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跳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跳水》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9 21:3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跳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 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 14个字,会写“航行、风平浪静”等 12个词语;通过观察图片、联系课文内容等方法理解“桅杆、放肆”等词语的意思。
2.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为线索讲述这个故事。
3.正确、流利地朗读故事,读出故事发展的过程。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4.通过孩子、水手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聚焦船长的举动,推测他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和船长形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
1.能说出水手们的表现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2.能揣摩船长的内心想法,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猜字谜游戏,感受思维过程
同学们,十张口,一颗心,打一个字。(思)图片猜字谜(跳)(水)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板书课题跳水。
(一)借助预学,理清故事内容
1:出示预学单:人物关系我梳理。
2:根据关键词,制作思维导图,并根据思维导图讲故事。
①大家知道了这些事物间的联系,下面我们用一幅图把这些联系表示出来,看谁做得与众不同。
学生画,教师巡视。大家画完了,谁认为自己画得好就到黑板上来画给同学们看。
指名到黑板上画。
其他同学相互交流,把自己画的讲给四人小组的其他人听。学生在黑板上画完后,让画的同学把自己画的讲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②(起因:风平浪静,水手逗猴子。经过: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上。
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二)招募
一:思维任务一
危险情节我来品,快速默读第 4自然段,品读: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孩子所处的境地十分危险?
1:画一画:让你感到孩子处境危险的语句预设:孩子气急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2:想一想:想像孩子当时处境危险的画面抓关键词,联想体悟.扩展联想,桅杆究竟有多高?
拓展知识:一般环游世界的船只,桅杆有二三十米,相当于三四层楼的高度.引导联想: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这桅杆上,感受怎么样?
预设一:我感受心惊胆战
预设二:我感觉头皮发麻,脚都软了,不敢往下看。
3:品一品:谈谈自己的感受抓关联词,感受危险
a朗读强调,读的时候关注“只要...就”“即使...也”
b引导感知。什么叫只要一失足就没命了?
c假如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一刻,你会用什么词?
(预设:千钧一发、万分火急、刻不容缓.... )
二:思维任务二
思维风暴我来探,默读全文,探究:是谁把孩子一步一步推向险境?
A:找一找:找出是谁把孩子一步步推向险境的?
B:填一填:圈画出相关语句并填表格
C:探一探:思维风暴,组内交流讨论,在这紧急的情况下你会用什么方法救孩子?
三:思维任务三
化解危机我来析。
快速浏览全文,分析: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
A:填一填:找出船长让孩子跳水的有利条件,完成思维导图。
B:在这危机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
C: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常人思维与英雄思维的区别:快狠准(三).合作学习了解人物思维过程:出示交流平台:汇报交流。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产生争论。
A:快思考:经验,情感,联想...《跳水》
B:慢思考:分析,比较,推论....《田忌赛马》
小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也应该先分析当时的情况,在选择合适的办法解决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
2.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60字。
《跳水》的教学反思
本文是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不知不觉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
课文叙事清楚,情节紧张,扣人心弦。
本文在教学中有两个难点:
①、能抓住关键词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②、能根据"提纲"复述故事,能展开想像进行说话。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和学生从文章的开始,一步一步地顺着文章的故事情节走进文章,体会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特点。
一.体会事情的内在联系
《跳水》这一组课文重点训练的项目就是"注意事物联系",为让学生对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我抓住"风平浪静"这个词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先让学生体会"笑"与这个故事的每一个阶段一一发生、发展、高潮、结局,都是紧密联系的。然后让学生按这一内在联系,用表格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在备课时,我注意到了对于本课的学习,不应在于猴子、水手、与孩子的表现为重点,这些人物的出场,全都是为船长的出现做铺垫。所以,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对文章重点内容及表现的主要思想有了深入理解后,我启发学生"你有什么办法能救出孩子吗?"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宽松的情境中任意驰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倡导个性的弘扬。这时,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完全的调动起来,有的说:"可以拉张大网在下面接住"。有的说:"拿一些棉被垫好了,那样软一些再让小孩儿跳,就不容易受伤。"还有的`说:"船上都有救生圈,把救生圈放在下面,那样就更安全一些。"......对于一些合理的办法不要急着加以否认,这样会减弱与伤害孩子们的积极性,而应顺着他们的想法倒推回去,设身处地的想象:船长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与状态想象到这样的方法的?可以寻找文中的关键词句,比如:这是船长自己的孩子,按照常理他应该会比水手更加的慌乱;船长原本出来时准备打鸟的,现在发现这样的情况,他是"立刻"想到让自己的孩子跳水来解决危机。结合上下文又可以知道至少有五个理由,即孩子处境非常危险,在当时这是唯一的方法,孩子会水,有人去营救,风平浪静。船长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了这么多问题并且采取了么短的时间里,想了这么多问题并且采取了有效的行动,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时,船长那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形象就跃然纸上。这样的探究性与合作的学习,让孩子在不断地创造问题又解决问题的状态中学习,一定会更加的主动积极,也能更好的体会船长的"急中生智"。当然,这节课由于给予学生了广泛的思考空间,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