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说到秋天,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秋天是美丽的,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赞美秋天、描绘秋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古人眼中的秋天吧!
古诗三首
《赠刘景文》
写作背景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他已经50多岁了,却还是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了解诗人
苏轼(1037—1101),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
初读课文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 刘 景 文①
解诗题
:赠送给刘景文的诗。
感受诗韵
赠/刘景文
[宋]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课文讲解
要求:齐读诗歌,想象画面。
思考: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荷花、擎雨盖、残菊、傲霜枝。
荷尽已无擎雨盖②,
荷花凋谢,连荷叶也没有了。
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花虽然开败了,但是还有傲寒斗霜的枝干。
诗意: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菊花形象: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思考:此诗为什么在开头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深秋的画面?
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让人感受到秋天生机仍在。
对比
前两句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
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
一年好景君③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黄橘子绿的时节。
诗意: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这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特点:深秋的景色虽然萧瑟冷落,但更是硕果累累的时节,显露出勃勃的生机。
思考:如何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
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思考:后两句有什么用意?
勉励好友要珍惜大好时光,昂扬向上,不可意志消沉。
诗题是《赠刘景文》,你觉得苏轼想对刘景文说什么呢?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在诗里赞美了秋天硕果累累,生机勃勃。诗人是想告诉刘景文,虽然人到中年,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深秋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悟诗情
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
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