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纽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六盘水市纽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0 06:34:26

文档简介

六盘水市纽绅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10月月考·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A项,“儒家是周游列国人数最多的学派”于文无据,文中说“我们最为熟知的诸子周游,即儒学学派之
祖一孔子,其晚年率弟子先后赴卫、郑、陈、蔡等国,力求将儒家政治学说推用于世”,没有提到人数。C项,
表述过于绝对,原文为“诸子士人亦因此收获政治地位与经济报偿,遂可从周游无依之‘游士’,转变为接受国
君奉养的禄士”,这并不是说“只有获得诸侯的奉养,才能在春秋战国中生存下来”。D项,因果关系不当,
原文为“特别是到了列国兼并发展至愈演愈烈之际,国君与重臣‘养士'已成为普遍行为。正是由于诸子士人
所学握的知识与见解,能够为列国国君富国强兵的战略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由此可知,诸侯混战的局
面是当时的客观存在,和士人周游列国及养士是当时共同的现象,相互有影响,但不存在因果关系。)
2.D(D项,“这是士人的‘安身’之本”错误,“安身”之本是指士人获得国君奉养,而“士人试图站在更高的视角
去规范天地万物的运行模式”则是士人在实现“安身”之本,并坚定“立命”之志之后的理想追求。)
3.C(C项,根据原文“笔者所要论述的诸子周游列国,不是指因出使、为质等公务,或为逃避政治变乱的出游他
国”可知,孔子的避难行为不属于作者所指的“周游列国”。)
4.文章首先论述“士”这一阶层的形成,(1分)再明确“周游列国”的内涵,(1分)分析其本质,(1分)接着进一步
论述“周游列国”的“安身”“立命”两大功能。(1分)
5.①“士”是在周王室衰微,诸侯相互征伐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一历史背景是士人周游列国的前提。②士人
为推行自己的学说,周游列国,在获得国君采纳后,对诸侯国的发展产生影响,甚至促成了国家统一。③在中
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帝国形成后,士人周游列国游说辩论与国家意识形态相冲突,士人周游列国的行
为逐渐停息。(每点2分)
6.C(C项,“安东是一个流浪者,他不贪心,要的报酬很少,得过且过”说法不够准确,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至上,
人情冷漠。作者塑造的这个人物不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也不是得过且过的人。他塑造的是一个不为
金钱所约束、自由、博爱、带有作者理想的、有着高尚品德和追求的艺术形象。)
7,A(A项,“作者对他的外貌神态和心理进行细节上的描写”错误,作者没有对安东进行心理描写。)
8.①“我”感觉安东是一个有能力、有礼貌、自由不受约束、被大家热爱的人,因此,想和他有亲密的交往。②安
东对“我”的客气,使“我”产生一种失落和被疏远的感觉,为自己不能成为他的伟大而亲密的团体中的人而懊
恼。(每点2分)
9.原因:①安东是一个打破世俗牢不可破的法则而无忧无虑地生活的人。②安东出于真正的善意帮助人们,使
人们都成为朋友,没有敌人。③充满爱心,追求自由。(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共4分)
认识:安东是寄托了作者理想的一个艺术形象,是作者追求的自由与爱的化身,他所具有的善良热心也是生
活中我们应该去追求的品质。但是,我们不能把他具体化,以他的形象来苛求大众。(2分,言之有理即可)
10.BDG(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B(B项,“意思相同”错误,“审谛之”的“审”意思是细察。)
12.A(A项,“就召见成孙弋请他解除疑惑”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成孙弋前来觐见,鲁穆公正好向他求教,而非
主动召见他。)
13.(1)为了道义而远离俸禄爵位,(如果)不是子思,我怎么会听说这种事呢?(“远”“非”“恶”各1分,句意1分)
(2)您说官家子弟还未能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那么我所说的有贤能之才却没有被任用,果然真实啊。
(“官”“见”“信”各1分,句意1分)
14.子思向鲁穆公进言时是教其如何识别忠臣,(1分)向卫国国君进言时则希望他治理国家要重用真正的贤
才。(1分)这表现出子思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劝谏的负责态度。(1分)(酌情给分)
【高二(上)10月月考·语文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4103B六盘水市纽绅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10月月考
力,以推行己之主张。在此过程中,诸子士人亦因此收获政治地位与丝济报偿,逆可从冯游无依
之“游士”:转变为接受回君奉养的“禄士”特别是到了列国兼并发展至愈演愈烈之际,圆君与
重臣“养士”已成为普遍行为。正是由于诸子士人所掌握的知识与见解,能够为列国国君窝回强
语文试卷
兵的战略提供重耍的智力支持,国此在战回时代的历史记载中,往往能够看到列回君主大多能
礼资下士、主动求学,如商秩、李斯,以及吴起、李悝、范睢等士人,皆能得到任用并发挥聪明才
智;并且诸子学者地位极高,即便未得以直接的重用,也深为回君所尊崇,如著名的齐国“役下学
考生注意:
宫”,就一度成为战国学术的中心所在。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问150分钟,
笔者认为,对于先秦诸子周游的认识,其实应回归到其所县备的政治文化病性来看。
2考生作答时,请持答案签在签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策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首先是作为状义的“知识人”,即以知识为业,通过向回君(即政权)推销知识,以换取俸球等
应题日的答策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宁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
区战内作谷,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经济回报。这一功能也为士人“安身”于世,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先决条件。回君所看重的,乃士
3.本卷命题范图:人教版必修上册、必修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治国用兵之“技艺”与“才能”。一个极好的例子即是套国统一。秦之所以最终能够突破偏处
西隆的不利局面,强势东出而统一六国,就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先后依赖商轶,张仪、范雎,李斯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等外来士人的聪明才智。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但是,如果仅仪沉溺于贩卖扣识而获取利润的实用层而,诸子士人周游列回的行为,也就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会停留在经济交换的基本层面,而不会产生丰高的文化内涵。士人逐渐产生的另一个属性,使
在春秋战目时代,列国林立,互相攻伐,西周时建主起的社会,政治统治结构与思想、文化观
符诸子周辩具有更加深刻的价值,即士人的“自觉”在此精神的激发下,士人逐渐超越其“客观
念体系,一方面不断被新兴诸侯霸主打破,另一方面也面临着重组的契机。天下学术由原本统
的社会身份”,而开始明确其“以道自任的精神”。在获得这种“自觉”之后,士人也就不再只是满
一于王室责族的“王官之学”走下神坛,流播四海。这一大变局的重要结果之一,就是促使“士”
足于简单地占有和运用知识,还要将知识加以创新,不断拓展认识范田,“为世间万物堤供解
这一社会阶层脱颖而出。
释”。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士人对个体的独立意识也念发加强。与前论士人之“安身”的功能特
走上历史舞台的士人,有感于现实之舞,希望凭借其学,以救乱世。于是诸子为推行其政治
征相比,这一国自觉而产生的新的内在职能,亦可被归纳为“立命”
季说而周游列国,遂在春秋战国时代蔚为大观。他们的学说与见解,也往往通过周游列国的方
进而,在实现“安身”之本,并堡定“立命”之志后,浙有“知识分子”之基本将征的请子士人。
式得以传播,并不断扩大影响,从而使得周游这一相对具体的个体行为,也逐渐具备了抽象的政
其职责也就不仅限于为国君的富国强兵出谋划策,而是试图站在更高的视角,去规范天地万物
治文化内涵。
的运行模式。
笔者所要论迷的诸子周游列国,不是指因出使、为质等公务,或为选避政治变乱的出游他
然而,诸子士人所乘持的“道”,与君主所掌捉的“势”,虽曾被此依愤,但并不是始终和諧
国,而是具有明痛的政治意图的出行,即诸子士人为推行其字派的政治学说,主动行至他国,通
统一的中夹集权君主专制帝国建立之后,周游列国之举,失去了可行动的空间:日益强调中央集
过游说论辩以博取君主的采纳或任用。而在这一过程中,其学说得以展示并扩大影响,因而使
权与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帝国,要求士人须与帝国在意识形态上保持一致,而游士论辩的行为,不
其周游的行为,也就相应具有了政治文化的意义。
仅不利于帝国政治权成的构建,更冒犯了日益强化的皇权,因而不会再为君主所许可。
我们最为熟知的诸子周游,即儒学学派之祖一孔于,其晚年率弟干先后赴卫郑、陈、蔡等
(摘缩自把梦阳《先秦诸子周游列国的政治文化意义)
国,力求将伤家政治学说推用于世。这次著名的周游列国,从结果来看并不成功:孔子不仅未能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获得任何一个国君的青昧任用,而且他与弟子还一度受困于陈、蔡。到战国时代,继承儒学衣钵
A.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是周游列国人数最多的学派,不仅有孔子,还有孟子和荀子。
的孟子、荀子也长期周游各国之问间。
B周游列国的政治文化意义体现在士人游说诸侯的过程中,其学说得以展示并扩大影响。
因此不妨认为,先泰士人周游列国的本质,其实体现出一种交换关系,即诸子学者首先对君
C.周游的游士"都是无所依靠的,只有获得诸侯的奉养,才能在春秋战国中生存下来。
主大加查传本家学派之政治学说,获得后者的亲信任用;进而凭借君主所握有的政治、军事强
D.士人周游列间的风气和国君与重臣“养土”之风相互配合,共同造成了诸侯混战的局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