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七年级下册第6课 欣赏 我的金色阿勒泰(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七年级下册第6课 欣赏 我的金色阿勒泰(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02-12 11:34:11

文档简介

冬不拉弹唱
  又称“阿肯弹唱”,是新疆哈萨克族的曲种。以哈萨克族的弹拨乐器冬不拉伴奏而得名。冬不拉弹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般以自弹自唱为主,又得名阿肯弹唱。阿肯是哈萨克人民对民间说唱艺人或歌手、诗人的称呼。哈萨克人民的口头文学,包括许多古老的叙事诗、故事、谚语等,都是靠阿肯世世代代口头传唱而保存下来的。
1冬不拉弹唱
  曲体结构极为自由,没有固定曲调,以说唱为主,伴奏为辅,弹唱时往往以热情洋溢的前奏引出高亢悠扬的歌声,如激流倾泻,珠玉生辉。另一种阿肯弹唱,有几种固定曲调,音乐上以大幅度的节奏变化,给人以充满活力的听觉美感。另外有男女对唱形式,多见于草原上一年一度的阿肯弹唱会。曲目内容广泛,有英雄史诗《阿尔卡勒克》,描写爱情的长诗《萨丽哈与萨曼》、《赛里木湖的传说》等。
2艺术特色编辑
  阿肯弹唱善于抒情,有如湍湍激流倾泄不止。这种弹唱适于演唱古老的叙事长诗,也便于演唱即兴创作的诗歌,用以描绘大自然,歌唱牧区草原的新生活。另一种阿肯弹唱,有几种固定的曲调,音乐上以大幅度的节奏变化,频繁的2/4与3/4的对比变化和富有特色的调式交替而给人以充满活力的听觉美感。演唱时往往有幽默风趣的表情,适于演唱自然风光、生活习俗等短歌。另外有男女对唱的形式,常见于草原上一年一度盛行的阿肯弹唱会。20世纪50年代以后兴起的多人齐唱形式,是借鉴了柯尔克孜族的“库姆孜弹唱”逐渐演变而成,以弹唱短歌为主,节奏比较简单,曲体结构严谨,易唱易记,大都是歌颂新生活的创作。
3主要曲目编辑
  冬不拉弹唱的曲目内容极为广泛,有歌颂英雄的史诗《阿尔卡勒克》,描写爱情的叙事长诗《萨丽哈与萨曼》、《赛里木湖的传说》,还有歌唱草原风貌、牛马驼羊、飞禽走兽的短歌,表达男女爱情的恋歌,幽默风趣的谎言歌、寓言歌,反映人民生活习俗的庆贺歌、新娘歌、出嫁歌、挑面纱歌、摇篮歌、哀歌等。著名的阿肯有司玛古勒、苏里唐、马吉提等人。
4、冬不拉 
 冬不拉是哈萨克族古老的弹弦乐器。历史悠久,制作简易,音色柔美,富有浓郁的草原风味,在哈萨克族地区广泛流传,是民间歌手常用的伴奏乐器。经过改革,品种齐全、自成体系,除可独奏或为弹唱、歌舞伴奏外,并能组成冬不拉乐队,演奏多声部乐曲,有丰富的表现力。早在公元3世纪时,冬不拉就已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了,今日,从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吹笛和弹冬不拉的伎乐人》中,仍能看到它在古代演奏时的风貌。在哈萨克族,很难找到不懂冬不拉的人,有些家庭,老少都能弹奏几曲。
  冬不拉是哈萨克语:“冬”是乐器弹奏之声,“不拉”为,定弦之意,即指弹弦乐器。冬不拉由面板(哈萨克族以人体器官命名,叫做脸)、背板(身)、琴杆(脖子)、琴头、弦轴(耳朵)、马子和缚弦(肚脐)等构成。面板用松木制作,背板、琴杆和弦轴等用硬质木料做成。面、背板胶合成共鸣箱,琴杆上有指板并嵌有音品。最早的冬不拉,型式较古老,全长80~90厘米,用一整块木料挖成的,音量较小。后经改进,增大了共鸣箱,扩大了音孔,音域得到了扩大。这种冬不拉是阿肯常用的伴奏乐器,又叫“伴唱冬不拉”,伴唱冬不拉经过几年的研究改革,于20世纪60年代初制成了一套乐队冬不拉,包括有高音、最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冬不拉五种。
冬不拉的传说
  冬不拉是居住在新疆伊犁一带哈萨克族人心爱的乐器,说起它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很早以前,草原上有一个残暴的可汗。一提到他的名字人们就满腔的厌恶和愤怒,他的同样凶狠残暴的儿子在他筹办50大寿前的一次狩猎中失踪,凶残的可汗命令王宫里的仆役在三天之内必须找到他。谁要是带来一点不吉祥的消息,就要用鼎沸的铝水灌满他的嘴!
  经过一番周折,一个年轻的骑手终于发现了可汗儿子的尸体。他僵卧在一棵胡杉旁,看来他是被野猪扑倒,又被锐利的牙齿,挖去了心脏。“怎么办?怎么向可汗讲述这可怕事情?”大家用惊恐的目光互相探问。
  后来他们来到老牧人的毡房,请他帮助出主意,老人苦思沉默好久,最后他说:“有办法了,如果能够不用我们的嘴去讲述这件可怕事件,那我们不是都可以逃脱这次残酷的惩罚了吗?”说罢,他就从自己房前的树上据下两块最好的薄薄的木板,又宰杀了自己的马,从马的腿上抽出两条长长的筋。“朋友,别可惜这匹瘦马吧,因为它死在最有用的地方。”老人边说边动手把木板和马筋放在细石头上耐心的磨搓,又把仆役们让到火炉旁休息。
  第二天,一个神奇的乐器做成了。老人笑了,对自己巧妙的创造感到很满意。“现在可以到可汗那儿去了!”老人兴奋地说。于是他领着寻找可汗儿子的仆役们纵马直奔可汗的王宫。
  他们到了王宫,可汗高高地坐在他的宝座上,他的两旁是执着亮晃晃兵器的武士。宫殿中央,摆着一口装满鼎沸的铝水的锅。炉火正在熊熊地燃烧着。“你给我带来了王子的消息吗?”可汗冲着老人狂吼道。“威严的陛下,我什么也没有给你带来,只给你带来一件奇妙的乐器——冬不拉。”老人冷静地回答说。接着就弹起昨夜赶制的乐器。
  乐声如实地讲述了发现他儿子尸体的经过。可汗从王位上暴跳起来。“好呀!这就是你给我带来的消息吗?我要用鼎沸的铝水灌你的嘴巴!”他咬牙切齿发出了野兽般的狂叫。老人沉静地说,“可汗陛下,可是我什么也没有说。发出声音的,是我手里的冬不拉。如果你认为它有罪的话,请您处罚它吧!”
  失去理智的可汗,并不因为冬不拉是一件乐器而饶恕它,他要武士把铝水灌进冬不拉的嘴。就这样,可汗疯狂的愤怒还没有停止,接着又狂叫一声:“来呀,把这个狡猾的老骨头给我绑起来杀了!”老牧人没有屈服可汗的淫威,他大喝一声:“站住!”抢过冬不拉,愤怒的弹唱起来:
  “威严的武士不要摆弄你们的威风,
  请把你们出鞘的钢刀轻轻收起,
  老年人有满腔的愤怒和不平,
  这愤怒和不平是世间最朴素的真理。
  别认为我们自己的力量孤单,
  草原上到处都是我们的兄弟!
  违背民意就是独夫,
  我们有力量把他摔下王位!”
  听了老人的歌,仆役们一个个抬起了头,宫廷武士也挺直了胸膛,他们伴着冬不拉唱出心底里埋藏已久的积愤。歌声像火山爆发,可汗顿时失去了往日的威严,他被愤怒的歌声吓得瘫痪了,从高高的王位上摔下来,摔进那鼎沸的铝锅里。这就是冬不拉的第一支歌,从此以后,草原上便流行开了哈萨克人民心灵的伙伴——冬不拉。
阿勒泰山的传说
横亘于新疆东北境的阿勒泰山是中、蒙、俄罗斯三国的界山,海拔3000米左右,由于蕴藏着大量的金矿资源,而被称为“金山”。
阿勒泰山受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森林密布,草原繁茂,自然景观令人神往。
早先,有一户人家,家里只有年迈的父母和年少的儿子。少年的名字叫阿勒泰。他有一匹黄膘马和一条名叫阿尔斯楞的猎狗。阿勒泰每天都骑上黄膘马,带上猎狗进山打猎,以此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们的家乡水草丰美,猎物繁多,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有一天,父亲对阿勒泰说:“你现在已经长到手能够到鞍子,脚能登上马镫了。有句俗话说:趁父亲健在时认识朋友,趁乘马健在时认识地方。我们在小的时候听说:远在好马跑一年才能到达的地方,有一个叫人杰的智多星老人。你现在起程去老人那里,替我向他问候,并且拜他为师,虚心听取他的教诲,学成一个大学问家回来,这是你对父母最好的报答了。”
于是,少年阿勒泰开始做启程前的准备。他更加勤奋地进山打那些最好的猎物,给父母和自己备足了三年的食物后他启程了。他日以继夜、风餐露宿地走呀走。有一天,他到了一个三岔路口。每个路口都立了个牌子。一个牌子上写着:若向朝西方向的这条路前行,就会是虎狼之口。另一牌子上写着:若向朝东方向的这条路前行,就会被活活吊死。顺延其来路的那个牌子上写着:若朝这条路继续前行,永远不能返回故乡。阿勒泰看了这些牌子上的提示语,感到很为难。自己到底走哪条路好呢?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他的黄膘马咬着它的嚼子,以一种温柔的声音嘶鸣起来。阿勒泰心想:难道这马知道该走哪条路?他就朝它看。这时黄膘马开口说道:“你作为一个脸上没长毛的人,怎么就不如我一个脸上长满毛的畜牲了呢?你作为一个眼睛明亮的小伙子,怎么就不如我一个眼神模糊的畜牲呢?男子汉如果半途而废,会被妇儒耻笑的;骏马如果跃不过沟渎,会成为马群中的垃圾。你的故乡在期待着我们返回,你的父母和猎狗在思念我们。你不能空手返回,也不能毫无收获就调转我的头。你只要下定决心往前闯,我保证安全快捷地送你到你要去的任何地方。只是你要走哪条道,还须你自己决定。”
最后,阿勒泰下定决心朝西方向最危险的路继续前行。他走了很久,突然雷鸣电闪,下起了倾盆大雨。他来到一处峭壁下避雨。这时,一条巨蛇朝阿勒泰这边爬了过来。他赶忙下马掐住巨蛇的脖子向峭壁上猛摔。巨蛇也不示弱,三两下就把阿勒泰缠了个水泄不通,并且越缠越紧。阿勒泰被缠的浑身疼痛难忍,几乎到了神志不清的地步。这时,站在旁边的黄膘马愤怒地朝天嘶鸣了几声。于是,阿勒泰恢复了神志,全身增添了力量,把巨蛇奋力向岩石上撞了几下,巨蛇疼得翻来覆去,只好松开对他的缠绕,最终被阿勒泰摔死了。巨蛇被摔死后,从它口鼻中流出的血流成了大河。这时,云开雾散,雨过天晴。
阿勒泰骑上黄膘马继续往前走,看见一弯彩虹的虹脚踩在一座大山的山腰上。他就好奇地前去查看,看见那里有一个大岩洞。阿勒泰来到大岩洞前下了马,刚想进山洞看看时,从洞中走出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翁。他用拐杖指着阿勒泰问:“你的名字叫什么?你的家乡在哪里?你从多远的地方来到这里的?”
于是,阿勒泰把自己来到这里的动机、目的、经过全部告诉老人。老人听后说:“你要去的目的地就是这儿,你要见的那个人就是我,你父亲的问候我接受了。现在你可以回去了。”
阿勒泰赶紧拿出洁白的哈达献给老人,并说:“父亲是为让我趁父亲健在时认识朋友,趁马健壮时认识地方而来的。毡子已撒紧,男儿已长大。我是按照父亲的嘱托,前来拜您为师学本领的。请你收下我当您的徒弟吧!”
老人打量了一下阿勒泰说:“你的身体尚缺力气,你的头脑尚缺智慧。你的双手需有刀和盾,你的智慧中需有警惕。你要懂得生身父母是无价之宝,父母生活的故乡比黄金都宝贵。你要懂得世界上有三种财富很宝贵:智慧的财富比珍宝更宝贵,知识的财富比黄金更宝贵,身体和力量的财富比物质的财富更宝贵。你如果能把这三种财富积于自身,那么你就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你还要懂得世界上有三大害:贪欲害自身,鬼怪害生灵,假恶害忠良。希望你在人生的旅途中做到:和贪欲保持水火不相容的距离,和妖魔鬼怪斗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对假恶丑嫉恨到像见了虎狼豺豹一样的程度。男人要有豪气:不要欺辱弱小;不要巴结长官;在强者面前不要低头哈腰;在可怜者面前不要骄横跋扈。好了孩子,你现在可以回去了,你的父母和乡亲们在等待着你早日返回呢。”说罢,老人拿出盾、甲和战刀交给阿勒泰,并说:“男人有刀会使其臂力增强,有盾会使其腿劲加强,有甲会抵挡敌人射来的箭。凡间的孩子啊,你只能在大地上生活。我该回天宫了。以后,我会永远地保佑你的。”说完,老人一转身不见了。阿勒泰觉得这位老人绝非凡俗之辈,而是个天上的仙人,他就朝其消失的方向顶礼膜拜祷告保佑,而后带上老仙人赠送的礼物,骑上黄膘马返程了。
当阿勒泰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地回到自己家乡时,他发现家乡的房屋、树木及草原都变成了一片废墟,他的父母乡亲都不知去向。当他找见自己房宅时,发现有一片残纸在随风飘动,他就捡起来看,上边写有:“从北方来的三个妖怪把你的父老乡亲和牲畜卷去了。孩子啊,你快想个办法去救他们吧。”阿勒泰看罢,胸中燃起仇恨的烈火,决心为家乡人民报仇,就调转马头朝北方追去。
原来妖怪三兄弟席卷了阿勒泰的乡亲和牛羊,让它们手下的小鬼们赶往北方,自己却先回去了。阿勒泰赶上被掠的人畜后和小鬼们激战了几天几夜才战胜了他们,夺回了乡亲和牲畜。走在前边的妖怪三兄弟听到消息后,返回来攻打阿勒泰。于是,正在护送乡亲们往回返的阿勒泰又调转马头,并带上猎狗阿尔斯楞与妖怪激战了九年。他们的战斗使高山变成了沟壑,使平原变成了高山使雪山溶化,使溪水倒流。但妖怪三兄弟也并非等闲之辈,他们重新夺去了阿勒泰的乡亲和牛羊,并从三面包围了阿勒泰轮番攻打。阿勒泰用尽了他全部的力气和战术,但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月被砍断,坚盾被砍碎,处境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阿勒泰无可奈何地呼天口叫地道:“啊,我们仁慈的上苍,教我本领的恩师,你们在哪里?我懂得生身父母是无价之宝,父母生活过的故乡比黄金都宝贵……现在我已被妖怪层层包围,剑断盾裂,精疲力竭,处境十分危险,快来救救我。”话音未落,就发生了一次山崩地裂的大地震。阿勒泰和他的黄膘马及猎狗阿尔斯楞变做三座大山压死了妖怪三兄弟和所有小鬼。
从此,阿勒泰勇士变成了阿勒泰山脉横亘在那里,阻挡着北方敌人的来犯,护卫着黎民百姓的太平日子。
《我的金色阿勒泰》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新疆民族音乐的情感,感受歌曲的艺术美。了解并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维护祖国统一。
2、感受、体验、探究、表现作品情绪、情感。
3、了解维吾尔族的传统大曲木卡姆,愿意探索与其有关的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
1、了解新疆的民间歌舞曲,培养学生对新疆音乐文化的兴趣。
2、感受冬不拉乐器的魅力,了解新疆维吾尔族传统大曲木卡姆艺术。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新疆民间歌舞的兴趣。
2、学会聆听、欣赏、分析音乐,感受民间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导入:
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音乐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特色的歌舞,今天请随着老师的导领,我们作一次民族音乐风情游。
(通过从学生感受极深的歌曲导入欣赏,使学生对少数民族歌舞产生浓厚兴趣。)
欣赏冬不拉弹唱《我的金色阿勒泰》。
1、欣赏《我的金色阿勒泰》
了解阿泰勒:
阿勒泰,因山得名,蒙古语为“金山”之意。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贯穿阿尔泰山的
“千里岩画长廊”至今仍释放着远古文明的信息;“草原丝绸之路”给这里留下一部文明交汇、碰撞的传奇史和众多的文化遗产,“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驻足于此,踏上西征的行程。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阿尔泰山“七十二道沟,沟沟有黄金”,清朝就开始了黄金的规模开采;我国制造原子弹、氢弹、卫星所用的锂、铍、钽、铌、铯等稀有金属主要来自阿勒泰,被誉为“地质圣坑”的可可托海3号矿,诉说着阿勒泰矿业的辉煌历史;全国第二大铜矿--阿舍勒铜矿等一批矿山企业的崛起,昭示着阿勒泰矿业发展的灿烂前景。
  这里有古朴的草原风情。哈萨克族是当地主体民族,至今仍保存着世人已不多见的季节性游牧方式。每年春天,皑皑白雪尚化尽,勤劳淳朴的哈萨克人便离开居住了半年的“冬窝子”,奔向大山深处的夏牧场,与曰月相伴,逐水草而居,尽得天地之精华。
再次欣赏乐曲:
让学生画出这首歌曲的旋律线,看看是否呈延绵起伏的山峦形状。
2、提问并讨论:观看冬不拉乐器,哈萨克族少年边弹冬不拉边赞美家乡的歌,对你们有什么触动?
了解弹拨乐器——冬不拉: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这是哈萨克族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他们用冬不拉伴奏,自弹自唱。在音乐上可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伴奏、合奏、独奏都能应用自如,是冬不拉弹唱艺术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
《我的金色阿勒泰》教案
指导思想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结合冬不拉这一民族特色乐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我的金色阿勒泰》一课的教学中,不追求学生的识谱能力、歌唱技巧,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哈萨克族音乐的风格特征,感悟到阿泰勒的魅力以及人民对他的热爱。
教具
冬不拉,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使学生体验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
2、通过欣赏,了解阿勒泰及哈萨克民族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3、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懂得大自然的美丽,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歌曲情绪与风格特点的体验和实践。
教学难点
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阿勒泰,因山得名,蒙古语为“金山”之意。这里有古朴的草原风情。哈萨克族是当地主体民族,至今仍保存着世人已不多见的季节性游牧方式。每年春天,皑皑白雪尚未化尽,勤劳淳朴的哈萨克人便离开居住了半年的“冬窝子”,奔向大山深处的夏牧场,与曰月相伴,逐水草而居,尽得天地之精华。
(二)学唱歌曲:
①认识冬不拉。
②有感情的朗诵歌词,注意“字正”才能“腔圆”。
③教师弹唱。
④学生跟老师合唱。
⑤老师尝试教同学如何弹唱。
(三)拓展阶段 :
①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一些关于哈萨克族方面?大家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②介绍歌曲的由来。
(四)小结本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的金色阿勒泰》这首歌曲,也对祖国美丽的西部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民族 ,喜爱我们的民歌,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更要爱我们的家乡,家乡养育了我们,我们要好好学习以后有机会好来回报我们的家乡,等我们有能力了就回家乡来建设家乡,为家乡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的金色阿勒泰》教案
教学内容:
唱歌《我的金色阿勒泰》。
教学目的:
1、能够对我国哈萨克民族的民间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少数民族与中原音乐文化间的联系,并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2、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明朗活泼的亲情绪演唱《我的金色阿勒泰》并背唱。
3、能够用冬不拉《我的金色阿勒泰》配伴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通过利用冬不拉弹唱教学的方式来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难点是为《我的金色阿勒泰》伴奏。
教学用具:
冬不拉、中国地图、多媒体教学光盘。
教学设计:
1、歌唱知识
(1)歌唱的发声状态
注意气息的控制以及声音的轻灵与弹性。
弹奏乐器的关键问题
要学会正确的指法,在熟练练习的基础上加上音乐,从而达到完成一部作品的程度。
2、导入新课
在歌曲《向幸福出发》背景音乐下,跳一段阿萨克族舞蹈,请学生说出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并在地图上找出此民族所处的省份。
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阿萨克族民歌《我的金色阿勒泰》,板书课题“我的金色阿勒泰”。
3、歌曲学唱
1、播放录音,请同学们说出这首歌的情绪及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老师弹唱,让同学先作了解,然后老师教同学如何弹奏阿布拉最后配上音乐合唱。
4、表演
(1)播放一段阿萨克族舞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
(2)请同学们为歌曲《我的金色阿勒泰》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
(3)教师带领同学们为歌曲伴舞。
5、合作
演唱、打击乐、舞蹈一起合作表演,将孩子们的学习推向高潮。
小节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阿萨克族歌曲,热情好客的阿萨克族族人创造了动人的歌声和多姿多彩的舞蹈。我们要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并要象歌中所唱的那样珍惜青春大好时光。
同时通过对少数民族的认识来加强我们对于56个民族是一家的信念,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他们为我们的文化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贡献。
课件16张PPT。 我的金色阿勒泰冬不拉伴弹唱的形式《我的金色阿勒》
哈萨克族,属突厥语族,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民族和中国、俄罗斯、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等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1660万左右。
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和部分欧罗巴人种的印度地中海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是混血民族,也就是图兰人种(黄、白混合型)。被誉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乞丐的民族。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人口165万,使用哈萨克语,文字有三种,分别为哈萨克官方使用的西里尔文、阿拉伯文和拉丁文。
哈萨克是伟大的民族,在二战等重大历史中为人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哈萨克族是由部分欧罗巴人种的地中海类型、印欧类型等(约40%)和蒙古人种的西伯利亚类型(约50%)构成,属于混血民族。
但很多史学家认为,哈萨克族包括中国新疆境内的很多少数民族,都不能用一个单一的人种将其定义,因为他们都是由很多个民族构成的,血统构成复杂,只能说是混血民族。
据民间有关白鹅的传说,认为哈萨克为“白鹅”之意。也有人认为,哈萨克是中国古代“曷萨”、“阿萨”或“可萨”的异名。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的人”、“脱离者”。
中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阿勒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哈萨克族为146..2万人。哈萨克民歌大致可以分成五种类型 劳动民歌
颂赞民歌
爱情民歌
习俗歌曲
其他歌曲
演唱形式:独唱、弹唱和对唱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西部民族其他乐器简介热瓦甫手鼓胡西塔尔同学们再见课件10张PPT。我的金色阿勒泰冬不拉弹唱 冬不拉弹唱
曲体结构极为自由,没有固定曲调,以说唱为主,伴
奏为辅,弹唱时往往以热情洋溢的前奏引出高亢悠扬的歌声
,如激流倾泻,珠玉生辉。另一种阿肯弹唱,有几种固定曲
调,音乐上以大幅度的节奏变化,给人以充满活力的听觉美
感。另外有男女对唱形式,多见于草原上一年一度的阿肯弹
唱会。曲目内容广泛,有英雄史诗《阿尔卡勒克》,描写爱
情的长诗《萨丽哈与萨曼》、《赛里木湖的传说》等。 艺术特色
阿肯弹唱善于抒情,有如湍湍激流倾泄不止。这种弹唱适于演唱古老的叙事长诗,也便于演唱即兴创作的诗歌,用以描绘大自然,歌唱牧区草原的新生活。另一种阿肯弹唱,有几种固定的曲调,音乐上以大幅度的节奏变化,频繁的2/4与3/4的对比变化和富有特色的调式交替而给人以充满活力的听觉美感。演唱时往往有幽默风趣的表情,适于演唱自然风光、生活习俗等短歌。另外有男女对唱的形式,常见于草原上一年一度盛行的阿肯弹唱会。20世纪50年代以后兴起的多人齐唱形式,是借鉴了柯尔克孜族的“库姆孜弹唱”逐渐演变而成,以弹唱短歌为主,节奏比较简单,曲体结构严谨,易唱易记,大都是歌颂新生活的创作。
阿勒泰,因山得名,蒙古语为“金山”之意。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贯穿阿尔泰山的“千里岩画长廊”至今仍释放着远古文明的信息“草原丝绸之路”给这里留下一部文明交汇、碰撞的传奇史和众多的文化遗产,“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驻足于此,踏上西征的行程。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阿尔泰山“七十二道沟,沟沟有黄金”,清朝就开始了黄金的规模开采。
演奏冬不拉,将琴斜置于怀中,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弹拨。左手按弦时,多用食指和拇指,其次是中指和无名指,指很少使用,演奏技巧有按、滑泛音及和弦等;右手主要用中指和拇指拨弦,其余三指少用,有时也使用拨片弹奏,演奏技巧有弹、挑、扫、连奏、和轮奏等。一般以外弦奏旋律,内弦作和弦衬托,有时也相反,还经常用内外弦同时弹奏旋律。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够形象地弹奏出草原上淙淙的泉流、清脆的鸟鸣、欢腾的羊群、呜咽的驼吼和骏马疾驰的蹄声,并能完美地表达哈萨克族人民愉快的劳动和对新生活的热爱。
我国制造原子弹、氢弹、卫星所用的锂、铍、钽、铌、铯等稀有金属主要来自阿勒泰,被誉为“地质圣坑”的可可托海号矿,诉说着阿勒泰矿业的辉煌历史;全国第二大铜矿阿舍勒铜矿等一批矿山企业的崛起,昭示着阿勒泰矿业发展的灿烂前景。
这里有古朴的草原风情。哈萨克族是当地主体民族,至今仍保存着世人已不多见的季节性游牧方式。每年春天,皑皑白雪尚未化尽,勤劳淳朴的哈萨克人便离开居住了半年的“冬窝子”,奔向大山深处的夏牧场,与曰月相伴,逐水草而居,尽得天地之精华。
课件8张PPT。我的金色阿勒泰哈萨克族民歌 简介:
冬不拉,又名东不拉、东布拉,是中亚地区的哈萨克,诺盖,卡拉卡尔波克等民族的传统弹拨乐器,在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新疆的哈萨克族中尤其流行。
2008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冬不拉的传说:
很久以前,哈萨克人就居住在靠近一片森林的地方,过着宁静的游牧生活。结果森林里有一只凶恶的瞎熊,经常跑出来伤害牧人和牲畜,使人们不得安宁,国王派去了几批猎人都被瞎熊伤害了。
国王的儿子名叫“冬不拉”,他请求父王让他去打败瞎熊,由于父王不答应,冬不拉私自带着弓箭、捕兽夹去找瞎熊,并与瞎熊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搏斗,杀死了瞎熊,自己也不幸牺牲。

当牧民们找到王子的尸体时,都泣不成声,谁也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国王。这时有个名叫阿肯的老牧民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地去见国王。国王问他:“你知道王子的下落么?”阿肯指着一棵高大的松树说:“尊敬的陛下,它知道王子的下落。”
国王生气地说:“明天它如果不告诉我,我就杀了你!”聪明阿肯在牧民们的帮助下,砍下大树的一个支杈,连夜制作成一把精美的乐器,第二天在大森林前草原上,用琴声歌颂王子的壮举,倾诉对王子的崇敬和怀念。
琴声中有阵阵松涛,有王子的怒吼,有瞎熊的哀鸣,也有草原人民悲伤的啜泣,国王听着琴声,悲痛万分,是松木制成的乐器把王子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国王。

琴声一会儿雄浑激昂,一会儿低回婉转,一会儿音韵铿锵,一会儿又如泣如诉......
从此,哈萨克人有了自己的乐器,为纪念王子,人们以“冬不拉”来命名乐器的名字,而弹唱冬不拉的民间歌唱家便叫做“阿肯”。
thank you!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