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理解拓展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理解拓展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0 10:5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阅读理解拓展训练-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
①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②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本文的作者是 (填国家)作家 (填人名)。
2.对“她的心跳得很厉害”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桑娜抱回两个孩子,活动剧烈,所以心跳得厉害。
B.桑娜看见了死人很害怕,惊魂未定,所以心跳得厉害。
C.没经商量擅自抱回两个孩子,桑娜怕丈夫回来责怪。
D.自己家的五个孩子会不会同意自己的做法,桑娜心里没有底。
3.品读小说节选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1)第①自然段中,“这样做”是指 。“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 的善良品质。
(2)第②自然段对桑娜进行了 描写,细致地表现了她内心变化的过程:体恤丈夫—— —— —— 。
对比阅读。
(A)桥(节选)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①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B)抢险(节选)
这时,老田(防汛指挥部副总指挥)一面叫喊让后面的人赶快往前运沙袋、木桩,一面把身.上的笔记本、水笔都掏出来。看样子,他要亲自下水了。我忙说:“老田,你有关节炎,不能下水!”老田瞪了我一眼,随即把手里的东西递给我,②转身向众人喊道:“会水的,跟着我来!”只听人群中纷纷地说:“老田下水了!”“咱们还愣着干吗?”马上就有五六个壮小伙子跑到他身边,接着又跑出来几个,又是几个……人们手挽手连成一串。老田领着头下水了,浑浊的河水立时没到他们的腰间,很快就没到胸口。老田拉着长长的队伍往前走,湍急的河水冲得人们东倒西歪,但人们仍然不顾一切地往前走……
4.两个选文中都写了人物“瞪”的神态,体会“瞪”的原因以及分别表现了老汉和老田怎样的人物形象。
人物 语句 原因 人物形象
老汉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我后面
老田 老田瞪了我一眼
5.文中画“ ”的第①处和第②处描写所表现的人物精神(品质)分别可以用成语“ ”和“ ”来概括。
6.在两个选文中分别找出描写“水”的语句,用“﹏﹏﹏”画出来。
7.两个选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中国吉祥文化
材料一
中国吉祥文化历史悠久。《说文解字》中说“吉,善也”,“祥,福也”。远古时代,我们祖先就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符号、图画来表达避邪求吉的心理;春秋时期,已经有“南山之寿”等吉祥语的记载……吉祥符号、吉祥语等逐步发展成为延续几千年的中国吉祥文化。
材料二
中国吉祥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从部落图腾到衣食住行,从传统民俗到现代商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过年吃的饺子、鱼、火锅等,都被赋予了吉祥的含义。
8.阅读上面的两则材料,概括你得到的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饺子”的寓意是招财进宝。那么,“鱼”的寓意是 ;“火锅”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过春节的时候,亮亮的奶奶要求他年夜饭一定要吃韭菜,大年初一要早起,不能说晦气的话……他烦不胜烦,向好友抱怨奶奶太迂腐。如果你是亮亮的好友,你会怎样劝说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 )——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上。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她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
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母亲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11.题目是用比喻的手法写的,把母爱比作 。
12.把第2自然段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填在括号里,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13.第6自然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14.你是如何理解“母亲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说“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你知道该怎样做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类文阅读。
捡酒瓶的孩子
半夜,火车在崇山峻岭中穿行,乘客们昏昏欲睡。一个年轻的扒手悄悄将手伸进别人的口袋,恰巧被巡逻的乘警发现了。乘警追过来,扒手只得往餐车方向逃去。
餐车里非常安静,只有一个蓬头垢面的男孩钻在桌底下捡酒瓶。餐车过去就是卧铺, 进入卧铺车厢,扒手 成了瓮(wèng)中之鳖。他想跳车,可是火车在飞奔,跳车只会摔个粉身碎骨。他无路可逃了。
正在这时,火车突然急刹车。扒手瞄准一个敞开的窗口,正要飞身扑上去。与此同时,响起一声尖叫“哎呀!我的眼睛!”扒手下意识回头,只见那个孩子脸上鲜血直流。原来,急刹车时,男孩撞在酒瓶上,破碎的酒瓶 刺伤了他的脸, 刺伤了他的眼睛。
扒手略一犹豫,从窗口退了下来,抱起满脸是血的孩子,往乘警方向奔去——医务室就在那头。
男孩得到了及时抢救,扒手却被乘警铐走了。乘警问扒手:“本来你可以跳车逃走,为什么要救他?”
“因为、因为……”
“你大胆说。”
因为我 我小时候也是一个在火车上捡酒瓶的脏孩子 没人理 也没人管
扒手的回答让乘警一愣。接着,乘警的话更让扒手一颤:“真是幸运!你那一瞬间的选择不仅救了那个孩子,同时也救了你自己。你知道吗?你要跳车的地方是万丈深渊!”
16.在短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7.在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18.到底谁救了谁?( )
A.将男孩送去诊治,扒手救了男孩。
B.抓住扒手,警察救了扒手。
C.因为救捡酒瓶的男孩,所以扒手没跳下万丈深渊,孩子救了扒手。
D.因为同情男孩,宁愿被抓也要救人,爱心救了孩子,也救了扒手自己。
阅读短文。
丰碑
李本深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群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军长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多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军长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军长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军长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军长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抽动了一下。他忽然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一阵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军长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军长两腮的肌肉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人小声告诉军长:“他就是军需处长……”
军长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巍巍群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军长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9.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⑦段对军需处长的 、 、衣着进行了细致地描写。这些描写突出表现了 。
21.“一阵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军长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这是因为( )
A.见到军长发怒,战士们害怕,不敢回答,也不敢走开。
B.战士们不知道冻死的是谁,又没听清军长的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C.战士们的心情很沉重,因为他们知道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此时除了沉默外,还能说什么呢?
22.对题目《丰碑》含义的理解,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高大的碑
B.赞颂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他是军长和战士们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C.指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后,看上去像一座晶莹的丰碑。
23.文中说“军长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联系短文内容,想一想,军长心里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生活中有许多像军需处长一样的人,请你举个例子,并把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俄国 列夫·托尔斯泰 2.C 3. 把死去邻居的两个孩子抱回家 关心和同情他人 心理 害怕丈夫突然回来 责问自己 作出决断
【解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相关知识。
片段选自《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结合所给句子,联系第①自然段句子“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联系下文桑娜内心的想法,可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是因为没经商量擅自抱回两个孩子,桑娜怕丈夫回来责怪。
故选C。
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1)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联系上文句子“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可知“这样做”是指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从中可以看出桑娜善良,乐于助人,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
(2)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可知描写了桑娜的内心想法,属于心理描写。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是他来啦?……不,还没来!……”可知此时桑娜在恐慌之下觉得丈夫回来了,害怕丈夫回来;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可知桑娜责怪自己,觉得自己给家里增加了负担;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可知桑娜下定了决心。
4. 老汉连自己的儿子也不通融 坚持原则、不徇私情 怨“我”不该说出他患病的事 不顾身体、舍己为公 5. 舍己为人 身先士卒 6.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浑浊的河水立时没到他们的腰间,很快就没到胸口。 7. 都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形象;都运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 选文A侧重写救人,选文B侧重写“抢险”;选文A善于运用短句、修辞手法,选文B语言朴实。
【解析】4.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原文“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可知,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我后面是因为小伙是老汉的儿子,但老汉依旧让小伙子走,可见老汉是一个公私分明的人。
从“老田,你有关节炎,不能下水!”老田瞪了我一眼,随即把手里的东西递给我”可知,老田瞪了我一眼是因为说出他患病的事,这体现了老田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5.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从“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可知,句子写出了老汉的坚定,可见老汉是一个舍己为人的人。
从“转身向众人喊道:“会水的,跟着我来!”只听人群中纷纷地说:“老田下水了!”可知,老田即使有病在身,依旧冲在前面,可见他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
6.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从“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老田领着头下水了,浑浊的河水立时没到他们的腰间,很快就没到胸口。”可知,句子形象地描写了水的无情。
7.本题主要考查对写作方法的掌握。
(1)从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田,你有关节炎,不能下水!”老田瞪了我一眼,随即把手里的东西递给我”可知,都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2)从“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可知,《桥》这篇文章侧重于舍己救人。
从“这时,老田(防汛指挥部副总指挥)一面叫喊让后面的人赶快往前运沙袋、木桩,一面把身.上的笔记本、水笔都掏出来。”可知,《抢险》这篇课文主要写如何抢险以及人物形象的突出。
8.中国吉祥文化历史悠久,影响范围广。 9. 年年有余 红红火火 10.亮亮,奶奶这么要求是出于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大过年的,都想图个吉利,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她,按照她说的做,让她老人家开开心心的。
【解析】8.本题考查材料的整合与探究。
解答这类题目,一 定要将两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两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一条最主要的信息。如可提取材料一首句“中国吉祥文化历史悠久”,材料二首句“中国吉祥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作为答案。
9.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
根据示例可知,答案形式上最好是一个四字短语,内容上与所给意象形状相似或者谐音,代表吉祥寓意。据此推断鱼、火锅的吉祥寓意。火锅“红红火火”。热气腾腾。沸腾不息;事业繁荣。五味同春,海陆统。鱼肉一一”年年有余”。余:即剩余,多出来的,祝福您年年有余,谓之余财。
10.本题考查口语交际的能力。
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理由充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文明得体,表达清楚明白。不能偏离年夜要说吉祥话这一劝说主题。奶奶的行为反映了她一生的文化积淀和生活习惯,一时是难以改变的,作为晚辈,我们要尊重,可从这个角度入手,同时要注意语言表达要得体。
11.穿针线 12.自豪 13.表示重复的次数多 14.这句话是说孩子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但是他的注意力确没有放在母亲身上,对母亲的关怀熟视无睹,但母亲仍深爱关心自己的孩子。 15.多陪伴、关心母亲。
【解析】11.考查了比喻句。
要有把什么比作什么,结合句子分析,结合题目看,他把母爱比作穿针线,母爱像严冬里的火苗一样温暖着我们,像夏季里的浓荫为我们遮风挡雨。
12.考查了近义词。
注意理解词语的意思,这里的“骄傲”就是自豪的意思。可换为“自豪”。
13.考查了省略号的用法。
结合句子:再试一次,还是失败。再试……省略了失败的内容,表示表示内容的省略。
14.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从“母亲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可知,以母亲对儿子的爱为线索,文中把这种爱比喻成穿针线,这种爱穿起了儿子整个人生,用“孔”联络母子间情感交流的渠道。
15.本题考查自由表达能力。
此类题目,只需要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可围绕向母亲说出我爱你,陪母亲聊天,多帮母亲做家务来表述。如:以后要更爱母亲,珍惜身边的母爱。陪母亲聊天,多帮母亲做家务。
16.如果 就 不但 而且 17.“ …… , , ……” 18.D
【分析】16.本题考查了关联词语的用法。
正确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要分析分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
“进入卧铺车厢”表示假设,“扒手就成了瓮中之鳖”是这个条件下的结果。根据语义应填“如果……就……”。“刺伤了他的脸”与“刺伤了他的眼睛”意思是存在递进关系,根据语义应填“不但……而且……”。
17.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
顿号,表示语段中并列词语之间或某些序次语之后的停顿。句号,主要表示句予的陈述语气,有时也可表示较缓和的祈使语(和感叹语气。逗号,表示句予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感叹号,表示语气强烈,一般用于惊讶,高兴,自豪等。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或者说话断断续续。在对话前后要使用双引号,书名前后要使用书名平行的物品之间要使用顿号,在平行物品后有“等“字的句子要以省略号结束。
主要是省略号的用法。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如:“因为我……我小时候也是一个在火车上捡酒瓶的脏孩子,没人理,也没人管……”
18.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文章末尾乘警的话点明中心。“真是幸运!你那一瞬间的选择不仅救了那个孩子,同时也救了你自己。你知道吗?你要跳车的地方是万丈深渊!”选D。
19.文章记叙了在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冻死,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的感人故事。 20. 神态 动作 军需处长内心十分坦然及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1.C 22.B 23.原来他就是军需处长,他的品格太高尚了。有像军需处长这样的战士和大无畏的军队,我们肯定会取得胜利。 24.消防员。对他说的话: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你们奋不顾身冲入火海。你们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谢谢你们,消防员叔叔!
【分析】19.本题考查了对文章的概括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认真阅读原文,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行进时,军需处长一心为公,将棉衣全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
20.本题考查了对于描写方法的辨析。
完成时要注意分析所给句子在内容、修辞等方面的特点,然后结合对于描写方法的学习与理解分析选择。
由“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夹着”、“向前伸着”等动词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军需处长面对死神时的镇定、安详,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21.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由“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可知,“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是因为战士们的心情很沉重,他们知道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
22.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标题和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章可知,文章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课文中指军需部长的高尚品德与舍己为人的精神。军需处长这种舍己为人的红军精神是不朽的,它像一座闪闪发光的丰碑,激励着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同时它也象征了以军需处长为代表的红军指战员先人后己,勇于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
23.本题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写出将军心中所想即可。可围绕“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展开来写。
24.此题为思路拓展题。
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答案不唯一,写出自己的体会即可,但要言之有据,不能偏离文章所表达的文章主旨中心。
联系实际,写出生活中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并把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