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体
三段体又名三部曲式或ABA曲式,是音乐作品中最常见的乐曲形式,是由两个同等重要的结构(乐理上称为“A段”和“B段”),组成了一个具有三个“段落”的曲体,其中第一及第三段可以是完全相同或近乎相同的内容,第二段则和第一段形成出强烈对比,形成了“A-B-A(或 A')”的构造。
不论是A段或B段,其内结构相对地比较自由,由短短的数个小节或一两个乐句,到更复杂的结构都没有问题。在调性方面,传统上B段都会采用和A段不同但有关连的调性,例如属调(Dominant Key)、下属调(Subdominant Key)或关系调(Relative Key)。假设A段为C大调,那B段则可以是F大调、G大调或a小调。
三段体可以再细分为单三段体(simple ternary)和复三段体(compound ternary)。单三段体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一个单独的乐段。而复三段体中,A段和B段可以再分拆为一个独立的三段体(有时亦容许为二段体,但例子不多)。
音乐三段体编辑
三段体是一种作曲的形式,一些结构较大的作品中,如大家常听到的交响曲、协奏曲或奏鸣曲等,它们的第一乐章就常出现这样的作曲型态,也就是下面将提到的『奏鸣曲快板形式』。
文学三段体是指记叙文,(ABA)大致分为总分总。
塔塔尔族简介
塔塔尔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属于白色人种。
塔塔尔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比较集中的是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镇。另外,奇台、吉木萨尔和阿勒泰等县的农牧区也有少数的塔塔尔族。“塔塔尔”和“达怛”、“达旦”、“达达”、“达靼”同为“鞑靼”的不同译音。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塔塔尔族人口数为5000。
塔塔尔族使用塔塔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由于塔塔尔族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族人民杂居,联系密切,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
塔塔尔族的家庭多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通婚,限制叔伯兄弟姐妹之间通婚,姑表联姻也很少。婚礼按教规在女方举行,通常新郎要在岳父家住一段时间,有的要到第一个孩子出世后才回自己家。
塔塔尔族的婚俗别具一格,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来。
服饰风俗
塔塔尔族的服装很别致。男子喜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裤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两色绣花。女子以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外面再罩上一块大纱巾,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绉边的长裙,以耳环、手镯和红珠项链为装饰。
男子在冬季喜戴黑色卷毛皮帽,夏季喜戴绣花小帽,穿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长衫,裤子一般为黑色。典型的男性城市居民上穿宽袖直领,对襟开胸的白衬衫,外加黑色齐腰的短背心,或者是黑长衫,腰扎皮带。裤子一般也是黑色,宽裆紧腿。脚上穿的是皮鞋或者是长筒皮靴。女性城市居民喜欢穿宽大的宽大的连衫带皱边的长裙子,颜色多为白、黄、酱色,上装的袖口都很小。脚上穿的是皮鞋或花皮靴。喜欢戴镶有珍珠的小花帽,有的还要加上一块大头巾。通常的装饰品扔耳环、手镯、戒指、项链、领口上的胸针等。乡村女性居民一般都喜欢扎头巾,戴小帽的很少。身上穿的也是连衫长裙,但往往要在胸口上加一块围巾。塔塔尔族妇女善刺绣。塔塔尔族的服饰干净、整洁、艳丽,表现了一种功利性的美。
王洛宾简介
王洛宾1913年12月出生在北京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京戏迷,闲来无事,常在四合院内拉起胡琴自娱自乐。要说王洛宾一生与音乐结缘一定要有某种熏陶的话,那最多就是这一点点罢了。王洛宾从小就是个“不安分”的人,13岁那年只身跑到东北投奔红色苏俄未成,18岁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跟随俄国沙皇的小姑母学习西洋音乐,后来因家贫难以供养而辍学,24岁那年,北平芦沟桥事变爆发,他再次出走,奔赴大西北参加了作家萧军、塞克、丁玲领导的西北抗日战地服务团。在六盘山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到了一个名叫“五朵梅”的乡村妇女唱的一首“花儿”,他被那纯朴、率直、热情、奔放的旋律所震撼,下决心在西北扎下根来,搜集整理和创作西域民歌。
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王洛宾在西北已创作出了《达坂城的姑娘》、《草原情歌》、《阿拉木罕》、《半个月亮爬上来》等700多首情歌,然而他的爱情生活却是不幸的。
王洛宾第一个真正的恋人叫方珊,是一位河南籍的兰州姑娘。他们的初恋是甜蜜的,以至于使81岁高龄的王洛宾至今难忘。王洛宾当时很爱方珊,曾在青海为方珊专门写了一首情歌。歌中写道:“半个月亮爬上来,依拉拉爬上来。照在我姑娘的梳妆台,依拉拉梳妆台。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再把那葡萄摘一朵,轻轻地扔下来。半个月亮爬上来,依拉拉爬上来。照在我楼前的常春槐,依拉拉常春槐。你想吃那葡萄莫徘徊,等那树叶落了再出来,依拉拉常春槐。”从这首歌中,大家不难看出王洛宾的痴恋之情。然而,后来方珊因忍受不了王洛宾常常外出采风而带来的寂寞,与他分手了。
后来,经人介绍,王洛宾在青海与一位名叫黄静的护士结了婚。黄静漂亮文静,聪明娴慧,从不与洛宾红脸,把个小家庭安排得妥妥当当。青海解放后,王洛宾跟随王震大军开赴新疆,黄静带着孩子回到了北京。不幸的是黄静于1951年早离人世,给王洛宾留下了四个儿女。噩耗从北京传来,远在新疆边陲的王洛宾心都要碎了。至今,王洛宾的家里还挂着黄静的遗像,王洛宾要让他的爱妻伴着他写出更深刻、更美丽、更动人的歌。
一生中有19年与铁窗相伴,被誉为“狱中歌王” 说起来有点让人难以想象,然而却是事实。王洛宾这个人称情歌大王的人,一生中竟然坐了两次大牢且长达19年。这个命运的十字架,要是放在“凡夫俗子”身上肯定会被压垮,王洛宾不但没有被压垮,反而更坚强,更浪漫,用他的话说:“即使身陷囹圄,我也胸怀坦荡,过着我快乐的日子,写我大我的情歌,谱我美丽的囚犯歌,用我的歌声迎接一切苦难。” 王洛宾第一次被打入监牢是在1946年。国民党马步芳的宪兵认为他早先是抗日的积极分子,怀疑他是共产党的“探子”,一次一次地殴打他,要他改变红色思想,脱离与共产党的关系。面对酷刑,王洛宾死不开口。每次过完“堂”,他都皮开肉绽,浑身是血,然而等他一静下来,他照样“提炼他痛苦的纯美”,写他“大我的情歌”。王洛宾给自己暗暗定下了坐十年大牢的计划,他忍着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在狱中写了一首又一首歌颂民主自由的歌。“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美丽的小鸟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王洛宾第二次入狱是在1963年,当时的背景是不言而喻的,仅凭捕风捉影就足以定罪,更何况王洛宾当过马步芳的音乐教官呢。“二进宫”时王洛宾已经整整五十岁了。也许是年龄大了,也许是他对自己被自己人投进牢狱实在想不通,他曾萌发过自杀的念头。他乘外出干活,偷偷藏起了一根绳子,等待着走向“自由”的机会。就在他即将拥抱死神的时候,他想起了一位姑娘。那是他刚刚被打成反革命时,一天他戴罪上完音乐课,一位叫阿娜尔汗的维族姑娘悄悄塞给他两个苹果,苹果虽不大,但此时的王洛宾却觉得它比金子还贵,觉得那带着姑娘体温的苹果分明是姑娘的一颗热乎乎的心……于是,似乎有一双多情而无形的手紧紧地拉住了他,使他改变了可怕的念头。一天,关押王洛宾的号子里又投进一个年轻的维族犯人,原来这位青年人被捕的那一天是结婚的前夜,未入洞房却进牢房,很是忧伤。过了半年时间,他的姑妈带来消息说,他的未婚妻突然失踪,后因忧伤而死。当时小伙子都要疯了,捶胸顿足狂呼猛喊“我对不起你呀,我对不起你呀!”为了表达对恋人的思念之情,那维族青年开始跟监狱作对留起了胡须,监狱里的犯人也为此常常打得他口流鲜血,然而他却喊道:“你们打得太轻了,我对不起我的太太,再重点、再重点……”这一切深深地感动了王洛宾,于是他写出了著名的歌曲《高高的白杨》:“高高的白杨排成行,美丽的浮云在飞翔,一座孤坟铺满丁香,孤独地依靠在小河旁,坟中睡着一位好姑娘,枯萎的丁香引起我遥远的回想,姑娘的衷情永难忘……高高的白杨排成行,美丽的浮云在飞翔,孤坟上铺满了丁香,我的胡须铺满胸膛,美丽浮云高高白杨,我将永远抱紧枯萎的丁香,抱紧枯萎的丁香走向远方,沿着高高的白杨……” 王洛宾在狱中克服重重困难,用血用泪写出了几百首囚歌,被誉为“狱中歌王”。
一个民族诞生了名曲,却埋没了名曲作家 他的歌早已广为流传,然而他的名字却鲜为人知。1975年,带着一顶反革命帽子的王洛宾从监狱放出来了。外面的空气是新鲜的,但对他来说并未感到快活。在狱中有人给饭吃,出来后他成了无业游民,还得为填饱肚子发愁。他先是在工地上给人打石头,看工具混口饭吃,后来工头看他又老又瘦便客客气气地辞了他。好在很快粉碎了“四人帮”,他被一位爱才的领导看中,让他去写歌剧,他也不负厚望,很快写出了三部歌剧的音乐:《托木尔的百灵》、《带血的项练》、《奴隶的爱情》。其中《带血的项练》获1980年全国文艺汇演二等奖。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王洛宾又迎来了自己音乐的春天。然而使他遗憾的是他那些流传已久的歌却很少署上他的名字。他觉得一个民族诞生了名曲,但却未诞生创作名曲的作家,是这个民族的不幸,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洗去这个不幸。于是他给音协写信,坦率地讲道: “许多音乐会都把我的歌曲放在前面,却不署我的名字,只写‘青海民歌’‘新疆民歌’,如果别人问这歌是哪个民族的,歌曲里的汉语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说什么?唱一个没有作者的歌对我们并不体面。”但不知何故,王洛宾的名字在好长一个时期未被音乐界和社会承认。尽管王洛宾现在已经大名鼎鼎了,他得了金唱片奖,作为有突出贡献的音乐家享受了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然而如果你留心,不难发现在许多录音带、录像带上,王洛宾的歌名下面仍写着“青海民歌”“新疆民歌”的字样。但愿这种现象不要继续下去了,但愿人们不会忘记王洛宾这个曾给了我们精神食粮和民族荣誉的名字。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塔塔尔族及其民间音乐。
2、能够用柔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
教学重点:
歌曲的演唱。
教学难点:
转调和歌曲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快乐自学:
了解塔塔尔族的风俗民情及其音乐: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制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现有人口5000人。塔塔尔族史称达旦、鞑靼等。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人民能歌善舞,塔塔尔族民歌种类繁多,塔塔尔族的音乐节奏鲜明,活泼动听,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二、合作探究:
1、介绍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
是一首反映爱情生活的歌曲,歌曲表达了一位青年在爱情上的伤感、思恋和向往。
2、欣赏一遍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
3、听完后让学生分析这首歌曲的情绪及结构。
4、跟着钢琴学唱《在银色的月光下》的曲谱,解决歌曲的难点转调,交代清楚前后。
唱熟曲谱后再欣赏一遍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也可让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学唱歌词。
教唱歌词直到唱熟。
三、精彩展示:
1、分小组展示,并小组间互相评比,给与评分最高的小组以奖励。
2、个别同学演唱,唱的好的加分。
四、点拨归纳:
教师总结并讲解:
《在银色的月光下》是一首旋律优美、忧伤,以物达意、借月咏愁,抒发伤感哀怨之情的代表作品,他让我们感觉仿佛身临其境,闭上眼睛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美丽的月光在广阔的草原上,如果有想法的话可以用自己的彩笔画下此刻的感觉,等以后如果真的有机会可以去那里看看的话就可以来一次前后感觉的对比,感受他给你带来的冲击。
五、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和欣赏了3首表现恋爱酸甜苦辣的歌曲。在下课之前祝愿同学们现在学习进步,将来生活幸福!
2、正是有了多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华民族的文化才如此灿烂。当发现优秀的塔塔尔民歌的时候,请你把它介绍给大家,好吗?
3、齐唱或播放合唱版本《在银色月光下》。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情感,感受歌曲的艺术美。体验、表现作品中渴望找回心上人的急切心情,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了解并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维护祖国统一。
2、感受、体验、探究、表现作品情绪、情感。
3、初步了解塔塔尔民族的风俗习惯,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
重点感受、表现歌曲 :
难点体验作品的艺术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培养对民族音乐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琴、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听唱结合法、对比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
1、组织教学:出示课题。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新疆塔塔尔族体验他们的风土人情,感受塔塔尔青年在恋爱中的酸甜苦辣。感受我国民歌的艺术魅力。
2、不论同学们现在是否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异性朋友,但长大以后都将会去面对恋爱和婚姻?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为同学们以后的恋爱和婚姻生活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
3、导入新课:我们首先来听教师弹唱(播放录音)《在银色的月光下》,请同学们思考: 我遇到了什么事情?我的心情如何?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初步感受分析作品音乐要素,感受歌曲情绪情感。
进行新课:
(一)了解作品相关文化:
1、出示曲谱,播放音乐《在那银色月光下》,初步了解塔塔尔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
A、地理位置、人口、民族迁徙历史。
B、婚嫁习俗。
C、教育、人口素养。
2、请同学们看曲谱,教师视唱曲谱并简要分析曲式机构A+B+A分析歌曲的拍号、速度、节奏、表情术语?
(二)歌曲学唱
1、播放音乐《在银色月光下》,学生用哼唱(哼鸣、UOA也可)。
2、强调歌唱姿势引导学生从从刚才的分析中确定恰当的情绪情感,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试视唱曲谱A和A 段。(强调歌唱姿势)
3、再次播放歌曲、指导学生模唱歌词。
4、学习B段曲谱和歌词,齐唱全曲。
5、学生探究、讨论、创作活动。
三、拓展练习:
(一)欣赏通俗歌曲《秋天不回来》
播放FLASH音乐,引导学生听赏音乐,探究草原与城市的音乐在表现失恋方面各有何特色。
(二)欣赏歌曲《嘎哦丽泰》
一首哈萨克民歌,它优雅、内在,很有层次地表达一个恋人在爱情还是未知数的情况下,那种痴心相盼的微妙心情。
(三)讨论探究
前些日子,重庆连续报道两起恋爱失败而杀人和劫持人质的事件,一个杀掉女朋友后被抓捕枪毙,一个当场被警察击毙,请同学们发表当你遭遇这种情况将如何处理。
四、创新反思: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并用画笔画下你的所想到的画面。让父母同学给你打分。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案
教学目标
1、喜欢以音乐的方式写景,感受体验中外音乐家借描写月光所抒发的感情。进一步产生探索音乐艺术与其他姐妹艺术如何表现朦胧美的愿望。
2、能够用柔美抒情的声音演唱《在银色的月光下》。尝试以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忧郁深沉的感情。过程和方法聆听-学唱-自练-展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用柔美抒情的声音演唱《在银色的月光下》。尝试以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忧郁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
体验作品的艺术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培养对民族音乐的情感。
教学方法
教师教唱,自主练习法。
情景设计
聆听歌曲,同学们,让我们带着问题,一同走进音乐课堂,学习歌曲。
问题聚焦
怎样唱好歌曲。
组织教学:
欣赏《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1、听歌曲范唱,初步感受歌曲情绪。课件播放歌曲,简要介绍歌曲相关背景。(塔了解塔塔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方式和相应的服饰穿着)
问题:1、从歌曲的歌词看体现了怎样的情感?
2、从歌曲听旋律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
《在银色的月光下》是一首伤感的歌曲。歌曲中表达了主人公对女孩的想念和过去事情的留恋,歌曲的感情带有深情和伤感的色彩。
2、再次欣赏有蔡琴演唱的《在银色的月光下》。
问题:歌曲的曲式结构是怎样的?
三段体结构:A+B+A‘的单三部曲式。
3、课堂小结。
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是祖国的一员,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将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团结互助为荣。各民族人民手牵手,心连心,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课件9张PPT。在那银色月光下法国作曲家,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练习曲》等,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 印象主义音乐印象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首先在绘画领域兴起的一个艺术流派,风格源于莫娜的《印象:日出》,印象主义音乐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注重表达对客观事物瞬间的印象,音乐大多具有神秘和飘忽朦胧的意境,充斥着若因若现的气氛和色调。塔塔尔族人种:塔塔尔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属于白色人种。
音乐艺术:音乐节奏鲜明,民歌种类繁多,大多是抒发内心情感,表达男女青年的爱情。器乐有库涅、科比斯、手风琴、曼陀林、七弦琴等。
节日中的塔塔尔族人民塔塔尔族民居塔塔尔族妇女该曲可以分为几段?单三部曲式A+B+A王洛宾王洛宾(1913-1996)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籍贯北京。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他1938年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其间曾先后两次入狱达十八年之久),将传奇般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