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七年级下册第16课演唱 青春舞曲(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七年级下册第16课演唱 青春舞曲(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02-12 20:08:13

文档简介

新疆维吾尔族民族经典特色
维吾尔族在农村一般自成村落,从事农业生产;并擅长经营园艺、瓜果、林木、饲养奶牛及羊。市区内的维吾尔族人多从事手工业的商业。手工业以制革、打铁、食品加工等为主;商业多经营毛皮肠衣、干鲜水果和民族用品。50年代前,乌鲁木齐的维吾尔族商人对外(主要是俄国)贸易较之其他民族更为活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维吾尔族科学文化知识及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的职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如今以干部、教师、医务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和工人为主。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由于民族之间长期频繁的交往和学习,乌鲁木齐市许多维吾尔族人兼通汉语和哈萨克语。维吾尔族有灿烂的民族文化。早在11世纪70年代,哈喇汗王朝时的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所著《福乐智慧》叙事长诗,马赫穆德·喀什噶尔编著的《突厥语大辞典》,都闻名遐迩。民间文学也十分丰富,有不少著名的故事、寓言、笑话、诗歌、民谣和谚语。《阿凡提的故事》在维吾尔族群众中广泛流传。尤其是民间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单调高昂,节奏欢快、活泼、优美、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每逢盛大节日和喜庆吉日,或是劳动之余,维吾尔族男女老幼都要伴着“达甫”(手鼓),唱起悠扬激越的民间歌谣。
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套曲,“麦西来甫”(聚会的意思)是维吾尔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每逢佳节、婚事、喜庆活动都要演唱和舞蹈。乐曲热情奔放,舞姿轻巧优美。开始时,一人高唱序曲,接着手鼓响起,众人齐唱,歌声悦耳,旋律欢快。人们被邀对舞,扬手顿足、旋转翩跹。高潮迭起,情绪炽烈,欢歌笑语,令人心驰神往。
维吾尔族人的衣着,一般都比较讲究。老年男性喜欢穿右衽斜领无纽扣的“袷袢”(长上衣),腰系长带,足着“买斯”(软底鞋),外套“喀拉西”(套鞋);中青年男性喜穿小花或花格衬衣,西式长裤,外着西服或穿便服,喜穿皮鞋,头戴四楞小花帽(称作“朵帕”)妇女无论冬夏喜着裙装,上身着西装外套,下身穿长裙,,足穿长筒袜和皮靴,头戴花帽或系纱巾,冬季则围以大方巾。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城乡妇女均喜欢戴首饰,以耳环、手镯、戒指比较多见,也有戴项链的。年青姑娘有画眉的习惯,将两眉画连在一起。小女孩逢年过节,有的喜欢梳十数条小辫垂于脑后。已婚妇女梳两条辫子,近年梳新式发型的渐多。
维吾尔族人禁吃猪肉、驴肉、食肉动物,禁食一切动物的血和自亡的、非伊斯兰教徒宰杀的牲畜。只吃穆斯林(伊斯兰教徒)宰杀的牛、羊、骆驼、马肉入鸡、鸭、鱼肉。平时以白面、大米为日常主食。饮食花样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主要有抓饭、拉面、肉粥、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曲曲(形似小饺)、烤羊肉、牛羊肉汤及大小厚薄不同形状的烤馕。蔬菜主要有皮芽子(洋葱)、卡马古尔(蔓菁)、胡萝卜、辣椒、豇豆、西红柿等。调味除盐醋外,喜用极椒、孜然(安息茴香)。早饭一般喝茶吃馕,不多炒菜;午、晚两餐常吃抓饭、包子、拌面、汤面、有时吃手抓羊肉。在吃抓饭和手抓羊肉前都要净手,不用筷子,直接用手抓食。富裕人家还吃“阿勒瓦”(一种用糖和面做的糊糊)。维吾尔族人民都喜欢喝茯茶和奶茶。
维吾尔族的建筑物有其独特风格。房屋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室内凿壁龛,并饰以各种花纹图案。旧式房屋多系土木结构,窗子较小,房顶开一个窗,通风采光差;室内进门有一连灶土炕,用来做饭取暖。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住房质量逐渐提高,有的住进了楼房。即便是自建的平房,一般也比较宽敞明亮通风。厅室布置整洁朴雅,四壁呈白色泛蓝,挂的壁毯,靠墙置床,被褥均展铺于床罩或毛毯之下,床上只摆设一对镂花方枕。室中央置长桌或圆桌,家具及陈设品多遮盖有钩花图案的装饰巾,门窗挂丝绒或绸类的落地式垂帘,并衬饰网眼针织品。地面多装饰民族图案。维吾尔族人喜欢在庭院中种植花卉、果树和葡萄,整个环境显得雅静、清新。
维吾尔族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肉孜节过后的第七十天是古尔邦节,意译为“宰牲节”。有经济条件的人家要宰羊,邀请亲友邻居来家做客。
王洛宾简介
王洛宾(1913年12月28日-1996年3月14日),北京出生,原名王荣庭,曾用名艾依尼丁,中国作曲家和民族音乐学家。
王洛宾出生于北平东城牛角湾艺华胡同,他于1930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1934年因家贫无力支撑而辍学,受聘于扶轮中学担任音乐教师,1937年参加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1938年赴新疆,参加兰州抗战剧团,1941年因被怀疑是“共党分子”被捕入狱,受严刑拷打,1944年出狱,在青海任中学教员。
1949年,王洛宾在西宁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随部队进入新疆,任职于新疆军区政治部歌舞团。因兰州抗战剧团当时是从属于国军的,被指控为马步芳的音乐教官,1960年被捕入狱,长达15年,1975年出狱,到处流浪打工,1979年平反。任职于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创作组,1988年获胜利功勋荣誉章,晚年寓居乌鲁木齐,1996年病逝于乌鲁木齐。
王洛宾自1937年就开始搜集、整理、编写、出版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歌,这些歌曲以新疆民歌的名义被许多中国人传唱,影响广泛,直到1983年才由甘肃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洛宾歌曲集》,被誉为“西部歌王”,晚年和台湾作家三毛交往甚深。
晚年的王洛宾,曾为了维护创作版权苦恼不已。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他接触到莲生活佛的著作,深受感动进而皈依,也为他化解了困扰以久的心结,并为创作了四首歌曲:《清净咒》、《如来》、《灵仙真佛宗》、《虔诚的忏悔》,献给他最后依止的上师莲生活佛。
王洛宾搜集整理和编写了很多西北地区的民歌,其中主要作品有:
《在那遥远的地方》
《达坂城的姑娘》
《半个月亮爬上来》
《掀起你的盖头来》
《阿拉木汉》
《在银色的月光下》
《青春舞曲》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永隔一江水》
维吾尔族民歌
维吾尔族民歌蕴藏极为丰富,就其内容可分为传统民歌和新民歌两大部分。传统民歌包括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等类别。
劳动歌
劳动歌主要有猎歌、牧歌、麦收歌、打场歌、挖渠歌、纺车谣、砌墙歌等。许多爱情歌中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无比忠贞和热烈追求。
历史歌
历史歌是反映维吾尔族人民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歌曲。如北疆流行的《筑城歌》、《往后流》等;有的歌颂农民起义,如《英雄沙迪尔》、《马车夫之歌》、《铁木尔海力派之歌》等;有的揭露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丑恶面貌,如鞭笞阿古柏的歌和《迫迁歌》。? 历史歌主要是关于维吾尔族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的歌谣,有的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及农民的英勇反抗和暴动起义,有的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保卫家乡、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中流传较广的有北疆伊犁地区的《诺孜古姆》、《筑城歌》、《英雄沙迪尔的歌》。
爱情歌
爱情歌在维吾尔族民歌中占有很大比重,青年男女间炽热的恋情往往通过富有维吾尔民族心理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比兴手法来加以表达,因此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新民歌
新民歌则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于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热烈颂歌,表现了人民对党、对领袖、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热爱。
维吾尔族民间歌曲内容广泛,数量众多。民歌的歌词多数不固定,往往选择能套用歌曲曲调的民谣,衬词有短有长,起着加强语气,渲染气氛,深化词意,唱词多采用比、兴等手法,寓意深刻。
课件5张PPT。中青年男性喜穿小花或花格衬衣,戴四楞小花帽
妇女喜着裙装,头戴花帽或系纱巾
小女孩喜欢梳十数条小辫垂于脑后
民族服饰土特产无核白葡萄
新疆白葡萄,被誉为“绿珍珠”。哈密瓜
品种繁多,有180多个品种和类型。民族信仰维吾尔族信仰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维吾尔族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
王洛宾(1913-1996)在他的一生中,有62年致力于音乐艺术的创作与实践,由他创作的歌曲流传了一代又一代。他创作过这么多的描写西部的歌曲(《达板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在那遥远的地方》),“西部歌王”的称号对于他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词、曲作者写出一首作品,叫第一创作。那么二度创作要靠歌手自己来完成。同一首歌,不同的人来演唱,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作品从曲式上看,很简单,结构也不复杂,但经过一个好的歌手细致恰倒好处的处理,唱出的东西会非常感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青春舞曲》教案
教学内容:
唱歌《青春舞曲》。
教学目的:
1、能够对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少数民族与中原音乐文化间的联系,并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2、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明朗活泼的亲情绪演唱《青春舞曲》并背唱。
3、能够用器乐的形式为《青春舞曲》配伴奏,并能为《青春舞曲》填充配器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所学歌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难点是为《青春舞曲》伴奏。
教学方法:
听唱式、表演式、创造式。
教学用具:
钢琴、中国地图、多媒体教学光盘、打击乐器。
教学设计:
1、歌唱知识
(1)歌唱的发声状态
口鼻同时吸气,呼吸要求敏捷无声,不耸肩,肺部、胸膛自然挺起,腰围、腹部有明显的向外扩张之感。发声时小腹微收,形成上下力量的抗衡,使声音有气息支持。
(2)发声练习板书。
2、导入新课
在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背景音乐下,跳一段维吾尔族舞蹈,请学生说出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并在地图上找出此民族所处的省份。
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板书课题“青春舞曲”。
3、歌曲学唱
(1)播放录音,请同学们说出这首歌的情绪及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讨论总结
歌曲的显著的特点是:全曲的节奏轻快、跳跃、充满活力,具有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和模拟手鼓演奏的风格,曲调上下流动、偶有跳跃,显得十分欢快、流畅。
这首歌的歌词用富于哲理的生活现实告诉年青人:有些事物可以去而复返,有些事物却是一去不复返的,而人的青春正象那鸟儿一样,飞去后即不再回来。这首词虽没有什么明确的警句格言,但它却真挚地警示着年轻人:要珍惜大好的青春时光。
4、表演
(1)播放一段维吾尔族舞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
(2)请同学们为歌曲《青春舞曲》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
(3)教师带领同学们为歌曲伴舞。
5、创造
(1)将课本《青春舞曲》乐谱打击声部的配器补足。
(2)教师总结板书。
(3)给部分同学发放打击乐器,有钢琴特长的同学弹钢琴,其他同学击掌为《青春舞曲》做伴奏。
6、合作
演唱、打击乐、舞蹈一起合作表演,将孩子们的学习推向高潮。
小节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维吾尔族歌曲,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人创造了动人的歌声和多姿多彩的舞蹈。我们要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并要象歌中所唱的那样珍惜青春大好时光。
《青春舞曲》教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钢琴)、分两组。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新疆和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能力目标:
1、学会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
2、能够根据歌曲的风格,结合一些舞蹈来表现,加深对歌曲情绪的感受。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歌曲,懂得青春易逝的道理,知道珍惜光阴。
教学重点:
体会新疆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理解歌曲的欢快情绪,锻炼对新疆民族舞蹈动作的创编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大坂城的姑娘》,同学们在音乐声中进入教室)
导语:同学们好!伴随着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我们一起来到了音乐课堂。有人知道刚才播放的是什么歌曲吗?它是哪个民族的?(生:《大坂城的姑娘》、新疆)很好!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她物产丰富,而文化艺术更是历史悠久。想跟老师一起到新疆去听一听,看一看吗?让我们先来听听她的《青春舞曲》吧!
(板书课题《青春舞曲》)
二、学习与感受
1、随乐学唱
(1)听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师:现在我们一起听赏这首歌。听完后,说说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各有什么特点?它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
(播放《青春舞曲》,学生听完后讨论、回答)
(板书: 旋律——优美
节奏——明快
情绪——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活力)
(2)教师范唱,学生击掌伴奏。
(3)学生跟多媒体哼唱。
(4)学生用正确的演唱情绪完整连唱,教师琴声伴奏。
师:请同学们运用正确的呼吸,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把这首歌完整唱一遍好吗?能唱出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活力的情绪吗?(唱完后,教师评点、点拨)
(5)分组分段演唱(多媒体伴奏),唱后互评,教师总评。
2、作者介绍
师:有个人特别喜欢新疆民歌,他是北京人,曾在法国留学学习音乐。为了民族的音乐,他一生扎根新疆,在那里生活了近60年。他的作品大都吸取了新疆民歌的素材,一生整理、创作、收集了700多首作品,把新疆的民歌介绍给了全国以及全世界。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青春舞曲》的作者——王洛宾。这首歌就是他根据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整理创编的。哪位同学还了解并会唱一些新疆民歌?说给大家听听,也唱给大家听听。
(向学生介绍王洛宾的代表作《掀起你的盖头来》)
3、随乐舞蹈
师: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只要你踏上这辽阔的土地,就会被那悠扬的歌声和那翩翩的舞姿所陶醉。那么你们知道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一些基本动作吗?想跟老师一起学学吗?(播放《青春舞曲》伴奏,教师示范动作)
师:请几位同学跟老师一起做好吗?(带动学生,活跃课堂气氛)
师:同学们跳得棒极了,你们能把舞蹈动作带入歌曲中吗?请同学们分组表演,然后自我评价哪组表现最好。(多媒体伴奏)
师:同学们表现都很好,歌舞中充满了青春的活力。《青春舞曲》的曲调欢快、活泼,歌词也寓意深刻。我们一起朗诵一遍歌词,看看它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迪呢?
(学生读完后各抒已见)
小结
师:美丽富饶的新疆令我们神往,优美、欢快的新疆歌舞令我们陶醉。歌舞让我们感受到青春的活力,也让我们感悟到:花无再开日,人无再少年。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光阴稍纵即逝。让我们把握青春,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吧!因为只有在充实的人生中,青春才会流光溢彩。我真诚地祝愿同学们明天会更好!
《青春舞曲》教案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青春舞曲》一课的教学中,不追求学生的识谱能力、歌唱技巧,主要是让学生在创作律动和创编节奏中感受和体验新疆民歌的风格特征,感悟其中蕴涵的深刻人生道理。
教具
钢琴(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使学生体验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
2、通过欣赏,了解新疆和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3、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懂得青春易逝的道理,启发学生珍惜光阴,立志成材。
教学重点
歌曲情绪与风格特点的体验和实践。
教学难点
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拥有着各具特色,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歌舞,想一想,它属于我国哪个地区的民族文化?
二、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
2、有感情的朗诵歌词,注意“字正”才能“腔圆”。
3、教师范唱并讲解与欣赏版中的不同。[民歌的演变和二度创作]
4、学生轻声跟唱。[要求用一半音量,吐字清晰有弹性]
5、再次完整连唱歌曲。[要求唱出欢乐情绪和拍的韵律感。
三、训练与表现:
节奏练习:
节奏与演唱的结合,全班同学分成演唱组和节奏组,进行唱奏表演。[运用不同的伴奏并改变速度、力度等来表现歌曲]
四、拓展阶段 :
1、提问:有哪位同学能表演一些新疆的舞蹈动作?大家还知道哪些新疆民歌?
2、介绍歌曲整编者王洛宾先生事迹及其主要作品,并欣赏新疆乐器图片。[课件]
3、思考:《青春舞曲》这首歌曲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道理?
告诫人们青春易逝,时光宝贵,“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五、小结本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青春舞曲》这首歌曲,也对祖国美丽的西部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民族 ,喜爱我们的民歌,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继承和发扬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在我们正处在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时代,美丽的西部在党的领导下日新月异,衷心祝愿同学们能珍惜时光,立足现在,拼搏进取,在不久的将来加入西部大开发的队伍,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六、下课礼仪:
学生在《青春舞曲》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课件8张PPT。新疆人信仰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建筑馕羊肉串手抓饭手 鼓冬不拉热瓦甫新疆乐器 走 进 新 疆
——青 春 舞 曲想一想
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各有什么特点?
它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旋 律 节 奏 情 绪优美、动听 明 快活泼、欢快、充满活力王洛宾(1913——1996)
  我国著名作曲家,艺术家,1913年生于北京,汉族。24岁到大西北参加抗日服务团,听到一个乡村妇女唱了一首“花儿”后被那旋律震撼,于是扎根西北,搜集、创作西域民歌,足迹遍布大西北,他是第一个把新疆民歌传入内地的人,改编翻译700多首民歌,被称为“西部歌王”,他的歌曲流传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他创作了:达板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半个月亮爬上来、新疆亚克西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