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质量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它建在裂隙发育、岩层近乎水平、颗粒较细的砂岩石壁上,虽历经多次地震,但仍保存至今。千余年来,云冈石窟破坏严重,岩石呈板状脱落。右图示意该石窟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修建云冈石窟的岩石属于( C )
A.岩浆 B.岩浆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导致云冈石窟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D )
A.冰川侵蚀强烈 B.多次地震
C.流水侵蚀强烈 D.风化作用强烈
[解析] 第1题,读图材料可知,云冈石窟是建在裂隙发育、岩层近乎水平、颗粒较细的砂岩石壁上,砂岩为沉积岩。岩浆是位于上地幔软流层中呈高温熔融状;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发冷凝形成的;变质岩是由地表先形成的岩石在高温变质作用下形成的。第2题,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合材料分析,千余年来,云冈石窟破坏严重,岩石呈板状脱落,云冈石窟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气温和水分的变化差异大,使得该区域风化作用强烈,使得岩石表面不断脱落,因此导致云冈石窟破坏最为严重的原因为风化作用,而不是流水侵蚀作用;冰川侵蚀作用主要位于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该地纬度较低,海拔较低,无冰川分布,影响小;结合材料该石窟虽然多次地震,但仍然保存,说明地震的影响不是最主要的。
下图是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3~4题。
3.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D )
A.岩石有风化裂隙
B.岩石中含有化石
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岩石具有可溶性
4.图中a、b、c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B )
A.流水侵蚀作用 B.化学沉积作用
C.化学溶蚀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解析] 第3题,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岩石具有可溶性,这样才能形成溶洞等喀斯特地貌。第4题,图中a、b、c地貌的形成原因是碳酸氢钙溶液分解成碳酸钙形成的,它属于化学沉积作用,其方程式为Ca(HCO3)2CaCO3↓+H2O+CO2。
冰洞一般指在洞中全年都有冰的洞穴。山西省著名的“万年冰洞”位于吕梁山北坡。下图是吕梁山北坡某段地质剖面示意图、“万年冰洞”剖面示意图以及冰洞内冰挂景观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受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 )
A.角峰 B.冰碛
C.冲洪积 D.冰川漂砾
6.关于“万年冰洞”“冰挂”成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A.灰岩裂隙发育→流水溶蚀→冰雪进入→形成冰洞
B.地壳断裂抬升→冰川侵蚀→冰雪融化→形成冰洞
C.吕梁山北→常年受冬季风影响→气温低→形成冰挂
D.地表冷空气常年下沉入洞→洞中水汽冷凝→形成冰挂
[解析] 第5题,角峰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冰碛是在冰川堆积作用过程中,所携带和搬运的碎屑构成的堆积物;冲洪积是流水堆积形成;冰川漂砾是冰川搬运的巨大石块;故选A。第6题,根据冰洞剖面示意图信息“灰岩(易溶)”“裂隙”可知,万年冰洞的形成过程是由于灰岩裂隙发育,地表水沿裂隙渗漏,受流水溶蚀形成空洞,冰雪进入,形成冰洞;“万年冰洞”说明洞内冰挂形成时间较早,再根据图中“冰川湖群”“角峰”等信息可知,该冰挂应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根据图示信息,洞口较狭小,减小了洞内与洞外的热量交换,从而维持了洞内的低温状态,使得冰挂得以保存至今。
下图中的左图为某区域海拔400米以上的某地表形态相对高度等值线图(数值越大,相对高度越大),右图为该区域400米以下的岩层剖面局部图。读图回答7~9题。
7.左上图中显示的地貌最有可能是在下列哪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 D )
A.流水的搬运作用 B.流水的堆积作用
C.风力的堆积作用 D.风力的侵蚀作用
8.从右上图中的岩层剖面图看,该区域最有可能是( B )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
9.右上图中甲岩石最有可能是( D )
A.玄武岩 B.页岩
C.板岩 D.大理岩
[解析] 第7题,读地表形态相对高度等值线图可知,该地貌底部和顶部面积较大,中部较小,为蘑菇形地貌,最可能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第8题,图中显示,该区域中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为向斜构造。第9题,读图分析可知,甲岩石是由于岩浆入侵,高温作用使石灰岩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变质岩,所以最可能是大理岩。
下图为某断陷湖剖面示意图。断层移动了曾经连续的沉积岩层。据此完成10~11题。
10.该湖所在地区至少发生过的断层次数为( B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11.断层发生时可能引发( A )
A.地震 B.泥石流
C.火山喷发 D.滑坡
[解析]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煤层1和煤层2发生明显错位,且沉积岩2右侧厚度明显大于左侧,说明在发生第1次断层后,形成了沉积岩2,因右侧地势更低,沉积物才更厚。在煤层2形成之后发生了第2次断层,造成沉积岩3右侧厚度大于左侧,因此至少发生过断层次数为2次。故选B项。第11题,断层发生时,岩层断裂错位释放能量,可能引发地震。故选A项。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D )
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13.图中所示山地为纵列分布的( B )
A.大分水岭 B.安第斯山脉
C.天山山脉 D.阿巴拉契亚山脉
[解析] 第12题,①②两板块张裂,板块边界属于生长边界。由“东非裂谷带”可知,该边界位于海洋,是海岭。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都是消亡边界。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虽然是生长边界,但海岭两侧地理事物分布与题中信息不符,只有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符合题意。第1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①板块是美洲板块,②板块是非洲板块。图中所示山地位于美洲板块西侧,选项中位于美洲板块且呈纵列分布的只有安第斯山脉。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村镇分布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下列关于该地居民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居民点呈集中团块状分布
B.大部分居民点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带
C.居民点大多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
D.大部分居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
15.①②③三条公路规划线路中,设计最合理的线路及原因是( D )
A.①线路最合理,位于居民点的中间位置
B.②线路最合理,沿等高线分布,线路最短
C.③线路最合理,线路最短,地势最低
D.②线路最合理,线路最短,地势较平坦,占用的农田最少
[解析] 第14题,由图可知,该地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且相对平坦的地区;大部分居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呈带状。第15题,由图可知,②线路最短,占用的农田最少,并且大致位于居民点的中间位置。
二、综合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鸟取沙丘位于日本鸟取县东部沿海(图甲),是由鸟取县的千代川(河流名字)入海口附近的四个海岸沙丘共同组成的一细长的海岸沙丘群,东西长约16千米,南北宽约2千米,被日本称为境内“唯一的沙漠”(图乙)。沙丘上有深达40米的凹地,也有高达50米的丘陵,凹地有时充盈淡水,一簇簇不知名的植物顽强生长着,形成片片“迷你绿洲”。鸟取沙丘是日本唯一一处可游览参观的“海岸沙漠地貌”景观,近年来成为日本重要的旅游胜地,日本政府开始保护“沙丘”,花大力气整治“迷你绿洲”。
(1)试述鸟取县现代沙丘的成因。
(2)鸟取沙丘面积近几十年不断减少,试分析其原因。
(3)“迷你绿洲”被整治后,有可能会再次发生大面积恢复的现象,试推测其恢复的起始季节,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千代川携带大量的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在海洋潮流和波浪的击打和推送下,部分沙子被海浪和海风送上岸,在风力作用下产生堆积形成了鸟取沙丘。
(2)为防风沙,大规模植树造林,为保护海岸免受海啸破坏而设置混凝土屏障,阻碍沙子被冲上岸导致鸟取沙丘退化;附近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建设和交通等建设用地侵占了大量沙地。
(3)冬季。鸟取沙丘位于日本西海岸,受冬季风的影响大,冬季降水量大,随着水分条件的改善,被整治除去的“迷你绿洲”可能从冬季开始恢复。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鸟取县“海岸沙漠地貌”的形成过程。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该地沙源一部分来自河流上游带来的泥沙堆积,千代川携带大量的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一部分来自海浪从海里带来的泥沙在岸边堆积,在海洋潮流和波浪的击打和推送下,部分沙子被海浪和海风送上岸;具体而言该海岸沙漠地带是由于上游河流带来的泥沙和海浪带来的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堆积,经西北季风的搬运,加上地形的阻挡作用在海岸带沉积而成。第(2)题,沙漠对人类的影响较大,为防风沙,大规模植树造林,日本受海啸影响大,为保护海岸免受海啸破坏而设置混凝土屏障,阻碍沙子被冲上岸导致鸟取沙丘退化;由于人口增加,附近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建设和交通等建设用地侵占了大量沙地,城市用地逐渐占用海岸沙漠。第(3)题,绿洲的形成主要受水分条件影响,日本为季风气候,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大,鸟取沙丘位于日本西海岸,受冬季风的影响大,冬季降水量大,随着水分条件的改善,被整治除去的“迷你绿洲”可能从冬季开始恢复。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当地居民在发现图中洞穴时这样描述:攀上石崖,在圆滑的碎石间,发现一处洞穴。洞如同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洞内的景色更是千奇百怪,洞顶悬挂着大小不同的形态各异的石头,洞底长着酷似竹笋的石头,它们有些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擎天石柱。蹲下身来仔细听还能听到流水的轰鸣声。
材料二 下图是该地的地质剖面图。
(1)解释图中花岗岩陡崖的成因。
(2)简述M谷地成因。
(3)说明图中石洞的形成过程。
[答案] (1)地壳运动岩层断裂,地下岩浆沿裂隙上升,形成花岗岩;地壳上升,周围岩石被侵蚀,而花岗岩致密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花岗岩陡崖面。
(2)地壳运动,岩层受挤压力,形成背斜弯曲;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在外力作用下,侵蚀较快,形成谷地。
(3)地表水沿岩石裂隙下渗,溶解石灰岩中矿物质,裂隙扩大,水流速度加快,溶蚀能力增强,形成溶洞;水位下降,洞穴出露地表。
[解析] 第(1)题,花岗岩陡崖的成因从花岗岩成因、地壳运动、外力作用角度分析说明。第(2)题,M谷是背斜谷,结合背斜构造成因、外力作用分析。第(3)题,石洞的形成结合石灰岩特点、流水的外力作用分析。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以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发展,将武汉确定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近年来,武汉光谷已形成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该城市从传统的“钢城”向“芯城”转型升级。
材料二 武汉附近的长江河道中沙洲众多,成因不同,消长不停。受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的影响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出现“洲渚日增,江流日狭”的现象。
材料三 下图为长江黄金水道布局示意图和武汉及周边地区略图。
(1)说出甲、乙两处沙洲的不同成因。
(2)简述材料二中“洲渚日增,江流日狭”的原因。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武汉成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优势条件。
(4)简述哪些区位因素的变化,促使武汉从“钢城”向“芯城”转变。
[答案] (1)沙洲成因:甲沙洲处河道变宽,流速减缓,泥沙沉积而成;乙沙洲是丰水期或洪水期,主流裁弯取直形成新河道,原来的凸岸滩地变成江心洲。
(2)增多的原因:南方人口增多(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南方加大垦荒(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
(3)地处长江经济带,经济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铁路枢纽,地处长江黄金水道(或水陆交通便利);拥有众多知名高等院校,科研能力强;产业(工农业)基础好;政策支持。
(4)武汉科技快速发展、劳动力素质高;环保要求提高;航空发展,空运能力的增强;原料和能源投入成本上升;市场需求变化(钢材等市场需求萎缩)。
[解析] 第(1)题,结合甲沙洲所在河道特征可以看出,沙洲上游河道自上而下逐渐变宽,河道变宽后,水面展开,河流流速减慢,上游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此沉积,形成甲沙洲。乙沙洲附近河道因为河流侧蚀导致河道弯曲,乙沙洲所在一侧是河流凹岸,是被侵蚀的一侧,其沙洲形成主要原因不是河流沉积,而是河流洪水期,河流流量大、流速快,主流裁弯取直形成新河道,原来的凸岸滩地变成江心洲。第(2)题,材料提到受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的影响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洲渚是水中小块陆地,即沙洲。洲渚日增,说明泥沙沉积严重,导致大量沙洲形成,原因是人口增加后,大量开荒种地,导致植被破坏,当地多低山丘陵,降水多,易引发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大,从而形成“洲渚日增,江流日狭”的现象。第(3)题,城市的形成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势、河流、水源、交通(水路运输、陆路运输)。从气候上分析,该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热量条件好,适宜农业的发展及人类的生产活动;从地形上分析,位于冲积平原地区,地势低平,农业发展条件优越,有利于城市的扩展与城市规模的扩大;从河流上分析,长江支流多,流域面积大,水量丰富,有充足的水源条件;地处长江经济带,位于中部地区,便于联系东西部、南北方,经济地理位置优越;从交通上分析,交通线路密集,成网状分布,且交通通达度高,四通八达;位于长江干支流的沿岸,有利于发展水路运输;长江沿岸城市通过海港与海洋相通,可以河海联运,对外交通便利;当地拥有众多知名高等院校,科研能力强;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工农业)基础好;国家政策支持。第(4)题,从“钢城”向“芯城”的转变体现了武汉由传统工业向高技术工业方向发展,应该是传统工业的衰落导致其发展方向变化。结合世界钢铁工业区的发展历程可知:原料(铁矿石)和能源投入成本上升,导致生产成本上升;钢铁工业环境污染严重,中国注重环保,治污费用提高;钢铁市场需求变化,钢铁替代品出现,导致钢材等市场需求萎缩;高技术工业发展需要大量高技术人才、便捷的交通。武汉经济发展较快,拥有众多知名高等院校,科技快速发展、劳动力素质高;航空发展,空运能力的增强,高速交通线建设较快,交通便利。这些促使武汉从“钢城”向“芯城”转变。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4分)
我国深厚的历史积淀给予了我们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分布在山西沁河流域的古村落群体就是其中之一(分布如图)。沁河流域古村落多形成于明末清初动乱时期,且多分布在小环境相对独立的地形险要处。沁河是黄河中游三门峡以下左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太岳山脉霍山南麓,流经沁潞高原(山地和丘陵占84%),穿过太行山峡谷,出五龙口进入下游河段。五龙口至沁河口,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4米,“地上河”特征突出,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床不断下切、下降趋势明显。
(1)说明沁河流经的太行山峡谷的成因。
(2)推测沁河流域古村落形成的区位条件。
(3)分析五龙口至沁河口段河床不断下切的人为原因及影响。
[答案] (1)太行山受板块挤压,地壳缓慢抬升;沁河下切(侵蚀),形成大峡谷地貌。
(2)流域环境比较封闭崎岖,且村落多分布在险要处,利于防御与安全;沿河地带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农副产品多;河流兼具供水和交通之便。
(3)人为原因:上游水库等工程拦截泥沙,使下游河流含沙量减少;上游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减缓,河流泥沙减少;大规模的河道采沙等。影响:河床的下切使河道容水量增大,河道行洪能力相应增强;靠河工程根基失稳,坍塌溃坝可能性增加;水位下降,两岸引水难度增加,不利于农田灌溉。
[解析] 第(1)题,河流峡谷的成因主要是山体上升和河流下切共同作用形成的。第(2)题,战乱年代形成的村落,既要考虑安全性,还要考虑利于耕种。第(3)题,沉积河床下切,说明上游来沙量减少或当地河沙采取过多;下切影响要从有利(增强行洪能力)和不利(靠河工程坍塌溃坝可能性增加、两岸引水难度增加不利于农田灌溉)两个方面分析。(共66张PPT)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合作探究 释疑难
素养培优 提技能
课堂小结 梳脉络
自主梳理 探新知
随堂巩固 测达标
本章概述 明要求
本章概述 明要求
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对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次来认识。第一是大地构造,用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等分布与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区域认识)。第二是区域地质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综合思维)。第三是区域地质构造基础上,侧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塑造,一般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综合思维)。
本章内容分为“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构造地表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三节。第一节,从宏观的角度分别介绍内力和外力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由于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发生着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转化。第二节以最常见的也是内力作用中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的构造运动为例,第三节以在我国影响范围广泛的流水地貌中的河流地貌为例,分别具体阐释内力和外力在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产生的影响。
项目 专业或高校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专业 地貌学、地质学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知名高校 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1课时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1.说出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2.举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解释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成因。
地理实践力:结合野外调查,分析资料,理解外力作用的形成及影响。
综合思维: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它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3.外力作用通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方式对地表形态进行再塑造。
自主梳理 探新知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_________。
2.分类:_______________的内力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内力作用。
3.表现形式及影响
表现形式 概念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 是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_________或变形 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大陆漂移、_______________和沉降、地震等都是地壳运动的反映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___________
热能
迅速剧烈
变位
地面抬升
高低不平
表现形式 概念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岩浆活动 是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____________上升,侵入岩石圈或_________地面的过程 岩浆只有______
____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___________
变质作用 是岩石受温度、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________发生改变的过程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破裂带
喷出
喷出地
表
高低不平
压力
结构
[温馨提示] 地壳运动又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二者是紧密相关的,这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及作用
太阳辐射能
3.特点:在不同的地区,_______________状况不同,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_________、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
[易错提醒]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作风化作用。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水热组合
方式
合作探究 释疑难
内力作用
知识点 1
研学游悄然成风,各种地质考察线路、各种地貌奇观吸引学生探因索源。2019年6月15日,来自山东某学校学生研学旅行团开展了以“东非大裂谷形成及地貌景观”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出发前学生搜集到东非大裂谷的资料如下: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向北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 000 km。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 000 m不等。上图是学生拍摄的东非大裂谷照片。
据以上材料和图,探究以下问题。
(1)分析东非大裂谷形成的原因。
(2)研学中发现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分析这些火山形成的内力作用形式。
(3)通过本次研学活动,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提示:(1)裂谷两侧的地壳发生相离的水平运动形成。
(2)岩浆活动。
(3)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1.变质作用与岩浆活动
表现形式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概念 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这一过程叫岩浆活动 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变化,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地壳运动
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概念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运动方向 水平挤压 水平张裂 地壳上升、地壳下降
对地表的影响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形成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方法技巧] (1)判断内力作用的方法
判断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是否为内力作用所致,主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是看是否是自然作用,二是看能量是否来自地球内部。
(2)某个区域的地壳运动并不一定是单一的水平运动或垂直运动。有可能既有水平运动又有垂直运动,例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塞拉比斯古庙遗址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湾海岸,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读图,据此完成(1)~(2)题。
例题 1
(1)大理石柱在不同年代升降的原因是( )
A.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
B.地壳运动
C.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降
D.全球变冷,使海平面下降
(2)从公元79年到1955年,那不勒斯湾海岸所受到的地质作用及其判断依据对应正确的是( )
A.岩浆活动—火山灰覆盖
B.风力沉积—火山灰覆盖
C.海水的堆积作用—海生动物的钻孔
D.海水的侵蚀作用—海生动物的钻孔
B
A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大理石柱在不同时期出现高于海平面和低于海平面的现象,说明该地发生多次海陆变迁现象,这是由地壳上升和下降运动引起的。第(2)题,由图可知,那不勒斯湾海岸主要经历了海生动物钻孔和火山灰覆盖过程,火山灰覆盖应是岩浆活动引起的,所以A项对,B项错;海生动物钻孔应是海生动物的侵蚀作用,故C、D项错。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0月24日6时58分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发生3.4级地震,震源深度21千米,震中位于北纬37.66度,东经77.86度。据此完成(1)~(2)题。
(1)有关本次地震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火山活动引起
B.地壳运动引起
C.山崩和滑坡引起
D.人类活动诱发而成
对点训练
B
(2)从地质作用方面分析,下列地质现象的成因与该次地震相似的是( )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
B.崇明岛的形成
C.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
D.约旦地沟的形成
D
[解析] 第(1)题,地震的发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属于内力作用,虽然火山活动也能引起地震,但地震发生时并没有火山喷发。第(2)题,云南路南石林是流水侵蚀、溶蚀形成的地貌,属于外力作用;崇明岛是流水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澳大利亚大堡礁是生活在热带地区的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的;约旦地沟处于大陆板块内部断裂下陷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外力作用
知识点 2
在台湾东北部海岸的野柳地质公园,已有约4 000年历史的“女王头”的“脖子”越来越细,可能在10年后自然崩塌。如果发生地震,则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有关方面已决定不再用人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何时崩塌完全由大自然决定。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女王头”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
(2)在我国西北地区也有类似于“女王头”的蘑菇石,它的形成与“女王头”有何异同?
(3)在地表上,我们观察到的地貌多属于哪两类外力作用地貌?
提示:(1)海浪的侵蚀作用和风化作用。
(2)都是外力侵蚀作用,但“女王头”形成的外力是海水,西北地区的蘑菇石形成的外力是风力。
(3)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1.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干旱地区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溶蚀 形成溶洞、天坑、石林、地下暗河等 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2.搬运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力搬运 “飞沙走石”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区作用强烈
流水搬运 “泥沙俱下”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冰川活动地区
海浪搬运 物质迁移 滨海地带
3.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冰川堆积 堆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堆积物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具有分选性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堆积 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4.外力堆积作用的规律
(1)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向的关系
(2)随着流速或风速的降低,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沉积过程中,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沉积物具有分选性。如下图所示:
(3)冰川堆积无分选性,堆积物大小不分、杂乱无章。
[方法技巧]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地貌类型的分析方法
(1)根据不同地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根据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的地貌不同分析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读下面的两幅自然景观照片,据此完成(1)~(2)题。
例题 2
(1)形成甲图所示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2)乙图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该景观( )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C
A
[解析] 第(1)题,甲图所示景观是典型的风蚀蘑菇,在我国多见于西北内陆,是由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第(2)题,由乙图可以看出其位于海岸地带且表面磨圆度很好,可知是长期受海水侵蚀,风吹日晒作用影响形成的。由图可以看出,该岩石岩性坚硬,为花岗石。此岩石景观不能反映所属热量带,观赏不受季节影响,任何季节都可以。
(2023·山东潍坊高二期中)下面两幅图示意我国不同地区的丹霞地貌。图1为我国湿润地区的丹霞地貌,它们很多只露出“腰身”;图2为我国干旱地区的丹霞地貌,它们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据此完成(1)~(2)题。
对点训练
(1)湿润地区的丹霞地貌露出“腰身”的主要原因是( )
A.“腰身”受雨水冲刷严重,植物易遭破坏死亡
B.河流下切作用强烈,“腰身”陡峻
C.“腰身”地势陡峻、土层浅薄,植物难以生长
D.岩石硬度不同,差异风化显著,“腰身”耸立
(2)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 )
A.光照强烈,对岩石破坏作用大
B.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
C.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球状风化显著
D.冰雪融水侵蚀地表岩石
C
B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湿润地区的丹霞地貌顶部和底部都有植物生长,而“腰身”即中间部位因为地势陡峻,土壤缺失或土层浅薄,植物难以生长,出现只露“腰身”的现象,C对。第(2)题,“圆头圆脑”的丹霞地貌的形成是风化、侵蚀作用的共同结果,B对。仅有光照,无法拂去岩石表层碎屑,不会形成“圆头圆脑”的形态,A错。球状风化是花岗岩地貌景观,图示为沉积岩层,C错。冰雪融水侵蚀地表会形成沟谷,D错。
素养培优 提技能
策略指导
外力侵蚀与堆积的判断方法
(1)看外力的强弱。
当外力作用强盛时,以侵蚀作用为主;当外力作用减弱时,以堆积作用为主。
(2)根据地势高低。
地势高的地区多以侵蚀作用为主,地势低的地区多以堆积作用为主。
(3)根据地表组成物质。
当地表被松散的沉积物覆盖时,以堆积作用为主;当地表沟壑纵横、组成物质比较粗大时,以侵蚀作用为主。
(4)根据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当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时,以堆积作用为主;当海岸线不断向陆地推进时,以侵蚀作用为主。
考题展示
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完成(1)~(2)题。
(1)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4至12世纪,以侵蚀作用为主
B.12至15世纪,以堆积作用为主
C.15至19世纪,以侵蚀作用为主
D.19世纪至现代,以堆积作用为主
C
C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泥沙沉积多,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水侵蚀海岸,海岸线向陆地收缩。根据图中海岸线的位置和弯曲状态,可以判断甲、乙、丁都不是海岸线凸向海洋最大的位置,丙处是现代海岸线凸向海洋最多的部分,近现代以来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故选C。第(2)题,4至12世纪乙处海岸线向海洋延伸,说明该时期以堆积作用为主,但12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故选C。
课堂小结 梳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2008年四川地震后,专家称地震致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而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历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的作用是( )
A.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B.内力作用——地壳运动
C.内力作用——变质作用
D.内力作用——岩浆活动
B
2.关于2008年四川地震后,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喜马拉雅山长高是以地壳的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B.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而人们却没有察觉,说明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人类不易感知
C.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常伴有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D.喜马拉雅山的增高说明了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B
[解析] 第1题,喜马拉雅山的崛起是内力作用——地壳垂直上升运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伴随着外力作用,但在这个时期,以内力作用为主,外力作用为辅。第2题,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和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所以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说法是错误的。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的丹霞山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地质学上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 在我国西北地区,罗布泊、古楼兰及克拉玛依等地的“魔鬼城”是典型的雅丹地貌。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形成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C
[解析] 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丹霞地貌是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的由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而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总称。结合广东省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判断,该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因而形成该地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据此判断C正确,故选C。
4.形成雅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解析] 典型的雅丹地貌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一种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或者称为风蚀脊,是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据此判断形成雅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作用,据此判断A正确,故选A。
A
下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读图,据此完成5~6题。
5.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海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
[解析] 根据材料鼓浪石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会拍打这个岩洞可以判断,这个过程是海浪的侵蚀作用,故A正确,B、C、D错误。
A
6.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 )
A.岩洞 B.岩礁
C.沙滩 D.海岸
[解析] 根据材料,岩洞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A错误;岩礁是位于或近于水面的石块,是鱼类栖息的乐园,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B错误;沿海沙滩是海浪的堆积作用形成的,C正确;海岸是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主要以侵蚀作用为主,D错误。
C
二、综合题
7.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暑假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以下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省的三亚进行的,你认为学生甲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______图。
(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活动所到地区海拔最高的。”据此判断,属于学生乙绘制的是______图,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丙说道:“这次我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 ℃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你认为学生丙绘制的是______、______两图。它们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质作用所形成的。
B
C
冰川侵蚀作用
A
E
风蚀蘑菇
沙丘
风力侵蚀
风力堆积
[解析] 第(1)题,海南省的三亚为沿海城市,多海蚀地貌,B图代表海浪侵蚀而成的景观。第(2)题,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发育,其地貌多为冰川侵蚀作用形成。图C代表冰川侵蚀而成的冰斗、角峰等山地,说明山地曾有冰川发育。第(3)题,“暑假”和“冒着高达40 ℃的高温”是关键信息,说明这里是炎热的内陆沙漠地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最常见。图A和图E分别为风的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和风的沉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地貌 。(共50张PPT)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章末整合提升
专题突破 提素养
真题演练 悟高考
网络构建 统全局
网络构建 统全局
专题突破 提素养
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
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I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专题一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
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
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侵入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侵入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其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
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例题1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B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解析] 第(1)题,断层乙上方岩层形成的时间晚于断层。岩浆岩丙的形态反映出,岩浆活动侵入断层乙所在岩层及其上方岩层,说明岩浆岩丙形成晚于断层乙。甲岩层形成晚于丙。第(2)题,褶皱是岩层受挤压发生的弯曲变形。沉积岩岩层形成之初一般是水平的,若发生倾斜,则判断其可能受挤压形成褶皱。同一次褶皱形成过程中,同一区域岩层弯曲变形倾斜的角度保持一致。若发生岩层倾角不一致的情况,则可能出现多次褶皱过程。所以,图中乙所在左下角岩层为一次褶皱过程,甲所在右上角岩层为另一次褶皱过程。
B
1.地层性质
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颗粒粗细、成分、颜色等,可以推断沉积时的环境特征。例如,根据石灰岩地层可推知当时为海洋环境;根据红色页岩地层可推知当时为湿热气候;根据含煤地层可推知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
2.地层厚度
地层厚度大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内,地壳下降快、时间长或者是沉积物来源丰富;地层厚度小,说明地壳下降慢、时间短,或沉积物来源较少。
专题二 根据地层判断地壳变动过程
3.地层相互关系
(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如图中A、B、C、D均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2)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如图)。
(3)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一可能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因为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的来源(如图)。
(4)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如图)。
(5)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如图)。
例题2
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错开
(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D
C
[解析] 第(1)题,两区存在的主要差异是X区各个岩层的海拔整体低于Y区。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高度一致,可推知两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环境高度一致,后来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表层的玄武岩层,最后在内力作用下岩层整体出现断裂,同时X区岩层整体相对下沉,Y区岩层整体相对上升,从而导致图示区域出现分异,故D项正确。第(2)题,依据上题推理过程,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现在厚度存在差异,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最可能的原因是由于Y区海拔高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C项正确。
真题演练 悟高考
(2022·海南卷)在阿尔卑斯山脉南侧某些狭窄、少风的河谷上,分布着一种独特的石顶泥柱景观(下图)。它是由夹杂石块的堆积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泥柱由坚固的泥土组成,高度多在6—30米之间,其顶端盖有一个石块,往往顶端石块越大,泥柱越高。表层无石块覆盖的地方,泥土易受侵蚀,难以形成泥柱。据此完成1~2题。
1.石顶泥柱的石块在其形成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减弱(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雨水侵蚀
[解析] 其顶端盖有一个石块,往往顶端石块越大,泥柱越高。表层无石块覆盖的地方,泥土易受侵蚀,难以形成泥柱。由此可知,顶部的石块主要减弱了来自顶部的垂直于地面的侵蚀作用,故D正确。而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流水侵蚀与地面相平,故A、B、C错误。故答案选D。
D
2.最有可能破坏此地石顶泥柱景观的是( )
A.寒潮 B.地震
C.洪水 D.虫蛀
[解析] 该地区地处板块的交界处,位于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所以此地的石顶泥柱易受到地震的破坏,故B正确;此地位于阿尔卑斯山南侧,位于寒潮背风坡,寒潮影响小,故A错误。该地貌主要分布于狭窄的山谷,受水面积小,难以形成洪水,故C错误;虫蛀对石顶泥柱有破坏,但不是破坏最严重的。故D错误。故答案选B。
B
3.(2022·北京卷)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 )
A.地貌符合向斜成山规律
B.甲处岩脉形成年代晚于断层
C.岩层①比②的沉积更早
D.岩层③与④的形成环境相同
B
[解析] 如图所示,地质构造主要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开裂侵蚀形成谷地,为背斜成谷,A错;甲处为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与断层交汇处没有被断层错断,而是覆盖了原有的岩层结构,说明甲处岩浆活动晚于断层,B对;从沉积岩岩层形成先后顺序来看,①在上面②在下面,岩层①比②的沉积晚,C错;岩层③为石灰岩,多形成于浅海环境,④为泥岩,多形成于陆地环境,形成环境不同,D错。故选B。
(2022·浙江卷)下图为世界局部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
A.欧亚板块张裂 B.美洲板块抬升
C.太平洋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俯冲
D
[解析] 据图可知,图中北部为美洲板块,南部为太平洋板块,阿留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插入美洲板块底部,太平洋板块一侧挤压下沉,形成海沟,故D正确;美洲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B错误;海沟区域不临欧亚板块,且欧亚板块属大陆板块,张裂应形成裂谷,A错误;太平洋板块张裂在海底形成海岭,C错误。故选D。
5.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
①海岭 ②裂谷 ③山脉 ④岛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据所学可知,生长边界受张裂在海洋中形成海岭,在陆地上张裂形成裂谷,二者不与海沟相伴,①②错误;据上题分析可知,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大洋板块一侧下沉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岛弧或海岸山脉与海沟相伴,③④正确。综合起来,A、B、D错误,C正确,故选C。
C
(2022·6月浙江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6~7题。
6.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B
[解析] 据所学可知,化石是存留在沉积岩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结合示意图,①为沉积物不是岩石,因此不可能形成化石,A错误;②是砂岩,属于沉积岩的一种,可能找到化石,B正确;③为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受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不会有化石,C错误;④是花岗岩,地下岩浆侵入岩石缝隙冷却凝固形成,不会有化石,D错误。故选B。
7.图中甲处( )
A.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
B.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
C.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
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
A
[解析] 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凹陷,是岩石受到挤压变形成为向斜构造,A正确;甲处南部有断层,甲位于断层上升区域形成阶地,B错误;甲处地下岩石分别为砾岩、砂岩、石灰岩,都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C错误;甲处先受到外力沉积作用,后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类型是沉积岩,不是变质岩,D错误。故选A。
(2022·辽宁卷)一般情况下,气候寒冷期冰川范围扩大,海平面下降。在风力搬运作用下,我国北方某海岸在末次冰期中的相对寒冷期沉积了砂质沉积物,相对温暖期沉积了黄土状沉积物。下图为沉积剖面及其所在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推断剖面A→B→C层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大致经历了( )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先降后升 D.先升后降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A→B→C沉积物由黄土状沉积物变为砂质沉积物再变为黄土状沉积物,砂质沉积物为寒冷的冰期沉积物,黄土状沉积物为温暖的间冰期沉积物,冰期气温较低,海平面较低,间冰期气温较高,海平面较高,所以A→B→C层形成过程中海平面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C正确,A、B、D错误。故选C。
C
9.砂质沉积物的来源主要是末次冰期的( )
A.海岸沙 B.河流沙
C.洪积物 D.冰碛物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风力搬运作用下,我国北方某海岸在末次冰期中的相对寒冷期沉积了砂质沉积物,说明砂质沉积物来自陆地,不来自海洋,A错误;位于沿海,是河流将风力搬运的沉积物再次搬运到沿海,B正确;洪积物主要分布于山麓等洪水多发区,海岸地区一般洪水发生较少,C错误;冰碛物主要分布在冰川活动较多的地区,海岸地区冰川活动较少,D错误。故选B。
B
(2022·广东卷)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10~11题。
10.第I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滑坡、泥石流作用
D
[解析] 该河段的地质构造情况应该相差不大,A错误;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加深河床,但不会使河床抬升,B错误;由图可知:推测的原始河床纵剖面变化较为均匀,地形差异不大,C错误;该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为丰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由材料可知:该河段近几十年来,有湖泊发育,推断应当为滑坡、泥石流搬运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的多个堰塞湖,堰塞湖的存在导致不同河段河床泥沙淤积变多,河床抬升,形成阶梯状的形态,D正确。故选D。
11.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
A.淤积大于侵蚀 B.侵蚀大于淤积
C.侵蚀—淤积平衡 D.持续不断侵蚀
[解析] 由图可知: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断升高,河床不断变浅,说明从2007年到未来,河床泥沙淤积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蚀的速度,导致河床堆积物变多,河床变浅,A正确;侵蚀大于淤积,会导致河床加深,B错误;侵蚀——淤积平衡,河床的深度应该维持不变,C错误;持续不断侵蚀会导致河床加深,D错误。故选A。
A
(2022·湖南卷)某地(下左图)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下右图),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12~13题。
12.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
A.水流汇集快 B.年降水量丰富
C.河道较弯曲 D.地质条件复杂
[解析] 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暴雨时地表径流汇集快,在山谷中水量集中流速大,从而形成山洪,A符合题意;该地位于北方地区太行山麓,降水量并不大,如果降水大但不集中,也不引发山洪,排除B;该地河流为山区河流,河道弯曲不是其突出特征,不是易发山洪的主要原因,排除C;地质条件复杂与易发山洪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故选A。
A
13.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解析] 从方便取水的角度来看,聚落应接近河流,图中d区离河流较远,不应是该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D;在a、b、c三个地点中,均接近河流,因此区分应从防洪角度分析,b、c两地临近河谷底部,容易受山洪影响,a地位于山脊之上,受山洪影响较小,因此a地应是该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B、C,A符合题意。故选A。
A
14.(2022·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雷州半岛龙门河流域的河床上,分布着一种火山凝灰岩河流壶穴(上图)。火山凝灰岩是由火山灰及火山碎屑物质等形成的岩石,往往夹杂着火山弹。由于火山弹和周围岩石的性质差异,在流水作用下,河床上形成深浅不一的壶穴。下图示意该地河流壶穴形成过程。
描述该地河流壶穴的形成过程。
[答案] 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与火山碎屑物质形成含有火山弹的火山凝灰岩,并覆盖河床;流水侵蚀导致河床面下降,火山弹出露河床面,由于火山弹和周围岩石的岩性差异,流水受到火山弹阻挡,在火山弹迎水面侵蚀围岩形成刻槽;流水侵蚀导致刻槽逐渐扩大变深,并扩展到火山弹的四周,形成壶穴雏形;随侵蚀发展,凹坑变深,在漩涡水流产生的搬运作用下,火山弹完全脱离围岩并被河床面流水带走;流水挟带砾石对凹坑进一步磨蚀,从而形成口小肚大的典型壶穴。
[解析] 本题以雷州半岛龙门河流域的河床上的火山凝灰岩河流壶穴为背景材料,涉及河流壶穴的形成过程,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对地理事物形成过程的描述能力,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的考查。由图a可以看出,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与火山碎屑物质形成含有火山弹的火山凝灰岩,在地质作用下覆盖河床上;由图b可以看出,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导致河床面下降,火山弹出露河床面,由于火山弹和周围岩石的岩性存在差异,火山弹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周围岩性易被侵蚀,加之流水受到火山弹阻挡,在火山弹迎水面侵蚀,形成刻槽;由图c可以看出,在流水侵蚀、岩石与岩石的磨蚀作
用下,导致刻槽逐渐扩大变深,并扩展到火山弹的四周,壶穴雏形形成;由图d可以看出,随着侵蚀的进一步发展,凹坑变深,在漩涡水流作用下,对火山弹产生的搬运作用,火山弹完全脱离围岩石,被河床面流水搬运带走;由图e可以看出,河流流水挟带砾石对凹坑进一步侵蚀、磨蚀,从而形成口小肚大的典型壶穴。
15.(2022·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左图)。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右图)。
(1)指出与古河道形成有关的主要内、外力作用。
(2)说明左图中水系的演化过程。
[答案]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断裂抬升。外力作用: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2)科拉林地垒两侧的河流原为同一水系,随着地垒的抬升,原水系一分为二;地垒东侧边缘成为新的分水岭,原河道的一段废弃成为古河道;分水岭以西形成新的水系,并沿断层线发育新的河流;分水岭以东形成断陷盆地,积水形成乔治湖,泰勒斯溪等河流汇入湖泊。
[解析] 本题以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古雅斯河地壳运动及乔治湖湖区剖面图为材料,涉及地壳运动、内外力作用、河流水文水系特征、补给类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培养图表分析、地理原理应用等地理学科综合素养的能力。第(1)题,大分水岭为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使得其河流水系沿大分水岭向西流动;从图中可以看到科拉林地垒,说明该地曾在地质时期受断层运动影响,地壳断裂抬升形成地垒;图中河流自大分水岭向西流动,该河段为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地表受流水向下侵蚀作用影响,形成河谷地貌;根据材料可知该段古河道河底有大量沉积物,说明其还存在流水沉积作
用。第(2)题,受板块挤压碰撞影响,澳大利亚东侧形成大分水岭,其山脉西部发育多条支流;由于澳大利亚东部为大分水岭,西部为大自流盆地,地势东高西低,支流向西流淌汇集,形成雅斯河;受断层作用影响,地壳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大分水岭以东的支流无法注入雅斯河,雅斯河的支流被阻断;被阻断支流逐渐汇集形成乔治湖,原有古河道及科拉林地垒成为雅斯河上游地区,原有水系被分割成两个部分。(共51张PPT)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
第1课时 地质构造与地貌
合作探究 释疑难
素养培优 提技能
课堂小结 梳脉络
自主梳理 探新知
随堂巩固 测达标
1.说出褶皱、断层的概念,结合示意图说明褶皱和断层的基本形态特征和形成的地貌。
2.据图判定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说出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的重要指导作用。
综合思维:结合地质剖面图,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及对地貌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联系示意图分析、理解构造地貌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说出地质构造规律对生活中的实践意义。
1.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中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形成谷地。
2.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中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槽部受到挤压,岩石致密,形成山岭。
3.断层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自主梳理 探新知
一、地质构造
1.概念:岩层的_________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2.常见类型:_________和_________。
二、褶皱
1.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______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_______________,叫作褶皱。
变形
褶皱
断层
挤压力
波状弯曲
2.组成:背斜、向斜。
(1)正常形态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形成的地貌
背斜 一般向上拱起 中间______,两翼______ 山岭
向斜 一般向下弯曲 中间______,两翼______ 谷地
老
新
新
老
(2)地形倒置
形成的地貌 成因
背斜 谷地(如图中字母 ________ 所示) 背斜顶部受 _________ 产生裂隙,易被侵蚀
向斜 山岭(如图中字母__________ 所示) 向斜槽部受 _________ ,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
A
张力
B
挤压
[特别提醒]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对于复杂的褶皱,不能仅从地表形态上区分,而应根据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三、断层
1.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_________ 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_________ 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称为断层。
2.形成的地貌
断层位移方向 形成的地貌
以水平方向为主 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_________
张力
断裂
错断
[辨析比较]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地质构造是构造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础,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判断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
(2)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向斜山、背斜谷、断块山等均为构造地貌类型。
合作探究 释疑难
地质构造与地貌
知识点
材料 “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往上爬”。……在华山北峰往南看,只见山峰耸立,与天上的白云相接,不知是天盖住了山,还是山耸入了天。由北峰下来后,一路南上,10多分钟的路程,我们来到了一条长几百米,宽不足一米的山脊,这便是华山著名险道之一的“苍龙岭”, 以其苍黑色的外部和其似悬龙般的地势而得名。 这里两边都是千丈绝壁,仅有这条石脊通达对岸,行走其间让人心惊肉跳。
据以上材料和图,探究以下问题。
(1)我国的华山北部紧邻的主要地形区是什么?
(2)华山著名险道之一的“苍龙岭” 两边都是千丈绝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地质构造是什么?
(3)从地质构造的角度分析华山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1)渭河平原。
(2)断层构造。
(3)是断层中上升的岩块形成的块状山。
1.褶皱构造与地貌
[方法技巧] 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方法一: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方法二: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如下图A为背斜,B为向斜)
2.断层构造与地貌
[方法技巧] “两看”法判断断层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例如,下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
3.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最上面为天然气,中间为石油,下面为水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利于排水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不适合建水库大坝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区;河谷发育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例题
(1)判断图1中甲、乙两地的地质构造及其形成原因。
甲地为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地形是_________。
乙地为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地形是_________。
(2)请在图2中画出断层面两侧岩块的位移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斜
岩层受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中间岩层向
上拱起
谷地
向斜
中间岩层向下弯曲
山岭
画图略。(沿断层面看,内侧的两个箭头向下,外侧的两个箭头向
上。)
(3)图2中容易形成哪些地貌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华山西峰和图中数字________所代表的地质构造相同。
地堑形成谷地、盆地;两侧上升岩块形成高原或山地;断层线附近
容易形成沟谷、洼地、泉、湖泊。
①
[解析] 第(1)题,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地质构造;甲处地形为谷地,乙处为山岭。第(2)题,两侧岩层相对上升,中间岩层相对下降。第(3)题,地堑形成谷地、盆地;两侧上升岩块形成高原或山地;断层线附近容易形成沟谷、洼地、泉、湖泊。第(4)题,华山属于断块山,是断层相对上升的部分。
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对点训练
(1)下列四处中,地质构造为背斜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谷地的形成主要受外力作用影响
B.②处地下油气资源丰富
C.③处总有泉水出露
D.④处低地的形成主要受外力作用影响
A
A
[解析] 第(1)题,图中①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②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③④处地层断裂下陷,为断层构造。第(2)题,①处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易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故A项正确;②处为向斜,地下水资源丰富,故B项错误;③处为断层,可能有泉水出露,故C项错误;④处低地的形成是断裂下陷导致的,主要是受内力作用影响,故D项错误。
素养培优 提技能
策略指导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信息提取]
提取三大信息:①地质构造的类型;②地质构造形成的先后顺序;③岩层分布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方法总结]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方法
分析地质剖面图时,对图像要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重点观察分析以下要点:
(1)分析图中地质构造特征:如区分背斜、向斜,有无断层,在什么位置,有无火山构造,有无岩层缺失,如背斜顶部的岩层缺失。
(2)判定岩石类型:具有层理构造或有生物化石的必为沉积岩;变质岩往往紧靠岩浆侵入体,火山锥上多为喷出岩,在确定岩石类型的基础上进而判断其特征。
(3)判定地质构造或岩层形成顺序:一般而言,沉积岩层下老上新,岩浆侵入体或断层、褶皱、火山喷发晚于其所在的沉积岩层。总之,之后出现的破坏是在原有基础上形成的。
考题展示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说明图中甲、乙两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的原因及形成丙处物质的主要地质作用。
[答案] 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沉积(或外力)作用。
(2)分别写出甲、乙、丁三地的地质构造类型。
[答案] 背斜、向斜、断层。
(3)如果在该地区进行钻井,有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的是______处,有可能找到地下水的是______处。
甲
乙
(4)丁地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流,该地区计划在此处修建一座水库,你认为合适吗?简述你的理由。
[答案] 不合适。因为丁处位于断层附近,修建水库易漏水,地层不稳定,易滑坡,且工程难度大。
[解析] 第(1)题,甲、乙两处岩层弯曲变形,是由于地壳运动受水平挤压。丙处为松散的堆积物,是沉积作用的结果。第(2)题,结合甲、乙、丁三地岩层形态及相对位置判断其地质构造。第(3)题,结合地质构造判断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第(4)题,图示区域有断层发育,修建水库易漏水,且地层不稳定,易诱发地质灾害。
课堂小结 梳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基础巩固练
一、单项选择题
读地质构造简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属于背斜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导致图中③处形成谷地的主要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火山活动
C
B
[解析] 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图中属于背斜的是③。①、④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图中③处位于背斜顶部,岩层缺失,说明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第1题,根据图中岩层形态,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图中属于背斜的是③,C对。 ①、④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A、D错。②处是断层构造,B错。第2题,图中③处位于背斜顶部,岩层缺失,说明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形成谷地的主要作用是侵蚀作用,B对。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属于内力作用,A、D错。沉积作用不是岩层缺失的原因,C错。
读庐山及其附近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3~4题。
3.庐山属于(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块状山 D.火山
4.下列地貌与鄱阳湖成因相似的是( )
A.华山 B.日本富士山
C.喜马拉雅山 D.渭河平原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庐山相对于两侧岩块上升,属于断层形成的块状山。第4题,由图可知,鄱阳湖是岩块相对下降形成的,和渭河平原一样都是由断层陷落形成的。
C
D
读某地等温线分布及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该处的地质构造及地形分别是( )
A.背斜 山岭 B.向斜 山谷
C.背斜 山谷 D.向斜 山岭
6.该地质构造( )
A.便于储水 B.便于储油
C.上部岩层较老 D.两侧岩层较新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岩层形态上看,岩层向下弯曲,判断该地为向斜构造;气温分布为四周高,中部低,应为山岭。第6题,向斜构造有利于储水。
D
A
二、综合题
7.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______,其中A为___斜,B为____斜。
(2)甲、乙两处的山地都是在______(填“流水”或“风力”)的_______(填“侵蚀”或“沉积”)作用下形成的。
(3)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___和___。若要开采坚硬的岩石作建筑材料,宜选择①处还是②处?___处;若开采优质花岗岩作装饰材料,宜选择③处还是④处?___处。
(4)A、B两处中有一处为自流井,它是___处;A、B两处中有一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它是___处。
褶皱
背
向
流水
侵蚀
①
②
②
③
B
A
(5)任意采伐A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附近河流的泥沙含量______,水旱灾害增加,甚至可能造成__________________等地质灾害。
(6)我国黄土高原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是(多选)( )
A.黄土岩性疏松
B.植被破坏严重
C.地面起伏明显
D.流水侵蚀严重
增加
滑坡和泥石流
ABD
[解析] 第(1)题,根据岩层的形态判断,图中的地质构造为褶皱,A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B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第(2)题,甲、乙两处山地位于河流分水岭上,说明山地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第(3)题,根据岩层形态判断沉积岩,①②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为沉积岩,且②处位于向斜内部受挤压,岩性坚硬适合作为建筑材料;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内部生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出,③处是岩浆入侵处;④处是岩浆喷出地表之后冷凝形成的喷出型岩浆岩。第(4)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第(5)题,山区的植被破坏,土地裸露面积增加,土质疏松,易造成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加上山区坡度大,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第(6)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因为黄土土质疏松,加上植被覆盖率低,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表容易被侵蚀造成的。(共67张PPT)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
第2课时 板块运动与地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合作探究 释疑难
素养培优 提技能
课堂小结 梳脉络
自主梳理 探新知
随堂巩固 测达标
1.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说出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综合思维:通过演示实验、视频资料等,从内力角度分析板块运动及形成的地貌。
人地协调观:通过生活实践及相关资料,结合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树立交通建设中正确的人地观。
1.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边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2.板块相向运动处是消亡边界,陆地上是造山带,海洋上主要为海沟;板块相离运动处是生长边界,陆地上主要是裂谷,海洋上是大洋中脊。
3.相对平原,山区交通线修建难度大,密度小。山区优先选择修建公路,其次是铁路;人们通常在地形相对和缓的山麓、山间盆地、河谷地带选线;翻越山岭的线路,常采用盘山曲折的线路设计。
自主梳理 探新知
一、板块运动与地貌
1.板块构造学内容:地球岩石圈是刚性的,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即_________。这些板块上覆于熔融的_______________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间的相互运动主要有相向、相离等形式,并因此产生不同的地貌形态。板块内部相对_________,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_________的地带。
板块
软流圈层
稳定
活跃
2.板块的相向运动使得在边界处发生碰撞或俯冲,由此形成_______________、海沟、岛弧等不同的地貌形态。板块相离运动形成_________、海洋。
(1)当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时,相互挤压并抬升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青藏高原的抬升就是亚欧板块和__________________相碰撞所造成的。
(2)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俯冲边界处形成海沟,大陆板块边缘形成_______________或岛弧。
巨大山系
裂谷
印度洋板块
海岸山脉
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山区修建交通的困难:山地相对高度和坡度大;山地地质构造_________,坡地稳定性______,洪水形成快,水流急,会对交通运输设施和人员安全构成威胁。
2.运输方式:优先建造成本较______、难度较小的_________,其次才是_________。
3.线路选址:相对和缓的山麓、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复杂
差
低
公路
铁路
山间盆地
河谷地带
4.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_______________;山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_________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5.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山区交通线路建设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桥(梁)隧(道)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缩短________,提高通行速度,减少通行_________,而且能够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的威胁。但是,桥隧比例的增加,也会大幅度增加_______________。
迂回前进
大于
里程
时间
建设费用
[易错提醒]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如山岭对应的可能是向斜,也可能是背斜。
合作探究 释疑难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知识点 1
2021年1月17日清晨,位于印度尼西亚的默拉皮火山开始喷发,火红色的熔岩从火山口流出,熔岩顺着火山向下流淌,在火山喷发的前后伴随着地震发生。到了2021年1月27日,在当地时间13时30分,默拉皮火山再次喷发,此次喷发形成了火山灰浓烟,高度达到2 000米以上,火山山头部位被大量火山灰覆盖,当地政府已经疏散了火山附近的大量居民。默拉皮火山位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距离印度尼西亚古城日惹很近,默拉皮火山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之一。
据以上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1)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地震频发的国家,分析其主要原因。
(2)同属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很少发生地震、火山现象,而新西兰却是地震、火山频发的国家,分析其原因。
提示:(1)印度尼西亚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2)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新西兰则是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1.六大板块的板块边界类型及其地貌
地震带 板块位置 边界类型 形成的地貌
环太平洋地震带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消亡边界 千岛群岛、千岛海沟;日本群岛、日本海沟;台湾海沟;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海沟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消亡边界 阿留申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消亡边界 新西兰南、北两岛
地震带 板块位置 边界类型 形成的地貌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消亡边界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消亡边界 喜马拉雅山
非洲断裂带 主要是非洲 板块内部 生长边界 东非大裂谷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 生长边界 红海、死海
大西洋断裂带 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及亚欧板块 生长边界 冰岛、大西洋、中大西洋海岭
2.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对地球地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例题 1
(1)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属于( )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
(2)在图示板块边界处,常常形成( )
A.岛弧 B.裂谷
C.褶皱山脉 D.海沟
B
B
[解析] 第(1)题,M位于阿拉伯半岛,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属于印度洋板块。第(2)题,由图可知,图示板块边界为生长边界,板块发生张裂运动,会形成裂谷、海洋;岛弧、海沟和褶皱山脉位于消亡边界,是板块发生碰撞运动时形成的。
读部分板块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对点训练
(1)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和①所处板块位置类似地区的地表形态多为( )
A.山地 B.平原
C.裂谷 D.盆地
(2)关于②③两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②地位于非洲板块
B.③地位于印度洋板块
C.②③两地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
D.②③两地靠近海沟、裂谷,地壳不稳
A
C
[解析] 第(1)题,①地位于两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多形成褶皱山。第(2)题,②地位于美洲板块,③地位于非洲板块,②③之间为生长边界,两地之间距离会不断扩大;海沟属于消亡边界。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知识点 2
材料 歌曲《山路十八弯》形象地描写了山地的地貌特征,在山区有许多被称为通天大道的盘山公路,似玉带环绕,弯弯紧连,层层叠起,直冲云霄,这样的景观在平原地区很难见到。山地的地貌特征影响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线路分布和延伸方向。张家界天门山盘山公路有“通天大道”之称,盘山公路全长10.77公里,海拔从200米急剧提升到1 300米,大道两侧绝壁千仞,空谷幽深,共计99个弯,180度急弯此消彼长,似玉带环绕,弯弯紧连,层层迭起,被誉为“天下第一公路奇观”。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山区修路首选哪种交通运输方式?为什么?
(2)山区道路为何要迂回曲折?
(3)山区道路选线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提示:(1)公路。公路造价低,难度较小。
(2)为了降低道路的坡度。
(3)地形、河流、人口分布。
1.山地的特点及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山区交通线的选择原则及原因
影响 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地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线路 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形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 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 ②降低技术难度; ③工程施工要安全; 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
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
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
④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
影响 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线网 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图解如下:
3.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对交通运输线路空间分布和走向的影响
如平原地区受地形影响小,交通线一般比较平直,而且受经济因素影响大,为了增加客流量,交通运输线路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同时尽量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等。而在山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而且线路往往迂回前进。
(2)对交通运输方式、线路结构的影响
主要考虑技术要求、工程量、造价、工期等。如山区修交通线路常常要建桥隧,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价等比较高,工期比较长,修建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所以,一般情况下山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以公路为主,然后才是铁路。
[方法技巧] 地形与交通线路选址
(1)平原地区是交通线建设的最理想环境,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稳定。因此交通线建设首选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2)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铁路线时,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①一般要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量,同时道路平坦,利于车辆行驶安全,而且不易造成水土流失。例如,下图中在EF之间修建公路,应选择EHF,而不是EGF。
②鞍部相对较低,可修建交通线;河谷地区海拔较低,修建交通线工程量比较小,适合修建交通线。
③如果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要选择等高线比较稀疏的地方,因为坡度较缓,利于工程建设和行车安全。
④选线时要避开陡崖、地质不稳定的地段。要尽可能少跨越河流,以减少工程投资和保证工程安全。
⑤如果要修建隧道,应选择背斜部位。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承受垂直压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不易积水。
下图所示区域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读图,据此完成(1)~(2)题。
例题 2
(1)从图中可以观察到,高原和山地中的公路线大多穿越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其主要原因是( )
A.客货运量大
B.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
C.水源充足
D.地势低,热量条件好
(2)图示区域修建公路应重点防范哪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
A.台风 B.寒潮
C.泥石流 D.洪涝
B
C
[解析] 第(1)题,山地地区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较大,而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较小。第(2)题,该区域为我国西南地区,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读表,回答(1)~(2)题。
表1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表2 在山地地区与在平原、丘陵地区修建普通铁路的工程量比与造价比
对点训练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 7%~9%
铁路 3%
土石方比 桥梁与隧道总长度比 造价比
山地/平原 1.5~2 7~11 2.2~3
山地/丘陵 1以上 2~3 1.5
(1)山区交通运输方式优先选择公路的原因是( )
A.对最大限制坡度来说,铁路比公路要求低
B.山地地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修建铁路干线不仅难度较大,而且工程量大,成本高
C.山区经济欠发达,运输需求小
D.山区修建公路比铁路难度较小,但比平原地区工程量较大,成本较高
B
(2)关于山区公路的分布和走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山区的公路主要分布在山间小盆地和山间谷地 ②山坡上没有公路分布 ③山坡上的公路走向呈“之”字形,以降低坡度 ④山区公路为了减小工程量,多呈直线分布 ⑤山区公路要避开陡坡和陡崖
⑥山间谷地的公路多远离聚落分布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C
[解析] 第(1)题,对最大限制坡度来说,铁路比公路要求高,因此应优先选择公路,A不符合题意;山地地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修建铁路干线不仅难度较大,而且工程量大,成本高,因此要优先选择公路,B正确;山区优先选择公路运输与山区经济欠发达、运输需求小关系不大,C不符合题意;山区修建公路比平原地区工程量大,成本高,不是山区交通运输方式优先选择公路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第(2)题,山区公路的走向和分布受地形影响大,一般分布在山间小盆地和谷地,在山坡上修公路,为降低坡度,多呈“之”字形,修建公路尽量避开陡坡和陡崖,①③⑤正确。故选C。
素养培优 提技能
策略指导
一、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影响因素 主要影响
地形 平原 平原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限制较少,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交通建设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尽量沿等高线修筑,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道路或开凿隧道
影响因素 主要影响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地质 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二、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原则——低、高、大、小
成本低 山区线路地势起伏要小,尽量沿等高线修建,尽量减少隧道修建量;平原道路要直,桥梁少
安全性高 山区线路避开陡坡、陡崖、地质条件不稳定地区;平原避开沼泽区
经济效益大 地方性公路尽量多经过居民点;国道与高速公路以直达为主
生态破坏小 平原少占好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山区注意植被保护;避开生态保护区与生态脆弱区
三、公路选线的过关技巧
考题展示
一百多年前,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京张铁路时遇到了很多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修筑从南口到八达岭一带的铁路。读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京张铁路八达岭段采用“人”字形铁路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较多,河谷深邃
B.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
C.沿线地势陡,坡度大
D.发展沿线旅游业
(2)下列有关“人”字形铁路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加了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B.降低了线路的坡度
C.增加了工程建设费用
D.增加了工程量
C
B
[解析] 第(1)题,京张铁路八达岭段地势陡,坡度大,为了减小坡度,詹天佑设计出用“长度”换“高度”的“人”字形铁路。第(2)题,“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可以将线路的坡度降低,缩短隧道开挖长度,减少工程费用,降低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课堂小结 梳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
①碰撞挤压 ②张裂作用
③生长边界 ④消亡边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A.渭河谷地的形成 B.日本地震的发生
C.青藏高原的隆起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B
D
[解析] 第1题,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能够模拟板块的张裂,属于板块的生长边界。第2题,日本和青藏高原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渭河谷地处于板块内部,是岩层断裂、错动位移形成地堑后流水堆积形成的谷地。
读下图,据此完成3~4题。
3.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 )
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解析] 根据图示中甲、乙的位置可知,甲、乙分别位于阿拉伯半岛、北非。结合六大板块分布图可知,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选B。
B
4.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图示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①
[解析] M位于红海,处于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N处位于地中海,处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据此结合选项选D。
B
读我国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位于公路沿线的甲、乙、丙、丁四地中,海拔最高点出现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C
6.图中公路规划方案反映出山区公路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
①尽可能连接居民点
②在山谷中应尽量避开陡坡
③在陡坡段增加“之”字形弯曲
④尽可能避免跨越河流
A.①② B.②④③
C.③④ D.①④
B
[解析] 第5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判断,甲地海拔为100米以下,乙地海拔为200~300米,丙地海拔为500~600米,丁地海拔为400~500米,故丙地海拔最高。第6题,图中无居民点和河流的分布,故未能体现出山区公路尽可能连接居民点和避免跨越河流的原则。图中公路呈“之”字形弯曲,主要目的是避开陡坡,故B项正确。
二、综合题
7.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阿拉伯半岛属于____________板块。喜马拉雅山是由图中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___板块(填板块名称)碰撞挤压形成的。阿尔卑斯山是由图中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板块(填板块名称)碰撞挤压形成的。
印度洋
亚欧
印度洋
亚欧
非洲
(2)智利位于南美洲西海岸,该国多地震的原因是位于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____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3)按板块构造学说的原理推论,地中海的面积将_________,红海的面积将_________。
(4)东非大裂谷属于地质构造中的_________。
美洲
南极洲
缩小
扩大
断层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阿拉伯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内。喜马拉雅山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阿尔卑斯山是由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第(2)题,据图可知,智利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处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第(3)题,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所以地中海的面积将缩小;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所以红海面积会扩大。第(4)题,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在地质构造中属于断层。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基础巩固练
一、单项选择题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许多块。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甲地与丙地分别形成( C )
A.海沟和岛弧 B.海沟和褶皱山
C.海岭与岛弧 D.海岭与褶皱山
2.甲、乙、丙、丁四地形成最晚的是( A )
A.甲 B.乙
C.丙 D.丁
3.图中最容易发生火山、地震的是( C )
A.甲 乙 B.丙 丁
C.甲 丙 D.乙 丁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甲地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在海洋上会形成海岭;丙地为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故C项正确。第2题,据图可知,甲地位于生长边界,有岩浆喷发冷却凝固而形成岩浆岩,形成的时间最晚,故A项正确。第3题,在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或地震发生;结合图中各点的位置,甲位于生长边界,丙位于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现象发生,故C项正确;乙和丁地位于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不易发生火山和地震现象。
下图阴影部分为某海底地形分布图,读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海底地形是( B )
A.海岭 B.海沟
C.大陆架 D.洋盆
[解析] 根据经纬度位置判断,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海底地形位于太平洋西部边缘和印度洋东北部边缘。海岭一般位于大洋中间,A不符合题意。海沟呈条带状分布在大洋边缘,因此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海底地形可能是海沟,B符合题意。大陆架从形态上不是狭窄的条带状,大多呈面状分布,因此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海底地形不会是大陆架,C不符合题意。洋盆比较宽广,呈面状分布,与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海底地形形态特征不符,D不符合题意。
5.根据该海底地形的分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①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②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C.③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D.④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解析] 根据上题判断可知,该海底地形为海沟,应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位于消亡边界,由此判断,B,C错误。根据经纬度位置和形态判断,①处海沟应位于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外围,应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A错误。④处海沟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边海域上,澳大利亚大陆及东边海域属于印度洋板块,再向东为太平洋板块,因此④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D正确。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下图,据此完成6~7题。
6.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D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7.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B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解析] 第6题,读图可知,铁路基本上与1 000米等高线平行,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修建铁路,故当时铁路选线主要考虑的是地形。第7题,读图可知,铁路线上的两个火车站距离图示两个城镇较远,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乘客乘车不方便,所以,该线路不合理的理由可能是距离城镇过远。
二、综合题
8.下图为现阶段重点投资建设开发的某区域。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丙地交通线路密度比甲地_小__(填“大”或“小”),原因是_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密度小__。
(2)如果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发展钢铁工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_甲、丙__(填“甲、乙”或“甲、丙”)间的交通问题,这需要以_科学技术__条件为保障。
(3)在选择乙、丙之间的交通干线时,人们选择了乙丁丙线路而没有选择乙丙直达线路,原因是_乙丙直达线路经过山地,地面起伏大,工程建设难度大,成本高且安全性差__。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甲地地形平坦开阔,丙地位于山区,丙地交通线路密度比甲地小。第(2)题,若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首先解决甲、丙之间的交通问题,甲、丙之间需要跨越河流,穿越山区,工程建设难度大,这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保障。第(3)题,乙丙直达线路经过山地,工程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安全性差。
能力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某群岛及附近海域部分等深线示意图(单位:米),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P点附近的海底地形是( B )
A.海岭 B.海沟
C.海盆 D.大陆架
[解析] P点附近海洋深度达-10 497米以下,几乎为世界海洋最深点,故海底地形为海沟,选择B。
2.P点附近海底地形的成因是( D )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张裂
B.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
C.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张裂
D.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
[解析] 海沟的成因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因大洋板块岩石密度大,位置低,便俯冲插入大陆板块之下,板块进入地幔后逐渐熔化而消失形成。该海沟是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产生的。海底板块张裂会形成海岭,陆陆板块碰撞会产生高大山脉。故D正确。
在地核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加热下,最靠近地核的那部分地幔会形成一个像烟囱中的滚滚浓烟一样垂直上升的热柱,这种地幔中呈柱状分布的热异常领域,称为地幔柱。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幔柱分布剖面图。据此完成3~4题。
3.地幔柱上升到岩石圈底部时,对接触的岩石所起的作用是( B )
A.侵蚀作用 B.变质作用
C.熔化 D.冷却凝固
4.下列地区,最有可能出现地幔热柱的是( C )
A.欧洲中东部 B.北美中部
C.东非大裂谷 D.青藏高原
[解析] 第3题,地幔柱对接触到的岩石提供高温、高压的环境,使岩石发生变质作用,不一定使岩石熔化。B正确,A、C、D错误。第4题,读图可发现,在非洲出现超级柱,故东非大裂谷最有可能出现地幔热柱,C正确,A、B、D错误。
读板块构造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 B )
A.F处可能形成海沟
B.E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
C.E处岩石年龄较F处新
D.F处地壳运动较E处活跃
[解析] 图中F处板块向两侧张裂开,位于大洋中,可能形成海岭,A错误;E处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大陆板块被抬升,为板块的消亡边界,B正确;E处是板块消亡边界,岩石年龄较F处老,C错误;F处地壳运动不一定较E处活跃,D错误。
6.若该剖面图是根据地球实际情形进行的大致描绘,则图中甲板块最有可能为( D )
A.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
C.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
[解析] 若该剖面图是据地球实际情形进行的大致描绘,则甲板块为西侧是消亡边界,东侧是生长边界的大陆板块,最可能为美洲板块,D正确。
(2023·河北唐山检测)经过我国某革命老区的一段国道线大部分穿行在河谷中,全长约6千米。为支持老区脱贫致富,该段国道线拟进行改建,以提升道路标准和行车速度。下图是根据改建工程公示绘制的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图示区域国道线路重新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C )
A.大幅度缩短线路里程 B.有效利用荒地
C.增强道路的通行能力 D.全程弯道取直
8.改建后的国道线路中,有可能需要修建跨河桥梁的路段有( D )
①a—b段 ②b—c段
③c—d段 ④d—e段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第7题,根据材料信息“提升道路标准和行车速度”可知,主要目的是增强道路的通行能力。据图可知,线路里程并没有大量缩短。改建后的线路主要经过河谷地区,并没有经过荒地。改建后的线路仍有几个路段存在较大弯曲,并没有全程弯道取直。第8题,道路横穿河流时需要修建跨河桥梁,河流位于山谷中,图中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地区为山谷,b—c段和d—e段线路都横穿山谷,有可能需要修建跨河桥梁;a—b段、c—d段经过山脊,不需要修建跨河桥梁。
二、综合题
9.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的褶皱形态及判断依据。
(2)说出图中甲城镇所处的地形类型,并分析成因。
(3)该地打算修建一条连接聚落丙、丁的公路,请在图中设计一条较为合理的线路。
(4)指出图示区域铁路选址的原则,并说明原因。
[答案] (1)形态:背斜。依据: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2)地形类型:盆地。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低地。
(3)绘图略。
(4)原则: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原因:在山区修建铁路,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该铁路选址原则是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例可知,该区域岩层中间为形成时间早的石灰岩,两侧为形成较晚的砂岩和花岗岩,因而为背斜构造。第(2)题,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出甲城镇地处盆地,其为背斜顶部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第(3)题,线路的设计尽量沿等高线延伸。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沿河谷和盆地延伸,其目的是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第二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基础巩固练
一、单项选择题
读地质构造简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属于背斜的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导致图中③处形成谷地的主要作用是( B )
A.地壳运动 B.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火山活动
[解析] 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图中属于背斜的是③。①、④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图中③处位于背斜顶部,岩层缺失,说明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第1题,根据图中岩层形态,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图中属于背斜的是③,C对。 ①、④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A、D错。②处是断层构造,B错。第2题,图中③处位于背斜顶部,岩层缺失,说明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形成谷地的主要作用是侵蚀作用,B对。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属于内力作用,A、D错。沉积作用不是岩层缺失的原因,C错。
读庐山及其附近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3~4题。
3.庐山属于( C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块状山 D.火山
4.下列地貌与鄱阳湖成因相似的是( D )
A.华山 B.日本富士山
C.喜马拉雅山 D.渭河平原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庐山相对于两侧岩块上升,属于断层形成的块状山。第4题,由图可知,鄱阳湖是岩块相对下降形成的,和渭河平原一样都是由断层陷落形成的。
读某地等温线分布及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该处的地质构造及地形分别是( D )
A.背斜 山岭 B.向斜 山谷
C.背斜 山谷 D.向斜 山岭
6.该地质构造( A )
A.便于储水 B.便于储油
C.上部岩层较老 D.两侧岩层较新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岩层形态上看,岩层向下弯曲,判断该地为向斜构造;气温分布为四周高,中部低,应为山岭。第6题,向斜构造有利于储水。
二、综合题
7.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褶皱,其中A为背斜,B为向_斜。
(2)甲、乙两处的山地都是在流水(填“流水”或“风力”)的_侵蚀(填“侵蚀”或“沉积”)作用下形成的。
(3)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①和②。若要开采坚硬的岩石作建筑材料,宜选择①处还是②处?②处;若开采优质花岗岩作装饰材料,宜选择③处还是④处?③处。
(4)A、B两处中有一处为自流井,它是B处;A、B两处中有一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它是A处。
(5)任意采伐A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附近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水旱灾害增加,甚至可能造成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我国黄土高原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是(多选)( ABD )
A.黄土岩性疏松
B.植被破坏严重
C.地面起伏明显
D.流水侵蚀严重
[解析] 第(1)题,根据岩层的形态判断,图中的地质构造为褶皱,A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B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第(2)题,甲、乙两处山地位于河流分水岭上,说明山地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第(3)题,根据岩层形态判断沉积岩,①②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为沉积岩,且②处位于向斜内部受挤压,岩性坚硬适合作为建筑材料;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内部生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出,③处是岩浆入侵处;④处是岩浆喷出地表之后冷凝形成的喷出型岩浆岩。第(4)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第(5)题,山区的植被破坏,土地裸露面积增加,土质疏松,易造成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加上山区坡度大,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第(6)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因为黄土土质疏松,加上植被覆盖率低,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表容易被侵蚀造成的。
基础巩固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3·山东聊城高二期中)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D )
A.背斜 B.褶皱
C.向斜 D.断层
2. 若该地富含石油、天然气,开采最合适的地点是( C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1题,图中乙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第2题,丙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石油、天然气多储存在背斜构造中。
(2023·安徽安庆高一检测)读我国某局部地区地层剖面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地区出露地表的各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D )
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自A向B由老到新
4.图中长腰山是( B )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解析] 第3题,根据地层剖面图可看出岩层的弯曲状况,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分析可知,自A向B岩层总体是由老到新。第4题,根据岩层弯曲方向可知,图中长腰山是向斜山。向斜山是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形成的。
下图为岩层地质界线和等高线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5~6题。
5.该图从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角度来看分别属于( D )
A.山脊、向斜 B.山脊、背斜
C.山谷、向斜 D.山谷、背斜
[解析] 从图中等高线分析,等高线向高海拔凸出,中部较两侧低,根据“凸高为谷”的规律分析,图中地貌形态为山谷;从图中岩层年龄分布分析,中部为较老的花岗岩,向两翼岩石逐渐变新,根据褶皱岩层的新老关系,中间老两翼新的为背斜构造,所以综合起来,D项正确。
6.图示地区( B )
A.地貌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C.能够找到化石的是A岩层
D.适合建设大型水库
[解析] 因为该地为背斜山谷,地形发生了倒置,地貌主要是内力形成褶皱,外力侵蚀形成山谷,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故A项错误。A岩层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不能够找到化石,C项错误。该地有大量石灰岩层,石灰岩易发生溶蚀作用,引发漏水现象,所以不适合建设大型水库,D项错误。综合分析,B项正确。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①、②表示岩层,③为断层带,④表示岩浆岩。据此完成7~8题。
7.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是( C )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8.仅从地质剖面上看,该地地壳至少经历过( A )
A.一次抬升 B.二次褶皱
C.二次岩浆活动 D.一次下沉
[解析] 第7题,图中①、②表示的岩层,均有层理构造,是沉积岩,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因此越往下沉积越早,岩层越老。因此①岩层早于②岩层;③为断层带,导致①岩层处发生断裂错位,③发生在①后,②岩层并没有断裂,因此是发生断裂错位后才沉积的②岩层,④表示岩浆岩,是喷出岩,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由图可知,④岩层切穿了其上方的沉积岩,且喷出后覆盖在②岩层上,说明其发生晚于②,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是①③②④,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8题,从该地地质剖面上看,沉积岩①、②出露地表,至少经历过一次抬升,A正确;②以下岩层由水平变为弯曲,至少经历过一次褶皱,B错误;④表示岩浆岩,且没有其他岩浆岩,说明发生了一次岩浆活动,C错误;无法判读地壳是否发生下沉,D错误。故选A。
二、综合题
9.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地质构造是:甲_背斜__;乙_向斜__;AB_断层__。
(2)该地上覆岩层是_沉积__作用形成的。
(3)甲构造顶部缺失的原因是_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__。
(4)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隧道,应选甲地还是乙地?_甲地__,原因是_背斜岩层向上拱起_,比较稳定,且不易积水__。
[解析] 第(1)题,图示甲处中间岩层向上拱起,判断为背斜;乙处中间岩层向下凹陷,判断为向斜;AB处岩层断裂、错位判断为断层。第(2)题,上覆岩层为沉积作用的结果。第(3)题,背斜顶部的缺失主要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即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第(4)题,背斜的拱形弯曲能起支撑作用,符合力学原理,且能引导地下水向两边流。
能力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隧道施工过程中,穿过溶洞发育(尤其是地下暗河)的地段、厚层含水砂砾石层或与地表水连通的较大断裂破碎带等极易发生突水事故(突然大量涌水现象)。龙厦铁路象山隧道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该地段四面环山,覆盖层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下图为隧道沿线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1~2题。
1.施工中易发生突水事故的地点是( B )
A.甲、戊 B.乙、戊
C.乙、丙 D.甲、丙
2.该区域( B )
A.甲处岩石由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B.乙处地层形成年代早于戊断层
C.丁地位于背斜顶部,受侵蚀成谷
D.在内力作用下发生过四次褶皱
[解析] 第1题,覆盖层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说明冲洪积层是含水层,是透水层。穿过溶洞发育(尤其是地下暗河)的地段、厚层含水砂砾石层或与地表水连通的较大断裂破碎带等极易发生突水事故;甲处为花岗岩,不易发生突水事故;乙处为石灰岩,易受水溶蚀,且距冲洪积层较近,易发生突水事故;丙处为砂岩,没有含水层,不易发生突水事故;戊处位于断层处,且地表有冲洪积层,易发生突水事故。第2题,甲处岩石为花岗岩,由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形成,A项错误;图示无法判断该地的褶皱状况,C、D项错误;乙处地层紧邻花岗岩,但没有变质岩,可能是变质岩由于断层错位造成缺失,故乙处地层形成年代早于戊断层,B项正确。
读某小区域地质构造剖面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丁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C )
A.甲、乙、丙、丁
B.甲、丁、乙、丙
C.丁、丙、甲、乙
D.丙、丁、甲、乙
4.下列关于此地开发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A )
A.可以在此地修建采石厂
B.在地表建设较大规模城市
C.褶皱内部肯定存在油气,可以开发
D.可以利用天然拱形,修建隧道
[解析] 第3题,依据图示岩浆岩丙与断层甲的形态可知,此处应先出现沉积岩层,然后受力的水平挤压形成褶皱,然后岩浆喷出侵入岩层形成岩浆岩,后来出现断层使岩浆岩出现错位,最后上层形成沉积岩,与描述相符合的为C,故选C。第4题,褶皱顶部及断层处岩层破碎,易于采石,A正确。该处有断层存在,地质条件不稳定,不宜修建大规模城市和隧道,B、D错误。背斜内并不都存在油气,C错误。
岩层埋藏深度(指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下表为对位于红壤区的甲、乙、丙三地(自西向东排列,且水平方向上各相距500米)的某沉积岩探测的岩层埋藏深度表。据此完成5~6题。
地点 甲 乙 丙
海拔(m) 260 450 280
某沉积岩埋藏深度 78 126 75
5.测定区域的构造地貌是( D )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解析] 根据表中甲、乙、丙的海拔高度判断,乙处为山岭,由此排除A,B;根据甲、乙、丙三地的海拔高度和某沉积岩埋藏深度计算,该沉积岩在甲、乙、丙三地的顶部海拔高度分别为182米(260~78)、324米(450~126)、205米(280~75),该沉积岩顶部中间高、两侧低,在乙处向上拱起,应为背斜,因此该区域的构造地貌是背斜山,排除C,选项D符合题意。
6.推测该区域可能位于( C )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东南丘陵 D.黄土高原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该区域为红壤区,且海拔约为200~500米。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海拔一般低于200米,地带性土壤不是红壤,排除A,B。东南丘陵海拔有高有低,有一定起伏,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影响下,形成典型的红壤,因此该区域可能位于东南丘陵,选项C符合题意。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海拔多在1 000~2 000米,地带性土壤不是红壤,排除D。
二、综合题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南依秦岭,海拔2 154.9 米,壁立千仞,以险峻称雄于世。下图为秦岭、渭河平原剖面示意图。据考证,渭河平原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渭河及其两侧支流也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
(1)指出秦岭与渭河平原所在岩体的相互运动关系。
(2)推测华山的地质构造类型并分析其挺拔险峻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从地质作用的角度描述渭河平原的成因。
[答案] (1)秦岭所在岩体相对上升,渭河平原所在岩体相对下降。
(2)华山为地垒。华山位于秦岭北部,岩体相对上升,其北坡形成大断崖。
(3)内力作用使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再经渭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渭河平原是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的谷地(地堑),秦岭是断块山地。该地区是断层构造,该处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2)由文字材料可知,华山位于秦岭北坡,为断块山,由岩体断裂后垂直上升形成,断裂面上升后形成断崖,地势险峻。(3)渭河平原早期因断裂下陷形成谷地(地堑),根据材料描述,其后又经历了泥沙沉积使地表更加平坦形成平原。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基础巩固练
一、单项选择题
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疏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据此完成1~2题。
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D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深处,缓慢冷却形成。在冷却过程中矿物充分结晶,矿物结晶体巨大,肉眼清晰可见。D正确。
2.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 D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解析] 喷出岩往往含有大量气泡,如流纹岩。侵入岩一般不会出现层理构造。沉积岩往往具有层理构造,但岩性较软,物质不坚硬。该岩石呈薄板状,岩性致密,应是页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板岩。D正确。
浮山被称为青岛市的“城市之肺”,是青岛市区内海拔最高的山,风景秀丽,地势陡峭,岩石裸露高耸,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巨大花岗岩体就取自浮山。下图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据此完成3~4题。
3.浮山的岩石属于图中的( A )
A.② B.③
C.⑤ D.⑥
[解析] 由材料可知,浮山的山体岩石为花岗岩,其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图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①来自于地幔,应当为岩浆;②、③为岩浆形成,为岩浆岩;②、⑤直接形成⑥,⑥又可以直接重融再生为岩浆①,则可推知⑥为变质岩,变质岩形成于地下,则岩浆岩②为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A项正确。
4.浮山形成过程中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最可能是( B )
A.岩浆喷出—地壳抬升—搬运、沉积
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C.岩浆喷出—变质作用—地壳运动
D.岩浆侵入—固结成岩—风化、侵蚀
[解析] 由材料可知,浮山的山体岩石为花岗岩,其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则其最开始的地质作用应是岩浆侵入,故A、C项错误。浮山是青岛市区内海拔最高的山,则其侵入型岩浆岩由地下出露地表,经历的地质作用应是地壳抬升,D项错误。浮山地势陡峭,岩石裸露高耸,则经历了风化和侵蚀,故B项正确。
“玉中之王”和田玉是中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中的白云岩(镁含量较高的碳酸岩)在高温高压特殊环境下重结晶形成的。下图是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甲→戊”表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据此完成5~6题。
5.和田玉属于( D )
A.甲 B.乙
C.丙 D.丁
6.和田玉形成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 C )
A.(b1+b2)→a B.(e1+e2)→d
C.e1 D.e2
[解析] 第5题,结合材料知,和田玉为沉积岩形成的变质岩,结合图示并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即可判断丁为变质岩,符合和田玉的种类属性。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和材料信息,和田玉的形成可以概括为e1过程。
玉溪澄江化石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亚洲唯一中国首个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表示该化石形成的箭头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化石位于沉积岩中,图中箭头②指向沉积岩,表示外力沉积作用,B正确;①表示冷却凝固,③表示变质作用,④表示重熔再生。故选B。
8.该化石特征有( C )
A.有气孔 B.有流纹
C.有层理 D.有断层
[解析] 沉积岩的典型特征是有层理结构,C正确;A,B选项属于岩浆岩的特征;有断层不属于沉积岩的典型特征,D错。故选C。
二、综合题
9.读某地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空格中所代表的岩石类型。
A_沉积岩__;B_变质岩__;C_岩浆岩__。
(2)由图可知,裸露的岩石是外力作用的物质基础,先后经过_风化__作用和_侵蚀__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又成为_搬运__作用的对象,最后在低洼地区经过_堆积__作用和_固结成岩__作用形成沉积岩。
(3)用图中数码填出形成下列地貌的地质作用。
a.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_③__。
b.大理岩的形成_⑤__。
c.含煤岩层的形成_④__。
d.海底火山喷发_①__。
[解析] 第(1)题,C类岩石由岩浆形成,因此为岩浆岩;A类岩石是由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的,应为沉积岩,则B为变质岩。第(2)题,考查了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即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塑造。a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属外力的侵蚀环节,应为③;b大理岩为变质岩,因此对应⑤;c含煤的岩层属沉积岩,因此为④;d海底火山喷发属岩浆活动,应为①。
能力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小明同学前往泰山游学时捡到一块岩石标本,通过查阅资料确定是花岗岩。据此完成1~2题。
1.下图中最有可能是小明捡到的岩石标本的照片是( C )
2.泰山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于地表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D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解析] 第1题,图示A、B有层理构造,是沉积岩,A是页岩,B是砂岩;C质地坚硬、由多种矿物组成,是花岗岩;D有气孔,是玄武岩。第2题,花岗岩是地下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花岗岩出露地表说明地壳抬升;再经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形成可见的花岗岩。
下图中,图甲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乙为五种外力作用相互联系示意图,其中a为风化作用。读图,完成3~4题。
甲 乙
3.下列四种地貌中,由①类岩石经a、b作用形成的是( C )
A B
C D
4.黄土高原及其地表形态的形成,分别与图乙中的哪个作用有关( A )
A.d、b B.a、b
C.d、c D.b、d
[解析] 根据图甲可知,①为岩浆岩,②为沉积岩或变质岩,③为变质岩或沉积岩,④为岩浆。根据图乙可知,a为风化,b为侵蚀,c为搬运,d为堆积,e为压实、固结。第3题,图甲中的①为岩浆岩,图乙中的a、b分别为风化和侵蚀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选项C中的“花岗岩风化”地貌主要是由风化、侵蚀作用而形成的。第4题,黄土高原是由风力的堆积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主要是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二者分别对应于图乙中的d和b。
读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岩石中,最晚形成的可能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后形成的岩石会破坏先形成岩石的完整性,①岩层穿过图中其他所有岩层,很可能形成时间最晚,故选A。
6.①类岩石在地表的部分常具有的特征是( B )
A.含有生物化石
B.有较多的气孔
C.有片理构造
D.有明显的层理
[解析] 由图可知,①为喷出岩,在地表的部分有较多气孔,B正确;含有生物化石、有明显的层理为沉积岩特征,A、D错误;有片理构造为变质岩特征,C错误。
二、综合题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材料二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报道,当地时间2021年1月27日,印度尼西亚日惹特区默拉皮火山喷发,火山灰柱高达2 000米以上。
(1)据图说明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2)指出默拉皮火山喷发波及的地球内部圈层及判断依据。
(3)分别说出图中②④⑤⑧所属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简述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答案] (1)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经风化、侵蚀作用形成碎屑物质;由风力、流水等搬运至低处;堆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
(2)地幔和地壳;判断依据:岩浆主要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3)②为变质作用,④为熔化作用,⑤为地壳运动,⑧为风化、侵蚀作用。
(4)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并促使地表环境不断演化。
[解析] 第(1)题,据图说明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主要从外力作用分析。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经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形成碎屑物质;由风力、流水等搬运至低处堆积,厚度不断增大,逐渐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第(2)题,主要从岩浆的来源分析,岩浆主要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上升穿过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喷出地表,所以波及了地幔和地壳。第(3)题,根据图中②④⑤⑧箭头的物质转化,②指向变质岩为变质作用。④指向岩浆,为熔化作用。⑤表示低处岩石抬升,表示地壳上升。⑧表示岩石的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第(4)题,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主要体现在地表形态的塑造、矿产资源的形成及区域物质、能量传输等方面。地质循环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地质循环使地表发生高低起伏的变化,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岩浆活动和物质搬运等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并促使地表环境不断演化等。(共51张PPT)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2课时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合作探究 释疑难
素养培优 提技能
课堂小结 梳脉络
自主梳理 探新知
随堂巩固 测达标
1.了解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并能初步鉴别自然界的常见岩石。
2.能够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识别常见的三大类岩石。
岩石按照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
自主梳理 探新知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主要体现
(1)三大类岩石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
(2)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岩石成因分类
(1)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_________岩石圈上部或_________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而成。
侵入
喷出
(2)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及压实、固结等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由__________________或生物遗体堆积也可形成沉积岩。
(3)变质岩:岩石在地球内部_________、_________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变质岩。
化学沉淀物
高温
高压
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_________、 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a外力作用、b_______________、c高温融熔、d_______________。
岩浆
喷出岩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冷却凝固
(3)循环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_________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_________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特别提醒:三大类岩石彼此之间不能直接相互转化。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沉积岩和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成岩浆岩。
岩浆
岩浆
合作探究 释疑难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知识点
小岩浆的奇妙旅程
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他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之家”。一天,他们得到批准,与其他同伴一起到地球表面旅行。他们飞快地奔向地表,半路上,晶晶觉得累了就停了下来。亮亮没有停步,与其他同伴一起跳出地表,并沿着山坡往低地流动。忽然,亮亮发现自己不能再动了,不禁问旁边的同伴这是怎么回事。 同伴笑着说:“别担心,现在你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了。”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亮亮发现自己个头变小了,并随着风和流水往前运动。亮亮边走边欣赏地表美丽的风光。忽然亮亮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仔细一看,原来是晶晶。亮亮惊讶地问:“你是怎样到达地表的?”
亮亮和晶晶又一起踏上旅程。不知道过了多久,他们觉得累了,便在一处低地停下休息。不久,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伙伴也停了下来,并且重重地压在他们身上。他们商量了一会儿,决定回家去,但怎样才能回到“岩浆之家”呢?这时身边一位“长者”笑着说:“要回家,你们还要经历一到两次大变化,而且还要具备一定条件才可行。”依照“长者”的指引,亮亮和晶晶终于回到了可爱的“岩浆之家”。
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同伴会说亮亮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了?亮亮还可以继续他的地表旅行吗?理由是什么?
(2)亮亮和晶晶在“低地”休息,伙伴们重重地压在他们身上,这样会形成哪一类岩石?若亮亮和晶晶还要经历两次重大变化才能回到“岩浆之家”,这两次重大变化是什么?
提示:(1)岩浆喷出地表后,随着温度的降低,会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地表旅行还可以继续。 由于风化、侵蚀作用,岩石会破碎,并在风、流水等作用下,发生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2)沉积岩。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最后再经历熔化作用,就可以成为岩浆,回到“岩浆之家”。
1.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及应用
形成过程 突出特点 常见岩石 用处举例
岩浆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有流纹或气孔构造 玄武岩、流纹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 形成过程 突出特点 常见岩石 用处举例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碎屑物质,再经风力、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压实固结作用而成 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下,成分、结构等发生改变而成 具有片理构造或表面具有条带状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序号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浆 岩浆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高温、高压作用)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方法技巧]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判读方法
(1)关键是判断岩浆与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 即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某些有用的矿物富集形成了矿产。读下面的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例题
(1)图中与煤炭资源形成相关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①② B.④⑤⑧
C.②④ D.③⑥⑦⑨
(2)图示各相关地质作用中,能表示大理岩形成的是( )
A.② B.③
C.⑦ D.⑨
A
B
(3)下列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变质岩能形成新的岩浆
A
[解析] 第(1)题,煤炭资源存在于沉积岩中,沉积岩是地质时期的古代植物在特定条件下,埋藏沉积在地下形成的,所以应先是形成沉积物,再形成沉积岩。读图,根据地质循环的环节分析,①是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形成了沉积物,②是固结成岩过程,形成了沉积岩。其他作用过程形成的不是沉积岩。第(2)题,大理岩是由石灰岩经过变质形成的,石灰岩是沉积岩,所以能表示大理岩形成的是③;②作用形成的是沉积岩;⑦是岩浆岩变质作用过程,形成的是片麻岩。⑨也是岩浆岩变质过程,不会形成大理岩。第(3)题,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只有岩浆能够形成岩浆岩,其他岩石都不能;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各类岩石都能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在高温条件下熔化,能形成新的岩浆。
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对点训练
(1)图中能够表示冷却、凝固的箭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与箭头④所示的地质作用相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⑤
A
C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箭头①由岩浆指向B,则B为岩浆岩,而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因此能够表示冷却、凝固的箭头是①。第(2)题,由图可知,A为变质岩,箭头④由沉积岩指向变质岩,因此④表示变质作用。箭头③由岩浆岩指向变质岩,表示变质作用。箭头②由岩浆岩指向沉积岩,表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压实、固结等作用;箭头⑤由变质岩指向岩浆,表示高温融熔。
素养培优 提技能
策略指导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信息提取]
提取四大信息:①三大类岩石名称;②岩浆岩的形成;③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④岩石形成的内、外作用力。
[方法总结]
岩石圈物质循环圈的判读方法
(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由岩浆向外的箭头所指的一定是岩浆岩。
(2)各类岩石都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三个箭头所指的一定是岩浆。
(3)沉积岩、岩浆岩可变为变质岩,变质岩和岩浆岩可变为沉积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是变质岩或沉积岩。沉积岩、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
(4)确定岩石与地质作用的关系。指向岩浆岩箭头的为冷却凝固作用,指向沉积岩的箭头为外力作用,指向变质岩的箭头为变质作用,指向岩浆的箭头为重熔再生作用。
[特别提醒]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其他变式图。
以上图中,①代表冷却凝固作用,②代表外力作用,③代表变质作用,④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考题展示
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①—重熔再生 B.②—冷却凝固
C.③—变质作用 D.④—外力作用
(2)主要由图中②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正确的是( )
A.黄河三角洲 B.东非大裂谷
C.喜马拉雅山 D.维苏威火山
C
A
[解析] 第(1)题,序号①为岩浆变成岩浆岩的过程叫冷却凝固;序号②为岩浆岩变成沉积岩的过程为外力作用;序号③为沉积岩变成变质岩的过程叫变质作用;序号④为变质岩变成岩浆的过程叫重熔再生。故选C。第(2)题,②为外力作用,其主要包含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黄河三角洲是受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故A正确。东非大裂谷为板块张裂形成,属内力作用,B错误。喜马拉雅山属板块挤压抬升,属内力作用,C错误。维苏威火山为岩浆活动形成,属内力作用,D错误。故选A。
课堂小结 梳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到长白山天池旅游的人会发现这样一种石头: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下图为王娟同学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边浮石图片。据此完成1~2题。
1.长白山天池的形成源于( )
A.火山活动 B.溶洞塌陷
C.地壳下陷 D.岩石崩塌
2.下列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
B.浮石孔隙源于外力侵蚀
C.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
D.浮石源于岩浆喷发
A
D
[解析] 第1题,长白山天池是典型的火山湖,由火山喷发形成。第2题,浮石遍身气孔,且长白山天池的形成与火山活动有关,因此浮石应为喷出岩,浮石孔隙源于内力作用;能找到动植物化石的是沉积岩;大理岩是变质岩。
图甲为福建省著名的花岗岩景观图,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3~5题。
3.图乙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地壳运动 B.④—固结成岩
C.⑤—重熔再生 D.⑥—变质作用
4.图甲的岩石类型属于图乙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B
A
5.图中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B.地壳抬升—岩浆侵入—搬运堆积
C.岩浆喷出—冷却凝固—风化侵蚀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
[解析] 第3题,该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①为岩浆形成甲岩石,甲应为岩浆岩,①为冷却凝固作用,A错;④为沉积物形成丙岩石,丙应为沉积岩,④为固结成岩作用,B对;⑤为沉积岩形成丁岩石,丁为变质岩,⑤应为变质作用,C错;⑥为变质岩重新形成岩浆,⑥为重熔再生作用,D错。故正确答案为B。第4题,根据材料,图甲为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根据图乙可知,岩浆形成甲后抬升出露地表,因此甲为侵入岩,A对;乙是岩浆直接喷出地表迅速冷却形成,应为喷出岩,B错;丙是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应为沉积岩,C错;丁是变质岩,D错。故正确答案为A。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图中花岗岩首先是由于岩浆侵入缓慢冷却后形成,经过抬升作用出露地表,又经过风化侵蚀形成独特的景观,因此正确答案为D。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岩石,则下列形成原因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7.经过d过程形成的岩石,可能具有的特点是( )
A.有层理构造
B.常含有化石
C.多气孔构造
D.矿物结晶充分,岩石坚硬
C
C
[解析] 第6题,根据图中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可以推断出①代表沉积物固结以后形成的沉积岩;②代表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③代表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喷出岩;④代表岩浆侵入岩石圈冷却凝固形成的侵入岩。其中,喷出岩和侵入岩都是岩浆活动的产物。第7题,经过d过程形成的岩石是喷出岩,其特征是多气孔构造。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特征,矿物结晶充分、岩石坚硬是侵入岩的特点。
二、综合题
8.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岩石是: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2)图中字母表示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分别是: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J______________、K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H______________。
(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是指由岩浆形成_______________,再形成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喷出岩
侵入岩
沉积岩
变质岩
风化、侵蚀、搬
运和堆积
重熔再生
冷却凝固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
各种岩石
新的岩浆
[解析] 本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知识。熟知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和正确分析图中各物质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解题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第二章 第三节
基础巩固练
一、单项选择题
蛇曲是像蛇一样蜿蜒的河流地貌。下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C )
A.地壳运动 B.断裂下陷
C.流水作用 D.风力作用
2.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 A )
A.甲—侵蚀作用、乙—堆积作用
B.甲—侵蚀作用、乙—侵蚀作用
C.甲—堆积作用、乙—堆积作用
D.甲—堆积作用、乙—侵蚀作用
[解析] 第1题,图中河流呈弯曲形态,主要是由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的。第2题,甲处为凹岸,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乙处为凸岸,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读某地地貌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地貌名称为( C )
A.三角洲 B.沙丘
C.冲积扇 D.河心洲
4.图中地貌一般位于( B )
A.河源 B.出山口
C.河心 D.入海口
[解析] 第3题,读图,该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为冲积扇,C正确;三角洲一般位于河流入海口或入湖口,A错;根据图中地貌形态判断,该地貌不是沙丘,B错;河心洲一般位于河流中下游,D错。故选C。第4题,根据第3题得知,该地貌一般位于河流出山口,B正确,A、C、D错。故选B。
读某村落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村落分布的形态特点是( B )
A.呈多边形 B.呈带状
C.呈环形 D.呈团状
6.该村落按图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 )
A.受地形的影响,村落沿河谷而建
B.平原地区面积广大,开阔平坦,便于农耕
C.为逃避野兽袭击而建在山口
D.为防洪水,村落建在山脊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该村落呈带状沿河分布。第6题,山区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地形平坦,水源丰富,适宜人类生产与生活。
二、综合题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上有许多谷地。从形态上看,有“U”形谷,如挪威峡湾;有“V”形谷,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有“裂谷”形谷,如东非大裂谷。谷地对气候、生物、水文等影响很大,河谷往往也是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
材料二 读图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某河谷剖面简图,该谷地沿线无断层。
材料三 图乙美国西北部奎茨河及等高线分布图,该河谷植被茂密,被称为温带“雨林”,是美国大陆“最潮湿”的地方。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图甲中该形态河谷的形成过程。
(2)河谷地区有大量的河相沉积物,请你指出河相沉积物在空间上和颗粒上的特点。
(3)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说明奎茨河谷“最潮湿”的原因。
[答案] (1)冰川侵蚀作用,形成“U”形谷;后来,冰川后退,谷地中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明显,形成“V”形河谷。
(2)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的磨圆度越来越好,颗粒越来越细;沉积物有层理结构,分选性好。
(3)奎茨河谷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较多;该河谷位于太平洋东北岸,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增温增湿;谷地向西敞开,谷底呈西南—东北走向,有利于西风沿河谷深入,水汽充足;奎茨河谷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气温低,蒸发弱;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强。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一、二可知,该河谷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侧,为峡湾,地质时期位于北欧的冰川中心,受冰川侵蚀作用,形成“U”形谷;后来地球进入温暖期,气温上升,冰川融化后退,谷地中河流的下切侵蚀,形成“V”形河谷。第(2)题,本题主要从河水的磨蚀、搬运、沉积等角度进行分析。河床上的沙石随着流水的搬运作用,不断受到水流的磨蚀作用,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的磨圆度越来越好,颗粒越来越细。流水的沉积作用具有一定的分选性,粗、大、重的物质先沉积,细、小、轻的物质后沉积,沉积物有层理结构,分选好。第(3)题,本题考查奎茨河谷“最潮湿”的原因。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主要从河谷特点和山脉影响进行分析。读图可知,奎茨河谷位于46°N~48°N之间,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较多;从海陆位置看,该河谷位于太平洋东北岸,受阿拉斯加暖流,增温增湿影响,降水量丰富;从河谷地形看,谷地向西敞开,谷底呈西南—东北走向,有利于西风沿河谷深入,抬升作用明显,多地形雨,水汽充足。从山脉影响看,奎茨河谷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晴天少,气温低,蒸发弱;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强,空气湿度大。
能力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裂点型瀑布的形成与构造运动及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裂点(河床纵剖面上缓坡段与陡坡段的转折点,是下蚀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作用方向向河源延伸)有关。下图为某瀑布形成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为瀑布形成过程中的四个裂点。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裂点①②③④中形成最早的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瀑布形成的地质作用不包括( D )
A.地壳抬升 B.向下侵蚀
C.溯源侵蚀 D.风力侵蚀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裂点是“河床纵剖面上缓坡段与陡坡段的转折点”,可以推知裂点是河流在山谷流动过程中,由于地壳抬升,流水在一些岩石岩性较软处下蚀而形成的。裂点形成后,河流会沿此裂点不断产生溯源侵蚀,使基岩不断后退。图中四个裂点中距河流源头最远的裂点是①,距河流源头最近的裂点是④,所以图中四个裂点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是①②③④,因此裂点①②③④中形成最早的是①,故选A。第2题,由图可知,瀑布是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受侵蚀作用产生裂点,裂点产生后导致河流不断溯源侵蚀和下蚀,使瀑布落差增大,并不断后退而形成;地壳抬升会增强流水的侵蚀作用,瀑布是受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的,瀑布形成的地质作用包括地壳抬升、向下侵蚀及溯源侵蚀,故A、B、C不合题意;风力侵蚀往往形成风蚀柱、风蚀城堡等地貌,故瀑布形成的地质作用不包括风力侵蚀,D符合题意。故选D。
沙坡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坡形成过程。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坡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坡的迎水坡堆积。读图,据此完成3~5题。
3.①坡是( B )
A.迎水坡,流速快
B.迎水坡,流速慢
C.背水坡,流速快
D.背水坡,流速慢
4.图示沙坡中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是( D )
A.①坡和②坡 B.③坡和④坡
C.①坡和③坡 D.②坡和④坡
5.图示沙坡的移动方向是( B )
A.向上游移动 B.向下游移动
C.维持在原地 D.往复摆动
[解析] 第3题,从图中水流方向可以直接看出①坡为迎水坡。由材料可知,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导致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说明背水坡水流流速较快。从前、后期沙波剖面可以直接看出①坡泥沙堆积,从而推知①坡水流流速较慢。第4题,从材料中可知背水坡泥沙易被侵蚀,迎水坡泥沙易堆积,根据图中水流方向可以明显看出②坡和④坡为背水坡,以侵蚀作用为主。第5题,沙坡背水坡泥沙被侵蚀后,被侵蚀的泥沙会在顺着水流方向的下一个沙坡的迎水坡堆积。由此可知,沙坡会顺着水流方向移动,即逐渐向下游移动。
冲(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为祁连山北麓冲(洪)积扇的局部示意图,新洪积扇的上部以砾石为主,农业生产很少利用。据此完成6~8题。
6.与古冲积扇相比,新洪积扇后退的原因是 ( B )
A.祁连山后退
B.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C.祁连山上升
D.河流堆积作用减弱
7.新洪积扇上部利用很少的主要原因是( B )
A.海拔较高 B.缺乏土层
C.光照不足 D.降水稀少
8.在古冲积扇上,酒泉成为聚落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C )
A.气候凉爽 B.降水丰富
C.水源充足 D.地形平坦
[解析] 第6题,与古冲积扇相比,新洪积扇后退,说明河流径流量减少,搬运能力减弱。第7题,新洪积扇的上部以砾石为主,缺乏土层,难以进行农业生产,因而利用很少。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酒泉位于源于高山的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二、综合题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通常河流受地球自转偏向力、水流惯性力的影响,两侧的河岸不断侵蚀和沉积。图一为世界某河流局部平面示意图,地质历史时期这里曾经河流广泛发育。图二为沿图一中A—B线所作的地质剖面图。该河流注入内海,河口地区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分布。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河床底部沙层消失,淤泥层出露,淤泥中巨大的沉积木被拖出。
(1)分析河流A—B处南北两岸地貌特点及其成因。
(2)说明C、D两处沙洲形成的作用力。
(3)分析图二中河流北岸没有沉积岩分布的原因。
(4)推测该河流河底淤泥中沉积木的主要来源。
[答案] (1)特点:南岸以侵蚀地貌为主,河岸比较陡峭;北岸以堆积地貌为主,河岸比较平缓。
成因:河流南岸为凹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北岸为凸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2)C处受流水惯性力影响,凸岸沉积;D处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左岸沉积。
(3)地质时期北岸地区地势较低,利于河流发育;北岸地区曾经形成的沉积岩被流水侵蚀并搬运到下游地带。
(4)河底的沉积木来源主要有三种可能:一是河流上游的树木经流水搬运至此沉积;二是两侧山坡的树木被山洪搬运沉积;三是古河道两岸树木被泥沙埋没。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材料,该河流A—B处北岸河岸平缓,沉积平原面积大、沙洲多,说明北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南岸河岸陡峭,沉积平原面积小、沙洲少,说明南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第(2)题,通常曲折的河岸受水流惯性力影响大,平直的河岸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大。图中C处河道曲折,该处河道沙洲的形成主要是在水流惯性力下沉积而成;而D处河道平直,说明该处河道沙洲的形成主要是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左侧沉积而成,说明河流位于北半球。第(3)题,读图可知,该河流南岸的基岩上部有沉积岩分布,说明地质时期的北岸也可能曾有沉积岩存在。据材料信息“地质历史时期这里曾经河流广泛发育”可知,早期因南部山区地势较高,北部地势较低,流水长期侵蚀、搬运造成原位于河底及北岸地带的沉积岩消失。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沉积木埋藏于河道中部的淤泥中,上部有沙层覆盖,说明淤泥沉积时间早。由此推测河底的沉积木来源主要有三种可能:一是河流上游的树木经流水搬运至此沉积;二是两侧山坡的树木被山洪搬运沉积;三是古河道两岸树木被泥沙埋没。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基础巩固练
一、单项选择题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D )
①侵蚀作用 ②风化作用
③岩浆活动 ④变质作用
⑤地壳运动 ⑥堆积作用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2.形成大理岩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C )
A.风化作用 B.搬运作用
C.变质作用 D.堆积作用
[解析] 第1题,内力作用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三种表现形式。第2题,石灰岩在高温、高压环境下会发生变质形成大理岩。
读下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C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读图可知,图甲是峡谷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乙是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图丙是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丁是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故C正确,A,B,D错误。
4.珠江三角洲的形成与图中成因一致的是( B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珠江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属于地球的外力作用,因此与图乙成因一致,故B正确,A,C,D错误。
下图中的甲图是上海豫园名石“玉玲珑”,乙图是台湾东北海岸最著名的海洋怪石“女王头”。读图,据此完成5~6题。
5.“玉玲珑”由石灰岩组成,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的成因是( C )
A.风力侵蚀作用 B.岩浆喷出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岩浆侵入作用
[解析]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上海豫园名石“玉玲珑”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岩浆喷出或侵入是内力作用,上海位于湿润地区,风力作用微弱,流水侵蚀作用较强,石灰岩是一种可溶性岩石,易受流水的侵蚀与溶蚀而形成各种形态,C对,A,B,D错。故选C。
6.形成“女王头”独特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A )
A.海水侵蚀、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流水侵蚀
C.化学溶蚀、风力侵蚀
D.地壳运动、风化作用
[解析] “女王头”是台湾东北海岸“野柳公园”中最著名的海岸怪石,必然会受到海水的侵蚀,野外的岩石都会受到风化作用。而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台湾在湿润地区;地壳运动属于内力作用,“女王头”是外力作用形成的。A对,B、C、D错。故选A。
冰楔作用是指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的作用。读图,据此完成7~8题。
7.冰楔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中的( A )
A.风化作用 B.流水搬运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解析] 由图可知,冰楔作用是水分在光照、温度的波动中,发生冻融作用,从而对岩石造成破坏,属于机械风化过程,故A项正确。
8.图示现象在下列哪一地区表现最显著( C )
A.三峡谷地 B.淮北平原
C.青藏高原 D.皖南丘陵
[解析] 因为冰楔作用是水分在光照、温度的波动中,发生冻融作用,水分要经过反复冻结、融化,所以区域环境温度要长期在0 ℃上下波动,昼夜温差较大。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昼夜温差大,冻融作用显著,所以C项正确。三峡谷地、淮北平原、皖南丘陵地区的昼夜温差相对较小,不易发生冻融作用,故A,B,D项错误。综合分析,C项正确。
二、综合题
9.读地质地貌综合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的地貌形态是_风蚀蘑菇__,在我国分布的地区是_西北地区__,形成原因是_风力侵蚀__。
(2)图中F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_东北__风,在治理沙漠时植树种草应在F的_右__(左、右)侧。
(3)根据图示,该地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_地壳运动__、_岩浆活动__。
(4)如果D处为石灰岩, 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_喀斯特__地貌。
[解析] 图中A地貌是风蚀蘑菇,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盛行风向的判断要结合流动沙丘形状和图中指向标,F的右侧坡缓,说明为迎风坡,应在此植树种草。根据图中的断层和岩浆可判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石灰岩可能形成喀斯特地貌。
能力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C )
A.吐鲁番盆地、雅丹地貌
B.天山山脉、沙丘地貌
C.吐鲁番盆地、天山山脉
D.雅丹地貌、沙丘地貌
2.形成吐鲁番盆地、天山山脉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D )
A.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B.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C.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D.地壳运动、地壳运动
[解析] 第1题,新疆气候干旱,风力是形成地貌的主要动力;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形成的;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形成的。天山山脉与吐鲁番盆地都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第2题,吐鲁番盆地和天山山脉是地壳运动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蛇形丘是一种冰水堆积地貌,隆起如堤,弯曲如蛇,两坡陡峭。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大陆冰川是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 ( D )
A.湖泊 B.冰面河
C.塌陷沉积 D.冰下河道
4.蛇形丘接受堆积的季节主要是( B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 第3题,在冰川消融期间,冰融水很多,沿着冰裂隙渗入冰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在隧道中的冰融水流会携带着许多冰碛物不断搬运、堆积;当冰体全部融化后,这种隧道堆积出露地表,成为蛇形丘,因而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冰下河道。第4题,蛇形丘堆积主要受冰水补给的湖泊沉积,因夏季冰水流量大,带入湖泊的物质以沙为主,堆积量较大;冬季冰川停止消融,冰水断流,湖泊沉积主要为黏土和有机物,堆积量较小。
读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地貌与①②③④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 )
A.溶洞—① B.裂谷—③
C.沙丘—② D.戈壁—④
[解析] 溶洞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根据图中的①②③④所示外力作用的关系,可推断分别是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A正确。
6.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结合上题的分析可知,②为搬运作用,而沙尘暴的发生主要的原因就是风力的搬运作用。
新疆地貌条件复杂,伊犁河谷位于中国天山山脉西部,盆地地形东窄西宽,东高西低,呈向西敞开的喇叭形。在伊犁河谷,山区森林、草原茂密,也有大面积的黄土分布(黄土是指在地质时代中的第四纪冰期期间,以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据此完成7~8题。
7.伊犁河谷黄土颗粒在平面上由西向东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B )
A.逐渐变粗 B.逐渐变细
C.先变细后变粗 D.先变粗后变细
[解析] 黄土由风力搬运,该地处于西风带,沙尘应来源于中亚地区,因此越向东,风力的搬运能力越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因此由西向东,颗粒物逐渐变细,B正确。
8.伊犁盆地高阶地上黄土沟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D )
A.风化作用 B.风力作用
C.冰川作用 D.流水作用
[解析] 伊犁河谷地区,西风带来水汽受地形影响形成较为丰富的降水,且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河流发育,河流的侵蚀作用使得高阶地上黄土沟较发育,D正确;风化作用是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岩石遭受破坏,产生裂隙从而形成松散沉积物,A错;风力作用主要体现在黄土沉积物的搬运上,与黄土沟的形成关系不大,B错;冰川作用发生在海拔更高的地区,C错。故选D。
二、综合题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雅鲁藏布江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北起西藏米林县南至墨脱县,全长504.6千米,深6 009米。米林县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在该县丹娘乡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下图)。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
(1)简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过程。
(2)描述丹娘沙丘所在河谷的特征。
(3)推测丹娘沙丘所在河谷段的主导风向,并分析该沙丘的形成过程。
[答案] (1)受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地壳抬升;后经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2)谷坡陡峭(坡度),相对高度大(高度),谷底较为平坦开阔(形状、起伏)。
(3)东南风。①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江心洲(河床)的泥沙裸露,为沙丘的形成提供物质条件;②冬春季多大风,江心洲(河床)泥沙被吹到北岸山麓堆积而形成。(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1)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受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断裂破碎;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迎风坡,印度洋水汽充足,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经流水不断侵蚀而成。(2)丹娘沙丘所在河谷的谷底两侧的等高线比较密集,谷坡陡峭,坡度大,相对高度大。由于沙丘为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谷底地势较平坦开阔。(3)从材料中西藏米林县年降水量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可知,该地降水受来自南面的夏季风影响明显。从地形分析,东部有缺口,有利于印度洋水汽从东南部进入,故推测丹娘沙丘所在河谷段的主导风向为东南风。由于该地降水集中,多暴雨,且地表起伏大;从材料中江中沙洲上植被稀少,本区生产活动以放牧、种植和林业为主,生活能源来自薪柴,可知滥砍滥伐滥牧导致植被减少,大量泥沙受暴雨冲刷,汇入河谷;本区河段落差小,流速慢,河道泥沙淤积,形成江中沙洲;每年冬春季节(10月~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等动力因素;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挟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共75张PPT)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合作探究 释疑难
素养培优 提技能
课堂小结 梳脉络
自主梳理 探新知
随堂巩固 测达标
1.结合图示,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
2.说出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说明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结合实例,分析山前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综合思维:通过模拟实验及相关资料,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不同河段地貌形态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和生活经验,识别常见的河流地貌形态。
人地协调观:通过实地考察及相关资料,结合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中正确的人地观。
1.河流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外力,它在流动过程中改造所流经的河谷,使得河谷加深、拓宽、延长、河谷横剖面由“V”形向槽形演化。
2.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堆积地貌,包括山前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种类型。
3.河流的两岸常有聚落分布,中下游更为集中。河流为聚落提供用水,便于聚落对外联系和运输;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沿河聚落可能会受到洪水的威胁。
自主梳理 探新知
一、河谷的演变
1.导致河谷形态变化的主要作用:河流对流经的河谷不断______和______。
2.河谷的演变过程
发育 阶段 侵蚀 类型 地貌 特点 河谷形态 示意图 剖面图
初期 河流侵蚀作用以______和向______侵蚀为主 河谷不断加深和______,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 峭,横剖面呈“___”形
侵蚀
堆积
向下
源头
延长
V
发育 阶段 侵蚀 类型 地貌 特点 河谷形态 示意图 剖面图
中期 向下侵蚀作用______,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______ 河道开始变得弯曲,河流在______侵蚀,在______堆积,使得河道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成 熟 期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___形
减弱
加强
凹岸
凸岸
槽
[易错辨析]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
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图中m、p处为凸岸,n、o处为凹岸。
二、冲积平原的形成
1.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______下来,形成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比较典型。
2.冲积平原的类型
类型 位置 形成
_______________ 山前 由_________不断扩大,彼此相互联合而成
河漫滩平原 河流中下游 由多个被废弃的_________连接而成,常沿河呈______分布
三角洲平原 河流_________ 泥沙堆积而成,面积广大
沉积
山前冲积平原
冲积扇
河漫滩
带状
入海处
[易错辨析]正确区分冲积扇和三角洲
主要从两方面区分:一是从位置上区分,冲积扇位于山前,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湖)口附近。二是从组成物质上区分,冲积扇组成物质复杂,颗粒物有大有小,三角洲多以粉砂状物质为主。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1)提供充足的生产、______用水。
(2)方便对外联系和______。
(3)提供丰富的____________。
生活
运输
农副产品
2.河流对聚落规模及分布的影响
河流对聚落的影响 影响聚落规模 影响聚落分布 耕地破碎地区 耕地连片地区 平原低地区 山区河谷中
乡村的规模相对______ 乡村规模较____ 一般沿河呈线状分布在______淹不到的地方 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______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较小
大
洪水
过渡
[温馨提示] 并不是所有的冲积平原地区都是聚落的密集区。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合作探究 释疑难
河谷的演变
知识点 1
材料 荆江,中国长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360千米。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在地理学上,特别弯曲的河段称之为曲流或蛇曲。下图是长江荆江段部分曲流遥感影像图和长江荆江段示意图。
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分析曲流所处的主要河段。
(2)分析曲流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的变化。
(3)分析曲流的形成过程。
提示:(1)河流的中下游。
(2)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增强。
(3)随着河流下切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河道开始变弯曲,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而成。
1.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
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向源头侵蚀)、下蚀(向下侵蚀)、侧蚀(向河谷两岸侵蚀)三种类型,三种侵蚀类型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的影响 使河谷不断延长 使河谷不断加深,河流纵向发展 使河道弯曲,河谷拓宽,河流横向发展
关键影响 伸长 加深 展宽
2.河谷的形成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3.河谷在不同河段的表现
[方法技巧] 河流侵蚀岸(陡坡岸)与堆积岸(缓坡岸)的判别方法
(1)河流直道段,根据南、北半球判别侵蚀岸与堆积岸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直道段的右岸侵蚀严重,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反之。
(2)河流弯道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判别侵蚀岸与堆积岸
河流流经弯道时,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
(3)根据聚落和港口分布判别侵蚀岸和堆积岸
堆积岸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用地;侵蚀岸河道较深且少泥沙淤积,可以筑港,据此可反推侵蚀岸和堆积岸的分布。
图①②③示意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按河谷发育阶段由先到后的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2)形成该河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冰川侵蚀 D.冰川堆积
例题 1
C
A
[解析] 第(1)题,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发育初期,以河流的下蚀作用为主,河谷横剖面呈“V”形,③阶段河谷横剖面最接近“V”形,应以下蚀作用为主,故其发育最早;随着河谷的发育,河流的侧蚀作用越来越强,河道变得弯曲,河谷拓宽,②阶段符合;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如图中①阶段。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河谷的形成过程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河谷是指流水侵蚀所成的地貌。下图为河谷发育的各阶段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按照河谷的发育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④①② B.④③②①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对点训练
D
(2)下列关于河谷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上游—浅且窄 B.下游—宽且浅
C.上游—深且宽 D.下游—宽且深
[解析] 第(1)题,在河谷发育初期,河谷呈现出“V”形;随着河谷的发育,河谷逐渐加深;随着堆积、侵蚀的加剧,河谷逐渐呈现槽状,故由早到晚的顺序为②①④③。D正确。第(2)题,上游地区河流以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床深且窄,A、C错误。下游地区河流以侧蚀和沉积为主,河床宽且浅,B正确,D错误。
B
知识点 2 冲积平原的形成
材料 1871崇文书局印《长江图说》“归林滩,古桑落洲也”,位于今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程营村和归林村一带,相传是周瑜练兵点将的地方。唐代诗人胡玢曾作诗赞桑落洲。
庐山桑落洲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下图是长江中游某段江心洲的演化过程示意图。
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分析诗中“数家新住处”可能位于丁图的哪一位置。
(2)判断“古岸崩欲尽”的“古岸”是长江的南岸还是北岸,并说明理由。
提示:(1)靠近河流凸岸,水流速度慢,流水堆积作用明显,利于江心洲的形成,适合建“新住处”,应是丁图中的②。
(2)南岸。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右偏,使长江南岸容易遭受流水的侵蚀作用。
冲积平原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山前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其分布、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山前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分布 山前 河流中下游 河口地区
示意图
山前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形成
山前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地貌 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地势平坦、宽广,是冲积平原的主体,常沿河呈带状分布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叉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知识拓展] 根据河流堆积地貌判断河流的流向
1.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在河岸弯曲处,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在河岸平直处,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
2.根据河流地貌类型判定河流流向
3.根据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判定河流流向
一般河流上游沉积物颗粒大且棱角分明,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入海口处沉积物颗粒最小。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壳运动及外力作用是影响黄河冲积扇沉积物剖面特征的主要因素,在相对稳定的地质环境下,沉积物沉积的过程在时间上是连续的。黄河冲积扇沉积的第四纪松散的土层厚达30~50 m,其底层为分布稳定的黏土和粉质黏土,不易透水,其上为冲积形成的粉砂、细砂和中砂组成的松散含水介质层。该地区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地势较高的冲积扇地带。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决口改道。下图示意黄河冲积扇分布图及城市A-B一线冲积扇剖面示意图。
例题 2
(1)黄河下游曾多次决口,简析黄河下游易决口的自然原因。
(2)描述冲积扇城市A-B一线沉积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形成原因。
(3)分析山麓冲积扇有利于城市建设的自然条件。
[解析] 第(1)题,黄河下游易决口的自然原因应从地形、水量等角度分析。第(2)题,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即黄河冲出山口后,流速逐渐降低,颗粒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因此冲积扇城市A-B一线沉积颗粒物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减小,自西向东沉积物厚度逐渐变小。第(3)题,从山麓冲积扇的地形、地势、沉积岩特征等方面分析。
[答案] (1)①黄河由峡谷进入平原,比降减小,流速降低;②泥沙堆积加剧,造成河床抬升,水位上涨;③汛期河水水位上涨加剧,对堤岸压力增大,容易造成决口改道。
(2)特征: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减小,自西向东沉积物厚度逐渐变小。
理由:黄河流出山口后,流速逐渐降低,颗粒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
(3)①山麓冲积扇地势较高,城市不易发生洪涝灾害;②冲积扇地形平坦,土地资源丰富,也便于城市规划建设;③组成冲积扇沉积物的地下水量大且易于保存;④结构较松散的沉积层为城市建设提供广阔地下空间资源,便于城市地下工程施工。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1)~(2)题。
(1)甲地貌为( )
A.河谷 B.河漫滩
C.冲积扇 D.三角洲
对点训练
C
(2)甲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河水量变小,流速变快,泥沙沉积
B.遇地形阻挡,流速变慢,泥沙沉积
C.遇海水顶托,流速变快,泥沙沉积
D.河水出山口,流速变慢,泥沙沉积
[解析] 第(1)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分析出,甲地位于河流的出山口处,而且甲地的形态为扇形,地势较低,以堆积作用为主,所以甲地应为冲积扇。第(2)题,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位置,河流从河谷流出,地势变低,流速变慢,沉积物呈扇形堆积,形成冲积扇。
D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知识点 3
材料 聚落泛指人口聚居的社会性空间,是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一个聚落能否形成与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河流,故“在水一方”是聚落分布的突出特点。下图是我国长江流域部分聚落分布图(图1)和某山区聚落分布图(图2)。
图1
图2
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聚落多“在水一方”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山区聚落大多分布在河流出山口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在水一方”即临近河流。聚落多临近河流分布主要是因为河流的供水及水运功能。
(2)河流出山口靠近取水点,地势相对平坦开阔,土壤因堆积作用相对肥沃。
1.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不同,具体表解如下: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聚落密度 小 较小 大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原因 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省城市及人口的分布 长江中下游平原各城市与人口的分布
2. 图解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误区警示] 平原并不一定是聚落密集区
一般而言,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内河航运发达,比较适宜聚落发展,所以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个别特殊地区,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由于该地区气候湿热,居住条件差,人烟稀少,聚落很少。
结合某区域地形图,据此完成(1)~(2)题。
例题 3
(1)仅从自然条件考虑,图中四处聚落中受泥石流威胁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四处聚落中( )
A.甲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取水最方便,形成最早
B.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但发展缓慢
C.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易建码头,发展最快
D.丁聚落地形平坦,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慢
C
B
[解析] 第(1)题,图中丙聚落位于河谷地区,河流上游等高线密集,河流落差大,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甲、乙、丁三处聚落,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第(2)题,丁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附近,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利,最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形成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故A、C、D错误;乙聚落位于河流上游,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但受地形和交通的限制,发展缓慢,故B正确。
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在a、c两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堆积地貌是( )
A.洪(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B.洪(冲)积扇、三角洲
C.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D.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对点训练
A
(2)a 区建于河流上游地势较低处,b、c、d区建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其原因是( )
A.a区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较高的平坦之处,利于人类定居
B.b、c、d区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减少河流洪水的威胁
C.b、c、d区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容易获取淡水资源
D.a区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较平坦处,有利于取用河流淡水
B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位于河流冲出山谷口的开阔地带,最有可能发育洪(冲)积扇;c处位于河流开阔的干流地区,可能会形成河漫滩平原。第(2)题,a处聚落建在上游地势较低平的河谷地带,温度适宜且耕作方便,便于定居;而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易发生洪水,为减少其对生存的威胁,居民区多选在地势较高处。
素养培优 提技能
策略指导
河流水系图的判读
[信息提取]
提取三大信息:①地势的高低;②地形类型;③地形区。
[方法总结]
1.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
河流总是在重力作用下由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且河流总是沿山谷发育,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常根据河流分布判定山谷,然后再确定河流地貌。
2.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判定地形类型
水系的特征与河流支流的汇入直接相关,而支流的发育与形成受地形限制。
(1)若水系为向心状,该地形为盆地。
(2)若水系为放射状,该地形为山地。
3.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可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1)含沙量大,说明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2)结冰现象,说明该区域冬季气温低于0 ℃,在我国应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3)汛期
①若出现两次明显的汛期,一次春汛,一次夏汛,则说明该区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
②若汛期与多雨期一致,则说明该区河流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③若河流汛期与气温变化一致且流量较小,则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4.根据河流的河床宽度与横剖面形状可判断地形
(1)河床较宽阔,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以侧蚀和堆积为主,且河道比较弯曲,其横剖面一般呈“U”形。
(2)河流河床深且窄,说明该流域向下侵蚀强烈,一般是分布在高山峡谷中的河流,其横剖面一般呈“V”形。
[方法技巧] (1)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
(2)分析河流水系特征及成因
考题展示
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中所示区域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
(2)描述黄河干流在此段的典型水文特征(至少答两点)。
(3)黄土高原现代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其对本区及下游地区造成的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北部黄土高原;中部渭河平原(谷地);南部秦岭。
(2)流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水土流失(流水侵蚀)
(对本区)土地贫瘠,农业低产;(对下游)抬高河流下游地区河床,增加防洪难度;水库淤积,降低蓄洪标准和供水效益
[解析] 本题以我国部分区域图为背景资料,考查地形区分布、河流水文特征、水土流失的影响等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的主要地形区主要有三部分:北部为黄土高原,中部为渭河平原、南部为秦岭。第(2)题,黄河干流在此段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因此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地处中纬度,冬季河流有结冰期等。第(3)题,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受流水侵蚀影响,地表沟壑纵横。现代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是流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受此影响,本区地表千沟万壑,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下游地区河道泥沙沉积,抬高河床,洪水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同时水库泥沙淤积,库容下降,造成水库调节径流能力下降,影响供水等。
课堂小结 梳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该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搬运作用 D.流水堆积作用
D
2.该地貌的名称是( )
A.冲积扇 B.洪积扇
C.三角洲平原 D.河漫滩平原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地貌为三角洲,河口三角洲是流水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受到海水的顶托,泥沙沉积形成的,属于流水沉积地貌,D正确。故选D。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地貌出现在河流入海口,为流水携带的泥沙沉积作用形成,河流入海口沉积地貌为三角洲平原,C正确。故选C。
C
读河流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
A.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 B.风力搬运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风化作用
[解析] 图示河流是曲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其地貌是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A正确。
A
4.图b所示地形剖面对应图a中的(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 图b河床T岸陡,侵蚀较强,对应的是凹岸,P岸缓,是堆积岸,对应的是凸岸。①③连线符合该地形剖面的特征。C正确。
C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聚落景观图。读图,据此完成5~6题。
5.该聚落的分布特征是( )
①聚落规模大 ②聚落规模小 ③呈团块状分布 ④呈带状沿河分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D
6.该聚落最可能分布在( )
A.塔里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华北平原
[解析] 第5题,据图可知,该地区河网密布,耕地破碎,聚落规模小且呈带状沿河分布。第6题,结合上题可判断,该聚落可能位于我国南方河流中下游沿岸河漫滩平原地区。
C
二、综合题
7.读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横断面图,分析完成下列各题。
(1)在断面图右侧的括号中,注出相对应的河流位置的字母。
(2)在A附近及其以上的河流上游河段:河谷横剖面呈________形,流水的侵蚀作用以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为主;在山谷出口处附近,可形成____________河流堆积地貌。
C
A
B
“V”
向下侵蚀
向源头侵蚀
洪积扇
(3)在B、C以下的河流中下游河段:河谷横剖面呈______形,流水的侵蚀作用以______________最强。
(4)在河曲流C处,河流凹岸以________作用为主;凸岸以_________作用为主,并可形成____________河流堆积地貌。
(5)在入海口处,在河流中会形成____________堆积地貌,其扩大并和河岸相连可形成____________。
槽
向两岸侵蚀
侵蚀
堆积
河漫滩
冲积岛
三角洲
[解析]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由向源头侵蚀、向下侵蚀和向河谷两岸侵蚀共同作用形成。河流上游的河谷以向下侵蚀和向两岸侵蚀为主,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其横剖面呈“V”形。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河谷,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侵蚀作用加强,河谷加宽,横剖面呈槽形。河流堆积地貌包括发育于山前的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平原和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处海滨地区的三角洲平原。