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阅读理解拓展训练-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泻染,不用墨线匀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吧,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选自( )写的《 》。
2.用小标题概括这段话的画面是( ) ,这段话写出了草原( )的特点。
3.文中画直线的句子是( )句,句中“无边的绿毯”指( ),“白色的大花”指( )。
4.文中画虚线的句子中,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句子是 。(写开头句和结尾句即可)
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 。(写开头句和结尾句即可)
在写景中融入感受这样写的好处是 。
歌溪
吴然
①这是一条爱唱歌的溪流,村里的人们叫它“歌溪”。
②歌溪的水多么清,多么凉啊!它从很远的山涧里流出来,它的两岸,是浓密的树林。
③有一段,它的水是银亮的,闪着光,从长满苔藓的山崖上跳下来,溅起亮晶晶的水花。它在那里积了很深的水潭。歌溪的这一段像一个调皮的、不懂事的孩子,它的歌声有点粗野。
④顺着一条光滑的石板,潭里的水急速地向下流淌。石板上披覆着长长的青苔,像鲜绿的丝线,又像姐姐的长发。歌溪的这一段像一个活泼的孩子,它的歌声充满了欢乐。
⑤更快乐的日子,是在夏天。歌溪这时涨水了,可还是那么清!它打着旋儿,在水面上泛起一圈一圈浮雕一般的花纹。我们笑着,叫着,跳进水里去,水花溅得老高!本来就活蹦乱跳的歌溪,响起一片打水声、笑声、喷鼻子声,以及故意的乱喊乱叫声,整个歌溪越发欢腾了。
⑥我们比赛着游到对面,爬到一片被太阳晒得发烫的大石板上,平躺着,翻扑着身子,让太阳猛晒!晒够了,或一个跟着一个,或争先恐后地直往水里跳。扑通,扑通,歌溪里立即出现许多黑黑的小脑袋。这时,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刻。
⑦有时候,我喜欢一个人仰面朝天,躺在水上,任凭歌溪载着,随意漂流。我穿过浓密的树荫,柔软的柳条拂着我的脸,无比凉爽。稍稍闭一下眼睛,穿过树荫,我看着湛蓝的天空,一团一团的云朵,白得耀眼,在慢慢地移动。两岸闪着太阳的金光,鸟儿唱着,知了叫着,同伴们欢笑着。我不由得一个翻身,想一把抱住歌溪……
⑧歌溪啊,你给了我们多少欢乐!
5.根据本文内容,在序号处填写合适的内容。
水段 性格 歌声特点
从山崖到水潭的歌溪 调皮、不懂事 (1)
顺着石板向下流淌的歌溪 (2) (3)
静静地流着的歌溪 (4) 美妙
6.第④段中的“长发”指的是 ,第⑤段中“越发欢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品读第⑥段中画“ ”的句子,请你想象,“我们”会在水里怎么玩?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⑦段中,“我不由得一个翻身,想一把抱住歌溪……”的原因是( )
A.“我”自己躺在水上感到害怕,所以想抱住歌溪。
B.“我”被歌溪的美陶醉了,想和歌溪更亲近。
C.“我”想和歌溪一起玩耍。
9.联系全文,思考并归纳歌溪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游泳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但游泳时要注意防溺水。请你说一说我们在游泳时应该如何做好安全防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与理解。
丁香结(节选)
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1.阅读选文第一段,作者是从 、 和 这三个方面来写丁香花的。文中的“积雪”指的是 ,“毫端”指的是 ,你是从 看出来的。
12.下面对于“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形态模糊。
B.雨中丁香如同写实派的画,线条柔美,非常细腻。
C.雨中丁香朦胧绰约,线条模糊,颜色交融柔和,优美如画。
D.着了水滴的丁香花,色彩仿佛会流动,有种朦胧、梦幻之美。
13.阅读第二段时,你会联想到什么呢?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请你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黄山“四绝”
黄山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它凭“四绝"号称天下第一名山。
一绝是奇峰。黄山奇峰罗列,怪石嶙峋。莲花峰是最高的山峰,远看,它像一朵盛开的莲花;近看,又似一座玲珑的宝塔。天都峰是最险的山峰,它拔地而起,四面悬空,从峰顶向下看,真让人头晕目眩,战战兢兢。罗汉峰更是奇特,从左边看,它像一个罗汉捧着大肚子,咧着嘴大笑;从右边看,它又像七个罗汉盘腿坐下,双手合十,正在念经呢。
二绝是怪松。黄山松柏四季常青,姿态奇特。它们的枝干大都向一边生长,矮矮的,壮壮的看上去像一把翠绿的伞。奇妙的是,它们的根长在悬崖峭壁的石里,紧紧地抓住崖缝,顽强地生活着,任凭风吹雨打,它岿然不动!其中,最有名的是迎客松,它粗壮挺拔,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它有一股又长又粗的树枝伸出来,仿佛是一只巨大的手臂在热情地欢迎客人的到来。
三绝是云海。上黄山的人,差不多都以目睹“云海日出”为快。“云海日出”的景致大致相同,到处彩云翻滚,美妙无穷,宛如到了人间仙境。黄山云海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来时铺天盖地,群峰隐没,一片云的世界。眨眼间,流云退尽,群峰重现,真是变化莫测,气象万千。
四绝是温泉。对于辛苦了一天的人来说,泡在黄山温泉里,在里面洗个澡,别提有多美了,人们会感到浑身轻松,疲劳全无。
这就是黄山,这就是四绝。
14.联系上下文推想词语的意思。
头晕目弦:
大致相同:
15.读短文填空。
短文介绍的黄山“四绝”分别是指 、 、 和 。短文第2自然段用细腻的笔触,分别描写了黄山的 峰、 峰、 峰,其中
峰最险。
16.用“_____”勾出第3自然段中写迎客松的句子。这句话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你按照这样的修辞手法仿写一句:
17.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啊!风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貌;对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 )可看出你的刚毅( )坚忍( )降时( )可看出你的谦恭( )礼让( )伸展时( )则显示出你的轻盈( )灵敏( )你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
18.给第2自然段中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19.本文与《花之歌》一样都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它们在修辞手法上共同运用了 和 等修辞手法。
20.本文在写作人称上与《花之歌》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夏日草原
①从来没有比走在无边无际的夏日草原上更令人难忘的欢畅快意了!
②首先是视觉上的舒展。
③我们的眼睛可以望到无穷远,蒙古的草原总是有着和缓而优美的起伏,像是放大了的微微动荡的海浪。放眼四望,感觉草原像广大的圆周,苍天真如一座高不可测的穹顶,以无限宽广的弧度覆盖着大地,而我自己这小小的身体,就是这片天地的圆心。( )我往前走了多少步,依旧是这个广大圆周的唯一的中心点。
④然后就是那云影与天光。
⑤草原上的云朵,有时候又多又大又平整,在蓝天上列队而行,天高云低,风起的时候,一朵朵依序飞过,那草原就忽明忽暗,人好像走在梦里。一下子所有的青草都闪着金光,逆光处背后的丘陵像镶上了发亮的边线,身体被阳光照得暖烘烘的;然后忽然间所有的颜色都沉静了下来,在云影掠过之处,草色在泛白的灰绿和透明的青绿之间挪移,风也凉多了,像搽(chá)了薄荷油一样。
⑥然后,还有那难以形容的芳香!
⑦那不是单纯的青草的清香,( )混合着好几种香草的草叶被压折碰触后所发出的香气。在刚刚站定时还不太显著,不过,( )往前走,每迈一步就会马上有一股翻腾而起的独特的芳香,弥漫在四周。
③野生的香草,在夏日遍布草原,好几种香味混合之后,那强烈的芳香如药酒又如甘泉那样的提神醒脑,沁人心脾,进入每一种感觉细胞的最深处。让生命苏醒,让我忘记了所有的疲劳困顿,只想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21.把下面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 就是 只有 B.无论 而是 只要
C.不管 而是 只有 D.无论 而且 既然
22.本文从 、 、 三个方面描写蒙古草原“令人难忘的欢畅快意”,表达了作者 之情。
23.阅读第③自然段,我会用“ ”这个成语概括草原的特点。由“苍天真如一座高不可测的穹顶,以无限宽广的弧度覆盖着大地”,我会想到两句古诗: , 。
24.阅读第⑤自然段,完成下面表格。
关键词句 好处
草原忽明忽暗,人好像“ ”,逆光处背后的丘陵像“ ”,清凉的风像“ ”。
25.走进选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触到了什么?把你阅读后的感受用排比的句式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老舍 草原 2. 绿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3. 比喻 草原 羊群 4.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作者直抒胸臆,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作者的那份惊喜与愉快
【解析】1.本题考查了对基本的文学常识的识记。
平时对作家、作品及其主要常识性内容,应该烂熟于心。《草原》是现代作家、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这三幅生动的画面。作者在最后引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2.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及寻找关键句的能力。
由“一碧千里”“翠色欲流”“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等词语及句子可知这里主要写的草原绿的特点。题干要求找到最能突出草原绿的句子,通读选段可知,应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一句。
3.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生机勃勃的特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结合题干的“草原景色“可知该句应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结合“作者感受“可知该句应为“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本题考查写作方法。短文中描写了草原的景色同时写出作者的感受,这种写法为情景交融,这样写的好处就是景中含情,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使文章内容丰富,情感强烈。
5. 粗野 活泼 欢乐 文静 6. 青苔 “我们”在水里嬉闹 7.“我们”在水里翻跟头,侧身游,仰面游,吼叫声、欢笑声不断,撒欢地打水仗。 8.B 9.歌溪不同风格的歌声带来的欢乐,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之美;夏天涨水时,在歌溪跳水、比赛游泳等带给“我们”无尽的欢乐;一个人时,享受随歌溪漂流的快乐,让人觉得无比惬意。 10.要去正规的游泳馆游泳,游泳前要做好热身运动,掌握必要的防溺水急救知识。
【分析】5.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填空。
仔细阅读原文,找到相关语段,根据原文填空。
第三段写的从山崖到水潭的歌溪,歌溪的这一段像一个调皮的、不懂事的孩子,它的歌声有点粗野。
第四段写的顺着石板向下流淌的歌溪,歌溪的这一段像一个活泼的孩子,它的歌声充满了欢乐。
第七段写静静地流着的歌溪,“躺在水上,任凭歌溪载着,随意漂流。两岸闪着太阳的金光,鸟儿唱着,知了叫着。”可知歌溪文静。
6.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找到原文,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根据原文:石板上披覆着长长的青苔,像鲜绿的丝线,又像姐姐的长发。可知“长发”指的是青苔。
根据原文:本来就活蹦乱跳的歌溪,响起一片打水声、笑声、喷鼻子声,以及故意的乱喊乱叫声,整个歌溪越发欢腾了。“越发欢腾”的原因是我们在水里嬉戏。
7.考查语言表达。
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即可。
这时,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刻。写的是我们在溪水里比赛游泳。写出我们的活动即可。
在水里打水仗、摸鱼、比赛游泳等。
8.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根据原文:有时候,我喜欢一个人仰面朝天,躺在水上,任凭歌溪载着,随意漂流。我穿过浓密的树荫,柔软的柳条拂着我的脸,无比凉爽。稍稍闭一下眼睛,穿过树荫,我看着湛蓝的天空,一团一团的云朵,白得耀眼,在慢慢地移动。两岸闪着太阳的金光,鸟儿唱着,知了叫着,同伴们欢笑着。我不由得一个翻身,想一把抱住歌溪的原因是“我”被歌溪的美陶醉了,想和歌溪更亲近。
9.考查文章理解与概括能力。
不同水段的歌溪,给予了我们不同的欢乐。根据⑤⑥段的内容,可知夏天到来时,我们在溪水里嬉戏,快乐无比。第⑦段,我一个人在水里享受随歌溪漂流的快乐,让人觉得无比惬意。
10.考查语言表达。
例如:
父母在旁边监督,确保孩子安全。
不要因为有救生圈而放松警惕 。
11. 颜色 气味 形状 丁香花 笔头 “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 12.B 13.忧愁;因为丁香花开一簇簇形成的结让我联想到生活中解不开的结,所以忧愁。
【分析】1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联系上文,文章分别从视觉和嗅觉去描写丁香花的形状、颜色和气味,映衬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从“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及“伏案”可知,作者居住的屋子外有三棵白丁香,低头写作时偶尔抬头,看到的应是白丁香,作者用“积雪”比喻白丁香,是为了突出白丁香多而白的特点。"毫端”指的是“笔尖”。
12.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句子“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可知,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十分打动人,不禁让作者赞同古人常将丁香和微雨联系在一起的写法。故选项B有误。
13.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及知识的拓展能力。
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理解,合理即可。
14. 头发昏,眼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 两个物体或者多个物体之间大同小异,相同的部分很多,有差异的很少。 15. 奇峰 怪松 云海 温泉 莲花 天都 罗汉 天都 16.其中,最有名的是迎客松,它粗壮挺拔,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它有一股又长又粗的树枝伸出来,仿佛是一只巨大的手臂在热情地欢迎客人的到来。 拟人 天上的云,有的像小孩互相追逐打闹,有的像少女含羞微笑,有的像个威武的军人。 17.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黄山,赞美黄山的感情。
【分析】14.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头晕目弦:头发昏,眼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在文中指从峰顶向下看,会让人感到头发昏,眼发花。
大致相同:两个物体或者多个物体之间大同小异,相同的部分很多,有差异的很少。在文中指“云海日出”的景致都差不多。
15.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由二、三、四、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可知,短文介绍的黄山“四绝”分别是指奇峰、怪松、云海和温泉。
由第二段内容“莲花峰是最高的山峰,远看,它像一朵盛开的莲花;近看,又似一座玲珑的宝塔。天都峰是最险的山峰,它拔地而起,四面悬空,从峰顶向下看,真让人头晕目眩,战战兢兢。罗汉峰更是奇特,从左边看,它像一个罗汉捧着大肚子,咧着嘴大笑;从右边看,它又像七个罗汉盘腿坐下,双手合十,正在念经呢”可知,第二段分别描写了黄山的莲花峰、天都峰、罗汉峰,其中天都峰最险。
16.本题考查查找关键句子。
第三段中写迎客松的句子为:其中,最有名的是迎客松,它粗壮挺拔,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它有一股又长又粗的树枝伸出来,仿佛是一只巨大的手臂在热情地欢迎客人的到来。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迎客松当做一位慈祥的老人来写,会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客人的到来。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即可,如:春,就像一个美丽的仙女,轻轻地轻轻地,把所有的生物都叫醒了。
17.本题考查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作者的心写作目的,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文章分别介绍了黄山“四绝”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黄山,赞美黄山的感情。
18., 、 ;,、;,、。 19. 拟人#比喻 比喻#拟人 20.《花之歌》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本文采用的是第二人称“你”。
【分析】18.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升时”与“可看出你的刚毅”句子之间一般性停顿,使用逗号,“刚毅”与“坚忍”是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中间使用顿号,“升时……”与“降时……”、“伸展时……”是并列分句,中间应使用分号。“降时”与“可看出你的谦恭”句子之间一般性停顿,使用逗号,“谦恭”与“礼让”是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中间使用顿号,“伸展时”与“则显示出你的轻盈”句子之间一般性停顿,使用逗号,“轻盈”与“灵敏”是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中间使用顿号,句子陈述语气完结,句末使用句号。
19.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
《花之歌》在作者眼中,花与人一样,会摇曳会呼吸会微睡会醒来,诗歌用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本文“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貌;对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风当做人来,会歌唱、会欢笑、会悲叹、会号哭。
“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你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比作爱情的海洋和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
“升时,可看出你的刚毅、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使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20.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人称。
《花之歌》是一首散文诗,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手法,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及生者赠与死者的祭献。
本文采用的采用的是第二人称“你”,表达了作者对风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1.B 22. 视觉上的舒展 云影与天光 难以形容的芳香 对夏日草原的喜爱与赞美 23. 无边无际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24. 走在梦里 镶上了发亮的边线 搽了薄荷油一样 通过联想写出了夏日草原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夏日草原的热爱之情。 25.示例:我仿佛看到了草原犹如微微动荡的海浪,我仿佛嗅到了草叶间翻腾而起的独特的芳香,我仿佛触到了像搽了薄荷油一样的凉风。
【分析】21.本题主要考查对关联词的理解与运用。
结合语境,“我往前走了多少步,依旧是这个广大圆周的唯一的中心点。”用条件关联词“无论……”
结合语境,“那不是单纯的青草的清香,”和“混合着好几种香草的草叶被压折碰触后所发出的香气。”是转折关系,用转折关联词“不是……而是……”相连。
“往前走”和“每迈一步就会马上有一股翻腾而起的独特的芳香,弥漫在四周。”分句之间是条件关系,用条件关联词“只要……就……”相连。
22.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从“先是视觉上的舒展。”“然后就是那云影与天光。”“然后,还有那难以形容的芳香!”可知,本文从视觉上的舒展、云影与天光、难以形容的芳香三个方面描写蒙古草原“令人难忘的欢畅快意”,表达了作者对夏日草原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3.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从“我们的眼睛可以望到无穷远,蒙古的草原总是有着和缓而优美的起伏,像是放大了的微微动荡的海浪。放眼四望,感觉草原像广大的圆周,苍天真如一座高不可测的穹顶,以无限宽广的弧度覆盖着大地”可知,形容草原十分广阔,用“无边无际”形容。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出自南北朝《敕勒歌》翻译: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敕勒川的天空啊,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24.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从“那草原就忽明忽暗,人好像走在梦里。一下子所有的青草都闪着金光,逆光处背后的丘陵像镶上了发亮的边线,身体被阳光照得暖烘烘的;然后忽然间所有的颜色都沉静了下来,在云影掠过之处,草色在泛白的灰绿和透明的青绿之间挪移,风也凉多了,像搽了薄荷油一样。”可知答案,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的美。
2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把自己看到的、嗅到的、触到的,用排比的句式写一写。
示例:我仿佛看到蒙古族同胞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我仿佛嗅到了草叶间花儿的独特的芳香,我仿佛触到了小草在翩翩起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