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感受藏族风格歌曲的特点。
2.学习常用记号渐弱、波音。
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演唱,体会歌曲风格、韵味。
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二、发声练习:
三、学唱《天路》:
1.导入:
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座的同学你们有去过西藏的吗?很遗憾,我们都没有去过西藏,但是我们在电影,电视或是一些书刊杂志上一定能了解到西藏的一些知识,提到西藏我们脑海中会有很多画面,谁来介绍一下你了解的西藏是什么样?西藏都有什么?
了解西藏:〈生答师补〉(美景:山上雪,山下绿草,景色壮观,羊群满山坡等)西藏确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难怪有许多艺术家他们非常渴望去西藏看一看,觉得那里很神秘,令人想往,他们觉得去那里好像能够寻找到艺术的灵感。
2006年7月1日上午青藏铁路全线正式通车,结束了“世界屋脊”西藏不通火车的历史,这条举世瞩目的铁路还创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
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全线总里程达1142公里。
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公里,最高点在唐古拉山,海拔为5072米,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
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青藏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区里程达550公里。
创世界高原铁路最高时速。列车在冻土地段时速100公里,非冻土地段时速120公里,这是世界高原铁路的最高时速。
世界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世界最高隧道风火山隧道位于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上,全长1338米,轨面海拔标高4905米,全部位于永久性高原冻土层内。
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是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
海拔最高的火车站。青藏铁路唐古拉车站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5068米。
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海拔4600多米、全长11.7公里的号称青藏铁路第一长桥的清水河特大桥飞架于昆仑雪山下。
青藏铁路的建成,将极大地促进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加快西藏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今天,我们听听铁路建成后西藏人民内心的感受,学唱《天路》
2.观看MTV。
3.学唱:
带唱曲谱。
讲解渐强记号和波音记号。
集体哼唱。
4.指名朗读歌词,
5.带唱歌词。学生自由练唱。分组比赛。
6.指名唱。齐唱。
7.随录音齐唱。齐唱。
8.讲评。
9.现将观看MTV,同步哼唱,体会西藏风格歌曲的特点。
明确:
从歌曲中我们可感到藏族歌曲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什么特点呢?(高亢,粗犷,豪放)象对千万座大山在歌唱,和他们民族的性格?(热情,勤劳,勇敢,善良)从歌中还可领略出西藏的文化生活和风土人情。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后练唱《天路》。
2.收集藏族歌曲,相互交流。
《天路》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聆听《天路》,感受歌曲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歌曲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对比聆听不同版本《天路》的活动中,能发表自己的听乐感受。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欣赏藏族风格的乐曲,感受歌曲的音乐情感。
2、教学难点:歌曲演奏风格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欣赏1:乐曲《天路》
1、 由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乐曲的音频,学生认真聆听。
2、 简单介绍乐曲:
这首歌曲由著名音乐人、音乐创作家韩红演唱。2005年春节,韩红版《天路》在春晚亮相后,《天路》火遍了全国。
3、 复听全曲,再次感受乐曲的情感。
(二)合唱练习:
1、 教师敲击两组四小节节奏,学生记录。
2、 纵向音程练习。
3、 分两组同时视唱《我的家乡日喀则》,重点关注B段的复调织体部分以及末句和声织体。
(三)创作练习:
1、 分两组为两首歌曲加入适当律动动作或衬词。
2、 展示创编成果。
(四)小结
《天路》教案
教
学 目
标
1、学生能够理解《天路》的歌词内容,进一步了解藏族民歌的音乐风格;
2、学生能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有表情地演唱;
3、在理解和掌握歌曲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其它艺术形式对歌曲进行诠释和表现,提高创造力。
教学重点
学唱《天路》,并了解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和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
能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自信的有表情地演唱。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讲授法、视听结合法、练习法。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一)播放歌曲《走进西藏》;
(二)学生随音乐进教室,初步感受藏族音乐风格(目的: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为下一步学唱新歌作好情感铺垫);
(三)师生问好!
二、导入:
(一)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生活着五十五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民歌也是各少数民族音乐中最基本的音乐形式。它们流传最广,数量最多,始终伴随着各民族群众的生活,表达他们喜怒哀乐的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理想。少数民族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藏族歌曲——《天路》(多媒体显示)
(二)请学生描述一下青藏高原的地貌特征,再由教师补充。(青藏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它被称为“世界屋脊”,“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真实写照。
(三)多媒体显示青藏高原风光画面。
三、新课教学:
(一)教唱歌曲。
1、播放韩红演唱的《天路》视频,整体把握藏族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感情气质;
2、分两部分跟录音哼唱;
3、在分段练习的基础上,完整演唱全曲,并分析该歌曲的曲式结构(二段体);
4、欣赏合唱曲《天路》(右手挥拍),让学生分析比较,更喜欢哪种形式的演唱,为什么?(韩红的演唱能将个人风格、歌唱技巧及时代特点完美地融为一体,表现力和感染力特别强。而巴桑的演唱声音纯净,藏族风格比较鲜明。)
5、分析促使藏族民歌音乐特点形成的因素:
(1)分布区域及地理环境。
(2)生活特点及风俗习惯。
6、提问:“除了用歌唱,我们还能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歌曲《天路》?”
7、根据学生的建议,采用朗诵、舞蹈、器乐、歌唱相结合的形式,有表情地演唱。
(二) 歌曲欣赏。
1、藏族民歌《翻身农奴把歌唱》。(歌唱家才旦卓玛高超的演唱技巧及独特的音色,拨动同学们的心弦,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使学生联想到藏区的生产、生活及藏胞在奴隶制下牛马不如悲惨历史,入情、入境地体会和感受歌曲的情绪,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
2、欣赏歌曲《公仆赞》,并讲述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的感人故事。
四、拓展学习:
五声调式:我国古代将1(do)、2(re)、3(mi)、5(sol)、6(la)叫做“宫、商、角(jue)、徴(zhi)、羽。”分别以这五个音为主音构成的五种调式。
五、教师总结:
太阳和月亮同有一个母亲,那就是光明。藏族和汉族同有一个母亲,那就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最后,学生在歌曲《爱我中华》的歌声中离开教室。
课件20张PPT。天路 “天路”—青藏铁路 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以其海拔高,空气稀薄,含氧量少,紫外线强烈,常年积雪,气候复杂而著称于世。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然而10万大军经过5年征战,从格尔木到拉萨行程1097里,一条“堪与长城媲美”的铁路横亘“世界屋脊”,一种可与唐古拉山比高的精神耸立心间!在“世界屋脊”的“生命禁区”,建设者克服许多常人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挑战生理、心理极限,努力攻克“永久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以敢于超越前人的智慧和勇气,建成了青藏铁路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在崇山峻岭之间
辛勤忙碌的建筑工人 他们需要氧气瓶才能呼吸
他们不是在做手术天路的开拓者7月1日11时20分许,由拉萨发出的“藏2”次庆典列车通过拉萨河特大桥。 海拔4600多米、全长11.7公里的号称青藏铁路第一长桥的清水河特大桥飞架于昆仑雪山下 青藏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区里程达550公里。青藏铁路第一长桥--清水河特大桥飞架于昆仑雪山下。雄伟的玉珠峰脚下的青藏铁路 铁龙横跨长江源头 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雪域铁龙列车呼啸着带给这片神秘土地以遥远的问候 海拔最高的火车站
——唐古拉车站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
——清水河特大桥
2001年的春天,青藏铁路正在紧张的建设中,以创作《走进新时代》而闻名全国的北京著名曲作家印青和另外一位词作家屈塬,来到青藏铁路施工现场采风,在火热的土地上,在藏族同胞的家里,两位词曲作家在对铁路工人和藏族群众的采访中发现:只要一谈起青藏铁路,人们都非常激动,他们把青藏铁路形象地称为“天路”,而不叫铁路。一位叫拉姆的藏族老阿妈激动地对两位词曲作家说:“青藏铁路是共产党为我们藏族人民修的天路!多少年来,我们西藏人民就一直渴望能有一条通往远方的路,这条路可以带我们走出贫穷,走出落后,走向富裕,走向北京。”老阿妈的一席话,让两位词曲作家的心情非常激动。几天之后,经过几十次的反复修改,一首专门歌颂青藏铁路的歌曲《天路》诞生了!动人的旋律抒情鲜明
《天路》是一首极富抒情性的歌曲,旋律特征十分鲜明,西藏风格典型突出,音乐素材简约凝炼。作曲家并未照搬套用藏族民歌旋律,而是将骨干音调的高低长短重新排列组合,听上去新颖别致。 《天路》,是为青藏铁路写作的第一首作品。这首歌曲的诞生传播伴随青藏铁路的建设竣工,走过了整整5年的历程。原版首唱巴桑2001年开始演唱(西藏军区文工团藏族歌手),真正把《天路》唱开唱响的是韩红,她在2005年CCTV春晚上放歌,《天路》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在走过相当长的荒原路后,火车开始缓慢上向爬升,即将进入雪域高原。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冈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课件12张PPT。《天路》“天路”—青藏铁路 10万大军经过5年征战,从格尔木到拉萨行程1097里,一条“堪与长城媲美”的铁路横亘“世界屋脊”,一种可与唐古拉山比高的精神耸立心间!在“世界屋脊”的“生命禁区”,建设者克服许多常人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挑战生理、心理极限,努力攻克“永久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以敢于超越前人的智慧和勇气,建成了青藏铁路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荒凉的旷野的背后的雪山,是著名的昆仑山,是中国古神话中的神山,道教奉为神仙所居的仙山。 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由于跨越了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条铁路也被人们称作“天路”。
歌曲《天路》始创于青藏铁路开工之际。从格尔木到拉萨行程千余公里,《天路》歌声伴随巨龙腾飞,穿越海拔数千米的世界屋脊。
天 路平凡的歌词诉说感人的心声 《天路》歌词朴实无华,实实在在,人物、景色、动态、画面,一应俱全,文字传递的信息,如此气韵生动形象丰满, 他表达的是藏族同胞看见铁路修到家乡,心中又惊讶又高兴、又憧憬又感激的心情。歌词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没有一点晦涩难懂的地方。动人的旋律抒情鲜明
《天路》是一首极富抒情性的歌曲,旋律特征十分鲜明,西藏风格典型突出,音乐素材简约凝炼。作曲家并未照搬套用藏族民歌旋律,而是将骨干音调的高低长短重新排列组合,听上去新颖别致。
《天路》,是为青藏铁路写作的第一首作品。这首歌曲的诞生传播伴随青藏铁路的建设竣工,走过了整整5年的历程。原版首唱巴桑2001年开始演唱(西藏军区文工团藏族歌手),真正把《天路》唱开唱响的是韩红,她在2005年CCTV春晚上放歌,《天路》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跟着动人的旋律,我们仿佛踏上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没有什么比此刻的心情更澎湃了!中国又演义了一场神话,让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我们乘着开往青藏高原的列车,感受巨人的脚印,更多是折服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仿佛看到青藏高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藏族同胞们的快乐的生活,一下子离他们是那么的近,青藏高原仿佛就在母亲怀抱中熟睡,那是一条未醒的巨人。呼呼的汽笛声,凑着欢快的乐曲,仿佛是巨人的呼吸声。 《天路》前奏第一小节颇似《青藏高原》的纯五度跳进音型,但是,印青连续在羽调式主音上方三度音和下方二度音作了短暂延留后,突然将五度音大跳至下方八度,再上行强拍回落主音,显得更开阔、明亮又撼动人心;《青》从上方属音进唱,《天》则由低八度主音 开声,这就有效地避开了模仿重复的雷区。该作结构为带反复的二段体,4/4拍,羽调式,中速稍慢。 A段基本在中低音区徘徊,“清晨我 站在青青的草场,看见神鹰披着那霞光……”第一个音以全曲最低的中央C为起点,第一人称开始温和平静地独白;前4句反复再接后4句,为B段的发展做了足够充分的铺垫,A段终结与起始在同一高度,舒缓悠扬的节奏,表达出一种蓄势待发的情感。 B段是全曲的核心和高潮。经过一个2/4拍子的短暂过渡,音乐直接冲向制高点,“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吔)……”,作曲家把这个“天”字,放在高潮的峰巅。 这个制高点的设置,突破了歌曲创作的常规,一般写法把高潮安排在结尾部分,而印青的处理犹如神山奇峰拔地而起。这里g2的出现并 不让人感觉生硬突兀,而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为豁然高涨的情绪开通了一个喷发宣泄的闸口。 A段和B段的对比,除了音区的落差外,在歌词“摆字”上也做了精心设计,A段字宽松稀疏,B段字密集紧凑,十分巧妙地利用相同的节拍速度,形成不同的节奏语感的变化。而乐句之间重复音的运用以及句头句尾起音落音的安排,无不体现作曲家的个性语言。“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特别耐人寻味,前半句拉开与藏谣的距离,后半句又不露痕迹落叶归根。作曲家的深厚造诣可见一斑,令人敬佩。 总之,《天路》是抒发一个藏族同胞看见铁路修到家乡了,心中又惊讶又高兴、又憧憬又感激党和政府对西藏的关怀,全国人民对藏族同胞支持感激之情的一首歌 。
优美的曲调,耐听的嗓音,大气的风格,凝聚成一曲婉转动听的《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