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张PPT。1简介 二胡始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宋朝学者陈蜴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二胡,过去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又称为南胡。集中于中高音域的表现,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广为大众接受。1920年代,二胡始作为独奏乐器出现在舞台上。在这之前,二胡多用于民间丝竹音乐演奏或民歌、戏曲的伴奏。
二胡形制为琴筒木制,筒一端蒙以蟒皮,张两根金属弦,定弦内外弦相隔纯五度,一般为内弦定d1,外弦定a1,其演奏手法十分丰富,左手有揉弦、自然泛音、人工泛音、颤音、垫指滑音、拨弦等,右手有顿弓、跳弓、颤弓、抛弓等。演奏二胡需要左右手配合。 意境深远的《二泉映月》、催人泪下的《江河水》、思绪如潮的《三门峡畅想曲》、宏伟壮丽的《长城随想》、奔腾激昂的《赛马》、《战马奔腾》等曲都是其优秀的代表性曲目。 本世纪二十年代,二胡能发展成为独奏乐器和华彦钧(阿炳)(左图)、刘天华(右图)等的贡献是分不开的。通过许多名家的革新,二胡成为一种重要的独奏乐器和大型合奏乐队中的弦乐声部重要乐器。弦乐
现今经常被提到的弦乐一般是指西洋管弦乐队中的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可以合奏的乐器很多,在西洋弦乐方面最常见的是弦乐四重奏(第一小提,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不过形式也不固定。现在的重奏形式更始层出不穷,木管组(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巴松)也经常加上圆号组成五重奏。民族器乐中除了传统常见的重奏形式,古筝,琵琶,二胡等都可以加上钢琴来伴奏。
课件7张PPT。民乐合奏民乐合奏:1、概念:由多种乐器演奏,不论是齐奏型织体还是多声部型织体的演奏,皆称合奏。
2、民乐合奏的特点:
实用性强,绝大部分和人民群众的风俗生活结合在一起。如过年过节、婚丧嫁娶、迎神赛会等活动,都有民乐合奏的存在。
合奏乐种类① 宫悬乐合奏:
按中国古代的乐器悬挂制度而得名。
编钟乐《楚商》
② 丝竹乐合奏:
“丝”与“竹”是周朝的八音乐器分类法中的两个种类。丝指的是弹弦乐器,竹则指的是竹制吹奏乐器。丝竹乐指的是用竹制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优美抒情、轻快活泼的情趣。
具有“柔、细、轻”的音乐特征:
柔:指乐队合奏音响柔润的特点;
细:指演奏风格精致细腻的特点;
轻:指乐曲侧重于表现轻快、愉悦的情趣。
三大丝竹乐:江南丝竹、
广东音乐、
福建南音。③ 吹打乐合奏: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如浙东吹打、苏南吹打、山东鼓吹。
④民族管弦乐合奏:由吹、拉、弹、打四类乐器结合的大型合奏形式。
吹管乐器:梆笛、曲笛、笙、萧、唢呐。
拉弦乐器:高胡、二胡、中胡、革胡、低
音革胡。
弹拨乐器:柳琴、琵琶、阮、扬琴等。
打击乐器:各种鼓、锣、钹等。
《二泉映月》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二泉映月》,二胡独奏区的演奏效果,体验乐曲的悲凉、向往光明的情绪情感,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
2、通过欣赏,能够体验和感受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那种倔强、刚毅的性格,同时学习他那种坚决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3、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建设国家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乐曲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分为:古代音乐、民族器乐曲、民歌、戏曲曲艺音乐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族器乐曲。
请学生例举一些中国的民族乐器的名称。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关二胡的重要的民族乐曲,请讨论后例举中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或二胡名曲。导入课题——《二泉映月》。
二、作者介绍(请同学们打开网络资料自己阅读了解作者生平)
1. 华彦钧
小名阿炳(解释:炳是光明显著的意思。正好与阿炳的显示情况相反)
1893年出生——1950年去世(1893年与我国伟人毛泽东同年出生)。
2. 阿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灌录个人专辑录音带和唱片的民间艺人。
3.介绍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主要作品
三、作品介绍:首先,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
其次,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另外,乐曲的艺术美感还表现在于深沉中含质朴,感伤中见苍劲,刚柔并济,动人心魄。再则,这首乐曲体现了注重情深、着意传神的法则,发人联想,令人回味
四、介绍二胡
二胡又名南胡,构造分琴筒、琴杆、轸子、千斤、弓等,张弦二根,大多采用五度定弦。弓夹在两弦中,琴筒上蒙蟒皮。音域为d1-d3(a3)。音色柔和优美。本世界初,刘天华先生写了《良宵》等十首二胡独奏曲和一套二胡练习曲,提高了二胡的性能,使之成为独奏乐器。
五、作品欣赏
1、播放《赛马》的音乐,感受乐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2、播放《二泉映月》片断,感受乐曲哀婉、凄凉的情绪。
4、引导学生说说听后两段音乐的不同感受。
5、引出课题
师:这段音乐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一起来完整的欣赏乐曲——《二泉映月》。
六、学习乐曲的引子和主题旋律,体会反映的思想内容:
(1)感受主题音乐,并唱一唱。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乐曲的主题音乐。
生:随着音乐用“嗯”轻轻的哼唱。
(2)播放音乐主题2
A、听到这里同学们感受到这位盲艺人内心怎样的痛苦呢?(学生各抒己见)
B、这位街头流浪的音乐家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辣,孤独地用他心爱的乐器倾诉心中的坎坷、痛苦、不平,音乐中多次出现这样一个感人的音调(出示音乐主题——哼唱体验)。
C、这一主题不断变化、发展,音乐层层推进,产生了最为愤慨的、激动人心的高潮,让我们继续欣赏,当你听到高潮时可举手或用合适的神情、动作表示出来(放至高潮处)。
D、此时此刻,你们心中有何震撼?你从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E、命运对他如此不公,生活对他如此残酷,倔强刚毅的阿炳终于发出了激愤的呐喊(出示高潮音乐,一起唱唱、议议)。
F、这是他对命运的挣扎和反抗,是他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愤怒,是他积淀已久内心情感的全部发泄(播放高潮及过渡句)。
然而苦难生活也磨练了阿炳倔强刚毅的个性:不向命运低头,勇于向黑暗现实挑战。
G、乐曲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然而音乐中还有一个更为深情、细腻的尾声,让我们一起倾听主题的最后重现(播放尾声音乐)。
意犹未尽的尾声给了我们怎样的遐想?
七、拓展延伸
师:在我们江苏还有很多的二胡演奏家,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生:请学生小组交流
师:出示刘天华、闵惠芬的图片和有关资料
1、了解江苏二胡演奏家——刘天华、闵惠芬
2、欣赏有关的二胡曲目——《光明行》、《空山鸟语》片断音乐
八、请同学把欣赏这首乐曲后的体会写下来,然后通过网络进行讨论总结。
《二泉映月》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二泉映月》中作者悲凉、哀伤的情绪及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热爱及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喜爱。
(2)学生能积极参与聆听、演唱、演奏、律动等艺术实践活动,主动地欣赏音乐,了解弦乐合奏。
教学过程:
一、 听辨导入:
1、 听主题片段:片断1
(1)教师:请大家分辨这段音乐主题片断出自哪部作品?作者是谁?音乐片段中得主奏乐器是什么?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2)《二泉映月》主题播放
(3)学生:学生谈对音乐片段的听辨结果。
2、 引出课题:二泉映月
(设计意图:创设教育环境,在学生听辨结果中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
二、 新课:
(一 )学生交流:
1、 学生展示各自课前要求搜集的成果(文字、图片、音乐不同版本、生平)。
2、 选派代表介绍本组搜集内容。
3、 表演组(器乐形式、声乐形式、舞蹈形式表现《二泉映月》)。
(二)教师展示交流:
1、《二泉映月》的不同表现形式:(钢琴独奏、弦乐五重奏、舞蹈)片断欣赏。
2、照片(无锡故居、二泉映月、锡惠公园)。
(三)主题欣赏:
1、 唱谱例
(1)主题可以分为几个乐句
(2)乐句之间的关系?
提示:后一 句的起音与前一句的结束音是否相同?
学生谈认识
教师:民族音乐创作中的连接方式:鱼咬尾(顶真格)。
2、唱谱例
感受三个乐句的旋律、情绪变化特点,体会音乐情绪的变化。
提示:音区上三个句子的特点;
旋律、节奏上三个乐句的变化特点。
3、 听全曲
想象着自己置身于无锡天下第二泉边聆听盲艺人阿炳为我们演奏此曲(闭上双眼或关闭灯光,情景设置)。
[听赏全曲]
教师:全曲中主题出现过几次?是完全重复的吗?
说明:(1)在音乐主题中欣赏、分析音乐,在音乐中审美。
(2)情境创设可以让欣赏者更好的体会、感受音乐和作者。
(四)教师:我们有两个世界:睁开眼是片光明的世界,闭上眼是片黑暗的世界。阿炳通过他的《二泉映月》这支乐曲作为桥梁,联系了光明与黑暗两个世界。不仅让中国也让世界认识和记住了阿炳的名字。20世纪70年代相继由一 些世界级的指挥家指挥许许多多著名的国内及国外的交响乐团演奏此曲,并使他的影响跨出国门。
[听赏]:
1、二泉映月的不同形式的演出录像。
2、阿炳本人演奏的实况录像。
师生讲解:阿炳生平及《二泉映月》的命名。
《二泉映月》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了解音乐家的生平以及不同的音乐形象和风格,通过对比、分析,加深体验音乐的内涵,拓宽学生的视野。
2.引导学生从主题旋律、节奏、音色、结构等方面去感受与分析,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内容:
1.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体会音乐风格与内涵。
2.启发学生感受音乐形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部分:
听二胡演奏曲《赛马》音乐进教室。
(二)新课教学部分:
1. 介绍民族弓弦乐器—二胡。
2. 并介绍阿炳其他的乐曲,以及说唱曲
(1)提问学生刚才进教室时听到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引出乐器—二胡(多媒体展示二胡的结构图),介绍我国民族弓弦乐器—二胡。
(2)向同学们介绍《二泉映月》取名的由来。
(3)了解我国民族乐器二胡的构造、音色特点和演奏方式。
3.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要求学生从书上查阅关于二胡、《二泉映月》和作者华彦欣赏《二泉映月》。
(1)完整欣赏一遍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
请学生欣赏完后用一个词来表述自己的感受。
(2)分析乐句旋律特点。
请注意每个乐句之间和每个乐句的音区有什么特点?
(前一句的结尾音和后一句的开始音相同,一句比一句高,越来越激动)。像这种句句紧扣,环环相连,鱼咬尾连环扣的创作手法,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之一。
(3)分析乐句的情绪。
4.通过我国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春望》,启发学生的情感。并写在课本上,用自己的感情去填写相应的位置。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老师设计一个练习,请同学们听这段主题,把三个乐句所对应的表示情绪的词用连线的方法连起来。
(2)运用古诗启发情感。
(三)小结:
音乐是无国界的,曾经有一位著名的指挥家日本的小泽征尔听了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后,无限感慨地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的确,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同学们,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吧!
课件6张PPT。二泉映月弦乐合奏二泉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二泉映月”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阿炳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作品分析 继长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
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
感情基调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课件8张PPT。 《二泉映月》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一首名曲,旋律委婉流畅,意境深邃,乐曲的作者是我国的一位民间音乐家。我们的这位民间音乐家是谁呢?他又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这首曲子的?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1950)人称瞎子阿炳,江苏无锡人,父亲精于道教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阿炳自幼受到父亲的严格训练和江南民族音乐的影响,很快就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 他25岁左右继承父业,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这时他的音乐造诣已经很高了,不幸的是在他35岁时双目失明,加上社会动乱,生活无着落,便成为一名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的民间世人,人们叫他“瞎子阿炳。” 卑微的出身,视力的残疾,穷困的流浪生活,使阿炳饱尝了人间的辛酸,在这首作品里有伤感的叹息。有苦痛的倾诉,有难以排解的愁绪,也有抑制不住的激愤,还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此时此刻,你在欣赏这首曲子的时候,脑海中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你能通过对阿炳街头卖艺生活的描述,来展开联想,想像一下当时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劳动人民他们的一些生活情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