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儋州川绵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生物学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儋州川绵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生物学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0-20 17:50:47

文档简介

川绵中学高二年级2023年秋季学期生物学科第一次月考考试
参考答案:
1.C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A、细胞外液属于体液,而消化液不属于体液,A错误;
B、细胞内液属于体液,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其中的血浆属于体液,B错误;
C、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C正确;
D、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了人体的细胞外液,属于体液的一部分,D错误。
故选C。
2.D
【分析】反射弧是指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详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能,传导的兴奋就是神经冲动;传入神经能将神经冲动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同时低级的神经中枢受大脑的控制如排尿中枢就受大脑的控制;传出神经,能将来自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引起反射;效应器,能接受刺激并作出反应。因此产生神经冲动的是感受器。
故选D。
3.B
【分析】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详解】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B
【分析】低血糖的病人血糖含量低,治疗手段是补充血糖,可以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
【详解】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静脉注射葡萄糖主要是提供能量,B正确;
故选B。
5.C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血浆存在部位是血管,来源主要是消化道吸收、组织液、淋巴,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是各种血细胞。组织液存在组织细胞间隙,来源主要是血浆、细胞内液,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是绝大多数体细胞。淋巴存在淋巴管,来源是组织液、消化道吸收,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是大量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详解】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又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到血浆中,少部分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可见,通过相互转化这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6.A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A正确。
故选A。
【点睛】
7.B
【分析】(1)脊髓里有一些低级的神经中枢如排尿中枢等,还有传导功能。
(2)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
(3)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
【详解】人拿到烫手的馒头时,完成缩手反射,由脊髓的神经中枢调节即可,但会感觉到烫。产生“烫”这种感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这种“烫”的感觉,是脊髓通过上行传导束传导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的结果。
故选B。
8.B
【分析】大脑皮层有相应的感觉中枢,若传入神经元和神经中枢没受到侵染,则相应的刺激仍会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受损,则不能产生相应的运动。
【详解】因传入神经元和神经中枢没受到侵染,小儿麻痹症患者对刺激有感觉;传出神经受损,大脑皮层无法控制下肢运动,表现为动障碍,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9.B
【分析】大脑皮层功能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与书写文字有关,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与阅读有关,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与说话有关,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与听懂别人谈话有关。
【详解】当你参加生物学考试专心答题时,首先要用到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去阅读题目,作答时又要用到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去书写,B符合题意。
故选B。
10.A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当蛙的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宜刺激产生兴奋时,由于Na+内流,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A正确。
故选A。
11.B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最简单的反射弧也由两个神经元组成。
【详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故选B。
12.D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由于血浆中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人吃进酸性或碱性的食物不会使血浆pH发生紊乱,pH能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
B、由于人体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因此在生病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温也可能是相对稳定的,B错误;
C、CO2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产物,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O2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C错误;
D、由于人体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因此有的人常吃咸鱼、咸菜,他内环境的渗透压仍能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D。
13.D
【解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
【详解】A、大脑皮层W区受损,不能写字,A错误;
B、S区受损不能说话,B错误;
C、V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C错误;
D、H区受损不能听懂话,D正确。
故选D。
14.A
【分析】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详解】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
故选A。
15.A
【分析】(1)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2)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详解】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受大脑的控制,但是婴幼儿大脑发育不完善对排尿抑制能力弱,导致婴幼儿夜间遗尿,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
16.B
【详解】A、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A错误;
B、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B正确;
C、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C错误;
D、内环境主要是指的是组织液、血浆,D错误。
故选B。
【点睛】
17.D
【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完成一个反射活动的条件是:具备完整的反射弧,提供一定强度的刺激。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靠突触结构实现,突触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详解】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故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A正确;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B正确;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C正确;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先兴奋,效应器后兴奋,D错误。故选D。
18.B
【分析】神经递质是一种有机小分子物质,通常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出来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作用后会迅速被分解。
【详解】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能力,A正确;
B、突触前神经元在兴奋时能释放神经递质,B错误;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C正确;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导致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和神经递质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神经递质的相关知识,只要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正确答题。
19.D
【详解】试题分析:据图可知,①是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故A正确;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间隙,④是突触后膜,其上含有与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故B正确;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是单向的,故C正确;兴奋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要借助于神经递质,故D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传递,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0.C
【分析】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有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高级神经中枢以下的部位(脊髓)。
【详解】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需要人体高级神经中枢的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和运动中枢,A错误;
B、学生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参与该活动的是语言中枢、运动中枢和听觉中枢等,B错误;
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为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高级神经中枢的参与,C正确;
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这与高级神经中枢的语言中枢有关,D错误.
故选C.
【点睛】注意: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有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
21.(1) 细胞体 树突 轴突
(2) 细胞体 轴突
(3)神经元细胞含有许多树突与轴突结构,其他动物细胞没有此结构
(4)B
【分析】如图所示为一个神经元示意图,①为树突,②为细胞体,③为轴突。
【详解】(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等部分构成。
(2)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一条长而分支少的③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①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
(3)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它的神经元。可见神经元的结构特点是细胞体生有许多树突与轴突,而其它细胞无此结构。
(4)在脑和脊髓的灰质里面,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某项生理功能的部位,叫做神经中枢。
22. 组织液 血浆 胰岛素 循环系统 泌尿系统
【分析】由图可知,A是组织液,B是血浆,C是淋巴,ABC构成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详解】(1)由分析可知,A液是组织液,B液是血浆。
(2)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是胰岛素。
(3)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先经过循环系统的运输,由泌尿系统排出体外。
【点睛】答题关键在于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是外界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3. 突触
突触后膜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 反射 大脑皮层 外负内正 兴奋 膜电位
【分析】 图1中A内含有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F(肌肉)和支配它的运动神经末梢构成效应器;图2中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突触后膜。对于神经纤维来说,处于正常状态时,膜外为正电,膜内为负电,受到刺激时,转变为膜外为负电,膜内为正电。乙酰胆碱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
【详解】(1)图2的结构名称为突触;①中含有突触小泡,因此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突触后膜;
(2)B为传入神经,在A中的细小分枝为感受器;针刺感受器,引起F效应器收缩的现象被称为反射;痛觉属于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
(3)兴奋部位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4)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因此在突触间隙中注射乙酰胆碱可以引起②突触后膜兴奋;原因是乙酰胆碱可以引起突触后膜上膜电位的变化。
【点睛】该题考察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考察较为基础,识记兴奋的传递和突触的结构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24. 细胞外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A代表血浆、B代表组织液、C代表淋巴,这三者共同构成动物体内细胞生存的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2)由图可知,D是消化系统、E是泌尿系统。
(3)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点睛】
25.(1) 先缩手后感到疼痛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相邻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在突触处兴奋的传递需要通过化学信号的转换 甲和乙
(2)相同
(3) 动作电位 K+外流 协助扩散
【分析】据图分析: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甲、乙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1)
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痛觉的产生在大脑皮层,针刺手指后,兴奋先传至脊髓,再由脊髓传至大脑皮层,故先缩手后感觉到疼痛。相邻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在突触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换,速度较慢;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成传导,速度较快。图中甲表示大脑皮层,乙表示脊髓,所以图中甲和乙表示神经中枢。
(2)
在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是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而膜内相反,是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因此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3)
手被针刺前,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其方式为协助扩散;手被针刺后,神经纤维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与Na+内流有关,Na+内流的方式也属于协助扩散,所以①是动作电位,②是K+外流,③是协助扩散。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神经传导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反射弧的各个组成部分,并能够在模式图中进行有关判断,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过程,再结合题意准确分析。川绵中学高二年级2023 年秋季学期 生物 学科第一次月考考试试题
出题人: 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一《第一、二章》
考试时间:100分钟 分数:100分
第I卷 选择题(50分)
本卷共20题,其中第1至10题,每题2分;第11至20题,每题3分。在每道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人体的体液是指( )
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 B.细胞内液和血液
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D.血浆,组织液,淋巴
2.在反射弧结构中,产生神经冲动的是( )
A.传入神经 B.传出神经 C.效应器 D.感受器
3.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 B.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体液调节
4.医生给低血糖休克病人在静脉内注射5%的葡萄糖溶液,其目的主要是( )
A.供给全面的营养 B.供给能量
C.维持细胞渗透压 D.供给水分
5.下图表示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6.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位于( )
A.大脑皮层 B.下丘脑 C.小脑 D.脑干
7.手刚接触到很烫的馒头时,缩手后才感觉到烫产生“烫”这种感觉的神经中枢位于( )
A.小脑 B.大脑皮层 C.脑干 D.脊髓
8.“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9.当你参加生物学考试专心答题时,参与工作的语言中枢主要有( )
A.V区和S区 B.V区和W区 C.H区和W区 D.V区和H区
10.当蛙的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宜刺激产生兴奋时,这个部位膜两侧的电位是( )
A.内正外负 B.内负外正 C.内正外正 D.内负外负
1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刺激 B.反射 C.反射弧 D.条件反射
12.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判断下列与人体稳态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人吃进酸辣粉或碱性饼干,会使血浆pH发生紊乱
B.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
C.CO2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废物,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D.有的人常吃咸鱼、咸菜,但他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仍能保持相对稳定
13.某人因大脑皮层的某一区域受到损伤而听不懂别人说话,该区域则是( )
A.W区 B.S区 C.V区 D.H区
14.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A.神经元 B.神经纤维 C.突起 D.脑神经
15.婴儿容易遗尿,原因是( )
A.大脑发育不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
B.排尿中枢兴奋性太高
C.大脑发出的指令无法传递到脊髓
D.膀胱处的效应器故障
16.对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指的是体液
B.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
C.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液
D.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浆和体腔液
17.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
B.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
C.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D.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同时发生
18.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19.下图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中含有的物质是神经递质 B.④上有①中物质的受体
C.兴奋在②④之间传递是单向的 D.兴奋由②到④的传递都是电信号
20.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
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第II卷 填空题(50分)
本卷共5题,每题10分。
21.如图是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 、 和 等部分。
(2)[②]是 ,神经纤维是由[③] 以及外面套着的髓鞘共同组成的。
(3)与其他动物细胞相比,神经元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是 。
(4)在脑和脊髓的灰质里面,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某项生理功能的部位,叫作 (填字母)。
A.中枢神经 B.神经中枢
C. 神经节 D.神经纤维
22.下图是人体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A液为 ,B液为 ,和C液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2)健康人构成胰腺组织的不同细胞可分泌不同的物质,如:消化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 是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3)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
、 系统。
23.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
(1)图2的结构名称是 ,结构②的名称是 。
(2)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枝叫做 ,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 。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 。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 。
(4)如果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②处发生的变化是 (兴奋、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②上 的变化。
24.如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 ,其中A代表 ,B代表 ,C代表 。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 ;E 。
(3)如图所示,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稳态的概念是 。
25.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刺绣艺术家高超的绣技是在刺绣过程中多次被针刺换来的。如下图表示刺绣时手被针刺后发生的反射过程简图,请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刺绣时手被针刺后,感到疼痛和缩手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反射弧中,相邻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速度比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速度要慢,原因是 。图中 表示神经中枢。
(2)针刺手指导致图中B兴奋时,其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 (填“相同”或“相反”)。
(3)某同学总结了针刺前后神经纤维膜电位的表现及形成机制,请利用所学知识将表格补充完整。
项目 针刺前 针刺后
膜电位状态 静息电位 ①
形成机理 ② Na+内流
离子运输方式 协助扩散 ③
① ;② ;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