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七年级下册第8课 欣赏《葬礼进行曲》(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七年级下册第8课 欣赏《葬礼进行曲》(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02-12 12:37:54

文档简介

肖邦
肖邦的《葬礼进行曲》是受骷髅的启发而成的。
有一次,肖邦来到法国画家齐姆(1821—1911)的画室解闷。当时,肖邦正为法国传说中的凶神恶煞所困扰,夜里常常做着噩梦,梦见妖魔鬼怪要带他到地狱里去。这种梦境使齐姆想起了画室一骷髅被扮成钢琴演奏者的形象。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肖邦,不料这竟启发了这位音乐家的灵感。晚上,肖邦脸色苍白,目光凝滞,裹着一条被单,紧靠着骷髅坐下。突然,画室沉寂的空气为宽广、缓慢、严肃、深沉的音乐所打破,原来他是在钢琴上创作一首《葬礼进行曲》。这首葬礼进行曲后来成为《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的第三章。1849年10月30日,在巴黎圣玛丽大内纳教堂举行的肖邦葬礼上,法国作曲家雷贝尔特地把这首葬礼进行曲改编为管弦乐曲,作为葬礼的前奏。肖邦万万没有料到,他创作的《葬礼进行曲》竟真的揭开了自己的葬礼。
肖邦1849年10月17日在巴黎辞世,巴黎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参加他的葬礼——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肖邦自己的《葬礼进行曲》送他下葬。根据肖邦生前的意愿,他的一颗忠于祖国的心脏被送回华沙,葬在华沙圣十字教堂里。
肖邦的3首奏鸣曲中,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1839),其中的第3乐章《葬礼进行曲》,寄托着对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
肖邦的音乐特点及影响
一、特点
18岁时,肖邦已表现出超然的个性和独创风格。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精致的小品。这些作品能激起无穷的情感体验,大多优美、文雅、富有歌唱性。与舒曼的作品不同的是,它们没有标题和情节。其中,玛祖卡和波罗乃兹舞曲——风格化的舞曲——实际上并没有运用民间的曲调,但却充分体现了波兰的民族精神。
没有一位作曲家能像肖邦那样使钢琴发出如此优美的音响,他创造了钢琴歌唱的幻觉。他运用优雅而精致的装饰,开创了细腻的踏板效果。他的色彩性的和声处理得很有独创性,并且对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影响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既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又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的:“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对这个斗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像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虽然并非每一颗心都能听到它的声音。"他一再嘱咐肖邦,要"为了人民,通过人民!" 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也对肖邦说:"你是一个天才,为人民而写作吧!要写得有通俗性、民族性。"这一切,给肖邦以后的思想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但打击了欧洲反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而且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这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开始活跃起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朋好友和老师们敦促着他出国深造,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为祖国争得荣誉。因此,肖邦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中,爱国心促使他想留下,事业心促使他想离去。他写道:“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离别的痛苦、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但是,亲友们的勉励、嘱咐、期望又鼓舞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到国外用艺术来歌颂祖国和自己的民族,为此他又感到激动。他写道:“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有一部分)能作为约翰(指十七世纪的波兰国王约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击败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复了祖国的疆土,将土耳其人逐出了维也纳和匈牙利,名震欧洲。)的部队所唱的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
“聪明的人绝不等待机会,而是攫取机会,运用机会,征服机会,以机会为仆役。”
——肖邦
钢琴起源
钢琴是一种键盘乐器,用键拉动琴槌以敲打琴弦。从十八世纪末以来,在欧洲及美国,钢琴一直是最主要的家庭键盘乐器。钢琴发源于欧洲,十八世纪初,意大利人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meo Cristofori)发明的一种类似现代钢琴的键盘式乐器。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在所有乐器中,钢琴最像机器。它简直就是一种机器,人用手操作的机器。其尊容谈不上优美,故此画家们很少让它入画。然而人机结合,人机相遇,它忽地灵通了!能弹了贝多芬,如哲人之沉思雄辨;弹肖邦,如吟诗;弹德彪西,如作画。它竟兼有了诗人、画家、哲人、鼓动家的功能。尼采、托尔斯泰、阿道尔诺们爱之,弹之,当然不是没有缘故了。” “想想看吧,世无钢琴,我们也就没有莫扎特的二十几部钢琴协奏曲了;也就没有贝多芬的奏鸣曲了;没有肖邦的那些钢琴诗了;德彪西的‘钢琴画’也就不可得而赏之了。那人间将是何等的荒凉、寂寞!”辛丰年先生在《钢琴文化300年》中的论述不但精辟地道出了钢琴的外型、内涵和精神,更道出了钢琴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
钢琴之所以成为乐器大家族中的“王者”,是人类的精神文明及科技文明的发展所赋于它的,钢琴作为乐器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求,钢琴的发展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精神生活不断发展的状态。钢琴作为物质基础,为音乐家的创作提供了条件,音乐家创造发展的钢琴文化又促进钢琴结构功能的进一步成熟。由此我们说钢琴是钢琴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解钢琴、认识钢琴,也就成为了一个音乐人认识钢琴文化的必须了。通常人们认为钢琴有近300年历史,即1709年由意大利制琴大师B?克里斯托福里所创制的现代钢琴的前身。在以后的200多年,又不断改进完善,方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现代钢琴。然而,钢琴的整个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即现代钢琴出现之前,钢琴已存在了300多年,我们称这一阶段的钢琴为古钢琴。现代钢琴的前身只是1709年古钢琴质的发展与飞跃。若没有古钢琴所发展的“量”的积累,也就不会产生1709年古钢琴“质”的飞跃。
钢琴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与古希腊的弦什(一弦琴)。将弦什的琴弦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多弦乐器。进而多弦乐器又演变成两种演奏形式的乐器。一是以手指拨动琴弦发音的多弦乐器。后与键盘结合成为拨弦古钢琴。另一种是以手指拨动琴键,装置于键尾的小槌击弦发音的古钢琴。这两种乐器都是现代钢琴的鼻祖,故统称之为古钢琴。
《葬礼进行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进行曲这种音乐体裁,对进行曲音乐的特点和用途有进一步的了解;愿意总结进行曲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振奋精神,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投入生活。
2、能够听辨乐曲的主题,知道曲作者的名字;能运用进行曲的知识分析所欣赏进行曲音乐的主要特点、它们所适用的演出场及功能。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对进行曲的兴趣,让学生用参与体验的形式,使学生感受进行曲是一种用于队列行进的音乐。
教学难点:
能用适当的形体动作进行律动感受音乐。
教学准备:
图片、音乐、多媒体设备、各类装扮用品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肖邦的《葬礼进行曲》所表达的深沉的情绪和内容,和天真活泼的中学生的生活与性格相差较远,因此,在欣赏作品之前,需要由教师做一些铺垫。教师以沉静、稳重的语调简要介绍波兰作曲家肖邦、肖邦的作品和肖邦所处的动荡的时代。钢琴诗人肖邦的作品始终贯穿着爱国性和民族性。中国的过去也曾经有着与 19 世纪的波兰相类似的被奴役、被侵略的经历。这对于我们欣赏和把握肖邦的音乐更容易达到心灵的沟通。引出教学内容《葬礼进行曲》。
2、聆听与分析
这首作品的情绪表现非常明显,因此教师不必有过多的语言讲解,教师以自己沉稳的表情和神态将学生带到音乐的意境中去,要求学生安静地、用心地去听。
3、表现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场地,让学生听着《葬礼进行曲》的音乐,自由地行进并自由地做上肢动作。教师和学生一起表现。教师用自己优美、舒展的动作,引导学生模仿和学习怎样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不要用语言,尽量用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和身段语言去启发学生。
4、对比和分析
在结束了《葬礼进行曲》沉重的气氛之后,对比聆听《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边听边请学生做行进动作,提醒学生注意调整自己的精神和神态。在学生经历了动作上明显的对比表现后,回到座位上,学习旋律和歌曲演唱,并和老师一起分析作品的音乐语言所传递表达的雄壮、激越的情感内涵。教师在钢琴上弹奏乐曲中段哀婉、抒情的旋律,帮助学生从整个乐曲中抓住那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和开阔、透明的伴奏织体,并从这单纯、朴素的技术手法中体会到音乐表现的深刻力量。以此加深学生的听觉印象,并鼓励学生随琴哼唱旋律,记忆旋律。完整欣赏《葬礼进行曲》,提示学生感受音乐的对比和由对比带来的不同的音乐表情。
《葬礼进行曲》教案
教学目的:
1、能够听辨乐曲的主题;知道曲作者的名字。
2、能运用进行曲的知识分析所欣赏进行曲音乐上的主要特点,它们所适用的演出场合及功能。
教学重点:
欣赏乐曲,分辨乐曲的主题,了解进行曲的特点。
教学难点:
运用进行曲的知识分析进行曲音乐上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1、教师介绍进行曲的相关知识。
进行曲原为军队用来统一步伐,表现雄壮军威,鼓舞士气的队列音乐。进行曲根据用途可分为“军队进行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进行曲的速度可分为“慢速进行曲”“快速进行曲”“急速进行曲”。
2、欣赏乐曲《葬礼进行曲》。
(1)让学生边欣赏乐曲边思考。
a、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钢琴演奏。)
b、乐曲的结构?(复三部曲式的结构。)
c、乐曲的基本情绪和速度以及力度与《婚礼进行曲》有什么不同?
(2)结合练习,让学生对这三首乐曲进行比较。
a、用不同的速度唱每首进行曲的主题。
b、由三组学生分别模拟3首进行曲的场景。(阅兵式仪仗队入场、婚礼庆典新人入场、送葬的队伍在行进。)
3、布置课后作业,结束本课。
《葬礼进行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进行曲这种音乐体裁,对进行曲音乐的特点和用途有进一步的了解;愿意总结进行曲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振奋精神,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投入生活。
2、能够听辨乐曲的主题,知道曲作者的名字;能运用进行曲的知识分析所欣赏进行曲音乐的主要特点、它们所适用的演出场及功能。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对进行曲的兴趣,让学生用参与体验的形式,使学生感受进行曲是一种用于队列行进的音乐。
教学难点:
能用适当的形体动作进行律动感受音乐。
教学准备:
图片、音乐、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1、初次欣赏。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这首乐曲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悲伤。
2、师:下面我们欣赏《葬礼进行曲》片段,感受他的音乐情绪。
生:沉重的,庄严肃穆的。
师:进行曲的在生活中有广泛的作用,不同类型的进行曲有不同的音乐特点,适合不同的场合。
师:《葬礼进行曲》是什么样的曲调?节拍呢?
生:曲调是降B小调,节拍是4/4拍,慢板。
师:对!《葬礼进行曲》是用复三部曲式写成。
3、师生总结进行曲定义、特点、类型。
进行曲定义:原为军队中用来统一行进步伐、表现雄壮军威、鼓舞士气的队列音乐。
进行曲特点:节奏清晰,结构方整,常用偶拍子。
进行曲类型:“军队进行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庆典进行曲”“凯旋进行曲”等。
4、再次欣赏《葬礼进行曲》。
5、老师做总结,布置课后作业,结束本课。
课件6张PPT。葬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作者 肖
邦肖邦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法语:Frédéric
Fran?ois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
原名弗里德里克·弗朗齐歇克·肖邦,波兰作曲家和
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
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
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生平创作了大量
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
队》、《英雄》,26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
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部谐谑曲、
3部钢琴奏鸣曲,至少32首多夜曲等。肖邦一生的创作
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葬礼进行曲肖邦的
《葬礼进行曲》
是受骷髅的启发而成的。 有一次,肖邦来到法国画家齐姆(1821—
1911)的画室解闷。当时,肖邦正为法国传说
中的凶神恶煞所困扰,夜里常常做着恶梦,梦
见妖魔鬼怪要带他到地狱里去。这种梦境使齐
姆想起了画室一骷髅被扮成钢琴演奏者的形象。
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肖邦,不料这竟启发了这位
音乐家的灵感。晚上,肖邦脸色苍白,目光凝
滞,裹着一条被单,紧靠着骷髅坐下。突然,
画室沉寂的空气为宽广、缓慢、严肃、深沉的
音乐所打破,原来他是在钢琴上创作一首《葬
礼进行曲》。创作小故事“聪明的人绝不等待机会,而是攫取机会,
运用机会,征服机会,以机会为仆役。” 肖邦名言课件6张PPT。葬礼进行曲 《葬礼进行曲》是降B小调,4/4拍,慢板,用复三部曲式写成。乐曲没有前奏。开始,是描写送葬的行列,肃穆而缓慢地行进,远处不时传来低沉的丧钟声。主音“6”为其基础音,加上大量附点音符为其特色 B段里,先用八度音以附点音符向上推进的手法,表示出心情的激动和不安。后来,又在低音上用颤音演奏,这一段,也可以理解为肖邦对祖国命运的关怀: 随后,A段再现。以上构成一个单三部曲式。 第二部分,第一段旋律安详而优美,但又略带些忧伤情感。它好似是对过去幸福的辛酸回忆。曲调的性格与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段是从第一段发展而成。开始,它有离调的倾向,但很快又回到原调上: 经过渐慢之后,再现第一段主题。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最后,力量稍弱,表示送葬的行列远去,乐曲轻轻地结束。以上又构成第二个单三部曲式。 肖邦是波兰作曲家、钢琴
家。肖邦是19世界著名浪漫派
作曲家,人称“钢琴诗人”。
作品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
内容丰富,题材紧密联系波兰
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主义
诗歌。作品全集21卷之多,涉
及练习曲、圆舞曲、前奏曲、
谐虐曲、马祖卡等。 肖邦写完这首《葬礼进行曲》后,不久,
他的病好多了,所以,这首曲子并没有急于发
表。1839年,他研究贝多芬的作品,发现贝多
芬在《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A大
调第七交响曲》和《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
26号里,都有一个乐章是《葬礼进行曲》。在“
第三交响曲”和“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里,贝
多芬的“葬礼进行曲”是悼念英雄的,所以,它
们的运用,不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很高。
肖邦的心目中也有自己的英雄,那是为波兰自由
独立献身的人们。贝多芬的作法给他很大启发。
于是,他效仿贝多芬,写了一首《降B小调奏鸣
曲》编为作品35号,他把这首《葬礼进行曲》作
为其中的第三乐意。 背景肖邦手稿欣赏课件6张PPT。葬礼进行曲节奏清晰、强弱分明
旋律多雄壮有力、刚健豪迈
妇幼强烈号召性进行曲特点《葬礼进行曲》曲式 用钢琴演奏。乐曲降b小调,四四拍,慢拍,复三部曲式,是肖邦所作的三首奏鸣曲中最著名的(降b小调奏鸣曲)中的第三乐章,作于1837年。钢琴钢琴踏板结构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