由?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像作者这样把人物情感倾注在事物上,借助事物来表达人物情怀,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板书)。作者写园子自由事实上是要写“我”童年生活自由。
通过观看图片,配乐诵读,学生感受到这个园子自由。 1、迅速浏览课文,看图画)(板书:样样都有......)
2、自由读第 13节。(运用了拟人、
排比手法,句式有....就像......似......,......乐意 ... ...就 ... ...,一会 ... ...一会......)
3、让咱们把这种自由感受带进这一段中,通过你朗读体现出来。
4作者童年生活是自由,心灵是自由,因此看园中一切都是自由了。 通过观看图片,配乐诵读,学生感受到这个园子自由。
三、品读童年生活自由。 1、作者童年生活自由又是怎么体现出来呢?
2、交流,品析,指引朗读。引导学生抓核心词,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随机板书:高兴 自由
3、我好像看到你和祖父头发都还在滴着水,可你却看着祖父傻傻地大笑呢,这哪是在干活,分明是拼尽了力气在玩呢!多么可爱孩子,多么淘气乱闹,让咱们再一起读读这一段,和作者一起回味那段自由高兴时光。)
4、小结: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就瞎闹,祖父铲地,我就乱勾,祖父浇菜,我就乱闹,漫步在园中,咱们看到,无论我想怎么样,就——,想做什么,就——我完全是——。 让咱们继续漫步于园中,默读课文 2-14自然段,完成小萧红活动记录单。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也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 我也栽花
祖父浇水 我也浇水
祖父拔草 我就拔草
把你内心自由畅快读出来。
心中园。 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童年生活高兴
四、感悟自由源泉。 1、小萧红在园中能这样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玩耍、瞎闹,祖父态度又是如何呢?3、品味文中“笑”,感受祖父对“我”爱,指引读句子。 默读课文,从文中你读出了一种如何祖父?
(板书:慈祥平易近人......)
祖父笑中有慈祥,祖父笑中有疼爱,祖父笑中有教诲,祖父笑中有宽容。祖父笑和爱一起永远留在我心底。所以作者怀念的不仅是祖父的园子,更是园子中的祖父。 找到自由源泉,学生和作者同样对祖父充满了怀念。
五、抒发对自由渴望。 出示萧红的生平视频,和童年时萧红的自由自在做对比。了解萧红写这段文字的基础。朗读 15自然段,体会作者对自由和光明的渴望 (配乐引读 15段) 配乐诵读,升华自由情感。
六、拓展延伸。 1:阅读课后链接,了解萧红的感受。园中的景依旧在,但园中人已不在,体会成年后萧红的变化。 (萧红出生与一种地主家庭,爸爸对她十分冷漠,祖母也不喜欢她,只有祖父疼爱她,祖父是萧红毕生最重要人。在萧红眼里,这不是一种普通园子,而是萧红童年生活乐园,这个园子只属于“我”和最亲爱祖父)就让咱们再深情地读课题。 梦中园资料补充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作者对祖父眷恋和怀念。
板书设计
祖父园子
样样都有———— 眼中园
一切自由————心中园
光芒四射————梦中园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节选自萧红《呼兰河传》,被安排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精美散文,行文挥洒自如,如清泉涓涓流淌,字里行间洋溢着清新自然气息。在作者笔下,万物皆有灵性,都是有生命的。在作者笔下,童年生活是那么快活惬意,令人难以忘怀。但是萧红童年时寂寞而单调,家里后园是她唯一消遣地方,慈祥而富有童心的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然而,成人和小朋友视角和感受是不同。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中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感受到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也是萧红一直渴望和追求的。  
这个单元主题是“童年往事”为主线。阅读本组课文重点是感受她人童年生活情趣,体会词句表达感情,并学习作者是如何留意观测生活,专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自己感受。本文是略读课文,因此要让学生结合课前提示,在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基本上体会作者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特点。在充分读书基本上,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如何,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或作者为什么对祖父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指引学生有感情读一读关于段落,读出自己体会,感受作者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由于本文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因此理解起来很容易。由于课文较长,在时间把握上有些偏差,我主要是采用“眼中园心中园梦中园”,这个线索,来学习整篇课文。
在解决“一切都活了”这个环节时,由于没有充分时间给学生思考时,因此想象不大丰富,回答问题时,有时不完整。如果让学生静下来动笔选取写一写,我想效果会更好,理解会更到位。对于作品,学生了解较少,无法体会萧红的内心感受,需要学生到书中去体会、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