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张PPT)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新知突破 储素养
素养培优 提技能
课堂小结 理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1.结合材料,从区域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
2.结合具体的案例,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分析区域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新知突破 储素养
知识点一 区域整体性
自主梳理 探新知
1.区域要素
(1)分类
(2)表现:可以通过_______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
分类 要素
自然要素 _______、地貌、气候、_______、生物、土壤等
人文要素 人口、文化、_______等
地质
水文
经济
景观
2.区域整体性表现
(1)区域内各类要素是___________的,有些是_______影响,有些是_______影响。
(2)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___________,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_______。
相互影响
直接
间接
直接
间接
相互制约
发展
合作探究 释疑难
问题探究
浙江乌镇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河网在乌镇内和主干道重合,连桥成路,流水行船,形成亦路亦水的形式。这个水网体系连接京杭运河、太湖和乌镇的池塘、水井,理想地解决了农作、饮用、排水、观赏、运输等问题。
结合材料探究:
(1)(区域认知)水乡古镇——乌镇的“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景观,直观地反映出了该区域的哪个自然要素?此种景观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2)(区域认知)来乌镇旅游的北方游客发现当地人都是以米饭为主食,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综合思维)浙江乌镇如今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给当地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是什么?
提示:(1)直观反映出了该区域的水文要素。原因:乌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地形平坦,河网密布,因此聚落多临水而建。
(2)南方多以水田为主,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因此,米饭是当地人的主食。
(3)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归纳拓展
1.区域整体性及其表现
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案例
(1)修建水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南方低山丘陵自然地理环境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4)全球变暖
(5)滥伐森林产生的影响
(6)青藏高原隆升产生的影响
[方法技巧]区域整体性的分析技巧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处理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人地协调的问题。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再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典例剖析
(2023·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说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蕴含的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
例题 1
[解析] 本题首先要给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即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然后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进行说明。一方面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即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将山体、河流、森林、农田、湖泊、草地、沙漠和人类社会等多个生态系统,按生态系统耦合原理连通起来,全地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另一方面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故某一地理要素的破坏,常常引起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导致原有的生态过程失衡或中断。
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后得出结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实现“山青、水秀、林茂、田整、湖净、草丰,沙少”。
[答案]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是: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的关系,共同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正常运行。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将山体、河流、森林、农田、湖泊、草地、沙漠和人类社会等多个生态系统,按生态系统耦合原理连通起来,全地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生态系统各要素互相作用、协调发展,并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但某一要素的破坏,常常引起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导致原有的生态过程失衡或中断。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实现“山青、水秀、林茂、田整、湖净、草丰,沙少”。
(2020·全国Ⅱ)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 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1)~(2)题。
对点训练
(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
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
(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A
D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图示区域中有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该区域中河流较多,所以部分地名含有“河”字,河流属于水文要素,故B、C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典型地貌为塬、墚、峁,所以与地名“梁”(墚)相关的自然要素是地貌。毛乌素沙地曾经荒漠化严重,植被稀少,多种植耐旱的沙柳等,沙柳等生长的地方水源条件较好,利于形成聚落,“柳”属于植被要素。故A正确,D错误。
第(2)题,由材料可知,图示区域大部分村名与自然要素和地理方位等有关。根据题干可知,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说明以前甲、乙两地区流水地貌发育。根据图示可知乙地区目前河流分布较少,说明乙地区自然环境变化较大,D正确。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不会轻易改变,根据材料无法得出该区域人口迁徙情况,A、C错误。土地利用结构是一定范围内的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情况,与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无关,B错误。
知识点二 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自主梳理 探新知
1.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3.区域关联的影响
4.区域的发展要求
5.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看区域差异和区域关联性
(1)不同区域发展——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①相同点:都是_______地区,都位于我国的___________区。
②区域要素差异
平原
东部季风
a.自然要素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 位置 位于30°N—33°N附近,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_______,长江_________ 大致位于44°N—48°N,地处我国___________的中部
气候 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_________,雨热同期 温带季风气候,___________,但大陆性稍强,东面有山脉的阻挡,降水较_____,温暖季节短
中部
入海口
东北地区
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
少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耕地 条件 以_________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_______,人均耕地面积小 _______分布广泛,肥力高,耕地多为_______,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_____
矿产 资源 贫乏 有较丰富的_______等矿产
水稻土
分散
黑土
旱地
大
石油
b.生产活动差异
项目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 业 类型 _______耕作业、水产业 _______耕作业、畜牧业
作物 _______、油菜、棉花 玉米、_________、大豆
熟制 一年两熟到三熟 一年一熟
其他部门 _________较为发达 西部发展_________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贸业 发达 落后
水田
旱地
水稻
春小麦
水产业
畜牧业
(2)区域要素变化:区域各要素随着_______、经济、社会及自然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技术
合作探究 释疑难
问题探究
窑洞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区。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千米,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江南民居是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浙水乡注重前街后河,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临水建筑在底层延伸出一排屋顶,下面设有栏杆,两者共同构成檐廊。这里不仅可以开设店铺,也是人们聊天的场所。江南民居多二层楼,二楼底楼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其实是防潮,也是在沿河有限空间扩张居住面积的一个手段。
窑洞 江南民居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区域认知)比较窑洞与江南民居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
(2)(综合思维)分析江南民居多临水建设的主要自然原因。
提示:(1)窑洞主要位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江南地区地处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2)江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且多低山丘陵,河流较多,河流沿岸多平坦地形,因此其民居多临水建设。
归纳拓展
1.区域整体性、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及其实践意义
特性 区域整体性 区域差异 区域关联性
含义 表现为A区域内部、B区域内部的各类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 表现为A、B两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具有差异 表现为A、B两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之间的关联性,可互通有无
特性 区域整体性 区域差异 区域关联性
举例 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整体性 新疆长绒棉基地与陕西苹果基地之间的差异 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经济全球化
实践 意义 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域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2.关联性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存在差异。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1)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松嫩平原的区域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方法技巧]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环境因素 对区位因素的影响 对区域发
展的影响
地理位置 决定了该地区气候、土地和资源状况 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
气候条件 影响着该地区的水热状况和种植制度 土地条件 影响该地区的土地生产能力 矿产资源条件 影响该地区资源型工业的发展 典例剖析
(2023·湖北卷)“产村景”一体化融合是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下图示意该模式中“产、村、景”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据此完成(1)~(3)题。
例题 2
(1)该模式发展的基础是( )
A.人口规模 B.基础设施
C.生产水平 D.资源禀赋
(2)“产、村、景”各要素融合的主要途径是( )
A.乡村旅游开发 B.生态环境建设
C.农副产品加工 D.电子商务推广
(3)该模式的特色在于( )
A.推动城镇服务业逐渐向周边传统村落转移
B.促进传统村落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C.体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度融合
D.协调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衡发展
D
A
C
[解析] 第(1)题, 据材料,“产村景”一体化融合是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依托乡村的资源禀赋,以乡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实现乡村振兴。由此可知,该模式发展的基础是资源禀赋,D正确;人口规模、基础设施、生产水平不是其发展的基础,A、B、C错误。故选D。第(2)题,读图可知,“产、村、景”各要素融合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乡村营造乡土景观、提供空间资源,协调乡村产业结构,提供特色景观资源,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故“产、村、景”各要素融合的主要途径是乡村旅游开发,实现“产、村、景”各要素融合,从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A正确;
生态环境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只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B、C错误;电子商务推广仅仅是一种宣传手段及农产品等销售模式的增加,D错误。故选A。第(3)题,该模式的特色在于体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度融合,C正确;推动城镇服务业逐渐向周边传统村落转移、促进传统村落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属于传统的发展模式特征,A、B错误;该发展模式强调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不完全是均衡发展,D错误。故选C。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南方人睡床,北方人睡炕,这叫“南床北炕”;南方人坐船,北方人骑马,这叫“南船北马”。据此完成(1)~(2)题。
对点训练
(1)“南床北炕”反映了( )
A.南方经济发达 B.北方土壤肥沃
C.南方炎热潮湿 D.北方人口众多
(2)现今南方和北方的人们出行方式的差异越来越小,其主要原因是( )
A.人们生活方式趋同
B.价值观念的转变
C.经济收入普遍提高
D.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
C
D
[解析] 第(1)题,北方纬度高,冬季寒冷,建炕可以生火取暖;南方炎热潮湿,睡床可通风降温。故C项正确。第(2)题,现今公路、铁路、航空等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多种多样,交通向快捷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故南方和北方的人们出行方式的差异越来越小,故D项正确。
素养培优 提技能
策略指导
1.地理特征的整体分析思路
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从区位入手,整体上把握,其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
区域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方法
2.具体分析思路
(1)自然地理特征描述的四大要素
(2)人文地理特征描述的五大要素
考题展示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
材料二 我们将地图上的古城和古遗址连接起来,就可以显示出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事实是令人震惊的:丝路南道及其连接的古城,几乎全部被深埋在沙漠腹地;而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古今道路竟然相距平均100多千米之遥。这一事实,清晰地显示了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沙漠与绿洲的进退局势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变迁。
(1)读图指出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
(2)简述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
(3)说明塔里木盆地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答案] (1)变化特点:绿洲面积缩小;现代绿洲远离古城遗址,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原因:冰川面积缩小,冰川融水量减少;人口增加,人类活动规模加大,导致水资源数量不断减少。
(2)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内流河湖,水资源短缺;沙漠广布,土壤贫瘠;植被稀少,以荒漠为主;盆地地形。
(3)冬季气温在0 ℃以下,河流断流;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稀少,河流流量小;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结合图文信息可知,该区域主要位于我国西北,深居内陆,运离海洋,降水稀少,城镇主要分布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绿洲地区。读图及材料二可知,现代绿洲远离古城遗址,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绿洲分布向昆仑山山前地带迁移,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面积缩小。导致这种变化的自然原因主要由于气候变化,冰川面积缩小,冰川 融水量减少,绿洲地区水源减少,面积萎缩;人为原因主要是人口数量增加,人类生产活动规模加大,用水量增加,导致水资源过度利用,荒漠化加剧,绿洲面积缩小。
第(2)题,该地位于西北地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形成大陆性气候;地表水资源不足,多内流河湖;沙漠广布,土壤贫瘠;植被稀少,以荒漠为主;四周被山脉环绕,中间低四周高,形成盆地地形。第(3)题,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河流的流量较小;纬度较高,冬季气温在0 ℃以下,河流断流;高山上有冰川发育,夏季温度上升,冰川融化,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水,河流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
课堂小结 理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一、选择题
下图为甲、乙两个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甲、乙两个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甲表示我国的中西部地带,乙表示东部地带,则箭头①表示粮食
B.若甲表示我国的中西部地带,乙表示东部地带,则箭头①表示核电
C.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表示劳动力
D.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表示资金、技术
C
2.该图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①综合性 ②整体性 ③差异性 ④开放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1题,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带,核电分布在东部地带,故A、B两项错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发达国家具有资金、技术优势,故劳动力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资金、技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故C项正确、D项错误。第2题,读图可知,甲区域和乙区域存在着经济要素的流动,表明有差异性,需要不同区域的优势互补;每个区域可以输出和获得其他区域经济要素,表明区域具有开放性,③④正确。故C正确。
C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男性的传统服饰。据此完成3~4题。
3.该传统服饰主要出现在( )
A.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四川盆地
4.该传统服饰的特征反映出当地( )
A.地表千沟万壑 B.冬季寒冷多风
C.以种植业为主 D.昼夜温差大
B
B
[解析] 第3题,老羊皮袄和羊毛肚子手巾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男性服饰,B正确;不是华北平原、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的传统服饰,A、C、D错误。故选B。第4题,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大陆性较强,冬季寒冷,老羊皮袄保暖效果较好,冬季多风沙活动,羊毛肚子手巾有利于防风沙,保护头部,B正确;地表千沟万壑不能通过传统服饰体现,A错误;老羊皮袄、羊毛肚子毛巾也不能反映以种植业为主,C错误;藏袍是典型的反应昼夜温差大的传统服饰,老羊皮袄、羊毛肚子毛巾不能反映昼夜温差大,D错误。故选B。
甲、乙、丙、丁四幅图为世界文化遗产景观图。读图。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幅图中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B.乙图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丙图所在地形区海拔高,气压低,光热充足
D.丁图中长城以北地区植被少,土地荒漠化严重
D
6.下列关于甲图所在地区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
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
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
D.经济作物以大豆和油菜为主
A
[解析] 第5题,从图中信息来看,甲图所在地形区为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乙图所在地形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壳相对稳定,地震活动较少;丙图所在地形区为我国的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丁图中长城以北地区主要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较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第6题,甲图所在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该地区农业以水田农业为主,大豆不是该地区主要的经济作物。
二、综合题
7.(2023·北京朝阳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黄河沿岸的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窑洞有靠山窑和地坑窑(地坑院)之分,居住在里面冬暖夏凉。下图为山西芮城西侯度村窑洞和河南三门峡陕州窑洞景观及位置图。地坑院是在平整的黄土地上,挖一个边长为10至12米、深6至7米的矩形深坑,在窑院一角挖出一个斜道通向地面,作为居民出入院子的门洞。
(1)比较西侯度与陕州民居的差异并说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2)简析窑洞被称为“绿色建筑”的原因。
[答案] (1)差异:西侯度民居是依山体断崖水平掘进修建而成的靠山窑;陕州民居是在平坦的黄土塬面向下挖掘矩形深坑,然后在四边土壁挖窑洞而形成的地坑窑(地坑院)。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2)黄土高原地区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适合建窑洞;窑洞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施工简便,节省建筑材料;洞穴式建筑节省土地;窑洞冬暖夏凉,具有保温、隔热、蓄能、调节洞室小气候的功能,是天然节能的建筑。
[解析] 第(1)题,考查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西侯度与陕州民居的差异主要是修建方式和外观不同。西侯度地区地形崎岖,沟壑崖壁较多,当地居民依山体断崖水平掘进,修建成靠山窑;陕州地区地形相对平坦,缺少崖壁,当地居民在平坦的黄土塬面向下挖掘出矩形深坑,然后在四边土壁挖窑洞而形成地坑窑(地坑院)。第(2)题,考查传统民居的典型特点及成因。结合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节省土地、节省建筑材料和节约能源方面分析窑洞被称为“绿色建筑”的原因。(共56张PPT)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多种多样的区域
新知突破 储素养
素养培优 提技能
课堂小结 理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
1.结合实例,说出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说明区域的基本含义。
2.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主要类型,比较不同区域的差异。
新知突破 储素养
知识点一 不同类型的区域
自主梳理 探新知
1.区域的含义
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___________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_______和_______划定的空间单元。
地域差异
目的
标准
[名师提醒]
区域≠地域
“区域”和“地域”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空间。但是“区域”是泛指,其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工业地域。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_______、形状和_______。
(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___________。
(3)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3.区域的类型
(1)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定的区域
①按___________划分:如中国东部季风区或黄土高原区。
②按___________划分:如汉语北方方言区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如中国主体功能区。
范围
边界
相对一致
自然特征
人文特征
(2)政府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区域
①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如划定行政区、经济特区、保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
②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如划定对口支援地区、国家扶贫地区等。
③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划定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区等。
④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如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
(3)客观存在,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知的区域:如中国野生稻分布区、低硒地区等。
合作探究 释疑难
问题探究
材料 2020年3月18日,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公布高州市野生稻原位保护区简介。资料显示,1997年中科院在高州镇江发现了4片野生稻分布点,经鉴定是全国普通野生稻面积最大、保护最好、种性最原始的一个区域,为此国家设立了大岭野生稻原位保护区(58亩)、朋山野生稻原位保护区(103亩)、谭碌野生稻原位保护区(78亩)三个保护区,切实加强野生稻的保护、监测和利用。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综合思维)分析目前我国设立的几个野生稻保护区都位于我国南方的原因。
(2)(区域认知)分析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设立野生稻原位保护区的主要目的。
(3)(综合思维)高州设立的大岭野生稻原位保护区占地58亩,这反映了区域的什么特点?
提示:(1)野生稻的生长特性主要适宜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2)加强野生稻的保护、监测和利用。
(3)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等。
归纳拓展
1.区域的内涵
内涵 举例
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 形似孔雀的云南省
有些区域,边界是明确的;有些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行政区边界是明确的;自然带或语言区边界是模糊的,具有过渡性质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2.区域的划分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的区域类型也不同。如下表所示:
划分依据 区域类型 意义
自然特征 中国东部季风区、黄土高原区 了解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人文特征 汉语北方方言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中国主体功能区 划分依据 区域类型 意义
特定的 行政管 理目标 行政区、经济特区、保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 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对口支援地区、国家扶贫地区 有助于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
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区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促进经济发展,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
划分依据 区域类型 意义
实践认知 中国野生稻分布区 为水稻育种专家寻找杂交育种的野生稻提供帮助
低硒地区 为有效预防克山病提供依据
典例剖析
(2023·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上,广东省是我国多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的重要目的地。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不同的方言区,下图示意广东省方言区分布。
例题 1
(1)描述广东省方言区分布的主要特点。
(2)客家语方言区内的许多中心城镇粤语岛,请推测其原因。
[解析] (1)读图可知,广东省的各种方言区分布不均,交错分布,相对集中于某些地区;图中显示,广东省各种方言中,粤语、闽语和客家语分布范围广,其中粤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中部(珠江三角洲附近)和中西部地区,闽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沿海(主要是潮汕地区)和西南沿海(雷州半岛),客家语分布面积大,相对集中分布在广东省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
(2)读图可知,客家语方言区相对集中分布在广东省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这些地区多为山区和相对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大多较低,为了发展经济,需要与广东省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交流合作,而省会和经济发达地区为粤语区,因此客家语区许多中心城镇与粤语区人们交流频繁,多通行粤语,从而在中心城镇成为粤语岛。
[答案] (1)方言区交错分布,相对集中;粤语、闽语和客家语分布范围广;粤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中部和中西部地区,闽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沿海(主要是潮汕地区)和西南沿海(雷州半岛),客家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
(2)客家语区多位于欠发达地区(山区和相对偏远地区);省会和经济发达地区为粤语区,客家语区许多中心城镇因交流的需要,多通行粤语,成为粤语岛。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完成(1)~(2)题。
对点训练
(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A.积温的多少
B.年降水量的多少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2)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C
A
[解析] 第(1)题,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图中①、②、③、④区域分别表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明显表明这四大区域是根据干湿状况划分的。一个区域的干湿状况主要取决于该区域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第(2)题,除了行政区,其余边界是过渡性的。由于降水量和蒸发量在区域分布上具有过渡性质,因此图中干湿区的界线不是明确的,选项A叙述错误,但符合题意。区域内部在干湿状况角度具有相似性,整体性突出;区域之间,干湿状况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四大区域之间,热量、水分存在相互交换、相互联系的关系,因此选项B、C、D叙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二 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自主梳理 探新知
1.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_______。
(1)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___________对应。
(2)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___________的区域。
2.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___________。
3.同一尺度的区域,会因面积大小和___________的差异,具有不同的___________和不同的___________。
高低
较大尺度
较小尺度
相互促进
地理位置
发展条件
发展方向
合作探究 释疑难
问题探究
下面是某中学地理合作学习小组的研究案例。
案例 研究课题: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
研究思路:
阶段Ⅰ:认识什么是不同尺度的区域,确定研究区域。
阶段Ⅱ:收集图文资料,分析该区域的自然特征。
阶段Ⅲ:研究该区域的优势、不足,扬长避短,发展优势经济。
研究结论:阶段Ⅱ研究成果: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三山夹两盆,风力作用大;河流冰雪孕育;山地牧场,繁花似锦;黄沙漫漫,驼铃叮当;万古荒原,油气蕴藏。
阶段Ⅲ研究成果:……
友情帮助:请你按要求与他们一起完成该课题的研究。
(1)(区域认知)依据阶段Ⅱ研究成果,该研究区域的名称,并写出它属于哪种尺度的区域。
(2)(综合思维)请你推断该地理合作学习小组得出阶段Ⅱ研究成果所必须使用的有关地图。
(3)(地理实践力)依据研究思路,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帮助该小组完成阶段Ⅲ研究成果。
提示:(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它属于省级行政区。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分布图等。
(3)太阳辐射能丰富,光照条件好,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油气资源丰富,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基地;淡水资源短缺,沙漠化严重,要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治沙漠化。
归纳拓展
1.区域的空间尺度
(1)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高低。
(2)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较大尺度对应,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举例如下:
①世界可以分为大洲,大洲可以分为地区,地区包含国家,国家内部又包含省、市等多个层级的行政区。
2.不同空间尺度区域之间的关系
关系 举例
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由于存在行政隶属和管辖关系,不同尺度的行政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平沙岛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建设发展,就是不同尺度的行政区发挥各自作用的结果
关系 举例
同一尺度的区域,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 同为国家,俄罗斯领土辽阔,圣马力诺是袖珍之国。一般而言,大国有大国的优势,如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小国也有小国的长处,如国防开支小,便于管理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沿海省级行政区利用沿海优势招商引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内陆省级行政区
典例剖析
按内部特征状态划分,一般把区域分为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的区域)和功能区。根据下列我国几个区域性质,据此完成(1)~(2)题。
①我国北方方言区 ②南方的水稻种植区 ③上海自由贸易区 ④西部经济地带 ⑤四川盆地
(1)上述区域属于均质区的是( )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例题 2
A
(2)上述区域中尺度最小的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解析] 第(1)题,均质区是指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的区域,既包括按某一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来的自然要素区域,也包括按某一人文要素划分出来的人文要素区域。功能区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①②⑤为均质区,③④为功能区。第(2)题,上海自由贸易区为上海市的一个区域,在五个区域中尺度最小。
B
读图,完成(1)~(2)题。
(1)该图体现的区域特点是(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层次性
对点训练
D
(2)能够体现图中①—②—③的区域组合是( )
A.南方地区—北方地区—青藏地区
B.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
C.中国—山西省—太原市
D.中温带—干旱地区—青藏高原
C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③区域包含于②区域,②区域包含于①区域,体现了区域的层次性特点,故选D。第(2)题,读图可知,从①区域到③区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C正确;南方地区、北方地区、青藏地区不存在包含关系,A错误;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不存在包含关系,B错误;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垂直温度带,不属于中温带,D错误。故选C。
素养培优 提技能
策略指导
区域特征分析与判断
1.区域的位置特征
2.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3.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考题展示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甲国是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2020年,该国人均GDP约2 000美元,仅为世界人均GDP的20%。该国人口3 900万(2020年),80%是牧民。全国年平均降水量240毫米,国土面积的80%是高原山地,只有12%的土地可用于耕种。瓦罕走廊(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段之间的一个山谷,谷底海拔4 900多米)是该国最贫瘠的地区,南部山麓零星分布着一些高山牧场,只有每年盛夏有牧民来此放牧。图示意该国地理位置。
(1)简述甲国地理位置特征。
(2)分析牧民只有在盛夏才到瓦罕走廊放牧的原因。
(3)简述该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 (1)位于北温带;深居亚欧大陆内部;邻国较多。
(2)瓦罕走廊位于内陆山地,海拔高(达4 900米),气温低;盛夏气温较高,冰雪融水多,草类茂盛,适合放牧。
(3)问题: 水资源匮乏;资金短缺;技术力量不足。加强国际合作,解决资金短缺的困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农业科技。
[解析] 第(1)题,读图,该国大致位于30°N-40°N之间,故该国位于北温带;由经纬度,海陆轮廓可知,该国应为阿富汗,深居亚欧大陆内部,周边邻国较多。第(2)题,由材料“瓦罕走廊(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段之间的一个山谷,谷底海拔4 900多米)”分析可知,瓦罕走廊位于内陆山地,海拔高(达4 900米),气温低,其他季节不适合放牧;而盛夏气温较高,有较多的冰雪融水,草类茂盛,适合放牧,因此牧民只有在盛夏才到瓦罕走廊放牧。第(3)题,由材料“甲国是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2020年,该国人均GDP约2 000美元,仅为世界人均GDP的20%”可知,该国经济落后,农业发展面临农业生产技术落后、资金短缺问题。
根据该国的位置可知,该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降水量少,水资源缺乏;针对水资源缺乏,可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如修建水利工程等;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水资源不足问题;对于资金不足的问题,可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引入外资。而面对技术薄弱的问题,可通过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得以解决。
课堂小结 理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一、选择题
(2023·河北张家口高二测试)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
A.地理差异是划分的基础,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区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C.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不同
D.因研究的需要区域是发展变化的
2.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
①行政区 ②文化区 ③热量带 ④干湿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和青岛市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⑥ D.③④⑤
A
C
[解析] 第1题,区域是人们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地理差异上。第2题,文化区、热量带、干湿区、三江平原的边界都有一定的过渡性,图示区域A的边界均为明确界线,行政区的界线是明确的。
(2023·北京西城区高二期末)北京市在西部和北部的山区规划建设了生态涵养区。下图是北京市地图。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 )
A.包含有不同类型的区域
B.区域的划分均依据综合性指标
C.各类型区域边界明确
D.区域之间主要是自然条件差异
4.生态涵养区的划分,重点考虑的因素有( )
①行政区划 ②地形 ③气候 ④河流 ⑤经济发展水平 ⑥地方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④⑤⑥
A
B
5.生态涵养区的划分,反映出地理环境会影响区域( )
A.生活特点 B.发展条件
C.发展水平 D.发展方向
[解析] 第3题,在北京市地图中,包含有行政区域、地形区域、水文区域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区域,A项正确;行政区域的划分依据综合性指标,但有的自然区域的划分依据单一的指标,B项错误;行政区域边界明确,自然区域边界大多较为模糊,C项错误;自然区域之间主要是自然条件差异,人文区域之间既有自然条件差异,也有人文条件的差异,D项错误。第4题,生态涵养区的划分,重点考虑的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等,故选B。第5题,生态涵养区的划分为区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D
二、综合题
6.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性学习,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下面是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研究案例。
研究课题:区域特征及成因
研究思路:
下面是该研究性学习小组在阶段Ⅱ收集到的图文材料:
利比亚区域图
请提供友情帮助,为其完成阶段Ⅱ和阶段Ⅲ的相关课题。
(1)描述利比亚的地理位置特点。
(2)指出利比亚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3)根据利比亚的自然环境分析其突出的产业结构特征。
[答案] (1)经纬度位置:位于低纬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海陆相对位置:地处非洲大陆北部,北临地中海。
(2)①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原狭小,地势南高北低;②北部沿海是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其余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③地表水缺乏,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或时令河,井泉或地下水分布范围广;④地表沙漠广布;⑤石油资源丰富。⑥植被以荒漠景观为主。
(3)利比亚石油资源丰富,产业结构以石油开采和加工为主。第一章 第二节
[基础巩固练]
一、选择题
(2023·北京海淀区期中)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以下最适合上图的图名是( D )
A.区域差异性示意图
B.区域关联性示意图
C.区域动态性示意图
D.区域整体性示意图
2.图示地区葡萄特别甜的原因是( C )
①生长期内日照时间长
②气温日较差大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 第1题,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较小,气候干旱,风力较大,以晴天为主。因此该地区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有利于葡萄等作物生长和品质的提高;坎儿井是当地特有的灌溉引水方式,既可以获得稳定的冰雪融水,又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植被稀少,多沙丘等风力堆积地貌。降水稀少,当地民居为平顶的土屋。这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第2题,该地区晴天日数较多,夏季白昼时间长,因此作物生长期内日照时间长。白天气温高,有利于农作物光合作用;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农作物呼吸作用较弱,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少。因此这种气温日较差大的气候特点,有利于葡萄营养物质的积累,使当地葡萄特别甜。
(2022·宝鸡检测)阿尔贝罗贝洛位于意大利东南部巴里省,这个曾经的不毛之地,保存着1 000多座16世纪以来逃到此地的难民修建的白色石顶屋,被称为特鲁里尖顶民居(如图所示)。该民居主要利用遍地可见的小块石灰石粗糙堆砌而成,其墙壁用石灰涂成白色,屋顶则用灰色的扁平石块堆成圆锥形。据此完成3~4题。
3.特鲁里尖顶民居采用小块石灰石建屋的地理背景最可能是( D )
①防御野兽袭击 ②石矿资源丰富
③保护自然环境 ④缺少高大树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特鲁里尖顶民居的墙壁用石灰涂成白色,可以( B )
A.增加室内光线强度
B.降低白天室内温度
C.防止房屋潮湿腐烂
D.提高房屋坚固程度
[解析] 第3题,据材料可知,阿尔贝罗贝洛曾经是个不毛之地,且当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故当地无高大树木,而当地遍地可见小块石灰石,因此当地采用小石灰石建房屋,②④对;当地自然条件恶劣,攻击性较强的野兽较少,①错误;难民建房屋一般不会考虑保护自然环境,③错。故选D。第4题,特鲁里尖顶民居的墙壁用石灰涂成白色,可以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从而达到降低白天室内温度的目的,但不能增加室内光线的强度,B正确,A错误;该民居采用石灰石粗糙堆砌,且用石灰将墙壁涂成白色,起不到防止房屋潮湿腐烂的作用,用石灰将墙壁涂成白色与提高房屋坚固程度关联性较小,C、D错。故选B。
读图,据此完成5~6题。
5.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B )
A.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
C.降水不同 D.地形不同
6.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 B )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性工业基地 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 D.②④⑦⑧
[解析] 根据图中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知,甲图为我国东北地区,乙图为长江三角洲。第5题,两地因热量差异导致耕作制度及农作物品种不同。第6题,长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水稻种植,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023·温州检测)京津冀城市群的概念由首都经济圈发展而来,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河北省的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唐山、沧州、衡水、廊坊、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11个地级市。2015年,中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京津冀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读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格局图。据此完成7~8题。
7.按照经济联系强度的大小可将京津冀地区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大致分为三个级别,对应正确的是( B )
A.北京和天津、天津和唐山、沧州和衡水
B.北京和廊坊、天津和沧州、唐山和承德
C.天津和唐山、保定和衡水、张家口和石家庄
D.北京和保定、石家庄和邢台、张家口和保定
8.下列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措施中,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D )
A.利用京津“双核”发展效应,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
B.建立权威机构,高效配置资源,推进各地区分工协作
C.加强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增加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D.大规模扩大传统资源型工业生产规模
[解析] 第7题,根据经济联系强度可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分为三个等级,其中北京和廊坊联系非常紧密,天津和沧州联系紧密,唐山和承德联系松散,B正确。第8题,利用京津“双核”发展效应,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建立权威机构,高效配置资源,推进各地区分工协作;加强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增加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均有利于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规模扩大传统资源型工业生产规模,会加大对资源的消耗,加重环境污染,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二、综合题
9.(2023·江苏泰州中学高二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北振兴的奋斗目标,是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的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材料二 东北地区图。
(1)简述上述材料所呈现出的区域特点。
(2)从区域特征入手,分析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与黑、吉、辽三省同划为东北地区的原因。
(3)从区域发展角度简要分析,东部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劣势。
[答案] (1)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并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2)从区域的整体性看,它们在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从区域的开放性看,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区域联系。
(3)优势:地域广,煤、铁、石油、土地、森林等资源丰富。劣势:经济相对封闭落后,科技水平低。
[解析] 第(1)题,考查区域特征。材料中所呈现出的区域特点是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并有明确的区位特征。第(2)题,考查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读图分析,从区域的整体性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的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生活习俗等与黑、吉、辽三省具有相对一致性。从区域的关联性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与黑、吉、辽三省有交通线路连接,经济往来密切,存在较强的区域联系。第(3)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可从区域范围、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方面分析。读材料分析,东北地区面积较大,煤、铁、石油、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其他农牧业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经济相对封闭落后,且科技水平较低。
[能力提升练]
一、选择题
我国西部某县某传统古村落在旅游开发中借鉴外地经验采用了青瓦地面(铺地的青瓦部分是从破损废弃的老建筑物上拆下的旧品),如下图。青瓦铺地不仅仅是建筑装潢的艺术,也是人类在建设家园过程中寻找的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据此完成1~3题。
1.该景区路面选择用青瓦竖立铺设,主要作用在于( C )
①增加下渗,减少积水 ②路面粗糙,雨天防滑 ③造型多样,视觉美观 ④素雅古朴,人地和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经测量发现在夏季烈日暴晒的情况下,青瓦地温度要明显低于水泥地表面是由于( C )
A.青瓦地粗糙,增强路面的反射
B.青瓦地缝隙大,通风散热快
C.青瓦地透水性强,比热容较大
D.青瓦地地基低于草地,升温慢
3.青瓦地多见于( B )
A.华北平原 B.江南水乡
C.东北雪原 D.川西牧区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也是人类在建设家园过程中寻找的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以及图示可知,青瓦竖立铺设,缝隙较大,有利于水的下渗,减少路面积水,①正确;增加路面粗糙度,雨天有防滑的作用,寻找的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具有素雅古朴,人地和谐的作用,②④正确。造型比较简单,不是为了追求视觉美观,③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故选C。第2题,青瓦地粗糙,路面的反射作用减弱,A错误;青瓦地缝隙大,粗糙度大,风力减弱,不利于通风散热,B错误;青瓦地透水性强,比热容较大,相较于水泥地,在烈日暴晒下,升温慢,因此青瓦地温度要明显低于水泥地表面。C正确;青瓦地地基是高于草地的,D错误。故选C。第3题,根据材料“铺地的青瓦部分是从破损废弃的老建筑物上拆下的旧品”可知,青瓦地多见于江南水乡老旧建筑物屋顶,B正确。华北平原老旧建筑屋顶多是红瓦,A错误;东北雪原老旧建筑物屋顶多是草棚,C错误;川西牧区老旧建筑多种材料,D错误。故选B。
亚历山大群岛位于阿拉斯加东南部沿海,靠近阿拉斯加渔场。该群岛由1 10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是地壳下沉,海水淹没陆地,山顶露出海面而成。该群岛年降水量超过2 000毫米,且全年分配均匀,岛上有陡峭的海岸和茂密常绿的温带雨林(温带雨林在某些方面与热带雨林相似,都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及大量的野生动物)。下图为亚历山大群岛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亚历山大群岛海岸陡峭的主要原因是( D )
①断层发育形成岛屿 ②长期受海浪侵蚀
③风力侵蚀作用明显 ④山顶露出海面而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亚历山大群岛分布着茂密常绿的温带雨林,主要是由于( B )
A.受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
B.全年气候温和,位于西风带迎风坡,降水丰富
C.地处中纬度地区,温度适宜
D.夏季白昼时间长,光照条件充足
6.下列产业中最有可能成为亚历山大群岛支柱产业的是( A )
A.水产品加工业 B.服装加工业
C.仪表制造业 D.海滨浴场旅游业
[解析] 第4题,从材料可知,亚历山大群岛是地壳下沉,海水淹没陆地,山顶露出海面而成,④正确;长期处于海洋之中,受海浪侵蚀,海岸陡峭,②正确;不是断层发育形成的岛屿,①错误;处于海洋之中,风力侵蚀作用不明显,③错误。第5题,亚历山大群岛处于北纬40°— 60°的大陆西岸,位于西风带迎风坡,降水丰富,全年气候温和,分布着茂密常绿的温带雨林。沿岸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但影响相对较小。地处中纬度地区,温度适宜,这不是主要原因。夏季白昼时间长,光照条件不充足,但降水多。第6题,亚历山大群岛位于阿拉斯加东南部沿海,靠近阿拉斯加渔场,渔业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水产品加工业。该地制造技术不高,仪表制造技术不发达。劳动力少,不适合发展服装加工业。属于基岩海岸,不利于发展海滨浴场旅游业。
二、综合题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璧山区位于重庆西部,是重要的城市功能区之一,其制鞋业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成长为支柱性产业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制鞋业原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呈现出“东鞋西移”现象。璧山区遵守“创新+资本=新动力”的经济逻辑,稳步推进西部鞋业建设,被誉为“中国西部鞋都”。下图为璧山区地理位置分布图。
(1)试分析璧山区成为“中国西部鞋都”的主要原因。
(2)阐述“东鞋西移”对我国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3)试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答案] (1)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政府吸引投资的政策支持;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制鞋业发展悠久,技术水平成熟。
(2)带动西部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人民收入,改善生活质量;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促进西部地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等。
(3)劳动力成本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较低。
原因:①制鞋业为高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②农业改革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农民工数量减少;③东部地区生产成本的提高,劳动力工资待遇降低,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下降;④制鞋业普遍工作环境较差,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使从事制鞋业的人群数量减少。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璧山区位于重庆西部,地理位置优越;有多种交通方式相联系,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有政府吸引投资的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制鞋业发展悠久,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技术水平成熟。第(2)题,“东鞋西移”对西部地区的影响主要从经济发展、就业机会、收入、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第(3)题,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西部的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较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主要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转移,制鞋业为高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我国农业改革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农民工数量减少;东部地区生产成本的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工资待遇降低,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下降;目前制鞋业普遍工作环境较差,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使从事制鞋业的人群数量减少。第一章 第一节
[基础巩固练]
一、选择题
(2023·北京通州高二期中改编)江苏省由南向北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据此完成1~3题。
1.江苏省划分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的主要依据是( D )
A.地形 B.自然资源禀赋
C.气候 D.经济发展水平
2.江苏省可以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组成部分之一。这说明了区域具有( C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层次性 D.开放性
3.江苏省省内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 A )
A.①②地区流向③地区
B.②③地区流向①地区
C.②地区流向①③地区
D.③地区流向①②地区
[解析] 第1题,考查区域划分的指标和方法。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苏南城镇化水平最高,苏中次之,苏北最低,由此可以推知江苏省划分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的主要依据是经济发展水平,D正确。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地形、自然资源禀赋、气候差别不大。第2题,考查区域的特征。区域的层次性是指区域具有等级,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划分出下一级区域。江苏省可以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组成部分之一,这说明了区域具有层次性。故选C。第3题,考查区域之间的联系。①②地区相对于③地区经济欠发达,人口主要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故选A。
读黄土高原南小河沟综合治理措施平面分布图。据此完成4~6题。
4.图示区域属于( B )
A.功能区 B.均质区
C.大尺度区域 D.经济发达地区
5.南小河沟作为一个区域,它具有的基本区域特征是( A )
①整体性 ②差异性 ③开放性 ④季节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在一个区域的内部往往表现出( B )
A.显著的差异性 B.明显的相似性
C.基本的不连续性 D.完全的相同性
[解析] 第4题,在南小河沟中地理环境特征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且具有一定的面积、范围,是均质区,范围较小,属于经济落后地区。南小河沟是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划分的,不行使功能,不是功能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5题,南小河沟作为一个区域,内部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和其他区域之间有差异性;和其他区域是有联系的,有开放性。季节性不是区域特征。①②③正确,④错误。A正确,故选A。第6题,一个区域内部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在一个区域的内部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B正确。和其他区域之间有差异性,A、C、D错误。故选B。
(2023·山东菏泽实验中学高二月考)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的平沙岛是珠江的江心岛,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按照国家规定,这里划出了基本农田保护区。为此,广东省下拨专项建设经费,修建水利设施;佛山市每年给农户发放农田保护补贴,以弥补农田不得他用的损失。据此完成7~8题。
7.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目标是( A )
A.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B.有助于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
C.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D.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
8.关于平沙岛基本农田保护区涉及的区域,叙述正确的是( C )
A.隶属两个不同尺度的行政区域
B.佛山市与南海区发挥的作用相同
C.广东省包含若干个与佛山市层级相同的区域
D.该基本农田保护区没有明确的边界和形状
[解析] 第7题,考查区域划分的目标。政府为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划分了行政区、经济特区、保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可以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正确。第8题,考查区域的特征。据材料可知,平沙岛隶属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隶属的不同尺度的行政区域超过两个,A错误;佛山市与南海区空间尺度不同,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同,B错误;佛山市属于地级市,广东省包括的这一层级的区域有二十一个,C正确;该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政府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划分的,有明确边界和形状,D错误。
二、综合题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示意秦岭南北地理要素剖面。
材料二 陕西省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境内的最高点为太白山,其海拔为3 767 m,最低点海拔为740 m,平均海拔在1 000 m以上,年均降水量约为800 mm。下表示意太白县四季平均气温资料。
月份 3~5月 6~8月 9~11月 12月~次年2月
平均气温 5.4 ℃ 19 ℃ 7.7 ℃ -3.7 ℃
(1)比较说明西安与汉中的主要气候特点。
(2)说明甲、乙两地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异同点,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3)太白县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打造生态休闲产业,分析其考虑的主要自然条件有哪些。
[答案] (1)两地气候类型不同,西安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汉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安年降水量较汉中少,年均温较汉中低,气温年较差较汉中大。
(2)相同点:甲、乙两地都位于山前冲积平原,主要发展种植业。
不同点:甲地为水田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乙地为旱地农业,以种植小麦为主。
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两地气候条件的不同,甲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为温带季风气候。
(3)地处秦岭腹地,地表崎岖,地貌景观丰富;海拔较高,植被茂盛,夏季凉爽,气候适宜。
[解析] 第(1)题,材料一的剖面图中西安、汉中分别处于秦岭的北侧、南侧,结合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西安地处秦岭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汉中地处秦岭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安受夏季风影响较小,年降水量较汉中少;西安所处纬度较高,所以年均温较汉中低,气温年较差较汉中大。第(2)题,甲、乙两地都位于山前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主要发展种植业。但两地的农业类型与种植作物不同,其原因在于两地气候条件不同。由图可知,甲地位于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水田农业,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乙地位于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地处暖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适合发展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第(3)题,由材料二可知,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夏季凉爽,植被茂盛,空气良好等都为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能力提升练]
一、选择题
(2023·全国甲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1~2题。
1.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C )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构造运动 D.风沙作用
2.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D )
A.气温 B.降水
C.土壤温度 D.土壤水分
[解析] 第1题,该区域的基本地貌表现为地壳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C正确;图中并没有显示冰川作用的痕迹,A错误;流水作用形成山谷中的沉积物,但不能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B错误;图中植被较为茂密,风沙作用比较微弱,D错误。故选C。第2题,读图可知,山坡地势较高,山谷地势较低,地下水水位高度不同,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造成土壤中水分较多,形成沼泽化土壤,形成草甸植被,故D正确;山坡和山谷气温、土壤温度差异不是造成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A、C错误;山坡和山谷地区降水量差异较小,B错误。故选D。
下图示意我国四大地区各类耕地所占比重。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可知( D )
A.耕地比重大的地区,25°以上坡耕地比重小
B.25°以上坡耕地比重大的地区,灌溉设施少
C.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最大
D.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面积大于东部地区
4.东北地区有灌溉设施耕地占本区比重小,主要原因是该区( A )
A.春季土壤水分多,夏季降水丰富
B.耕作方式先进,机械化程度高
C.农作物耐旱程度高,需水量小
D.河流较多,不需要修建大量灌溉设施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耕地比重大的地区是西部地区,其25°以上坡耕地比重也是最大的;25°以上坡耕地比重最大的是西部地区,该地区有灌溉设施耕地占本区比重也较大,故该地区灌溉设施应较多;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当地耕地面积×有灌溉设施耕地占本区比重,故西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最大;由于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占全国比重较东部地区高,且两地耕地占全国比重相同,因此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面积大于东部地区。第4题,东北地区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土壤水分较多,夏季有丰富的降水,因此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占本区耕地比重小。
今后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应当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如图表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GDP(亿元)的增长。据此完成5~6题。
5.能分别正确反映东、中、西部三大地区GDP增长的折线依次是( A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关于三大地区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
B.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所缩小
C.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三大地区的经济差距仍将继续拉大
D.三大地区经济发展速度:①>②>③
[解析] 第5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GDP基本呈上升的趋势,且东部地区增长最快,所占的比重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少。由此可推断出①代表东部,②代表中部,③代表西部。第6题,由图中可以看出,东部的发展速度最快,西部的最慢,且东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这样必将导致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继续扩大,而不是有所缩小。
二、综合题
7.(2023·四川德阳高二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东北虎和东北豹是红松针阔混交林的标志性物种,由于历史上森林过度采伐、经济林种植、土地开垦、开矿采矿和偷猎盗猎等原因,东北虎豹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仅集中分布于中、朝、俄三国边界附近。2017年,我国依据东北虎豹集中分布和迁移扩散区划定了总面积1.46万平方千米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公园共划分出五大类功能区域,其中要求镇域安全保障区(临时)随着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建设逐步实施撤村并屯,打通和恢复虎豹迁移廊道。罗子沟镇人口规模较大,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和产粮大镇,被设计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入口社区,是典型的规划镇域安全保障区(固定)。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地理位置及功能区域划分如图所示。
(1)指出影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不同功能区划设置的因素。
(2)分析罗子沟镇被设计为镇域安全保障区(固定)的区位条件。
(3)为保障东北虎豹未来扩散环境的安全和稳定,分析镇域安全保障区(临时)及恢复扩散区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1)东北虎豹目前主要分布和活动区、扩散迁移的方向;地理位置(国家交界、距离东北虎豹主要分布区的远近);人口与聚落(数量、密度、产业);森林分布(类型、覆盖度)。
(2)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人口密度较大,人口迁移及易地再就业难度大;产粮大镇,保障区域粮食安全;革命老区,邻近公园核心区,可开发为公园入口社区,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
(3)降低区内人类活动强度,逐步实施人口迁离;引导区内人口再就业,减轻对区内生态的破坏;打通东北虎豹迁移廊道;逐步恢复天然林地,稳定以红松针阔混交林为主的森林结构;禁止并严厉打击偷猎盗猎等活动。
[解析] 第(1)题,考查影响区域划分的因素。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核心保护区和恢复扩散区面积大,可根据东北虎豹目前主要分布和活动区划分核心保护区,根据其扩散迁移方向划分恢复扩散区。其中核心保护区主要分布在中、俄、朝三国边界附近,国家交界、距离东北虎豹主要分布区的远近等是划分核心保护区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口、聚落的数量、密度和产业类型会影响东北虎豹的分布,可根据人口与聚落的相关因素划分镇域安全保障区(临时)、镇域安全保障区(固定)等。另外,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北虎和东北豹是红松针阔混交林的标志性物种,所以森林分布的类型以及覆盖度等也是不同功能区划设置应该考虑的因素。第(2)题,考查区位条件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罗子沟镇人口规模较大,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和产粮大镇,其人口密度大,人口迁移和异地再就业的难度大。同时,也是产粮大镇,划分为镇域安全保障区(固定)有利于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罗子沟镇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罗子沟镇被设计为公园的入口社区,罗子沟镇邻近核心保护区和恢复扩散区,依托公园入口社区可发展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等。第(3)题,考查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北虎和东北豹是红松针阔混交林的标志性物种,由于历史上森林过度采伐、经济林种植、土地开垦、开矿采矿和偷猎盗猎等原因,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所以对于镇域保障区(临时)以及恢复扩散区而言,应降低区内人类活动强度,对区域人口进行逐步搬迁安置,引导区内人口再就业,从而减轻对区内生态环境的破坏,减轻保护区内森林的采伐以及经济林种植,逐步恢复天然林地,稳定以红松针阔混交林为主的森林结构,为东北虎豹的生存提供天然环境。同时,逐步实施撤村并屯,逐步打通和恢复虎豹迁移廊道。另外,还需要禁止并严厉打击偷猎盗猎等不法活动。(共44张PPT)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章末整合提升
专题突破 提素养
真题演练 悟高考
网络构建 统全局
网络构建 统全局
专题突破 提素养
专题一
区域差异比较的一般思路
1.区域差异比较的一般思路
比较不同区域之间差异时常从共同性和差异性两大方面进行。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也包括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地理要素
要素 主要内容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温度带、气候光热条件的差异
海陆位置(沿海、内陆、岛国等)→气候大陆性与海洋性的差异
板块位置→地壳稳定性的差异
气候 类型及分布、特征、成因、光照、气象灾害等
地形 组成、地势、山脉及走向等
要素 主要内容
水文 河湖类型、河流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域面积、长度、流速等
地质 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层稳定性等
植被 植被类型、覆盖率等
土壤 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等
矿产 资源 矿产资源的种类、数量、组合状况等
(2)人文地理要素
要素 主要内容
人口 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年龄结构及人口变化等
科技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交通、通信 交通、通信的通达度、速度
政策 政策的合理性、对外开放程度
城市 城市的数量、规模、布局及发展、影响
农业 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种类、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工业 工业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工业地域及工业结构调整方向等
2.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
典例展示
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陕北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如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例题1
(1)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有( )
①气候多种多样 ②地形多种多样 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 ④地质条件的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B
(2)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南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 )
A.通风透气
B.冬季可接收更多阳光
C.防潮
D.保温
(3)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 D.土壤
B
C
[解析] 第(1)题,“石头房、竹木房”是就地取材建设的,与建筑原料有关;“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的建设受地形影响,一般吊脚楼建在山区,而三合院及四合院建在平坦之地,故B正确。第(2)题,陕北地区纬度较高、海拔高,冬天气温低,同时冬季受冬季风(西北风)影响而气温更低,因此一般不设北窗,南边窗户较大,可接收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故B正确。第(3)题,陕南民居注重排水,说明陕南降水较多;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说明陕北降水较少;两地区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而出现了降水差异,故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故C正确。
炕起源于西汉,是我国北方农村晚上休息的“暖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炕的位置和面积随着时代、区域的差异而变化。下图为我国辽南地区某村落27座民居炕屋面积与南向住宅建筑面积比统计图(括号内数字为建设年份)。据此完成(1)~(2)题。
对点训练
(1)形成“南人住床,北人睡炕”的原因是( )
A.气候 B.地形
C.经济状况 D.习惯
(2)图中Ⅰ、Ⅱ两区域相比( )
A.Ⅰ区域人口数量多
B.Ⅰ区域房屋保温性能不足
C.Ⅱ区域居住条件差
D.Ⅱ区域外出务工人员多
A
B
[解析] 第(1)题,由材料“炕是我国北方农村晚上休息的‘暖床’”可知,北方冬季气候寒冷,为了保暖而睡炕,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气候。第(2)题,图中纵坐标表示炕屋面积与南向住宅建筑面积比,从图中可知I区域炕屋面积比例大且建设年份早,可推测出Ⅰ区域房屋保温性能不足,B项正确。两区域人口数量、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从图中无法读出,A、D项错误。Ⅱ区域炕屋面积比重小且建设年份晚,说明居住条件好,C项错误。
专题二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入手,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2.人类活动要素差异
人类活动 具体表现 差异成因
农业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工业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人类活动 具体表现 差异成因
人口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城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交通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典例剖析
(2023·广东实验中学期中)下图为2018年12月—2019年2月我国部分城市的太阳“上岗”率(同期实际“上岗”时间与理论最大时间值之比)统计资料。读图,据此完成(1)~(2)题。
例题2
(1)影响各城市太阳“上岗”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天气 D.海陆分布
(2)造成不同年际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季节变化大
B.降水年际变化大
C.全球气候变暖
D.气温年际变化大
C
B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自然环境因素差异的形成原因。第(1)题,太阳“上岗”率指同期实际“上岗”时间与理论最大时间值之比。影响各城市太阳“上岗”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晴天数越少,太阳“上岗”率越低,C项正确;纬度、地形、海陆分布不是影响太阳“上岗”率的主要因素,A、B、D项错误。第(2)题,影响太阳“上岗”率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故推测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年际变化大,受季风影响,有的年份降水量大,导致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低,B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华北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冬小麦主产区分布及其收割顺序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对点训练
(1)图示小麦收割顺序从甲到乙、从乙到丙,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
A.水分 植被 B.水分 海拔
C.热量 海拔 D.热量 植被
(2)华北平原以西的冬小麦主产区多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户种植意愿有差异
B.市场需求少且分散
C.破碎的地貌形态限制
D.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C
C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从甲到乙,冬小麦的收割顺序为从南到北,收割时间主要与小麦成熟时间有关,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热量);从乙到丙,冬小麦的收割顺序为自东向西,其中跨越了太行山,沿线地势落差较大,丙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冬小麦成熟期较晚,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故选C。第(2)题,华北平原以西的冬小麦主产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分布区主要地貌类型为黄土高原,受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地貌形态的影响,冬小麦多分布在地势相对平坦的高原台地和河流谷地上,因此多呈带状分布。故选C。
真题演练 悟高考
(2022·湖南卷)某地(图1)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图2),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1~3题。
图1
图2
1.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
A.水流汇集快 B.年降水量丰富
C.河道较弯曲 D.地质条件复杂
A
2.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3.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 )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 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③抑制土壤盐碱化 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C
[解析] 第1题,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暴雨时地表径流汇集快,在山谷中水量集中流速大,从而形成山洪,A符合题意;该地位于北方地区太行山麓,降水量并不大,如果降水大但不集中,也不引发山洪,排除B;该地河流为山区河流,河道弯曲不是其突出特征,不是易发山洪的主要原因,排除C;地质条件复杂与易发山洪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故选A。
第2题,从方便取水的角度来看,聚落应接近河流,图中d区离河流较远,不应是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D;在a、b、c三个地点中,均接近河流,因此区分应从防洪角度分析,b、c两地临近河谷底部,容易受山洪影响,a地位于山脊之上,受山洪影响较小,因此a地应是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B、C,A符合题意。故选A。第3题,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可以有效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有利于当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且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②④正确;暴雨主要由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决定,该空间格局不会降低暴雨的频率,①错误;该地起伏大,地下水更新快,地下水位很难接近地表,因此当地土壤盐碱化并不明显,因此该空间格局对抑制土壤盐碱化作用不明显,③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故选C。
(2022·全国甲卷)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4~6题。
4.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 )
A.提供水源 B.挡风保暖
C.食物丰富 D.围猎场所大
B
5.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 )
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弱
C.温度较高 D.径流较少
6.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
A.缺乏鼠类食物 B.冷空气易集聚
C.地下水位高 D.鼠类天敌多
B
C
[解析] 第4题,据材料可知,杭盖草原为蒙古族的牧场,纬度较高,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强烈,气候寒冷。选择有山地的地区南坡即阳坡越冬,相比北坡而言,一方面日照时间较长,光热条件较好,另一方面,位于西北季风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较温暖,B正确。山地的水源、食物相比浅丘和河谷没有优势,A、C错误。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猎人以狩猎为生,故围猎场所与游牧民族选择山地越冬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第5题,杭盖草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A错误。温度与坡向和海拔有关,与坡度大小关系不大,C错误。
缓坡坡面径流速度较慢,有利于下渗,地下径流更丰富,D错误。该地区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比较小,与陡坡相比,缓坡太阳辐射与地面的夹角更小,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较少,土壤蒸发较弱,水分条件更好,牧草生长更茂盛,B正确。故选B。第6题,据材料可知,鼠类通过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打洞为其提供栖息和生活的场所,在河谷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打洞常常被地下水淹没,导致无法栖息,所以鼠类往往远离河谷地区生活繁衍,故导致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C正确。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鼠类食物丰富,A错误。河谷位于缓坡之间,冷空气集聚作用不明显,B错误。河谷与缓坡空间距离并不远,天敌数量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C。
7.(2022·广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Z村位于岭南某城市边缘,国道穿村而过,附近有高速公路出入口。2018年全村土地面积1 605.2 hm2,其中农林用地占85.36%;户籍人口3 430人,常住人口2 114人,外出务工人口占38.37%,村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该村经济以种植与养殖为主,仅有一家自办企业,服务业几乎空白;另有三家外来重工业企业和一个度假村,企业原料与市场“两头在外”。与2008年相比,2018年该村的农林用地显著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明显。下图反映2018年该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构成。
(1)推测2008—2018年该村农林用地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
(2)分析该村村民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的原因。
(3)从该村与外来企业合作的角度,提出增加村民收入的具体措施。
[答案] (1)满足城镇发展的用地需求,部分农林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外来企业建设需要征用农林用地;村庄道路、住宅建设占用农林用地。
(2)外来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外出务工人员多;靠近城市,交通便利,外出务工方便;与传统农业相比,外出务工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3)发挥该村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农副产品;满足企业需求,提供民俗、餐饮、休闲等生活配套服务;发挥区位优势,配合企业发展物流、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企业技术和资金优势,加强村民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就业能力。
[解析] 第(1)题,城市化的过程中,城镇用地的增加,使大部分农林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用来满足城镇的发展。新建企业、外来企业的增加,也需要征用农林用地,与此同时,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减少了农林用地的占比。第(2)题,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说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当地就业机会较少,外来企业为本地提供的就业岗位极为有限。再加上Z村位于城市边缘,国道穿村而过,附近又有高速公路出入口说明进出城市交通便利,路程较近,往返方便。在收入方面,与传统务农相比,外出打工的收入水平比较高。
第(3)题,该村与外来企业合作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整合本村资源,发挥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产品,为了降低企业各种成本,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企业的需要。除此之外,为企业提供住宿、餐饮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也可以为本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本村落靠近城市,交通便利,可以发挥独有的区位优势配合外来企业发展物流等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企业可以开展培训,提高村民的就业能力。第一章质量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珠三角一带保存着为数不多的以蚝壳为墙的古建筑,生蚝壳拌上黄泥、熟糯米等堆砌成墙,形成蚝壳墙,具有坚固耐用的特点。现如今很少建设以蚝壳为墙的建筑。生蚝生命力强,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江河湖海浅水区域,经常作为食物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读图完成1~2题。
1.蚝壳以约45°的倾角向下排列的最主要原因是( C )
A.美观大方 B.节约蚝壳
C.利于雨水排流 D.坚固耐用
2.现如今很少建设以蚝壳为墙的建筑的主要原因是( A )
A.新建筑材料的不断出现
B.气候变化,生蚝数量减少,蚝壳减少
C.社会治安良好,失去防盗作用
D.当地政府保护生蚝和蚝壳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蚝墙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降水较丰富,蚝壳以约45°的倾角向下排列,有利于雨水排流,可避免雨水浸入内墙,保持室内干爽。第2题,新建筑材料的不断出现,可替代蚝壳相关功能,并实现其他更多功能。材料未提及气候变化导致生蚝减少的信息,防盗依然是现代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方向,蚝壳作为建筑材料,属于废物利用,跟当地政府保护生蚝和蚝壳无关。
(2020·浙江卷)下表为2019年我国四大地区部分指标统计表。据此完成3~4题。
指标 四大地区
甲 乙 丙 丁
土地面积占全国比例(%) 8.2 10.7 9.5 71.6
人口占全国比例(%) 7.7 26.5 38.6 27.2
人均GDP(万元) 4.7 5.9 9.4 5.4
注:数据未包括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3.甲、乙、丙、丁中代表中部地区的是( B )
A.甲 B.乙
C.丙 D.丁
4.我国四大地区中( C )
A.东北地区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
B.西部地区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状态
C.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低于东北地区
D.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高于西部地区
[解析] 第3题,我国各地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分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一般人均GDP反映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丙地人均GDP最高,经济最发达,是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面积广大,土地面积占全国比例达到71.6%,丁是西部地区;甲、乙地区应该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人口少,人口占全国比重低,故甲是东北地区,乙是中部地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4题,先进制造业要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基础,东北地区科学技术不发达,应致力于老工业基地改造,促使产业结构多元化,先进制造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A错误。西部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大,不可能均衡发展,B错误。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是中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早、工业化进程快,故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于中部,C正确。西部地区有中国的商品棉、商品粮基地,还是特色农产品基地,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低于西部地区,D错误。故选C。
传统民谣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的精准描述,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下表为三个省级行政区主要民谣。据此完成5~6题。
省级行政区 民谣
甲 帕帕头上戴,秦腔吼起来
乙 窗户糊纸纸在外,大缸小缸腌酸菜
丙 四季衣服同穿戴,老太爬山比猴快
5.甲、乙、丙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 C )
A.山东、北京、上海 B.山西、辽宁、西藏
C.陕西、黑龙江、云南 D.江西、内蒙古、贵州
6.“大缸小缸腌酸菜”是乙地农村地区常见的习俗,主要是由于该地区( A )
A.冬季寒冷,新鲜蔬菜较少
B.气候湿热,蔬菜容易腐烂
C.海拔较高,蔬菜运输不便
D.城市化水平高,需求量大
[解析] 第5题,陕北地区冬季寒冷多风沙,水资源短缺,戴帕可防寒、防风沙,夏季炎热,戴帕可拭汗,且根据秦腔可以判断甲为陕西;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室内外温差大,若将窗户纸糊在窗户内部,室内暖而湿的水汽遇到窗纸易凝结成水珠,易将窗纸损坏,故“窗户糊纸纸在外”,则乙为黑龙江;云南纬度较低,但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年温差小,所以“四季衣服同穿戴”,则丙为云南,C正确。秦腔不属于山东、江西等地的戏腔,A、D错。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可能“四季衣服同穿戴”,B错。故选C。第6题,东北地区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难以越冬生长,需要大量腌制蔬菜以过冬,A正确。东北地区纬度高,气候并非湿热,B错。东北地区海拔不高,C错。注意题干信息“农村地区常见习俗”,并非城市需求大,D错。故选A。
读图,据此完成7~8题。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7.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条件具有相似性,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
A.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较低平
B.位于低纬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
C.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生产落后
D.矿产资源丰富,尤其能源充足
8.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条件有( A )
①邻近香港、澳门 ②著名的侨乡
③国家政策支持 ④经济发达,本地市场广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第7题,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均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较低平,A对;位于中低纬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B错误;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生产发达,C错误;矿产资源缺乏,尤其能源短缺,D错。第8题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条件有邻近香港、澳门,①对;著名的侨乡,②对;国家政策支持,③对;外向型经济的市场主要面向国际市场,④错。
能源紧缺的状况越来越突出,风力和太阳能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下图为我国两省(区)全年风速>3 m/s小时等值线图。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①②③④地最适宜兴建风力发电站的是( C )
A.④ B.③
C.② D.①
10.下列有关甲、乙两省(区)叙述正确的是( A )
A.两省(区)风能资源都很丰富,但风力较大的季节不同
B.N河流量的季节变化大于M河,年际变化小于M河
C.影响两省(区)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土地资源
D.甲乙两省(区)均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解析] 第9题,风力发电站应选择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即图中风速>3 m/s的时间最长的地区,选项四地相比而言,从图中等值线数值可知,②地时数最多,大风日数多,且②位于东南沿海地区,靠近电力消费市场,电力输送损耗小,最适合建设风力发电站,故选C。第10题,根据图中省区轮廓可知,左图为新疆,右图为江苏,两地风力资源都丰富,但新疆冬季风势力强,江苏位于沿海,夏季风势力强,A正确。N河位于东部季风区,季风具有不稳定性,其流量年际变化比M河大, B错误。影响两省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或水源),C错误。新疆太阳能资源丰富,但是江苏省太阳能相对不丰富,D错误。故选A。
(2022·湖南张家界高二期末)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紫云县等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不仅标志着贵州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同时也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乌蒙山片区位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处,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人地矛盾突出,是国家新阶段14个“整村脱贫”的主战场之一。下图示意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据此完成11~13题。
11.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特点是( A )
A.总体分散,局部集中
B.中部较少,东西较多
C.东南最密,东北最稀
D.云贵较少,四川较多
12.推测乌蒙山片区致贫的因素最可能是( D )
①气候 ②地形 ③人口 ④政策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3.乌蒙山片区实现“整村脱贫”最可能采取的措施是( C )
A.积极垦荒,开辟耕地
B.发展教育,提高素质
C.打造产业,增加就业
D.补贴资金,异地搬迁
[解析] 第11题,考查区域差异。从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乌蒙山片区内几乎每个县都有贫困村分布,整体上分布较为分散,但中部和南部分布相对集中,数量较多,东西部分布相对少,即整体分散,局部集中,A正确,B错误;结合材料可以看出,云、贵两省贫困村较多,西部相对少,即四川较少,西南最密,西北最稀,C、D错误。第12题,考查区域的地理特征。“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人地矛盾突出”,说明致贫最可能因素是地形和人口,②③正确;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利于农业发展,气候不是致贫因素,①错误;国家实施脱贫政策,政策不会致贫,④错误。第13题,考查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乌蒙山片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从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这里不宜开辟耕地,A错误;发展教育,提高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解决不了当前的贫困问题,B错误;异地搬迁,要求工程量及资金投入较多,且该区域村落人口较多,应推广“本地脱贫”,少部分生态较差区域可以异地搬迁,D错误;要实现“整村脱贫”必须要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C正确。
(2023·浙江浦江中学高二月考)相互之间有生产协作联系的产业在不同的空间集聚,从而使得两地区产生关联性。集聚关联度指数越高,区域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区域整体发展越协调。下图为2003年、2008年、2013年我国七大城市群内部在不同层级的空间上的集聚关联度指数变化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关联度指数近些年下降明显,推测其根本原因是( A )
A.产业扩散 B.政策引导
C.资源禀赋 D.地理位置
15.目前,我国城市群内市级、区县级城市集聚关联度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亟须( B )
A.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B.布局差异性产业
C.调整行政区划等级 D.建设网络化交通
[解析] 第14题,考查区域的关联性。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关联度指数近些年下降明显,根本原因是产业扩散导致生产协作联系减少,A正确;与政策引导、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关系不大,B、C、D错误。第15题,考查区域关联性的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城市群内市级、区县级城市集聚关联度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亟须差异化布局产业,因地制宜调整产业分工,加强生产协作联系,B正确。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可以缓解环境污染,不能提高我国城市群内市级、区县级城市集聚关联度指数;加强交通建设可以提高交通运输能力,但如果区域间产业联系较少,也无法提高城市群内市级、区县级城市集聚关联度指数,A、D错误。调整行政区划对此影响不大,且通常也不会大范围调整行政区划,C错误。
二、综合题(4小题,共55分)
16.(2023·北京西城)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闽宁曾经是“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跑”的戈壁荒滩。1997年,闽、宁两省级行政区对口扶贫协作,在此建设移民示范区,陆续接纳了西海固地区(如图)六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万多名移民,历时20多年的闽宁协作由此展开。闽宁成为由最初的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为菌类、葡萄酒、光伏、电子装配等多产业融合的特色小镇,这种扶贫协作方式被称为“闽宁模式”。
(1)从气候、水文和植被要素方面,概括闽宁的自然特征。
(2)阐述闽宁的建设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从区域关联的角度,说明“闽宁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的启示。
[答案] (1)气候干旱;地表径流量少;植被稀疏。
(2)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
(3)与发达地区加强区域协作;承接产业转移。
[解析] 第(1)题,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结合材料及图中闽宁的地理位置分析气候特征,再结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其水文和植被特征。自然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距海遥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地表径流量少,戈壁面积大,植被稀疏,土地荒漠化严重等。第(2)题,考查区域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闽宁的建设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从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分析。建设移民镇,人口集中,基础设施完善,成为菌类、葡萄酒、光伏、电子装配等多产业融合的特色小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当地居民的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加快脱贫步伐等。第(3)题,考查区域关联、协调发展的措施。注意要从区域关联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从区域协作、产业转移等方面分析。加强与发达地区对口扶贫协作,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等。
17.(2022·威海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青藏高原和“江南水乡”相隔万里,有着完全不同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在古近纪,有一条横跨东西的干旱带横亘我国20°N~30°N。中新世开始,随着青藏高原北部和东北部的生长,这条横跨东西的干旱带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西干东湿的气候格局,“江南水乡”也从此形成。随着气候环境的改变,江南地区植被类型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以落叶阔叶林为主的干旱、半干旱植被类型转变为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湿润、半湿润植被类型。下图示意历史时期我国20°N~30°N自然环境演变过程。
(1)说明古近纪时干旱带横亘我国20°N~30°N的原因。
(2)指出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3)从整体性角度分析中新世江南地区植被类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
[答案] (1)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
(2)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形成高原山地气候;生物具有耐寒特征(或形成高山草甸、草原和寒漠景观);冻土广布,冰川地貌发育;山顶终年冰雪覆盖,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等。
(3)受板块挤压,青藏高原北部和东北部隆起抬升;改变了大气环流,增强了季风,增加了水汽输入,降水增多;气候变得暖湿,植被类型转变为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解析] 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可知,古近纪时,青藏高原海拔较低,我国20°N~30°N地带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第(2)题,读图可知,青藏高原隆起后,在中新世海拔达到4 000 m以上,海拔升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降低,形成高原山地气候;由于气温降低,受下沉气流影响,降水较少,生物具有耐寒特征,形成高山草甸、草原和寒漠景观;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地面冻土广布,冰川地貌发育;山顶终年冰雪覆盖,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等。第(3)题,由材料“中新世开始,随着青藏高原北部和东北部的生长”可知,受板块挤压,青藏高原北部和东北部隆起抬升;由材料“这条横跨东西的干旱带逐渐消失”可知,由于青藏高原与四周大气的热力差异,冬季在高原上形成冷高压,盛行反气旋式环流,夏季形成热低压,盛行气旋式环流,高原的盛行风向在冬季和夏季几乎相反,这种现象称为高原季风。高原季风使中国冬夏对流层低层的季风厚度增大。中国西南地区冬夏季分别处在青藏冷高压和热低压的东南方向,分别盛行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这与由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低层季风方向完全一致。两者叠加,使中国西南地区的季风厚度特别大,从而改变了大气环流,增强了季风,增加了水汽输入,降水增多;气候变得暖湿,植被类型转变为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18.(2022·重庆主城区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双峰林场被称为“中国第一雪乡”,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南部海拔1 200米以上的深山老林里,积雪期多达7个月,平均厚度超2米,雪量堪称中国之最。禾木村是新疆阿尔泰山区的一个小村庄,冬季,禾木村的雪深达2米,夜晚满天繁星,地上的篝火,桌上的美食,周围一栋栋的小木屋,构成独特的文化景观,成为“中国最美雪乡”。下图分别示意两地的地理位置与冬季的木屋景观。
(1)比较两地成为“雪乡”的自然原因。
(2)指出两地建造图示木屋作为民居的优势。
(3)推测两地冬季游客数量差异,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同:两地纬度较高,海拔较高,冬季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雪期长。
异:禾木村西(北)部山地有缺口,利于西风带来水汽,形成降雪;双峰林场距海洋近,水汽充足;双峰林场冬半年冷暖气流交汇频繁,易形成长时间的降雪天气。
(2)地处山区,森林资源丰富,修建木屋原材料丰富;当地降雪量大,“人字形”屋顶能减少积雪对木屋的压力;木屋有保暖、防潮作用。
(3)双峰林场游客数多于禾木村。双峰林场距离东部旅游市场近;有铁路、公路与外部相连,交通条件较好;离大城市距离较近,基础设施比较完备,接待能力较强。
[解析] 第(1)题,考查“雪乡”的形成原因。两地成为“雪乡”的自然原因可从纬度、地形、大气环流、海陆位置等方面分析。读图可知,双峰林场、禾木村两地纬度都较高,双峰林场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南部海拔1 200米以上的深山老林里,禾木村位于新疆阿尔泰山区,海拔较高导致冬季气温低,寒冷漫长,积雪不易融化,雪期长。禾木村西(北)部山地有缺口,利于西风带来水汽,位于西风迎风坡,降雪多;而双峰林场位于东北地区,距海洋近,水汽充足;冬半年冷暖气流交汇频繁,易形成长时间的降雪天气。第(2)题,考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双峰林场、禾木村都地处山区,森林资源丰富,修建木屋的原料丰富;降雪量大,屋顶普遍采用人字形,有利于减少积雪对木屋的压力,避免压坏房屋;木屋保暖性能好,同时有利于防潮。第(3)题,考查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两地冬季游客数量差异可从市场、交通、基础设施、接待能力等方面分析。双峰林场位于黑龙江省,距离东部旅游市场较近,禾木村位于新疆,距离东部旅游市场远;读图可知,双峰林场有铁路、公路与外部相连,交通条件较好,禾木村与城市只有公路相连,交通线路比较单一;双峰林场离东部大城市距离较近,基础设施比较完备,接待能力较强,禾木村离城市距离较远,接待能力较低。因此双峰林场游客数多于禾木村。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白水运动指在有波浪险滩的江河中漂流,怒江是世界白水运动爱好者的天堂。
位于怒江中游的怒江州呈现出“四山夹三江”的险峻地貌,州府泸水市距离省会昆明超过600公里。2020年以前,该地区贫困发生率曾一度高达56.24%,是全国脱贫攻坚战役中难啃的“硬骨头”。
溜索曾经一度是怒江大峡谷两岸各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过渡者将竹、木制做的溜板或特制座位,吊在绳索上,借助于绳索的倾斜度,溜向彼岸。
近年来,怒江流域粮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怒江州海拔1 500米以下的森林遭破坏严重。相关专家表示,怒江人不是在种粮食,而是在种“灾难”!
(1)说出怒江有利于开展白水运动的水文特征。
(2)据图文材料,说明制约怒江州水电能源开发的社会经济条件。
(3)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特征,推测溜索这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4)材料中相关专家所说的“灾难”主要表现为土地退化严重、_生物多样性减少__、_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增多__等。
[答案] (1)河流径流量较丰富,水位较高;河流含沙量较小;河段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地处亚热带地区,河流无结冰期。
(2)交通不便,开发难度大;远离能源消费市场,输电困难;经济欠发达,资金不足;怒江为跨国界河流,受政治因素影响。
(3)运量小;运距短;安全性差;每根溜索只能单向运输;修建成本低,技术要求不高。
[解析] 第(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包括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水能资源、流速及水位等因素。分析“白水运动指在有波浪险滩的江河中漂流”可知,利于开展白水运动的水文特征应从水量大、水流急、含沙量低 、结冰期短(或无)等方面考虑。怒江穿行的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势落差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覆盖率高,因此河流径流量较丰富,水位较高;河流含沙量较小;水流湍急;无结冰期。故适合开展白水运动。第(2)题,水能开发的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市场、资金、技术、劳动力、生态条件、清洁能源、政策等因素。由材料可知:怒江州所在地区“四山夹三江”,地势险峻,交通不便,开发难度大。怒江州地处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当地人口密度小,经济欠发达,与东部发达地区相距遥远,因此开发水电能源远离能源消费市场,输电困难,经济欠发达,资金不足。怒江流经中国、缅甸两个国家,为跨国界河流,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因此怒江水能资源的开发受政治因素影响。第(3)题,影响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怒江大峡谷所在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条件复杂,架桥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高。材料显示,溜索过江是“过渡者将竹、木制做的溜板或特制座位,吊在绳索上,借助于绳索的倾斜度,溜向彼岸”,因此利用溜索过江,对成本和技术要求低,但运量小,运距短,安全性差,且每根溜索只能单向运输。第(4)题,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中相关专家所说的“灾难”主要是因为怒江州海拔1 500米以下的森林遭破坏严重。森林的破坏直接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受损;森林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当地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层破碎,山高谷深,降水丰沛,森林破坏易导致当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