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八年级下册第11课 演唱 ☆我和你(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八年级下册第11课 演唱 ☆我和你(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02-12 10:19:29

文档简介

歌唱发声
如果把人看作是发声的“乐器”,从功能上看,这个“乐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动力源(肺);2、振动体(声带);3、共鸣体(发声通道)。歌唱的发声动力是肺里呼出的气,振动体是声带,而共鸣体是胸腔、咽腔、口腔、鼻腔、鼻窦、头腔等共鸣腔体。当气息从肺经过声带时,使声带立即闭合,这时声带下面的气压大,上面的气压小,形成压差,使声带再次分开。在开与闭的循环之间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声音。肺的压力越大,声带就越紧张,声带振动发生的频率也越高。这样产生了声音的高、低。声带发出的声音经过咽腔、口腔、鼻腔、头腔和胸腔共振,得到美化和放大的声音,在唇、舌、腭等语言器官的作用下就形成了我们人类所特有的音乐——歌唱。
一、如何使歌唱的气息更流畅
我们已经知道,歌唱时的音高,是肺的气息以一定的速度冲击声带时,由声带产生的张力所决定的。气息速度快,声带张力大,声带振动的频率快,就产生高音。气息速度慢,声带的张力小,声带振动的频率慢,就产生低音。所以,在声带自然放松的情况下,只要准确的把握每一个音高的气息速度,就能为唱出美好声音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1、基础练习
快速呼气练习与慢速呼气练习
快速呼气练习时要求学生在充分呼好气的情况下,使劲去吹一个较远的小物体,并努力使之立即被吹动。练习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慢慢使自己能吹较远的某一物体。
慢速呼气练习要求学生在充分吸好气的情况下,平稳而轻柔的去吹动一个较轻的物体,使之被吹动。两种练习交替进行,练习者主动体验为达到不同呼气速度时身体所承受的不同压力感觉。
2、发声练习
⑴“叹气练习”从气息速度上来看是一个气速逐渐减慢的过程。1=F 5 4 │3 2│1-║ 我们完全可以让练习者先叹一下气,然后在叹气的这个用气力量的惯性下进行练习。由于练习者的感觉来源于生活的自然体验,一般很容易控制好气息速度,唱出较优美的声音。应该让练习者自己仔细体会“5”与“1”两者的不同用气感觉。主动去把握这条练习的用气过程——气息由快到慢。
⑵在叹气感觉的基础上,进行和弦的下行练习1=F 5 3 1 │5 3 1║,与第一条练习不同的是下行音阶中省略了“4”和“2”,练习者要更主动的去准确把握发出不同音高的不同气息速度的用力感觉。同样的旋律因为练习字母的不同所使用的气息速度也不相同。一般而言,开口音比闭口音费气。练习者也可以将字母的前后位置交换,体会不同开口情况下气息速度的具体感觉。
⑶“上行旋律练习”与“下行旋律练习”两者用气感觉刚好相反。练习者可以逆向体味并操作气息速度由慢到快的各种模式练习。
3、变格练习——歌曲的旋律练习
每一首歌,都是作曲者根据情绪和语言的特定起伏规律所写成的“综合性”练习曲。其中会出现各种音程关系的音高连接,练习者要根据歌曲旋律具体需要练习这种特定的气息速度的连接。练习时可以先以单一字母进行连接。
演唱者练习时可以得过且过用单一的字母进行气速连接练习,这样比较容易找到正确的发声效果。当演唱者的声音完全能够根据歌曲的旋律需要来加以控制时,再逐步改为用歌词练习。切记:声音一定用单音节练习时最佳的声音为准。
二、如何使歌唱的声音更优美
细细地欣赏中外优秀歌唱家的演唱,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男声还是女声,是高音还是低音,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他们的声音无一不是自然优美的,他们的歌唱给人留下一种“享受”的美,他们的歌唱方法浑然天成。而我们遇到“唱得不好”的歌唱者无一例外地存在着“喉音”或躲着声带唱的问题,听这些歌声让人感到特别累,音色当然是沉重的。而且,这个问题的存在使得这些歌唱者裹足不前,有时甚至退步。所以唱出自然、优美的音色,是解决歌唱中的主要矛盾。谁能唱出自然、优美的音色,谁就掌握了歌唱学习的“金钥匙”。
1、自然、优美声音产生的理论依据
我们知道,歌唱时声带是产生基本声音的地方,而使得声带发生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挤着喉咙发声,躲着声带发声等等。科学的发声原理要求声带在气息的作用下被动地闭合发声。这一理论的提出无疑为去掉歌唱者的歌唱问题,为找到自然、优美的音色提供了科学依据。那么声带究竟怎样在气息的作用下发出自然、优美的声音呢?把人当作为发出乐音的乐器,从功能上看,这个乐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动力源(肺)、振动源(声带)和共鸣体(发声通道)。当气流从肺部流出经过声带使得声带立即闭合,这时声带下面的气压大,上面的压力小,形成压差,使得声带再次分开。在开与闭的循环之间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声音,肺部压力越大,声带就越紧张,声带振动发出的波动频率也越高。从以上原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带的闭合是完全可以依赖气息的作用而自然的被动地闭合。
发高音时人不需要主动地去绷紧声带,高音是气压增加后声带自然调整到所需状态发出的。歌唱时有“喉音”,从观念上分析,就是歌唱者认为闭合的声音是声带(喉头)主动闭合的结果。这样主动使声带闭合的行为无疑使声带发出“硬”、“笨重”的感觉。被动闭合的声音具有“轻巧”、“嘹亮”的特征。而且有“喉音”(主动闭合)的的人很难唱上、唱响高音。没有“喉音”(被动闭合)的人很容易唱上、唱响高音。声乐技能的学习最终是以让学习者自我主动认识、把握歌唱的操作方法为目的的。所以,懂得科学的发声理念是歌唱学习者唱出自然、优美声音的前提条件。
2、自然、优美声音的训练方法
⑴入门——“冒泡”练习
练习者首先要松开颌关节,使喉头处于自然低位。然后将肺部的气息轻轻呼出,柔和得像用气息“抚摸声门”。处于放松状态的声带就会被吸拢,喉咙里发出了类似“冒泡”的声音。这条练习用开口音“a”和辅音“m”都可以练习。“冒泡”时练习者会明显感觉到下巴的肌肉是放松的,这条练习对于练习者初步认识和掌握声带可以被动闭合发声有很大益处。因为下巴越放松越容易找到“冒泡”的感觉。
⑵外在的“声带”——“打嘟噜”练习的新含义
嘴唇“打嘟噜”的方法要求我们练习者:①嘴唇要尽量放松;②气息要形成一定的速度。于是我们就能非常明确地感觉到上、下嘴唇是被吹出的气流吸拢又吹开。如此循环往复发出“嘟”声的。这和我们提到过的声带被动闭合发声原理不谋而合。通过练习可以坚定练习者的信念,放松喉头是唱出自然、优美的声音的最佳方法。“打嘟噜”练习加深了练习者对气息速度与高音之间的必然联系的认识。可以先让练习者在声带不发出声音的状态下进行“打嘟噜”练习。练习者将气息以不同的速度吹出,应能发现嘴唇振动的频率受气息速度的直接控制,即:气速越快,振动频率越高;振动频率越高,音高也就越高。这一结果与前面提到的声带发出的音高随着气息速度提高的理论完全一致。证明了声带可以在气速的作用下调整出高音所需的状态。
⑶从基础练习迈向自然、优美的歌唱
进行带旋律的“打嘟噜”练习,能有效地结合“冒泡”练习(放松喉头)和无旋律“打嘟噜”练习(气速与音高成正比)的优势。练习要求同时注意“三者”的积极配合。即:一个积极,两个放松。气息要积极作用于声带、嘴唇的振动,喉头、嘴唇的放松。这样练习的优点在于能正确感觉歌唱时气息的支持。最大的优势在于能让练习都明白用气的方向,即:不管怎样描述气息支持的感觉,其结果总是气息向上作用于声带闭合发声。当练习者能把带旋律的“打嘟噜”练习熟练掌握后,我们可以进入自然、优美歌唱的实质性阶段,进行有歌词的歌唱练习。为了保持“打嘟噜”时的自然、优美的音色,我们在已经掌握的正确操作的前提下,注意气息的进一步积极配合。因为“打嘟噜”的协调是在闭合状态下完成的。对于“嘟”而言,唱歌词时开口都要比它大,气息一定更积极。
领唱:一个人先唱几句,然后大家一起唱,起引导作用。
合唱:2个或以上的人,同时唱歌,可以在同一声部,也可以在不同声部,简单说就是可以唱不同的调。
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一、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
我们是用“人声”这个乐器来进行歌唱学习的,歌唱是一个“内置乐器”发声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歌唱学习完全不同于其它器乐的学习。我们在操作乐器发声时,乐器是没有“感觉”的,而我们歌唱——操作“人声”这个乐器时,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觉着歌唱。正因为如此,我们要从发声的理论上来了解我们的歌唱,了解我们“内置”的乐器。
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包括发声的组成、歌唱时的姿势、歌唱时的呼吸、歌唱时的发声、歌唱时的咬字、吐字几部分。
发声器官是由呼吸器官、喉头与声带、共鸣器官所组成的。
1、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包括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腔以及横隔膜等。
呼吸活动是依靠整个呼吸器官的联合运动来进行的。气管上接喉腔、下通肺,是气息的通道。肺位于胸腔内,分左右两叶,是储存气息的地方。肺里有许多支气管,支气管的末端有许多肺泡,肺泡在吸气时扩大,呼气时收缩。横膈膜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顶部中心向上隆起,呈圆顶形,它是随着呼、吸肌肉群的紧张和松驰、两肺的扩张的收缩而升降的。吸气时,横膈膜的圆顶下降;呼气时,横膈膜的圆顶下降;呼气时,横膈膜的圆顶上升,这样就形成了呼吸。如果能较好地控制和调节呼吸压力的大小、呼吸气势的强弱等,这样呼吸就成了歌唱发声的动力。
2、喉头与声带
喉头位于颈前正中部,由软骨、韧带、横纹肌和粘膜等组成。在喉头中间有两片对称而有弹性的韧带,这就是声带。声带间呈三角形空隙,称作声门。声带是歌唱发声的音源,当气流通过声门时,喉头的软骨、韧带、横纹肌等互相配合动作,声带便分开、并拢,并调整长度、厚度和张力,发出高、低、强、弱不同的声音来。
3、共鸣器官
人体的共鸣器官可以分为口腔、头腔和胸腔三个部分。
口腔包括喉咽腔、口咽腔、口腔;头腔(有的称为鼻腔或头腔加上鼻腔)包括鼻腔、鼻咽腔、额窦、喋窦、上颔窦等,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胸腔等等部分。
上述这些共鸣器官又分为可调节的和不可调节的两类:
喉咽腔、口咽腔、口腔是可调节的;头腔和胸腔是不可调节的。
声带发出的声音是很轻微的,只有当它在人体的各个共鸣腔体中得到共振,才能使音声扩大和美化,如果我们能正确地运用这些共鸣腔,就会获得圆润、丰满、动听的歌声。
4、咬字、吐字器官
咬字、吐字器官包括舌、唇、牙齿和上腭(软腭和硬腭)等。它们是咬字、吐字时出声、引长、归韵的器官。
上述发声器官的四个部分都是受人体高级神经支配的,在歌唱时是一个整体的运动,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二、歌唱中的基础姿势
1、站立式:两脚稍分开,可以“小八字型”或“丁字型”,使身体站稳,身体的重心略靠前,压在前脚掌。双肩略向后展开,两手自然下垂,身体自然挺立。发声时,臀部略夹紧,处于一种积极和,向上用气的状态。
2、坐式:上身的姿势与站立时要求一样,要注意腰部的挺立,但腰挺立时腰部肌肉不能僵硬。不要靠在椅背上,两脚稍分开,双腿不要交叉。无论是采取站立式还是坐式姿势歌唱,都要注意头部端正,颈部肌肉放松,上下颌自然分开。发声时,口型要根据字的需要自然张合。还要注意保持住积极的心理状态,精神要饱满,尤其是在进行发声练习时。关于歌唱姿势,我国戏曲训练中常用的一个口诀归纳得很好:头如顶碗立如松,直背收臀要展胸,眉宇舒展心畅快,凝目远眺神秘志清。
三、歌唱时的呼吸
正确的歌唱呼吸是掌握好歌唱技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唐朝《乐府杂录》中就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论述。意大利美声唱法也指出:“你把气吸好了,打开喉咙就唱”。这就是美声唱法。这些都说明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歌唱的呼吸与日常讲话时的呼吸,从生理的角度看有其一致性,都是根据身体的呼吸肌肉协调发出声音的一种过程。但两都也有区别:讲话的音量、力度、音区都比较集中,呼吸活动是自然的、下意识的;但歌唱的音量、力度、音区都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来说,歌唱的音量更大、力度更强、音区更广。所以歌唱时呼吸肯定要比讲话时更积极、更主动,我们称之为气息控制。歌唱的呼吸是一个有主动意识,有目的的操作过程。
在声乐理论中,有关歌唱呼吸的论述是最多的。归纳起来有三种方式:胸式呼吸、胸腹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这里只介绍目前用得最普遍的,相对最科学的“胸腹式呼吸法”,强调运用胸腔、横膈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这样就调动了身体有吸气整体机能。吸气时要求两肋扩张,横膈膜被动下沉。呼气时要求保持吸气时的扩张感,有目的的使用气息发声。这样的呼吸方法扩大了气息容量,加强了对气息运用的控制能力,使我们能够对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方面的表现控制自如,掌握这个技巧的练习方法有两种:
1、急吸缓呼
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口、鼻把气息吸到肺叶下部。可能体会在登高和跑步后的急吸状态,这时的呼气急促而且深入,接近歌唱时的急吸要求。在急吸以后,应迅速将气息保持住,然后按照用缓呼的要求进行呼气。
训练“胸腹式呼吸”,先练急吸能使初学者避免呼吸动作的不自然,有了急吸缓呼的体验,再作缓呼缓吸的练习。
2、缓呼缓吸
胸腔自然挺起,用口、鼻把气息徐徐吸至肺叶下部,横膈膜下降,两肋向外扩张,小腹微收,从而产生对抗的平衡,腰部似有气环支撑的感觉,这就是通常所访问演出的“呼吸支持点”。这种吸气要求是自然、平稳、柔和而深入的,就像人们在闻花时或在清晨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时的感觉一样。
呼气时一定要保持吸气状态,尽力控制气息,使之均匀、持续、平稳、柔和地吐出,即保持横膈膜和胸腔的扩张状态,不要使气息很快地泄掉。如体验在缓吸分几口气吹掉桌上的灰尘,或在深吸后试着高喊对岸的渡船,都可以帮助体会在呼气时下肋和横膈膜仍有保持吸气状态的感觉。
“胸腹式呼吸法”概括起来说就是一种保持吸气状态的用气过程。歌唱时的呼吸是有主动意识,有目的的操作过程。歌唱时的呼吸,我们民族的传统表达方式叫“运气”,就是要求歌唱者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气息。吸,使“气沉丹田”;用“氤氲自脐间出”。即“丹田”用气,小腹收缩、送气。用这种呼吸技巧,我们的歌声就有可能达到“遏云响谷之妙”。
演唱者介绍
陈其钢,男,(1951--?)上海人,享誉法国欧洲乃至全世界音乐界的中国作曲家。在他身上,有着一种古典诗人般的气质,坚持用自己的音乐谱写女人,将中国的传统元素很好地融合于西方现代作曲之中,越来越受到国内听众的关注。 他是当今少数几个在世界音乐舞台上极为活跃的中国作曲家之一。十余年来,他的作品荣获了多项国际大奖,在他的倡导与帮助之下,世界著名的贝桑松国际青年。
创作了2008北京奥运主题曲《我和你》,英文《You and Me》以及歌词.主题歌《我和你》:主题歌作曲:陈其钢,中文词:陈其钢,英文词译配:陈其钢、马文、常石磊,配器:陈其钢、常石磊、王之一。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