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七年级下册第14课欣赏 小放牛(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七年级下册第14课欣赏 小放牛(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02-12 12:55:39

文档简介

《小放牛》简介
《小放牛》是一首民间传统歌舞剧中的一段载歌载舞的男女对唱。以牧童和乡村小姑娘相互对答的方式,逗趣玩乐。歌中小姑娘向小牧童问路,可俏皮的牧童故意为难,并要小姑娘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才告诉她。于是俩人就一问一答,边歌边舞的演唱起民间流行的对歌来。这是一首四句体乐段构成的河北民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音调明快流畅,富于表情,歌舞的形式生动、活泼风趣,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开朗乐观的性格。歌曲中八分休止的切分节奏非常突出,使歌曲显得诙谐、活泼。旋律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主题素材展开,流畅、一气呵成,很容易记忆,成为流传很广的一首民歌。
  首河北民间小调河北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城镇稠密与周围诸省文化交流非常方便同时也民间歌舞、小调产生与流传提供了优越条件各类民歌体裁河北小调、秧歌仅数量大、品种多而且艺术价值也高与长江下游江浙平原上民歌相互对应各呈异彩《小放牛》属小调体裁儿童民歌般来说儿童民歌有两类类大人哄小孩时唱即摇篮曲又称摇儿歌;另类儿童自己唱即般意义上 儿童民歌类体裁音乐性格纯真节奏较简单音域宽旋律流畅;其唱词多数数、逗趣或咏颂历史人物《小放牛》属类采用对歌方式前四句问了四历史常识问题四句作答其头问题:赵州桥来人修?与河北直接相关颇有地方特征和亲切感曲调典型上、下、上、下结构关系、三乐句第二小节半拍起唱下子活跃了乐意;而第三乐句第小节下五度移位使情绪略微转增加了旋律动力歌曲词曲结合紧密音调顺畅平实朗朗上口成首南北各地家喻户晓优秀曲目。
河北民歌赏析
河北省的民歌历史源远流长。多少年来,河北民歌扎根在冀州大地,扎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中间,吸取了珍贵的资源,色彩斑斓,既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也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其中经典的曲目有《茉莉花》、《小白菜》、《放风筝》、《对对花》等等。河北省的民歌在全国的地方音乐中具有相当显著的地位,许多民歌不单单在河北省内流传,同时也在其他各地广为传唱。其中《小白菜》就是一首在全国广为流行的民歌,近乎妇孺皆知的一首。还有中
国民族歌剧《白毛女》中的插曲《北风吹》,就是作曲家张鲁吸取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乐材料来创作出的。作品情文并茂,曲词相通,带给观众极高的审美情趣。所以此曲代代传唱,家喻户晓,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欣赏价值。
一、多样的地理环境
河北省北部是高原和燕山山脉,中南部是平原,东边是渤海,西部有太行山脉。环境位置丰富,这就是河北民歌诞生的摇篮。河北牧歌和山歌来自冀西北的塞北高原(承德、张家口),歌曲旋律感觉徐缓持久,气度宽广,洒脱豪放。众多美妙的山歌的自然就来自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太行山麓的人们。别具一格的渔歌例如:《渔家乐》、《拉网调》等许多优秀作品就是源于生活在渤海海滨(冀东、唐山、秦皇岛)的渔民们。冀南(邯郸、邢台、衡水)的民歌因靠近河南,所以就多含有豫剧的特点。而民间说唱相对集中的地方就是冀中(保定、石家庄),上述地区的说唱艺术和曲艺都是受了当地民歌的影响发展而成的。与此同时,它们的平仄和押韵规范对当地的民歌的旋律和特点也有不小的反作用力。
二、多样的地区方言
北部地区的秦皇岛和承德地区靠近辽宁,其方言有相当一部分东北方言的特点,北部民歌的风格也受到东北二人转特点的影响。 同样是处在北部的唐山地区则有自身特色的方言,乐亭的皮影和大鼓,还有评剧等传统艺术对民歌也有很深的影响。例如《茉莉花》、《放风筝》、《捡棉花》等等作品都有显著的唐山方言特点。 冀南的邯郸、冀中的衡水和石家庄西部的井陉就可分别体会到河北、山东、山西的方言的特点,当然民歌同时也会受到上述方言和戏曲的影响,地域风格浓重、风味十足。
三、河北“对花”的艺术特色
河北的气候环境是一年四季清楚明白,月份与花是有相当联系的。而人们的生活和花也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四个季节的花儿也具有鲜明的季节特点。“对花”是河北人民庆祝佳节时候演唱的小调歌曲,旋律明白、流畅自然,经常使用对比句式前后应答,旋律节奏经常仿照民间音乐中的锣鼓点,还有大量使用的衬字和衬句密集的曲调安排,增强了欢快的特点。表演特点是幽默诙谐,曲调自然、明快、口语化,有时候还会添加一点不常见的旋律音型和节奏型,形成了风趣的歌曲风格。河北对花有从正月的花唱到腊月的花,表明每个月份都开什么花的“正对花”、“对花”、“反对花”等等。正对花和反对花的特点基本类似,都为对唱形式,一对一句,富含民间特色。经常是自然抒情的小调表现出,老百姓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冀东地区的民歌常常使用羽调式。节奏流畅、热情,富含诙谐风趣的情调。
(一)对花:问答的形式,各种花和农作物都有联系。
(二)正对花:从农历正月开始唱到腊月,按照月份的顺序演唱。
(三)反对花:从腊月开始倒着唱到正月,反着唱。
(四)散花:不按顺序唱,例如从一、三、五七、九月或者从二、四、六 、八、十月隔开顺序唱。
(五)献花:花儿献给英雄、劳模、心爱的人,表示感情。
(六)猜花:青年男女以猜花名的模式来竞赛、游戏、娱乐。词曲都特别清晰自然。风趣诙谐,一问一答,没有严格的月份限制。
赵州桥简介
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五华里的洨河之上,又名安济桥。赵县古称赵州,故人们称此桥为赵州桥;又因大桥全部为石料砌成,当地乡人俗称之为“大石桥”;北宋哲宗皇帝赵煦北巡时,深为赵州桥的雄奇壮丽所动,于元佑年间(公元1086-1096年)赐赵州桥正名为安济桥,取“利贯金石,强济天下,通济利涉,安全渡过,万民以福”之意。
赵州桥建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为单孔弧形敞肩坦拱石桥,全长64.4米,拱顶宽9.6米,跨径37.02米,弧矢(拱顶到两拱脚的连线)高度是7.23米。赵州桥建筑结构奇特,具有高度的科学性。1。赵州桥开敞肩拱型之先河,在主拱的两肩上各建两个小拱,不仅节约了石材,减轻桥身的重量,而且有利于洪水的渲泻,削弱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拱上加拱,从艺术的角度看使大桥玲珑剔透,线条优美,更加美观。2。赵州桥跨度大而弧形平,采用坦拱,使单孔跨径达37.02米而弧矢只有7.23米,桥面坡度仅为6.5%,极大的方便了行人和车辆的通过。如果按照当时习惯采用的半圆拱来建造同跨度的石桥,桥面应比现在高出11.28米。从工程力学方面来说,坦拱桥比半圆拱形桥的建造难度要大得多。3。赵州桥的主拱共28道,采用纵向并列砌筑法。这样每道拱券都自成一体,能独立支撑,日后局部拱券的损坏不至危及全桥,修复也比较容易。赵州桥在历史上曾有两次东西两侧数道拱券坠毁后被修复,如果采用纵联砌券法,恐怕现在大桥已不复存在了。
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在古代“吞齐跨赵”,地处兵家必争之咽喉要路,交通任务十分繁重。大桥自建成之后,就一直作为实用性交通大桥而使用,车马行人摩肩击轱,日夜不息。禁止车辆通行,作为文物观赏才近几十年时间。赵州桥在长达1400年漫长历史时期中,历经车马重轧,战乱之祸,地震水患,风雨侵蚀,至今仍安然雄居于洨河之上,在桥梁建筑史上堪称为一大奇迹。
《小放牛》教案
【教学内容】
1、学唱河北民歌《小放牛》。
2、欣赏京剧版本、任桂珍民歌版的《小放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河北民歌《小放牛》。
【教学难点】
1、八分休止符。
2、切分音的准确处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这首歌曲,使学生初步了解一问一答的对唱形式。
2、激发孩子对民歌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小放牛》是民间歌舞剧《小放牛》中的一段男女对唱。剧中小姑娘问路,俏皮的小牧童故意刁难,要姑娘答上他提出的问题,才肯告诉她。于是二人就一问一答的对起歌来。这首河北民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二四拍,一段体,五声徵调式,全曲由四个乐句构成。第一、第二乐句是一对上下句,第三、第四乐句是前两句的变化重复(换头合尾与同头换尾)。音调明快流畅,歌舞的形式生动,活泼有趣,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开朗乐观的性格。歌曲中八分休止的切分节奏非常突出,使歌曲显得诙谐、活泼。旋律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主题素材展开,流畅、一气呵成。很容易记忆,成为流传很广的一首河北民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鞭。
【教学过程】
一、欣赏河北另一版本的《小放牛》。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河北民歌(1)请同学们听听它唱了什么内容?你可以从中挑选你印象最深刻的来说(赵州桥)?(2)歌词有什么特点?(一问一答式)
二、赵州桥的介绍和传说。
(1)同学们,歌中唱到的赵州桥你们听说过吗?有谁能把你所知道的和我们分享一下?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进一步的了解它!(播放视频)
(2)这么坚固的桥,到底是谁造的呢?真的是歌中所唱的鲁班吗?不是。其实是隋朝的李春所修,歌中提起的“鲁班、圣人、张果老、柴王爷”都是传说。都是为了突出赵州桥的伟大而神化了。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鲁班造桥、神仙相试”的传说吧!(放视频)
三、学唱歌曲《小放牛》。
刚才我们听的是河北流传最广的民歌《小放牛》,他轻松活泼的曲调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唱“赵州桥”的这一段,最是经典,它已成为了河北省的招牌歌曲,就像我们江苏民歌茉莉花一样,家喻户晓,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
1、初听歌曲:说说它的演唱形式和节拍?(一问一答的对唱形式、二四拍)强弱规律
同学们的耳朵挺灵的,歌中大部分采用了独唱的形式,最后也用到了齐唱,从听觉上当你仔细聆听时,你会发现有两个小朋友在唱,第一段在问,第二段在答,我们再来听听看,你能分辨出来吗?这个由二个人唱一问一答的形式就叫对唱。
2、出示歌谱:说说演唱顺序。
听一听,说说歌曲的演唱顺序?(第四乐句)
3、师带学生认识歌谱上的音(谁认得快就来当小老师指谱)。
4、认识八分音符,切分节奏。
音已经认识了,如果我们再加上节奏就能唱出歌谱的旋律了。首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音乐符号“7”是什么?(八分休止符)他有什么作用?(休止半拍)这种前后都是八分音符,中间四分音符的节奏叫切分节奏,中间一个音唱强一些叫切分音,跟老师一起唱一唱歌谱,八分音符处我们打个响舌,听!(师范唱、生学)
5、跟琴两小节模唱歌谱(请一名学生指谱)。
6、加进歌词演唱。
(1)跟琴唱第一段歌词 第一遍注意:一字多音的唱法 第二遍注意:强弱。
(2)下面听老师把第二段的结尾唱一下,与第一段有何不同?(最后一句提高八度)标记一下,并跟师模唱最后一句歌谱及歌词。
(3)跟琴唱第二段歌词。
7、分角色演唱。
(1)跟琴师问,生答(模仿老师的声音、轻快的突出强弱)。
(2)跟原伴奏 男生问、女生答、最后反复处齐。
四、欣赏京剧《小放牛》。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歌曲《小放牛》,很早以前就被引用到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戏曲中.剧中小姑娘问路,俏皮的小牧童故意刁难,要姑娘答上他提出的问题,才肯告诉她。于是二人就一问一答的对起歌来.今天老师也带来了这段载歌载舞的戏曲片段,请同学们来欣赏。欣赏时想一想:
(1)这个戏曲片段属于我国的什么剧种?
(2)请你跟着剧中的唱腔唱一唱、做一做!男孩模仿牧童,女孩模仿小姑娘!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民歌博大精深,表现方式丰富多彩,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相信民歌永远会陪伴我们,因为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让我们在《小放牛》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吧!
《小放牛》教案
一、教学内容:
1.学唱唱河北民歌《小放牛》。
2.音乐欣赏: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形式的节奏、旋律,速度所表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
二、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歌声来演唱《小放牛》,激发孩子对民歌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劳
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2.通过用指定节奏创编旋律,了解旋律构成中的节奏要素,感受节奏的表现特点。
三、教材分析及重点、难点:
《小放牛》是一首民间歌舞剧,对答式表演唱《小放牛》。以牧童和乡村小姑娘相互对答的方式,逗趣玩乐。歌中小姑娘向小牧童问路,可俏皮的牧童故意为难,并要小姑娘回答他所提出的问,才告诉她。于是俩人就一问一答,边歌边舞的演唱起民间流行的对歌来。
四、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钢琴、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营造音乐环境随着明快的《小放牛》音乐,学生高高兴兴走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小放牛》新授。
1.师生问好歌。
2.发声练习。
3.听赏《小放牛》。
(1)多媒体展示小放牛的情景画面,播放《小放牛》音乐。
(2)听一听,想一想:
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这首乐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熟悉主题音乐。
(4)复听全曲。
4.教唱《小放牛》。
(1)学习歌词:按节奏朗读歌词。
(2)教师简介歌曲中所唱到的赵州桥。
(多媒体)解释歌词:第二段中说:“赵州桥来鲁班修”,这是一种象征的表达方法。因为鲁班是我国公元前七百多年春秋时鲁国杰出的建筑工匠,早于隋朝的李春大约一千年。因鲁班曾创设攻城的云梯和磨粉的煨,又相传曾发明木做工具,旧时建筑工匠尊称他为“祖师”,因此,歌词借鲁班之名,表达从敬之意。“玉石栏杆圣人留”中的借喻手法亦是如此。
教唱a、学习歌谱:1=D 2/4
b、师:这首歌有什么特点?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
师: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小放牛”是戏曲传统曲目,属于民间小调,即通俗又十分优美、动人。
c、教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
d、教师钢琴弹一句,学生唱一句。
5.结束本次音乐学习过程。
《小放牛》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受河北民歌的音乐特征。同时了解赵州桥的传说故事。
2、通过人声音色的对比使学生用打击乐器于以表现理解音乐要素。
3、通过桥的种类展示,让学生初步感受建筑的美和其对人类的作用。
达标程度:
情景故事导入——感受歌曲——学唱并感受——创作表现。
重点难点:
53 5 0 6 5 ——
16 1 0 6 5 —— 吸气处理。
教学方法:
视听觉感受?体验与表现?分组活动?拓展。
教学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1、听赏民歌。
多媒体《小放牛》画面,民哥录音。
师:孩子们看窗外,现在我们是什么季节?老师带来一幅画,看图上是什么季节?图上的小朋友干什么?在哪里放牛?河上有什么?这座古桥是用什么材料筑成的?
生:春季、夏季、放牛、小河边、小桥、石头。
师结:这座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是我国著名的赵州桥。现在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在还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挥着作用。
2、在河北赵县关于赵州桥的民间故事很多,同时人们把这些民间故事改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大家想不想听这首民歌呀?
学生跟老师为歌曲打节拍。
播放《小放牛》一遍。
3、体验与表现。
师:这么动听的歌曲想不想合唱?老师先唱一遍,注意老师有个要求:配合一下老师为音乐打上节拍好吗?老师唱的好听吗?给老师点掌声吗?刚才老师唱得是什么内容?
生:想,可以,学生有的节拍一小节一拍,学生为老师拍手加油。
师:好了,咱们一起来熟悉这首歌曲。先跟老师把歌词朗诵一遍,师用响板打节拍,老师读一句,大家读一句,和学生一起朗诵歌词第一段。注意和老师对比什么地方和老师不一样。
歌词熟悉:注意 ×× × 0 ×× ——的学习,掌握歌词第一段。朗诵歌词:接龙游戏,师一、三句,生二、四句互换。
师为学生朗诵伴奏,学生朗诵可以轻唱,跟唱。
大家想不想唱?那大家先声音弱下来用“Lu”来哼唱第一段,老师指导发声方法,再用“La”哼唱,弱声试唱。
学生演唱。
注意:53 5 0 6 5 ——16 1 0 6 5 —— 。
大家跟着老师轻声演唱,速度放慢,学生自己演唱,演唱时边用手打节拍,回原速效出声 唱。
学生表现。
学生自学第二段歌曲把第一第二段连起演唱。
《小放牛》曲谱②多媒体。
师生对唱老师演唱问的这段,如用学唱答的这段,请男学注意听老师的音色和女同学的音色一样吗?想一想用什么打击乐器表现老师的声音?什么乐器表现女同学的声音?
女同学跟老师演唱,男同学注意聆听,并讨论老师和女同学的音色差别及打击乐的表现。
老师和女同学对唱。
让几个说出来乐器的同学上台来用自己选的乐器为歌曲伴奏,其它同学用手打节拍。
拓展。
今天我们了解了中国古桥赵州桥,大家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桥?学生讨论回答在今天的中国,桥梁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老师带来几组图看看现在生活中的桥。老师不但带来了图片,还带来了一首歌,听歌里唱了哪些桥。
学生仔细看图片,多媒体桥的图片。
让我们在蔡国庆演唱的《北京的桥》这首带有京味十足的歌曲。
学生听赏
多媒体《北京的桥》
小结:
刚才我们看了几组图片和今天我们所听赏的歌曲《小放牛》中的桥,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桥,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也有桥,老师希望我们同学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和老师之间架起尊重的桥梁。
大自然中也有桥,谁能想到?
学生讨论、回答。
课件19张PPT。小放牛河北民歌
真有趣,这座桥叫什么名字?好想去春游……我是灰太狼,我已经切断了你们的去路。想去石家庄看桥?先完成任务吧!哈哈……
2/4 X X X ︱X X X ︱ X X X ︱
小 朋 友, 请 你 来 告 诉 我, 根据节奏读一读!
真是低估了你们的水平,别得意,我还会再回来的!哼……
申 老 师 , 让 我 来 告 诉 你,我 的 爱 好 是 ( …… )!赵州桥人比较歌曲旋律的相同点与不
同点,再跟着音乐唱一唱!小放牛人人我又回来啦!我已经调查过了,赵州桥根本不是鲁班修的……你知道怎么回事吗?天上 桫 椤什么人来栽?
地下的黄河什么人开?
什么人把守三关口?
什么人出家未曾归来么嗯咳哎海哟?天上 桫椤来王母娘栽,
地下的黄河老龙王开。
杨六郎把守三关口,
韩湘子出家未曾归来么嗯咳哎海哟。另一版《小放牛》Suō luó天上 桫 椤 什么人 栽?
地下 黄河 什么人 开?
什么人 把守 三关口?
什么人 出家 未曾归来 恩么一呀咳天上 桫椤 王母 栽,
地下 黄河 龙王 开。
杨六郎 把守 三关口,
韩湘子 出家 未曾归来 恩么一呀咳 我们的
《小放牛》Suō luó真是惭愧,大家懂得可真多,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以后再也不捣乱了……课件11张PPT。
没有桥墩 有六个桥墩伫立在水中
只有一个弧形的大桥洞 有七个桥洞
大桥洞两侧腰上各有两个小桥洞


“赵周桥”又名安济桥, 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浇河上,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大石拱桥,全长50、82米,桥面宽10米,拱圈由28条并列的石条组成,由李春在隋朝开皇大业年间设计创建。赵周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到现在已经有1400年了,其新颖的设计、精湛的工艺成为世界桥梁使上的卓越典范,其跨度之大在当时亦数创举,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的创造才华。赵州桥简介:歌曲小放牛解释歌词: 第二段中说: “赵周桥来鲁班修”, 这是一种象征的表达方法。 因为鲁班是我国公元前七百多年春秋时鲁国杰出的建筑工匠,被尊称为建筑行业的“祖师爷”因此,歌词借鲁班之名,表达从敬之意,亦是赞美赵州桥的神奇和伟大以及精湛的建筑工艺。而歌曲中提到的诸多神话人物也是为了加强情感的表达 。 这首歌有什么特点?
答:①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对唱)。
②歌曲的第一、第三乐句节奏相同旋律相似
③二、四句前面半句相同,后半句有些不同具体分析歌曲 《小放牛》是民间歌舞剧《小放牛》中的一段男女对唱。剧中小姑娘问路,俏皮的小牧童故意刁难,要姑娘答上他提出的问题,才肯告诉她。于是二人就一问一答的对起歌来。这首河北民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四二拍,一段体,五声徵调式,全曲由四个乐句构成。第一、第二乐句是一对上下句,第三、第四乐句是前两句的变化重复(换头合尾与同头换尾)。音调明快流畅,歌舞的形式生动,活泼有趣,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开朗乐观的性格.歌曲中八分休止和切分节奏非常突出,使歌曲显得诙谐、活泼。旋律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主题素材展开,流畅、一气呵成。很容易记忆,成为流传很广的一首河北民歌。互动: 将全班分为男女同学一组,分为几个小组,小组内部以对唱的形式表演唱歌曲,各组之间互相点评。问题: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这首歌发现这首歌与放牛并没有多大的联系,可为什么叫《小放牛》呢? 回答:小放牛只不过是一中民间曲调,我们可以根据曲调填歌词。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放牛》这首歌,并感受了河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还欣赏了不同表演形式的《小放牛》。同学们在课后可以试着为歌曲创编新的歌词,创编属于自己的《小放牛》。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