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依靠罗斯福新政逐渐摆脱了危机,而德国、意大利却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对世界又将产生哪些影响?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一)背景
材料一 意大利在战争中死亡65万人,支出军费120亿美元,其他损失30亿美元,还欠下美、英债务44亿美元。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政府更迭频繁,持不同政见的政党轮流上台执政。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
墨索里尼乘机组织法西斯党。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二)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法西斯”一词源于古代罗马。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最高行政长官有12个卫士相随。他们手持束棒,束棒中间插着一把战斧,象征着国家的最高权力。束棒用于施行笞刑,斧子用于执行死刑。“束棒”在古代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中,读作“法西斯”。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领土扩张。经济大危机爆发后,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在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1935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三)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墨索里尼在官方的《意大利百科全书》中写道:“只有战争能使人类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能在敢于从事战争的人身上打上高贵的印记。……法西斯主义认为获取最高统治权的趋向……是生命力的表现。”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背景
材料一 1932年,德国的工业产量比1929年下降了近40%,农业产量下降近30%,失业人数超过600万。
材料二 在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毫无应对之力的魏玛政府引发德国民众的普遍不满,阶级矛盾激化,政局动荡。“一种要求变革的炽热愿望”遍及整个德国。
(1)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材料三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非常活跃,这为德国制造一次新的世界大战提供了思想条件,导致了后来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不满,渴望民族复兴,民族复仇主义情绪蔓延。
(二)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建立者
2.建立时间
3.建立标志
4.影响
希特勒
1933年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不久,他解散国会,禁止其他政党活动,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普通海关职员家庭。1914年,他加入德国陆军,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退役。1919年,他加入德意志工人党,该党后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即“纳粹党”。“纳粹”是德文“民族的”和“社会主义的”两个词缩写的音译。1921年,希特勒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发动“啤酒馆暴动”,失败后被捕入狱。希特勒宣扬种族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复仇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1924年出狱后,希特勒着手强化纳粹党。
◎希特勒和纳粹党成员在街上巡逻
(三)德国法西斯的统治
1.对内
(1)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接着,纳粹党乘机解散了工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法西斯陷害共产党人的事件。1933年2月27日晚,法西斯头目戈林指使纳粹分子潜入国会,放火焚烧国会大厦。次日,诬陷纵火事件是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的信号。以希特勒为总理的德国纳粹政府通过紧急法令,取消结社和言论自由等宪法条文,取缔共产党。此后,有6—7万的共产党员和社会进步人士被捕。其中包括德共主席台尔曼和在德国的保加利亚共产党领导人季米特洛夫。
(2)法西斯政权为加强思想控制,还焚烧了大量的进步书籍。
纳粹政权极端仇视人类一切进步的思想和文化。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遭到绝对禁止。1933年5月10日夜,希特勒煽动万名学生在柏林洪堡大学对面的广场上进行大规模焚书活动,2万册书籍被焚……大批优秀科学工作者被迫逃亡。
(3)法西斯政权残酷迫害犹太人,犹太人的财产被无情地剥夺。在纳粹统治下,几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成千上万的包括犹太科学家在内的优秀人士被迫流亡国外,其中有杰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2.对外
(1)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起庞大的军队。
(2)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3)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
(4)1939年3月,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示意图
绥靖政策
20世纪30年代,英、法面临德、意、日的挑战。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英、法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与对手妥协的政策,这一政策被称为“绥靖政策”。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的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开会,签订《慕尼黑协定》,强行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将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绥靖政策的推行,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世界濒临战争的边缘。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背景
材料一 1927年,日本内阁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材料二 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危机也使日本经济受到重创,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出口下降一半以上。到1931年,失业人数达300万,大批农民破产,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日本统治集团迫切要求强化国家政权,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并从对外战争中寻找新的出路。
——摘编自龚奇柱《世界历史》
日本觊觎中国之心由来已久;在经济大危机中,日本经济受到重创。
在国内外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日本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法西斯组织。
核心:军部
“军部”一词最初只指独立于政府、拥有军令大权的国家军事机关,后来逐渐成为当时日本庞大军事官僚机构的总称。军部包括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以及关东军和其他军事机关。军部不对议会负责,直属于天皇。
在控制了国家政权后,以军部为核心的日本法西斯势力对进步活动实行残酷镇压,并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将全部国家机器纳入战争轨道。
(二)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广田弘毅是日本第32任首相。1905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后成为一名外交官。1934年,日本外务省情报部部长天羽英二发表“天羽声明”,试图将中国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后来,广田弘毅积极推行侵华外交。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广田弘毅担任日本外相。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侵华战犯,广田弘毅接受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1948年12月23日,广田弘毅被处以绞刑。
国家大政的根本,在于根据大义名分,内则巩固国家基础,外求发展国运,使帝国在名义上和实质上都成为东亚的安定势力,确保东方的和平,为世界人类的安宁和福利作出贡献,以体现建国的理想。帝国鉴于内外的形势,认为帝国当前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在于外交和国防互相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
——《国策基准》
这则材料是一份什么性质的文件?
日本法西斯势力对外侵略扩张的方案。
(三)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日本加紧扩充军备,军费开支占全部财政收入的近一半。
日本还制定了《国策基准》,把“在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之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定为日本的根本国策。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处境与日本的处境有何相同之处?德国法西斯专政与日本法西斯专政有何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战胜国的制裁,因而有强烈的复仇情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迅速扩张,后来,日本的扩张受到美国等国的干涉,不满情绪高涨。
不同之处:德国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法西斯专政;日本的法西斯势力以军部为核心,在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背景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背景
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背景
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德国法西斯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