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拓展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拓展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1 22:3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阅读理解拓展训练-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课外阅读。
我沐浴在这片银白的月辉之中,漫步在故乡的田野,眼里的一切,不觉变得格外生动而浪漫起来。( ),自浩渺的银河( )地流泻而下,漫过大地,奏起了迷人的旋律:小河微波荡漾,闪烁着点点银光,辉映着星光的灿烂与夜空的深邃;山岭、房屋、树木显现的轮廓似逆光中的剪影,在浮动的月光中( );广阔的田野上蒸腾着一层淡淡的薄雾,缠绕着茁壮的庄稼,流溢起伏,似乎跳着一支缠绵的生命舞蹈。我默默地欣赏着,倾听着,强烈地感受到了大自然那( )的生命律动,一时间,不禁觉得自身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最令我难忘的是乡村雪后望月的情景。脚底是茫茫的雪野伸向那遥远的天边,头顶是一轮满满的圆月泼洒着银白的光辉。天空大地,除了纯净的白色外,便是白色的纯净。而站在田野之上的我,从头到脚,也是一片银白,我仿佛感到自己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白色晶体,心底则充满了永恒的圣洁的光芒……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特别——( ) 闪耀——( )
聆听——( ) 纯洁——( )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括号里,只填序号。
①源源不断 ②摇曳多姿 ③蓬勃顽强 ④月光似水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月辉 ( )的旋律 ( )的庄稼
( )的雪野 ( )的薄雾 ( )的圆月
4.写出四个含“月”字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月光下的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最令作者难忘的是什么情景?从中他获得了怎样独特的体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细细的溪水,流着____和____的香味,流着____。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7.在第1段的横线处按原文填空。
8.读第1段,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 )
A.月亮升起图 B.月亮牵星图 C.月下溪景图 D.月下田园图
9.朗读“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时,语调应该是( )
A.舒缓而激动 B.舒缓而陶醉 C.急促而迫切 D.急促而喜悦
读短文,回答问题。
《观潮》节选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ér ěr)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 chàn zhàn )动起来。
10.在文中“ ”上按课文内容填空。
11.在文中括号内用“√”标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1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
1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句?为什么?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了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 。我仿佛听到了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夜石林
游人散尽了,夕阳的风吹(拂 佛)石林。
此刻,一切都安静了,安静了,石头们呼吸着晚霞里(闪动 闪烁)的星光的气息,沉默如石雕的哲学家。月亮出来的时候,它们扬起的脸庞光(茫 芒)四射。
据说月亮上有许多永远冰冷的石头。是月亮上的石头向地上的石头问好吗?月光冷凉,落在一柱一柱的石头上,弹跳一下,碎了,溅成满地银花。
石林浸在月光里。
(突然 悠然)想起一个小姑娘,想起小姑娘这样问妈妈:“夜里,石林睡觉吗?夜里,石林好玩吗?”
石林忍不住笑了,可爱的小姑娘哟!
这时候,虫儿们出来了。叮铃,叮铃,母蛐蛐叫,公蛐蛐叫。蜘蛛在月光下织网,蛛网一闪一晃地亮。一条蜈蚣从石缝里爬出来,又一条蜈蚣从石缝里爬出来,石头们痒酥酥地,想笑,月光颤颤如花瓣。鳞甲绿亮的秤杆蛇游过来了。青蛙、癞蛤蟆、田鼠、竹鼠和松鼠,还有穿山甲、蛤蚧,还有一只灰兔跑了过去。噪鹃鸣叫起来,山斑鸠拍着翅膀。打屁虫、大刀螂、蝎蛉、金龟子们复眼(闪动 闪烁),彼此用触须、长足和气味互致晚安。跳舞的跳舞,弹唱的弹唱,每一块石头,每一茎草叶,都是虫儿们的婚床和乐池。月光的瀑布(泻 泄)在石壁上。石头们身披新装,满怀(欢喜 喜悦)地让(浸透 渗透)月光的木香花、紫藤、皂(夹 荚)树、白蜡条、金竹、野玫瑰和洋槐的清香,从自己的缝隙和皱褶里流过。呵,小姑娘!你说,夜里,石林睡觉吗?你说,夜里,石林好玩吗?
15.选择括号中正确的字。
吹(拂 佛) 光(茫 芒)四射
(泻 泄)在 皂(夹 荚)树
16.选择括号中正确的词语。
(闪动 闪烁)的星光 (突然 悠然)想起
复眼(闪动 闪烁) 满怀(欢喜 喜悦)
(浸透 渗透)月光
17.仿写词语。
①痒酥酥(ABB): 、 、
②月光颤颤(ABCC): 、 、
18.文章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你说,夜里,石林睡觉吗?石林好玩吗?你是从哪里感觉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田野上的白发
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采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 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 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珊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珊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 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予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进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20.“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母亲一行行地插秧苗,速度很快。
B.写出了母亲的勤苦,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
C.“立起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秧苗的动态之美。
D.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秧苗比喻成地毯,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的形象之美。
21.文中画线句的含义是( )
A.母亲不停是敲盆,手酸了,累了,想休息后再敲。
B.老鼠太猖獗了,母亲十分爱我,怕老鼠伤害到我。
C.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母亲停下敲击,想叫我帮她敲盆赶那可恶的老鼠。
22.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描写方法。
A.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 C.外貌描写 D.神态描写
(1)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 )
(2)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 )
(3)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
(4)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 )
2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4.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从文中,我们能够看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动心痛”。文中叙述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秋晚的江上》片段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27.从“头白的芦苇”景物可以表达出诗中描写的是 。(季节)
28.从“斜阳”表达出是 。(时间)
29.“把斜阳掉在江上”是真的斜阳掉入江中吗?你以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妆成一瞬的红颜了”“红颜”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格外 闪烁 倾听 纯净 2.④ ① ② ③ 3. 银白 迷人 茁壮 茫茫 淡淡 满满 4.众星拱月、嫦娥奔月、日月如梭、峥嵘岁月 5.田野、小河、山岭、房屋、树木、庄稼 6.最令作者难忘的是乡村雪后望月的情景;仿佛自己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白色晶体,心底则充满了永恒的圣洁的光芒。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
特别:与众不同;不普通。近义词:格外。
闪耀:光彩耀眼;亮光动摇不定,忽明忽暗。近义词:闪烁。
聆听:(动)听。近义词:倾听。
纯洁:(形)纯净洁白。近义词:纯净。
2.本题主要考查选词填空。
①源源不断 :形容接连不断。结合语境,自浩渺的银河接连不断地流泻而下,可知,选“源源不断”。
②摇曳多姿 :形容摆动的姿态变化多,优美动人。结合语境,浮动的月光中摆动的姿态变化多,可知,选“摇曳多姿”。
③蓬勃顽强:形容充满了生命和活力。结合语境,强烈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充满了生命和活力。可知,选“蓬勃顽强”。
④月光似水:光皎洁柔和,如同闪光而缓缓流动的清水。结合语境,光皎洁柔和,如同闪光而缓缓流动的清水,自浩渺的银河泻下来,可知,选“月光似水”。
3.本题主要考查词语搭配。
从“我沐浴在这片银白的月辉之中、漫过大地,奏起了迷人的旋律、广阔的田野上蒸腾着一层淡淡的薄雾,缠绕着茁壮的庄稼、脚底是茫茫的雪野伸向那遥远的天边,头顶是一轮满满的圆月泼洒着银白的光辉、头顶是一轮满满的圆月泼洒着银白的光辉。”可知答案。
4.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积累。
含“月”字的成语:七月流火、猴年马月、日新月异、晓风残月、吴牛喘月、十冬腊月、日月经天、风云月露。
5.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山岭、房屋、树木显现的轮廓似逆光中的剪影”“广阔的田野上蒸腾着一层淡淡的薄雾,缠绕着茁壮的庄稼,流溢起伏,似乎跳着一支缠绵的生命舞蹈。”可知,作者描写了月光下的田野、小河、山岭、房屋、树木、庄稼这些景物。
6.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最令我难忘的是乡村雪后望月的情景。”和“而站在田野之上的我,从头到脚,也是一片银白,我仿佛感到自己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白色晶体,心底则充满了永恒的圣洁的光芒……”可知,最令作者难忘的是乡村雪后望月的情景。从美景中,作者仿佛自己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白色晶体,心底则充满了永恒的圣洁的光芒。
7.山草 野花 月光 8.C 9.B
【解析】7.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识记。
选段出自课文《走月亮》,按照原文内容填空即可。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8.本题考查对选段内容的理解。
从选段中“细细的溪水”、“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可知地点是溪边,应该是月下溪景图。
9.本题考查对句子朗读语气的把握。
选段内容是描述的月下溪景图,一种比较享受的心情,是陶醉的,所以语调应该是舒缓而陶醉的。
10.水墙 山崩地裂 11.ér chàn 12.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13.我更喜欢第(2)句。因为第(2)句更生动具体地写出了浪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14.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的浪潮 把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的浪声
【解析】10.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识记。
由原文“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水墙”和“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知所填内容。
11.本题考查字音。
“飞奔而来”的“而”读音是“ér”
“颤动”的“颤”读音是“chàn”
12.本题考查概括段意。
原文通过从看到的浪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及听到的浪潮的山崩地裂的巨响两方面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1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认真阅读两个句子,由原文“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和“浩浩荡荡地”可知,第(2)句比第(1)句对浪潮来时的描写更加生动具体,对浪潮的描写也更加壮观。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原文通过从看到的浪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及听到的浪潮的山崩地裂的巨响两方面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所以,读完这段话我仿佛看到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的浪潮,仿佛听到了把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的浪声。
15.拂 芒
泻 荚 16.闪烁 悠然
闪动 喜悦
浸透 17. 暖洋洋 亮晶晶 绿油油 喜气洋洋 白发苍苍 千里迢迢 18.作者多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夜里的石林,使夜石林的形象显得更加生动活泼,使描写的物体显得更加活泼、亲切,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充满美感。 19.夜里的石林不睡觉,夜里的石林非常好玩。夜里的石林,虫儿们、小动物们都出来了,唱着歌、跳着舞,非常热闹,非常好玩。
【解析】15.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字的理解。吹拂:微风轻轻掠过。光芒四射:强烈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泻:液体很快地流。又指把粉末状的物体一边放入液体一边搅拌。这里是指瀑布洒在石头上。皂荚:皂荚树、皂角等,是豆科皂荚属落叶乔木或小乔木。
16.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字词的理解。
闪烁:光亮晃动不定、忽明忽暗。说话隐晦躲闪,不肯明确说出。这里是说星光闪烁,因此次用选“闪烁”悠然:闲适的样子,悠然自得。这里是说脑子里想出一个小姑娘。这事的心情很悠然,因此选择“悠然”。闪动:不稳定地抖动。这里是说小动物们都出来了。因此选择“闪动”。喜悦:欢乐;快活。 浸透:把物体浸入液体中使湿透。因液体渗透而变湿。比喻饱含。这里是说沾染了花香,因此用浸透更加深刻。
17.本题主要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痒酥酥(ABB)类似的词语有:暖呼呼、气鼓鼓、气冲冲、明晃晃。
月光颤颤(ABCC)类似的词语有:大腹便便、气势汹汹、两手空空、喜气洋洋、气喘吁吁。
18.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拟人的修辞手法的理解。拟人把事物人格化,赋予他们人的感情思想性格动作等,使读者感到亲切,感情更突出;也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的生动、形象。文章中的拟人句:石头们身披新装,满怀地让月光的木香花、紫藤、皂荚树、白蜡条、金竹、野玫瑰和洋槐的清香,从自己的缝隙和皱褶里流过。多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夜里的石林,使夜石林的形象显得更加生动、活泼,使文章充满美感。
19.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鉴赏能力。通过阅读文章第七段可知,这段是描写虫儿们出来了的上镜,给石林又增添了一丝丝美丽和梦幻。因此可以从第七自然段的描写中感受到的,夜里的石林,虫儿们、小动物们都出来了,唱着歌、跳着舞,非常热闹,非常好玩。
20.A 21.C 22. C B A D 23.D 24.①“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②“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③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25.①从母亲拼了命的插秧可以看出她的吃苦耐劳;②从她艰难地跪在田里插秧可以看出她的坚强;③从母亲插秧累得根本站不起来,脸上还带着微笑可以看出母亲的乐观;④从她慈祥的笑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慈祥的人。 26.①母亲深夜在田里敲盆赶鼠;②母亲跪在田中插秧。
【分析】20.本题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
“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里秧苗的美丽,赞美了母亲的辛劳。没有表现母亲插秧苗速度很快。
故选A。
21.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
结合第四段内容可知,“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故选C。
22.本题考查描写手法。
(1)由“头发日渐白”可知是外貌描写。故选C。
(2)这是母亲的话,属于语言描写,故选B。
(3)由“跪、爬行”等词可知是动作描写。故选A。
(4)由“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可知是神态描写。故选D。
23.本题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
全文记叙了母亲因为操持家事,过早的衰老了,有了白发。重点回忆了四月的一天,我回到家与母亲一起深夜敲盆赶跑老鼠的事和父亲病倒后,母亲跪在田里插秧的情景。抒发了对母亲的赞美与感激、怀念之情。
由此可知D是错误的。
24.本题的考点是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就是贯穿文章始终,把文章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事物或感情,分为明线和暗线,可以是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线索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文章记叙了母亲因为操持家事,过早的衰老了,有了白发。重点回忆了四月的一天,我回到家与母亲一起深夜敲盆赶跑老鼠的事和父亲病倒后,母亲跪在田里插秧的情景。抒发了对母亲的赞美与感激、怀念之情。
①“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②“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③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25.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从母亲拼了命的插秧可以看出她的吃苦耐劳;从她艰难地跪在田里插秧可以看出她的坚强;从母亲插秧累得根本站不起来,脸上还带着微笑可以看出母亲的乐观;从她慈祥的笑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慈祥的人。
26.本题考查了对内容的概括。
文章记叙了母亲因为操持家事,过早的衰老了,有了白发。重点回忆了四月的一天,我回到家与母亲一起深夜敲盆赶跑老鼠的事和父亲病倒后,母亲跪在田里插秧的情景。抒发了对母亲的赞美与感激、怀念之情。
解答此题可以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让我心痛的事。两件事可以分别概括为:①母亲深夜敲盆赶鼠。②母亲跪在田中插秧。
27.秋天 28.傍晚 29.不是。斜阳倒映在江面。 30.芦苇被晚霞映成红色。
【解析】27.考查了词句的理解。
“头白的芦苇”用拟人的手法,指芦苇顶端已呈白色。表明已经是秋天了。
28.考查了词句的理解。
“斜阳”指黄昏前要落山的太阳。看出时间是傍晚。
29.考查了句子的理解。
“把斜阳掉在江上”意思是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并不是斜阳掉入江中。
30.考查了句子的理解。
结合句子“妆成一瞬的红颜了”,“妆”梳妆打扮,句子意思是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红颜”原义是女人美丽的容颜。文中指芦苇被晚霞映成红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