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导学课件+课时作业+综合检测(共8份)-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导学课件+课时作业+综合检测(共8份)-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20 08:48:07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第一节
[基础巩固练]
一、选择题
(2023·重庆主城区六校高二期末联考)“直播+”加速演变成一种商业业务场景结合紧密的基础业务工具。近年来,部分地区政府官员也进入直播间进行本地特产的直播带货,2021年5月29日,云南省镇雄县县长在某平台进行了历时4小时的直播带货,为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开辟了新的渠道。据此完成1~2题。
1.镇雄县县长直播带货的特产最可能是( C )
A.小麦、玉米 B.猕猴桃、苹果
C.芒果、茶叶 D.小米、鲜花
2.镇雄县是我国重要的热带水果产地之一,与纬度相近的广东省惠州市相比,所具有的主要优势是( D )
A.热量条件好,适宜热带作物生长
B.高原地势起伏大,有利于排水
C.土壤呈酸性,适宜热带水果生长
D.生产成本较低,市场竞争力强
[解析] 第1题,考查自然条件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云南省镇雄县纬度较低,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当地特产最可能是芒果和茶叶,C正确;小麦和玉米是北方主要农作物,不是云南省的特产,A错误;苹果是暖温带水果,不是云南省的特产,B错误;小米是黄土高原的主要农产品,D错误。第2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差异。镇雄县是我国重要的热带水果产地之一,与广东省惠州市相比所具有的主要优势是位于西南山区,土地、劳动力价格较低,生产成本较低,市场竞争力强,D正确;镇雄县比广东省惠州市海拔高,热量条件较差,A错误;热带水果种植需水量较大,地势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不利于果树的生长,B错误;惠州市也以酸性土壤为主且酸性土壤不利于大多数热带水果的生长,C错误。
榆林市地处陕西省北部,年降水量不足400 mm,煤炭资源丰富。逐步形成从煤炭到各种化工产品的“化黑为白”的完整产业链。下图示意现代煤化工与传统煤化工产业链比较图。据此完成3~4题。
3.与东南沿海城市相比,榆林市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有利条件是( A )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土地价格低
③环境承载力强 ④铁路运力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与传统煤化工相比,现代煤化工产业链的特点是( B )
①产业布局更集中
②生产工艺更简单
③产品附加值更大
④资源转化率更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榆林市地处陕西省北部,年降水量不足400 mm,煤炭资源丰富。”可知,与东南沿海城市相比,榆林市煤炭资源丰富,①正确;榆林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价更便宜,②正确;榆林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环境承载力低,③错误;榆林市位于我国内陆地区,铁路运输不如东部沿海城市发达,④错误。故选A。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现代煤化工与传统煤化工相比,产品类型更多元化,布局更分散,生产工艺更复杂,①②错误;现代煤化工与传统煤化工相比,产业链更复杂,产品附加值更大,资源转化率更高,③④正确。故选B。
煤层气俗称“瓦斯”,是指储存在煤层中,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是上好的工业、化工、发电和居民生活燃料。下图示意山西省沁水盆地南部3号煤层中煤层气含量与水文、地质的关系。读图完成5~6题。
5.开发沁水盆地煤层气的有利条件有( C )
①裂隙不发育 ②背斜构造良好
③地下水封闭好 ④距离市场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在开采煤炭前,先通过钻井开采煤层气,可( A )
①获得清洁能源 ②减轻大气污染
③降低安全隐患 ④增加生产成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第5题,煤层气储存在煤层中,因此煤层有裂隙发育才有利于煤层气的储存;根据水流方向和“潜流水区”等信息判断富气区有利于水体汇集,应为向斜构造;地下水活动频繁的地区,水的交替作用强,易将煤层气带走,因此地下水活动较弱的地区形成封闭环境,有利于煤层气的储存;距离市场近,有利于开发。第6题,在开采煤炭前,先通过钻井开采煤层气,烃类气体是清洁能源,可获得清洁能源;减轻大气污染;“瓦斯”容易爆炸,提前开采,降低安全隐患;开采增加收入,不会增加成本。
下图为世界及我国某矿产资源产量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7.该矿产资源最有可能是( A )
A.铝土 B.铁矿
C.石油 D.煤
8.以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工业,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 )
A.丰富的动力 B.廉价的劳动力
C.发达的科技 D.广阔的消费市场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根据该资源在世界的分布,印度、牙买加没有石油资源,C错误;桂是广西,缺少煤、铁资源,B、D错。只有A正确。第8题,铝土为原料的工业,属于有色金属冶炼,是动力指向型工业,主导因素是丰富的动力,A对;劳动力、科技、市场不是主导因素,B、C、D错。
二、综合题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岷江中游,2 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网纵横、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分水鱼嘴位于河流进入弯曲河段处,宝瓶口是内江河水进入灌区的入口,在宝瓶口的右侧是宽而浅的飞沙堰,飞沙堰的泄洪水道上建有一座溢流低坝。后人在外江另修了水闸,对内、外江的流量进行调控。
(1)根据图示岷江流域地形,判断内江、外江的流速、水深等水文差异。
(2)都江堰在洪水期能保证灌区不受洪水威胁、枯水期能有较多水量进入灌区,试分析其原因。
(3)推测外江闸开、关的具体时间。
[答案] (1)内江流速较快、河道较深、流量大、含沙量大;外江流速较慢、河道较浅、流量小、含沙量小。
(2)丰水期:鱼嘴分流岷江,从而减少进入内江的水量;若内江洪水水位高于飞沙堰的溢流低坝,飞沙堰再次分流内江洪水,从而减少经宝瓶口进入灌区的水量;枯水期:由于内江河床深,枯水期大部分水量进入内江;由于枯水期内江水位通常低于飞沙堰溢流低坝的高度,从而保证内江水量大部分进入灌区,保证灌溉用水。
(3)丰水期开,枯水期关。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该地区位于北半球平原区,位于河流的弯道处,内江受冲刷严重,流速较快、河道较深、流量大、含沙量大,外江流速较慢、泥沙易沉积,河道较浅、流量小、含沙量小。第(2)题,据材料可知,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分水鱼嘴位于河流进入弯曲河段处,丰水期时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鱼嘴分流岷江,从而减少进入内江的水量,宝瓶口是内江河水进入灌区的入口,在宝瓶口的右侧是飞沙堰,飞沙堰的泄洪水道上建有一座溢流低坝。若内江洪水水位高于飞沙堰的溢流低坝,飞沙堰会分流内江洪水,从而减少经宝瓶口进入灌区的水量。枯水期时由于内江河床深,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多,枯水期内江水位通常低于飞沙堰溢流低坝的高度,保证内江水量大部分进入灌区,保证灌溉用水。第(3)题,外江在枯水期时关闸,有利于水量流向内江,为灌区提供水源,丰水期时开闸,加大水量,可泄洪,所以丰水期开,枯水期关。
[能力提升练]
一、选择题
行进在大峡谷,满眼的大山架起凝重厚实的躯体,脚下的江水唤出低吟的浪涛。险恶的地理环境中,傈僳族同胞生息劳作在这里,除了江边有少许的水田外,傈僳族人在陡峭的大山上垒石造地,在飘游的白云间扎木盖房,真可谓山多高、地多高、人多高。为在大山上立稳脚跟,具有坚韧不拔性格的傈僳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的建筑,即用众多高高矮矮的木柱支撑着房屋。据此完成1~3题。
1.文中描述的地点位于( D )
A.青藏高原 B.天山北麓
C.江南丘陵 D.横断山区
2.“千脚落地式”房屋主要与当地何种自然条件相适应( A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3.此地较大村落的平面形态多呈( A )
A.带状 B.圆形
C.三角形 D.方形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判断该地的地形特点为山高谷深,纵列分布,而且居住着傈僳族,由此判断该地位于我国的横断山区,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2题,横断山区,山高水深,纵列分布,地势不平,建设房屋,需要在斜坡上打桩,从而形成 “千脚落地式”的特点,因此房屋特点主要与当地地形相适应,A正确;“千脚落地式”房屋与气候、水源、土壤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第3题,该地由于地形崎岖,平原狭小,村落分布在河谷地区,沿河谷延伸发展,平面形态多呈带状,A正确,圆形、三角形、方形村落多在平原开阔、面积大、河流较少的地方形成,B、C、D错误,故选A。
(2021·广东卷)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地区是我国三大产棉区。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和世界总产量分别达87.3%和20%以上,机械采摘率已达69.8%。下表反映三大产棉区不同时段面积和单产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变化。据此完成4~6题。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西北内陆
面积 单产 面积 单产 面积 单产
1950—1965 22.61 30.27 26.85 48.61 52.38 9.52
1965—1980 18.77 46.74 20.37 52.78 34.92 26.98
1980—1995 30.65 37.55 50.93 30.56 47.62 19.05
1995—2010 55.56 19.16 62.04 17.13 61.90 9.52
2010—2015 57.47 26.44 68.06 11.11 66.67 9.52
4.从自然因素考虑,影响三大产棉区棉花生长的共性条件是( C )
A.丰沛的降水 B.昼夜温差大
C.充足的光热 D.肥沃的土壤
5.三大产棉区中对棉花产量贡献一直以面积为主导的是( C )
A.长江流域棉区 B.黄河流域棉区
C.西北内陆棉区 D.三大棉区皆是
6.近年来新疆棉花产量在全国占比进一步增大主要得益于( B )
①土地资源丰富 ②沙漠化强度减弱
③机械化水平高 ④气候暖湿化加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4题,读题可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西北内陆地区在棉花生长期均有着充足的光热条件,是三大棉花产区棉花生长的共性条件。C正确;西北内陆地区降水较少,A错误;长江流域昼夜温差并不大,B错误;西北内陆的土壤并不肥沃,D错误;故选C。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三大产棉区中,西北内陆棉区自1950年以来,面积一直比较大,且单产贡献率较低,因此对棉花产量贡献一直以面积为主导的是西北内陆棉区,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6题,新疆棉花产量在全国占比进一步增大,首先得益于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新疆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且近年来,全程机械化在新疆棉田得到大范围推广,机械采摘率已达69.8%,从而导致新疆棉花生产效率提升,产量在全国占比进一步增大,①③符合;沙漠化强度减弱是干旱区进行退耕还草生态治理的结果,退耕不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②不符合;气候暖湿化加强不利于棉花产量提高,④不符合;综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二、综合题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活动。2020年3月19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政府对外发布称,《青海柴达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
地球上大部分沼泽水是淡水,而干旱区的沼泽多形成盐沼。从地貌类型上看,盐沼属于沼泽性湿地,一般生长有盐生、耐盐植物。柴达木盆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6—274毫米,蒸发量为1 200—3 500毫米,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盐沼湿地群,也是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近年来,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人口持续增加,城镇不断扩张,加剧了其脆弱生态环境的变迁。下图为柴达木盆地资源分布图。
(1)说明当地自然条件对干盐湖开发利用的有利影响。
(2)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角度评价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地理条件。
(3)有专家认为,盐沼是上天赐给柴达木盆地最珍贵的礼物,请说明理由。
[答案] (1)盐湖资源裸露于地表,便于开采和加工;盆地气候干燥,可通过自然日晒工艺加工盐产品。
(2)有利: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种类多,适合大规模整体开发;土地面积大。不利: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少,荒漠化严重;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多。
(3)盐沼可限制沙漠扩张(抑制土地荒漠化);为当地动植物提供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蕴含丰富的盐业资源,可作为工业原料;生长有盐生、耐盐植物,是发展畜牧业重要的草场资源。
[解析] 第(1)题,干盐湖开发利用盐类资源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从资源的分布状况和气候等角度分析。从资源分布状况来看,干盐湖盐业资源丰富,植被稀少,裸露于地表,便于开采和加工;从气候来看,柴达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多晴朗天气,蒸发旺盛,可通过自然日晒工艺加工盐产品。第(2)题,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评价。有利条件主要考虑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不利条件主要从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多发等角度分析。第(3)题,盐沼的价值主要从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两方面回答。第二章 第三节
[基础巩固练]
一、选择题
(2023·山东枣庄高二期中)稀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含的有效元素含量很低,有“工业维生素”之称。下图为江西赣州稀土开采和利用状况。据此完成1~2题。
1.赣州稀土开采是我国矿产资源开采的缩影,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B )
A.进口矿产,后续资源不足
B.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
C.地质条件复杂,矿产的开采较为困难
D.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增加了运输的负担
2.下列有关赣州稀土矿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提高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B.持续加大开采规模
C.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D.加大废弃矿山的复垦,恢复植被
[解析] 第1题,进口矿产,后续资源不足是矿产资源问题,但不是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是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故B选项正确;我国地质条件复杂,仅仅是部分矿产的开采较为困难,但我国技术较发达,这不是主要问题,故C选项错误;运输负担是增加矿产资源运输过程中的问题,不是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B。第2题,稀土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不断加大开采规模,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B错误;提高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加大废弃矿山的复垦,恢复植被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A、C、D正确。本题选择说法错误的,故选B。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几年前开始,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回答3~4题。
3.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B )
A.食品工业 B.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 D.高技术工业
4.近年来,在“黑三角”教训之后,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②该模式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效益
③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④该模式扩大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 第3题,据材料知,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即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高耗能工业。故选B。第4题,据图可知,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①③正确。故选D。
(2023·四川内江高二开学考)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近年来,该市以“高端化+全产业链”为推动煤化工的最大立意,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已逐步形成以原煤采掘为中心的完整产业链。下图为榆林市煤化工产业链构成图。据此完成5~7题。
5.榆林市发展煤化工产业的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D )
A.市场狭小 B.工业基础差
C.交通不便 D.水资源短缺
6.全产业链中,榆林市实现有机和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的关键是( A )
A.技术提升 B.原料充足
C.政策支持 D.劳动力丰富
7.榆林市以原煤采掘为中心的完整产业链的形成,有助于( C )
A.减轻环境污染,改善大气质量
B.减少煤炭开采量,延缓资源枯竭
C.延长产业链条,增加财政收入
D.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第三产业比重
[解析] 第5题,考查工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结合材料可知,煤化工产品种类多样,用途广泛,市场广阔,A错误;由材料“近年来,该市以‘高端化+全产业链’为推动煤化工的最大立意,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已逐步形成以原煤采掘为中心的完整产业链”可知,榆林市工业基础好,B错误;我国各地交通条件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交通不是主要限制性条件,C错误;陕西榆林市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河流水系较少,水资源短缺是主要限制性条件,D正确。故选D。第6题,考查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影响因素。根据材料“以‘高端化+全产业链’为推动煤化工的最大立意,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可知,有机和精细化工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榆林市实现有机和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技术提升,A正确;原料充足是传统工业的基础,B错误;政策支持不是关键性因素,C错误;高新技术产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对劳动力的数量要求低,D错误。故选A。第7题,考查资源型城市转型措施及影响。榆林市以原煤采掘为中心的完整产业链的形成,有助于延长产业链条,增加财政收入,C正确;仍然是以煤炭为主要原料和能源,不能减轻环境污染,不能减少煤炭开采量,A、B错误;只是围绕原煤采掘而形成的产业链的延长,不能提升第三产业比重,D错误。
二、综合题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西大同市素有“中国煤都”之称,作为典型的矿业城市,大同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表现为:经济发展对煤炭行业的依赖性强;第二产业独大,且重工业比重大于轻工业;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大,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小。大同市云州区有500多年黄花栽培历史,黄花色泽金黄、角长肉厚,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黄花的花经过蒸、晒,加工成干菜食品;根可以酿酒;叶可以造纸和编织草垫;花葶干后可以做纸煤和燃料。
(1)目前大同矿业经济处于衰退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你认为可采取哪些举措促进大同城市发展?
(2)指出云州区黄花品质优良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3)说明云州区把黄花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依据。
(4)为以黄花种植为基础的云州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 (1)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轻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比重;延长产业链,发展煤炭深加工。
(2)土壤富含矿物质;当地降水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3)当地黄花品质高,为特色品牌产品;该地种植黄花历史悠久,黄花种植、产业基础好(经验丰富);黄花用处广,产值高(经济效益好);黄花生产、加工等可吸引就业,具有社会效益;种植黄花有利于改良土壤(生态效益)。
(4)加强黄花种植的科研投入,提高黄花品质,加强品牌优势;加大黄花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大同矿业经济处于衰退期,山西大同市素有“中国煤都”之称,作为典型的矿业城市,产业结构中仍以重工业为主,污染较严重,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大,经济效益低,因此可知大同矿业经济处于衰退期。针对以上问题,应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资源的浪费;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轻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比重,使产业结构得以升级;延长产业链,发展煤炭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第(2)题,大同市云州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当地降水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利于黄花生长,因此黄花品质优良。 大同市云州区位于黄土高原,土壤富含矿物质,利于黄花生长,因此黄花品质优良。第(3)题,云州区把黄花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主要是考虑到黄花产业历史悠久,有500多年黄花栽培历史,黄花种植、产业基础好,当地经验丰富。黄花品质优良,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为特色品牌产品。黄花的花经过蒸、晒,加工成干菜食品;根可以酿酒;叶可以造纸和编织草垫;花葶干后可以做纸煤和燃料,这些说明黄花用处广,市场需求量大,产值高,经济效益好;黄花生产、加工等生产链较长,可吸引就业,具有社会效益;种植黄花利于增加植被覆盖率,有利于改良土壤,具有生态效益。第(4)题,以黄花种植为基础的云州经济进一步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黄花种植的科研投入,培育良种,提高黄花品质,加强宣传,加强品牌优势;加大黄花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延长生产链,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效益。
[能力提升练]
一、选择题
(2023·重庆西南大学附中高二期末)富铁矿是我国重要的紧缺型战略性矿产资源,但长期依赖进口,仅2020年,我国就从澳大利亚进口约7亿吨矿石。2011年开始转变了传统勘查模式,提出新的成矿理论,构建了可推广的深地探测方法,于今年在山东德州禹城李屯项目区发现约3 500万吨富铁矿。据此完成1~2题。
1.李屯项目区煤铁共盆,可实现多矿种兼探联采,集约开发,部分铁矿埋藏深度达1 300米,在开采中可能面临( C )
①地层的变形,地表局部塌陷
②表土破坏,加剧土地沙漠化
③堆放废弃物,侵占破坏土地
④SO2排放多,酸雨问题严重
⑤切断蓄水层,形成漏斗区域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2.对比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困境,你认为目前德州禹城在开发过程中应该( D )
A.扩大探测范围,加速铁矿资源开采
B.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C.限制资源开发,优先保护生态环境
D.加强产业协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解析] 第1题,开发矿产资源会对地形、土壤、大气、水环境、植被等产生影响,但二氧化硫的产生更多是在冶炼、燃烧矿产资源中产生的,该地为半湿润地区,沙漠化问题不突出,因此②④不符合题目中“开采中面临问题”,所以C正确。第2题,资源型城市面临产业老化、单一、就业乏力,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应围绕资源开发,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产业集聚,创造就业提高经济;发展循环经济解决开发中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所以D正确。加速铁矿资源开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避免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问题,限制资源开发,优先保护生态环境会影响到经济发展速度,A、B、C错误。故选D。
(2023·浙江天台中学高二开学考试)以人口减少和经济衰退为特征的收缩型城市,近年来已经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有学者提出收缩型城市应采取“精明收缩”的策略,以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减轻城市负担,将投资重点转向调整城市功能,下图示意某一类型的收缩城市。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该类型城市收缩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B )
A.产业结构升级 B.矿产资源枯竭
C.自然灾害频发 D.长期低生育率
4.符合“精明收缩”理念的是工业城市( D )
A.减缓城市GDP增速,防治人地矛盾加剧
B.将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减轻城市压力
C.重点扶持大型企业,建设工业园区
D.倡导绿色城市建设,培育创新产业
[解析] 第3题,由示意图可看出,该类型的工业城市的工业区出现人口和资本外流,离开该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不会出现资本外流,A错误;矿产资源枯竭会导致城市人口减少,产业衰退,造成该类型城市收缩,如东北地区的城市,B正确;自然灾害与低生育率的影响不单单影响工业,C、D错误;故选B。第4题,“精明收缩”的策略是顺应人口、资本外流的趋势而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A、B错误;旨在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减轻城市负担,将投资重点转向调整城市功能。“倡导绿色城市建设,培育创新产业”符合调整城市功能理念,D正确,C错误;故选D。
下图为舟山市打造资源型城市的规划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5~6题。
5.舟山市打造资源型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 )
A.交通 B.劳动力
C.自然资源 D.市场
6.图示产业结构的优势在于( C )
A.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
B.降低了海水淡化的成本
C.对区域内外资源的充分利用
D.加剧了海洋生态的风险
[解析] 第5题,舟山市打造资源型城市是以港口为基础,通过港口输入区域外的自然资源,在港口附近加工生产,再将产品销往区域外的一种产业模式。有别于在自然资源产地发展的传统资源型城市,故其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为交通,A项正确,C项错误。舟山市资源型城市不是劳动力导向型的,B项错误。舟山市资源型城市的市场在本区域外,靠该区便利的海运发展,D项错误。第6题,资源型城市采用循环利用模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但不会实现污染物“零排放”,A项错误。海水淡化的成本较高,不会因为资源输入而降低成本,B项错误。舟山利用便利海运的优势,从区外运入各类自然资源,结合本地海盐资源,发展资源型产业,实现了对区域内外资源的充分利用,C项正确。该城市产业形成循环经济模式,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减少了海洋污染,D项错误。
美国匹兹堡曾因钢铁工业著称,20世纪70年代末,匹兹堡的钢铁工业持续、全面衰退。20世纪80年代以来,匹兹堡逐步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城市,以“绿色” “宜居” “科技”等新的城市形象示人。下图为匹兹堡产业转型演变图。据此完成7~8题。
7.匹兹堡产业转型的主要表现包括( D )
①产业结构由单一向多元演变
②产业发展方向由轻工业向重工业演变
③产业布局由集聚走向分散
④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匹兹堡处于产业转型第三阶段时( C )
A.区域内部发展差异扩大
B.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C.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D.区域内部不平衡加速发展
[解析] 第7题,根据图中不同阶段产业类型及部门的变化可判断,匹兹堡产业转型的主要表现包括产业结构由单一向多元演变;产业发展方向由传统向现代演变;产业布局由集聚走向分散;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第8题,匹兹堡处于产业转型第三阶段时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产品特点为“高、精、尖”,产品面向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区域内部发展差异逐渐缩小。产业转型至第三阶段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发展传统工业时要弱;区域内部趋于平衡。
二、综合题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白银市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境内绝大部分是山区,地貌特征以基岩山地和山间盆地为主,地表基岩裸露。白银市因矿得名、因企设市,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也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铜城”。经过50多年的开采,白银市已探明的铜资源濒临枯竭,伴生矿产资源也开始萎缩,支柱产业辉煌不再。2008年,白银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典型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之一。下图示意白银市的地理位置。
(1)推测白银市20世纪50年代开发矿产资源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说明白银市开发矿产资源对当地的影响。
(3)简述白银市产业转型可能面临的困境。
(4)请为白银市这一国家级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储量大;地表基岩裸露,矿产埋藏浅,开采难度小;临近黄河,水资源丰富等。
(2)有利影响: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吸引人口迁入,促进矿业城市的形成;带动与矿产资源开发相关的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经济收入等。不利影响:开挖地表,破坏植被;破坏地下水系统,导致荒漠化发生的概率提高;产生扬尘,污染大气;消耗大量水资源,污染水源,加剧当地用水紧张状况等。
(3)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科技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修复和治理周期长;长期受单一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缺乏创新思想和理念;缺乏技术人才等。
(4)加大资金投入,治理和修复当地的生态环境;淘汰落后产能,引进新兴产业;引进高端人才,为产业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和管理经验;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大政策扶持等。
[解析] 第(1)题,开发矿产资源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资源的储量、开采难易程度与水源等,结合材料分析即可。第(2)题,影响类问题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有利影响应从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带动就业、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经济发展等方面考虑。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态破坏、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第(3)题,白银市为资源密集型城市,今后应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转型。因此,在转型中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及人才短缺等方面。第(4)题,从完善交通、优化产业结构、治理污染、美化环境、发展科技、加大政策扶持等方面考虑。第二章质量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2023·湖北建始县第一中学高二月考)2021年春晚上,一首《可可托海的牧羊人》风靡全球,牧羊人和养蜂女的故事广为流传。可可托海位于阿尔泰山南麓的额尔齐斯河上游宽阔的河谷中,这里地壳活动强烈,附近断裂带非常多,岩浆沿着断裂带向上侵入,岩浆中的矿物在高温高压下向上迁移,出露地表时冷凝,多次侵入。额尔齐斯河河谷水草丰美,河流向西北经西西伯利亚平原流入北冰洋。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可可托海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①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可以伸入河谷,形成降水
②岩浆多次侵入,形成一系列丰富的稀有矿物资源
③夏季少雨日照长,冬季风大多雪
④附近河流流量较大,流速慢,无凌汛现象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歌中的牧羊人和养蜂女因为都不能放弃各自的生存手段导致爱而不得,下列对牧羊和养蜂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牧羊人夏季在山地的牧场,冬季带着羊群去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冬牧场
B.春夏季节,那拉提所在的伊犁河谷花期长,种类多,蜜源更丰富
C.牧羊人冬夏季在那拉提和可可托海之间转场,与养蜂人转场时间相反
D.深居内陆,自然条件恶劣,植物生命周期短,没有牧羊和养蜂条件
3.1958—1975年,我国在可可托海地下136米深处建设地下水电站,其建设难度大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D )
A.冬季极寒 B.地震多发
C.物资保障困难 D.岩石松软
[解析] 第1题,可可托海位于阿尔泰山南麓的额尔齐斯河上游宽阔的河谷中,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可以伸入河谷,形成降水;地壳活动强烈,附近断裂带非常多,岩浆多次侵入,形成一系列丰富的稀有矿物资源;深居内陆,夏季少雨日照长,冬季风大多雪;附近河流夏季流量较大,流速慢,冬季气温低,有凌汛现象。因此④错误。①②③正确。B正确。故选B。第2题,那拉提是著名的风景区,在新疆西面伊犁的天山脚下,位于伊犁河谷东端;可可托海是一个小镇,因矿而生,位于新疆北部的富蕴县城东北48公里的阿尔泰山间,在新疆北部靠近蒙古和俄罗斯。两地距离很远,大约1 000多公里。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不是冬牧场,冬牧场应该位于山麓地带,A错误。春夏季节,那拉提所在的伊犁河谷地形多样,植被类型丰富,花源广布;地势落差大,花期较长,B正确;牧羊人冬夏季在阿尔泰山附近转场,养蜂人主要在伊犁河谷,C错误。伊犁河谷、天山自然条件满足养蜂和牧羊的条件,D错误。故选B。第3题,可可托海被称为我国的“寒极”,冬季极寒是面临的困难,A不符合题意。地壳活动强烈,附近断裂带非常多,地震多发是面临的困难,B不符合题意。1958—1975年,中国经济不发达,物资匮乏是面临的困难,C不符合题意。岩石松软利于地下施工,D符合题意。故选D。
“千沟万壑”是黄土高原独特地貌景观。勺状沟壑外表呈勺状,发育于黄土坡面中上部,它的形成主要是由黄土陷穴和黄土暗穴侵蚀而来。甲图示意黄土勺状沟壑,乙图示意黄土陷穴和黄土暗穴。据此完成4~6题。


4.黄土勺状沟壑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B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 D.风力堆积
5.与一般黄土沟壑形态相比,黄土勺状沟壑沟体从上游到下游( A )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6.黄土勺状沟壑形成过程是( C )
①降雨在黄土坡面上下渗产生黄土陷穴
②地下径流侵蚀陷穴坡底形成暗穴
③黄土暗穴承受不住上覆黄土发生崩塌
④陷穴不断加深,侧蚀加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③①②④
[解析] 第4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景观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现阶段表现为以外力作用为主,黄土高原大部分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多暴雨,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排除A、C、D选项,B正确。故选B。第5题,一般沟壑形态均从上游到下游沟体逐渐增大,而据图中,黄土勺状沟壑沟体则逐渐减小,在沟壑形态上表现为反序列变化,排除B、C、D选项,A正确。故选A。第6题,黄土勺状沟壑是由黄土暗穴和黄土陷穴发育而来,降水降落到黄土高原坡面,形成地表径流,不断下渗,溶解了黄土中部分物质,在坡面上形成陷穴;随着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沟道不断加深加宽;地表径流通过陷穴形成地下径流,不断侵蚀沟底,形成暗穴;地下径流对暗穴的侧蚀和下蚀作用增强,黄土暗穴承受不住上覆黄土,从而发生崩塌,形成勺状沟壑,排除A、B、D选项,C正确。故选C。
下图为德国煤炭巨头鲁尔集团将某煤矿地下采空区改造成抽水蓄能设施的示意图。该煤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用作储能设施的废弃煤矿。据此完成7~8题。
7.图示抽水蓄能站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C )
A.提高矿产开采效率
B.恢复地表生态环境
C.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D.促进矿产开发利用
8.我国西北矿区如果借鉴该模式,则需要调整的是( A )
A.封闭露天水库
B.降低发电功率
C.废除太阳能和风力发电
D.缩小水库和蓄水池容量
[解析] 第7题,抽水蓄能站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图示地区为地下采空区,没有矿产可开采、可利用;抽水蓄能站在地下,对恢复地表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第8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如果借鉴该模式,应封闭露天水库,A正确;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能和风能丰富,不需废除太阳能和风力发电、降低发电率,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应封闭露天水库,不需要缩小水库和蓄水池容量。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读次生盐渍化形成原理图,据此完成9~10题。
9.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 C )
A.海面上升 B.水土流失
C.不合理的灌溉 D.荒漠化
10.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A )
A.宁夏平原 B.三江平原
C.成都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解析] 第9题,读图可知,干旱地区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加深土壤盐碱化,所以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原因是灌溉的快速扩张和不合理的灌溉。故选C。第10题,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降水不足且需灌溉的集约农业区,选项四个区域中宁夏平原降水量少,需要引黄河水灌溉。故选A。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C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1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D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 第11题,据材料信息可知,“生态裂谷”在形成过程中,会导致生态环境退化,因而造成植被退化,A项错;生态环境退化、植被覆盖率降低会导致风力侵蚀加剧,B项错;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比周围低,因而会导致地下水流向绿洲区,C项正确;植被破坏、风力侵蚀加剧会导致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D项错。第12题,据材料信息可知,“生态裂谷”产生的根源是水资源缺乏。在荒漠区植树造林(只适合种草)只会使水资源更为缺乏,A项错;发展灌溉农业会大规模地抽取地下水,导致生态环境更为恶化,B项错;全面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符合实际,且很难实施,C项错;对于内陆干旱地区来讲,流域内应合理分配水资源,上、中、下游统一协调水资源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D项正确。
(2023·湖北武汉模拟)《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首次提出“收缩型城市”概念,明确要求收缩型城市要“瘦身强体”,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是重要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森林资源丰富,近年来却出现了城市收缩的现象。图a示意双鸭山市2006年至2015年生产总值和人口总量变化,图b示意双鸭山市2006年至2015年人口变化。根据图文材料,据此完成13~15题。
13.据图推测,双鸭山市城市收缩的主要表现是( B )
A.人均生产总值下降
B.城市人口持续外迁
C.老年人口比重下降
D.出生人口持续下降
14.造成双鸭山市城市收缩的最主要原因是( A )
A.资源密集型产业衰落
B.交通不便,居民外迁
C.大城市虹吸作用增强
D.城市发展空间受限
15.双鸭山市实现“瘦身强体”的措施是( C )
①资源管控,生态治理
②设施优化,扩大城区
③环境提升,安置人口
④产业升级,打造特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第13题,考查材料的解读。读图b可知,人口迁移率2006—2015年均为负值,可知双鸭山市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人口持续外迁,B正确;读图a可知,双鸭山市人口总量2010—2015年呈快速下降趋势而生产总值先上升后缓慢下降,因此人均生产总值可能上升,A错误;读图b可知,人口自然增长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且2012—2015年均为负值,可推测双鸭山市出生率低于死亡率,婴幼儿人口比重减少,加之大量劳动年龄人口外迁,老龄化问题严重,老年人口比重增加,C错误;读图b可知,人口自然增长率并非持续下降,因此出生人口不是持续下降,D错误。第14题,考查资源枯竭的影响。由材料可知,双鸭山市是重要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而自2013年后,生产总值下降,说明该市近年来可能由于煤炭资源趋于枯竭,煤炭产量下降或者煤炭市场达到饱和等,资源密集型产业衰落,就业机会减少,人口外迁,城市收缩,A正确;双鸭山市作为重要煤炭资源城市,交通便利,居民外迁是因为当地经济衰退,就业机会减少,B错误;大城市虹吸作用增强不是双鸭山市城市收缩的最主要原因,C错误;城市收缩与城市发展空间受限关联不大,D错误。第15题,考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措施。双鸭山市是重要煤炭资源城市,近年来支柱产业收缩,应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开发中注意生态环境保护,①与题意相符;吸引人口要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就业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环境质量的改善,而不是盲目扩大城区,②与题意不符,③与题意相符;该市振兴产业发展,要优化产业结构,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或者延长产业链,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该市应发挥本地湿地、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特色产业,④与题意相符。综上,故选C。
二、综合题(4个小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白族先民在苍山脚下、洱海湖畔修建的太和城、大厘城、羊苴咩城三座古城曾先后作为我国古“南诏国”的王都(下图),持续长达515年。其中,太和城40年,大厘城25年,羊苴咩城则长达450年。羊苴咩城自八世纪中叶已被称为“大理城”,古城西侧有村曰“水碓村”(水碓即水磨),曾是加工米的地方。三座古城附近溪流流量数据见下表。
三座古城附近溪流流量
城镇 溪 年径流量(108m3 ) 枯季流量(m3/s) 洪峰流量(m3/s)
太和城 阳南溪 0.091 0.145 14.35
葶溟溪 0.095 0.192 15.00
总计 0.186 0.337 —
羊苴咩城 白鹤溪 0.096 0.079 26.10
中和溪 0.071 0.054 17.30
梅溪 0.064 0.108 15.00
桃溪 0.090 0.465 21.00
总计 0.321 0.706 —
大厘城 万花溪 0.711 0.367 31.00
总计 0.711 0.367 —
(1)分析太和城、大厘城、羊苴咩城便于防卫的条件。
(2)分析与羊苴咩城相比,溪流对太和城、大厘城的不利影响。
(3)指出“水碓村”选址在大理古城西侧的有利条件。
[答案] (1)西有高山、东有湖泊的阻挡,形成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南北两端山地与洱海距离近,便于修建防御工事,工程量小。
(2)流经太和城附近的两条溪流年径流量小,枯水季节流量小,为城市提供的水资源量少;流经大厘城附近的一条溪流洪峰流量大,容易发生洪水等灾害,威胁城市安全。
(3)坡度大,水流动能大;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
[解析] 第(1)题,古代城市防卫主要考虑山脉、河流等天然屏障,借助图示信息,可发现这三个城市背山面湖,两端地形狭窄,是易守难攻的天然场所。第(2)题,河流的径流量尤其是枯水期流量是城镇选址的重要条件,水量过小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水量过大则会带来洪涝等自然灾害。河流的数量和空间布局也影响水资源利用的便利性。水资源是我国古“南诏国”迁都和羊苴咩城长期为都的重要原因。第(3)题,结合生活常识和材料信息可知,水磨依靠水流提供动力来加工米。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古城西侧为河流上游,水流动能大,水质好,适合作为加工粮食的地方。
17.(2022·山东淄博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土地盐碱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水盐运动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松辽平原西部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多河流、湖沼,年平均降水量为400~600毫米,平均蒸发量为1 000~1 800毫米,土地盐碱化较为严重,其形成与气候、地形、地下水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等要素有关。下图示意该区域2000年盐碱地及年平均风速分布,下表为2000—2017年该区域盐碱地与其他类土地之间的转换情况。
2000年 2017年 变化面积(km2) 2000年 2017年 变化面积(km2)
盐碱地 水田 579 水田 盐碱地 26
盐碱地 旱地 984 旱地 盐碱地 290
盐碱地 林地 23 林地 盐碱地 8
盐碱地 草地 686 草地 盐碱地 1 055
盐碱地 水域 760 水域 盐碱地 149
盐碱地 建设用地 — 建设用地 盐碱地 —
盐碱地 未利用土地 44 未利用土地 盐碱地 27
(1)简述松辽平原西部易发生土地盐碱化的自然条件。
(2)指出松辽平原西部盐碱地在南北方向上的分布差异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原因。
(3)根据表中数据自拟一个结论,并用表中数据予以论证。(要求:就2000—2017年盐碱化治理的相关数据得出结论;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 (1)气候较为干旱(或蒸发强);地下水位较高(或地下水埋藏浅);地势低洼(或排水不畅)。
(2)差异:南部(或东南部)多,北部少。
原因:南部气温较高,风速较大,蒸发量大。
(3)示例如下。结论:总体上盐碱化土地面积大幅减少。
说明:盐碱地转换为其他类土地的面积为3 076 km2,其他类土地转换为盐碱地的面积为1 555 km2(或盐碱地转换为其他类土地的面积远大于其他类土地转换为盐碱地的面积);通过改造,大量盐碱地转变为旱地、水田、水域和草地。在转变为盐碱地的土地中,草地最多。
[解析] 第(1)题,考查土地盐碱化的成因。土地盐碱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水盐运动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松辽平原西部年平均降水量为400~600毫米,平均蒸发量为1 000~1 800毫米,气候较为干旱,蒸发强;松辽平原西部地下水埋藏浅,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形成土地盐碱化。第(2)题,考查盐碱地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据图分析,松辽平原西部盐碱地在南北方向上的分布差异是南部(尤其是东南部)多,北部少。从气候角度来分析,南部纬度低,气温较高,图中显示东南部风速较大,导致蒸发量大,容易出现盐碱化。第(3)题,本题考查土地盐碱化的治理。本题为开放题,结论言之有理即可。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有:总体上盐碱化土地面积大幅减少,盐碱地转为非盐碱地的面积之和远大于非盐碱地转为盐碱地的面积之和。问题:草地盐碱化严重。说明:盐碱地转换为其他类土地的面积为3 076 km2,其他类土地转换为盐碱地的面积为1 555 km2(或盐碱地转换为其他类土地的面积远大于其他类土地转换为盐碱地的面积);通过改造,大量盐碱地转变为旱地、水田、水域和草地。在转变为盐碱地的土地中,草地最多。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作为我国煤炭生产和调出大省之一,黑龙江省现已探明煤炭储量236.7亿吨,占东北三省总储量的73%。全省有29个市(县)发现煤田或煤产地,含煤面积共2万平方千米左右,著名的鸡西、鹤岗、双鸭山及七台河等矿区,是我国焦煤的重要产区。
材料二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2013年我国首次界定了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并根据资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种类型(下表),明确了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类型 资源状况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成长型 资源保障潜力大 经济社会发展后劲足
成熟型 资源保障能力强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衰退型 资源趋于枯竭 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
再生型 基本摆脱资源依赖 经济社会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材料三 下图为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分布图。
(1)简述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2)简析现阶段黑龙江省煤炭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实现产业多元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请你为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产业多元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 (1)煤炭储量大,分布范围广,是我国焦煤的重要产区;靠近环渤海经济发达地区;煤炭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主要能源,煤炭的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
(2)煤炭的开采成本提高;老矿区的开采时间长,煤炭可采量减少;煤炭的开采及加工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受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冲击较大,受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煤炭的市场需求量减少。
(3)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加强环境整治与管理;发展特色产业。
[解析] 第(1)题,考查资源开发的区位条件。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地理位置等方面回答。第(2)题,考查煤炭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可从煤炭的开采成本、资源储量及煤炭的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长期的煤炭开采导致煤炭可采量减少,开采成本提高,同时带来地面沉降等问题;煤炭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现阶段及未来,煤炭的市场环境并不乐观,一方面是受其他常规能源及新能源的冲击较大,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煤炭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较大。第(3)题,考查产业多元发展的措施。首先应明确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资源趋于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等,基于以上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即可。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随着湿地上石油资源的开发,盘锦市依托辽河油田,逐渐形成了以油气开采为龙头,以石油化工、合成树脂和装备制造等为主的工业体系。近年来,随着开采力度不断加大,辽河油田的石油资源日趋枯竭。2015年7月,与石油精细化工有关的“绿色石化园”项目落户盘锦市,该项目投资近千亿元,对盘锦市建设世界级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意义重大。下图为盘锦市石油分布图。
(1)评价盘锦市石油资源开发的条件。
(2)试分析辽河口石油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3)简述“绿色石化园”项目对盘锦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意义。
[答案] (1)有利条件:靠近辽河油田;交通便利;工业体系完善,市场广阔。不利条件:水资源不足;石油资源枯竭。
(2)湿地破坏,鸟类栖息地减少;湿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能力减弱;水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
(3)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利于优化辽宁省乃至全国的石化产业布局;有利于推动盘锦市的工业向绿色、安全、高效的方向发展。
[解析] 第(1)题,资源开发条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分析。盘锦市靠近辽河油田,石油资源丰富;分布在铁路沿线地区,交通便利;形成了以油气开采为龙头,以石油化工、合成树脂和装备制造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体系完善,市场广阔。但盘锦市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且近年来,随着开采力度不断加大,辽河油田的石油资源日趋枯竭。第(2)题,本题应从湿地对生态环境的功能方面入手分析。湿地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功能主要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石油资源开发会导致湿地破坏,鸟类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减少,其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能力减弱;石油泄漏会导致水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第(3)题,盘锦市是以石油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面临资源枯竭问题。“绿色石化园”项目有利于推动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利于优化辽宁省乃至全国的石化产业布局;有利于推动盘锦市的工业向绿色、安全、高效的方向发展。(共64张PPT)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新知突破 储素养
素养培优 提技能
课堂小结 理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1.理解生态脆弱区和土地退化的概念,结合具体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判断土地退化的表现。
2.结合材料,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3.结合材料,掌握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新知突破 储素养
知识点一 生态脆弱区
自主梳理 探新知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_________、易于退化且难于_______的地区。
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_______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_______边缘等地区。
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_______化、土壤侵蚀、土壤_________、土壤肥力_______等。
能力弱
恢复
农牧
沙漠
石漠
盐碱化
下降
4.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1)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典型地区
①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_________问题突出。
②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_______源区。
石漠化
沙尘
合作探究 释疑难
问题探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约36亿公顷的土地正遭受荒漠化的威胁,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5%,大约110个国家面临着土地退化的危险。每年大约有1 200万公顷土地面临消失,这些土地大约可生产2 000万吨粮食,每年由于荒漠化和土地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20亿美元。
结合材料探究:
(1)(区域认知)什么是土地退化?具体表现有哪些?
(2)(综合思维)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土地退化的主要危害。
提示:(1)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2)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甚至绝收,限制经济发展。
归纳拓展
1.生态脆弱区的特点
(1)从成因看: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往往是气候变异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其脆弱的生态产生强烈干扰,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2)从分布看:生态脆弱区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从表现看:生态脆弱区的土地易退化,呈现出荒漠化景观,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
土地退化表现 分布
土地沙化 “三北地区”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石漠化 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
土壤盐碱化 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土壤肥力下降 东北平原黑土分布区
2.石漠化(以云贵高原为例)
成 因 自然 原因 地形地质:地形崎岖,坡度陡峻,石灰岩母质,易淋溶、成土速度慢。
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强。
土层:山坡土层浅薄,抗侵蚀能力弱。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 原因 大面积陡坡开荒;破坏地表植被
危害 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 措施 退耕还林还草;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
典例剖析
石漠化是指在我国热带、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的喀斯特分布地区,表层土壤被严重侵蚀导致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下表示意贵州省典型石漠化地区2006—2010年土壤侵蚀情况。读表完成(1)~(2)题。
例题 1
地形 年平均土壤侵蚀程度(t/km2)
高原山地 643.2
高原盆地 190.6
高原峡谷 16.0
(1)该地区石漠化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地形崎岖 B.降水丰富
C.过度垦殖 D.过度放牧
(2)高原山地的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侵蚀量最大的是(  )
A.坡耕地 B.撂荒地
C.经济果木林 D.水土保持林
C
A
[解析] 第(1)题,地形崎岖、降水丰富属于自然原因,故A、B不选;贵州省牧业不发达,故D不选;因人类不合理的垦殖活动,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加剧了当地石漠化。第(2)题,高原山地地区坡度较大,不适宜开垦,坡耕地造成的土壤侵蚀量较大;经济果木林、水土保持林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侵蚀量较小;撂荒地是指荒废的土地,地表有植被覆盖,土壤侵蚀量也较小。选A。
我国荒漠化类型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4种。下表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四类荒漠化比重表。据此完成(1)~(2)题。
对点训练
水蚀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 风蚀荒漠化 土壤盐渍化
11.3% 4.7% 75.5% 8.5%
(1)该省级行政区最有可能是(  )
A.新疆 B.内蒙古
C.西藏 D.山东
(2)下列省级行政区中,以水蚀荒漠化为主的是(  )
A.青海 B.内蒙古
C.江西 D.河南
A
C
[解析] 第(1)题,读表可知,该省级行政区荒漠化类型多,以风蚀荒漠化为主。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风蚀荒漠化为主,A项符合;内蒙古没有冻融荒漠化,西藏以冻融荒漠化为主,山东以土壤盐渍化为主,B、C、D三项错误。第(2)题,江西地处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水蚀荒漠化;青海以冻融荒漠化为主,内蒙古以风蚀荒漠化为主,河南以土壤盐渍化为主。
知识点二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及综合治理
自主梳理 探新知
一、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概况
(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_________地区的过渡地带。
(2)现象变化:气候出现_____________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半干旱
冷暖、干湿
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年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之间,夏季暴雨集中。
(2)多大风——大风多集中于_______季节,地表易遭受大风_______。
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冬春
侵蚀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治理原则
(1)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_____________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2)综合运用_______、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___________发展。
保护、恢复
生物
人地和谐
2.综合治理措施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2)构筑防护体系。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4)调整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人口素质。
牲畜结构和数量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
合作探究 释疑难
问题探究
2022年6月17日是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中国宣传的主题是“携手防治荒漠化,共建命运共同体”。据监测显示,自2000年以来,每5年监测一次,全国土地沙化面积已实现连续3个监测期缩减。库布齐治沙模式得到联合国的高度肯定,被称为“全球治沙样本”。
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是世界上迄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科学治沙,科技先行。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人们发明了甘草平移、容器植树、无人机植树等100多种沙漠生态新技术。在库布齐沙漠,目前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可达85%。
结合材料探究:
(1)(区域认知)库布齐沙漠所在地区应主要发展哪种农业生产活动?
(2)(综合思维)库布齐治沙模式中,人们采取了多种生物措施防治荒漠化,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3)(人地协调观)在库布齐沙漠的治理过程中,可采取哪种途径帮助当地的农牧民脱贫致富?试举例说明。
提示:(1)主要发展畜牧业。
(2)保护和恢复地表植被,防止风沙侵袭或沙丘入侵。
(3)①在封沙育草时,引导当地农牧民种植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天然灌草植被,改变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②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沙漠风光,发展特色沙漠旅游活动,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归纳拓展
1.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
原因 具体表现
自 然 原 因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本带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暴雨集中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比较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
多大风 本带多大风,且集中于冬春季节;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降水稀少,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
原因 具体表现
人 为 原 因 过度开垦 为了维持生计,人们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这样,年复一年,垦殖区面积越来越大,并向西、向北扩展。这些地区本身生态脆弱,开垦后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农作物产量逐渐降低
过度放牧 牧民为求得当前的经济利益盲目提高载畜量,但过度放牧的后果是草场退化,使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
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破坏地表植被,加剧土壤侵蚀
2.治理措施
措施 具体做法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构筑防护体系 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采用灌草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措施 具体做法
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选择部分自然条件好的地区,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退化草场,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容量有限,人口过快发展对环境压力增大。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典例剖析
(2023·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1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2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
例题 2
(1)说明风蚀粗化过程中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的变化。
(2)分析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
(3)提出图2所示区域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
[解析] (1)由材料“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和“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可知,随着风力侵蚀作用逐渐带走地表松散层的细小颗粒物,粗颗粒物增加,造成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差异变大,表层粗颗粒物含量不断变大,其风力启动速度变大,不易遭受风力侵蚀,故侵蚀强度逐渐减弱。(2)农田耕作形成耕作层,会破坏原来的土壤结构,使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增加,表层与浅层颗粒物结构趋向于统一。由此造成风力侵蚀作用增强,侵蚀深度增加,但是人为平整土地的行为造成耕作层表层和深层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变小。
(3)青藏高原风力侵蚀作用增强,首先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有关,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加剧,如超载放牧、城镇化及土地利用、工业、旅游业的发展等。因地制宜防治风蚀,首先需要根据区域不同地区破坏的程度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坚持以自然保护区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进行生态治理与恢复:利用高原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植树种草,建立植被防护体系;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禁牧措施,规范采药等乱采滥挖行为。
[答案] (1)随着风蚀粗化指数变大,粗颗粒物增多,风蚀强度逐渐减弱。
(2)耕作会产生耕作层,对表土的耕作会造成土壤结构松散,风蚀作用增强,耕作层造成地表松散层变深,造成风蚀深度增加;耕作层表层和深层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变小。
(3)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利用高原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植树种草建立植被防护体系;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禁牧措施,规范采药等乱采滥挖行为。
下图是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读图,据此完成(1)~(2)题。
对点训练
(1)图中原过渡带与可能变动带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主要是(  )
A.原农业用地向畜牧用地转变
B.原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C.原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D.原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2)下列现象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  )
A.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增加
B.该地区草场的载畜量降低
C.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增加
D.黄淮海地区的洪涝
C
D
[解析] 第(1)题,由图中可能变动带的位置可以推知,农牧用地过渡带向西北方向迁移,说明该地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使原有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第(2)题,图中畜牧用地转变成农业用地,将导致该地区荒漠化程度加剧,造成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增加、草场载畜量降低及河流含沙量增加等,黄淮海地区的洪涝主要是降水过多所致。
素养培优 提技能
策略指导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
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时,往往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着手,其中成因与防治措施是分析的重点。
(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
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可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判断,举例如下:
①在湿润的山地丘陵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易引发水土流失;
②在干旱的灌溉农业区,不合理灌溉易导致土壤盐碱化;
③在草原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易造成草场退化,从而引起荒漠化。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
自然原因:区域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分析自然原因时,往往考虑气候、地形、植被类型及植被覆盖度、地表沉积物等。
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生产方式、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水平、政策导向等。
(3)区域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的分析
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
建: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走廊、森林公园、淤地坝、草方格沙障等。
改:改善经济结构,改坡为梯。
法: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
考题展示
(2021·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为评估青藏铁路建设和营运对环境的影响,某科研团队对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某11千米长的风沙活动路段两侧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工程治沙地视为固定沙地。2001—2008年为铁路建设期,2008—2015年为铁路营运期。
表 面积单位:km2
铁路 两侧 年份 固定 沙地 工程 治沙地 半固定 沙地 半流动 沙地 流动 沙地 合计
0.5 km 以内 2001 0 0 3.16 5.20 0.14 8.50
2008 0.12 2.02 4.57 1.89 0.03 8.63
2015 1.56 2.14 4.29 0.36 0.06 8.41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结论,并用表中数据予以论证。(要求:可就建设期或营运期,也可以综合得出结论;论证充分、数据准确、表述清晰。)
铁路 两侧 年份 固定 沙地 工程 治沙地 半固定 沙地 半流动 沙地 流动 沙地 合计
1 km 以内 2001 0 0 6.54 10.06 0.25 16.85
2008 0.37 2.02 10.20 4.37 0.10 17.06
2015 3.49 2.14 9.64 1.31 0.10 16.68
2 km 以内 2001 0.12 0 14.03 18.3 0.75 33.20
2008 1.07 2.02 21.78 8.21 0.24 33.32
2015 7.50 2.14 20.42 2.35 0.20 32.61
[答案] 结论:青藏铁路的建设期及营运期,通过工程措施有效地实现了风沙治理。论证:建设期,铁路两侧各范围内固定、半固定沙地增加,半流动、流动沙地减少,说明通过工程措施使得沙丘趋于固定,风沙危害减轻。营运期,铁路两侧固定沙地继续增长,半流动沙地显著减少,说明营运并未破坏风沙输移环境,工程措施持久有效地发挥了固沙效益。
[解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2001—2015年,铁路两侧各范围内固定、半固定沙地增加,半流动、流动沙地减少,由此可得出结论:青藏铁路 建设期及营运期,通过工程措施有效地实现了风沙治理。2001—2008年,铁路建设期,铁路两侧各范围内固定、工程治沙地、半固定沙地都增加,半流动、流动沙地都减少,说明通过工程措施使得该地沙丘趋于固定,风沙活动减少,风沙危害减轻。2008—2015年营运期,铁路两侧固定沙地继续增长,半流动沙地显著减少,说明营运并未破坏风沙输移环境,工程措施持久有效地发挥了固沙效益,减轻了风沙危害。
课堂小结 理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一、选择题
西北牧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畜牧区。下图为西北牧区某区域1996—2005年和2006—2015年不同植被面积动态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1996—2005年该区域(  )
A.草丛退化面积最大 B.沼泽变化幅度最小
C.森林退化严重 D.阔叶林分布面积较广
C
2.进一步改善该牧区生态环境的合理措施是(  )
A.提高土地产出效率
B.调整农业结构,进行生态退牧
C.大幅提高森林覆盖率
D.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
B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草丛退化面积的比例较大,其比例和混交林相差不大,但是无法比较两者的面积大小,A错误;荒漠稳定的比例最大,轻微恢复和轻微恶化的比例相当,所以荒漠变化幅度最小,B错误;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明显恶化和轻微恶化的比例很大,说明森林退化严重,C正确;无法确定阔叶林分布面积,D错误。故选C。第2题,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势必会过度放牧,不可取,A错误;调整农业结构,进行生态退牧,可以有效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B正确;由于牧区的自然条件适合草类植被的生长,不利于森林植被生长,C错误;本地河流少,水量小,蒸发量大,不适合跨流域调水,D错误。故选B。
读我国荒漠化土地类型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
B.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产生的
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有关
D.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
4.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有(  )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④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B
B
[解析] 第3题,江南丘陵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形崎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产生的土地退化。第4题,云贵高原以石灰岩为主,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覆盖。两地均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从而造成土地退化。
(2023·北京101中学高二期中)“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下图为红色荒漠形成的结构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人口增加、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B.水土流失、高温多雨、滥伐森林、人口增加
C.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水土流失
D.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人口增加
A
6.某科研小组在裸露的红壤上进行人工降雨试验,降雨强度相同情况下,不同坡度与土壤冲刷量关系结果如下图所示。关于不同坡度土壤冲刷量与土地利用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坡度的加大,土壤冲刷量持续增加
B.坡度超过30°以后,土壤冲刷量开始降低
C.坡度18°~24°地区,适宜修梯田发展种
植业
D.根据坡度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D
[解析] 第5题,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以及燃料需求增加是人口增加的结果,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会促使过度开垦现象的发生,燃料需求增加则会导致滥伐森林现象加剧,从而引起植被破坏,从而加重当地的水土流失现象。南方低山丘陵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地表径流量大,侵蚀能力强,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因此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人口增加、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故选A。第6题,由图可知,随着坡度的增加,单位时间土壤冲刷量先增大后减小,A错误。坡度超过24°以后,土壤冲刷量开始降低,B错误。坡度18°~24°地区,随着坡度的增加,单位时间土壤冲刷量快速上升,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不适宜修梯田发展种植业,C错误。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应根据坡度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从而形成立体农业的布局模式,D正确。故选D。
二、综合题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华北地区地貌类型示意图。
材料二 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棉花产区,每年3—4月为棉花播种期,5—8月为生长期,9—10月为采摘期。此外华北平原土地盐碱化严重。
(1)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各时段的有利气候条件。
(2)土地盐碱化是华北地区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从地形和气候的角度,分析该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的季节及主要原因。
[答案] (1)棉花播种期,气温回升快,温度高,利于播种;生长期光热水充足,利于棉花生长;采摘期降水少,晴天多,利于采摘。
(2)春季。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埋藏浅;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春季农田灌溉,容易导致土地盐碱化。
[解析] 第(1)题,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比较特殊,生长前期要求光热水充足,成熟期和收获期要求晴天。华北平原在春季棉花播种时期,气温回升快,温度高,有利于播种;生长期光热水充足,利于棉花生长;采摘期降水少,晴天多,利于采摘。第(2)题,华北平原土地盐碱化严重的季节是春季。这与华北平原低洼的地形、较高的地下水位及降水少、蒸发旺盛的天气密切相关。华北平原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埋藏浅;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此时如果排灌不当极易导致土地盐碱化。(共45张PPT)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章末整合提升
专题突破 提素养
真题演练 悟高考
网络构建 统全局
网络构建 统全局
专题突破 提素养
专题一
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1)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造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指引起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如战乱等。具体分析如下:
(2)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2.水土流失的治理
具体内容 功能
生物 措施 植树(乔木、灌木)种草 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工程 措施 兴修小型水库、平整土地、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等 蓄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农业技 术措施 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 蓄水保土、提高肥力、充分利用光热
典例展示
(2023·咸阳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台地,塬是中国西北地区居民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从平面上看,黄土塬常呈花瓣状。黄土塬顶面平坦,坡度多为1°~30°,边缘可达50°左右,塬顶面冲沟较少,仅有极少短、小、窄、浅的纹沟,这是冲沟形成的早期地貌形态,而周围坡面为冲沟深切,黄土塬代表黄土的最高堆积面。黄土塬侵蚀微弱,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农耕地。图1为黄土高原某地区黄土塬景观图,图2为该地某黄土塬地形图。
例题1
(1)分析黄土塬顶面上冲沟较少的主要原因。
(2)有人说,未来黄土塬面积会缩小,高度会降低,请为该观点提供理论依据。
(3)请就塬面萎缩问题,提出针对沟头、沟坡、沟道整治的主要有效措施。
[解析] 第(1)题,由材料“黄土塬顶面平坦,坡度多为1°~30°”可知,黄土塬顶面地势平坦,坡度较小,流水侵蚀作用较弱;由材料“塬顶面冲沟较少,仅有极少短、小、窄、浅的纹沟”可知,黄土塬顶面纹沟水流流速慢,下渗量大,纹沟水量小;由材料“黄土塬侵蚀微弱,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农耕地”可知,黄土塬顶面多为耕地,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流失较轻;该地为主要农耕地,可推测农户为耕种农作物方便,对已形成的顶面细小冲沟会进行填土平整,导致冲沟消失等。
第(2)题,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使黄土塬顶面和侧面水土流失加剧,冲沟增多;冲沟使塬面被切割,土地碎片化,塬面面积缩小,严重的水土流失也使黄土塬高度降低。第(3)题,因地制宜,针对不同部位采取不同措施。沟头加固防护,修建防护工程固沟,减少溯源侵蚀的发生;沟道调控径流、集蓄水沙,修建拦蓄工程,打坝淤地等;沟坡恢复植被,植树种草等,提高植被覆盖率。
[答案] (1)黄土塬顶面地势平坦,坡度较小,流水侵蚀作用较弱;黄土塬顶面纹沟水流流速慢,下渗量大,纹沟水量小;黄土塬顶面多为耕地,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流失较轻;农户为耕种农作物方便,对曾经已形成的顶面细小冲沟进行多次填土平整,导致冲沟消失等。
(2)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使黄土塬顶面和侧面水土流失加剧,冲沟增多;严重的水土流失会使黄土塬面积缩小、高度降低。
(3)沟头:修建防护工程固沟。沟坡: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度。沟道:修建拦蓄工程,打坝淤地。
“黄土坡、黄土塬,沟里头望不到外头的天……”歌词中的“黄土塬”是我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读黄土塬地貌等高线图,据此完成(1)~(2)题。
对点训练
(1)下图为该地区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图,图中自然因素中的动力是(  )
A.冬季所刮的西北风
B.植被稀少
C.农业生产活动
D.夏季的暴雨
D
(2)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甲处打坝淤地 ②乙处整修梯田 ③丙处修建水库 ④丁处平整土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冲刷力强,是水土流失问题产生的自然动力。第(2)题,读等高线地形图可知,甲处为沟谷,应打坝淤地;乙处为缓坡,可整修梯田;丙处为塬面,应平整土地;丁处为陡坡,应植树种草,营造护坡林。
A
专题二
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1.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
沼泽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地势、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举例如下:
(1)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的成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2)青藏高原湿地的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的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2.湿地资源问题及产生原因
(1)问题: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和效益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2)产生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
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原因见下表:
人为原因 结果
土壤侵蚀 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围湖(海)造陆 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环境污染 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人为加速了富营养化过程
大量引水灌溉 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
河流的截流改向 3.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完善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4.不同类型湖泊萎缩的原因及危害
湖泊作为一项重要的湿地资源,所处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
(2)内陆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
典例剖析
(2021·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中阴影示意的M地区曾经是湿地(沼泽),年降水量是年蒸发量的1.2~1.5倍,远低于英国西部和北部。在罗马时代,人们对M地区湿地进行了排水尝试,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湿地得到成片开垦。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地区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例题2
(1)分析M地区排水后能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2)分析罗马时代和17世纪对M地区湿地开垦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从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方面来作答。由图中经纬度及所学知识可知,当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与英国大部分地区相比,由于该地区位于图中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量较少,晴天多,光照条件较好。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利于农业耕作。曾经大部分为沼泽,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第(2)题,由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可知,M地区是湿地开垦需要排水,当地地势低洼,排水对动力要求较高。罗马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动力以人力、畜力为主,人们的排水能力及水平有限,所以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排水能力得到提升,水利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湿地得到成片、大规模的开垦。
[答案] (1)与英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该地区降水量较少,光照条件较好。地势低平,利于耕作。大部分为沼泽,土层深厚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
(2)M地区湿地面积广,地势低,抽(排)水工程量大,对动力要求高。罗马时代以人力、畜力为主,排水能力有限,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采用风力排水,排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之水利工程技术进步,湿地得到成片开垦。
达里诺尔(蒙语“诺尔”即“湖泊”)流域面积约40万公顷,流域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长期沿袭畜牧业为主。达里诺尔流域是一个封闭的高原盆地,整体为“三面环山,一面向沙”,是一个典型的内流湖区。下图为近50多年达里诺尔流域围栏放牧的草地面积和湖泊面积的变化状况。据此完成(1)~(2)题。
对点训练
(1)关于图中湖泊和草地面积近50多年间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湖泊和草地的变化面积大致相当
B.草地面积变化速度总体快于湖泊
C.草地面积增长先快后慢
D.湖泊面积逐年下降
(2)若要恢复湖泊生态环境,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减少草地 B.植树造林
C.人工降雨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B
D
[解析] 第(1)题,根据图可知,湖泊面积从260 km2降低到200 km2以下,草地面积从0增加到1 800 km2,可知草地面积变化速度总体快于湖泊。故选B。第(2)题,当地地处我国的西北地区,植树造林并不是恢复湖泊生态环境的最佳途径,应按科学规律办事,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不能盲目强调植树造林。西北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更适于种植抗旱性牧草,具有易种植、易成活、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A、B错误;人工降雨成本太大,C错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利于恢复当地湖泊湿地环境,D正确。
真题演练 悟高考
1.(2022·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瑞士矿产资源贫乏,经济发达。年降水量1 000毫米以上,河湖众多。工业、金融业、旅游业为经济的三大支柱,工业以低原料消耗的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医药、钟表等为主,技术先进。有完整的金融法律和监管体系,提供广泛、专业、高度国际化的金融服务。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水电占30%以上。下图示意瑞士的地形。
(1)说明瑞士利用优势自然资源发展的非农产业。
(2)简述瑞士经济发展特点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
[答案] (1)降水丰富,河湖众多,地势起伏大,可发展电力工业;河湖众多,风景优美,经济发达,可发展旅游产业。
(2)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完善的法律和监管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瑞士每年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上,降水丰富,由图可知,瑞士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可发展电力工业,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公园的美誉。第(2)题,一个区域想要发展,就需要因地制宜,不能强行违背自然环境造就的区位条件,故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同时,法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是众多投资人看重的点。
2.(2022·全国乙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为缓解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以色列政府从2001年开始推行海水淡化计划,鼓励企业实行“电水联产”模式,即企业在建设海水淡化厂时,兴建以地中海丰富的天然气为能源的发电厂,且并入国家电网(由进口煤炭发电支撑,成本较高)。目前地中海沿岸地区已建成5家这样的海水淡化厂,每年生产的淡水相当于全国淡水用量的1/3,且被统一纳入国家供水网络优先利用。以色列政府于2022年启动淡化水反注太巴列湖工程,打造淡水“蓄水库”,以缓解最大水源地太巴列湖水位迅速下降的状况。下图示意以色列地中海沿岸地区海水淡化厂及供水网络的分布。
(1)说明以色列海水淡化厂的区位特点。
(2)简述以色列海水淡化厂配建天然气发电厂的益处。
(3)指出以色列将海水淡化水纳入国家供水网络的目的。
(4)分析以色列打造淡水“蓄水库”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答案] (1)以色列西部临海,海水淡化厂空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以色列西部,海水原料资源丰富;西部地区降水量较大,气候相对适宜,人口密度较大;接近重要城市和一般城市,用水需求大,市场广阔;接近城市能为其提供基础设施(管线)、技术、人才、资金等支撑;邻近供水(主)管道,便于形成统一的供水网络。
(2)保障海水淡化厂(蒸汽和高温水所需的)能源供应,进而保障海水淡化厂生产的连续和供应淡水的稳定;降低海水淡化厂进口煤炭的生产成本;避免对国外煤炭的依赖,提高自给率,维护国家安全;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天然气发电厂废弃物的排放。
(3)缓解以色列淡水资源供应不足的矛盾;满足以色列中东部内陆地区的用水需求;调节淡化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避免“弃水”;提高海水淡化厂的经济效益。
(4)通过增大淡水需求,扩大海水淡化产业的规模;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扩大海水淡化产业的利润;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海水淡化产业的生态价值;便于海水淡化产业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取得持续发展;为海水淡化产业提供可靠的淡水满足生产生活需求。
[解析] 第(1)题,以色列位于地中海沿岸,据图分析,海水淡化厂随海岸线分布在西部,空间分布不均,但海水资源丰富。以色列西部地区降水偏多,向东降水减少,但此地人口密度大。生产生活的需水量很大,只依靠降水难以满足需求,海水淡化市场广阔。以色列作为较发达的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完备,拥有资金和技术。供水主管道在其附近,有利于形成统一的供水网络。第(2)题,海水淡化厂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配建天然气发电厂,使得能源供应得到保障,淡水生产便更为稳定。而降低了进口能源的使用,降低成本的同时间接避免了对国外能源的依赖,提高本国自给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两厂共用基础设施,可以节约生产成本与建设投资。同时天然气发电产生的污染也较低。
第(3)题,此地气候整体比较干旱,但生产生活用水量比较大。所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是最直接因素。此外,纳入国家供水管线,既保障了国家用水安全,又统一调度避免浪费。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海水淡化工厂也可以卖出自己的淡水,提高了经济效益。第(4)题,大量淡水如果不存储,则可能存在浪费,而存储淡水,也说明以色列对于海水淡化产出的淡水的销路有保障。这样可以保证相关企业扩大生产,获得更多利润以延长产业链,并且提高相关行业的技术水平。另外,蓄水库的存在使得海水淡化还具有较高生态价值,保障国家用水安全的同时,使得在政策角度,国家对于该产业更加支持。
3.(2022·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为种植结构“非粮化”。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率空间差异明显,2019年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明显高于鲁西北平原地区。下图示意山东省山脉水系分布。
(1)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的种植结构“非粮化”率差异大,请从自然条件方面作出解释。
(2)近年来,山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说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为保障粮食安全,请提出防止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合理建议。
[答案] (1)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相比,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多样,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或与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相比,鲁西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
(2)经济发达地区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好。
(3)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和两个地区的名称可知,鲁西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受地形影响,当地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种植粮食的效益相对较好,从而使得“非粮化”率较低;而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多样,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使得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不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因此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效益远高于种植粮食,因此“非粮化”率较高。第(2)题,经济发达地区人口集中,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使得当地农业中“非粮化”类型向蔬菜、瓜果转变,这是市场需求的结果;与种植棉花、花生等作物相比,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促使当地“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
蔬菜、瓜果种植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好,有利于“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第(3)题,种植结构“非粮化”现象主要原因是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较差,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够,因此应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提高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入手,如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水平,从而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提高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从技术投入入手,如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政策手段抑制种植结构“非粮化”现象,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共71张PPT)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新知突破 储素养
素养培优 提技能
课堂小结 理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1.结合案例,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特点,分析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结合材料,针对区域自然资源种类及分布特征,客观评价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新知突破 储素养
知识点一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自主梳理 探新知
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
(1)主要表现:___________、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
地理位置
(2)典例
2.具体影响
影响 实例
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很优越,区域发展水平却不高 南亚的孟加拉国,位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势_______,水热_______,人口_______,但却是世界上最_________的国家之一
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________________,依然能够发展得很好 西北太平洋上的岛国日本,多火山、地震,少平原、耕地,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但其依靠___________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低平
充足
稠密
不发达
自身的比较优势
社会资源
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
具体影响 实例
改造自然,必须遵循___________谋求人地和谐 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___________,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美国大平原地区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_________”
自然规律
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经济效益
黑风暴
合作探究 释疑难
问题探究
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当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河湖与沼泽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
(1)(综合思维)历史上,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什么会出现《史记》中所记载的现象?
(2)(区域认知)“苏湖熟,天下足”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曾经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1)当生产力水平低下时,自然条件对人类生产活动的限制大,人类难以克服这些障碍。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土地开垦困难,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2)水热条件良好,粮食种植历史悠久,劳动力资源丰富。
归纳拓展
1.自然条件及具体内容
具体内容
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
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地势起伏、地形成因、地形对所在区域其他自然环境要素(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
具体内容
气候特征 主要的气候类型、气候要素(主要指降水和气温)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河流 特征 水文 特征 年径流总量、径流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含沙量、汛期、结冰期等特征
水系 特征 发源地、流向、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干支流、河网密度、落差等特征
土壤 主要表现在土壤的质地、厚度、肥力、酸碱度等方面
植被 植被的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
[名师点拨]
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的发展条件
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如下图所示)都位于北温带,地处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其共同的区位条件:地势平坦,热量、水源充足,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农耕。
2.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以我国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例分析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
结构 原理及作用
宝瓶口 当时的人们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在玉垒山凿出了形状酷似瓶口的山口,故取名“宝瓶口”
结构 原理及作用
鱼嘴 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人们用竹、木、卵石等材料,在岷江的江心筑分水堰,形如鱼嘴。鱼嘴分水堤将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宽而浅;东边为窄而深的内江,流入宝瓶口。内外江的水量四六分水,水位较低时,60%的江水流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和生活用水;而当水位较高时,大部分江水从外江排走,自动分配
结构 原理及作用
飞沙堰 飞沙堰位于鱼嘴分水堤与离堆之间,其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携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
都江堰整 体性功能 “深淘滩,低做瑶”是千百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治水名言,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
3.人类活动对区域和自然条件的改造影响区域发展
自然条件 改造方式 对区域的影响
气候 条件 发展温室大棚,改造热量条件 提高区域耕地利用效率
人工降雨 缓解区域旱情
地形 条件 山区发展梯田,进行立体种植 发展农业,保护生态
自然条件 改造方式 对区域的影响
水文条件 建设水利工程 防洪、排涝、灌溉
过度开发 导致湖泊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
生物条件 过度捕捞、引进物种 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入侵
破坏植被 区域生态问题严重
典例剖析
(2023·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塞俄比亚人口超过1亿,农业人口约占80%,以小农户为主,农业是经济支柱。该国土地资源丰富,干湿季分明,绝大多数耕地只在湿季种植作物,灌溉农田比例小;工业基础及道路、供电等设施薄弱。近年来,该国引进灌溉农机具,但推广缓慢,下图示意埃塞俄比亚地形。
例题 1
评价埃塞俄比亚发展灌溉农业的水资源条件和地形条件。
[答案] 有利:河湖较多,灌溉水源较充足;沿海地形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不利:降水分干湿季,干季易发旱灾;高原山地面积比例大,不利于推广灌溉农业。
[解析] 评价需要分析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读图可知,埃塞俄比亚河湖较多,灌溉水源较充足;沿海地区等高线较稀疏,地形较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不利条件:根据材料可知,埃塞俄比亚降水干湿季分明,绝大多数耕地仅在湿季种植作物,降水季节变化大,干季易发旱灾;从整个国家看,等高线相对密集,高原山地面积比例大,对推广灌溉农业阻力较大。
(2023·河南新蔡县一中高二月考)不丹是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内陆山国,森林覆盖率达72%,经济水平较低,却是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将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保护置于经济发展之上的“不丹模式”,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读下图,据此完成(1)~(2)题。
对点训练
(1)影响不丹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       B.自然资源
C.地形 D.气候
(2)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适宜在不丹大力发展的产业是(  )
①旅游业 ②木材加工业 ③花卉种植业 ④高新技术产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B
[解析] 第(1)题,不丹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区域整体海拔较高,聚落分布在河谷地区,主要是因为河谷地区海拔较低,气温较高,适宜居住,影响不丹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C正确;不丹位于山区,河流落差大,交通不便,聚落分布在河谷并不是利用河流的交通条件,A错误;也不是因为河谷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B错误;河谷地区气温相对较高,适宜居住,但这也是地形因素导致的,气候不是本质因素,D错误;故选C。第(2)题,根据材料,该国将生态环境置于经济发展之上,不会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②不符合;不丹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森林覆盖率高,境内自然风光独特,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适宜在不丹大力发展的产业是旅游业,①符合;可利用地形差异,发展花卉种植业,③符合;该国经济落后,不适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④不符合;综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知识点二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自主梳理 探新知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___________。
(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_______不同。
①农业社会:___________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②工业社会:___________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物质基础
种类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___________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_____________。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_______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___________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_________。
丰富程度
根本性改变
制约
分布与组合
支撑作用
2.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是区域发展的_______。
(1)有的区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但___________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关键
过度依赖
合作探究 释疑难
问题探究
内蒙古矿产资源富集,目前,世界上已查明的 140 多种矿产中,已发现矿产种类 128 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有 56 种,探明储量的有 78 种,22 种列前 3 位,7种居全国首位,特别是煤炭处于我国北方露天矿群的集中地带,储量极其丰富。内蒙古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市区之一。2005年全自治区GDP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人均GDP超过中国大陆平均水平。
结合材料探究:
(1)(区域认知)内蒙古是我国传统的牧业地区,但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综合思维)如果内蒙古自治区持续只依赖矿产资源开发而发展经济,则其经济会持续发展吗?为什么?
提示:(1)内蒙古的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近年来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2)不会持续发展。矿产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人类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会导致矿产资源枯竭。
归纳拓展
1.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起主要作用的资源 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知识、人才等
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自然资 源对产 业布局 的影响 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得以发展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矿产资源的储量状况和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下降,知识、人才等资源的地位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趋弱化
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举例 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以大庆、克拉玛依为代表的石油工业城市,以鞍山、本溪、攀枝花为代表的钢铁工业城市,以金昌、铜陵、个旧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工业城市,都靠近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 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新兴电子工业主要分布在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
2.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途径 要求
适度开发 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利益兼顾 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
环境保护 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的生存环境的目标
公众参与 应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公众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典例剖析
“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其基本理念是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而非促进经济发展。下表为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读表完成(1)~(3)题。
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
例题 2
资源 类型 主要分布省区 GDP平均增速比全国平均少/% 平均资源丰度比全国平均多/%
耕地 资源 黑龙江、吉林、宁夏、云南、西藏、甘肃、青海 0.56 66.24
资源类型 主要分布省区 GDP平均增速比全国平均少/% 平均资源丰度比全国平均多/%
矿产 资源 辽宁、四川、湖北、山西、云南、安徽、贵州、湖南、江西 0.02 4
能源 资源 山西、云南、四川、陕西、贵州、西藏 0.11 5.68
森林 资源 西藏、黑龙江、吉林、云南、四川 0.27 1 496.59
(1)四大资源丰度都多于全国平均值而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值的省区是(  )
A.黑龙江省 B.云南省
C.四川省 D.西藏自治区
(2)上表中对经济发展的“诅咒”最明显的资源是(  )
A.耕地资源 B.矿产资源
C.能源资源 D.森林资源
(3)我国“资源诅咒”最不明显的区域是(  )
A.东南地区 B.东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西北地区
B
D
A
[解析] 第(1)题,根据表中主要分布省区,四大资源丰度都多于全国平均值而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值的省区是云南省,B正确。黑龙江省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不符合,A错。四川省耕地资源不符合,C错。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不符合,D错。第(2)题,对经济发展的“诅咒”最明显的必须是GDP增速低、平均资源丰度高的资源类型。综合考虑,森林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诅咒”最明显,D正确。第(3)题,选项中四个地区,东南地区资源最不丰富,而经济最发达,“资源诅咒”最不明显。A正确。
煤炭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较大。近年来,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目前我国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煤制油企业布局的区位导向是(  )
A.市场 B.原料
C.交通 D.劳动力
对点训练
B
(2)在地表水匮乏的地区,煤制油企业长期用水宜采用的方式是(  )
A.循环用水 B.开发地下水
C.远程调水 D.建地下水窖
(3)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  )
A.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
B.减少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
C.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D.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
A
C
[解析] 第(1)题,材料显示出我国目前布局的煤制油企业主要位于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这些省级行政区域是我国煤炭储量和产量较大的区域,因此,煤制油企业布局的区位导向是原料。第(2)题,一般而言,地表水匮乏地区气候干旱,因此,水资源成为人类活动的限制性因素。虽然我国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的高耗水问题,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循环用水可以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适用于长期用水。开发地下水容易引发生态问题,远程调水成本高,建地下水窖能够收集的水量有限,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第(3)题,煤制油是对煤炭资源的深加工,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煤炭变成油后会减少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小,因此,发展煤制油产业能够促进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C项正确。
素养培优 提技能
策略指导
能源统计图的判读
能源统计图可分为静态统计图和动态统计图。静态统计图主要用于呈现某时期能源构成或对比,如对比某时期不同能源类型或不同区域能源的差异(如图1、图2)。动态统计图主要呈现不同时期能源构成情况,有一定的时间要素(如图3)。
1.看图形和组成要素
图1为扇形图,只呈现了各种能源间的百分比关系;图2为柱状图,可呈现不同省区不同能源类型所占的比重;图3为多要素组合图,既呈现了主要能源消费量的变化(柱状图),也呈现了单位GDP能耗的变化(曲线图)。
2.找图例、坐标和点线柱
(1)坐标统计图一般要先看坐标,如图3中纵坐标分别代表能源消费量和单位GDP能耗,横坐标代表时间。
(2)看图3的图例,明确图中主要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水电,柱状图示意能源消费总量变化,曲线示意单位GDP能耗的变化。
(3)观察图3中柱和曲线的变化特征以及柱的构成,主要从柱和曲线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上去观察,柱的构成要结合图例,比较不同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大小。
3.看构成和变化,借原理析前因后果
图1没有过多构成要素,较简单,重点抓住几种能源消费比重的大小差异;图2纵轴为百分比,要抓住各省区间不同能源消费比重的差异;图3纵轴有两个,代表不同的构成要素,横轴为时间,可表示变化,因此要抓住两个要素随时间的变化。
做题时,结合不同能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对题干进行分析。
考题展示
(2023·黑龙江大庆高二期末)资源诅咒系数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第二产业发展)与地区资源优势偏离程度的指标,资源诅咒系数越大,说明资源遭受诅咒即资源没有带来相应的财富、没有带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程度越高。读图,据此完成(1)~(3)题。
(1)广东省资源诅咒系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源利用率高 B.资源丰富
C.人口过多 D.气候湿润
(2)为改变山西省资源诅咒系数高的现状,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①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 ②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 ③扩大资源的开发和输出,促进经济发展 ④转变资源输出方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B
[解析] 第(1)题,广东省虽然资源分布量小,但资源利用率高,经济发达,故资源诅咒系数较低,故选A。第(2)题,单纯扩大资源的开发和输出难以带动经济快速发展,不会降低资源诅咒系数,③错误;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能够提高资源附加值,会降低资源诅咒系数,①正确;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会降低资源诅咒系数,②正确;转变资源输出方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会降低资源诅咒系数,④正确。综上,①②④正确,故选B。
课堂小结 理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对图中M、N两地≥10 ℃等积温线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凸向河流上游,因为位于河谷地带
B.都凸向河流下游,因为位于山地地带
C.M凸向河流下游,因为位于河谷地带
D.N凸向河流上游,因为位于山地地带
2.B城市周边地区被誉为“天府之国”,其发展种植业有利的区位条件是(  )
A.多晴天,光照充足
B.冬冷夏热,昼夜温差大
C.积温高,一年三熟
D.多河流,水源充足
A
D
[解析] 第1题,图中M、N两地均有河流发育,地形为河谷地带,地势比两侧山地地势低,热量较两侧山地丰富,因而两地≥10 ℃等积温线都凸向河流上游,故答案选A。第2题,图中B城市为成都市,所处地形区为四川盆地内部的成都平原,盆地地形,多云雾天气,光照不足;地处亚热带地区,热量丰富,冬季温暖,夏季高温;积温高,一年两熟到三熟;该地区多河流,水源充足有利于发展种植业,物产富饶,被誉为“天府之国”, 故答案选D。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下图为都江堰位置及工程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 导致历史上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主导因素是(  )
A.农业 B.政策
C.地势 D.气温
4.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推测鱼嘴的首要功能是(  )
A.净水 B.蓄水
C.拦水 D.分水
C
D
5.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其真实性与完整性至关重要。下列行为正确的是(  )
A.全面硬化渠岸,减少侵蚀
B.种植热带树种,涵养水源
C.定期内江截流,淘滩清淤
D.上游梯级建坝,蓄水发电
[解析] 第3题,成都平原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且集中;上游支流汇水量大,加上河道淤积严重,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容易出现洪涝,季风区降水年际变化大,水旱频繁,故与地势关系最大,C正确。水旱灾害与政府政策、农业和气温关系不大,排除A、B、D。
C
第4题,鱼嘴主要由石块建成,无净水功能,A错误;鱼嘴位于江中,是整片石块构成的,没有蓄水功能,B错误;由于鱼嘴只位于江中,没有占据整条河道,所以拦水功能有限,C错误;鱼嘴位于江中,将岷江水流一分为二,所以鱼嘴的首要功能是分水,D正确。第5题,全面硬化都江堰渠岸,使都江堰附近植被覆盖率减少,不利于都江堰的保护,A错误;都江堰位于亚热带地区,引种热带树种不一定适应当地气候,做法不现实,B错误;河道泥沙淤积,加重洪涝风险,定期截流清淤,疏通河道,可保障都江堰的正常运转,C正确;上游建坝拦截水流,与都江堰关系不大,D错误。
(2023·海南海口模拟)英属设得兰群岛(下图)位于北海,在发现石油以前,居民多从事鲱鱼捕捞和捕鲸业,生活贫苦。20世纪70年代,设得兰群岛周围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目前,英国政府为寻找化石燃料替代能源,计划在设得兰群岛上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据此完成6~7题。
6.设得兰群岛建设风电场的优越条件是(  )
A.阴雨天气多,空气潮湿
B.游客多,利于风电旅游发展
C.迎风海岛,风力强劲稳定
D.方便输向英国本土,经济效益大
7.设得兰群岛风电场建设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改善北海鸟类栖息环境
B.改善英国、丹麦等国空气质量
C.加剧设得兰群岛荒漠化
D.遏制设得兰群岛石化工业发展
C
B
[解析] 第6题,考查自然资源的开发条件。阴雨天气多,风电场建设条件差,不利于风电场的建设,A错误;该地建设风电场是为了获得电力资源,并非为了发展旅游业,B错误;设得兰群岛地处北半球盛行西风带,属于迎风海岛,风力强劲且稳定,适合建设风电场,C正确;该群岛距离英国本土相对较远,电力输送需要架设跨海输电线路,成本高、难度大、经济效益低,D错误。第7题,考查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营对区域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北海鸟类栖息环境可能受到一定的破坏,A错误;
风能属于清洁能源,该地通过建设风电场,有利于调整当地的能源消费结构,进而改善英国、丹麦等国的空气质量,B正确;设得兰群岛受盛行西风影响强,区域气候湿润,荒漠化问题并不严重,C错误;当地开发风电对石化工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一定会遏制当地的石化工业发展,可能会推动当地石化工业向高端环节转型升级,D错误。
二、综合题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方,是古巴比伦文明的发祥地。由于河水泛滥,下游低洼地区不宜耕作。在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断有弃耕的土地,古代文明中心不断北移。左图示意两河流域,右图为巴格达的气候资料。
(1)运用地质作用原理说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形成过程。
(2)简述R河的水文特征。
(3)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孕育古文明的条件。
(4)分析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断有土地弃耕,文明中心北移的原因。
[答案] (1)因板块碰撞挤压导致该地下陷;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的冲积作用形成。
(2)径流量较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无结冰期;有冬汛。
(3)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长期耕种,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交通要道,多民族融汇之地;人口众多。
(4)地处干旱地区,蒸发旺盛;河水泛滥,地下水位上升,长期蒸发后,土地盐碱化严重。
[解析] 第(1)题,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形成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该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导致该地下陷,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流水冲积作用下形成平原。第(2)题,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和气候有关,一般从径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汛期、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流速等方面分析。结合巴格达气候资料图可知,R河全年降水少,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故河流径流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全年最低气温高于0度,河流无结冰期;冬季降水较多,有冬汛。第(3)题,古代文明中心一般位于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使得这些地区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孕育出古老文明。
第(4)题,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明重心不断北移的地理原因是该地土壤盐碱化的加剧。该地地处干旱地区,蒸发旺盛;河流下游易出现河水泛滥,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地表水蒸发后,盐类物质在地表残留,长期的这种过程使该地出现土壤盐碱化,文明中心不断向河流中上游转移。第二章 第二节
[基础巩固练]
一、选择题
第五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积172.12万平方千米,分别比2009年减少12 120、9 902平方千米。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自2004年出现缩减以来,已经连续10年保持“双缩减”。读2014年部分省份荒漠化面积统计图。据此完成1~3题。
1.结合资料可以判断( C )
A.我国荒漠化局部得到好转,但整体形势仍在恶化
B.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地区
C.我国土地荒漠化整体上得到初步遏制
D.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全面的胜利
2.新疆成为我国荒漠化面积最大省份的原因不包括( D )
A.地处内陆 B.降水少
C.地域广阔 D.人口密度小
3.针对该地的荒漠化问题,下列治理措施中正确的是( B )
①控制人口增加,少数地区可以进行生态移民
②控制农业规模,合理用水
③在荒漠化土地上,大量种植需水量大的树木,防风固沙
④对已经严重荒漠化的土地进行封沙禁牧
⑤扩大水田面积,利用水田等人工湿地调节当地气候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解析] 第1题,结合题干信息“分别比2009年减少12 120、9 902平方千米”可知,我国荒漠化面积减少,且有所好转,但没有全面胜利;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故C项正确。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荒漠化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人口密度小不是荒漠化面积大的原因,故D项正确。第3题,治理荒漠化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针对未荒漠化地区加以保护,控制农业规模、合理利用水资源、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土地;对荒漠化严重地区进行封沙禁牧,少数地区进行生态移民。故B项正确。
(2023·湖南临澧县第一中学高二月考)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某地降水量示意图和地下水水位变化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4~5题。
4.该地( A )
A.植被稀疏,地表物质松散
B.主要面临水土流失问题
C.多外流河,流量年际变化大
D.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
5.该地近几年可能( B )
A.大力种植以乔木为主的植被
B.发展节水农业,综合治理小流域
C.在缓坡地带,大力修建梯田
D.采取人工措施,增加冰川积雪的融化量
[解析] 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该地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地表植被稀疏,沙漠广布,地表物质松散,A正确;水土流失多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该地降水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B错误;该地降水量少,河流流量小,多内流河,流量年际变化较小,C错误;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地气候干旱,以灌溉农业为主,D错误;故选A。第5题,根据地下水水位变化示意图可以推断,该地近些年降水量有减少趋势,地下水水位虽然在下降,但是下降幅度越来越小,说明该地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管理,措施应该有发展节水农业、综合治理荒漠化等,B正确;乔木耗水量大,该地水资源短缺,乔木难以存活,A错误;修建梯田主要是为了发展水稻种植业,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是水源,不宜发展水稻种植业,且大力修建梯田只会增加用水量,C错误;采取人工措施增加冰川积雪的融化量会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D错误;故选B。
(2023·浙江丽水五校月考)下图是植被覆盖度、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读图,据此完成6~7题。
6.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
B.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
C.输沙率与植被覆盖度、风速的关系不明显
D.在植被覆盖度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
7.由图可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B )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
C.设沙障工程固沙
D.大力种植针叶林植被
[解析] 第6题,读图可知,风速相同的情况下,植被覆盖度越高,输沙率越低,输沙率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A正确;同一植被条件下,多数情况风速越大,输沙率越高,B错误;图中显示输沙率和植被覆盖度、风速的关系较大,C错误;植被覆盖度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大,D错误。第7题,读图可知,总体而言,植被覆盖率越高,输沙率越低,因此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B正确;图中反映的是植被对荒漠化的影响,合理利用水资源、设沙障工程固沙与图示信息无关,A、C错误;植被的种植需要因地制宜,若在干旱地区盲目种植针叶林,植被成活率低,且可能加剧区域水资源短缺情况,D错误。
二、综合题
8.(2023·江西南昌高二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及岩溶地貌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类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统计图。
(1)描述我国石漠化严重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简述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石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
(3)请为我国治理石漠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降水丰富,且集中在夏季;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地势起伏大;以石灰岩为主,地表水渗漏严重;土层发育薄,易发生水土流失。
(2)人多地少,过度开垦荒地,在陡坡上种植农作物,引发水土流失;为获取燃料,破坏森林植被,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
(3)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减少薪柴使用,减少对林地的破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描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一般可以从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但是题干强调“我国石漠化严重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应该筛选与石漠化相关的方面进行回答。读图可知,我国石漠化严重地区主要在贵州与云南,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区。主要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季节变化大,集中在夏季;云贵高原地表崎岖,地势起伏大,喀斯特地貌广布,地下水易渗漏;当地降水较多,且地势起伏大,土层浅薄且肥力较低,水土流失严重。第(2)题,本题考查石漠化的成因。由图可知,我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贵州省。由材料可知,石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破坏植被。结合贵州省所在云贵高原的地形特征以及人多地少的省情可知,当地地形崎岖,平地少,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可能会出现过度开垦、陡坡种植农作物的问题;贵州省经济欠发达,居民收入较低,当地的能源消费结构以树木、秸秆等生物能源为主,势必会造成植被的大面积破坏,从而加剧水土流失,最终引起石漠化。第(3)题,本题考查生态问题治理措施。石漠化治理的措施应从其成因入手,通过上题分析可知,当地石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开垦以及过度樵采导致的植被破坏。故治理措施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对林地的破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
[能力提升练]
一、选择题
土壤中的CO2溶于水后溶蚀石灰岩,是形成喀斯特地上和地下景观的原始动力,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中的CO2浓度有较大差异。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我国喀斯特地区人工草坡、无植被耕地、天然草坡、柏树林植被条件下土壤中CO2体积分数的垂直变化曲线。据此完成1~2题。
1.为减少对石灰岩的溶蚀,当地最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 C )
A.大量开垦耕地
B.积极营造人工草坡
C.努力保护和营造柏树林
D.大力保护天然草坡
2.如果该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的环境问题可能是 ( D )
A.红漠化 B.沙漠化
C.盐渍化 D.石漠化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四种植被条件中柏树林土壤中CO2体积分数最小,因此为减少对石灰岩的溶蚀,当地最适宜采取的措施是努力保护和营造柏树林,故选C项。第2题,我国喀斯特地区主要位于云贵高原,如果该地植被破坏严重,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产生石漠化,故选D项。
(2023·辽宁适应性测试)黄土地貌以黄土沟间地貌塬、墚、峁最具代表性,其中塬面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天然场所。下图为大塬到残塬的演化(甲~丁)模式图。据此完成3~4题。
3.推测塬面上聚落分布历经的演化过程是( B )
①逐渐分散 ②内部聚集
③均匀分布 ④零散分布
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
C.④②①③ D.④③①②
4.遏制塬面持续萎缩最有效的措施是( A )
A.沟头加固防护 B.沟道径流调控
C.塬面水沙集蓄 D.塬面植被恢复
[解析] 第3题,由材料“塬面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天然场所”可知,甲~丁的演化过程中,塬面的面积逐渐减小,故塬面上聚落的分布也是逐渐分散。甲时刻塬面面积大而完整,聚落分布比较均匀,乙时刻塬面面积减小,周围受到流水侵蚀,塬面边缘的聚落开始向中间集聚,丙时刻塬面破碎,聚落开始由集中走向分散,丁时刻塬面完全破碎,只有少部分塬面有聚落分布,故塬面聚落演变的过程是均匀分布——内部集聚——逐渐分散——零散分布。第4题,塬面持续萎缩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溯源侵蚀活跃,沟岸扩张。要遏制塬面持续萎缩最有效的措施是保土蓄水,防止沟岸的继续扩张,加固沟头,保住塬面;塬面的萎缩主要是沟岸的扩张,沟道的溯源侵蚀,塬面水沙集蓄、塬面植被恢复,仅是保护塬面,仍会出现塬面萎缩;沟道径流调控,对保护塬面作用不大,沟谷仍会侵蚀塬面。
(2020·海南)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5~7题。
5.该固定沙丘( C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B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D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第6题,毛乌素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受西北风影响更大,故冬季风速较大;如受夏季风影响,该地夏季降水应较多;该地夏季气温较高,水分蒸发量较大。第7题,该沙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的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
二、综合题
8.(2022·天津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生态脆弱区一般位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下面图1为我国生态脆弱区及生态问题分布图,图2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发展示意图。
(1)图中①③两地均有严重的土壤侵蚀问题,从侵蚀机制方面指出两地的差异。
(2)图中②地的生态问题很复杂,在该地各类生态问题中,最根本的是_森林破坏__(填生态问题)。
(3)若图2所示农牧交错带位于图1中④地,用直线将下列名词分别与箭头中相应的数字符号连接,以表示该地区合理的发展方向。(提示:育肥指通过精饲料喂养使牲畜快速增肥的过程)。
深加工产品        Ⅰ
农副产品     Ⅱ
待育肥家畜     Ⅲ
饲草料  Ⅳ
(4)图中⑤地的生态治理要以_小流域__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
[答案] (1)①地以风力侵蚀为主,③地以流水侵蚀为主。
(3)见下图。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①地位于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土壤侵蚀以风力侵蚀为主;③地位于我国华北的低山丘陵地区,降水较多,地形坡度较大,土壤侵蚀以流水侵蚀为主。第(2)题,读图可知,②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多。存在的环境问题包括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其中最根本的是森林破坏,该生态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生态问题。第(3)题,读图分析,图中Ⅰ由草原牧区指向农牧交错带,对应待育肥家畜;Ⅱ由农牧交错带指向农耕区,对应畜产品运往东部进行深加工;Ⅲ由农牧交错带指向草原牧区,对应向牧区提供饲草料;Ⅳ由农耕区指向农牧交错带,对应提供农副产品。第(4)题,读图可知,⑤地位于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成功的治理措施是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共68张PPT)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新知突破 储素养
素养培优 提技能
课堂小结 理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1.明确资源型城市的概念及生命周期、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成因及转型发展。
2.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资源型区域的发展条件、衰退原因及其转型之路。
新知突破 储素养
知识点一 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自主梳理 探新知
1.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通常把因大规模开采___________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_________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称为资源型城市。
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形成原因
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资源型城市就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自然资源
加工业
3.生命周期
4.资源枯竭型城市
(1)延长_________,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
(2)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___________。
产业链
主导产业
合作探究 释疑难
问题探究
大庆,一个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城市,当石油储藏量逐渐减少,她是否又会因油而衰、因油而竭?这是大庆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262个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正所谓成也资源,败也资源。由于过度依赖油田开采,在低油价的压力下,大庆也面临产业结构矛盾突出,转型难度大的问题。大庆发展已进入石油产量战略调整期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期。推进大庆转型发展,就要推动创新发展,加快构建支撑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多元产业体系。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综合思维)材料中“成也资源,败也资源”,说明了什么问题?
(2)(地理实践力)请为大庆转型之路提出你的建议。
提示:(1)城市因为石油资源的开发而兴盛,又因石油资源的枯竭而衰败。由于过度依赖石油资源,导致产业结构单一,也影响了其他产业的健康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治理环境污染,改善投资环境等。
归纳拓展
1.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周期
发展过程 特点
兴起期 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相关产业和人员集聚,城市快速成长
繁荣期 城市主导产业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产业规模和城市规模渐趋稳定
衰退期 自然资源渐趋枯竭,或市场明显转移,产业规模缩减,城市可能陷入萧条。但如果创新路径合适,城市可实现持续发展
2.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问题 成因 影响
经济结构单一,多以传统重化工业为主 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当地矿产、能源,但也存在过分依赖现象 受技术革命和资源枯竭影响,经济衰退;产生资源、环境问题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主要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经济结构以传统重化工业为主 传统产业衰退;新兴产业不愿入驻
用地紧张,交通拥堵 工业高度集聚,达到过饱和状态 企业效益下降,出现外迁转移
3.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例如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产到开发旅游,使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2)发展科技。这类地区一般随资源开发而兴起,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发展第三产业。例如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4)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典例剖析
(2023·北京检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经济重建取得“黄金30年”辉煌成就,工业增加值一度领跑全球,洛林地区依托当地煤炭、铁、铝土矿等资源和工业基础,形成了众多产业。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洛林地区资源比较优势逐渐丧失,经济直线下滑,近年来大力谋求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下面图1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示意图,图2为某同学根据自己所查资料绘制的辉煌时期洛林地区产业链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例题 1
(1)法国“黄金30年”时期,洛林地区处于经济发展的(  )
A.兴起期 B.繁荣期
C.新生期 D.衰退期
(2)图2中产业链显示,该地(  )
①产业以重工业为主 ②过度依赖矿产资源 ③污染物的排放量较小④铁矿的附加值比较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A
(3)洛林地区实施的“绿色转型”战略,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
①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清洁能源为主及能源多元化 ②从传统资源型产业向新兴高技术产业转型 ③促进与循环经济和能源转型相关的产业发展 ④政策扶持成本高、耗能大、污染重的传统产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解析] 第(1)题,结合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示意图,法国“黄金30年”时期经济发展较快,城市经济繁荣,说明洛林地区该时期处于经济发展的繁荣期。第(2)题,根据产业链可知,该地产业包括化工、机械等,产业以重工业为主,①正确;产业部门依托当地的煤炭、铝土矿等资源发展,故过度依赖矿产资源,②正确;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污染物的排放量较大,③错误;铁矿主要用于炼铁、炼钢,利用率较低,且附加值比较低,④错误。
第(3)题,洛林地区实施的“绿色转型”战略,即向着清洁生产方向转变,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清洁能源为主及能源多元化,有利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①正确;从传统资源型产业向新兴高技术产业转型,能够减少对矿产资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②正确;促进与循环经济和能源转型相关的产业发展,能够实现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③正确;政策扶持成本高、耗能大、污染重的传统产业,不利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不利于“绿色转型”战略的实施,④错误。
近年来,枣庄这匹“黑马”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异军突起,成功实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率先崛起,以其独特的转型实践,造就了世界瞩目的“枣庄神话”“枣庄奇迹”。据此完成(1)~(2)题。
(1)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
①环境污染 ②资源枯竭 ③水源短缺 ④就业困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对点训练
C
(2)枣庄市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借鉴了鲁尔区的经验,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  )
A.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新型能源基地
B.发展第三产业,打造工业遗产旅游城市
C.完善交通网,优化区位条件
D.将资源枯竭型城市整体搬迁
[解析] 第(1)题,资源枯竭型城市大都面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就业困难等问题,①②④正确。第(2)题,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出路是转型和升级,可以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新型能源基地,发展第三产业,打造工业遗产旅游城市,完善交通网,优化区位条件,但是不能整体搬迁。
D
知识点二 焦作市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衰与转型
自主梳理 探新知
一、焦作市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衰
1.焦作市概况
焦作市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南临_______。19世纪末,焦作大规模开采煤矿,修建铁路,聚落因煤而兴。
黄河
2.焦作市的发展历程
19世纪末 大规模开采煤矿,修建铁路,聚落因______而兴
1956年建 市之初  以煤炭工业为基础,成为全国优质_________生产基地
20世纪 80年代 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的_______工业、机械工业、_______工业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20世纪90 年代中后期 煤炭资源枯竭,相关工业亏损严重,同时面临城市___________落后、采煤遗留的各类环境破坏等问题

无烟煤
化学
电力
基础设施
3.焦作市工业体系
20世纪80年代,焦作市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的_______工业、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4.焦作市发展出现的问题
(1)原煤年产量_______,大批企业开工不足,亏损严重,下岗职工占全市职工的1/6。
(2)城市基础设施_______、采煤遗留的各类环境破坏。
(3)多年地下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导致___________等地质灾害。
(4)煤矸石堆和废水排放导致___________。
化学
骤减
落后
地面塌陷
环境污染
二、焦作市的转型之路
1.推动工业_________发展
在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化工及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
2.大力发展_________
1999年,焦作市政府作出“把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进行培育”的重大决策,2001年,着力打造“焦作山水”等旅游品牌,利用独特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3.加快_____________步伐
依托焦作市的优势农产品,重点培育优质粮食等农产品品牌,并发展蔬菜、水果等_______农业。
多元化
旅游业
农业产业化
特色
合作探究 释疑难
问题探究
北依巍巍太行,南临滔滔黄河,作为扼晋豫两省的要冲之地,河南焦作的发展历史与煤炭资源息息相关,这里被誉为“百年煤城”,煤炭资源曾经给焦作带来荣光,也欠下了“巨债”。近年来,作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焦作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立足科学发展和创新引领,推动两化融合和新型业态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新路。
结合材料探究:
(1)(地理实践力)焦作市因煤而兴,当初建立的主要工业部门有哪些?
(2)(综合思维)焦作市产业衰退的原因是什么?
(3)(综合思维)焦作市转型之路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提示:(1)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的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2)煤炭资源渐趋枯竭、城市基础设施落后、采煤遗留的各类环境破坏等问题突出。
(3)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和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型主导产业,开始了转型发展之路。
归纳拓展
1.焦作市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
开发条件 具体内容
资源条件 ①煤炭资源储量丰富;②煤炭资源分布范围广;③煤质优良,是全国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④开采条件好
市场条件 ①市场广阔;②我国能源以煤炭为主;③我国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加
交通条件 ①位置适中,焦作市地处我国中部地区,距离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较近,输煤、输电的距离都不远;②交通便利,区内铁路主要有焦柳铁路、新月铁路、郑焦城际铁路等,同时通过区内铁路还可以同京广铁路连在一起
水源条件 南临黄河,水源条件较好
2.焦作市产业衰退的原因
3.焦作市的转型之路
措施 具体体现
推动工业多 元化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化工及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
大力发展 旅游业  着力打造“焦作山水”等旅游品牌,利用独特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加快农业产 业化步伐  重点培育优质粮食等农产品品牌,并发展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业
4.资源型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1)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经济结构单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用地紧张、交通拥挤。
(2)应对措施: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和产业转移;改造传统产业,引进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科技:发展科技和教育,为企业改造和转型提供技术支持。交通: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环境: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典例剖析
阅读图文材料,据此完成(1)~(2)题。
材料一 焦作市位置示意图。
例题 2
材料二 焦作煤矿久负盛名,在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焦作市除原煤外,耐火黏土、铝矾土等矿产也很丰富。焦作市交通便利,山川秀美,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云台山等旅游胜地。农业基础良好,粮食产量高。
(1)焦作市目前的工业地域类型与下列哪一工业区类似(  )
A.鲁尔区
B.意大利新工业区
C.英国苏格兰工业区
D.德国南部工业区
A
(2)煤城焦作的出路,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下列有关焦作以后的发展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
A.做大做强炼铝工业
B.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
C.由煤炭工业向电力、热电联营、铝电联营转变
D.形成以石化工业为主导,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
D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焦作市目前的工业地域类型是在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鲁尔区类似,A项正确。煤炭工业属于传统工业,与意大利新工业区、英国苏格兰工业区、德国南部工业区等新兴工业区不同,B、C、D三项错误。第(2)题,焦作市除原煤外,耐火黏土、铝矾土等矿产丰富。焦作以后的发展措施中,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做大做强炼铝工业,A项可行。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业,B项可行。可由煤炭工业向电力、热电联营、铝电联营转变,延长产业链,C项可行。该地石油资源短缺,不利于形成以石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D项不可行。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自然资源大规模开采而兴起,并形成以自然资源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截至2017年,我国国务院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占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的26.3%。焦作市在发展非“黑”产业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顺利实现了产业由“黑”向“绿”的转变。据此完成(1)~(2)题。
(1)有关焦作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黑”产业主体是钢铁工业
B.焦作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把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作为重点
C.生态旅游不属于“绿”产业的范围
D.优质农产品开发对于焦作市的发展作用不大
对点训练
B
(2)有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使夕阳产业重现生机
B.在废矿区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业
C.完善基础设施,关闭亏损严重且又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型企业
D.寻找新的产业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唯一出路
D
[解析] 第(1)题,焦作市“黑”产业主体是煤炭工业,A错误;焦作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所以该市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应该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B正确;生态旅游属于“绿”产业的范围,C错误;焦作市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可以重点培育优质粮食等农产品品牌,D错误。第(2)题,寻找新的产业并非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唯一出路。
素养培优 提技能
策略指导
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
(1)资源型地区开发条件的评价。资源型地区开发条件的评价要从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重点考虑以下要素:
①资源及其组合状况。资源的种类及组合状况,资源的数量、地位,水源条件等。
②位置及交通状况。优越的位置及便捷的交通利于与外界的联系,降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一般要从水陆交通两方面具体分析。
③科技、市场、政策等。影响资源开发的规模、效率、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
(2)资源型地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能源、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地区,大多有过衰落经历,原因大体相同,即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成本上升、市场需求量下降、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环境污染严重、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等。
(3)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如下图所示:
考题展示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阿尔及利亚位于非洲北部,该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储量居世界前列,天然气与石油出口收入占国家外汇收入的90%以上,同时还出口铁矿石和磷灰石,另外葡萄酒、柑橘、蔬菜、橄榄油也是其传统出口商品。阿尔及利亚农业发展缓慢,粮食与日用品主要依赖进口。
(1)简述该国发展油气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2)说出阿尔及利亚经济结构的特点,并分析该国可采取哪些措施优化经济结构。
[答案] (1)油气资源丰富,开发成本较低;交通便利;靠近欧美国际市场。
(2)经济结构特点:经济结构单一,以初级农矿产品出口为主,农业与轻工业不占重要地位。优化经济结构措施:对农矿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调整经济结构,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利用海陆交通便利的优势,发展港口贸易,参与国际竞争。
[解析] 第(1)题,工业区位因素主要从资源、市场、交通等方面考虑。读图可知,该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北临地中海,交通便利;靠近欧美等国际市场,市场广阔。第(2)题,经济结构单一,解决措施从调整产业结构、资源深加工等角度回答(可借鉴传统工业区——鲁尔区的相关知识)。如对农矿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调整经济结构,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利用海陆交通便利的优势,发展港口贸易,参与国际竞争等。
课堂小结 理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一、选择题
(2022·湖南张家界高二期末)读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图。据此完成1~2题。
1.资源型城市最佳的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为(  )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2.我国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措施合理的是(  )
A.将煤炭产业的重心由开采转为深加工,延长开采周期
B.利用区位和市场优势,发展食品加工业,削弱第三产业
C.增加科技投入,改造传统工业,禁止高耗能工业发展
D.大力扶植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C
A
[解析] 第1题,考查资源型城市转型时机。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滞后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故资源型城市的最佳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应处于资源开采进入衰退阶段、城市经济增长还维持着高位的时期,故图中④—⑤阶段符合题意,C正确。第2题,考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措施。将煤炭产业的重心由开采转为深加工,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又延长了资源的开采时间,做法合理,A正确;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带动就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应该削弱第三产业的发展,B错误;“增加科技投入,改造传统工业”做法正确,但“禁止高耗能工业发展”做法错误,C错误;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属于高耗能产业,不适合在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大力扶持,D错误。
(2023·湖北高二学业考试)德累斯顿位于德国东部萨克森州,该地区曾是采矿、炼钢重工业区。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萨克森州开始建立市场经济,因其传统的苏联和东欧出口市场崩溃,又面临西德企业强烈竞争,当地工业几乎完全停滞。在转型伊始,德累斯顿制定了发展半导体工业、制药工业、机械与汽车工业的经济促进计划。目前已经成为作为“德国硅谷”和“欧洲硅谷”的核心。据此完成3~5题。
3.德累斯顿重工业兴起的主要优势是(  )
A.市场广阔 B.交通便利
C.科技发达 D.矿产丰富
D
4.导致德累斯顿重工业停滞的原因是(  )
A.世界性钢铁过剩 B.矿产资源衰竭
C.生态环境恶化 D.原有市场丢失
5.决定德累斯顿转型产业结构的主导因素是(  )
A.产业基础 B.政府政策
C.市场需求 D.交通状况
D
B
[解析] 第3题,从材料“德累斯顿位于德国东部萨克森州,该地区曾是采矿、炼钢重工业区”中采矿、炼钢重工业区可以判断,其重工业兴起的主要优势是矿产资源丰富,D正确。德累斯顿重工业兴起与市场广阔、交通便利都有关系,但不是主要优势,A、B错误。重工业兴起初期,一般科技不发达,C错误。故选D。第4题,从材料“传统的苏联和东欧出口市场崩溃,又面临西德企业强烈竞争”可知,原有市场丢失是其重工业停滞的主要原因,D正确。材料中并无世界性钢铁过剩、矿产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等信息,A、B、C错误。故选D。第5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原来以采矿、炼钢为主的重工业区,产业基础雄厚,但对后续的高新技术产业吸引力不大,A错误。市场需求和交通状况不能影响一个城市的主导产业,C、D错误。从材料“在转型伊始,德累斯顿制定了……”即可判断政府政策是主导因素,B正确。故选B。
(2023·山东日照高二期中)焦作市除煤炭资源外,耐火黏土、铝矾土等矿产丰富,土地资源、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20世纪末,焦作市为了解决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型主导产业,开启转型发展之路。下图示意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因素分别属于影响焦作市发展的动力和阻力的是(  )
A.煤炭开发 环境污染
B.资金 技术
C.煤炭枯竭 人口激增
D.煤炭开发 人才
7.依据材料,下列措施适合焦作市经济结构转型的是(  )
A.利用矿产资源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
B.利用交通运输优势进口煤炭资源
C.引进人才和资金,发展高科技工业
D.利用气候和耕地条件,全力发展种植业
A
A
[解析] 第6题,考查焦作市发展的阻力和动力。据材料信息“焦作市除煤炭资源外,耐火黏土、铝矾土等矿产丰富,土地资源、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可知,焦作市发展的动力是当地煤炭资源丰富,以煤炭开采为中心,兼以其他产业发展;而煤炭工业发展产生大气污染,煤炭资源枯竭,又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A正确,C错误。技术和人才可以促进焦作市发展,B、D错误。故选A。第7题,考查焦作市经济结构转型的措施。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于焦作市煤炭、耐火黏土、铝矾土等矿产丰富,水资源较充足,可以立足煤炭工业,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等产业,推动其工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用进口煤炭资源,A正确,B错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利用当地优越的气候条件,重点培育优质粮食,并发展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业等,D错误。焦作市高科技工业基础较差,暂时不适宜作为转型方向,C错误。
二、综合题
8.(2023·北京101中学高二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被誉为内蒙古的“金三角”地区。
稀土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和军工领域,是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兴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包头是中国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和全球稀土产业中心,被誉为“草原钢城”“稀土之都”。
世界稀土利用统计表
国家 储量比重 产量比重 消费量比重
中国 36 % 97% 41%
美国 13% 0% 13%
日本 0% 0% 26%
其他 51% 3% 20%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承担了世界稀土供应的大头,但也因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1)描述图中所示区域矿产资源的特点。
(2)简述包头建设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
(3)读表和资料,根据我国稀土资源产销现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 (1)储量大,种类多,分布广。
(2)接近白云鄂博稀土产地,原料丰富;靠近鄂尔多斯煤田,能源丰富;京包、包兰铁路经过,交通便利;靠近黄河,水源充足。
(3)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控制出口量;节约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和浪费;利用科技,提高稀土利用率;减少初级产品出口,进行稀土深加工,或延长产业链;防治开采过程中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解析] 第(1)题,矿产资源的特点主要从矿产资源数量、质量、种类、分布、开采难度等方面分析。读图可知,图示区域有白云鄂博铁矿、稀土矿、鄂尔多斯煤田等,矿产资源储量大,种类多,分布广。第(2)题,读图可知,包头建设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主要有接近白云鄂博稀土产地,原料丰富;靠近鄂尔多斯煤田,能源丰富;靠近黄河,水资源丰富,工业用水便利;有京包、包兰铁路经过,交通便捷;临近包头、呼和浩特和鄂尔多斯等大城市,消费市场大等。
第(3)题,在回答过程中注意限定词,要从“我国稀土资源产销现状”和“可持续发展”角度作答。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中,在销售方面应控制出口量,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生产方面应科学管理,节约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及浪费。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应减少初级产品的出口,进行稀土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发展军工、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利用科技,提高利用率,同时注意环境保护,防治水污染、土壤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