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慢品,以篇带本-------《复活》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理念
《复活》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课程标准提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研习外国文学名著名篇,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本单元紧扣任务群要求围绕“多样的文化”选编了具有较高文学史地位和思想文化价值的名家小说。《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剧变之后的一部力作。他花费十年心血,参观了莫斯科和外省的许多监狱,深入农村调查农民生活,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几易其稿,最终完成。其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和揭示的深刻主旨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学习。
同时本单元研习任务要求选择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个人物形象,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典型意义。研读课文,探究小说的艺术手法,理解作者通过作品表现出的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
基于课标中“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和本单元的研习任务,结合高二学生的学情,制定本课学习目标如下:
1.了解《复活》整本书主要内容,梳理本课节选内容。
2..品味语言,鉴赏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把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3.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
教学过程
一、了解本书创作历程及全书情节。
《复活》源自托尔斯泰法官朋友柯尼告诉他的一件真实的事情,这件事情引发了他的深入思考,成就了世界名著。利用他的这种创作经历,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小说元素”,为创作小小说积累素材。课文节选部分虽然有着相对独立性,但与整本书的关系密不可分。先让学生对全书情节有大体了解,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课文节选部分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和所体现的深刻主题。
二、梳理本课的故事情节。
课文节选部分描写的是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到监狱去看玛丝洛娃,向她忏悔当年的罪恶、请求她的宽恕的场景。第一部分,两人隔着铁栅栏对话,第二部分两人在长凳上的对话。利用表格可以很直观地梳理节选部分的情节,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把握。
三、鉴赏文本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托尔斯泰的创作带有浓浓的自传成分,反映着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上的艰难探索。小说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从内疚、悔罪到赎罪、觉醒,由否定自我开始,进而否定整个贵族阶层,作者对其精神探索之路和复杂性格的演进作了细致的刻画。玛斯洛娃也是个复杂的很有个性的人物。对人物的赏析离不开对文字的品读。贴着文本细读慢品,才能让小说中的人物立在我们的面前。
为此我设计小组合学探究: 圈画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从而剖析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性格。
本环节在学生充分交流合学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重点引导他们分析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描写和玛丝洛娃的“笑”及眼神。真实的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等。常见有独白法、对话法、全能法。如33段聂赫留朵夫内心独白,61段他与魔鬼的对话,62段作者凭借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势,详尽描述主人公此时的所思所想。在探望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内心经历了初见玛丝洛娃,真诚忏悔、赎罪,当看到她索要钱而透露出堕落时复活的心犹豫、动摇,最后决定拯救她,希望她精神苏醒的变化过程。同时文中多次描写到玛斯洛娃的“笑”和斜睨的眼神。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她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两人形象。
四、多元解读,探究“复活”的内涵
就所选文本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是一个真实而缓慢的过程。他鼓起勇气到监狱看玛斯洛娃,忏悔自己当年的罪恶,说明他心里的“精神的人”开始觉醒,他在“复活”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期间他也有过矛盾挣扎,最终“精神的我”战胜了“兽性的我”。他克服了自私,发扬人性中的“爱和善”,不断实现“道德上的自我改善”,这就是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之路。玛斯洛娃的“复活”同样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聂赫留朵夫的道德忏悔和赎罪表现,逐渐唤醒了她心中的善良和仁爱。但在节选部分第一次探监中未体现,接下来的几次探监中玛斯洛娃就有了变化,借势激起同学们的兴趣,引导同学们阅读小说的其他章节。选文只是一个导火索,关键要设计精巧的问题,以“篇”带“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全书的欲望,以便了解更多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五、对比阅读,思辨探究
福斯特认为,狄更斯的人物几乎全是扁平的,而托尔斯泰笔下都是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在自身成就上是无法与圆形人物匹敌的”。请你对比阅读第8课《大卫﹒科波菲尔》和第9课 《复活》谈谈自己的理解。
本环节在简述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概念的基础上,激发同学们辩证思考。解读某个人物,若能够与其他人物互为参照,往往能揭示出更丰富的内涵。
教学反思
在教授本课时,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探究“复活”内涵时,由于选文的限制,致使探究不够深入。思辨探究,对比阅读环节也未能充分展开。还需继续打磨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有效支撑。对于我们来说,本单元是一个崭新的单元。外国长篇小说的节选部分如何教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和编者的意图,如何学才能以“篇”带“本”、窥一斑而见全豹,值得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