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七年级下册第1课 欣赏 歌唱吧,我的库木孜(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七年级下册第1课 欣赏 歌唱吧,我的库木孜(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02-12 10:36:42

文档简介

柯尔克孜族介绍
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在中国被称为柯尔克孜族,绝大部分居民使用柯尔克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以来自于东欧平原地区的斯拉夫字母(国外),阿拉伯字母(国内)为基础的文字。有自己的语言,北疆的有些人能说哈语,南疆的部分人能说维语。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通用汉语、蒙古语。
诗歌音乐
悠久的历史和牧业生产生活,造就了柯尔克孜人豪放爽朗的性格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其中最突出的民歌、诗歌、音乐。柯尔克孜族的史诗最著名的是《玛纳斯》,有22多万行,为世界三大民族史诗及我国三大民族史诗之一,为世界十大史诗之一,是一部传记性的英雄史诗,是柯尔克孜族重要的标记和象征。描绘了玛纳斯及其后代共八代人反抗异族侵略、保卫家乡和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安宁生活这样一个主题。这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很高的口头文学,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吟唱诗人在吟唱玛纳斯史诗富了祖国的艺术宝库。何尔克孜族人民能歌善舞,阿肯、伊尔奇、玛纳斯奇是民间音乐的创作者、加工者和传播者。还有多种群众性的娱乐、体育活动,如赛马叼羊、摔跤、马上角力、拔河、荡秋千、夜游、捉迷藏、欧运、姑娘追,等等。民间乐器亦很丰富,有考姆兹(三弦琴)、奥孜考姆兹(吹奏乐器)、克雅可(二弦拉琴)、帕米尔考姆兹(铁三弦)、却奥尔(牧笛)等。
家庭制度
柯尔克孜族的家庭为一夫一妻制。过去,受宗教影响,富者也有多妻的。男权很大,老年人威信最高,妇女受和男人较平等对待。旧式婚姻带有封建买卖性质,一般由父母包办。订婚有指腹婚、幼年订婚、成年订婚三种形式。娶妻彩礼至少要牲畜“一打”(九头)。通婚范围不受氏族部落限制,直系亲属和近亲不能通婚,但有姑表和姨表婚等,并有与外族通婚现象。好宾客,重礼节。两人在路上相遇,要用手抚胸躬腰互相问好。凡有来客,不论是亲威朋友,还是陌生人,都热情款待。生活中多禁忌。禁食猪、驴、狗肉和自死牲畜及一切动物的血;严禁在住宅附近大小便;谈话时不能擤鼻涕;忌讳骑快马到门口下马,因为这意味报丧或有不吉利消息;最忌撒谎、欺骗和赌咒。饭前饭后要洗手,洗手后手上的水不能洒,要用布擦干。做客时,吃东西要留下一点,不能吃尽,以示主人招待丰盛。吃饭时,不许用手摸擦食物,也不允许用鼻子嗅食物,不能动别人的碗勺。服饰方面忌坦露胸背的衣服,禁止穿裤衩背心在室外活动和作客等等。客人吃饭时,他人不能进屋或窥探。客人告别出门时,要背朝门外退出。丧葬时将尸体用白布缠头和全身,实行土葬,由男子送葬。
妇女戴圆形金丝绒红色花帽,叫“塔克西”,上面蒙上头巾。另一种帽子叫“艾力其克”,镶有装饰品和刺绣。戴这种帽子时,里面要戴绣花软帽。冬季戴“卡尔帕克”,毛毡制成,顶加帽穗,帽面用呢料或布料,帽两侧开口,顶部一般是白色。后两种帽子比较古老,多数人不戴了。妇女的头饰很复杂,用“绣花布条”绑扎发辫,发辫末梢系圆型银质小钱数个,再用珠链将两条发辫连结在一起,脸上喜涂脂粉,手戴玉镯、戒指。
柯尔克孜族的男装亦多刺绣,短装,上衣多长及臂部。直领,领口绣花,袖口紧束,否则便带刺绣,上衣对襟,对襟处钉银制纽扣,内衣多白色,常刺绣,外套“坎肩”,也叫“架架”,与妇女所穿式样相似,但颜色不同。男装多黑、灰、蓝三色。外出都穿大衣,一大衣无领,袖口多用黑布沾边,称“托克切克满”;亦有穿皮衣的,称“衣切克”。
男子不留须,不蓄发。如为独生子,可在十岁内蓄发,但不能蓄其全部,只在头部的前、后、左、右留上四撮圆形或半圆形的头发作记号,长至十岁,这种记号便要剃掉。
男子的帽子多用红布制成(其它颜色的也有),在帽子的顶上有丝绒作成的穗子。穗子上缀有珠子等装饰品,冬季带皮帽。
柯尔克孜族的服饰,男子常戴用羊毛皮或毡子制作的白毡帽(ak kalpak)。穿无领“袷袢”长衣,内着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衣,外束皮带,左佩小刀等物。夏天穿立领短袷袢,春秋喜穿条绒缝帛的宽脚裤。女子通常穿连衣裙,外套黑色小背心,南部妇女穿小竖领衬衫。妇女包头巾,喜戴装饰品。饮食主要为奶制品和牛、羊、马、骆驼等肉类食榀,辅以面食。常饮牛、羊、马奶和酸奶,喜喝茯茶。柯尔克孜族人民逐水草而居,夏季多住帐篷,冬季多定居在气候温暖的山谷地带,住四方形土房。
食俗
国内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柯尔克孜族人民以从事畜牧业生产为主,兼营农业和手工业;传统工艺美术有刺绣、擀毯、雕刻、织花和金银器,习以兵器、山鹰、云彩、猛兽作图案。喜爱赛马、叼羊、马上打靶和飞马拾物等。其物质生活与经营畜牧业有密切关系,饮食起居也都有着游牧生活方式的特点。
柯尔克孜族爱好
柯尔克孜族早餐较简单,但营养丰富,多以鲜牛奶佐以其他食物,午餐也较简单,牧民们大都是携带干粮在野外食用,晚餐一般较丰盛。 信奉伊斯兰教的柯尔克孜人,忌食猪内和自死牲畜肉,马肉马肠为冬季最佳食品。他们的饮食主要是肉制品和奶制品,也喜欢吃圆白菜、洋葱(皮牙子)、土豆等。日常饮料是山羊奶和酸奶,还喜欢喝煮沸以后加奶、加盐的茯茶。富裕起来的牧民们喝的是牛奶羊奶,吃的是牛、羊、马、骆驼肉,也吃米食和面食。制做面食时,没有案板,而是用皮子制成的擀面布。他们还把做好的酥油都存放在宰杀后经过加工的牛胃、羊胃里。碗、勺等餐具都是用木头制做的。
柯尔克孜族青年的婚礼仪式由阿訇,其中有一个和饮食有关的插曲很有意思,阿訇将一个馕分成两半,蘸上盐水,分送给两个新人,其含义是表示同甘共苦,永不分离。
柯尔克孜族十分好客和有礼貌,有"友谊与热情是柯尔克孜人的金子"的名言传世。凡有客人来访,不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招待,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请客人吃,而以羊头肉待客最为尊敬。在请客人吃羊肉时,先请吃羊尾油,再请吃胛骨肉和羊头肉。客人也要分出一些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表示回敬。
柯尔克孜人的日常饮食还有馕、锅贴、库依玛克(油馕)、包尔沙克(油炸面块)、曲依包尔沙克(油炸果)、烙饼、油饼、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烤包子)、曲曲尔(水饺)、油馓子、奶油稀饭、抓饭、拌面、花卷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与各族人民共同聚居、共同生产与生活,柯尔克孜人的饮食结构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蔬菜开始进入农牧民的家庭,饭菜的品种也日益丰富多彩了。
柯尔克孜族的饮食忌讳,与新疆其他民族既有相同之外,又有相异之别。饭前洗手后,余水不可乱甩,须用布子擦干,主人让吃时客人才能吃。男客不可从女主人手中直接接取食物,以示男女有别。客人应将碗中食物吃净,切忌将剩饭倒在地上。吃饭时不可揭开厨房门帘窥视,餐后要背向门退出。
柯尔克孜族新婚
结婚一般要举行三天,日期多选择在月底,仪式主要在女家进行。柯尔克孜的婚礼是在女方家进行的.早晨母亲就要给女儿沐浴,并由母亲,嫂嫂等人为新娘梳妆打扮。母亲要为女儿梳头,将满头的小辫子梳理成两条大辫子,边梳边唱哭嫁歌。歌中有母女的惜别之情,也有深深的祝福。并同时举行叼羊,赛马等活动,做抓饭,煮肉准备迎接新郎及家人。
1、第1天 捆新郎
新郎一方在一大早就由长者和青年组成的队伍骑上马,在乐队的敲打声中浩浩荡荡的送去聘礼。聘礼包括刚宰杀的两只羊,一只作整羊煮熟;一只把五脏掏出,不剥皮烤熟,还要带上数十头小牲畜和各种衣物。新娘的姐嫂要挡在门口,逐样检查男方送来的聘礼,然后接纳礼品,在门口还要进行女方给新郎礼品的展示,并在众人的面前一一试穿衣物。
等到准备让新郎进屋时,新娘家的男人们早就准备好了绳索。等新郎一进门,众人一拥而上,捉住新郎五花大绑,将其拴在帐篷前尽情戏耍。最后要由新郎的父亲和兄长出面,向女方的亲友求情,并向他们赠送礼物,这时他们才会给新郎松绑。
2、第2天 发喜糖
第二天婚礼仪式一开始,就由陪新郎来的一位客人用一根木棍将毡房顶部的天窗挑开,并从天窗口往外面撒杏干、油果子、糖果等喜庆食品。这时,新娘家和新郎家的客人分开站在毡房里等着抢那些东西,以分享这对新人的幸福。新娘家要宰羊及其他牲畜摆上宴席,招待远道而来的来宾。
结婚仪式按伊期兰教教规进行。由阿匐主持典礼,念“尼卡罕”(结婚证词),给双方分吃蘸盐水的馕,象征夫妻白头偕老,永不分离。为庆祝新婚,宾主们要举行刁羊、赛马、摔跤、角力等文娱活动。晚上,新郎、新娘由伴郎、伴娘陪同坐在帐帘内畅所欲言,嬉笑言欢;帐帘外,男女青年奏考姆兹和其他乐器,唱民歌,跳会面舞,做其他游戏,一直闹到深夜方归。
3、第3天 回家转
新郎要把新娘带回到自己的新房。这时,新娘要和自己的家人哭别。新娘的母亲为了照顾女儿也陪同女儿同来新郎家住上二至三天,有的要住上一个月才返回。女方要为女儿准备衣物、被褥和其他生活用品作为嫁妆,用马和骆驼驮上送去,同时还准备一匹马,鞍具、笼头和马鞭。鞍具和马鞭都要是全部是崭新的,并用银铜装饰,十分讲究。新娘回婆家时,要骑上这匹马,这匹马也算作为嫁妆送给女儿。新郎和新娘在回去的途中,会受到各地牧民的热情招待,新婚夫妇还要奉上喜糖等礼品作为酬谢。
柯尔克孜族民歌
柯尔克孜族的民歌,主要是由牧歌发展起来的。其明显的标志和特点是民歌中普遍带有呼唤的声调,这种声调是牧人呼唤辽阔的草原上一切生物时的独特音调,这种音调可以把人引向辽阔的草原,雄伟的雪山,涓涓清流的山谷以及牛羊遍地的牧场。柯尔克孜族民歌,根据产生的时代和内容,大致可分为传统民歌、革命民歌和新民歌。传统民歌,又可以分成劳动歌、习俗歌、反抗歌和情歌。
1民族分布及语言
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乌什、阿克苏、莎东、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新中国成立后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有的地区也通用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
2民族简介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歌的形式和内容十分丰富。柯尔克孜族民歌浩如烟海,民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容易抒发感情。一般都有曲有词,可独唱合唱。历代传唱的民歌都是具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和特殊风格的文学佳作。
3民歌分类
柯尔克孜族民歌按内容分类,有反抗歌、劳动歌、习俗歌、情新和新民歌等。习俗歌中又分为摇篮歌、游戏歌、劝嫁歌、结婚歌、离别歌、迎客歌、哭丧歌等多种。民间诗歌都是格律诗,押脚韵。《打场歌》、《守圈歌》、《牧工怨歌》、《姑丽逊怨歌》等是古老传统民歌中的名篇,神话有反映宇宙起源和人类起源的内容,多带有宗教色彩。
4音乐分类
柯尔克孜族的音乐分为两类:一是有歌词的配曲;一是没有歌词的演奏曲。史诗、叙事诗、民歌等一般都有配曲。配曲是表现歌词内容的,内容变化,配曲亦随着变化。如《玛纳斯》的配曲,演唱到英雄玛纳斯出生时,配曲曲调则类似摇篮曲;演唱到玛纳斯出征打仗时,配曲曲调则奔放、豪迈;演唱到玛纳斯负伤死亡时,配曲曲调则十分悲伤。其他民歌的配曲,亦根据歌词的不同而各有其特色。一般说来,除哭歌、怨歌、死讯歌和送葬歌的配曲而外,其他配曲都是明朗的、爽快的、优美的、细腻的。?柯尔克孜族无歌词的演奏乐有大曲、小曲之分。大曲有《库巴尔汗》、《喀热孜曲》、《胜格热玛》、《布托依》、《凯尔别孜》、《猎人曲》、《喀帕尔图》、《哲提库尔》(七个奴仆)、《加孜加依克》、《狮子和布谷鸟》、《卓鲁阿依热克》、《黑骏马》等。小曲则有《阔兀孜巴什》、《绰克奥依》、《赛凯特巴依》、《考姆祖木》、《勃托木》、《黑眼珠》、《凯尔麦套》、《喀奇肯》等。《库巴尔汗》由几十个乐章组成,规模很是宏伟。大曲小曲所描绘的有农民、牧民、手工工人的劳动生产,有本民族的历史和风土民情,有英雄人物的英雄业绩,有家乡的山峦、河流、草原,有民族间的友爱,也有人民群众反抗本族巴依等剥削阶级及外来侵略者的斗争。大曲《喀帕尔图》所描述的就是蒙古成吉思汗对柯尔克孜族的掠夺和柯尔克孜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哲提库尔》所描述的就是柯尔克孜人民反抗本族剥削阶级的斗争的。小曲《喀奇肯》(逃亡者)所表现的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沙皇俄国横征暴敛,强行征兵,柯尔克孜族人民举行武装反抗,失败后大批迁来中国,后又遭到新疆军阀杨增新的暴政,流离失所等一系列的悲状情景。?柯尔克孜族的音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歌词的演奏曲,一般在节奏上都比较自由,具有开阔悠长的特点。
5玛纳斯
柯尔克孜族的史诗民歌《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著名传记性史诗。是一部规模宏伟、内容丰富具有很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学作品。它早在很长的年代里,由“玛纳斯奇”(专门演唱史词的民间歌手),广泛吸收民间文艺创作成就与歌唱艺术相结合的集体创作,用20多种曲调演唱,这部史诗至今仍广泛流传在民间。全诗共分为八部,长达20多万行,主要是通过玛纳斯之孙八代的活动和遭遇,叙述了古代柯尔克孜族抗击侵略,争取自由的毫不屈服的顽强精神,以及渴望幸福生活的理想和愿望。《玛纳斯》在语言艺术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形式是格律诗,押脚韵,也有兼押头韵、腰韵的。每行多由七或八个音节组成,该诗已初步整理,并译成汉文。第一部《玛纳斯》,第二部《赛麦台依》;第三部《赛依台克》;第四部《凯耐尼木》;第五部《赛依特》,第六部《阿勒斯巴哈 别克巴恰》;第七部《索木中莱克》;第八部《奇格台依》。《玛纳斯》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一部研究柯尔克孜族语言、历史、民俗、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巨著。
《歌唱吧,我的库木孜》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柯尔克孜族民族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库木孜,欢快活泼的琴弹奏《歌唱吧,我的库木孜》。
2、能够根据歌曲的风格,结合一些舞蹈来表现,加深对歌曲情绪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柯尔克孜族民间歌舞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唱吧,库姆孜》,同学们在音乐声中进入教室)
导语:同学们好!伴随着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我们一起来到了音乐课堂。有人知道刚才播放的是什么歌曲吗?它是哪个民族的?(生:《唱吧,库姆孜》、柯尔克孜族)很好!柯尔克孜族一个热情,开朗豁达的民族,让我们在这首歌的带领下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个民族吧!
(板书课题歌《唱吧,我的库木孜》)
二、学习与感受
1、随乐学唱,激情导入,走近柯尔克孜族音乐。
2、组织教学,师生歌声问好。
3、舞蹈秀,背景播放《唱吧,我的库木孜》。
4、视听感受,了解柯尔克孜族。
(1)教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场各民族的服装秀,同学们能否指出哪几套是柯尔克孜族服饰?并说说对柯尔克孜族还有哪些了解?
生:尔克孜族有自己语言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阿拉伯字母基础拼音文字柯尔克孜族主要经营牧业兼营农业和畜产品加工主手工业柯尔克孜族文化艺术绚丽多彩群众流传着各种形式诗歌、音乐、传说、故事、童、寓言和造型艺术传统工艺美术有剌绣、擀毡、雕刻、织花、制作金银饰物等赛马、叼羊、摔跤、马上角力、姑娘追等传统体育活动都带有牧区生活特点 逐水草而居夏季住帐篷冬季多定居山谷地带住四方形土屋饮食奶制品和牛、羊肉等食品喜喝茯茶服饰:男穿白色绣有花边圆领衫外套袷袢(无领对襟长衣);妇女常穿连衣裙外套黑色小背心南部妇女穿小竖领衬衫;青年妇女喜好红色衣裙戴红丝绒圆顶小帽或顶系珠子、缨穗、羽毛大红皮帽丧葬:尸体洗净用白布缠头和全身行土葬节日:有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禁忌:禁食猪、驴、狗肉和自死牲畜及切动物血;严禁住宅附近大小便;谈时能擤鼻涕;忌讳骑快马门口下马因意味报丧或有吉利消息;忌撒谎、欺骗和赌咒柯尔克孜族宗教信仰,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2)教师范唱,学生击掌伴奏。
(3)学生跟多媒体哼唱。
(4)让会舞蹈的同学自由发挥伴着歌曲,教师总评。
《歌唱吧,我的库木孜》教案
教学内容:
欣赏《歌唱吧,我的库木孜》。
教学目的:
1、能够对我国柯尔克孜族民族民间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少数民族与中原音乐文化间的联系,并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2、能够用器乐的形式为《歌唱吧,我的库木孜》配伴奏,并能为《歌唱吧,我的库木孜》填充配器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所学歌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难点是为《歌唱吧,我的库木孜》伴奏。
教学用具:
钢琴、中国地图、多媒体教学光盘、库木孜乐器。
教学设计:
歌曲知识
《歌唱吧,我的库木孜》是一首叙事歌曲,歌词采用拟人的方法,赞美柯尔克孜民族乐器———库木孜,并通过赞美库木孜表扬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开朗与豁达。
2、导入新课
跳一段维柯尔克孜族舞蹈,请学生说出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并在地图上找出此民族 所处的省份。
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维吾尔族民歌《歌唱吧,我的库木孜》板书课题“《歌唱吧,我的库木孜》”。
3、歌曲学唱
(1)播放录音,请同学们说出这首民歌所用的乐器。
(2)讨论总结
歌曲的显著的特点是:全曲的节奏轻快、跳跃、充满活力,表现了柯尔克孜民族的活力与生活的热情。
4、表演
(1)播放一段维柯尔克孜族舞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
(2)请同学们为歌曲《歌唱吧,我的库木孜》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
(3)教师带领同学们为歌曲伴舞。
5、创造
(1)将课本《歌唱吧,我的库木孜》乐谱打击声部的配器补足。
(2)教师总结板书。
(3)给部分同学发放打击乐器,有钢琴特长的同学弹钢琴,其他同学击掌为《歌唱吧,我的库木孜》做伴奏。
6、合作
演唱、打击乐、舞蹈一起合作表演,将孩子们的学习推向高潮。
小节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维柯尔克孜族歌曲,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人创造了动人的歌声和多姿多彩的舞蹈。我们要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并要象歌中所唱的那样珍惜青春大好时光。
《歌唱吧,我的库木孜》教案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歌唱吧,我的库木孜》一课的教学中,不追求学生的识谱能力、歌唱技巧,主要是让学生在创作律动和创编节奏中感受和体验柯尔克孜族民歌的风格特征,感悟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具
库木孜,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使学生体验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
2、通过欣赏,了解柯尔克孜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3、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懂得生活需要热情与豁达,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加多姿多彩,才会充满希望。
教学重点
歌曲情绪与风格特点的体验和实践。
教学难点
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1、欣赏歌曲(老师叙述库木孜的相关知识)
“库木孜”的传说:
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柯尔克孜族人民能歌善舞,异常珍爱他们的民间弹拨乐器“库木孜”。在节日里,在热闹的婚礼上。人们高奏库姆孜琴,放声歌唱。乐手们还发挥了库姆孜各种富于表现力的技巧,他们奏得高兴时,还运用了倒拨弹、肩扛弹、背手弹、共顶弹等灵活、幽默的方式演奏。
再次欣赏《歌唱吧,我的库木孜》:
库木孜,又称考姆兹,柯尔克孜族弹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 库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
用整块杏木、柳木挖制,全长90厘米。琴头无饰,一侧置三轴。琴杆细长、无品。音箱宽20厘米,面板用松木,上部开直径1厘米圆形音孔,下置梨木琴码。天山南部的库木孜音箱扁平,呈葫芦形;帕米尔山区的库木孜音箱为长六方形,上宽下窄。张三条丝弦,按四或五度定弦g、d1、g或c、g、d1,音域c—e2。
3、小结反思:
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是祖国的一员,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将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团结互助为荣。只有继承和发扬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课件9张PPT。歌唱吧,我的库木孜库木孜弹唱《歌唱吧,我的库木孜》是一首叙事歌曲,歌词采用拟人的方法,赞美柯尔克孜族民族乐器——库木孜,并通过赞美库木孜表现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开朗与豁达。民族概况
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在中国被称为柯尔克孜族,绝大部分居民使用柯尔克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以来自于东欧平原地区的斯拉夫字母(国外),阿拉伯字母(国内)为基础的文字。有自己的语言,北疆的有些人能说哈语,南疆的部分人能说维语。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通用汉语、蒙古语。
柯尔克组墙毯
家庭制度

柯尔克孜族的家庭为一夫一妻制。过去,受宗教影
响,富者也有多妻的。男权很大,老年人威信最高,妇女
受和男人较平等对待。旧式婚姻带有封建买卖性质,一般
由父母包办。订婚有指腹婚、幼年订婚、成年订婚三种形
式。娶妻彩礼至少要牲畜“一打”(九头)。通婚范围不
受氏族部落限制,直系亲属和近亲不能通婚,但有姑表和
姨表婚等,并有与外族通婚现象。

好宾客,重礼节。两人在路上相遇,要用手抚胸躬腰互相问好。凡有来客,不论是亲威朋友,还是陌生人,都热情款待。生活中多禁忌。禁食猪、驴、狗肉和自死牲畜及一切动物的血;严禁在住宅附近大小便;谈话时不能擤鼻涕;忌讳骑快马到门口下马,因为这意味报丧或有不吉利消息;最忌撒谎、欺骗和赌咒。饭前饭后要洗手,洗手后手上的水不能洒,要用布擦干。做客时,吃东西要留下一点,不能吃尽,以示主人招待丰盛。 吃饭时,不许用手摸擦食物,也不允许用鼻子嗅食物,不能动别人的碗勺。服饰方面忌坦露胸背的衣服,禁止穿裤衩背心在室外活动和作客等等。客人吃饭时,他人不能进屋或窥探。客人告别出门时,要背朝门外退出。丧葬时将尸体用白布缠头和全身,实行土葬,由男子送葬。
柯尔克族新婚夫妇课件7张PPT。《歌唱吧,我的库木孜》柯尔克孜族民歌库木孜,是柯尔克孜族弹拨弦鸣乐器。译名还有考木兹。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乌恰、阿克陶、阿合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等地。了解库木孜

形制结构
库木孜外形与蒙古族古老的弹弦乐器火不思相似,但
形制上与火 不思已有了较大差异。民间传统的库木孜,用
整块杏木挖制而成,使羊筋弦。特克斯等天山地区的库木孜
,共鸣箱呈扁平的葫芦形;而阿图什、乌恰等帕米尔山区的
库木孜,共鸣箱则为不等边扁六方形,上窄下宽,上边与琴
颈相接,下边则为琴尾。 现代库木孜,由共鸣箱、琴头、琴颈、弦轴、琴马 和琴
弦等部分构成。常使用杏木、桑木和白松制作,琴体全长88
厘米。共鸣箱扁而平,呈葫芦形,由面、背、框板胶合而成
,面宽20厘米。头、颈用一块木料制成,琴头无饰,弦槽后
开,左侧置三个弦轴,琴颈细长,正面为按弦指板,不设品
位。音箱背、侧板用杏木或桑木为之,其上蒙以松木面板,
上部开有一个直径1厘米的圆形小音孔。琴弦由弦孔中穿出
,通过面板中间的梨木琴马,系于下端的尾柱上。
历史
库木孜,历史悠久。库木孜与蒙古族的火不思同源,都
是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人民创制的弹弦乐器,库木孜即火
不思的谐音。相传西汉时期,王昭君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为
妻,胡人珍视王昭君的琵琶,仿制的新乐器又不相像,始有
“浑不似”之名。宋代俞琰《席上腐谈》:“王昭君琵琶坏
肆,胡人重造,而其形小,昭君笑曰:’浑不似‘,今讹为
和必斯”。1905年,在新疆吐鲁番招哈和屯发掘的唐代高昌
古画中,有一儿童抱弹长颈勺形乐器的图像,与库木孜较为
相似。表明早在唐宋时期,库木孜已在我国西北地区流行。 演奏方法
演奏时,将琴身斜置于胸前,左手持琴颈按弦,右手用拇指食指弹拨琴弦,或用五指轮奏。课件7张PPT。《歌唱吧,我的库木孜》柯尔克孜族民歌
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在中国被称为柯尔克孜族,绝大部分居民使用柯尔克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以来自于东欧平原地区的斯拉夫字母(国外),阿拉伯字母(国内)为基础的文字。有自己的语言,北疆的有些人能说哈语,南疆的部分人能说维语。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通用汉语、蒙古语。了解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诗歌音乐
悠久的历史和牧业生产生活,造就了柯尔克孜人豪放爽朗的性格和丰富多彩的文
化生活。其中最突出的民歌、诗歌、音乐。柯尔克孜族的史诗最著名的是《玛纳斯》,
有22多万行,为世界三大民族史诗及我国三大民族史诗之一,为世界十大史诗之一,是
一部传记性的英雄史诗,是柯尔克孜族重要的标记和象征。描绘了玛纳斯及其后代共八
代人反抗异族侵略、保卫家乡和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安宁生活这样一个主题。这是一部思
想性和艺术性很高的口头文学,
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吟唱诗人在吟唱玛纳斯史诗丰富了祖国的艺术宝库。何尔克孜族
人民能歌善舞,阿肯、伊尔奇、玛纳斯奇是民间音乐的创作者、加工者和传播者。还有
多种群众性的娱乐、体育活动,如赛马叼羊、摔跤、马上角力、拔河、荡秋千、夜游、
捉迷藏、欧运、姑娘追,等等。民间乐器亦很丰富,有考姆兹(三弦琴)、奥孜考姆兹
(吹奏乐器)、克雅可(二弦拉琴)、帕米尔考姆兹(铁三弦)、却奥尔(牧笛)等。
库木孜,又称考姆兹,柯尔克孜族弹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 《歌唱吧,我的库木孜》是一首叙事歌曲,歌词采用拟人的方法,赞美柯尔克孜族民族乐器——库木孜,并通过赞美库木孜表现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开朗与豁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