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七年级下册第15课欣赏 赛乃姆(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七年级下册第15课欣赏 赛乃姆(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02-12 20:05:29

文档简介

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所作的重大贡献,它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喜怒哀乐。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所作的重大贡献,她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喜怒哀乐。她集传统音乐、演奏音乐、文学艺术、戏剧、舞蹈于一身,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
木卡姆历史源远流长,背景广阔而深远,与维吾尔族人民的历史时代同步发展。尽管属于维吾尔族范畴的部落众多,地域辽阔,其音乐文化也具有多层次多源流的特点,但她仍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而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音乐。十二木卡姆的源流,从时代和地域因素上讲主要有两点,一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乐,即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和田音乐以及刀郎音乐。这种时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织渗透,浑然一体,形成产生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特征、道德观念及其心理素质的民族调式特点。这种特点则是通过独特的音乐形式、演奏方法以及独特的演奏乐器加以体现的。
“木卡姆”在名称学上有何含义,它只表示经过规整的某个古典音乐套曲的专用名称。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包括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介姆、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步姆。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第一个木卡姆均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等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由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 维吾尔木卡姆是维吾尔诗歌的音乐表达形式。每个木卡姆配上那些含义隽永、内容丰富、色彩斑斓、朗朗上口、轻松活泼、便于演唱的古典诗词以及格则勒(双行诗)、民谣而显得情趣盎然,生机勃勃。尤其是维吾尔诗词中那最富韵味的格则勒的十八种格律更使木卡姆乐曲显得新颖而别致。从而使文化宝库中的这颗无价之宝日臻完美,光彩照人。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十二木卡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发射升空的“嫦娥一号”搭载了31首歌曲,《十二木卡姆》选曲名列其中。
新疆木卡姆研究专家周吉教授为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研究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5年,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7月28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现场出现了罕见的一幕:所有参会的人员都为一部地方法规投了一票,使它成为全票通过的条例。
这部条例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它是新疆改革开放以来,第四个一审通过的地方性法规,也是新疆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后的第二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以及我国专就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行省级地方单项立法的首例。
快板
“顺口溜”、“流口辙”、“练子嘴”,是从宋代贫民演唱的“莲花落”演变发展成的。与“莲花落”一样,起 初是乞丐沿街乞讨时演唱的。作为乞讨时的演唱活动,历史相当久远;作为艺术表演形式,就比较晚。如前所说,旧时的艺人总想找个历史名人,奉为开山鼻祖,以便增光添彩,“数来宝”的艺人当然不例外。于是在历史上的乞丐群中找到明太祖朱元璋,奉为祖师爷。云游客《江湖丛谈》说:敝人曾向彼辈探讨,为什么供奉朱洪武?据他们所谈,朱洪武系元朝文宗时人,生于安徽省濠州钟离县。父名朱世珍,母郭氏,生有四子一女,三子因乱失散,女已出嫁。四子即洪武皇帝,自幼异于常人。都说这个婴孩不是寻常人物,将来定然出色……朱洪武名叫朱元璋,字国瑞,到了他会说话的时候,叫爹爹亡,叫娘娘死,剩下他一人,跟他王干娘度日,及其长大,送往皇觉寺出家。
长老给他起名元龙和尚。长老待之甚厚,庙中僧人待之甚薄,长老圆寂后,僧人将朱元璋驱逐出庙,他王干妈将他送到马家庄给马员外放牛。放牛之处为乱石山,但他时运乖拙,牛多病死,或埋山中,或食其肉,被马员外驱逐。王干妈又因病去世,朱洪武只得挨户讨要。因他命大,呼谁为爷谁就病,呼谁为妈谁亦生病,后钟离县人民皆不准他在门前呼爷唤妈。朱洪武在放牛之处自己悲伤,十几岁人,命苦运蹇,至谁家讨要谁家之人染病。不准在门前喊叫,如何乞讨?他忽见地上有牛骨两块,情急智生,欲用此牛骨敲打,挨户讨要。于是天天用此牛骨敲打,沿门行乞。钟离县人民皆恐其呼叫爷妈,每闻门前有牛骨声至,都将剩的食物拿至门前,送给朱洪武。直传到今日穷家门的乞丐,都不向人呼爹唤妈,即其遗传也。
社会人士管那牛骨叫牛骨头,穷家门的人管那牛骨头称为“太平鼓”。上有小铜铃十三个,亦为朱洪武所留。相传有一个铜铃能吃一省,有铃十三个能吃十三省也。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简介
  什么叫民间舞?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即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份。中国民间舞的动作受着地域文化、宗教、地理环境的诸多因素影响,风格韵律是民间舞的灵魂。
几种动律体现在如下特点:
  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窜,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摇身带晃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符点。赛乃姆的舞蹈姿态大多是从生活中提炼的,如最常见的有托帽式、挽袖式、拉裙式、了望式、抚胸式等。其次赛乃姆在步伐上的特点是膝盖既有控制又不僵硬,小腿灵活轻巧,和鼓点结合紧密。步伐用得最多的是三步一抬(前三步),脚步平稳,略有微颤。走第四步时动力腿脚掌蹭着地向后小踢,显得步法非常干脆、灵巧。赛乃姆舞蹈风格特点,是和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性格、服饰等特征分不开的,在当地生活中,当他们遇到开心的事情时,头部和颈部就情不自禁地摇动起来,这些动作被吸收在赛乃姆中,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风趣乐观的精神面貌。
  1、基本体态:昂首挺胸、头高高昂起、立腰。挺拔而不僵——指体态立腰、拔背、挺胸、昂首。手形:曲掌基本手位:曲掌形、绕腕手、开式小七位绕腕手,七位绕腔手,权开式三位绕腕手式五位绕腕手摆式六位点肩张腕手,绕四位点肩平。常用位置:旁点步,后侧点步、前点步、踏步、踏步半蹲,蹲步后侧点步。
  2、风格特点: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窜;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全身带摇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符点。
  3、基本动律:垫步――小腿灵活轻巧,在流动中膝上提,双膝始终保持靠拢、两腿部腕不间断地向内侧滚动、另一小腿部扣脚掌支撑地面一步紧跟一步动身体的移动。保持上身立腰、挺拔、昂首为体态,手移横向流动的动感。颤步――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动,即一步两颤一小一大、颤时有力、扬眉、动目、动肩、移颈。
  4、骨干动作:三步一抬、后踢步、横垫步。
  5、动作分析:垫步:是赛乃姆节奏的主要步法,特点是小腿灵活轻巧。
《赛乃姆》教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钢琴)、分两组。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新疆和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能力目标:
1、学会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赛乃姆》。
2、能够根据歌曲的风格,结合一些舞蹈来表现,加深对歌曲情绪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维吾尔族民间歌舞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理解歌曲的欢快情绪,锻炼对新疆民族舞蹈动作的创编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大坂城的姑娘》,同学们在音乐声中进入教室)
导语:同学们好!伴随着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我们一起来到了音乐课堂。有人知道刚才播放的是什么歌曲吗?它是哪个民族的?(生:《大坂城的姑娘》、新疆)很好!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她物产丰富,而文化艺术更是历史悠久。想跟老师一起到新疆去听一听,看一看吗?让我们先来听听她的《赛乃姆》吧!
(板书课题《赛乃姆》)
二、学习与感受
1、随乐学唱,激情导入,走近新疆音乐。
2、组织教学,师生歌声问好。
3、舞蹈秀,背景播放《赛乃姆》。
4、视听感受,了解新疆风土人情
(1)教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场各民族的服装秀,同学们能否指出哪几套是新疆服饰?并说说对新疆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新疆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羊肉串;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大叔的大八字胡、穿五彩斑斓的衣衫、戴各种做工精细的首饰和绣花帽;有天山;节日还举行赛马和叼羊比赛。
(2)教师范唱,学生击掌伴奏。
(3)学生跟多媒体哼唱。
(4)让会舞蹈的同学自由发挥伴着歌曲,教师总评。
三、回味小结
师:美丽富饶的新疆令我们神往,优美、欢快的新疆歌舞令我们陶醉。歌舞让我们感受到青春的活力,也让我们感悟到:爱情的美好,这种爱不仅仅是恋人间的还可以指亲人好友间的,只要有爱世上才会变得美好,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爱的环境下生活,并尽量给予别人自己的爱。
《赛乃姆》教案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赛乃姆》一课的教学中,不追求学生的识谱能力、歌唱技巧,主要是让学生在创作律动和创编节奏中感受和体验新疆民歌的风格特征,感悟其中蕴涵的深刻人生道理。
教具:
钢琴(电子琴),小快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
1、学唱歌曲,使学生体验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
2、通过欣赏,了解新疆和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3、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懂得青春易逝的道理,启发学生珍惜光阴,立志成材。
教学重点:
歌曲情绪与风格特点的体验和实践。
教学难点 :
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
乐曲分析:
《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赛乃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发源于从事农业生产、民族聚居、文化极为发达的南疆各绿洲。在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形成过程中,就吸收了早已在民间流传的赛乃姆,成为每个木卡姆中大乃格曼的组成部分,而赛乃姆仍以其独立的形式广泛流传。它歌舞皆并形式自由,乐器有弹布尔、热瓦甫、独它尔与手鼓。
欣赏歌曲《赛乃姆》:
仔细聆听这首歌曲,同学们看是否能听出歌曲里面所用的哪些乐器?
在老师的带领下来认真学唱这首歌曲,老是挑出歌曲中的难点,一一为同学们分析教唱。
鼓励同学们积极主动地起来为这首歌曲伴舞。
5、小结反思:?
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是祖国的一员,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将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团结互助为荣。只有继承和发扬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在我们正处在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时代,美丽的西部在党的领导下日新月异,衷心祝愿同学们能珍惜时光,立足现在,拼搏进取,在不久的将来加入西部大开发的队伍,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赛乃姆》教案
教学内容:
欣赏《赛乃姆》。
教学目的:
1、能够对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少数民族与中原音乐文化间的联系,并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2、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明朗活泼的亲情绪演唱《青春舞曲》并背唱。
3、能够用器乐的形式为《赛乃姆》配伴奏,并能为《青春舞曲》填充配器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所学歌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难点是为《赛乃姆》伴奏。
教学方法:
听唱式、表演式、创造式。
教学用具:
钢琴、中国地图、多媒体教学光盘、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1、歌唱知识
(1)歌唱的发声状态
口鼻同时吸气,呼吸要求敏捷无声,不耸肩,肺部、胸膛自然挺起,腰围、腹部有明显的向外扩张之感。发声时小腹微收,形成上下力量的抗衡,使声音有气息支持。
(2)发声练习板书。
2、导入新课
在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背景音乐下,跳一段维吾尔族舞蹈,请学生说出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并在地图上找出此民族所处的省份。
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维吾尔族民歌《赛乃姆》板书课题“赛乃姆”。
3、歌曲学唱
(1)播放录音,请同学们说出这首歌的情绪及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讨论总结
歌曲的显著的特点是:全曲的节奏轻快、跳跃、充满活力,具有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和模拟手鼓演奏的风格,曲调上下流动、偶有跳跃,显得十分欢快、流畅。
4、表演
(1)播放一段维吾尔族舞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
(2)请同学们为歌曲《赛乃姆》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
(3)教师带领同学们为歌曲伴舞。
5、创造
(1)将课本《赛乃姆》乐谱打击声部的配器补足。
(2)教师总结板书。
(3)给部分同学发放打击乐器,有钢琴特长的同学弹钢琴,其他同学击掌为《赛乃姆》做伴奏。
6、合作
演唱、打击乐、舞蹈一起合作表演,将孩子们的学习推向高潮。
小节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维吾尔族歌曲,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人创造了动人的歌声和多姿多彩的舞蹈。我们要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并要象歌中所唱的那样珍惜青春大好时光。
课件7张PPT。赛乃姆《十二木卡姆》选段你知道新疆的民间音乐吗? 木卡姆是流传于新疆的以歌舞乐组合而成的传统古典大曲。整个大曲有12套之多。所以也称为“十二木卡姆”。木卡姆
木卡姆渊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主要意思为“大型套曲”。因为它有十二套之多因而又有“十二木拉姆”之称;它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  木卡姆大师阿曼尼沙汗的雕像赛乃姆 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赛乃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发源于从事农业生产、民族聚居、文化极为发达的南疆各绿洲。在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形成过程中,就吸收了早已在民间流传的赛乃姆,成为每个木卡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赛乃姆仍以其独立的形式广泛流传。 赛乃姆文化意义:

据说赛乃姆最初是“美女佛”的意思,
产生于佛教兴盛时期,现在还流行着以下一
首民歌:“当初哪有着美丽的世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