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理解拓展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理解拓展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1 22:4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阅读理解拓展训练-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根据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填空。
这段话描写了战士们痛击敌人时的表现,其中“把胳膊抡一个圈”写的是人物的 ,“把脸绷得紧紧的”写的是人物的 ,从对五壮士的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狼牙山五壮士 。
2.用文段中加点的关联词语,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画“ ”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开国大典(节选)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 举)着红旗,有的(提 打)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 预订)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4.用“√”选出括号里恰当的字词。
5.用“ ”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6.这段话描写的是 的场面,重点写 和 的代表,可以说他们是三十万群众的缩影。
7.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句中把 比作海洋,把翻动的红旗比作 。
8.如果把文中“直奔”换成“走向”,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下面这段话,完成练习。
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10.这段话通过心理活动、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了“我”当时怎样复杂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果在391高地立一块碑纪念邱少云,让你写一句碑文,你会怎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国旗,冉冉升起
宽阔的长安街上,华灯还在淡淡的晨雾中闪烁,成千上万的人已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天安门广场,急切地等待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升旗仪式这一庄严时刻的到来。
当东方出现一抹鱼肚白时,雄壮的军乐声划破长空,在广场的上空回响。矫健的国旗护卫队英姿勃发地走出天安门,迈上金水桥。威武高大的旗手,肩扛国旗,在36名护旗手的护卫下,正步跨过长安街走向广场,他们身后是60人的军乐队。
人头攒动的广场瞬时静下来,人们的目光集中到这支队伍上。迎着初照的曙光,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敬礼!”
军人行军礼,少先队员右手高举过头顶行队礼,广场上15万群众凝视着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
庄严、肃穆、神圣。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升到旗杆顶。
广场上,金水河畔,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仰望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久久不愿离去。
12.文中体现第一自然段中的“这一庄严时刻”的地方有哪些?试找出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篇短文记叙了天安门前的一次升旗仪式,记叙顺序是:人们等待 、 、 。
14.本文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请分别找出一处描写“点”和“面”的句子,再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点:
面:
作用:
15.结尾处,人们为什么“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久久不愿离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我会填写这些有关爱国的古诗文名句。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 。② ,死而后己。
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探手之间(节选)
①一辆延安人都熟悉的带篷子的中型汽车正转过山嘴,朝飞机场驶来。立刻,人群像平静的水面上卷过一阵风,成一个整体地朝前涌去,接着,又停下来。正当汽车站住,车门打开的时候,机场上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②毛泽东主席走下车来。和平日不同,穿一套半新的蓝布制服、皮鞋,头戴深灰色的盔式帽。整个装束,完全是像出门做客一样。这立刻引起了人们一种深切的不安和离别的情绪;眼泪不由得涌了出来。
③一霎时,人们心里,像海上波涛般起伏汹涌。千百双眼睛,热切地投向主席身边。主席在汽车边站定,目光平视,望着全体送行的人,经过每一个人的脸;好像所有在场的人,他都看到了。这时,他眼睛里露出一种亲切的、坚定的笑,向人们点了点头。
④站在前面的中央负责同志们,迎上前去。主席伸出他那宽大的手掌,和大家一一握手道别。主席的脸色是严肃的,从容的,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关切和鼓舞之情。然后,又停下来,望着所有送行的人,
举起右手,用力一挥,便朝停在前面的飞机一直走去。
⑤机场上人群静静地立着,千百双眼睛跟随着主席高大的身形在人群里移动,望着主席一步一步走近了飞机,一步一步踏上了飞机的梯子。
⑥这一会儿时间好长啊!人们屏住了呼吸,一动不动地望着主席的一举手,一投足,直到他在飞机舱口停住,回转身来,又向着送行的人群。
⑦人群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着飞机涌了过去。主席站在飞机舱口,取下头上的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们,像是安慰,像是鼓励。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拼命地一齐挥手,像是机场上蓦地刮来一阵狂风,千百条手臂挥舞着,从下面,从远处,伸向主席。
③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17.选文描写了两个主要场面,可以概括为握手送别和 。
18.选文第③、④段主要描写的是 场面,先写了 的“面”,再写了
的“点”。这样的写法叫作 。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 。
阅读理解
大江保卫战
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中,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薜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19.选文一共描写了哪几个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1)选文中画横线句子是对黄晓文 、 的描写,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晓文 。
(2)“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这句话中的“红五星”“迷彩服”指的是 ,这句话中的“ ”一词点明了“红五星”“迷彩服”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2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和《开国大典》一样,都运用了场面描写,既有对解放军官兵们的整体描写,又有对个人的详细刻画
B.本文中的解放军战士和“狼牙山五壮士”一样,他们都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C.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铭记”是牢记在心中的意思。文中“铭记”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的不仅是大江,还有人民群众
D.“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与“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两句中的“巨龙”和“长龙”都指的是长江
22.战争年代,“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抵抗侵略抛头颅,洒热血;和平时期,人民解放军始终冲在地震救灾、抗洪的第一线,保护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果你们学校最近要和解放军进行联谊活动,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动作 神态 对敌人的仇恨 2.晚饭后,家人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 3.写出了战士们英勇歼敌的结果,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顽强和对敌人的仇恨。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需要根据内容结合不同人物描写方法的特点进行判断。“抡”是动作,因此“把胳膊抢一个”是动作描写。“抡”字的字义是:手臂用力旋动,“把脸绷得紧紧的”是人物的神态描写,都表现了狼牙山五壮士对敌人的仇视。
2.本题考查写句子。
要求用“一边……一边……”写句子,“一边……一边……”表示同时做两件事,后面接动词。
示例:妈妈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
3.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语句的分析、理解。
学生可分析其在结构、内容上的作用。首先在结构上,这句话是前文的狼牙山五壮士一系列行动的结果,其次在内容上,“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与“横七竖八躺着很多敌人的尸体”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顽强以及对敌人的仇恨。
4.擎 提 预订 5.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6. 群众队伍入场时热闹 工人 农民 7.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人群 波浪 8.不好。“直奔”写出了工人们来会场的急切、期待的心情,而“走向”表达不出这种效果。 9.我感受到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支持,对祖国的热爱。
【解析】4.本题考查选择恰当的字词。
擎:指的是满怀敬意地向上托举。
举:往上托;往上伸。
文中指人们托举着红旗,应选择“擎”。
提:垂手拿着有环、柄或绳套的东西。
打:①除去。②舀取。
文中指人们拿着红灯,应选择“提”。
规定:对某一事物做出关于方式、方法或数量、质量标准等的决定。
预订:指提前约定、提前决定。
文中人们指按照事先约定好的地点排列,应选择“预定”。
5.本题考查查找中心句。
“中心句”就是“中心思想”,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
短文主要写了群众汇集天安门广场的场面,所以中心句在开头,为: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围绕这句话重点写了工人队伍和郊区的农民进入会场的场景。
6.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短文主要写了群众队伍入场时热闹场面,人们早早的来到广场,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订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重点写了工人队伍、郊区农民的代表,也是十万群众的缩影。
7.本题考查查找关键句子。
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文中的比喻句为: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句话把人群比作海洋,把翻动的红旗比作波浪,突出表现了大典开始前场面的宏大。
8.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分析。
“直奔”的意思是指心中别无其他杂念,一直向着某些事情或某个地点。或直接去做某些事情,中途不做其他与目标不相干的事。“直奔”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兴奋的心情。
“走向”的意思是朝一定方向走去,不能表达出人们来会场的急切、期待的心情,所以不能替换“直奔”。
9.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这段话主要写了群众汇集天安门广场的场面,“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写出开国大典的欢庆气氛,“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表现出了人民群众喜悦、激动的心情,更表现出了其对毛泽东的无限爱戴,对祖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10.这段话表现了“我”紧张、担心、矛盾、痛苦的心情。 11.为了战友的安全和战斗的胜利,一个伟大的战士忍受烈火烧身,直至牺牲。
【分析】10.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我的心紧缩着”“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等内容都可以看出我内心的痛苦、担心。以及紧张害怕失去占有,对战友被活活烧死的感到非常心痛。
11.本题考查的是开放性题目。
结合原文的内容,为邱少云写一句碑文。围绕对邱少云的为了战友的安全和战争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不惜自己被烈火烧死而没有出卖战友的伟大精神来展开描述即可。注意语言你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12.①人头攒动的广场瞬时静下来,人们的目光集中到这支队伍上。迎着初照的曙光,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②军人行军礼,少先队员右手高举过头顶行队礼,广场上15万群众凝视着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 13. 升旗盛况 众人行礼 升旗后人们的心情 14. 威武高大的旗手,肩扛国旗。 成千上万的人已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天安门广场。 这样点面结合,多角度描写场面,让人如身临其境,更增添了升国旗时庄严、肃穆、神圣的氛围。 15.因为人们热爱祖国,在升国旗这一庄严、神圣的时刻由衷感到激动、自豪。 16. 留取丹心照汗青 鞠躬尽瘁
【分析】12.本题考查关键信息的提取。
文段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升旗仪式这一庄严时刻的到来”中“这一庄严时刻”指的是国旗升起的时候,在文中体现“这一庄严时刻”的地方有“人头攒动的广场瞬时静下来,人们的目光集中到这支队伍上。迎着初照的曙光,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军人行军礼,少先队员右手高举过头顶行队礼,广场上15万群众凝视着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
13.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通过阅读短文我们知道,本文描写了天安门前的一次升旗仪式,依次记叙的是人们等待升旗、升旗盛况、众人行礼、升旗后人们的心情。
14.本题主要考查了对描写方法的判断和理解。
点面结合指的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本文中“成千上万的人已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天安门广场”是“面”,概括的写了人们群众的表现,“威武高大的旗手,肩扛国旗”是“点”,详细的描写了升旗手的表现,这样点面结合多角度描写场面,让人如身临其境,更增添了升国旗时庄严、肃穆、神圣的氛围。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最后一段“广场上,金水河畔,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仰望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久久不愿离去”写出了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因为人们热爱祖国,在升国旗这一庄严、神圣的时刻由衷感到激动、自豪。
16.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
①“人生自古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
17.挥手送别 18. 握手送别 机场人群涌动 主席点头、握手、挥手 点面结合 不仅表现了群众对主席的担心和敬佩,还写出了主席从容不迫的气概。
【分析】17.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根据⑤—⑧段可概括为挥手送别。
18.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根据③④段内容,可知通过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描写的是握手送别的场面,由“一霎时,人们心里,像海上波涛般起伏汹涌。千百双眼睛,热切地投向主席身边。”可知是“面”的描写。由“主席在汽车边站定,目光平视,望着全体送行的人,经过每一个人的脸;好像所有在场的人,他都看到了。这时,他眼睛里露出一种亲切的、坚定的笑,向人们点了点头”、“主席伸出他那宽大的手掌,和大家一一握手道别”、“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关切和鼓舞之情。然后,又停下来,望着所有送行的人,举起右手,用力一挥,便朝停在前面的飞机一直走去”可知是“点”的描写。 通过点面结合,表现了群众对主席的担心和敬佩,也写出了主席从容不迫的气概。
19.四百官兵连夜保护九江赛城湖;②黄晓文拔铁钉坚持扛麻包;③战士们四处救援受灾群众。 20. 语言 动作 铁骨铮铮的硬汉精神 解放军官兵 大救星 21.D 22.例:解放军叔叔,你们保家卫国,不怕流血牺牲,我要向你们学习。
【分析】1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结合原文的内容“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可以得出描写的第一件事是四百官兵连夜保护九江赛城湖。根据原文内容“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可以得出第二件事是黄晓文拔铁钉坚持扛麻包。根据原文内容“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可以得出第三件事是战士们四处救援受灾群众。
20.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即可。
(1)本题考查的是对划线句的分析,根据划线句的内容: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从“说”可以得出这句话是对黄晓文的语言描写,从“一咬牙”“铁钉一拔”可以得出这是动作描写。从这句话中可以感受到黄晓文的铁骨铮铮的硬汉精神。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可以得出这句话中的“红五星”“迷彩服”指的是解放军官兵,因为解放军身上的迷彩服是上有红五星。这句话中的大救星一词点明了“红五星”“迷彩服”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2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项,根据原文内容“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可以得出并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22.本题考查的是开放性题目,根据材料的内容以及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理解。写出自己想对他们说的话,可以围绕对解放军的赞美和理解进行描写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