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简介
京剧华民族艺术瑰宝其无限艺术魅力被称国粹京剧用歌舞演绎故事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美术、杂技等各艺术行类综合体现传统剧目约有千三百出具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
三大艺术特征京剧行当有:生、旦、净、丑京剧四功五法分别: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 京 剧 历 史 京剧于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说形成于道光年间)其前身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盛行 徽戏进京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早进京徽戏班安徽享有盛名三庆班随来京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道光年间汉调进京被二簧调吸收形成徽汉二腔合流严格地说二簧与皮簧两名称应有区别:二簧只代表初期徽调而皮簧则包括西皮内新徽调至清末民初通称皮簧戏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与同出源、来自安徽皮簧声腔同而且更悦耳动听遂称京调示区别民国上海梨园全部京班所掌握于正式称京皮簧京戏京戏名实创自上海而流传至北京。
京剧正式形成大约道光二十年(1840年)事时京剧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语言特点已经形成角色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变化已拥有批具有京剧特点剧目京剧第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时期代表人物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其京剧演员作了更多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形成贡献大对世京剧发展影响起了大作用。
小放牛简介
在古老的赵州桥面上,能清晰看见几道车压形成的小沟壑,这里面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话说当年张果老、柴王爷、赵匡胤过桥时,因毛驴载重过大,留下了几个深深的驴蹄印。柴王推的独轮车超重,车轮子在桥面轧了一道深沟。赵匡胤拉车用力过猛,柴王爷右脚一滑。跪在桥面上,留下了一个大大的膝盖印。在桥的拱顶东侧底面,鲁班用力托桥身时,留下来一只大手印,并誉为赵州第一胜景。
后来,京剧《小放牛》里这样唱道:
女:赵州石桥什幺人修?玉石栏杆什幺人留?什幺人骑驴桥上走?什幺人推车轧了一道沟……
男:赵州石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
折子戏
折子戏开放分类: 京剧谚语行话知识 戏剧 戏曲 昆曲 歌曲
折子戏 折子戏,顾名思义,它是针对本戏而言的,它是本戏里的一折,或是一出。大多是戏曲中的精彩片断,是那部戏曲全剧的中心或灵魂,有很强的独立性,情节浓缩,人物个性鲜明,如《牡丹亭》中的《惊梦》、《西厢记》中的《拷红》、《玉堂春》中的《苏三起解》、《白蛇传》中的《断桥》等。
折子戏 - 简介
折子戏折子戏--顾名思义,它是针对本戏而言的,它是本戏里的一折,或是一出。流传至今的以折子戏多,不少久演而不衰。究其原因:从内容上看,好的折子戏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其思想观点有较强的人民性;而在结构安排上,往往别出心裁,不落俗套,一下子就能紧紧抓住观众。从形式上看,京剧折子戏集中而突出地体现了京剧的艺术特征,即生、旦、净、丑的不同行当,唱、念、做、打的基本四功。折子戏 - 艺术演变
西厢记折子戏:相对于整本戏而言,指从全本戏中拆出的、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折(出)。
折子戏演出的鼎盛时期在清代,但其源头却在明代。折子戏的风行从一个侧面显示着中国戏曲发展的又一度变迁:演员的场上之曲正日益成为曲坛的主流。
要演出全本戏,既费时费人又费事,所以到后来慢慢就不演全本戏,只演其中相对完整而集中突出,还能展示演员水平的几出折戏。流传至今的以折子戏多,不少久演而不衰。究其原因:从内容上看,好的折子戏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其思想观点有较强的人民性;而在结构安排上,往往别出心裁,不落俗套,一下子就能紧紧抓住观众。
折子戏 - 艺术特征
从形式上看,京剧折子戏集中而突出地体现了京剧的艺术特征,即生、旦、净、丑的不同行当,唱、念、做、打的基本四功。当然,大多折子戏不是全面对此艺术特征的体现,而更多的则是侧重于京剧行当或四功的某一方面,从而成为这一方面的代表作。第三,与形式上体现京剧的艺术特征相联系的,有些折子戏经过京剧艺术大师的精心创造,赋予个人在表演艺术方面鲜明特色,逐渐成为京剧艺术流派的代表剧目。这应当说是京剧折子戏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它久演不衰、得以流传的最重要的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京剧的历史,就是一部各个流派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京剧大师各自在代表性剧目上,匠心独运,精益求精,才使整个京剧舞台百花齐放,绚烂多姿。而京剧折子戏作为其中艺术精品,也得以一代一代继承和发展,久演而不衰。
折子戏 - 历史发展
折子戏“折子戏”之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才出现的。“折子戏”历来的称谓,有“摘锦”、“杂剧”、“插—出”、“零出”、“散出”、“散剧”、“集戏”等名称,意同名异,显露着历史的遗风,揭示出“折子戏”之名演变的轨迹。诠释“折子戏”,必须对“折”加以解释,予以定义。划分演唱场次的单位,称之为“折”,但它又不同于现代戏剧的一场或一幕。
“折”是音乐曲调上自成一“套”,为同宫北曲联套,故事情节为一个段落,是为一“折”。“折”的定义,应是一个套数,即同宫曲套,由旦或末主唱,也就是所谓的“旦本”、“末本”,加上有关的“宾白”,表现一个完整故事的片段段落,是为一折。所以“折子戏”是指一场或几场组成的、有独立体系、或析出全本大戏的一出、几出的别具特色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小戏。
生、旦、净、丑
京剧行当发展演变总趋势由繁而简直今天生、旦、净、丑成京剧四大行当上千出京剧剧目有胜数人物形象们都归入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大行当还再做更加细密划分下面按行当分别予介绍。
1、生行
生行扮演男性角色行当京剧地位非常重要生行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门类除红生和勾脸武生外生行般都素脸内行术语称俊扮即扮相都洁净俊美 ①老生又称须生、正生、胡子生般都富有正义感男性年或老年人物人物形象挂黑髯口(黑胡子)主过去京剧原有生、外、末三行来统称老生按照表演艺术特点同老生又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和靠把老生安工老生又称唱切老生、王帽生、大部扮演帝王、书生类人物唱功主舞台上安详稳重动作较少故称安工《上天台》汉光武帝刘秀、《捉放曹》陈宫等衰派老生又称做功老生做工老生大都扮演衰老或精神状态衰颓人物做功主故称衰派《四进士》宋土杰、《卖马》秦琼、《坐楼杀惜》宋江等靠把老生大都扮演武类人物由于扎靠(戴盔披甲)、使用刀枪把子(剧人使用兵器)而得名加《定军山》老黄忠、《战太平》花云、《镇潭州》岳飞等无论哪类老生都唱主全用本嗓安工老生要唱悠扬婉转衰派老生要唱悲愤颓唐靠把老主要唱激昂慷慨另外京剧史上有些老生演员文戏、武戏都擅长唱功戏、做功戏、靠把戏都能演来把种戏路宽老生演员称文武老生程长庚、谭鑫培等 ②小生 主要扮演青少年男子化妆戴胡须扮相清秀、英俊小生演唱用尖音假嗓念白兼用真假嗓小生使用假嗓与旦角同小生唱法应该刚、劲、宽、亮听起来声音清跪柔媚刚健粗野根据人物性格、身分同特点小生又分袍带小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和武小生袍带小生又称纱帽小生扮演做官青年男子头戴纱帽其主要标志些角色大部分文人《玉堂春》王金龙、《奇双会》赵宠、《陈三两爬堂》 陈魁等扇子生多扮演年青书生、风流儒雅公子手拿扇子头戴文生巾身穿褶子所又称褶子生扇子帮助角色表现风流潇洒、文质彬彬种特殊道具《拾玉镯》傅朋、《西厢记》张君瑞等翎子生又称雉尾生头插翎子(雉尾)其主要标志大都扮演武或文武兼备人物演翎子生要有武功凭工架、舞蹈用翎子耍出许多舞蹈动作《群英会》周瑜、《吕布与貂蝉》吕布、《穆柯寨》杨宗保等等穷生大部扮演落魄第文人、书生表演上特别注重做功表现人物酸腐气主习惯于把鞋帮踩倒脚下示其潦倒之状故又称鞋皮生身穿富贵衣其主要标志富贵衣补缀有许多五颜六色补丁青褶子意思说些人现虽穷衣着褴楼来仍要腾达故有富贵衣之名《棒打薄情郎》莫稽、《连升店》王明芳等武小生大多扮演年青英武人物表演著重武功也兼重唱功、念白和做功从武打功夫上看武小生与武生差多唱与念全用小生方法《八大锤》陆文龙、《借赵云》赵云、《石秀探庄》石秀等 ③武生 扮演擅长武艺青壮年男子分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俗称墩子武生、撇子武生墩子指穿厚底靴子撇子指穿薄底靴子长靠武生扎大靠武打、工架并重《长坂坡》赵云、《战冀州》马超、《挑滑车》高宠等短打武生身穿紧身短装偏重武打特技《三岔口》任堂惠、《十字坡》武松、《夜奔》林冲等扮演老年英代人物称武老生《百凉楼》吴祯、《剑峰山》邱成等武生还兼演部分勾脸戏(武净戏)《铁笼山》姜维、《拿高登》高登等猴戏孙悟空般也由武生扮演 ④红生 指勾红脸老生主要扮演关羽、赵匡胤等角色演唱嗓音高亢浑厚表演具有特殊工架和造型扮演者要有坚实武功和特殊训练主要剧目有《华容道》、《走麦城》、《古城会》、《水淹七军》、《斩黄袍》等 ⑤娃娃生 戏专门扮演儿童角色大都由童伶(儿童演员)扮演头戴孩子发身穿茶衣运用本嗓演唱多采用老生腔出戏同时 出现两儿童角色则分别由生旦扮演《汾河湾》薛丁山、《三娘教子》薛倚哥、《宝莲灯》沉香和秋儿等许多著名演员幼年时都唱过娃娃生
2、旦行
京剧旦行扮演各种同年龄、性格、身分女性角色旦行又分正旦、花旦、花衫、刀马旦、 武旦、老旦等专行 ①正旦 俗称青衣因所扮演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庄重青年、年妇 女表演特点唱功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韵白唱功繁重《三击掌》王宝钏、《二进宫》李艳妃、《桑园会》罗敷女等 ②花旦 大多扮演青年女性身着短衣裳褂子、裤子、裙子、袄;有时穿长衣裳也绣着色彩艳丽花样人物性格大都活泼开朗动作敏捷伶俐表演做功、说白主说白主要京白韵白较少《棒打薄情郎》金玉奴、《乌龙院》阎惜姣等 ③刀马旦 大都扮演擅长武艺青壮年妇女武打武旦激烈用打出手(即抛、掷、踢、接、武器特技表演)较重唱、做和舞蹈《战金山》梁红玉、《穆柯寨》穆桂英等 ④武旦 扮演擅长武打、勇武女性表演上着重武打特别使用特技打出手武旦与刀马旦区别过去主要有二点武旦踩跷刀马旦踩跷;二武旦有打出手刀马旦无此技武旦穿短衣裳重武功重唱念《打焦赞》杨排风、《武松打店》孙二娘等 ⑤花衫 本世纪20年 代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艺术特点发展而成新旦角类型花衫形成之前演员般能兼演青衣和花旦两行当王瑶卿了丰富旦角表演艺术充实艺术表现能力把青衣沉静端庄风格、花旦活泼灵巧表演、刀马旦武打工架等融炉创作出种唱、念、做、打并重旦角行当人们把命名花衫(花旦和青衫结合)京剧四大名旦所编演新剧目大都属于花衫范畴每新戏都力求唱、念、做、打各方面满足观众观赏要求《霸王别姬》虞姬、《汉明妃》王昭君、《锁麟囊》薛湘灵、《红楼二尤》尤三姐等花衫戏还有种旗装旦穿清朝旗人衣饰梳旗头脚下穿花盆底鞋说京白旗装旦所表演人物并限于清朝妇女哪朝代都有加《苏武牧羊》胡阿云(汉代)、《四郎探母》铁镜公主(宋代)等 ⑥老旦 专门扮演老年妇女角色行当扮相、身段、台步都与青衣同主要突出老年人特点演唱用本噪唱腔与老生接近具有女性婉转迂回韵味《杨门女》佘太君、《岳母刺字》岳母、《钩金龟》康氏等。
3、净行
净又称花脸、花面主要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等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男性人物面部化妆勾画脸谱演唱时运用宽音和假音表演动作幅度大突出其性格、气度和声势净行分正净、副净和武净三类 ①正净 俗称大花脸因唱功主又称唱功花脸《二进宫》徐延昭典型唱功花脸因手执铜锤所铜锤花脸又成唱功花脸代名词众多包公戏唱功也繁重因包公勾画黑色脸谱代表人物所黑头也成唱功花脸代称正净扮演人物多性格刚正正面角色《二进宫》徐延昭、《铡美案》包拯、《赵氏孤儿》魏绛等 ②副净 俗称二花脸因工架、念白、表演做功主故又称架子花脸、架子花架子花也需要有唱功基础;许多架子花剧目工架与唱功并重《连环套》窦尔墩所架子花脸演员既要有精湛武功又要善于表演、念白还要有唱功架子花扮演多性格粗豪爽直人物张飞、盂良、焦赞、牛皋、李逵、窦尔墩、曹操等另外近似于丑角表演风格并且勾画脸谱二花脸也属于副净范畴《算粮》魏虎、《法门寺》刘彪等 ③武净 俗称武花脸、武二花因表演时跌扑摔打主又称摔打花脸由于武净部分角色现已由武生扮演所武净戏范围日益缩小武净角色《白水滩》青面虎、《挑滑车》黑风利等 4.丑行 丑行俗称小花脸因化妆时鼻梁上抹小块白粉故而丑名又因和净行大花脸、二花脸并列又称三花脸丑行丑指扮相俊美并非专指品质上丑恶丑行扮演角色既有阴险狡诈人物也有正直善良形象丑行分文丑、武丑两种 ①文丑 京剧各类诙谐人物均由文丑扮演文丑分方巾丑、袍带丑、茶衣丑、巾子丑、彩旦等方巾丑主要扮演头戴方巾文人包括儒生、书吏、谋士、塾师等各种身分职业《群英会》蒋干、《乌龙院》张文远等袍带丑扮演做官人物文官、武官、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都有《审头刺汤》汤勤、《棋盘山》 程咬金、《昭君出塞》王龙等茶衣丑扮演各种行业下层劳动人民因身穿短蓝布褂子(茶衣)而得名《秋江》艄公《武松打虎》酒保、《小放牛》牧童等巾子丑介乎于方巾丑和茶衣丑之间表演风格比茶衣丑略微严谨些《连升店》店主东、《女起解》崇公道等彩旦又称丑婆子由丑行扮演妇女《拾玉镯》刘妈妈等 ②武丑 俗称开口跳扮演擅长武艺、性格机警、语言幽默男性人物武丑既注重翻跳武技也讲究口齿清楚有力《三岔口》刘利华、《三盗九龙杯》杨香武、《雁翎甲》时迁等。
《小放牛》教案
教学内容:
京剧折子戏《小放牛》。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重点:
学唱京剧折子戏《小放牛》的第二乐段,并能自信地演唱或表演这一唱腔。
教学难点:
青春期的学生勇于大胆表现自己:如:对白的模仿,个体展示、学演折子戏等,另外体会京剧的韵味以及一字多音、八分休止符的正确演唱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河北民歌《小放牛》
聆听范唱,让学生初步体验民歌,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歌曲的创作特点,乐句之间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旋律,朗朗上口,易于传唱。分析歌词,并让学生理解小放牛并不是关于放牛的歌曲,只是一种欢快的曲调,歌词可以根据旋律任意填唱的,随范唱轻声的演唱,进一步体会此民间小调流畅细腻,欢快活泼的情绪特点。
小放牛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唱一段戏曲音乐----京剧传统折子戏《小放牛》。
2、学唱体验京剧传统折子戏《小放牛》
(1)学唱体验:学生随琴轻声的填唱第二乐段的唱词,难点进行随时处理。
(2)再次聆听第二乐段,标出重点解决的旋律,让学生多次聆听模唱,体会京剧演员们如何演绎处理唱腔的并体验京剧的韵味。
(3)完整演唱第二乐段,进一步体会京剧的韵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
(4)学唱整首音乐。
三、拓展体验
1、欣赏折子戏《小放牛》(一、二乐段)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一问一答,对歌对舞的形式,并介绍经典的念白,讲解这段经典的念白始终穿插于整个戏曲当中,也是很多的戏迷朋友都喜欢模仿的一段,让学生模仿这段对白,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白练习。
2、引导学生回答:什么是折子戏,折子戏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
出示折子戏的概念,教师进行讲解分析,总结出《小放牛》是融唱、念、做、舞于一体。
3、再次跟随伴奏演唱,进一步感受京剧《小放牛》唱、念、做、舞的风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模仿剧中的经典念白并学演一段折子戏,巩固了本课内容的同时,也挖掘的学生的创造潜能,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
四、结课
最后,学生随京剧《小放牛》的音乐边唱边舞,并进入剧情加入经典的念白,在边唱边舞中结束本课。
这样,使学生能久久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小放牛》教案
教学重点:
学唱京剧折子戏《小放牛》的第二乐段,并能自信地演唱或表演这一唱腔。
教学难点:
青春期的学生勇于大胆表现自己:如:对白的模仿,个体展示、学演折子戏等,另外体会京剧的韵味以及一字多音、八分休止符的正确演唱等。
教材分析:
京剧传统折子戏《小放牛》是根据河北民间小调的旋律变化重复发展而形成的,是一出儿童及青少年专场演出中必不可少的优秀剧目,以唱、念、做、舞的形式来表现叙说的故事。剧中村姑向牧童问路,俏皮的牧童故意发难,要村姑回答他提出的问题,才告诉她。于是二人就一问一答,边歌边舞地演唱起民间流行的小调来,形象生动,富有情趣。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学唱体验民歌、京剧折子戏,让学生乐于主动学习、认识、探索小调与京剧的韵味,热爱我国民族民间音乐。
2、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小放牛》的听、唱、演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中,体验京剧《小放牛》唱、念、做、舞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
3、聆听河北民歌《小放牛》及学唱、欣赏京剧折子戏《小放牛》,让学生能用自信、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京剧折子戏《小放牛》的第二乐段,并从中感受京剧兼收并蓄的魅力。
教学过程:
1、聆听京剧传统折子戏《小放牛》,并让学生比较与河北民歌《小放牛》的联系,听后回答师总结:京剧《小放牛》就是根据河北民间小调《小放牛》的旋律变化重复发展而形成的,刚才欣赏的这段唱腔是由两个乐段组成的。这节课我们就着重来学唱体验第二乐段的唱腔。
2、聆听京剧传统折子戏《小放牛》的第二乐段,对比河北民间小调《小放牛》看看京剧都进行了哪些细微的改编?欣赏完之后,进行逐句分析、对比、演唱,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京剧《小放牛》在旋律和唱词上都进行了细微的改编,由此可见,我国的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它能够很巧妙的将民间小调融入到它的唱腔当中使其更加的丰富多彩。
3、介绍京剧传统折子戏《小放牛》的剧情。
《小放牛》是一出儿童及青少年专场演出中必不可少的优秀剧目,全剧只有20多分钟,我们教材中只截取了其中的片段,剧中村姑向牧童问路,俏皮的牧童故意发难,要村姑回答他提出的问题,才告诉她。于是二人就一问一答,边歌边舞地演唱起民间流行的小调来,形象生动,富有情趣。
并让学生进入意境,用一问一答对唱的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演唱,巩固唱腔。
设计意图:此环节层层递进、深入浅出的让学生通过聆听、体验、对比、演唱等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了解河北民间小调以及京剧传统折子戏与民间小调之间的关系,感受京剧兼收并蓄的魅力,并能声情并茂的体验京剧的韵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审美体验。
4、学唱小放牛,在歌声中结束本堂音乐课。
《小放牛》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演唱京剧折子戏感受京剧唱腔。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京剧折子对与河北民歌《小放牛》,初步了解中国戏曲音乐与民间音乐相互借鉴融合的关系,感受京剧兼收并蓄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乐于主动学习、认识、了解京剧与地方歌曲的音乐特点。
教材分析:
京剧折子戏中运用了唱、念做、舞形式来表达叙述的故事。
学生心理分析:
初一的学生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与启发,才能调动他们脑海里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并与音乐之外其它学科知识有所联系。更好理解把握作品。
重点:
感受京剧折子戏与民歌间的不同点。
难点:
运用对比方式来体会京剧折子戏与民歌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特点
教具:
教材、钢琴、音响(课件)
教学环节:
一、组织教学。
随着教师弹奏音乐学生走进教室。
师生问好
上行音阶:教师指挥手势起立
师节奏:x. x x x
生节奏:xx xx ox x
二、复习。
发声练习与气息训练(声音位置,讲解要点)。
三、导入。
听一首歌曲,你知道它属于哪种体裁的歌曲吗?(情境导入,引导发问,产生对民歌文化深入学习的渴望)
四、教授新课。
刚才我们听到是京剧折子戏中的《小放牛》一个唱段片段。
1、作品简介。
《小放牛》是一出儿童及青少年专场演出中必不可少的优秀剧目,以唱、念、做、舞的形式来表现叙说的故事。
【《小放牛》背景材料】
在古老的赵州桥面上,能清晰看见几道车压形成的小沟壑,这里面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话说当年张果老、柴王爷、赵匡胤过桥时,因毛驴载重过大,留下了几个深深的驴蹄印。柴王推的独轮车超重,车轮子在桥面轧了一道深沟。赵匡胤拉车用力过猛,柴王爷右脚一滑。跪在桥面上,留下了一个大大的膝盖印。在桥的拱顶东侧底面,鲁班用力托桥身时,留下来一只大手印,并誉为赵州第一胜景。
后来,京剧《小放牛》里这样唱道:
女:赵州石桥什幺人修?玉石栏杆什幺人留?什幺人骑驴桥上走?什幺人推车轧了一道沟……
男:赵州石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
2、思考题:(复听)
在这段京剧折子戏中采用了哪种演唱形式?唱腔上有什么特点?
歌曲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即对唱,唱段上则运用了小花旦,小生唱腔。
3、随琴唱片段旋律(出示旋律)
4、音乐常识: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种类:
分五大类即民歌、民族民间器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等五大类。
反复记号:Φ
5、聆听河北民歌《小放牛》
1)分析歌曲:《小放牛》是民间舞剧《小放牛》中的一段男女对唱。剧中小姑娘问路,俏皮的小牧童故意刁难,要姑娘答上他提出的问题,才肯告诉她。于是二人就一问一答的对起歌来。这首河北民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四二拍,一段体,五声徵调式,全曲由四个乐句构成。第一、第二乐句是一对上下句,第三、第四乐句是前两句的变化重复(换头合尾与同头换尾)。音调明快流畅,歌舞的形式生动,活泼有趣,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开朗乐观的性格。歌曲中八分休止符和切分节奏非常突出,使歌曲显得诙谐、活泼。旋律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主题素材展开,流畅、一气呵成。很容易记忆,成为流传很广的一首河北民歌。
2)问题:
我们学习了这首歌曲,发现与放牛并没有多大的联系,可为什么叫《小放牛》呢?
回答:
小放牛只不过是一种民间曲调,我们可以根据曲调填歌词。
五、实践活动
找出唱腔节奏与京剧折子戏中的《小放牛》不同点
创作(分组)
要求:用表演形成来唱京剧折子戏中的《小放牛》两句
六、小结
河北民歌《小放牛》采用了一问一答形式来演唱,歌曲为徵调式。京剧折子戏中则是运用了,唱、念做舞形式来表达叙述的故事。
课件7张PPT。小放牛京剧传统折子戏京剧艺术发展小史 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元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这些统称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自习聆听音乐什么是折子戏,折子戏有什么特点?折子戏,顾名思义,它是针对本戏而言的,它是本戏里的一折,或是一出。大多是戏曲中的精彩片断,是那部戏曲全剧的中心或灵魂,有很强的独立性,情节浓缩,人物个性鲜明,如《牡丹亭》中的《惊梦》、《西厢记》中的《拷红》、《玉堂春》中的《苏三起解》、《白蛇传》中的《断桥》等。
歌曲“折子戏”是一首为纪念偶像“张国荣”梦幻一生所做的歌曲。黄阅也是千百张国荣的歌迷之一,哥哥一生璀璨的星路历程,以及对事业、爱情、歌曲及戏剧的痴迷,深深的影响了黄阅,他特别希望通过一首歌来追忆这位被万人崇拜的偶像。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好友毛慧诉说后,两人竟一拍即合,毛慧通过黄阅对哥哥如梦一生的描述,几经思考,写出了这首憾人心肺的好歌“折子戏”。而这首对声音诉求非常高的歌曲,使具有天王级“声线”的黄阅,为使此歌更加传情,用了5、6天的时间在棚内几进、几出,最后在酝酿几天的情绪后,凭着对哥哥的景仰之情一气呵成。“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戏,把最璀璨的部分留在别人生命里。如果人间拭去脂粉的艳丽,还会不会有动情的演绎”。课件7张PPT。京剧传统折子戏《小放牛》是一出非常优秀的小戏,它的情节再简单不过了,是表现赶路的村姑向牧童问路时,两个人又说又唱的场面。剧中人连姓名也没有,小丑就叫牧童,小旦就叫村姑。通过两个演员的载歌载舞,观众获得赏心悦目的感受,可谓老少咸宜。
左图《小放牛》(筱翠花饰村姑)
跷表达一种青年男女欢爱之情京剧丑角的魅力京剧丑角在戏剧中,可喻为肴馔中的“作料儿”。就京剧丑角的艺术特色而言,就是插科打诨,亦庄亦谐,幽默滑稽、自然成趣。丑角演员在舞台上以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手段,展示出与其他行当截然不同的神情、韵味、风格和风采。京剧丑角的魅力京剧丑角在戏剧中,可喻为肴馔中的“作料儿”。就京剧丑角的艺术特色而言,就是插科打诨,亦庄亦谐,幽默滑稽、自然成趣。丑角演员在舞台上以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手段,展示出与其他行当截然不同的神情、韵味、风格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