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合作探究 释疑难
素养培优 提技能
课堂小结 梳脉络
自主梳理 探新知
随堂巩固 测达标
本章概述 明要求
本章概述 明要求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规律。
自然地理学将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合思维)。与此同时,由于不同地域内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特点不同,长期的自然过程使得区域内部逐渐趋于一致或均质,同时与邻近地域或其地域的差异性逐渐增大,从而导致地域分异,将自然环境看作整体是地理学特有的视角,遵循整体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知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本章有两节内容,第一节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是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一节,整体性表现出自然环境具有整体功能、整体演化、整体响应外界干扰等特征,要理解整体观念,能阐明其整体性规律,要研究其内部的相互联系。第二节,地域差异,即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存在差异,具体指的是地球表层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致性的地域单元的分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然环境及组成要素在地表沿确定方向有规律发生分化所形成的差异,其中带有普遍性的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有序性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项目 专业或大学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专业 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貌、植物地理学、土壤学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知名高校 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举例说明、分析自然环境要素组成及特点。
2.结合资料,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3.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启示作用。
综合思维:通过典型案例和相关图表,结合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分析其对整体及其他要素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通过当地野外考察及相关资料,了解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加深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人地协调观:通过野外考察结果和对整体性原理的理解,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人地和谐发展的认识。
1.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要素构成了自然环境。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
2.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3.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4.自然环境的功能既包括自然要素的功能,也包括整体功能。
5.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6.自然环境被干扰后,环境变化速度较快,各要素变化不同步。
自主梳理 探新知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
1.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________、生物、土壤及________等要素组成。
岩石
地貌
2.物质与能量循环
(1)类型:水循环、____________、岩石圈物质循环。
(2)目的:进行____________和能量交换。
(3)意义:形成一个相互渗透、___________和相互联系的______。
3.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______,表示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有机质的是______。
生物循环
物质迁移
相互制约
整体
C
A
B
D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1.生产功能
(1)概念: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___________的能力。
(2)过程:植物提供_________,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营养盐,通过_____________,生产出有机物。
(3)特点:自然环境要素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_______有明显差异。
有机物
叶绿素
光合作用
强弱
2.稳定功能
(1)概念: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_____________、保持性质_______的功能。
(2)特征:各自然环境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环境拥有此功能。
3.意义
(1)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________。
(2)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______。
自我调节
稳定
发展
差异
[特别提醒] (1)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
(2)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稳定功能是单个自然要素所不具有的。如自然环境具有平衡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功能,但大气本身不具有该功能。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1.特点
(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 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_________的。
2.意义: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_________,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____________。
统一
协调
要素组合
[特别提醒] (1)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改变,即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2)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区域。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环境产生影响。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响应原理
2.特点
(1)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____的,各要素变化也__________。
(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干扰的后果常常被________,环境变化越来越快。
快速
不同步
放大
合作探究 释疑难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联系及整体功能
知识点 1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分析诗中体现的自然环境要素。
(2)分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的自然要素的关系。
(3)说明该诗体现的自然环境的循环过程和特征。
提示:(1)生物、土壤。
(2)自然要素间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3)生物循环,整体性。
一、明确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1.气候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2.地貌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水 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
大气 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
土壤 坡陡,易水土流失;坡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
生物 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
3.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4.生物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大气 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
生物 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
水、地形 土质疏松,易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岩石 地壳表层的岩石圈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
二、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两大功能
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
功能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概念 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功能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形成 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举例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下图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读图,据此完成(1)~(2)题。
例题 1
(1)图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地理现象可能发生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河网密布,河流径流量大
C.土壤多呈碱性,有机质含量少
D.流水作用弱,风力作用显著
C
B
[解析] 第(1)题,图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2)题,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充沛,土壤多呈酸性,地面河湖纵横,河流径流量大,流水作用强。
生物既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环境的创造者,在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生物循环的图示,正确的是( )
对点训练
A B
C D
B
(2)植物的光合作用体现了自然环境的( )
A.整体功能 B.稳定功能
C.调节功能 D.生产功能
(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联系的圈层有( )
A.生物圈与大气圈
B.生物圈与水圈、岩石圈
C.生物圈与大气圈、岩石圈
D.生物圈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
D
D
[解析] 第(1)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合成有机物,有机物作为光合作用的产物,又成为动物和微生物的食物,动植物遗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又以无机物的形式重新回到环境中。第(2)题,生产功能是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第(3)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涉及的物质有水、矿物质、大气,它们分别来自水圈、岩石圈和大气圈,又在生物圈(绿色植物)进行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知识点 2
新疆楼兰古城遗址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那时,这里河流两岸水草丰美,田地肥沃,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然而,到了公元400年,楼兰已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从此,楼兰古城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楼兰古城究竟是怎样消亡的,也就成为一个难解的谜团。但多数人认同的说法:由于孔雀河改道,塔里木河断流,其下游的楼兰地区水源逐渐枯竭,植被死亡,居民的生计难以维系,纷纷离开故土,古城由此消亡。
据以上材料和图,探究以下问题。
(1)简述新疆楼兰古城遗址所在区域的自然植被类型及气候类型。
(2)假如材料中的说法成立,推测楼兰古城的消亡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什么特征。
(3)举例说明楼兰文明消失过程中某个自然环境要素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提示:(1)自然植被类型为温带荒漠,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2)整体性。
(3)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湖减少,气候恶化,风沙增多。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方法技巧] 自然环境整体性问题的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博斯腾湖及周边地区简图。
例题 2
材料二 博斯腾湖位于天山以南,是中国内流水系中最大的淡水湖,水域面积一度超过1 200平方千米,湖水透明度达2.2米,主要补给水源是开都河。湖区7月平均气温为26 ℃,1月平均气温为-10 ℃。
材料三 由于连年注入湖区的水量不断减少,湖泊周围湿地大量消亡,博斯腾湖逐渐由淡水湖演变成微咸湖,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扁吻鱼在内的6种鱼类已在博斯腾湖绝迹。
(1)推测开都河的水文特征。
(2)分析博斯腾湖萎缩对周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 第(1)题,开都河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位于天山以南,夏季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因此汛期有夏汛和春汛,但径流量较小,且季节变化大;地处温带地区,冬季有结冰期;河流上游地区流经山地,坡度陡,流速快。第(2)题,“博斯腾湖萎缩”即区域水文要素发生了改变,水文要素改变会对其他要素(气候、地形、生物、土壤)产生影响。博斯腾湖湖泊面积减小首先会导致周边区域气候更趋于干旱,降水减少,昼夜温差增大;随着降水的减少,植被覆盖率下降,引起生物多样性减少;周边农耕区土地盐碱化程度更加严重;荒漠化现象更加突出;大风、沙尘天气增多,风沙灾害频繁。
[答案] (1)径流量小;水位不稳定,有夏汛和春汛,冬季为枯水期;有结冰期;河水含沙量较高;上游水流湍急,流速快。
(2)湖泊面积减小导致周边地区气候更加干旱,昼夜温差变大;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更加贫瘠,荒漠化加剧;风沙灾害频繁。
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完成问题。
对点训练
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 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解析] 思路如下图:
素养培优 提技能
策略指导
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关联图的判读为例
[信息提取]
提取三大信息:①形成人工湖;②改变下游河流水文特征;③修建水库对各地理要素的影响。
[方法总结]
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关联图的判读方法
(1)从图名获取信息
由图名“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可知,本图展现的是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2)综合分析修建水库产生影响的思路
①土壤:库区周围地区土壤草甸化或盐渍化。
②地下水:地下水位上升。
③生物:陆生生物减少,水生生物增加,某些洄游鱼的洄游路线被阻隔。
④岩石:蓄水后压力增大,诱发地震。
⑤地方气候:湿度、云量、雨量增加,库区周围的温差减小。
⑥水资源:调节了其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
⑦泥沙淤积:库区因流速减缓而使泥沙沉积加重,下游泥沙淤积减轻。
⑧水旱灾害:洪水期水库蓄水,削减了下游洪峰;枯水期水库放水,补充、稳定下游径流;水旱灾害减轻。
考题展示
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是珊瑚、贝壳碎屑砂,质地疏松。南海诸岛面积小,海拔低,鸟类多,植被有200余种。除滨海地区外,土壤含盐量大部分较低。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下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据此完成(1)~(2)题。
(1)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蒸发弱
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
C.植物多,吸收盐分
D.距海远,海水影响小
(2)南海诸岛土壤中富磷,磷的最主要来源是( )
A.鱼类死亡分解
B.植物死亡分解
C.鸟粪、鸟类残体
D.珊瑚、贝壳碎屑
B
C
[解析] 第(1)题,南海诸岛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故A错误;南海诸岛虽然面积小,但是该区域为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丰沛,淋溶作用强,使岛上土壤含盐量降低,故B正确;植被主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对盐度的影响作用较小,故C错误;南海诸岛面积小,所以岛上各地距海均较近,故D错误。第(2)题,据图可知,鸟类排泄鸟粪,堆积分解,磷进入到土壤。南海诸岛鸟类较多,粪便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磷,经过漫长地积累,逐渐形成了富磷土壤,故C正确。
课堂小结 梳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相互关联图(图1)和某地貌景观图(图2),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图1中表示塑造图2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A
D
[解析] 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对;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溶蚀可溶性岩石而形成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错;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错;东北黑土退化是因为自然植被减少,进而使流水侵蚀掉土壤中的有机质,主要体现了植被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故D错。第2题,图2为风积沙丘地貌,分布在干旱地区,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故D对。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解析] 据图可知,③④为地质和地形。 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故选C。
C
4.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解析] 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A正确。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B错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提供有机质,C错误。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D错。故选A。
A
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由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5~6题。
5.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 )
A.收集大气降水 B.获取更多光照
C.抵抗冬季寒冷 D.吸收地下水分
6.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 )
A.人工播种 B.降水减少
C.气候变暖 D.冻土增厚
B
C
[解析] 第5题,苔原植被处于极不利的生态条件下,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苔原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以便尽可能多地采集太阳光。第6题,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由局部变成了森林,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与人工播种无关;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高纬地区降水会有所增加;气温升高,冻土层会变薄。
二、综合题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
材料二 我们将地图上的古城和古遗址连接起来,就可以显示出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事实是令人震惊的:丝绸之路南道及其连接的古城,几乎全部被深埋在沙漠腹地;而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古今道路竟然相距平均100多千米之遥。这一事实,清晰地显示了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沙漠与绿洲的进退局势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变迁。
(1)指出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
(2)简述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
[答案] (1)变化特点:绿洲面积缩小;现代绿洲远离古城遗址,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原因:冰川面积缩小,冰川融水量减少;人口增加,人类活动规模加大,导致水资源数量不断减少。
(2)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内流河湖,水资源短缺;沙漠广布,土壤贫瘠;植被稀少,以荒漠为主;盆地地形。
[解析] 第(1)题,据图和材料可知,绿洲面积变小;现代绿洲距离古城遗址较远,距离昆仑山的山前地带更近。成因:由于气候的变化,冰川面积缩小,冰川融水量减少;人口数量增加,人类生产活动规模加大,用水量增加,导致水资源数量不断减少。第(2)题,该地位于西北地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形成大陆性气候;地表水资源不足,多内流河湖;沙漠广布,土壤贫瘠;植被稀少,以荒漠为主;四周被山脉环绕,中间低四周高,形成盆地地形。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基础巩固练
一、单项选择题
读“武夷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完成1~2题。
1.从山麓到山顶,武夷山的自然带分布顺序是( C )
①农耕地与荒坡灌木丛带 ②山地草甸带
③针阔混交林带 ④苔藓矮林带
⑤阔叶林带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⑤②③
C.①⑤③④② D.②③①④⑤
2.武夷山脉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海拔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C )
A.地形差异 B.温度差异
C.降水差异 D.土壤差异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可知武夷山地处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麓海拔低,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应以农耕地为主;随着海拔的升高,热量逐渐减小,自然带将逐渐更替为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草甸带等,C项正确。第2题,武夷山东侧山地是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形成地形雨,降水量多于山地西侧,导致同一自然带东部高于西部,C项正确。
读“世界某著名山地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3~5题。
3.该山可能位于( A )
A.非洲 B.亚洲
C.北美洲 D.欧洲
4.该山两坡基带植被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D )
A.北坡纬度低,热量条件好
B.南坡为向阳坡,气温高
C.北坡为背阴坡,蒸发量较小
D.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
5.甲地植被类型及随着纬度的升高该植被类型在山地分布海拔的变化的组合,正确的是( B )
A.针叶林—逐渐降低
B.常绿阔叶林—逐渐降低
C.针叶林—逐渐升高
D.常绿阔叶林—逐渐升高
[解析] 第3题,该山地基带分布有热带雨林、热带疏林草原,因此可判断该山位于赤道附近,且海拔接近6 000米,最可能为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第4题,由图可知,该山南北两坡基带植被均为热带植被,故两坡热量条件差距不大;南坡基带为热带雨林,且雪线较低,说明该坡降水较多,为迎风坡。第5题,甲自然带海拔比热带疏林草原高,比落叶阔叶林低,因此应为常绿阔叶林;随纬度升高,气温逐渐降低,该植被类型在山地分布海拔也应降低。
下图为非洲局部简图,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六地自然带形成过程中,受地方性因素干扰最大的是( B )
A.③④ B.①⑥
C.①④ D.②⑤
[解析] 读图可知,根据图中序号分布位置,②③④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符合地带性规律,A、C、D错。①地处高原、⑤地处背风坡,都受地形影响,形成热带草原带,主要是受地方性因素影响;⑥是热带雨林带,形成原因是地处从海洋吹来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且沿岸有暖流增温增湿作用,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与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无关,主要是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形成的,B对。故选B。
7.图中①③两地的自然带( A )
A.类型相同,成因不同
B.类型不同,成因不同
C.类型不同,成因相同
D.类型相同,成因相同
[解析] 图中①③两地的自然带都是热带草原带,但①是因海拔高形成的,属于地方性因素;③是由于信风带和赤道低压带的交替控制而形成,符合地带性规律。所以类型相同,成因不同,故选A。
二、综合题
8.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自然地带的分异体现了什么地带性规律?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图中森林带一般属于哪类森林自然带?该自然带在南、北坡分布差异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3)北坡森林带上、下均有丰富的草场资源。为了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当地牧民一般把_高山草甸__带(图中自然带)作为夏季牧场。
[答案] (1)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产生原因: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导致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征发生垂直分异。
(2)针叶林带。北坡降水比南坡降水多。
[解析] 第(1)题,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三个规律。图中给的是北半球中纬度某山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图中自然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应该是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其产生的原因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条件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引起植被、土壤的变化。第(2)题,图中的森林带位于海拔4 000米左右,气温较低,且位于山地草原之上,所以不可能是阔叶林,只能是针叶林。据图可知该森林带在南坡海拔高,且分布狭窄,北坡分布海拔低且较宽,说明北坡的水分条件好于南坡,可推出北坡降水比南坡降水多。第(3)题,在夏季,气温较高,海拔比较高的高山草甸区也可以作为牧场放牧,而海拔较低的山地草原牧场可以休养生息。到了冬季,海拔比较高的高山草甸区因气温太低不能放牧,只能在海拔较低的山地草原牧场放牧。所以把高山草甸作为夏季牧场可以充分利用草场资源。
能力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热带云雾林一般分布在热带山地的山顶或山脊,有持续性或季节性云雾覆盖,植株相对矮小、树干弯曲。海南岛热带云雾林分布在海拔1 200米以上,下图为该岛云雾林主要分布区示意。据此完成1~2题。
1.海南热带云雾林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B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针叶林 D.苔原
2.热带云雾林植株矮小、树干弯曲的原因是( D )
A.热量不足 B.土壤贫瘠
C.地质灾害多 D.风力强劲
[解析] 第1题,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海拔每上升 1 000 米,气温下降约 6 ℃,最有可能是常绿阔叶林,B正确;1 200 米以上不可能出现所需热量更高的热带雨林,A错误;气温也没下降到针叶林和苔原的生长条件,C、D错误。第2题,山顶或山脊处风力强劲,植株高容易倒伏断裂,在风的影响下树干弯曲,D正确;热量不足、土壤贫瘠等与树干弯曲没有关系,A、B错误;山顶或山脊的地质灾害可能有滑坡和崩塌等,但与植株矮小、树干弯曲关联不大,C错误。
下图为塔里木盆地边缘某山地两坡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 D )
A.甲表示北坡,乙表示南坡
B.丙表示草甸草原带
C.甲表示东坡,乙表示西坡
D.丙表示温带荒漠带
4.导致该山地甲、乙两坡垂直带谱复杂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C )
A.降水 B.气温
C.相对高度 D.山顶海拔
5.造成乙坡缺少森林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C )
A.纬度高,气温低 B.海拔高,气温低
C.地形封闭,降水少 D.为阴坡,光照不足
[解析] 第3题,塔里木盆地南缘为昆仑山、阿尔金山,北缘为天山。读图可知,该山地甲坡山麓海拔为4 600米左右,乙坡山麓海拔为1 300米左右。甲、乙两坡山麓海拔差异显著,由此可判断该山地是昆仑山,昆仑山大致为东西走向,山脉南侧为青藏高原,北侧为塔里木盆地,因此南坡的地面高度要远高于北坡,故甲表示南坡,乙表示北坡。该山地的北坡山麓为塔里木盆地边缘,该盆地较为封闭,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气候极为干旱,属于温带荒漠气候,垂直带谱基带为温带荒漠带。第4题,读图可知,甲、乙两坡相比,乙坡的相对高度大,水热条件随海拔变化较大,因此垂直带谱较为复杂。第5题,由甲、乙两坡的地面高度可知,乙坡为昆仑山北坡,位于塔里木盆地南部,因该盆地较为封闭,水汽难以进入,降水少,导致乙坡缺少森林分布。
河谷地带本应是最不缺水的地方,可在西藏昌都,金沙江、澜沧江与怒江流过的峡谷,却大多干旱少雨,甚至出现一派亚热带荒漠景象,它们被称为“干热河谷”。据此完成6~7题。
昌都市水系及主要峡谷分布图
6.按照地域分异规律,这些“干热河谷”的谷底应分布的植被为( A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高山草原与草甸
C.亚热带草原 D.温带落叶阔叶林
7.“干热河谷”的成因是( D )
A.大气环流 B.海陆位置
C.热岛效应 D.焚风效应
[解析] 第6题,读图可知,该地位于30°N附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按照地域分异规律,这些“干热河谷”的谷底植被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7题,在西藏昌都,金沙江、澜沧江与怒江流过的峡谷大多干旱少雨,主要原因是受地形影响,在背风坡产生了焚风效应,降水少。
二、综合题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新疆,天山被称为垂直的牧场。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生活在新疆广大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
材料二 天山自然带示意图(图甲)和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图乙)。
(1)指出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
(2)天山天然草场资源地广、质优、种类多,试分析其原因。
(3)简述天山牧民放牧转场的大致过程,并简述转场放牧的好处。
[答案] (1)北坡自然带种类丰富,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失云杉林带;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北坡的雪线较南坡低。
(2)天山地处中纬度地区,光热充足,气候适宜牧草生长;山地面积广大,草场分布区域广;海拔高,终年积雪,冰雪融水丰富,为草场提供充足水源,牧草繁茂;从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大,气候差别大,牧草种类依其地区、季节不同而有差异,种类繁多。
(3)过程:冬季,牧民在(林带及以下)海拔较低的(山地荒漠)草原放牧;春季转暖向高处(山地)草原转移;夏季在(林带及以上)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秋季转冷,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冬季在山麓牧场(利用囤积的牧草)过冬。
评价:转场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海拔的草场资源;同时也保护了草场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草场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第(1)题,自然带差异可从自然带多少、具体类型及分布海拔高度比较。第(2)题,注意问题包括三方面:地广、质优、种类多,可从气候及地形角度分析。第(3)题,结合“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即可回答,注意气温变化是其转场的根本原因。(共67张PPT)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第2课时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
合作探究 释疑难
素养培优 提技能
课堂小结 梳脉络
自主梳理 探新知
随堂巩固 测达标
1.举例说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2.举例说出地方性分异规律的表现。
综合思维:通过典型案例的视频、图文等资料,分析自然环境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考察,认识自然环境不同地区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特点。
1.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山麓与陆地自然带一致,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带变化相似。
2.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形成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称为地方性分异规律。
自主梳理 探新知
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的主导因素:________、________状况。
2.主要分布地区:高大的山体。
3.表现:高大的山体随着海拔的变化,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变化。
(1)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____________。
(2)山麓与陆地自然地带一致。
(3)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水分
热量
垂直带谱
[方法技巧]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1)热量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热量逐渐减少。
(2)降水量变化:迎风坡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表现为少→多→少;背风坡较少。
(3)植被: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表现为森林→灌木→草原草甸→荒漠→冰川。
二、地方性分异规律
1.含义:地方性分异规律是___________的分异规律。
2.形成的主导因素:地形、______________等地方性因素。
3.温带湿润区不同地形的植被特点
不同地形 水分条件及原因 植被特点
高而陡的山坡 降水较多地转化成坡面径流,未被土壤吸收,水分条件差 只能生长耐旱的植被,如针叶林(或灌丛)
较小尺度
岩石风化物
不同地形 水分条件及原因 植被特点
低洼的河谷地带 周边汇水丰富,水分条件好 生长着____________
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 水分适中 生长着____________
草甸植被
落叶阔叶林
4.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发生范围
地方性分异是发生在较小的尺度上的,诸如坡麓、坡面、坡顶的地貌部位差别,是最重要的小尺度地域分异,岩性和土质的分异也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由于基岩风化壳直接影响土壤的发育,在相同的地貌部位,岩性的差别可以形成不同的小环境,生长不同的植物种类。例如,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
合作探究 释疑难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点 1
每当季节变换,生活在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牧民便开始“搬家”,更换牧场。从山前平原的春秋牧场,搬至深山里的夏牧场;等到气温下降,再从高山带逐级往下迁,以便赶在冬天来临前,回到河谷低地或沙地周围温暖的冬牧场。生活在新疆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下图是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
据以上材料和图,探究以下问题。
(1)分析生活在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牧民“转场”的根本原因。
(2)分析生活在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牧民随季节转场的自然原因。
提示:(1)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从山麓向上,水热状况及其组合发生变化,产生垂直地域分异。
(2)水草丰美和气候适宜是满足牧民放牧的两个基本条件。夏季林带以上降水较多,水草丰美,气候凉爽,是牲畜抓膘增壮的良好场地;冬季山下的河谷低地和盆地,没有厚雪覆盖,便于牲畜觅食牧草,且气候不太寒冷,牲畜可安全过冬。
1.山麓自然带的确定
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自然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该山所在自然带一致,因此可以根据山麓的自然带确定该山所处的纬度带和气候带,反之亦成立。
2.山体自然带的数目
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相对高度、海拔相关,具体见下图:
3.山体自然带的类型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地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见下图):
4.同一自然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
一般来说,向阳坡高于背阴坡,这与向阳坡热量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见下图(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
下图为某山脉山坡的垂直植被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例题 1
(1)图中山坡原有的一类自然植被现已完全缺失,该类自然植被可能是( )
A.热带草原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高山草甸
(2)导致上题自然植被类型缺失的因素最可能是( )
A.纬度位置 B.人类活动
C.地形地势 D.海陆位置
B
B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条件发生变化,植被也随之变化。图中山坡原有的一类自然植被现已完全缺失,根据图中原生植被类型,在原生常绿阔叶林上,应存在原生落叶阔叶林,再向高处才是原生针叶林,所以缺失的是落叶阔叶林,B正确;根据基带判断,该山位于亚热带,没有热带草原,A错误;常绿硬叶林分布在大陆西岸,不应该与常绿阔叶林同在大陆东岸,C错误;该山分布有原生高山草甸,D错误。第(2)题,该山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A、C、D错误;人类砍伐森林,会导致原生的落叶阔叶林缺失,被次生林取代,B正确。
雪莲是新疆的特产,生长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冰碛砾石滩中,种子在0 ℃发芽,3~5 ℃生长,幼苗能够抵御-21 ℃的低温,在15~25 ℃时生长旺盛。雪莲以天山所产最多,质亦最佳,可作药用,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下图是天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对点训练
(1)影响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种类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降水
C.海拔 D.温度
(2)天山雪莲最可能的分布区在( )
A.高山冰雪带 B.高山草甸带
C.山地草甸草原带 D.云杉林带
B
B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天山北坡有云杉林带分布,自然带谱较南坡复杂,说明北坡水分条件较南坡优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坡地处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故影响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种类差异的主导因素是降水。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雪莲生长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冰碛砾石滩中,而雪线以上常年被冰雪覆盖,温度在0 ℃以下,雪莲难以生长,由此判断雪莲生长于雪线下方的高山草甸带。
地方性分异规律
知识点 2
“生而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金秋季节,新疆南部塔里木河流域1 500余万亩的原始胡杨林层林尽染,在阳光的照耀下一片金黄,美到令人窒息,迎来一年中最佳观赏期。世界上的胡杨绝大部分生长在中国,而中国近九成的胡杨生长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是目前世界原始胡杨林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多年来,新疆持续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沿岸生态得以不断恢复,原始胡杨林逐渐“复苏”,大量幼苗破土而出。每年秋季,塔里木河两岸的原始胡杨林都会迎来全国各地的大批游客,金色的胡杨已经成为新疆独特的旅游名片。
据以上材料和图,探究以下问题。
(1)指出塔里木河流域的气候特征。
(2)分析塔里木河所在区域的典型植被是什么。胡杨林能在塔里木河流域生长的主要原因。
提示:(1)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
(2)塔里木河流域的典型植被是温带荒漠。胡杨林这种高大植被之所以能在塔里木河流域生长,主要是因为塔里木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1.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关系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是区域的两种属性,也是区域性的具体表现。地带性是指自然地带沿某一个方向延伸和按某一个方向更替的现象;非地带性是指海陆分布、洋流、地质构造、地形起伏等,干扰或破坏了地带性分布规律,使自然地带未按或未完全按某一方向延伸或更替的现象,如绿洲的分布不具有地带性,呈现出局部特殊的非地带性规律,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或不明显。
(2)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3)在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下,自然界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各地的地理环境都有其所处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2.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判断
(1)非地带性可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该地按照地带性规律不应该出现的事物却出现了,如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二是该地按照地带性规律该出现的事物却没有出现,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
(2)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判断方法:依据该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其应该是什么自然地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地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地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
3.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地带现象。如表:
因素 地区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成因
自然地带和地表景观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因素 地区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成因
自然地带和地表景观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 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因素 地区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成因
自然地带和地表景观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地形起伏 东非 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地带一致 高山植物区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因素 地区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成因
自然地带和地表景观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地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地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地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因素 地区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成因
自然地带和地表景观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洋流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地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地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地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 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因素 地区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成因
自然地带和地表景观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水分 昆仑 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 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四个箭头方向中,出现非地带性现象的是( )
A.a B.b
C.c D.d
例题 2
D
(2)上述非地带性现象出现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海陆分布
C.洋流 D.岩石性质
[解析] 第(1)题,a、c方向的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方向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方向的变化受地形影响,呈现出非地带性现象。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非地带性现象出现的主导因素为地形。
A
下图为美国西部某山谷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1)~(2)题。
对点训练
(1)与乙坡相比,甲坡植被稀疏的原因是 ( )
A.位于山地北坡,水汽到达少,水分少
B.位于山地北坡,太阳辐射强,蒸发大
C.位于山地南坡,水汽到达少,水分少
D.位于山地南坡,太阳辐射强,蒸发大
(2)甲、乙两地自然景观的差异反映了 (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D
D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与乙坡相比,甲坡植被稀疏的原因是位于山地南坡,是谷地的北坡,是阳坡,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水分条件差;乙是山地北坡,是谷地的南坡,是阴坡,蒸发少,水分条件较好,故D正确,A、B、C错误。第(2)题,甲、乙两地自然景观的差异是局地小范围特征,反映了地方性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都是地带性分异规律。故D正确,A、B、C错误。
素养培优 提技能
策略指导
山地垂直带谱图的判读
[信息提取]
提取四大信息:①山地基带类型;②南北两坡植被带分布;③相同自然带南北坡分布不同;④雪线分布。
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
a.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b.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纬度增高,温度降低,植被类型由热带雨林到针叶林和苔原。
同一纬度,随湿度减小,植被从森林到草原、荒漠。
[方法总结]
山地垂直带谱图的判读方法
(1)判定南北半球: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若由热量造成,则该山地一般位于北半球;若由降水造成,则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因素。
(2)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若山地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说明位于热带,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
(3)判读纬度高低:通常山地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如热带雨林带位于低纬度地区。
(4)判断迎风坡:迎风坡降水较为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如上页图中南坡的积雪冰川带分布的海拔较低,说明降水较多,为迎风坡。
考题展示
我国某主要山脉的主峰垂直自然带谱。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山地位于( )
A.甘肃 B.新疆
C.青海 D.西藏
(2)导致图示主峰南、北坡自然带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纬度 D.光照
B
A
[解析] 第(1)题,该山基带南坡为温带荒漠带,北坡为山地温带草原带,说明位于干旱区;且北坡山腰处有山地寒温针叶林带,而南坡没有森林带。结合新疆天山南、北坡气候,可判断图示山地位于新疆。图示高山基带海拔在1 000米左右,则不可能在青藏高原,可排除C、D两项;甘肃西北部高山的南坡基本位于青藏高原而海拔高,则可排除甘肃。第(2)题,图示南、北坡自然带类型不同主要体现在同一海拔上,北坡为草原、森林带,而南坡为荒漠、草原带,则主要是水分不同。
课堂小结 梳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为世界自然遗产,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物种多。下图为神农架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甲自然带为( )
A.草原带 B.荒漠带
C.季雨林带 D.针叶林带
2.导致同一自然带南北坡高度不同的主导因素是( )
A.水热状况 B.土壤性状
C.坡度大小 D.基带海拔
D
A
[解析] 第1题,读图,甲自然带下部自然带为针阔混交林带,上部自然带为山地灌丛草甸带,所以甲自然带为针叶林带。第2题,读图,图中显示,神农架山地自然带中,同一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南坡分布的海拔更高,神农架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南坡为阳坡,且为夏季风的迎风坡,热量较北坡充足,水分条件较北坡更好,水热条件更好,所以南坡自然带上限的分布海拔更高,相比于水热状况,其他选项的因素南北坡差异较小。
读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形成绿洲分布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土壤 B.降水
C.热量 D.水源
4.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荒漠带全年高温干燥,降水稀少
B.草原上动物毛少,以适应酷热环境
C.西部海洋沿岸寒冷的洋流是导致森林冬季落叶的原因之一
D.森林中阔叶林冬季基本无叶,以降低蒸腾方式来抵御冬季低温
D
D
[解析] 第3题,在干旱沙漠区,有水源出露的地方,人们依赖水源发展灌溉,形成绿洲,图中形成绿洲分布的最主要原因是水源,D正确;土壤、热量不是绿洲形成的主要因素,A、C错误;干旱地区降水少,不是主要因素,B错误。第4题,图中自然带,荒漠带位于温带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燥,降水稀少,A错误;草原上动物夏季毛少,冬季毛多,以适应环境的季节变化,B错误;西部海洋沿岸的洋流由纬度较低的海域流向纬度较高的海域,属于暖流,C错误;森林中阔叶林冬季基本无叶,同时冬季气温相对较低,树木以降低蒸腾方式来抵御冬季低温,D正确。
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地不同坡向垂直带谱分布。读图,据此完成5~6题。
5.该山地可能位于( )
A.横断山区 B.太行山
C.喜马拉雅山 D.天山山脉
6.该山地( )
A.a坡、b坡垂直带谱的差异主要是山麓气候所致
B.生态群落丰富程度①带小于②带
C.③带可能是草甸草原带
D.b坡④带下限海拔较低主要是因为地处阴坡
D
B
[解析] 第5题,喜马拉雅山北坡基带海拔约为4 000米,与图示不符;图示基带为暖温带荒漠带,应位于干旱区、暖温带,故可能位于天山(南部塔里木盆地为暖温带、沙漠景观)。第6题,①②带下部为暖温带荒漠带、上部为亚高山草甸带,则②带水分条件好于①带,①带为山地草原,②带为草甸草原,②带生态群落丰富程度大于①带;山体的a坡、b坡垂直带谱的差异,主要体现在b坡山腰有③带,差异不是山麓气候所致;图中③带上下为草甸、草甸草原,且位于山腰,则此处为森林带;④是冰雪带,在b坡下限(雪线)海拔较低主要是因为地处迎风坡。故B项正确。
二、综合题
7.下面图1为某区域自然带分布图,图2为图1中MN一线剖面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地形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A地附近海域大量鱼类死亡的原因。
(2)请说明C自然带南北狭长分布的原因。
(3)据图2简析MN一线剖面的地形变化对P地自然景观的影响。
(4)甲、乙两处都位于山地东侧,海拔相近,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显著,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并说明形成这些差异的主导因素。
[答案] (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A地附近海域水温升高,鱼类生存环境发生改变;上升流减弱,表层营养物质减少,鱼类饵料缺乏。
(2)受高大山脉限制难以向内陆延伸;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使热带荒漠带向南北方向延伸。
(3)对西风的阻挡作用增强;P地位于西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明显,降水减少,形成荒漠景观。
(4)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的主要表现:山麓自然带不同;自然带种类与数量不同;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高度不同。主导因素:纬度位置。
[解析] 第(1)题,该处渔场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沿岸存在上升流,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上升流减弱,水温升高,从而导致鱼类死亡。第(2)题,主要从地形和洋流方面分析。第(3)题,从图2中可以看出,MN一线剖面地形不断隆起,海拔升高,阻挡了西风,导致P地降水减少,形成荒漠景观。第(4)题,甲、乙两处都位于山地东侧,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主要从基带、自然带种类与数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第五章 质量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某干旱地区通过引水灌溉扩大耕地面积。下图示意农田灌溉初期该地区环境要素的关联。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甲乙丙丁,表示蒸发增大和云量增多的依次为( A )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2.长期来看,图示地区空气湿度变化表现为( D )
A.一直减小 B.一直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3.下列举措,有利于促进退耕还草的是( D )
A.实现河流梯级开发
B.实现土地生态环境恢复
C.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D.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
[解析] 第1题,由日照强度减弱可知其与云量增多有关,由此可推断空气中水汽增多,蒸发增大。第2题,干旱地区通过引水灌溉扩大耕地面积种植作物,在早期能一定程度增加植物蒸腾和地面蒸发,能增加空气湿度,但后期会因引水造成地表水减少,因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植被减少,下垫面趋于干燥,空气的湿度下降。第3题,通过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可提高粮食单产,进而可减少对耕地面积的依赖,有利于促进退耕还草。
下图为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以及山地由山麓向山顶自然带的地域分异示意图(大致位于45°N)。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完成4~5题。
4.阔叶林带在大陆西岸的分布纬度与大陆东岸的分布纬度比较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B )
A.高 地形 B.高 洋流
C.低 地形 D.低 洋流
5.甲处深居内陆,没有形成荒漠景观,却形成了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C )
A.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B.夏季多对流雨
C.夏季高山冰雪融水
D.冬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解析] 第4题,由亚欧大陆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可知,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由于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最北界线分布的纬度较高;大陆东岸由于受到千岛寒流的影响,最北界线分布的纬度相对较低。第5题,甲地地处山区,夏季降水大多属于地形雨,但降水量少;该地区水源的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从而形成草原景观。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图1示意研究区范围,图2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年NPP的变化。读图,完成6~7题。
图1
图2
6.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 B )
A.洞庭湖平原 B.东南丘陵
C.山东丘陵 D.华北平原
7.2001—2010年,研究地区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这种波动主要是因为( D )
A.植被类型的变化
B.土壤肥力的变化
C.雾霾天数的变化
D.水热状况的变化
[解析] 第6题,洞庭湖平原多为湿地或农田植被,东南丘陵多为常绿阔叶林,山东丘陵多为落叶阔叶林,华北平原多为农田植被,结合不同植被类型年NPP大小顺序可知,常绿阔叶林最大,故年NPP最大的地区是东南丘陵。第7题,年NPP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故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绿色植物的数量,影响绿色植物数量的主要因素是水热状况,故D项正确。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一般低纬度地区的物种丰富度高于高纬度地区。山地中坡地的面积大小也会影响生物的数量,从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产生影响。下图为秦岭主峰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积和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8~9题。
8.太白山平均坡度最小的海拔范围是( C )
A.700—900米 B.1 000—1 300米
C.1 800—2 200米 D.3 500—3 700米
9.太白山3 500—3 700米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原因可能是( D )
A.气温低,冰川广布
B.山地坡度小,阴坡面积大
C.降水少,光热不足
D.坡地面积小,水热条件差
[解析] 第8题,根据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积变化曲线,相邻海拔坡地面积变化越小,说明该海拔段的坡度越小。读图可知,在1 800—2 200米范围坡地面积基本不变,所以太白山平均坡度最小的海拔范围是1 800—2 200米。第9题,太白山3 500—3 700米海拔段为太白山的山顶区域,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降水少,光照时间较长,但并非冰川广布,3 500—3 700米海拔段坡地面积小,对物种的丰富度也产生影响,所以太白山3 500—3 700米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原因是坡地面积小,水热条件差。
大高加索山脉,全长约1 200 km,最宽处达200 km,山势陡峻,具有完整的垂直景观带谱。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 642 m)是欧洲第一高峰,位于俄罗斯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3°21′,东经42°26′。据此完成10~11题。
10.大高加索山脉从基带开始的3个垂直自然带依次是( B )
A.常绿硬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
B.温带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
C.常绿阔叶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
D.针叶林带—高山草原带—高山草甸带
11.厄尔布鲁士山高山冰川带的分布类似于( C )
[解析] 第10题,大高加索山脉基带主要位于温带草原气候区域,自然带为草原带。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降水先增加后减少,有向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高山苔原带—高山冰雪带的变化过程。第11题,厄尔布鲁士山西坡地处西风带迎风坡,降水较多,雪线较低。
读我国部分相对高度在1 000米以上的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图,完成12~13题。
12.图示山地都有的植被类型是( A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针叶林
13.据图推断,与图中28°N以南山地有无针叶林存在关系最密切的是( C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海拔
[解析] 第12题,依据图例,可看出图示山地都有常绿阔叶林。第13题,图示28°N以南山地中,有针叶林分布的山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没有针叶林分布,而东西部的主要差异是降水量,故C项正确。
某山地位于阴山山脉东段南侧,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下图示意该山地阴、阳坡垂直自然带谱。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甲、乙自然带分别为( D )
A.落叶阔叶林带、山地典型草原带
B.常绿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C.温带荒漠带、落叶阔叶林带
D.温带草原带、落叶林带
15.与阴坡相比,阳坡( C )
A.降水较多,湿度较大
B.降水较少,湿度较小
C.蒸发较强,湿度较小
D.蒸发较弱,湿度较大
[解析] 第14题,该山位于阴山山脉东段南侧,阴山地处内蒙古高原地区,因此其基带为温带草原带,甲为温带草原带。阳坡蒸发较强、湿度较少,阴坡蒸发弱、水分较多,结合乙自然带上下两自然带可推测乙为落叶林带,D项正确。第15题,阴山为东西走向,阳坡为南坡,阴坡为北坡。而南坡又为迎风坡,降水相对较多,结合自然带的分布可发现阳坡几乎无森林植被的分布,说明其水热条件较差,只能是水分条件缺乏。因此最有可能导致阳坡自然带呈现该特征的原因为地处阳坡,蒸发较强,湿度较小,C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4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疏勒南山位于青海省北部,是祁连山系中现代冰川广泛发育并分布最集中的一条支脉。疏勒河是甘肃省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的第二大河。
材料二 干旱地区的内流河流域生态脆弱,生态系统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流域未被人类开发以前,水资源主要消耗于天然的生态环境系统,随着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其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为疏勒河流域示意图。
(1)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西北地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2)疏勒河流域先后修建了昌马引水枢纽、双塔水库、赤金峡水库等水利设施,有学者认为在该地区发展大型灌区弊大于利。试分析在疏勒河沿岸修建水库的弊端。
[答案] (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物理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显著,多戈壁、荒漠;地表水贫乏,河流稀少且多为内流河;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植被稀少。
(2)库区蒸发量、渗漏量增大;河流下游水量减小;下游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解析] 第(1)题,根据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从气候、水文、土壤、地貌、植被等方面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第(2)题,疏勒河流域修建水库,发展灌区,一方面会使库区蒸发量、渗漏量增大,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必然会导致耕地面积扩大,过度引水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小,进而造成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贾维斯岛位于太平洋的中部,岛上多大风,海拔最高处仅为7 m,地表多为沙质土壤,生长有极为稀疏低矮的灌木植被,珊瑚礁环绕周边,但最近太平洋异常的水温使这里成了“珊瑚坟场”。
图1示意该岛地理位置,图2示意该岛平均各月晴天天数。
图1 图2
(1)分析贾维斯岛气候干旱的原因。
(2)生态习性是生物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固有适应属性。推测贾维斯岛上植被的生态习性。
(3)简析这里形成“珊瑚坟场”的原因。
[答案] (1)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晴天天数多,日照强烈;多大风天气,地表蒸发旺盛;岛屿地势低平,水汽难以抬升形成降水。
(2)该岛处于热带,植被耐高温;岛上气候干旱,植被耐旱;植物多生长在沙质土壤中,植被耐贫瘠;岛上多大风天气,植被抗大风。
(3)该岛屿位于热带地区,周围有大量珊瑚生长;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该海域水温异常,导致大量珊瑚死亡。
[解析] 第(1)题,贾维斯岛气候干旱的原因,结合两图从纬度、气温、蒸发等方面分析。第(2)题,根据岛屿环境特征:炎热干旱、沙质土壤、多大风天气,分析植被特点。第(3)题,该岛屿位于热带地区,岛屿周围浅海,有大量珊瑚生长。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该海域水温异常,导致大量珊瑚死亡。
18.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重要因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整体__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西风带__(填风带名称)。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热带雨林气候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热带雨林带__。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B地在_副热带高气压带__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_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__。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_由赤道到两极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热量__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⑧的变化体现了_从沿海向内陆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水分__为基础的。
[解析] 第(1)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在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方面,差异性体现在各地区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的差异方面。由于差异性的存在,全球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与自然带。气候类型的分布与自然带的分布一一对应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2)题,根据甲地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可判断其为中纬度的西风带。第(3)题,A地位于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第(4)题,结合图,根据B地的位置,当气压带与风带北移时,B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而当气压带与风带南移时,B地受中纬度西风带影响,故B地为地中海气候,其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5)题,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自然带⑤⑥⑧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4分)
植被生长期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年内适合植被生长的时间。植被生长期因纬度、海拔和植物种类而异。泰加林一般以日均温连续5天≥10 ℃的天数计算其生长期。泰加林原是指西西伯利亚一带有沼泽化的针叶林,现泛指亚寒带针叶林。泰加林的分布(如下图所示)从大陆的东海岸一直到西海岸,形成壮观的茫茫林海,几乎跨越了半个地球。
(1)根据泰加林分布的纬度位置,指出其生长习性。
(2)泰加林横贯沿海和内陆,平原、高原与山地,其分布几乎跨越半个地球,请分析其形成原因。
(3)解释泰加林在大陆西岸分布纬度较高,而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的原因。
(4)推测影响泰加林分布最北界的因素,并说明理由。
[答案] (1)由于高纬度地区和部分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所以泰加林具有耐寒特点;极夜和低温期间,有较长的休眠期;有冻土现象,根系有横向生长的特点;夏季短促,有可以利用短暂的夏季和极昼现象快速生长的特点。
(2)气候严寒,降水虽然少,但蒸发更弱;冬季积雪量大和冻土现象,使泰加林地带水分条件较充足,因而水分对泰加林分布影响较小。泰加林地带土壤发育深受冻土和沼泽影响,土质贫瘠,树木通过自身分解枯枝落叶提供养分,因而泰加林地带地形和土壤条件对其分布影响较小。泰加林地带对树林生长的限制因素是热量条件,因而其分布沿纬线延伸。
(3)大陆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使其分布纬度较高;大陆东岸有寒流流经,降温使其分布纬度较低。
(4)热量;其生长期一般以日均温连续5天≥10 ℃的天数计算,因此最热月日均温≥10 ℃。
[解析] 第(1)题,泰加林主要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部分高海拔地区,这些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所以其生长习性应耐寒;暖季生长快,冬季休眠;因冻土广布,根系较浅,向四周发育较多。第(2)题,泰加林分布大致沿纬线呈东西走向,沿海和内陆的差异主要是水分,说明北半球中高纬度沿海和内陆的水分条件相差不大,因为纬度较高,整体降水较少,蒸发量小,且有积雪融水,所以其水分条件对泰加林的影响较小;平原、高原与山地都有分布,说明地形和土壤条件对其分布影响较小,北半球中高纬度冻土广布,土壤贫瘠,其生长需要的养分主要来源于分解枯枝落叶;根据材料“泰加林一般以日均温连续5天≥10 ℃的天数计算其生长期”,且泰加林沿纬度分布,说明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为热量。第(3)题,由上题可知,影响泰加林分布的主要因素为热量,大陆西岸有暖流流经,热量条件相对较好,东岸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故西岸分布纬度较高,东岸分布纬度较低。第(4)题,结合前面分析可知,影响泰加林分布的主要因素为热量。结合材料“以日均温连续5天≥10 ℃的天数计算其生长期”可知,其分布区最北界最热月气温应达到其生长期的最低温度。第五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基础巩固练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自然带分布主要体现了( B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整体性规律
D.地方性分异
[解析] 根据经纬度及区域形状,可知该区域位于亚洲东部,自然带由南向北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自然带Q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B )
A.地形因素 B.洋流因素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解析] 自然带Q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大陆东岸受到千岛寒流的影响,分布的纬度较低。
下图为由赤道到北极地区自然地理景观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数码①代表的自然景观是 ( C )
A.温带草原 B.落叶阔叶林
C.针叶林 D.常绿硬叶林
4.该图所示内容的主题应是自然带的 ( D )
A.植被高度变化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带分异
D.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解析] 第3题,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景观依次是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冰原,图中①代表的是针叶林,C正确。第4题,图示由赤道地区的雨林到极地的冰盖,反映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D正确。
读非洲大陆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
5.沿EF线自然带变化的规律属于 ( A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地方性分异
D.垂直地域分异
[解析] 自然带分布的规律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很明显沿EF线自然带变化的规律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6.M自然带南北方向延伸的主要原因是 ( D )
A.受南北走向高大山地的影响
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
C.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
D.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
[解析] 洋流会对沿海地区的气候等环境特征带来影响。非洲南部本格拉寒流自南向北流,在此影响下,M自然带南北方向延伸。
二、综合题
7.某中学社团在暑期进行网上模拟联合国亚欧非考察活动,下图表示此次考察的活动区域和活动路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②③两地的自然带分别是_热带草原带__、_热带雨林带__,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②地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2)③→④→⑤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_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__。导致自然带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热量__。
(3)①、④自然带名称是什么?
[答案] (1) 地形。 热带草原气候。
(3)①地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④地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解析] 第(1)题,②地位于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虽然位于赤道附近,但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其自然带是热带草原带;③地位于刚果盆地,终年高温多雨,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其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地形不同导致同纬度地区的自然带不同。第(2)题,③→④→⑤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是导致自然带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第(3)题,①地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④地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能力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某校地理社团进行了网上模拟探究活动,图中表示模拟探究的区域和探险路线。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地理现象与主要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 )
A.①与⑦植被相似——降水量相近
B.④与⑤气候不同——海陆位置不同
C.③与②自然带不同——纬度位置相同
D.⑤与⑥自然带不同——海拔不同
2.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②地终年高温多雨
B.⑤地植被是热带季雨林
C.⑥地植被叶质坚硬,表面有蜡层
D.⑦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解析] 第1题,图中①是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400~800 mm,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500~700 mm,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A正确;④是热带草原气候,⑤是热带雨林气候,这两个地点都在赤道附近,由于海拔不同,形成的气候不同,B错误;图中③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荒漠带,属热带沙漠气候,原因是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气流下沉;西南季风影响不到,降水稀少;加之森林植被的破坏。②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两个地点纬度相同,但自然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不同,C错误;⑤是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⑥是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这两个地点的纬度不同,大气环流也不同,形成的气候也不同,所以自然带也不同,D错误。第2题,②地位于东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A错误。⑤地位于刚果盆地,气候是热带雨林气候,植被为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对应的是热带季风气候,B错误;⑥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为减少水分蒸腾,植被叶质坚硬,表面有蜡层,C正确;⑦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全年降水均匀,D错误。故选C。
下图为陆地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关系示意图。干燥度是某地一定时段内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图中不同序号表示不同的植被类型。读图,据此完成3~5题。
3.最能促进全球水循环的植被类型是( A )
A.① B.④
C.⑥ D.⑩
4.图中⑨代表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C )
A.草原 B.苔原
C.针叶林 D.阔叶林
5.图中④与⑧代表的植被类型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B )
A.太阳辐射、人类活动
B.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C.洋流性质、地势起伏
D.地表径流、土壤性质
[解析] 第3题,①位于低纬度,干燥度最小,可能为热带雨林,其对全球的水循环影响最大。第4题,⑨横穿整个大陆,位于温带,纬度较高,最可能为亚寒带针叶林。第5题,④位于热带,气候干旱,其代表的植被类型应为热带荒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少;⑧主要位于温带,干燥度较大,其代表的植被类型应为温带荒漠,因距海遥远,降水少。
下图为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读图,据此完成6~7题。
6.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 B )
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7.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 )
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
[解析] 读图可知,沿OF方向,由高山荒漠带→山地荒漠带→温带荒漠带依次递变,主要是热量发生变化,水分变化不明显;沿OE方向,由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依次递变,主要是水分发生变化,热量变化不明显,综合以上两方面因素,可推出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温带草原带。
二、综合题
8.读南美洲部分自然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A、B、C自然带的名称。
(2)甲—A—B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自然带的_由赤道到两极__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_热量__为基础的。
(3)分析C自然带狭长的原因。
(4)乙纬度较高,但自然带类型与甲地相同,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这体现了自然带的哪种分异规律?
(5)说出D自然带的名称及其形成原因。
[答案] (1)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荒漠带。
(3)沿岸秘鲁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安第斯山脉的阻挡。
(4)原因:处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有巴西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分异规律:地方性(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5)名称:温带荒漠带。原因:其处在盛行西风的背风坡地带,降水量少,出现焚风效应,形成了荒漠景观。
[解析] 图中自然带甲、乙为热带雨林带,A为热带草原带,B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为热带荒漠带。C由于受沿岸秘鲁寒流的影响和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作用,自然带非常狭长,向北延伸到赤道附近。乙地纬度本应该为热带草原带,但由于处在东南信风迎风坡上,加上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D处由于处在盛行西风的背风坡,形成了温带荒漠带。第五章 第一节
基础巩固练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 D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此图可以说明( A )
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③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线
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量的温室气体,而森林的破坏,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全球变暖。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循环流动,而能量则是单向流动。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要素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④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C )
A.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
B.洪涝灾害加剧、调蓄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C.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D.粮食产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
4.关于图示自然环境要素间关系揭示的原理,叙述错误的是( B )
A.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各地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是不一样的
C.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变化可导致其他要素相应变化
D.某区域自然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其他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
[解析] 第3题,根据示意图可知,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进行分析判断,湖泊面积缩小,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和调蓄洪水能力减弱,进而引起洪涝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会造成粮食产量下降。第4题,图示表达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可导致其他要素相应变化,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某同学用土堆、烧杯、水、盘子和草皮设计了一个“气候、地形、生物对土壤的影响”的实验,他用等量的水以同等速度淋至土堆(如下图)。据此完成5~6题。
5.实验现象是( B )
A.水在a土堆上流动速度较慢
B.水流经b土堆多被截留、下渗
C.a盘中被冲刷下来的土壤较少
D.b盘中土堆边缘的积水量较大
6.该实验主要证明了( B )
A.降水对地形的影响
B.植被对土壤的影响
C.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D.生物对气候的影响
[解析] 第5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由图可知,a土堆上无草皮覆盖,b土堆上有草皮覆盖,实验现象是水在a土堆上流动速度较快,A项错误;水流经b土堆多被截留、下渗,B项正确;a盘中被冲刷下来的土壤较多,C项错误;b盘中土堆边缘的积水量较小,D项错误。第6题,该实验主要证明了植被对土壤的影响,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故选B项。
加里曼丹岛(如图)植被繁茂,树高林密,但土壤贫瘠。末次冰期,一些大型动物从亚欧大陆经大陆桥(将岛屿与附近大陆连接起来的陆地)迁徙至此。随后气候转暖,大陆桥逐渐消失,这些外来动物在连续进化中体型逐渐缩小。据此完成7~8题。
7.该岛土壤贫瘠的主要原因是( C )
A.成土母质风化较慢 B.地表枯枝落叶丰富
C.植被吸收大量养分 D.人类活动开发过度
8.外来动物进化中体型变小是因为( D )
A.天敌数量众多 B.树木高大稠密
C.与外界无联系 D.生存空间减小
[解析] 第7题,该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利于成土母质转化为土壤补充养分,A错误;热带雨林新陈代谢快,地表枯枝落叶丰富,可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使土壤变得肥沃,B错误;森林茂密生长快,大量吸收土壤中的有机质储存在生物体内,使得土壤贫瘠,C正确;该岛气候湿热,原始森林广布,人类活动集中于沿海地区,岛屿的土地开发程度较低,D错误。故选C。第8题,本题研究的时间阶段是大陆桥消失后,天敌数量前后变化不大,且体型变小后不利于抵御天敌,与大陆隔开后,陆地面积减小,生存空间减小,不利于大型生物的生长,A错误,D正确;树木高大稠密说明食物充足,有利于体型变大的进化,B错误;与外界无联系会使得演变成特有物种,与体型大小无关,C错误。故选D。
二、综合题
9.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中铁路沿线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相映成趣。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该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景观形成的原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R河上游来水量减少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 (1)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景观;有众多海拔超过5 000 m的高山,夏季气温低于0 ℃,有冰川分布,形成雪山景观;夏季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发育成河流湖泊,河流沿线绿洲(草原)广布。
(2)导致气候更加干旱,风沙危害频发;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沙漠化面积扩大。
[解析] 第(1)题,沙漠景观的形成主要从海陆位置分析降水较少,气候干旱;雪山景观主要从海拔高,气温低,有冰川分布分析;碧水主要从湖泊的水源补给角度分析;草原景观主要在水源丰富的地区有绿洲分布。第(2)题,从对气候、生物、地表环境等方面分析水资源减少带来的影响。
能力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森林土壤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来源,土壤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某科研小组对武夷山同一海拔、同一坡向、同一优势树种(米槠林)的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武夷山森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值出现在( C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2.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 A )
A.降水较多 B.蒸发量较大
C.气温较高 D.枯枝落叶量较大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曲线可知,森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枯枝落叶量呈正相关,而武夷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枯枝落叶量季节变化较小,故土壤温度越高,土壤含水量越大,森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越大。所以武夷山森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值应出现在7~8月,此时是我国夏季,气温高、土壤温度高,降水多、土壤含水量大。第2题,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东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A对。蒸发量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错。两坡的气温、枯枝落叶量差异不大,C、D错。
下图示意青藏高原北部库赛湖的地理位置及该湖泊中M点的湖底沉积物剖面。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M点的湖底粗颗粒沉积物形成的地质作用及季节分别是( A )
A.风力作用 春季 B.流水作用 夏季
C.海浪作用 秋季 D.冰川作用 冬季
4.近些年连续观测发现,湖底粗颗粒沉积层的厚度逐渐变薄,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D )
A.青藏高原风力减小
B.入湖水量逐渐增加
C.全球变暖,气温上升
D.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解析] 第3题,读图,结合经纬度及地理事物的分布来看,图示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冬季气温低、风力强劲,风力搬运作用使大量的粗颗粒物质在冰面沉积,春季气温回升,湖泊解冻,冰面上的粗颗粒物质沉积到湖底形成粗颗粒层;夏季流水搬运的粗颗粒物质在湖泊边缘沉积,细颗粒物质在湖泊中心沉积;冰川前沿不可能进入湖泊中心形成冰川沉积。A项正确。第4题,粗颗粒沉积层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湖底粗颗粒沉积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说明风力侵蚀、沉积作用减弱。青藏高原的风力在短期内变化不大;粗颗粒沉积层厚度变薄最可能是生态环境改善,植被覆盖率增加,风力侵蚀作用减弱。D项正确。
长白山高山苔原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上部(海拔约2 000~2 500 m),以灌木苔原为主,很少有草本植物。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原先位于长白山苔原带西坡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苔原带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下图为草本植物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变化关系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5~6题。
5.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 B )
A.较低海拔的缓坡地带
B.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
C.较高海拔的缓坡地带
D.较高海拔的陡坡地带
6.随着海拔的升高,草本植物入侵减弱的原因有( C )
①气温降低
②光照减弱
③降水增加
④种子传播距离加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第5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较低海拔地区的草本植物入侵为重度入侵,坡度为30°~35°,故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故选B。第6题,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草本植物生长条件变差,①正确;随着海拔升高,光照没有减弱,②错误;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先增加后减少,③错误;草本植物从较低海拔向上入侵,随着海拔的升高,种子传播距离加大,入侵减少,④正确。故选C。
二、综合题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圣安娜风是指秋冬季扫过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西北部的一种风,它以助长所处地区的林区野火而闻名。近年来,当地林业部门开始认识到部分野火具有生态效益,因此,他们采用“受控的火烧”的办法来提高耐火植物生长环境的质量。所谓“受控的火烧”是专业人员点燃的小规模的山火,火焰较低并且在地表缓慢移动。经过受控火烧,森林冠层火灾发生的概率明显降低。下图为洛杉矶附近地形示意图。
(1)简析秋季洛杉矶附近林区野火火势猛烈的自然原因。
(2)从土壤的角度,分析林区野火对耐火植物生长所起的积极作用。
(3)说出实施“受控的火烧”时应具备的气象条件。
(4)近年来,“受控的火烧”防火行为受到部分人群反对。请你任选一个反对的人群(如环境保护者、消防人员、政府官员、附近居民)并说明理由。
[答案] (1)该地夏季炎热干燥,秋季林区积累大量干燥的枯枝落叶等易燃物;秋季来自内陆荒漠干燥的圣安娜风,翻越高大山脉后下沉升温(背风坡焚风); 干热气流又顺峡谷穿行,加大风速(狭管效应),助长了火势。(任答4点)
(2)枯枝落叶燃烧后,释放大量矿物质,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耐火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烧死土壤或枯枝落叶中的害虫,降低森林虫害风险;火烧可以提高表层土温,促进耐火植物生长。
(3)无风或弱风;空气湿度较大;气温较低。(任答2点)
(4)环境保护者, 理由:降低生物多样性;增加大气污染;减少森林资源。(任答2点)(举例参考附近居民、政府官员或消防人员等;“受控的火烧”行为若意外失控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增加工作负担。)
[解析] 第(1)题,该地位于30°N~40°N的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秋季林区积累大量干燥的枯枝落叶等易燃物;从材料可知,秋季来自内陆荒漠干燥的圣安娜风,翻越高大山脉后下沉升温形成焚风;干热气流又顺峡谷穿行,加大风速,助长了火势。第(2)题,从土壤角度分析,一般考虑土壤的肥力,枯枝落叶燃烧后,释放大量矿物质,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耐火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烧死土壤或枯枝落叶中的害虫,降低森林虫害风险;火烧可以提高表层土温,促进耐火植物生长。第(3)题, 实施受控火烧时应具备的气象条件是无风或微风,火势易控制;空气湿度较大,气温较低,火势不会太大。第(4)题,受控火烧防火会降低生物多样性;增加大气污染;减少森林资源;受控火烧若意外失控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增加工作负担。(共52张PPT)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章末整合提升
专题突破 提素养
真题演练 悟高考
网络构建 统全局
网络构建 统全局
专题突破 提素养
1.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专题一 植被类型、分布与地理环境
要素 影响
气候 气候对植被 ①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②光照:影响着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③降水: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植被对气候 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森林茂密的地区,空气湿度大,气温日较差小
要素 影响
地貌 地貌对植被 ①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马尾松生长在阳坡,而冷杉生长在阴坡。②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山区植被呈现垂直分异特征。③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荒漠和草原;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
植被对地貌 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要素 影响
水文 水文对植被 水文条件影响植物的数量、种类
植被对水文 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促进
水循环,减小河流含沙量,降低流量的变化幅度
土壤 土壤对植被 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喜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
植被对土壤 植被生长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如大豆可以固氮
2.从整体性角度看植被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植被减少→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增大,降水变少,极端天气多发)→风化、风力作用增强→沙尘暴多发,加剧土地沙漠化→地表多沙质堆积物,土壤变得贫瘠甚至欠发育→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
(1)利用地表环境的整体性分析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例如,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时,常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利用地表环境的整体性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哪一要素,再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后分析“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例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会引起全球变暖。
(3)利用地表环境的整体性,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周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
例题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下图所示)。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解析] 注意文字材料提示:“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华北地区夏季炎热多雨,与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干燥,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屋内,而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答案] 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1.“三看”法分析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类型
(1)时间差异——看“变化”
在同一地区,随着时间的差异地理环境特点发生明显的变化。地理环境的变化,往往是由“某一要素”的变化引起的,因此要分析出该要素是哪种要素。
专题二 地域差异的分析
(2)水平空间差异——看“区位”
在不同的区域,要分析两个对比区域的区位差异。首先是地理位置的差异,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大的地形单元的区位、重要的地理环境的区位、所处的坡向、地形差异等;其次要分析地理环境突出特征差异,如青藏高原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突出的地理环境差异就是“高寒”和“干旱”的差异。如下图分析:
(3)垂直空间差异——看“海拔”
在垂直方向的差异主要结合不同的海拔,水热组合特点的变化。在垂直方向上,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而降水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由少到多再到少的变化。
①分析图中水平方向自然带的类型,通过基带对山地进行定位。
②根据图中基带和山顶的海拔,确定山地名称。
③根据山地所在地理位置和自然带类型,确定各地自然带分布差异的成因。
2.地域差异比较的答题技巧
(1)自然地理要素大小或优劣条件比较
两区域就某一自然要素比较时,要体现出比较的差异来,比如分析A地与B地冬季气温差异及原因。一方面要比较出冬季气温A地比B地高或低;另一方面在回答原因时,A地和B地的影响因素最好都要答,以防要点不全而导致失分。除此之外,两地比较时,一定是同一个要素进行比较差异,要比较气温就比较气温,不能用A地气温与B地的降水进行比较。
(2)人文要素区位优势比较
①分析甲地的发展××的优势,要用A+B;
②说明甲乙两地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要用B;
③比较甲乙两地发展××的区位差异,要用A和C;
④分析××从甲地迁往乙地的原因,要用C;
⑤与乙相比,甲地发展××的优势条件,要用A。
例题2
秦岭—大巴山山区由一系列东西走向、南北排列的山地组成,具有南北过渡的地理—生态属性,因此常被作为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秦岭—大巴山山区形成了复杂多样且具有过渡性质的山地垂直自然带。某研究小组在对该地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绘制了部分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如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山地按照自南向北排列,正确的是( )
A.米仓山、三峡大老岭、草链岭、太白山
B.太白山、草链岭、三峡大老岭、米仓山
C.草链岭、太白山、米仓山、三峡大老岭
D.三峡大老岭、米仓山、太白山、草链岭
(2)太白山南北坡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差异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基本相同 B.坡面环境差异小
C.坡度差异不大 D.坡面相互影响小
D
B
[解析] 第(1)题,由各山地基带可判断,由南向北分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三峡大老岭、米仓山南坡),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含常绿成分)(太白山南坡)、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太白山北坡,草链岭);进一步判读,米仓山南坡基带与三峡大老岭一致,故米仓山在北,三峡大老岭在南;太白山北坡基带与草链岭一致,故草链岭在北,故选D。第(2)题,太白山南北坡高山灌丛草甸带均位于山顶。在山顶处,不同坡向的水分、热量相互交换较强,水热条件基本一致,两坡在山顶处坡面环境差异小,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差异也小,故选B。
夏季气温小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 ℃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专题三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而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一般来说,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例题3
下图为“阿尔卑斯山脉某山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处的自然带是 ( )
A.热带雨林带 B.常绿阔叶林带
C.落叶阔叶林带 D.常绿硬叶林带
(2)导致图中南、北坡雪线海拔差异明显的原因是 ( )
A.南坡处于阳坡和迎风坡,雪线低
B.南坡处于阴坡和背风坡,雪线高
C.北坡处于阳坡和背风坡,雪线高
D.北坡处于阴坡和迎风坡,雪线低
C
D
[解析] 第(1)题,甲处位于阿尔卑斯山脉山麓海拔1 000米左右地带,其上是针叶林带,依据自然带的垂直变化规律,针叶林带以下的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第(2)题,阿尔卑斯山脉北坡为阴坡,气温偏低,且是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雪量大,故雪线低。南坡是阳坡,气温偏高,同时是暖湿西风的背风坡,降雪量少,故雪线高。
真题演练 悟高考
(2023·浙江卷)盐土是排水不畅或蒸发强烈地区具有明显积盐过程的土壤。下图为我国某内陆盆地山前冲积平原断面图,沿坡分布多种盐土。完成1~2题。
1.该区域盐土地域分布呈现(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
D.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
B
2.符合甲地盐土盐分垂直变化的是( )
A
[解析] 第1题,本题图中呈现的是坡面上不同空间的盐土分布差异,下方受地下水影响大,加上蒸发作用,形成沼泽盐土和草甸盐土,上方受地下水影响小,形成残积盐土,洪积盐土等,盐土空间分异较小,这种分异主要是由于小尺度空间地下水埋深的差异所致,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B正确;垂直地域分异指的是高大的山体随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差异很大,形成的空间尺度较大的地域分异,不符合材料情景,A错误;
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强调的是纬度差异影响的热量上的分异导致的自然带的分异,与材料不吻合,C错误;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强调的是东西方向上距海远近的差异导致水分的差异形成的自然带的分异,表现为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异,与材料不符,D错误。第2题,材料图中呈现的是坡面上不同空间的盐土分布差异,下方受地下水影响大,加上蒸发作用,形成沼泽盐土和草甸盐土,上方受地下水影响小,形成残积盐土,洪积盐土等,甲地盐土位于高处,受地下水影响最小,它是在矿化地表径流所盐渍化的洪积物基础上形成,因此,洪积盐土的积盐特点是盐分由下而上逐渐增加,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上下盐分差异大,A正确。D选项中盐分上下盐分差异不大,不符合,D错误;
C选项盐分随深度加深越来越高,不符合,C错误;残积盐土是在过去形成的各种类型盐土的基础上,由于地壳上升或侵蚀基面下切等原因,改变了原有导致土壤积盐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已不再参与现代积盐过程,但仍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使过去积累下来的盐分大量残留于土壤中所致。残积盐土的现代积盐过程几乎停止,仅借助年内稀少的降水、泌盐植物和风力搬运方式,使可溶盐在表层有所增减和重新分配。其含盐量最高的聚积层一般不在表层,而在亚表层或心土层,表现出盐度随深度加深,盐度先增后减少,符合B选项,但不符合甲地盐土盐分垂直变化,所以B错误。
(2022·辽宁卷)水分利用效率是指植物消耗单位质量的水所固定二氧化碳(或生成干物质)的量,一般表述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与实际蒸散发量(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的比值。据此完成3~4题。
3.自然状态下,下列选项中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的是我国( )
A.7月的热带季雨林 B.12月的热带季雨林
C.7月的落叶阔叶林 D.12月的落叶阔叶林
D
4.最可能提高祁连山区高寒草甸年均水分利用效率的是( )
A.生长季结束时间提前
B.月平均风速均减小
C.生长季降水比例降低
D.月平均温度均降低
[解析] 第3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分利用效率一般表述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与实际蒸散发量(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的比值,要使水分利用效率最低,也就是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较小,而蒸散发量较大。
B
我国7月的热带季雨林,高温多雨,降水量大,因此单位面积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质总量较大,故A错误;7月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因此夏季单位面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量较大,因此水分利用效率较大,故C错误;12月的热带季雨林,气温较高,气候干旱,因此单位面积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质总量较小,且由于气候干旱,蒸散发量较大,因此比值较小,而12月的温带落叶阔叶林,12月属于冬季,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树叶已经掉落,没有叶面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水分利用率最低,故D正确。
第4题,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祁连山属于我国地势的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深居内陆,海拔较高,其高山草甸年均水分利用效率较低,因此要提高水分利用率,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水量,使其水分增加,单位面积光合作用的合成有机质总量增加,故C错误;高山草甸的生长季结束时间提前,说明气温降低,而气温降低,将会减缓光合作用的速率,从而导致合成的有机质总量减少,故AD错误;月平均风速减小会减少蒸发量和蒸腾量,从而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故B正确。
(2022·浙江卷)下图为北美洲局部地区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自然带分别是( )
A.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6.图中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了(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B
A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①位于美国西部内陆高原山地地区,受西部高大山地阻挡降水,距离东部地区较远,东部大西洋的水汽到达也少,降水少,自然带以温带草原带为主;②地区位于美国东部五大湖附近,受大西洋的水汽影响大,降水较丰富,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6题,图中②③④自然带分布呈现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而引起的热量差异导致的分异。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A正确;垂直分异规律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B错误;干湿度地带分异主要是水分条件的差异引起的分异,主要体现在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C错误;地方性分异规律受的是地方性因素(如:地形、水源、海陆分布等因素)影响而发生的地带性自然带的改变、缺失、或分布受限等。D错误。故选A。
7.(2022·江苏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
(1)写出图中自然带II的类型,并简析其向南凸出的原因。
(2)根据右图中冰川、河流的分布,简述该局部区域的地势特征;结合地势特征,用曲线绘出虚线框内M河流域与N河流域的分水岭。
(3)分析右图中R处附近冰川较多的原因。
[答案] (1)类型:苔原带。
原因:该地为南北向(乌拉尔)山脉,海拔高,气温比同纬度两侧低。
(2)地势特征:中部自(东)北向(西)南地势升高,整体中部高,向西(北)、东(南)两侧地势降低。
分水岭:
(3)靠近海洋,水汽在极地东风吹送下,受地形抬升,降雪多;纬度高,气温低,积雪消融少,积累多,冰川多;山谷发育,积雪易留存,冰川数量多。
[解析] 本题以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为材料,涉及自然带类型、自然带影响因素、地形地势特征描述、分水岭的位置、冰川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及原理,解答地理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科分析及阐释能力。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到,Ⅱ自然带主要位于北冰洋沿岸附近,靠近极圈附近,其南部Ⅲ自然带位于大陆内部,面积广大,为亚寒带针叶林带,Ⅱ自然带应为苔原带,Ⅰ自然带位于极圈以内,靠近极点附近应属冰原带。向南突出的原因:从图中位置来看,该地位于东经60°附近,其植被带向南突出的方向,大致为南北方向;
该地位于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附近,乌拉尔山大致呈南北走向,其海拔相对较高,其西侧为东欧平原,东侧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乌拉尔山较东西两侧海拔高,气温更低,因此其植被带发育为高纬度的苔原带。第(2)题,河流应由高向低流,河流的流向一般可判断地势的走向。从该地区河流分布来看,其东部河流向东流,西部河流向西侧流动,说明其地势中部高东西两侧低;从中部山峰高度来看,其北部山峰大致位于1 200~1 300米左右,其南部山峰大约为1 400~1 500米左右,中部地区南高北低。河流应由高处向低处流动, M流域与N流域其支流的源头的中间地带应为山地分水岭,将中间地带连接成线,即为M河流域和N河流域的分水岭,如下图: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到R地纬度较高,其北部靠近北冰洋,从纬度来看,该地位于极圈内部,受极地东风影响较为显著,北冰洋水汽在极地东风的吹送下向南运动,R地为乌拉尔山北部,受地形抬升影响,该地降雪较多。
同时该地纬度较高,常年气温较低,积雪融化的相对较少,大量积雪易累积,易形成面积较大的冰川。从河流分布图可以看到R地附近河流众多,河流多从山谷流出,山谷发育较多,谷地受太阳辐射影响相对较少,其积雪更易储存,其谷地冰川数量较为众多。
8.(2022·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 cm)的有机碳密度(单位:kg/m2)。
(1)指出该样地山脊与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请说明理由。
(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提出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
[答案] (1)差异: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原因: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树木更新快,增加土壤中有机碳输入。
(2)与长白山相比,纬度更低生长期更长,四季常绿,固碳总量更大,该地水热条件更好,植被更茂密,热带森林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体内。
(3)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提升森林固碳能力等。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山脊表层有机碳密度大于山谷。因山脊地势高,光照条件好,光合作用强,植物生长旺盛;且山脊地区易受台风影响,森林易被破坏,多生物残体。山谷地区水热条件更好,有机碳分解、淋溶更快,因此山谷表层有机碳密度低于山脊。第(2)题,该地区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是因为该地森林更茂密,而该地森林茂密可从当地的纬度和水热条件等方面来分析。第(3)题,增强当地森林的管理、适度植树造林、营造防风林等角度来解答。(共50张PPT)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第1课时 地域差异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合作探究 释疑难
素养培优 提技能
课堂小结 梳脉络
自主梳理 探新知
随堂巩固 测达标
1.说出影响地域差异的因素及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在不同空间尺度的表现。
2.读图说明陆地自然地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特征。
3.读图分析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举例说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综合思维:通过典型案例的视频、图文等资料,分析自然环境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及表现。
地理实践力:通过设计一次模拟野外考察,认识自然环境不同地区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特点。
区域认知:通过不同的区域图,结合某具体区域,会解释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1.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形成陆地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
2.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3.在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叶混交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着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4.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大陆内部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变化规律。
自主梳理 探新知
一、地域差异
1.地域特征的形成:地域外部条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等)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
2.地域差异的产生
(1)同纬度地区
太阳辐射量
距海远
近
(2)不同纬度地区:低纬地区和高纬地区吸收的______________不同,使得水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_______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热带与______不同的景观。
3.地域差异的体现:不同的____________上,即规模有大有小。
(1)全球性的地域差异:__________分异和海陆分异。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陆地__________的分布。
(3)更小尺度的地域差异: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
太阳辐射量
数量
寒带
空间尺度
温度带
自然带
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1)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①特点:自然地带横穿整个_________。
②主要自然地带:苔原带、_________________带、热带雨林带。
(2)中纬度地区
①特点:一定范围内_________向延伸、_________向更替。
大陆
亚寒带针叶林
东西
南北
②主要自然地带
a.大陆东岸: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_____________________带与针阔叶混交林带。
b.大陆西岸:____________________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1)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
(2)景观变化: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温馨提示]森林自然带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是生产量最大的陆地自然带。草原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降水量较少(250~450毫米/年),且集中于夏季。荒漠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降水量稀少(小于250毫米/年),气温变化剧烈,日较差很大。
合作探究 释疑难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点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是一首描写北方边地奇丽风光的乐府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朝。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雄奇豪壮的边塞诗,开篇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的情形。
据以上材料和图,探究以下问题。
(1)敕勒川所在区域的自然带是什么?
(2)造成诗中两地区地理环境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是什么?
(3)两地区的景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
提示:(1)温带草原带。
(2)海陆位置的不同。
(3)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典型地域差异的成因
地域差异 成因
同纬度地区,自沿海到内陆的景观差异 在沿海地区,太阳辐射较多地用于蒸发,水循环强烈;在大陆内部,太阳辐射更多地转化为风能。因此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交换存在差异,自然环境演化过程也不相同,从而形成湿润区和干旱区不同的景观
地域差异 成因
从低纬到高纬的景观差异 低纬地区与高纬地区吸收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使得水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数量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热带与寒带不同的景观
2.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所示:
地域分 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影 响 因 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重要因素 水分 热量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地域分 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 布 特 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图示
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 案例 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下面景观图依次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长白山原始森林。读图,据此完成(1)~(3)题。
例题 1
(1)上面纬度基本相同的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导致以上自然景观差异形成的基础是( )
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热量
B
C
(3)这种分异规律体现得最明显的地区是( )
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C.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D.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B
[解析] 第(1)题,塔克拉玛干沙漠、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长白山原始森林位于同一纬度区,热量条件差异不大,由东向西植被更替为森林—草原—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导致以上自然景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所以该差异形成基础是水分,C正确。第(3)题,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大,从沿海向内陆的水分差异明显,这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体现得最明显,B正确;北半球低纬度地区陆地临近海洋,差异较小,A错误;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南半球低纬度地区陆地面积较小,沿海到内陆差异不明显,C、D错误。
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下图为此次旅程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对点训练
(1)从北京到柏林经过的自然地带类型主要有( )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 ④温带荒漠带 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C
(2)沿途自然地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主要是( )
A.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气候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
C.地方性分异规律—地形
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
D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从北京到柏林经过地区的气候类型依次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因此经过的自然地带主要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题,从北京到柏林是从沿海到内陆再到沿海,反映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水分。
素养培优 提技能
策略指导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判断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方法主要是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如下图所示。
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考题展示
下图为某代表团的亚、欧、非考察路线和活动区域图,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沿途①和③、②和③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①太阳辐射 ②大气环流 ③地形 ④洋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2)从③→④→⑤体现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
A.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A
A
[解析] 第(1)题,①和③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其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①地受季风环流影响,③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两地因大气环流不同使降水存在差异。③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同纬度的②地则为热带草原气候,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②地海拔高。第(2)题,③→④→⑤纬度不同,热量发生差异,体现了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中的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
课堂小结 梳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略图,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三地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
A.森林、草原、荒漠 B.草原、荒漠、森林
C.森林、荒漠、草原 D.荒漠、草原、森林
[解析] 结合我国的气候等自然条件可知,在离海较近的甲地发育了森林,而丙地因降水少,形成荒漠景观,位于中间的乙地草原广布。
A
2.引起自然景观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
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D.从东向西海拔增高
[解析] 上述植被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从东向西离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的结果。
A
读图,据此完成3~4题。
3.从①→②,自然景观由森林过渡到草原、荒漠,这种变化属于(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分异
4.决定由③→④自然带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势 D.光照
B
A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从①地到②地是从沿海向内陆,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故B项正确。第4题,由图可知,从③地到④地是从我国南部沿海到东北地区,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故A项正确。
下图示意世界自然带的一部分。读图,完成5~6题。
5.根据图中信息可判断,该地区可能位于( )
A.澳大利亚大陆 B.亚欧大陆
C.非洲大陆 D.南美大陆
B
6.图中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 第5题,图示是世界自然带的一部分,据图中信息可判断,该地区可能位于亚欧大陆。第6题,图中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
B
二、综合题
7.下图为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__________,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气候。
C,H
温带季风
温带海洋性
(2)图中_________两个字母表示的陆地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同,但其成因相同的是,它们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
(3)D—C—B—A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
(4)H—E—F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
G,H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分异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解析] 根据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可知,C,H两自然带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是两种不同气候类型下形成的同一自然带,在大陆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东岸是温带季风气候。G、H两自然带分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但他们都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下形成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分析D—C—B—A自然带的更替,这些自然带都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H—E—F自然带的更替,这些自然带南北方向上延伸,东西方向上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