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调
简介: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因有职业艺人与半职业艺人的传唱,并和曲艺、戏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词、曲即兴性少,较定型化,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所以小调相对来说流传面较广,遍及城市和乡镇,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农村小调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特别是反映农村妇女的爱情、婚姻生活者居多;城市小调则涉及城镇小手工业者、商人、市民和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乞丐等的生活,以及娱乐嬉戏、自然风光、生活知识、民间故事等。小调表现感情细腻曲折,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
特点:
小调多数属分节歌形式,一曲多段词,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时等时序体,多侧面、较细致的陈述内容。为适应多段词的需要,其曲调则概括、凝炼地表达某种情绪(或柔美、或哀怨、或欢快),曲调性强、旋律流畅、婉转曲折,旋律线丰富多变,表现力强。 小调的节奏规整,节奏型丰富多变,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其次为对唱和一领众和等。城市小调多有丝弦乐器伴奏、引子和过门的运用,以及伴奏中乐器的加花装饰、托腔垫腔等,使小调音乐为优美动人。
小调的歌词格式多样:除七字句外,也有长短句式,除二句,四句常见外,也常有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等结构;加上衬词的丰富多变和格律化,使小调的曲式结构较之号子、 山歌更为成熟且富于变化。
小调各地都有,有的流传全国,有的流传在一定地区。一般曲调比较流畅,结构比较规整。唱词因由艺人传授和唱本传播而比较稳定,格式多样,富于变化,长短句的形式比较普遍,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等结构以及多段词的反复也较为普遍。并常用四季、五更、十二月、花名等形式联缀。曲式结构以二句和四句的单段结构为多,仍因歌词格式多样而富于变化,并用衬字、衬句扩充音乐结构,加强感情表达。多段结构也颇多,用于具有叙事成分的小调中,如江苏省《大九连环》。也有原为单段结构,由于多段词反复时曲调的节奏和速度有了变化而成为长大结构的,如东北的《瞧情郎》。题材广泛,从重大政治、社会事件至日常生活、风俗、爱情等,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旧时代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奴役的苦难生活有广泛的反映,如《月儿弯弯照九州》、《长工歌》、《孟姜女》等。近代以来,亦用以宣传革命思想,如《五卅运动》、《十送红军》等。但在旧社会,由于受到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也存在反映落后社会意识的作品,如一些低级色情的歌曲。歌唱形式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或齐唱,大多有器乐伴奏。
无锡景简介
无锡景调是江南民间小调之一,旧称时调,其曲调来源自清末民间,已不可考其作者,在中国南北均有传唱,多由茶馆、青楼卖艺之女即兴填词,故当时歌词并不固定,唯多用方言演唱,在江南一带,除《无锡景》外,还有《苏州景》、《杭州景》、《上海景》等多种同曲异词的版本。
民国肇建以后,随着广播电台、流行唱片的兴起,以描述无锡风景人情的《无锡景致》一度成为吴地流传的名曲,成为该曲调的典型音乐形态。
民国以降,《无锡景》曾被改编为诸多当时的流行歌曲,如周璇演唱的《花开等郎来》、吴莺音的《我有一段情》等,不少电影中亦采用此曲调作为插曲,如《三笑》中的《真心来相诉》、《金陵十三钗》中的《秦淮景》等。
如今,《无锡景》为苏少版、浙教版、新人教版等版本的七年级音乐教科书所收录。
早期版本
清末至民国初年时,《无锡景》并无固定歌词,任由演唱者即兴发挥,目前最早可查的文字记载,是民国十一年(1922年)上海文益书局出版的《时调大观》(二集),[3]至于最早发行的唱片,是1921年由百代唱片公司灌录的《无锡景致》(署名湘林四小姐演唱)。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无锡籍沪上滩簧演员王美玉演唱的《改良无锡景》,是当时无锡工商业繁荣、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的写照,使《无锡景》名副其实,不再是卖客之曲,并以滩簧唱法加工,诙谐而不庸俗,旋经高亭公司发行唱片,成为后来《无锡景》歌词固定化的最初雏形。
王美玉版《改良无锡景》歌词如次:
(一段)我有一段情呀,唱畀(给)拉诸公听,诸公各位静呀静静心呀,让我来唱一只无锡景呀,细细那个到到末唱畀拉诸公听。
小小无锡城呀,盘古到如今,东南西北共有四城门呀,一到那宣统三年份[5]呀,新造那一座末,光呀光复门。
光复真闹猛,造起电灯厂,处处贯通造的嘞能有样呀,夜里厢,电灯澄澄亮呀,男男那个女女末,侪呀侪好行。
粉厂毗布厂,纱厂搭丝厂,厂里做工乡下大姑娘呀,一进那丝厂学时样呀,身浪厢个香水末洒得嘞喷喷香。
(二段)无锡去来往呀,火车真便当,通运桥堍下侪是大栈房呀,栈房里收作(收拾)得蛮清爽呀,热闹那个市面末,像呀像申江。
春天去游玩呀,顶好是梅园,顶顶写意坐只汽油船呀,梅园末靠勒笃太湖边呀,满园那个梅树末,真呀真奇观。
第一个好景致呀,要算鼋头渚,顶顶写意夏天去避暑呀,山路末曲折多幽雅呀,水围那个山来末,山呀山连水。
天下第二泉呀,惠山脚半边,泉水生清,茶叶泡香片呀,锡山末相对那惠泉山呀,山脚下两半边开个泥佛店。
一只无锡景呀,老曲里厢传,无锡个景致唱才唱不完呀,无锡人碰碰俚骂山门呀,赤着朊个少爷末,江尖上团团转。
当代版本
苏州评弹演员出声的蔡红虹在1994年录制演唱的《无锡景》是当下流唱最广的无锡景版本,曲调以苏州评弹之形式演唱,软糯之至。值得一提的是,苏州歌手蔡红虹以一曲《无锡景》一度风靡,而无锡歌手朱虹亦以一曲《苏州好风光》成名,是苏锡两城之间的佳话。蔡红虹版《无锡景》歌词如次:
小小无锡城呀,盘古到如今。
东南西北共有四城门呀,一到子民国初年份呀,新造那一座末,光呀光复门呀。
无锡去来往呀,火车真便当。
通运桥堍下侪是大栈房呀,栈房里修饰得蛮清爽呀,热闹那个市面么,像呀像申江呀。
春天去游玩呀,顶好是梅园。
顶顶写意坐只汽油船呀;
梅园么拖拉到太湖边呀,满园那个梅树么,真呀真奇观呀。
天下第二泉呀,惠山脚半边,泉水纯净茶叶泡香片呀。
锡山么相对那惠泉山呀,山脚下两半边,开个泥人店呀。
除了蔡红虹版的《无锡景》外,著名锡剧艺术家倪同芳、锡剧演员季春艳、著名上海弹演员高博文等人亦有各自的演唱版本,各有特色。
江苏民歌
江苏自古繁华,且山清水秀,人们安居乐业。因此,江苏民歌以欢快、活泼,歌唱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歌曲比较多,而陕西民歌基本上以凄凄惨惨切切,相对悲调为主的歌正好好相反。例如:《紫竹调》、《采红菱》、《拔根芦柴花》等。
基本概况:
北方的人性格直爽、豪放,而江苏的人温柔、含蓄。所以无论是东北歌曲、还是西北歌曲在表现爱情方面直来直去,爱就是爱,会直接说出来,例如《我的花儿》中“你的名字多亲切,哎心爱的姑娘,一见你心花开放”,《小看戏》中“姐儿巧打扮呐,去把戏来观。模样的那个长得哟赛如天仙,哎哟,打扮起来多么体面呀”。江南姑娘在表现爱情方面向来含蓄,明明很喜欢,偏要转一个弯、打一个比方。例如《茉莉花》中又怕看花的人儿骂,又怕来年不发芽,其实都是情歌中的比方,实际上指的是人和事。
南北分类:
江苏民歌自身也有南北之分,苏北的《茉莉花》、苏南的《紫竹调》是最具有代表性,音乐演奏主要是二胡笛子,也就是江南丝竹,比较著名的有《云庆》《三落》《行街》等,有一首集大成于一身的曲子《姑苏风光》,现在的歌曲是简化版。当然,江苏也有悲调的歌曲如《二泉映月》、《孟姜女》、《月儿弯弯照九州》等。
流行民歌:
当前比较流行的江苏民歌主要有:《茉莉花》《拨根芦柴花》《姑苏风光》《无锡景》《紫竹调》《太湖美》《四季歌》《采红菱》(有争议)《月儿弯弯照九洲》《九九艳阳天》《孟姜女》《唐寅情歌》《三笑姻缘》《双推磨》《杨柳青》《绣荷包》。
《无锡景》: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秦淮景》的曲词都是来源于江苏民歌改编而来。
《无锡景》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无锡景》,能用亲切、柔和的语调把江南民歌旋律优美、娇甜软腻的特点唱出来。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江南美景的体验,对现代幸福生活的讴歌,感悟社会主义国家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用甜美、自豪的声音熟练的演唱歌曲,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歌曲中出现的“呀”、“末”等衬词,表现出江苏民歌特有的风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你觉得看到的的画面你是否似曾相识,听到的的音乐你是否有些耳熟?这些你看到的或是听到的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一种感受?(视频导入)
生:会跟音乐轻声哼唱。
师:提问:1.你能听出画面中的音乐是哪首歌曲的旋律?(课件出示)
生:《茉莉花》。
师:回答得真好,那么这首《茉莉花》是哪个地方的民歌?表现了怎样的风格特点呢?
生:江苏民歌。
师:《茉莉花》是一首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小调。它有许多变体,流行于江苏的这首《茉莉花》是人们最熟悉、旋律最优美的诸多变体中的一首。它曲调婉转曲折、节奏均匀平稳,旋律以级进为主。我们哼唱一两句行吗?:好一朵茉莉花啊,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啊,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啊。
师:刚才我们大家在唱的过程中有没有体会到我们江南民歌的风格特点应该是怎样的?
生:委婉、柔和(秀美、细腻)。
师:说得可真好,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嗯,江南的美景在文人的眼里是一首婉约的小诗,在画家的眼里是一幅如烟的水墨画,在音乐家的眼里是一曲娇柔的小调。那在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江南水乡的老百姓来说又该是怎样的呢?除了这首《茉莉花》之外,你还能举出我们江苏民歌的其他例子来吗?
生:《杨柳青》、《太湖美》。
师补充:还有《姑苏风光》、《拔根芦柴花》、《紫竹调》等,今天老师带来的是一首就在我们身边广泛传唱了一百多年的民间小调。
二:引出课题——《无锡景》(课件出示)。
欣赏《无锡景》全曲。MTV(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带着几个问题来欣赏:
1、歌曲中介绍了无锡的哪些美景和特产?
2、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身为无锡人的自豪和欣赏无锡美景时那种喜悦、愉快的心情。)
三:新歌教唱。
(一)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1、师:范唱第一段歌谱,请学生回答歌谱有那几个音组成?
生:12356五个音。没有4、7。
师:观察得真仔细。这是我国特有的五声调式也称民族调式,民族调式也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只用五个音就可以完成一首乐曲,每个音给它一个名称分别叫宫商角徵羽,我们这首歌曲的主音是1,所以称作五声宫调式。
2、跟着钢琴学生唱一遍歌谱,发现问题。
3、分析歌谱中出现的音乐记号,首先看到有很多的连音记号,说明旋律要唱得连贯流畅,如果我们在无线谱上把旋律线画出来的话就会发现旋律线就如一条江南的小河,婉婉延延连绵不断,特别符合江南的地域特点。
4、尽管要求唱得连贯流畅但歌谱中却出现了很多附点节奏,附点节奏一般是体现欢快跳跃的特点,那么在这里表现为柔和中带着俏皮,犹如轻打的鼓点,更体现江南民歌的细腻秀美,我们来试唱一下看呢。
5、还有两个切分节奏也来强调一下ⅩⅩⅩ,前后唱得短而轻,中间唱得强一些。
6、师:第二行第二小节该怎么唱啊?这是民歌中非常常见的装饰音,叫前倚音也要唱得短而轻,这里的装饰音最大的作用也是更体现了江南民歌的娇柔甜美的韵味,老师可比较示范一遍,学生学唱。
7、分析歌谱后再次演唱,学生有了很大进步。
(二)这首歌的歌词又有什么特点呢?
1、先听范唱第一段,再请同学朗读这一段歌词体会一下歌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有呀、末等衬词
师:对了,这首歌在每句的停顿处,常用了一些衬词:“呀、末”,你们知道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吗?
生:这样做表现了亲切、柔和的语调。
2、你还能找出有特别的地方吗?
生:勿、里格等等。
师:歌词中采用了很多无锡的方言,完整听整首歌曲,学生可试着跟唱,留意到有写意、靠勒笃,脚半边都是无锡的方言,因为这是我们无锡的老百姓自己传唱出来的歌曲所以采用口语化的歌词唱起来更加亲切。
3、跟着钢琴完整得演唱歌曲,特别注意一字多音的地方,唱出江南民歌细腻委婉的韵味。
4、师作评价。
四:对比演唱。
1、 同学们唱得可真好,下面老师也来唱一段,大家来听听。
2、方言演唱另一版本的《无锡景》。
3、老师刚才唱的跟我们学的这首《无锡景》有什么不同吗?
生:旋律相同但歌词不同,而且还是用方言来唱的。
4、师:这是民国初年的传唱的《无锡景》,那时的无锡城啊只是一座古朴的小城,我们刚刚学唱的是解放后传唱的《无锡景》了,我们现在的无锡发展到现在有了怎样的变化呢?
五:尝试创作。
1 、欣赏锡山歌手钱琳的《无锡是个好地方》,了解现在的无锡城是一座经济发达,人文荟萃,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2、我们也来充当小小词作家,唱唱我们现在的家乡新面貌呢?
3、老师给出范本,并范唱一遍。
4、学生讨论并尝试创作(可介绍锡北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如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农民运动领袖严朴等,自然资源丰富,太湖翠竹名扬四海)。
5、展示学生作品,并一起来唱一唱。
《无锡景》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江南民歌《无锡景》,欣赏并了解与之有关的音乐,增强对江南民间音乐文化的认识和喜爱。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聆听中体验江南音乐的风格。并通过歌唱、交流、互动等音乐活动,进一步品味江南文化。
知识和技能:
初步了解小调及民族五声调式,能用歌声表现歌曲的基本风格。
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用歌声唱出《无锡景》亲切温柔、细腻秀美的风格。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复习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
2、了解五声调式。
3、模唱五声音阶。
二、学唱新歌《无锡景》:
1、听听《无锡景》。
A 关注歌词内容,介绍了江苏名城无锡的哪些特色?用了哪些语气衬词?
B 关注旋律特点,歌曲的结构,乐句旋律的走向怎样?
师生讨论:旋律---“音串”曲折下行的模进。“小桥流水”形象的音乐化身。
结构---四个乐句,起承转合。一曲多段词,分节歌形式。
歌词---多语气衬词“呀”“末”。柔和的语调让听者倍感亲切。
、唱唱《无锡景》:
A 视唱歌谱。(击拍学唱)(难点解决:曲谱当中的装饰音记号倚音、波音,以及切分节奏的唱法。)
B 普通话学唱。(难点解决:十六分音符一字多音的唱法。)
要求:歌唱状态;用轻柔的声音学唱,要有气息的支持;女生用轻假声,男生低八度,鼓励男生用假声唱。
3、品味《无锡景》:
A欣赏吴方言演唱:
问:欣赏了方言演唱后,听觉上有什么不同感受?
讨论:苏州方言的特点,并举例:“我”“让”
B学习小调知识:
定义,产生,江南小调的音乐特点。江南民歌曲折婉转,清丽流畅。而软、糯、甜、媚的吴方言的演唱更让他具有温柔、含蓄、缠绵的音乐特质。人们把这种小腔调,小结构的歌曲称为“小曲”、“小调”,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是民歌一种典型的体裁。地域性强,常用方言演唱。
C 模仿吴方言演唱(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至少会唱一段方言歌词。
D 分组反馈,即时评价。
E教师弹奏琵琶为学生伴奏。
三、小调弹唱与苏州弹词:
1、影片《金陵十三钗》中的弹唱小调相对来说流传面较广,遍及城市和乡镇,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因为有职业艺人与半职业艺人的传唱和加工,从而和曲艺、戏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小调与弹词。高博文弹词唱小调《无锡景》俗称《侉侉调》,“侉侉调”促成了约在明初建文年间,中原一带“弦索”(琵琶、三弦等伴奏的弹唱形式)的形成。因此,小调也经常江南的曲艺艺术——苏州弹词融合在一起。
四、结语:
在江苏小调《杨柳青》歌声中下课江南的民歌和音乐体现了锦绣江南的风貌,表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让我们今后多去接近和了解民间歌曲,民间音乐,领略其中无穷的魅力!
《无锡景》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为人民音乐出版社初级中学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特点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点,并坚持艺术的原则。
内容:共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大致分为唱歌和欣赏两个部分。并且每个单元的后面都设置了题目,帮助学生欣赏音乐,学习音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有很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乐课上的互动中表现的很积极,但是音乐最主要的实践内容之一就是歌唱,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很多时候只是机械的唱歌,对于演唱过程重的力度,速度,节奏都不能很准确的把握。
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无锡景》这首歌曲中有很多波音和装饰音,所以想要很准确的唱出特点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解决方式:
反复听音频;单独的装饰音、波音节奏训练;教师钢琴伴奏示范。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江苏民歌的主要特点。理解装饰音、波音在歌曲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能够准确的富有情感演唱《无锡景》。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情趣,加深对中国民歌中的小调的喜爱。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唱《无锡景》。
教学难点:掌握《无锡景》中装饰音、波音的基本特点,感受歌曲的特点,能准确把握其情感。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七、教学过程:
一、走入无锡。
1、播放有关江苏的风光片片段。展示江苏的主要乐器图片。
2、对江苏无锡进行简单的介绍。观看影片及听教师的介绍,初步感受一下无锡的风土人情。
二、曲目分析。
1、播放《无锡景》的视频。
2、由教师提问:大家还记得之前学过的音乐要素包括哪些方面?师提示:力度、速度、节奏、旋律、主要伴奏乐器、民族风格。
3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无锡景》的音乐要素。每组派一名代表公布答案。
三、学唱歌曲
1、由教师示范弹唱本曲一遍,说出本歌中的重难点—波音、装饰音。带领学生着重练习。
2、教师弹伴奏,学生跟学第一段。第一段唱熟后,分组自学第二段。
3、教师弹伴奏继续学习二三段。
4、点学生起来唱。
由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演唱时所发生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
四、拓展训练
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视频,学生跟随演唱。以学生听唱,结束本课的学习。
《茉莉花》与《无锡景》的风格相似,使学生加深江苏民歌小调的印象。
五、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采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有什么好的经验?有什么值得注意的问题,你有哪些应对建议?
教学理念:
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定位: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课堂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能准确的表达出对于音乐的感觉。所以,本人坚持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进行音乐教学。
以简单的唱歌变为简单的歌唱。本人认为唱歌和歌唱是有明显区别的。唱歌,随便哼哼两句,不带任何情感的也叫唱歌。而歌唱是需要富有感情的去演绎作品。感情的准确把握需要我们对作品有一个理论上的认识。最基础的就是作品的背景、旋律、节奏、力度等等方面的了解。只有对作品进行剖析,才为歌唱做好了铺垫。本节课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对《无锡景》的音乐要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在学唱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轻重缓急,引导学生由唱歌逐步演变为歌唱。
课件6张PPT。 无锡景江苏民歌教学构思“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是音乐课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歌这一主题,对于学生来说,不陌生,但是高中音乐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听赏,而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将作品理解得更深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歌的分布,民歌的体裁,号子,山歌和小调的音乐特点。
过程与方法:听赏与鉴赏结合,音频与视频结合,对比欣赏,图表展示教学法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系。民歌的分布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民歌的分布地图江苏民歌六合《鲜花调》
江都《拔根芦柴花》
扬州《杨柳青》
高邮《数鸭蛋》无锡《无锡景》
苏州《九连环》
《孟姜女》
课件6张PPT。无锡景江苏民歌首先我们来聆听,思考同一首歌曲有什么样不同?学习新歌——无锡景无锡景同学们,我们听了几遍了,那么首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情绪又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思考?(学生交流)
同学们非常棒,
这首歌曲的
情绪是:抒情地。
速度是:中速。
在唱的同时呢注意里面的一些语气字1、“唱拔拉”即唱给。
2、“细细道道”即仔细讲讲的意思。
3、“惬意”即舒畅。
4、“靠拉笃”即靠在。“民歌”这一课,内容比较丰富,可选的曲目也非常多,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有的放矢的侧重介绍某一地区的民歌。在宏观上,我们要时刻把握住民歌的风格特点,民歌的地域特点,微观上,我们要注意单首曲子各自体现的音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