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歌简介
湖北省人口众多,风俗习惯各地也不尽相同,湖北民歌的分布,民歌的体裁形式和民歌的音调风昧也并非到处一样。我们按湖北境内的方言声调、民歌音调、体裁形式、歌词文学的特点与分布情况,以及地理方位,把全省划分为五个色彩区域。即鄂东北区、鄂东南区、鄂中南区、鄂西南区、鄂西北区。
鄂东北区包括武汉市、黄石市、孝感市、黄冈地区等,古属荆楚,素有“九省通衢”之称。鄂东北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民歌真实而生动地记载了这个地区人民革命斗争的史绩。如《黄安颂》唱道:“小小黄安,人人称赞,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做饭。”短短二十四个字,真实、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轰轰烈烈的黄麻起义。《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从这里唱开的,它表达了成立苏维埃政权时的情景。
鄂东南区位于长江南岸,幕阜山北麓,以咸宁市为中心。用民歌演唱有关民间传说的长篇叙事诗,是该区民歌题材内容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如崇阳县的《双合莲》、咸宁市的《陆英姐》等。
鄂中南区包括沙市市、荆门市、荆州地区,位于湖北的中心地带。古代荆楚是著名的音乐舞蹈之邦。1970年在纪南城南城墙出土的一组“彩绘石馨”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石制乐器,按音高、音律顺序排列,声音十分清脆。这套石馨是楚国音乐文化的历史见证。鄂中南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是“蓐草歌”和石首、公安、松滋等县的“丧鼓”。
鄂西南区包括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地区和宜昌市。除汉族外,还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因屈原故里在这里,所以人们保持着端午划龙舟、唱龙船号子的习俗。鄂西南区盛产茶叶,许许多多的山歌,是在茶山干活时所唱。这里有一种独特茶歌形式,如宜昌市的《采茶山歌》。
鄂西北区包括襄樊市、随州市、老河口市、丹江口市和神农架林区。北与河南省接壤,西与陕西省、四川省交界,导致在语言和音乐方面,与陕南、川东、豫南、豫西互相影响,逐渐形成了鄂西北的特色。近年在随州市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文明古国”的历史辉煌。
【地方名曲——龙船调】
《龙船调》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原是群众逢年过节划采莲船时常唱的一首民歌,开始人们叫它灯调,又因为最早歌词内容是种瓜,所以,人们叫它种瓜调或瓜仁调。
解放前,种瓜调一直在利川市城和汪营、柏杨等地广为流传,并在歌唱间伴有打击乐器。1935年春节期间,利川举行业余文娱汇演,柏杨业余剧团的成员演唱了《种瓜调》,反映良好,收效极佳。县文化干部对其加以整理并根据原来表现形式定名为《龙船调》。
《龙船调》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鲜明生动画面。它的音乐特色在于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较自由,腔调高亢婉转,有很强的抒情性,感染力强。武汉歌唱家刘家宜最早将她唱的《龙船调》灌成唱片流行全国,其后著名歌唱家王洁实、谢莉斯、魏金栋、李谷一、宋祖英等均演唱过这首歌。
湖北简介
自然条件
在地质构造上,湖北省位于秦岭褶皱系与扬子准地台的接触带上。荆山、大洪山以北主要属秦岭褶皱系的武当—淮阳隆起带,是省境北部武当山、桐柏山、大洪山和大别山形成的地质基础;其西北部与川陕二省交界处主要属大巴山褶皱带,构成了鄂西北的大巴山和荆山,这两个构造单元都属于古生代构造带。荆山、大洪山以南,自西而东分属于上扬子台褶带和下扬子台褶带,都是燕山运动形成的地台盖层褶皱带。前者是鄂西的武陵山、巫山形成的地质基础,其地质发育与贵州高原大体一致;后者是鄂东南幕阜山脉形成的基础,与赣北、皖南山地连成一体,连绵横亘于长江南岸。江汉断拗镶嵌于上、下扬子二台地褶带之间,是白垩纪以来的陆相断陷盆地,后经长江、汉水合力冲积成为江汉平原。在地貌上,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全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
省境沉积地层完备,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并有经区域变质而大面积分布的变质岩系,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矿产131种,其中磷、红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居全国首位;铁、铜、石膏、岩盐、重晶石、萤石、石墨、金、汞、锰、钒、镍等储量亦很丰富。在矿床的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种有益成分,如大冶铁矿,除铁矿外,还伴生有铜、钴、金、银等,可供综合利用。煤炭资源较少,质量较差。江汉平原一带已发现储油构造数十个。
气候
主要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利于农业生产。全省年均温15~17℃,鄂东沿江和三峡河谷在17℃左右,鄂北低于16℃,山区则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7月均温为27~29℃,江汉平原最高温在40℃以上,为中国酷热地区之一;1月3~4℃,三峡河谷高于5℃,北部和山区2℃左右,江汉平原因地处北方冷空气南下通道,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最低温-17~-15℃。无霜期大体是南部长于北部,平原河谷盆地长于山区。鄂北和鄂西北为230~240天,江汉平原和鄂东南为250~270天,鄂西南河谷盆地最长,在280天以上,山区较短,不足210天。但由于春季气温不稳定,常有低温阴雨天气出现。全省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由于受地形影响,大神农架南部和竹溪县光顶山东部年降水量达1400~1600毫米,为全省多雨中心。降水年际变化较大。江汉平原最多雨年为最少雨年的1.8~2.2倍;降水以夏季最多,占年降水量40%左右,冬季降水量少。降水季节变率也较大,某些年份梅雨期长,常发生洪涝,以江汉平原危害尤甚;某些年份梅雨期短,乃至“空梅”,造成旱灾。
水文
水力资源居中国第4位,地表水体积占中国第10位。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全省,在川、鄂边境切过巫山,形成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过宜昌后,穿行于江汉平原,过小池口流入江西、安徽2省。汉江全长的3/4流经省境,与源出边境山地的众多河流,共同汇注长江。省内中小河流共有1193条,总长度达3.5万多公里。长江干流偏于省境南部,主要支流多集中在北岸,水系发育呈不对称性。除长江与汉江外,河流年均径流量为946.1亿立方米,几乎相当于黄河径流量的两倍。此外,全省过境容水量约有6338亿立方米,因而有丰富径流量可供调蓄利用。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达3308.1万千瓦(其中三峡水利枢纽可装机2500万千瓦)。省境淡水湖泊众多,有“千湖省”之称,多分布在江汉平原上,洪湖、梁子湖面积均在200平方公里以上。 20世纪50年代,六七公顷以上的湖泊有1066个,水面积8300平方公里,由于自然淤积和人工围垦,湖泊数和水面积急剧减缩,70年代已减少到326个,到2000年初,减少到只有83个。省内浅层地下水储藏量丰富,估计为2650亿立方米,可开采储量约每年为355.7亿立方米,略等于全省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的36%。地下水水质清洁,储量稳定。除供生活和工业用水外,农业上也将逐步开发利用。
人口概况
湖北省是中国人口数量较多的省区。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止2000年11月1日,全省人口为6027.82万人(直接调查登记人口5949.82万人),在全国居第8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20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分布不均,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武汉、鄂州、天门、仙桃、孝感、黄石、潜江等地人口密度最高,每平方公里均在500人以上。全省5949.82万人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有2393.09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556.73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40.22%,高出全国4.13个百分点。
湖北为多民族省区之一,有汉、土家、苗、回、侗、满、壮、蒙古等50个民族。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省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257.9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34%。人口在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和满族等民族。有关资料显示,土家族目前有180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其次是苗族,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0.3%。 省内少数民族聚居面积为3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6;集中分布在鄂西南地区。
荆楚文化
湖北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光辉灿烂的楚文化使湖北省享誉国内外。
风味佳肴:武昌酒楼的清蒸武昌鱼、老通城的豆皮、谈炎记的水饺、荆州的皮条鳝鱼、石首的鸡茸鱼肚和鱼糕丸子、公安的三鲜头菜、钟祥的蟠龙菜、江陵的散绘八宝、沔阳三蒸等,都是著名的地方风味。
地方文艺:汉剧、楚剧流行全省。汉剧有300年历史,角色齐全,长于抒情。楚剧语言质朴,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黄梅采茶戏源于明末清初,唱腔丰富,影响极广。说唱艺术有湖北大鼓、湖北评书、汉滩小曲、汉川善书等,丰富多彩。武汉杂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旅游资源:山水名胜与文物古迹二者兼备。雄伟的长江三峡驰名世界。七十二峰朝大顶, 二十四涧水长流,人誉“第一山”的道教名山武当山武当山为道教圣地。号称 “华中屋脊”和“绿色宝库”的神农架是重要自然保护区,不仅珍稀动物种多,“野人之迷”更令人关注。湖北人文旅游景观具有时代跨度大, 历史价值高的特点, 这里既有古人类长阳人遗址, 屈家岭文化遗址, 又有众多的古三国胜迹和楚都遗址“纪南城”; 既有辛亥革命遗址起义门、阅马场、又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及“八七会议”会址。文物古迹与革命胜迹遍布全省,从随州炎帝庙、秭归屈原故里、纪南故城、昭君故里、武汉古琴台、黄鹤楼、三国赤壁直到武汉起义军政府旧址、京汉铁路工人运动“二七”纪念馆,可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省内江陵、襄樊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赛龙船
赛龙船,这是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一项全民游乐活动。这一项体育竞技活动盛行于整个江南的几个省份。
为什么要龙舟竞渡?民间通常的说法就是为了拯救投江自尽的屈原。龙舟沿江撒粽子,为的是让水中鱼鳖不食屈原的尸体;同时人们敲打锣鼓,喊着号子,为屈原招魂。试看《隋书·地理志》的记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
隋朝的龙舟竞渡已变为“竞渡之戏”,并有“棹歌乱响,喧振水陆”,岸上“观者如云”,可见是一种竞渡的比赛。 所谓龙舟者,首尾具龙形长可三、五丈,狭长如苇,舵窄仅容二人对坐,底尖。轻巧便捷,滑行如飞。各船有十余人分两排同向坐,各执短桨,如百足虫。船尾一人执梢,指挥进退。船上另有三人,一执旗,一击鼓,一敲锣,以助赛威。赛前,有祭龙头的仪式。丘桓兴《中国民俗采英录》里有详细介绍:“随着一串串鞭炮声,一队头扎白头巾,身穿白衣白裤的桡手,由扛龙头的‘头桡’和捧着放了香烛、鞭炮、供品的舵手领着,擎着船旗,打着锣鼓,扛着桡桨进祠来了。这是邻村‘白龙’船的。他们把用香樟木雕制的龙头摆在供桌上,便毕恭毕敬地朝屈原神像叩头礼拜。待主祭人将一条红绸布系上龙头,‘头桡扛起龙头,跑至江边,连人带龙头一块跳进江中洗澡,其他桡手也跟着在江里洗澡,然后才把龙头安于船头。据说,祭过屈原,又给龙头洗了澡,龙舟竞渡便能平平安安了。而洗过‘端午澡’的桡手们,也可托屈原的福,消灾怯病了。随后,‘赤龙’、‘青龙’、‘金龙’……各船一一进祠,朝庙祭龙头”。
竞渡的风俗在词中也得到充分的表现,如宋人黄裳的[减字木兰花]: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这首词写得热烈壮观,以气氛欢快取胜。
今天,赛龙舟作为一项有益的体育活动,几乎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特别是在农村,人们对赛龙夺舟锦标更是十分重视,他们说:“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据说,夺锦归来,不仅会使村名大振,而且还会带来丰收与幸福。龙舟竞渡风俗不改,但其活动的意义却完全不同了!
课件2张PPT。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呦喂,妹娃我年哪呵喂,金哪银儿索银哪银儿,索那羊鹊叫啊捎着莺鸽啊捎着莺鸽
白:妹娃要过河是那个来推我吗
答:我来推你吗
捎公你把舵搬哪,妹娃子我上了船,啊喂噎唑啊喂噎唑,将阿妹推过河呦呵喂 三月里是春风哪咿呦喂,妹娃子去探亲哪呵喂,金哪银儿索银哪银儿索,那羊鹊叫啊捎着莺鸽啊捎着莺鸽
白:妹娃要过河是那个来推我吗
答:还不是我来推你吗
捎公你把舵搬哪,妹娃子我上了船,啊喂噎唑啊喂噎唑,将阿妹推过河呦呵喂 课件2张PPT。 从歌曲方面看,《龙船调》起音较高,奠定了一种情绪高昂的基础,使得歌曲的基调一开始便得到了鲜明的表达。其曲调构成有着突出的个性,全曲流利顺畅、一气呵成,但其段落感也很强。 “妹娃儿要过河(哇)”之前的部分较舒展,应该算引入环节,引出后面男女对唱的高潮,因此具有突出的抒咏性。从这一句开始,节奏突然改变,用对话的清唱将情绪充分调动起来。之后的部分词曲结合,使整首歌重回抒咏性,与开始的那部分形成了呼应。《龙船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民歌《龙船调》音乐欣赏,不仅陶冶了性情,了解中国民歌地方特色,也让同学感受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
2、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在快乐的学习中加强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3、认识民歌是民族音乐的精髓,民歌是其它音乐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同时培养同学热爱民族音乐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分析:
1、龙船调的历史发展。
《龙船调》原名《种瓜调》。后经谭代伟、周立品、肖九畴等人重新谱曲填词,由王七斤装花旦,周立品饰小生,吴庆业扮丑角及瞿廷生、王竹清等伴唱才将这璀璨明珠呈送世人面前。为柏杨花灯调的主旋律。20世纪80年代《龙船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和《中国民歌40首大联唱》优秀民歌。
2、学唱及表演《龙船调》。
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呦喂,妹娃我年哪呵喂,金哪银儿索银哪银儿,索那羊鹊叫啊捎着莺鸽啊捎着莺鸽。
白:妹娃要过河是那个来推我吗?
答:我来推你吗?
捎公你把舵搬哪,妹娃子我上了船,啊喂噎唑啊喂噎唑,将阿妹推过河呦呵喂。
三月里是春风哪咿呦喂,妹娃子去探亲哪呵喂,金哪银儿索银哪银儿索,那羊鹊叫啊捎着莺鸽啊捎着莺鸽。
白:妹娃要过河是那个来推我吗?
答:还不是我来推你吗。
捎公你把舵搬哪,妹娃子我上了船,啊喂噎唑啊喂噎唑,将阿妹推过河呦呵喂
3、分析《龙船调》的音乐特点和内容。
从歌词方面看,衬词中的“哪衣哟喂”、“啰喂”等以及正词中的“妹娃儿”烘托出了浓浓的地方气息。其中的对唱部分,“金哪金儿梭,银哪银儿梭”不禁让人想起土家女儿那别具特色的服饰,明晃晃的银白首饰,活泼却不显累赘。“妹娃儿要过河(哇),哪个来推我嘛”一句将土家族女儿火辣直率的性格展露无遗,想过河却不能过河,不急,开口大声地唱,寻求帮助。不矜持,不扭捏。男声部分“我就来推你嘛”以其特殊的方言乡音表现出了土家族男儿热情、憨厚的一面,一个嘛字唱出了那坚实胸膛里那颗心的别样温柔。
从整体上看,《龙船调》也采用了民歌中的常用常用手法,即用多段词的反复来叙事,也较多地运用衬词和衬腔等表现手法加强感情的表达,整首歌中关于叙事的词部分只有几句,用重复、衬词衬腔将歌拉长,是感情不断得到强化。
从歌曲方面看,《龙船调》起音较高,奠定了一种情绪高昂的基础,使得歌曲的基调一开始便得到了鲜明的表达。其曲调构成有着突出的个性,全曲流利顺畅、一气呵成,但其段落感也很强。“妹娃儿要过河(哇)”之前的部分较舒展,应该算引入环节,引出后面男女对唱的高潮,因此具有突出的抒咏性。从这一句开始,节奏突然改变,用对话的清唱将情绪充分调动起来。之后的部分词曲结合,使整首歌重回抒咏性,与开始的那部分形成了呼应。词与曲的契合展现给人们一幅纯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画面。身着土家族服饰背着小竹篓的清秀女子在高山流水中放声高歌,唤醒雾气弥漫中的惺忪,露出坚实胸膛与强健臂弯的男子们你推我攘,东张西望,寻找那歌声的归宿,双手在嘴上弯成圈,大声对唱,油亮的皮肤下奔腾的是土家人纯朴而厚实的热情,在憨厚的笑脸上“肆意”歌唱。妹娃儿回头以笑作谢,小伙子抡起胳膊擦去额上的汗,呵呵地笑。
三、学生情况分析:
在原有的音乐记忆的基础上,通过欣赏和表演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龙船调》音乐的情绪、内涵。
四、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上面的思想、教材内容安排、学生的知识结构,本节课采用探究与表现型的教学法。通过听看音乐视频,和趣味表演达到一种宽松学习氛围。不仅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又真正培养了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的创造型人才。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欣赏民歌、导入教学。
2、《龙船调》演唱,请同学们呼应激趣导入课题。听歌曲,呼应老师,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展示课题中国民歌欣赏——湖北民歌《龙船调》内容。
(1)《龙船调》的历史发展。
(2)学唱及表演《龙船调》。
(3)分析《龙船调》的音乐特点和内容。
3、展示乐谱乐曲分析,提出问题,启发引导评价,鼓励有独立见解同学。组织指导学生交流学习。
4、学唱认真欣赏。
根据前面所学,认真讨论,并积极表演聆听音乐回答问题。想象、感受音乐。查阅、整理资料,课堂交流学习。记录整理别学生做一些其他独特见解。了解历史,环境轻松幽默,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在学唱和表演的过程中体验到《龙船调》里所描述的土家族人生活情景,并为总结特点做准备学习并提高感知、理解,和分析音乐及总结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展多听唱湖北地区民歌,并总结其地方民歌特色提出问题,放录音。讲述湖北地区生活特色激趣,分组讨论评价、肯定,小结
思考、回答。聆听音乐,感受意境。讨论,总结回答 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生活。陶冶性情,享受音乐。充分发挥和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共同参与,在快乐中学习。
5、总结。
通过欣赏《龙船调》,我们了解了山歌的特点,也了解了湖北民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音乐文化风格迥异,同学们要尊重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加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作业:
1、写一篇赞美《龙船调》的文章(体裁不限)。
2、唱会另外一首 湖北民歌《哪有空先回娘家》。
《龙船调》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与价值观:能够感受《龙船调》的内容及其风格。通过《龙船调》的学习能够喜欢中国民歌,从而乐于主动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
知识与技能:能够哼唱《龙船调》的旋律,能够用湖北方言说白歌中的对白。
过程与方法:赏析法、师生互动参与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受《龙船调》的内容和风格;用方言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音乐声中学生近教室)教师导入教学。
(古老而悠久的中国历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国民歌就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不完全统计,目前整理搜集的中国民歌已经有三十多万首,那么到底什么是民歌?同学是怎么理解中国民歌的呢?)
(同学刚才的理解都非常好。民歌简单的说,就是民间流传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歌。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为了抒发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望而即兴创作口头流传的歌曲。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因而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的民歌。按照体裁,可以把民歌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二、新课教学。
1、(多媒体出示):民歌以及民歌的分类(按体裁划分):号子、山歌、小调。
(下面老师要为大家唱一首民歌,,想请同学们听后猜猜是哪个地方,哪个民族的歌曲。)
2、教师范唱,学生初步体验歌曲。学生猜一猜歌曲是哪个地方、哪个民族的歌曲?
3、歌曲简介。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歌谱,我们一起来熟悉一下歌词,并请同学们试着一起朗读一下歌词,感觉一下歌词有什么特点。和我们以前的歌词朗读相比,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拗口!)(这是因为在这首歌曲中,用了大量的非口语化的方言衬词。方言衬词的使用是我们中国民歌的一大特点。下面请同学们找一找,那些歌词是实际意义的歌词,那些是衬词?正是这些衬词的大量使用,充分体现了歌曲土家族的地域特点。)(下面让我们一起根据对歌词的了解,来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4、出示歌谱,学生熟悉歌曲,并参与学习用方言学习歌曲对白。
(下面,老师将通过一段视频,让同学们从视听想结合的角度,再一次感受一下歌曲的风格,感受一下土家族的风土人情。)
5、赏析复听《龙船调》。
(视频欣赏,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体验歌曲,感受歌曲的内容和风格)并回答问题:歌曲的体裁是什么?歌曲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接下来让我们带着对歌曲的体验和感悟,一起跟着老师的钢琴来唱一唱这首歌。)
6、学唱歌曲。
三、拓展与延伸。
老师:一步优秀的民歌凝聚了无数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和情感体验。而优秀的民歌更需优秀的艺术家去传承和发扬光大。2002年12月20日,我国著名的民族唱法歌唱家宋祖英,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首次在世界顶级艺术舞台上将《龙船调》推向世界;2003年11月23日,在世界艺术之都奥地利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宋祖英再次唱响《龙船调》;2006年1月12日,在美国的肯尼迪艺术中心,宋祖英又一次唱响《龙船调》。2008宋祖英再次携手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
1、观看宋祖英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音乐会。
2、教师小结,激发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升华。
(鲜花和掌声送给了宋祖英,同样也是送给了《龙船调》。中国的文明之所以能够源源流长,是因为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没有中断过,《龙船调》在世界顶级艺术舞台上所赢得的掌声、鲜花和认可,世界25首优秀民歌的骄傲记载,足以证明中国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深厚文化底蕴。同时也告诉我们;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艺术源于生活,最后还是要走回到人民之中去。艺术需要人民的认可、社会的认可才会有生命力。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发展,特别是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不管是传统还是经典,只有与时代相结合,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既保留了民族风格,又融入了现代流行元素的《新龙船调》)
3、观赏视频《新龙船调》,提出希望。(根据时间而定做自由调整)
(《龙船调》是优秀的,但是对于浩瀚如烟的中国民歌来说,只是大海一滴、沧海一粟,但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能够喜欢《龙船调》,能够愿意了解中国民歌,愿意试着去了解更多的中国民歌,进而能够走进中国民族文化的世界,热爱我们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
《龙船调》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使学生体验湖北民间歌曲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对中国民族歌曲产生兴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创作的能力,树立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体验创编过程中的快乐。
3、知识与能力:通过欣赏,演唱,创造与表演,了解湖北民间风情,感受当地民歌风味;通过对音乐的再创造,增加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感受、体验湖南土家族民歌特点,拓宽音乐文化视野。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创作歌曲在节奏、旋律、结构、音色等方面的分析。
教学难点:
对歌曲进行创造与表演。
教学方法:
1、引导法:通过教师的讲述与图片的只直观出示,引导学生进入到歌曲的情节当中去。
2、小组合作法:通过分组与任务的分配,集体完成作品的展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营造氛围。
学生在《山路十八湾》的歌声中进教室就坐,并且观看李琼的MTV表演。
教师:同学们,大家对这首歌的旋律都很熟悉,有谁知道歌曲当中所描写的山路十八湾、水路九连环的地方是我国哪个民族所居住的呢?学生自由发言,并谈谈说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土家族,分布在湖南西部,湖北西南部地区)
教师:今天,我们就跟着这首歌曲,走过十八湾的山路,趟过九连环的水路,一起去湖北省利川土家族,追踪那里独特的风景吧!(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歌手和耳熟能详的歌曲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的转到课堂当中,并且对节下来的教学内容有了一个方向性的引导)
二、图片展示,角色对话。
1、图片出示:土家族独特的吊角楼、土家服饰等。给图片并辅以简单的文字说明。
2、图片出示:土家族特有的龙船。教师介绍土家族正月里划龙船的习俗,介绍艄公划船的劳动号子:(幻灯出示、引出歌词)
呦喂唑 啊 呦喂唑!
师生一起模仿艄公的划船动作(双手持桨、前后晃动身体),同时唱一唱这个劳动号子。
3、图片继续出示:一个土家的妹娃子拎着拜年的东西走在山路上,嘴巴里哼唱着一个小调:(幻灯出示、引出歌词) 金那叶儿锁 银那叶儿锁
女同学一起哼唱这一句旋律,体会土家妹子的心情。
4、图片继续出示:土家妹子要过河,她对着河上划龙船的艄公喊着:
妹娃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
艄公应答:是我来推你嘛。
5、分角色对话;
教师扮演妹娃子,全班同学是艄公,进行对话。
女同学扮演妹娃子,男同学扮演艄公,进行对话。
对话完毕后,全班同学一起“划龙船过河”(做划船的动作,唱划船号子):
啊 呦喂唑 啊 呦喂唑!(设计意图:以直观的图片以及故事的方式出示歌曲的大致内容,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学生能很快对歌词内容有了理解,为后面的歌曲欣赏与表演打下基础。)
三、欣赏歌曲,表演交流。
教师:刚才我们欣赏了《龙船调》的片段,同学们想不想进一步了解这首歌呢?
1、在以上几句歌词的基础上,出示《龙船调》的完整歌词,随后教师完整演唱歌曲《龙船调》,在对白处示意学生进行对话。
龙船调
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呦喂,
妹娃去拜年哪呵喂,
金那银儿锁,银那银儿锁,
那阳雀叫哇捎着鹦哥、啊捎着鹦哥,
妹娃:妹娃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
艄公:我就来推你嘛!
妹娃:艄公你把舵搬哪啊,妹娃我上了船
合: 啊 呦喂唑 啊 呦喂唑
将呵妹推过河呦呵喂
二月里是春分哪咿呦喂,
妹娃去探亲哪呵喂,
金那银儿锁,银那银儿锁,
那阳雀叫哇捎着鹦哥、捎着鹦哥,
妹娃:妹娃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
艄公:还是我来推你嘛!
妹娃:艄公你把舵板哪啊 妹娃我上了船
合:啊 呦喂唑 啊 呦喂唑。
将阿妹推过河呦呵喂
教师:这首好听的歌曲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也展现了利川地区独特的生活场景,让我们一起多了解一下这部作品吧。
2、介绍龙船调的历史。
龙船调的历史:1957年3月,利川民间歌师王国盛、张华堂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把散发着泥土芳香的《龙船调》首次奉献给首都观众。从此,此曲在全国广泛流传,甚至传入东南亚国家。《龙船调》在80年代被评为世界25首民歌之一和《中国民歌40首大联唱》优秀民歌。90年代它又以鲜明的特点汇入全国56个民族的音乐大海。1994年5月30日晚,中央电视台地方台30分钟节目专题报道了由民间老艺人陈文菊安友发等演唱的《龙船调》。1998年9月,湖北省第四届民运会的开幕式上,5000人表演了名为《龙船调的故乡》的大型歌舞,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使数万观众赞不绝口。1999年,湖北电视台专程到利川为《龙船调》拍摄MTV,使这首具有土家族特色的民歌的流传更广。大家知道吗?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计划于2007年发射升空。在探月卫星播放的152首备选乐曲曲目中,享誉世界的利川民歌《龙船调》名列其中。
教师:刚才老师把这首歌曲演唱了一遍,下面我们一起去听一听歌唱家的演唱吧。
3 、师生一起看歌唱家宋祖英的演唱与表演
并提问:
(1)歌曲的体裁是什么?(山歌)教师小结山歌的概念
(2)你能不能找一找歌曲当中的称词?
(3)探索:感受并学唱歌曲中具有山歌风味的乐句。
(4)歌曲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几句?唱一唱
(5)歌曲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6)歌曲采用了哪一种演唱形式?
教师:听着这优美的旋律,我们能否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改编呢?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吧!
4、师生互动对《龙船调》进行创作改编,将学生分成四组,各自选择一个题目进行创作,选题如下:
a、加前奏、尾声(利用身边的物体或者声音制造出特定的引子和结束时的音响,使作品显得更完整)
b、加称词 (选择歌曲当中的称词或自己创编称词,在歌曲演唱的过程当中加入演唱)
c、编配声势节奏 (选择适合这个歌曲风格的节奏,在歌曲演唱的过程当中加入节奏的打击)
d、改编歌词(对故事进行扩充与创编,对歌词进行改编)
5、教师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
6、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将自己创编的作品合作表现出来,教师点评。
7、分组按照哑剧的形式进行表演设计,要求将故事环节进行拓展想象与创编。(教师提供事先准备的艄公帽子等道具)
8、分组表演,看哪一组表演得最好。教师进行评价。(设计意图:通过初听、复听、唱旋律、以及创编表演,从浅入深对这个作品进行体会与感受,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为学生的表演提供舞台,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
四、拓展欣赏 情感升华。
1、观看宋组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唱会,说一说当你看到外国人在演唱中国方言歌曲的心情。
2、我们的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中国湖北的民歌《龙船调》推广向了全世界,让更多的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国的音乐、并通过中国的音乐了解了中国。
3、 聆听《新龙船调》
师:湖北人民非常喜欢《龙船调》,它们在《龙船调》的基础上又改编了一首《新龙船调》,听一听,它有什么特点?
师小结:既有流行音乐的元素,又不失去民歌的风味。(设计意图:通过宋祖英在金色大厅的演唱,进一步巩固歌曲,同时提升了作品的社会意义,使学生对中国的民歌又有了深一度的认识,通过新龙船调的聆听,把当前非常普及的流行音乐与中国民歌结合在一起,拓展了学生的欣赏范围)
五、教师小结。
我们的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中国湖北的民歌《龙船调》推广向了全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的音乐、并通过中国的音乐了解中国。相信通过所有中国人的努力,会有更多的中国民族音乐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 那么,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所有人一起努力。
课件6张PPT。龙船调请问这首歌曲的情绪如何?想想歌曲表现的是什么情景?用的是哪种演唱形式?他们的音色如何?歌曲简介《龙船调》原是湖北利川花灯中的一首花灯调,是在湖北广为传唱的一首民歌。???《龙船调》的开头带有明显的山歌风味。它明亮而高亢、自由而直畅(见课本谱例第1—7小节)。这种山歌风味的曲调,造成一种远距离打招呼的感觉。随后的短句: 既有划船时的节奏感,也有演唱时的舞蹈动作感,令人感到清新活泼、诙谐幽默、生活气息很浓。再加上后面半说半唱的对白,就更加强化了这种风趣诙谐的生活情调。歌曲最后的一段音乐,既有划船时唱劳动号子的形象,又有重新唱起山歌的形象。总之,这首短短的民歌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给人以戏剧性的美感享受。?学唱歌曲特别注意的是歌曲的旋律走向和歌词方言的运用及衬字衬词实践表演一个男生扮演艄公一个女生扮演妹娃子
或者是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表演总结和评价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结合第五单元其他几首歌曲、总结长江两岸民歌的特点?
课件7张PPT。回 答 问 题:1 . 歌 曲 中 的 过 河 者 是 谁? 划 船 者 是 谁?2 . 他 们 是 怎 样 对 话 的? 你 能 用 湖 北 方 言 来 模 仿 一 下 吗?用 方 言 歌 唱 是 民 歌 最 大 的 特 点。《龙 船 调》属 于 民 歌 的 哪 一 种 体 裁 ?思 考山 歌龙 船 调 《龙船调》原是湖北利川花灯中的一首花灯调,
是在湖北广为传唱的一首民歌。
?《龙船调》的开头带有明显的山歌风味。它明亮
而高亢、自由而直畅(见课本谱例第1—7小节)。这
种山歌风的曲调,造成一种远距离打招呼的感觉。
随后的短句:?既有划船时的节奏感,也有演唱时的
舞蹈动感,令人感到清新活泼、诙谐幽默、生活气
息很浓。再加上后面半说半唱的对白,就更加强化
了这种风趣诙谐的生活情调。歌曲最后的一段音
乐,既有划船时唱劳动号子的形象,又有重新唱起
山歌的形象。总之,这首短短的民歌蕴涵着丰富的
生活内容,给人以戏剧性的美感享受。用自制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音型参考)沙 锤:2/4 ⅹ ⅹⅹ | ⅹ ⅹⅹ串 铃:2/4 ⅹ ⅹ | ⅹ ⅹ(每小节的第二拍摇)
鼓 : 2/4 ⅹ 0 | 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