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2张PPT。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 深入认识皇帝制度,对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进
行整体上的把握;2 了解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全面把握
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掌握行省制度,梳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
度的相关内容;4 整体把握君主专制整体与君权的逐步强化。课程目标……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 ? 雪毛泽东汉武帝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皇权的独断性、随意性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材料一 丞相绾……等皆曰:“……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制曰:“可。”
材料二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材料三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材料四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鲁迅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读史可以知“遗留至今的奴性的由来。”1.创立:秦始皇2.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4.发展:以维护皇权、服务皇帝为基本原则3.弊端:带有独断性、随意性①君国关系②君臣关系小结: 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这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
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是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当皇帝好不好,皇帝愁什么,该打油诗反映了哪些矛盾? 皇权与相权地方制度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宰相就是辅助皇帝,统领百官,是文武百官的总头目,宰相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匡正失误;相权过大,威胁君权,君相矛盾。 阅读教材,从汉至清各朝代是如何解决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的?(秦朝、汉朝、唐朝、宋朝)
什么是宰相?
一、君权与相权皇帝三公九卿秦朝:三公九卿制 材料一:汉景帝(高祖之孙)时,窦太后希望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汉景帝表示:“请得与丞相计之。”于是与丞相周亚夫商议,周亚夫以高帝刘邦“非有功,不得侯”的预先约定予以坚定的拒绝,汉景帝默然而有沮丧之色。
材料二:晁错得罪过丞相申屠嘉,申屠嘉预诛之,晁错得知后逃到景帝处寻求庇护。申屠嘉后悔地说: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故误。
材料三:丞相有权任命四百石以下的官员,有权举荐六百石到二千石高级官员。田蚡为相时举荐的官员超过了两千石的品秩。
通过上述材料,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君权和相权 汉武帝所用丞相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 “田蚡不足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当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此外,武帝还大胆启用出身寒微的士人做官:比如从奴隶群众提拔了卫青做大将军等。皇 帝丞 相御史大夫太 尉 九 卿 中朝
(亲信近臣)外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特点:用“内朝”压制“外朝” 分散相权。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中书省
(草拟、颁发诏令)尚书省
(执行命令)门下省
(审核政令)吏、户、礼、兵、刑、工 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相权一分为三影响:
(1)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C宋朝:二府三司制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相权一分为二相权一分为三进一步分散相权明朝:废除丞相制。(明太祖)相权很大废除相权其演变的总趋势?
影响?趋势:
君权日益加强,
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影响:
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落。 巩固:1、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
②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③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④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各个朝代影响影响深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B 巩固四: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 ABCDB■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秦朝:中央:地方:西汉:中央:地方:御史大夫监御史御史大夫(州)刺史御史台明初至清末:东汉到元朝:(宋有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提点刑狱司)都察院历代监察机构的设置:御史大夫历代监察机构的设置:(明:厂卫特务统治) 该剧被誉为国内首部古装纪实悬疑电视剧。
《大宋提刑官》根据宋代法医名家宋慈的专著《洗冤集录》改编,《洗冤集录》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法医检验专著,也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这部专著迄清代数百年来一直被奉为法医检验的经典。 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
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
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这些措施有效吗?监察官对谁负责?所有官员都受监察吗?古代监察制度对今天有什么启示?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积极:监察体制的逐渐健全,(一定程度防止官员腐败、贪脏枉法,滥用职权等,)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局限:1、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代表皇帝不代表社会)
2、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秀才看榜图清代公布殿试结果的金榜上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那种政治制度?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世卿世禄:血缘科举取士:才能九品中正:门第军功授爵:军功察举征辟:孝廉特点: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客观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度的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1、容易任人唯亲
2、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问题解析一 材料一:(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问题解析二材料二: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日知录集释》材料三: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元 · 高明《琵琶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科举制:考试选官(1)实质: ②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3)局限性: ①考试科目和内容,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2)积极性:①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②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③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④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⑤追求公平公正。 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被西方学者推崇的原因是什么?
科举制面向社会、公平竞争,强调凭才能而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 问题三:世界影响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
正制科举制西周至
春秋官职
世袭被限定在贵族范围汉魏晋
南北朝以官举士来源基层中正评定授官依据成为世族把
持政权工具隋唐北宋
明清考试选官
仕途开放八股取士
束缚思想封闭性:以官举士
权操于上选官制度的变化1.对科举制有如下评价:“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
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这反映了科举制的特点是
( )
A.报考公平,录用公正
B.贤者治国,为民所用
C.选官依据,高分低能
D.规范统一,八股成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特点。材料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报考特点,二是录用前提,符合这两项的只有A项。
答案:A2 (2011·江苏高考)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D1、秦汉唐宋的地方行政区划(1)秦代:郡、县(2)汉代:州、郡、县(3)唐代:道、州、县(4)宋代:路、州、县四、行省的设置——地方行政区划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2、行省的主要职能必须呈报中书省需呈报枢密院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觐见述职3、行省与中央的关系 见p164、元朝行省设立的历史作用 (1)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影响深远
——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3)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4)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一、古代地方三大制度的异同点及其认识
一位作家在创作一本穿越小说时,构思了几个穿越故事。
下列故事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回到明朝当承宣布政使,管理一个地方的行政事务
B.回到唐朝参加科举考试,中一回状元
C.回到宋朝当个枢密使,掌管财政大权
D.回到汉朝当个侍从,替汉武帝出谋划策解决王国问题C 巩固:李斯曾说过,“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从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①皇权至高无上
②君主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③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④君主主宰国家政治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君权与相权的变化
中央政治制度 监察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的变化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制的强化
地方政治制度:行省的设置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小 结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
(3)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4)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