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铁一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月考试题
传统进行了维承,但同时对“明德”的主体和“明德”之“德”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在
西周及更早的时期都是报行王官之学,早期的“明德”具有着鲜明的责族性,但是在《大
高二语文
学》中,“德”不再被认为是君主、官员、贵族所独享,而是属于所有人。对“明德”
的主体进行扩充,一方面体现出人文秩序的构建、社会良好德风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进行
共同务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有普遍化的侣导。孔子提出“有数无类”的教育理念以来,
本试卷共22题,满分150分,共3页(不含答题卡)。考试时间150分钟。
偏家一直为推动平民教育和为更广阔的阶层争取文化权利而努力。《大学》丰富了早期
注意事项:
“明德”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外,将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也纳入“明德”范畴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签题卡上。
中。孝、慈乃人伦之德,与国人交而应有之信乃公共美德,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内在
2.作答时,务必将答聚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
皆有且应该彩显之德。《大学》中强调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要修政
效。
德、行政德,首先要明人伦、讲公德。《大学》中也强调“自明”的重要性,言“克明
3.考试结束后,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留存。
峻德”的关健在于自我澄明,在自我澄明的基础上辅之以教育,通过格物、致知、诚意、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玻、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正心、修身而明德。
从两个层面明骑《大学》中“明德”的旨趣,有助于深入把握《大学》的核心要义。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中的“明德”所指是丰富的,其中既包含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又
《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包含“得天下英才而教有之”的教有理想。《大学》指出“明德”的前提在于格物、致
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不
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立足于
同的解释,东汉偏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为“光明之德”,清人唐
推广普遍的人文教育、弘扬责任精神而“明明德”,莫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明德”
文治释为“君德”。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王政教之间有一定
基幽。新时代的植根塑魂,还需传承《大学》中的“明德”精神。
的渊源关系。结合“明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大学》文本来看,《大学》中的“明
(摘编自莫医铭《大学>中的“明德”旨趣》)
德”思想实际包含了两个层西的内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乾明、弘扬这种美德。从《大
A,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
学》中的阐发来看,从政之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君主和
B。理解“明德”思想的含意需要结合历代学者的看法和《大学》文本中的表述。
百官应以义制利,不以个人私欲损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内心公平中正,
C.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
一言一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大学》中将“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是对早期“明
D,《大学》中“明德”的自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
德”传统的继承。“明德”最平出现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成仪和勤政为主要特拉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的政治品格。在《国语》《左传》《康语》等早期文献中,“明德”也多次出现,用以
A.文章以前人对《大学》中“明德”的不同阐释引出了如何理解其自趣的论题。
颂扬古代圣王的美好德行。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与“幽昏”“无礼”等诃对举而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心部分从两个层面对“明德”包含的内容进行阐释。
出现,凸显出“明德”是辟邪、淫佚、荒总、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
C。文章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主体和“德”的内容的扩充。
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和
D,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
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性得以显明。《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那在用的扫描APp高二上语文月考参考答案:
1.B
A.“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错误,“密切关系”错解,原文说的是“一定的渊源关系”,选项说成“密切关系”,夸大其词;
C.“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错误,偷梁换柱,“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是《大学》的认识,不是早期的理解;
D.“《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错误,选项范围缩小,由“《大学》丰富了早期‘明德’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外,将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也纳入‘明德’范畴中。孝、慈乃人伦之德,与国人交而应有之信乃公共美德,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内在皆有且应该彰显之德”可见,除了选项所说之外,还有孝慈、诚信等人伦之德和公共美德。
2.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概括失当,“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错误,文末“……新时代的植根塑魂,还需传承《大学》中的“明德”精神”仅是指出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的原因,并未阐释意义。
3.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错误,选项移花接木,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中的“明德”指光明之德、美德,只与《大学》中“明德”的第二个层面“‘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的理解相同,未涉及第一个层面“‘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这种美德”的理解。
4.B 【解析】4.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
B项,“施鹏从国外回来,拒绝了名校的offer、选择了西部的原因是云南省为他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条件”表述错误,依据第三段“当时从厦门来到昆明读研究生的时候,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其实我觉得,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说,云南省这个动植物王国给了我非常大的一个平台和资源”可知,“云南省为他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条件”是他从厦门到昆明读研究生的原因。
5.D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
D项,“宽容的态度、健全的机制对于青年的成长成才更为重要,也使访谈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表述错误,依据文本“社会要有宽容的态度,给年轻人更多的空间、更多地容忍”可知,“宽容的态度、健全的机制”外在因素对青年成长很重要,但是文中没有内容显示“更为重要”。
6.内在因素:(1)对自己要做的事情要有正确的选择和判断;(2)要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要对科研工作保持好奇心和兴趣不怕困难,执着追求;(3)要懂得感恩,积极从前辈身上吸收精神上的营养。(答出两点即可)
外在因素:(1)国家要为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资源和平台;(2)社会要尊重青年的成长规律,要有宽容的态度,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容忍他们的失败;(3)国家应建立鼓励青年创新的有效机制,并为他们提供完善的保障制度。(答出两点即可)
7.B B.“以此来引导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错误。从“我也不大清楚,他们大概都变成鱼虾了”“谁知道!你苦苦地追问这个做什么”分析,选项中有关“父亲”引导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
8.①借故事中官府对百姓的蹂躏,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现状,为“被现实生活闷死的人”发出心声。
②故事结尾穷苦教书先生的儿子变成一条巨龙,游进城去把县官和差役淹了,为老百姓报了仇,凸显人们对惩治坏人的向往,给人以欣慰之感。
9.①小说写孩子化龙的故事,增强了作品的神秘色彩,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这样写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现实中未必能如人所愿,但借助虚构的情节就可以实现。
③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小说中写孩子化龙后淹没了全城,惩治了县官和差役,使惩恶扬善的主题更加鲜明。
10.B 句意:我近来见到隋代的旧臣遗老,他们都称赞高颎是做宰相的人才,于是我就去翻阅他的本传,此人真可说是公平正直。
“朕”作主语,“见”作谓语,“隋代遗老”作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单独成句, “者”句中停顿,其后断句;“其本传”作“观”的宾语,宾语后断句。
11.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他们都埋怨陛下,说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部下都比他们早先安排了官职。/怎么安排都要顺着哥哥的心意。
B.错误。含义相同。两个词均表被动,被。句意:却被冤屈诛杀了。/白白地受到欺骗。
C.正确。
D.正确。犯了某种罪;牵连治罪。句意:刑部尚书张亮因谋反罪被关进监狱。/副官犯法,直管他的主官要受连坐之罪。
12.C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唐太宗借廖立、李严两人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故事”错误。由原文“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可知,后来廖立听到诸葛亮逝世,哭着说:‘我们大概要亡国了!’李严听到诸葛亮逝世,也发病而死。由此可知,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是“李严”,廖立没有伤心病亡。
13.(1)你们如果能够像丞相这样贤良的话,那么荣耀的名声和尊崇的地位就能够长久保有了。
(2)不久,刑部侍郎空缺,唐太宗下令宰相精心选择称职的人选,可宰相多次推荐的人选唐太宗都没有同意。
(1)“卿等”,你们;“高位”,尊崇的地位;“长守”,长久保有。
(2)“俄而”,不久;“阙”,空缺;“妙”,精心;“累”,多次。
参考译文:
唐太宗刚即位时,中书令房玄龄上奏说:“秦王府的老部下没有做上官的,他们都埋怨陛下,说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部下都比他们早先安排了官职。”太宗说:“古时候所谓的大公无私,是指宽容公正而无私心。丹朱、商均是尧、舜的儿子,而尧、舜却废黜了他们,管叔、蔡叔是周公的兄弟,而周公却把他们杀掉。由此可知,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我们的衣食都出自百姓,这就是说,百姓的人力已奉献给了朝廷,而我们的恩泽却没有遍及民间,如今朝廷之所以要选择贤才,就是要安抚百姓。用人只问是否有能力胜任,怎能因亲疏、新旧关系而区别对待呢?如果才能不堪胜任,怎能因为是旧的下属而先任用?如今你们不谈论他们能不能胜任,而只说他们有怨言,这难道是至公之道吗?”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我近来见到隋代的旧臣遗老,他们都称赞高颎是做宰相的人才,于是我就去翻阅他的本传,此人真可说是公平正直,尤其了解治国之道,隋室的安危,跟他的生死关系密切。可惜遇到隋炀帝这样的无道昏君,却被冤屈诛杀了,我何尝不想见到这样的人呢?就连读书时也时常放下书嗟叹!诸葛亮做丞相,也非常公平正直,他曾经上表把廖立、李严罢官放逐到南中。后来廖立听到诸葛亮逝世,哭着说:‘我们大概要亡国了!’李严听到诸葛亮逝世,也发病而死。所以陈寿称:‘诸葛亮执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国家,在当时做了不少有益于国家的事,虽是仇人,该赏的也必须奖赏,对违犯法纪玩忽职守的人,虽是最亲近的人也必须惩罚。’你们难道不仰慕学习他们吗?你们如果能够像丞相这样贤良的话,那么荣耀的名声和尊崇的地位就能够长久保有了。”房玄龄对答道:“我听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公平正直,如今圣上推崇的治国原则,确实体现了政教的根本,极尽至公的要义,可以用来囊括宇内,教化天下。”刑部尚书张亮因谋反罪被关进监狱,百官中许多人都说张亮应该杀头,只有殿中少监李道裕上奏说张亮谋反的证据不足,应赦免其无罪。但唐太宗当时正处在盛怒之下,最终把张亮给杀掉了。不久,刑部侍郎空缺,唐太宗下令宰相精心选择称职的人选,可宰相多次推荐的人选唐太宗都没有同意。太宗说:“我已找到合适的人了,先前李道裕在拟议处置张亮的办法时说‘他谋反证据不足’,可见此人很公平。我当时没有采用他的意见,至今仍追悔莫及。”于是就任命李道裕为刑部侍郎。
14.D.“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与君同醉醒”,意思是与友人一同醉醒,表达闲适自在的心情。
15.①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
②穿着蜡屐登山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体现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
③闲暇之时在溪边题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写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
16. 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17.B
A.“引人入胜”,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优美或文艺作品精彩。此处是说大石头非常醒目,不合语境,应改为“引人注目”。“克己奉公”指克制自己的私心,一心为公,语境是说告诫地方官,使用正确。
B. 正确。引文的句子是完整的,独立使用,所以句号应放在引号内。
C.“竖立”指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侧重实物。而“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此处是说实物,所以不能改为“树立”。
D.“从此以后”是时间状语,可以放在句首,也可以放在句中,能放在后一句“它”后面。
18.D
由前面“他曾下大力气整顿吏治”和后面“并将之颁行全国”可知,此处的句子也应该以“孟昶”为主语,这样才能前后文一致,排除C。
由后文“并将之颁行全国”可知,前面应是说“写诏书”;由选项本身来看,“为了诫勉地方官”是写诏书的用意,与上文“下大力气整顿吏治”更衔接,所以放在前面,排除AB。
19.D
第一处,“在……时,很受……”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以把“在”移到“宋太宗”的后面。
第二处,“……很受感动,因而觉得十分可取”逻辑关系不当,“受感动”和“觉得可取”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可以把“因而”改为“也”,表明宋太宗和孟昶观点一致。
20.①弥足珍贵;②大有裨益;③数不胜数/不可胜数/不计其数
21.①运用比拟,“走出来”使用比拟的手法,赋予非遗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被挖掘出来的愿望。②运用比喻,把非遗比喻为“活化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非遗文化内涵厚重悠久,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2.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需要知道的是,孔子反对的是只追求个人的私利,如果利不符合道义的要求,就应不顾个人利害、得失、甚至不惜牺牲个人之生命,舍利而取义。对于“君子”与“小人”,“义”与“利”这对反义词,儒家旗帜鲜明地倡导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做君子不做小人。无疑,孔子的观点无论在过去还是当下,尤其是对青少年“义利观”的养成都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提示语部分“准确理解孔子这句话的思想内涵,并思考其现实意义”这一要求为考生指明了写作方向。考生需要立足当下,可结合当下社会中存在的“精致利己主义”、贪污腐败等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家国大义冲突时,要懂得舍利取义。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身处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先“义”后“利”,重“义”轻“利”。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证先“义”后“利”,重“义”轻“利”的重要性,考生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使论证更深入。接着进一步从反面切入,可列举当下社会中存在的“精致利己主义”、贪污腐败等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全面严谨。最后联系实际再次强调中心论点,以义为先,重义轻利,实现个人价值,助力民族复兴。
立意:
1.以义为先,重义轻利。
2.树立正确义利观,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3.取利为小我,守义为大我。
答案第8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