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积雨辋川庄作
忧与悠——志士之慨与隐士之情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对比阅读
新课导入
魏晋时期,有这么两位大诗人,他们虽然都生活在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军阀强起的时代,但人生选择却截然不同。一位以匡扶天下为己任,征战一生,成为了魏政权的典基者;而另一位不屑“为五斗米”的俸禄向权贵“折腰”,傲然辞官,归隐山林。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成就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那么,他们的这种人生态度有没有体现在自己的诗作中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一时期最伟大的两位诗人,去探寻他们的人生价值追求。
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抓住诗眼,理解曹操求贤若渴的心理,感受陶
渊明对田园的热爱。
2.思维发展与提升:探究文本,把握诗人形象,感受不同的生命状
态,形成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3.审美鉴赏与创造: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和韵律节奏,赏析诗歌主
要的艺术手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中国古代文人两种典型的文化心态,增强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
信。
目 录
壹
壹
叁
贰
肆
知人论世
诵读感悟
文本研修
能力提升
壹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短歌行》。
知人论世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时仕时隐。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辞官归田。从此过上隐居躬耕田园的生活并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
贰
诵读感悟
短歌行
曹操
诵读感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诵读感悟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比较:
诗歌 诗眼 主要内容 语言风格 韵律节奏 生命情怀
《短歌行》 忧 求贤若渴 质朴刚健 短促 激越 时光易逝
贤才难得
功业未就
《归园田居》 归 归隐田园 朴实平淡 低缓 平和 摆脱官场
回归本性
醉心田园
叁
文本研修
你认为本诗的
情感着眼点在
哪一个字?
忧
《短歌行》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1、作者究竟 忧 什么?
2、诗中曹操是如何抒发这种忧 ?
你认为本诗的
情感着眼点在
哪一个字?
归
《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的意思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在这个显性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忧
归
人生苦短
贤才难得
功业未就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
守拙归园田
复得返自然
唯有杜康
天下归心
契阔谈 ,心念旧恩
篇目 《短歌行》 《归园田居》
诗眼
所遇 困境
解决 之法
《短歌行》主要艺术手法:
用典
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
作用:典雅耐读 富于文采
增加内涵容量
咏史以言志或抒情
有据可依,生动形象,含蓄简洁
①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用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的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的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帖。
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管子》一书,“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君子不辞士,故能成其众”,表达诗人渴望能接纳更多的贤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周公渴慕贤才来表达自己殷勤地接待贤才之情。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短歌行》主要艺术手法:
用典
①用“青青子衿”、“呦呦鹿鸣”起兴,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表明优待贤才的态度,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
②“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高空的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③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贤士没有归宿,人才仍在流失,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
《短歌行》主要艺术手法:
比兴
《归园田居(其一)》主要艺术手法:
白描、动静结合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苏东坡评价陶渊明诗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狗伏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思考:
如果某搜索引擎要为曹操、陶渊明设立人物词条。请从下列词语中挑选一些作为他们俩的搜索关键词,并说明理由。
出世 入世 积极 消极 诗人
英雄 隐士 志士 自然 淡泊
我挑选的词语: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辞官隐逸。但他年轻之时也曾立“大济天下”的宏愿。几仕几隐,将热情消磨,也终于认清时势,远离官场。他的诗歌积极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淡泊,成为“处江湖之远”的隐士。
示范:
参考资料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唐·张说《邺都引》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肆
能力提升
能力提升
情境设置:假设可以穿越时空,请你以曹操的身份,向陶渊明发出一封“求贤令”,请他入仕。
先生大才,若归隐于山林,实乃暴殄天物。先人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生自是济世之才。不若出山相助于操,乃万民之幸,天下之福。至于先生隐世之愿,待天下太平,黎民皆有所养、壮有所用、老有所依之时,是去是留,操自当任汝所愿。
是以,操在此恳求先生,为这茫茫大地上的黎民众生,出山相助。操必不相负。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